古人遗意不留言,婆子台山著一边。
识得台山婆子子,赵州消息没休年。
古人遗意不留言,婆子台山著一边。
识得台山婆子子,赵州消息没休年。
释印肃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8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zhì)¹迁乔²太有情,交交³时作弄机声
译文: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
注释:¹掷柳: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捷的样子。²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这里形容黄莺往上飞时轻快的样子。³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⁴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洛阳¹三月花如锦(jǐn)²,多少工夫织得成³
译文: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注释:¹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²花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³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

  这首诗描写了农历三月期间,洛阳花开似锦的美好春光。全诗中没有一个春字,而洛阳春天锦绣一样的美丽景色却跃然纸上。诗在这里选取了莺鸟和柳树两种素材。鸟儿在丝丝的柳绦中飞舞,让人很容易得想起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也好像机器的声音,因此和莺梭这个题目很贴切。后一句有点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意思,洛阳那么大,莺鸟竟然将它装点得五彩斑斓,那要飞得非常久,花非常多的功夫。而三月的洛阳也是因为有手工业者辛勤劳动才使人们能衣着亮丽,使三月的洛阳真正艳丽似锦绣的。

  黄莺在这里是被赞美的,它的勤劳换来了洛阳的美丽,而这里面如果没有春天的力量,鸟儿固然不会飞来编织锦绣,柳树的枝条也没有翠绿的颜色,织起来也就不会那么艳丽了。所以赞美黄莺其实就是在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赞美春天带来了万物的欣欣向荣。诗人心中对春天的崇敬之情,通过“多少功夫织得成”来表达,一句感叹将情绪宣泄了出来,和前面的诗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这首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在古代写景咏物的小诗中,这也是很有名的一首。

yīngsuō

liúzhuāng sòngdài 

zhìliǔqiānqiáotàiyǒuqíng jiāojiāoshízuònòngshēng 
luòyángsānyuèhuājǐn duōshǎogōngzhīchéng 
皿虫化为疠,夷俗多所神。
皿虫¹化为疠(lì),夷²俗多所神。
译文:百虫放在盆中相食强者为蛊,东南少数民族把它看作神灵。
注释:¹皿虫:李时珍集解引陈藏器的说法:“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皿,器皿,这里指盛酒的器具。²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
衔猜每腊毒,谋富不为仁。
(xián)¹每腊(xī)²毒,谋富不为仁³
译文:想来这下蛊的酒往往非常毒,有人用这方法谋取财物不义不仁。
注释:¹衔猜:指内心猜测。时柳宗元初到永州,故云。²腊:很,极。³谋富不为仁:即为富不仁。相传边远地区人靠制蛊毒,谋人家财,故云。
蔬果自远至,杯酒盈肆陈。
蔬果自远至,杯酒盈肆(sì)¹陈。
译文:街上的蔬果从远处运来,铺子里杯杯满酒奉劝客人。
注释:¹肆:店铺。
言甘中必苦,何用知其真?
言甘中必苦,何用¹知其真?
译文:古人说甜言蜜语常藏祸机,凭什么相信老板的话是真?
注释:¹何用:何以,以何,凭什么。
华洁事外饰,尤病中州人。
华洁事外饰,尤病¹中州²人。
译文:鲜华光洁往往是事物外表的装饰,怕是特别想要为难我这中州来的人。
注释:¹病:苦,为难。²中州,中原地区,中州人,柳宗元自称。
钱刀恐贾害,饥至益逡巡。
钱刀¹恐贾(gǔ)²,饥至益逡(qūn)³巡。
译文:花钱不说恐怕要招来祸害,越是肚子饿越要处处小心。
注释:¹钱刀:钱币。²贾害,犹言致祸。³逡:犹豫,徘徊。
窜伏常战栗,怀故逾悲辛。
窜伏¹常战栗(lì)²,怀故³悲辛。
译文:流放在边远地常常心惊胆颤,回想过去的事更加感到悲辛。
注释:¹窜伏:流放偏远的地方。²战栗,恐惧发抖。³怀故:怀念故乡。⁴逾,更加。
庶氏有嘉草,攻襘事久泯。
庶氏¹有嘉草²,攻襘(kuì)³事久泯。
译文:庶氏留有白蘘荷治蛊一法,祈神解蛊毒的方法早已不闻。
注释:¹庶氏:官名。²嘉草,蘘荷别名。³攻襘:《礼·秋官·庶氏》:“以攻说之,嘉草攻之。”攻说,祈名,祈其神求去之也。攻,熏。
炎帝垂灵编,言此殊足珍。
炎帝¹垂灵编²,言此殊足珍³
译文:神农氏留下《本草》四卷,说庶氏之法值得珍重。
注释:¹炎帝:神农氏。²灵编,即指《本草》。³殊足珍:意谓疗效甚奇。
崎驱乃有得,托以全余身。
崎驱¹乃有得,托以全余身²
译文:几经曲折才得到白蘘荷,依托它来保全自己的性命。
注释:¹崎岖:山路不平,谓采药的山路难行。²全余身:谓全靠白蘘荷来保全自己的性命。
纷敷碧树阴,眄睐心所亲。
纷敷¹碧树阴²,眄(miàn)(lài)³心所亲。
译文:浓浓的树荫下白蘘荷长得茂盛,每天都要来看视几回才放心。
注释:¹纷敷:茂盛貌。²碧树阴,言蘘荷性好阴,在木下生者尤美。³眄睐:顾盼。

  据《本草纲目》载:蘘荷有赤白二种,“白者入药,赤者堪噉”。主治“中蛊及疟”、“溪毒,沙蝨,蛇毒”,“诸恶疮”。从诗的字面上看,种白蘘荷是防中蛊的。首四句写蛊毒之毒,人之制蛊是为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富不为仁”是诗眼,既是恶人制蛊之由,又是诗人疑惧之本,更是种白蘘荷以防中蛊的直接根源。中间十句叙述诗人的见闻与感受。“蔬果自远至”,往来客商多,有谋取黑钱的机会,因此,有人将“蛊”奉若神灵。看到酒铺老板殷勤劝客,诗人便联想到古训:甜言蜜语里有毒药,光华的外表包臧祸机。自己是中州贬谪来的罪人,更需警觉,因而心怀恐惧,害怕银钱买来灾祸,所以越是饥饿越要小心。最后八句是果,诗人自己殷勤种植白蘘荷是“托以全余身”。全诗平直如话,然而见情见志,而又尖锐地抨击了贪鄙之徒。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太子监国,宦官又得势,韦执谊为相,见风使舵,过河拆桥,永贞革新失败。诗人是王叔文集团的重要成员,贬谪为永州司马,“日无治事,时恐惧”(《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序》),“蒙耻遇僇,以待不测之诛”(《对贺者》)。诗人借怕中蛊毒而描述了这种恐惧心理,“窜伏常战栗,怀故逾悲辛。”一语破的,往事不堪回首,前途更觉渺茫,实中有虚,虚中寓实。诗人面对的是腐败的朝政,朝政如制蛊一般。诗人借人之制蛊而不仁不义为喻,直刺朝政当值者之贪鄙。诗人对这帮人是不吝笔墨的,在《设渔者对智伯》一文中,曾借渔者之口,以“五卿相吞食”为例,对贪鄙之徒作了十分形象的描写,“若范氏,中行氏,贪人之土田,侵人之势力,慕为诸侯,而不见其害。”对宦场作了深刻的讽喻。在《杜兼对》中,直斥“兼,凶狡人也。”诗人在诗中托“夷族”制蛊,“杯酒盈肆陈”的描述,指斥那些甜言蜜语、表面光华的人,其本质在于“谋富为不仁”,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面对严酷的现实,诗人理想的追求如故,纯真的情操依旧,诗人喻之为“种白蘘荷”。防中蛊不靠祭神,而植之以“嘉草”,以嘉草而治中蛊是神农黄帝嘉誉的,诗人孜孜以求,精心培植,而终于“纷敷碧树阴”。诗人以借喻手法,表现了自己有坚定的理论信仰和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品格。诗人曾经说过:“君子志正而气一,诚纯而分定,未尝标出处为二道,判屈伸为异门也。固其本,养其正,如斯而已矣。”(《送萧錬登第后南归序》)诗人坚持唯物论,在“出”“处”“屈”“伸”的不同境遇中,养成端正精一的志向,坚守“利安元元”的本性,诗中“种白蘘荷”正是这种固本养正的最形象最精炼的概括。固本养正而治“中蛊”正是此诗的主题所在。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大将¹南征胆气豪,腰横²秋水³雁翎刀
译文:将军你争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注释:¹大将:指毛伯温。²横:横挎。³秋水:形容刀剑如秋水般明亮闪光。⁴雁翎刀:形状如大雁羽毛般的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风吹鼍(tuó)¹山河动,电闪旌(jīng)²日月高。
译文: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
注释:¹鼍鼓:用鳄鱼皮做成的战鼓。²旌翎:指挥作战的军翎。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天上麒(qí)(lín)¹原有种,穴中蝼蚁²岂能逃。
译文: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
注释:¹麒麟: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这里用比喻来称赞毛伯温的杰出才干。²蝼蚁:蝼蛄和蚂蚁,这里用来比喻安南叛军不堪一击,不成气候。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太平待诏(zhào)¹归来日,朕²与先生³解战袍。
译文: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指嘉靖自己)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注释:¹诏:皇帝的诏令。²朕:皇帝的自称。³先生:指毛伯温。
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cōng)为其写的壮行诗。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尾联既表达了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sòngmáowēn

zhūhòucōng míngdài 

jiàngnánzhēngdǎnháo yāohéngqiūshuǐyànlíngdāo 
fēngchuītuóshāndòng diànshǎnjīngyuègāo 
tiānshànglínyuányǒuzhǒng xuézhōnglóunéngtáo 
tàipíngdàizhàoguīlái zhènxiānshēngjiězhànpáo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堂前扑枣¹²西邻³,无食无儿一妇人
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注释:¹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扑:打。²任:放任,不拘束。³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⁴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不为¹困穷²宁有此³?只缘恐惧转须亲
译文: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注释:¹不为:要不是因为。²困穷:艰难窘迫。³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⁴只缘:正因为。⁵恐惧:害怕。⁶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¹防远客²虽多事³,便插疏(shū)(lí)却甚真。
译文: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注释:¹即:就。²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³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⁴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⁵甚:太。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已诉征求¹贫到骨²,正思戎(róng)³泪盈巾。
译文: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注释:¹征求:指赋税征敛。²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³戎马:兵马,指战争。⁴盈:满。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83-585

yòuchéngláng

 tángdài 

tángqiánzǎorèn西lín shíérrén 
wèikúnqióngnìngyǒu zhǐyuánkǒngzhuǎnqīn 
fángyuǎnsuīduōshì biàn便chāshūquèshènzhēn 
zhēngqiúpíndào zhèngrónglèiyíngjīn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风回仙驭(yù)¹云开扇²,更(gēng)³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yán)疏雨零。
译文:黑夜即将过去,太阳即将出现。五更天时银河斜转月落大地。牛郎织女从梦魂中惊醒过来,泪涕纵横,天上落下了细小的雨点。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¹仙驭:指风伯、云师驾车而来,意即风起云涌,天气发生了变化。²云开扇:作为扇翣掩障太阳的云移开了。³更阑:更残,五更天。阑,所剩无几。⁴星河转:谓银河斜转,表示夜深。⁵惊:惊醒,醒过来。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相逢虽草草¹,长共天难老²。终不羡(xiàn)人间,人间日似年³
译文:牛郎和织女虽然是短暂相逢,但却永远和天一同存在。他们始终不羡慕人间的生活,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日子难过。
注释:¹草草:匆忙。²长共天难老:永远和天一同存在,不会老死。³人间日似年:人世间的日子难过,这是说明上句牛郎、织女“不羡人间”的理由。

  这首词写的时令为“更阑月堕星河转”的拂晓时刻。此词上片写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的依恋难舍之绵绵深情;下片写七夕之晨牛郎织女分手后的伤离恨别的心态。全词立意新巧,构思独特。

  此词上片写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的依恋难舍之绵绵深情。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堕星河转。”渲染了牛郎织女此时趋人散的时空气氛:旋风吹,仙车奔,扇云开,面临苍凉环境;时过五更,月落大地,星河转移,逼近分手时光。

  “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细腻描绘了牛郎织女如梦初醒、梦魂惊叹、泪涕纵横的神态。“梦”、“晓”二字贯穿上片,颇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宋代秦观《鹊桥仙》)的难言倜傥。

  下片写七夕之晨牛郎织女分手后的伤离恨别的心态。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承上一转,妙笔生灵。纵然一夕相逢,来去匆匆,相会短暂,但是共天久长的仙界的牛郎也好,织女也好,两情久长,岂在朝朝暮暮。生命是永恒的,青春是不衰的。这正是天界令人神往的地方。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东坡用了一个顶真手法,透过一层,道出了“天难老”的妙谛和东坡内心难言的余悸:牛郎织女虽然一年只有一次相会时间,但终究比人间美好,人间不值得羡慕,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度过一天好像熬过一年那样长久,艰难。最后两句,文彩似乎不浓,却道出了人生的深奥哲理,令人回味。

  自古以来,多少文学家,多少文学作品大写特写诸如七夕仙女思凡、下凡,甚至与凡人结为伉俪,生儿育女,白头偕老。东坡一反古今陈说,把天界写得“长共天难老”那么美好,把人间写得“度日如度年”那么艰难。全词立意新巧,构思独特。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1:559-56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