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王家无怨住襄城,世总生贤。似谢阶兰玉,马庭梧竹,一一堪怜。富贵关人何事,且问此何缘。又踏前朝脚,领蜀山川。点检重关复阁,尚甘棠匝地,乔木参天。中兴规画,父老至今传。六十年、山河未改,只芳菲、不断紧相联。相将又,参陪宰席,还似当年。
自王家无怨住襄城,世总生贤。似谢阶兰玉,马庭梧竹,一一堪怜。富贵关人何事,且问此何缘。又踏前朝脚,领蜀山川。点检重关复阁,尚甘棠匝地,乔木参天。中兴规画,父老至今传。六十年、山河未改,只芳菲、不断紧相联。相将又,参陪宰席,还似当年。

shēnggānzhōu··wángjiāyuànzhùxiāngchéng--wèilewēng

wángjiāyuànzhùxiāngchéngshìzǒngshēngxiánshìxièjiēlántíngzhúkānliánguìguānrénshìqiěwènyuányòuqiáncháojiǎolǐngshǔshānchuāndiǎnjiǎnzhòngguānshànggāntángqiáocāntiānzhōngxìngguīhuàlǎozhìjīnchuánliùshíniánshānwèigǎizhǐfāngfēiduànjǐnxiāngliánxiāngjiāngyòucānpéizǎiháishìdāngnián

魏了翁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11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
四月上泰山¹,石平御道开。
译文:阳春四月登泰山,平整的御道沿着屏风样的山峰直上。
注释:¹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北,是中国东部著名高山。《史记正义》:泰山,一曰岱宗,东岳也,在兖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山东通志》:泰山,在济南府泰安州北五里,一曰兖镇。周围一百六十里,自山下至绝顶四十余里。上有石表巍然,传是秦时无字碑。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译文:皇上曾经乘坐六龙车辇翻山越岭,深壑幽谷萦回曲折。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译文:当年碧峰上遗留的马蹄痕迹,现在早已被青苔掩盖。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译文:峭壁悬崖,飞瀑喷流,松风水声激切哀鸣。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译文:北望群峰奇绝,仿佛向东海倾倒。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译文:安放皇帝玉册的石洞前巨大的石门紧闭,隐隐感觉到地底风雷涌起。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
译文:绝顶望东海蓬莱三岛,想象到了金银台。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译文:站在南天门长啸一声,青风四面万里来。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译文:仿佛看到四五个美丽的仙女,飘飘袅袅飞下九天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译文:她们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把一只璀璨的流霞酒杯赠送给我。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译文:我急忙再三低头致礼,自己很惭愧:不是神仙而受此大恩。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译文:我顿时感觉到:宇宙如此渺小,这尘世有什么值得恋眷的呢?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译文:拂晓,我骑上白鹿,直奔南天门而去。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译文:山腰上遇到一位仙人,道貌轩然,瞳孔方方。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译文:我抚摩着古松上的萝藤,想和他聊天,他却把高入青云的关门紧闭。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译文:幸好的是,他赠送我一本远古的写有鸟迹字的书,飘飘落在山岩间。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译文:书是上古文字写的,读起来很费解。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译文:因而再三叹息,拜他为师,才没有回来。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平明¹登日观²,举手开云关³
译文:天亮时分,我老到了日观峰,举手就可以扣开云关。
注释:¹平明:天亮的时候。²日观:泰山东南的高峰,因能看到太阳升起而得名。³云关:指云气拥蔽如门关。这四句是写日出时的景象与作者当时精神焕发的神态。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译文:顿时全身精神飞扬,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¹入远山。
译文:黄河从西边逶迤而来,再窈窕如丝地流向东面的群山。
注释:¹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¹,目尽长空闲²
译文:倚靠在山崖傍边,极目四面八方,天地悠然。
注释:¹八极:八方极远之地。²闲:大,广阔。两句意为:凭崖眺望远方的尽头,天空显得格外宽阔。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¹青童²,绿发³双云鬟
译文:突然看到一个青发小道童,头发挽成双云鬟一样。
注释:¹值:遇到。²青童:仙童。³绿发:漆黑的头发。⁴云鬟: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结。这里指仙童的发型。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¹凋朱颜²
译文:他笑着对我说:干嘛现在才来学道呢?岁月蹉跎,青春都浪费掉了。
注释:¹蹉跎:虚度光阴。²凋朱颜:这里指容貌衰老。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¹忽不见,浩荡²难追攀。
译文:突然他便无影无踪,无处追寻,令人浩然长叹。
注释:¹踌躇:犹豫。²浩荡:广阔。这里指广阔的天空。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译文:斋忌三千日,裁白丝布书写道经。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译文:天天吟颂,心有所得,感觉众神拱卫在我身边。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译文:可以信风乘云,宛如身有双翼。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译文:攀上日观峰,凭栏望东海。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¹动远山,天鸡²已先鸣。
译文:海涛撼动着远山,云中天鸡在鸣叫。
注释:¹海色:晓色也。²天鸡:传说中的神鸡。居东南桃都山大桃树上,又传居东海岱舆山扶桑树上,率天下之鸡报晓。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译文:银光闪耀的楼台跃出大海,鲸鱼翻滚起巨浪。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¹
译文:怎样才可以得到仙丹?真正生出羽翼,高飞蓬莱!
注释:¹蓬瀛:蓬莱、瀛洲。在渤海中,有不死药,金银为宫阙。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译文:泰山日观峰朝东北倾斜,两座山崖夹着一双巨石。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译文:海水仿佛在眼前弄潮,遥远的天边一片青碧的色彩。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译文:千座山峰如枪林立,万条沟壑如临深渊。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¹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译文:缅怀曾经骑黄鹤来泰山的神仙,可现在那里去寻找他们的踪影?
注释:¹缅:思貌。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译文:山上的古松高耸入云天,远远望去,离天不过几尺。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译文:山花也与人间不同,五月里白色的花儿与白雪浑然一色。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¹,于此炼玉液。
译文:总会遇到仙人安期生的,一同在泰山炼金丹玉液。
注释:¹安期:即安期生,古之仙人。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朝饮王母池¹,瞑²投天门关³
译文:清晨饮过泰山瑶池的清泉,夜晚准备在南天门投宿。
注释:王母池:又名瑶池,在泰山东南麓。²暝:傍晚。³天门关,在泰山上。登泰山的道路盘旋曲折,要经过中天门、南天门等处,然后到达山顶。
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¹琴,夜行青山间。
译文:怀中抱着绿绮琴,天黑了还行走在青山之间。
注释:¹绿绮:古琴名,相传司马相如有绿绮琴。这里泛指名贵的琴。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¹歇。
译文:月亮出山了,群山一片皎洁如玉,夜静了,连古松也停止了啸吟。
注释:¹松风:风撼松林发出的响声。两句意为:月光下山色明亮,露水晶莹;风停了,松林无声,夜更寂静。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译文:笙歌:吹笙伴歌。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¹清辉²,玉真³连翠微
译文:寂静中愈感觉清晖可弄,玉真仙女下降到翠微峰。
注释:¹娱:乐。²清辉:月光。³玉真:道观名。这里泛指泰山上的道观。⁴翠微:指山气青白色。两句意为:静夜望月使人心情愉快,远看道观与青缥的山气连成一片。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¹舞,飘颻龙虎衣²
译文:仿佛看到鸾凤与龙虎一起翩翩起舞,衣袂飘举。
注释:¹鸾凤:传说中的仙鸟。²龙虎衣:绣有龙虎纹彩的衣服。
想象鸾凤舞,飘颻龙虎衣。
¹天摘匏瓜²,恍惚不忆归。
译文:举手就可以攀折到天上的匏瓜,味美甘甜,乐不思蜀,真的不想回家了。
注释:¹扪(mén):摸。²匏(páo)瓜:星名。两句意为:抚摸天体想摘下匏瓜星,面对似有似无的幻境忘记了归去。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¹,误攀织女机。
译文:再举手,抚弄着银河的浪涛,清浅可爱,却不小心摸到了织女的纺织机。
注释:¹清浅:指银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有“河汉清且浅”之句。织女,星名,传说织女是天帝之女,住银河之东,从事织作,嫁给河西的牛郎为妻。两句意为:举手戏弄银河的流水,无意中攀住了织女的布机。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¹,但见²五云³飞。
译文:唉,到明天天亮,美梦就会消失,只见五色云彩飞舞!
注释:¹坐相失:顿时都消失。²但见:只看到。³五云:五色彩云。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李白的《游泰山六首》为连章古诗,其中每一首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境界,而全诗六首从整体上展示了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意境,描绘了一座雄浑壮丽的自然之山,一座奇异可感的神妙之山,令人体悟到这是寄寓着作者人生理想、人格向往的情感之山,心灵之山。泰山方圆四百多公里,体势宏大,“意想之所至,皆山也”(张俯《岱志》)。其景观雄奇、险绝、曲幽,奥旷之特色俱臻。仅以登山中轴线而历,从王母池、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天街至玉皇顶,再及日观峰、月观峰,沿途凡峰崖,涧谷,泉瀑,奇松怪石,名禽异花,云岚烟雾极目难尽,即或为长文,亦觉语白言乏。而李白在《游泰山六首》中却能以超然的宇宙观和独特的时空透视,目揽泰山万象平方寸,驰思结韵平毫端,以写意山水笔法绘出了有声画卷,显示了李白诗歌独有的豪放风格。

  全诗开头,“四月上泰山”,看似平叙交代时间,却暗蕴泰山时令奇观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暮春时节,李白佩剑挂芦,抱琴捋袂。从王母池开始登山了。“石屏御道开”,眼前的泰山诸多峰峦如同扇扇屏风,次第打开,一条帝王封禅时开辟的御道豁然而现。古御道有十几里之长,逶迤出没平峰峦涧谷之中。诗人没有白描峰回路转。而是以遥思当年唐玄宗封禅时的登途盛景赋笔。“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马迹绕碧峰,於今满青苔。”万千山壑、涧谷、碧蜂仿佛都在尾随着皇帝御车马队的驰骋而飞动起来,寥寥几笔就形象地表现了泰山山势“高远”而曲折盘旋上升的生动情态。如果说盘道弯弯,层峦尽染是诗人对登山起步景色的几笔渲染的话,接着诗人采用散点透视的视角,移步换景,从不同层次以不同的“皴法”向读者描绘了沿途山水的奇险幽秘。登泰山至中途,过中天门,曲折的盘路便为天梯般的石阶代替了。仰望两侧,悬崖千仞,“飞流洒绝,水急松声哀”,“北眺 嶂奇,倾崖向东摧”。泉水若“飞”,峰崖之高绝可见,巨岩累接,险峻难以登攀之状可想。泰山的高泉飞流,不似庐山瀑布“静态”地“挂前川”,而是遇崖迭挫,进溅成珠,泼“洒”在层层悬崖之上,又聚汇成流潜入深谷,水声也就融入松涛呼啸之中了。这是泰山独特的山水景致。向北望去,山峦如扇、如柱、如剑、如兽,千奇百怪,那处处悬崖都像要向东面歪倒下去,令人心僳。诗人顺手拈来“倾”“摧”二字,泰山之高险便活现了。诗人视点又下移到涧谷,只见大大小小的岩洞嵌进崖壁,“洞门闭石扇”,巨石宛如扇扇石门又将洞府封掩起来。涧谷中岚气凝结成的云团荡漾,急流、松涛在神秘的山谷中反复回馈延绵如雷。这云雷,就像是从地底下直冒出来。“地底兴云雷”,诗人摹景拟声,形象地衬托出泰山山涧之深之奇。这又像山水画中的“深远”意境了。

  诗人如同一位业务娴熟的导游,指引读者从登山所处的不同位置,不同的视角欣赏泰山千姿百态的奇景,可谓步步佳境。攀爬十八盘,登上寓天门,过天街,至极顶,“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才真的进入“如出天地间”的大境界了。东攀日观峰,“登高望蓬瀛”,“海色动远山”,诗人看到的是“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日观峰下的“云海”连接洋洋东海,与泰山融为一体,极写泰山之阔大。伫崖北眺,只见“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李白这里没有用摹写“黄河万里触山动,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那样壮大奔放的笔势,而是以线纹式的绘画手法表现了黄河的另一种“窈窕”姿态。这既有黄河下游平缓铺流的真实依据,也是从视觉形象上反衬出泰山之高。诗人抬头平视,丛峦迭嶂之上“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虽是写远望视点之实,却绘出了泰山“平远”奇逸之景。俯瞰脚下,则是“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自下登山所仰见的万千巨大峰峦,从这极顶望下去,却变得像人头“攒聚”在—起,而条条涧谷更显得深不可测,令人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受。值此,诗人“精神似飞扬”,“如出天地间”,身心完全融化在无垠宇宙之中,神思驰骋,襟怀浩荡,不禁张开双臂,“天门一长啸”。这长啸令群峰震撼,这长啸令云雾顿开,这长啸令“万里清风来”。至此,一位逸态凌云、吐纳天地精华的诗仙屹立泰山极巅的傲岸形象跃然纸上。一千多年过去,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便成了泰山山顶的一大人文景观,令后人登此也要或有所体悟,或附庸风雅地“长啸”一次了。

  如果仅以上所析,诗人对泰山的描绘或只可作山水诗高手而论,然而《游泰山六首》更独具艺术特色的是,李白借助泰山神话传说,在诗中幻化出一个情节生动,亦真亦幻的泰山仙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内容,拓展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泰山历来有神仙出没的传说。《列仙传》曾载仙人稷邱君为“泰山下道士”。《神仙传》传说汉孝武皇帝巡狩泰山曾遇“泰山老父”,头上白光数丈,寿三百岁。秦始皇羡慕的仙人安期生,更是怀揣“不死药”往来平泰山和东海仙山之间。传说中的神仙人物惝恍渺冥,泰山的山水雄奇神异,诗人将二者融为一体,就越发增益了诗意的一种朦胧虚幻色彩,并由此诱使人们去憧憬神话中的细节,去品味其中的绵绵幽情。

  诗人登上高高的南天门,东望蓬瀛仙岛,遐想联翩,似乎真的看到仙人居住的金银宫阙,在大海波涛中“银台出倒景,自浪翻长鲸”。心弦激荡,仰面长啸,回响遏云,打破了天宇的宁静。“玉女四五人,飘飘下九垓”,佩玉鸣环,皓齿微启,向李白亲切致意。大概酒仙大名已声闻仙界,玉女赠给李白一杯流霞仙酒品尝,又似乎是在探问:谪仙何故不再来修行,像我们一样自由自在!“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李白长揖感谢且显窘容。这“自愧”不知是谦辞,还是有难言之隐。“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诗人竟有点要放弃世事烦恼,随仙人而去的意思。这表明了仙女的不期而至牵惹了李白的思绪。李白在泰山之巅边赏景边思索之际,偏偏又遇到了一位“方瞳好客颜”的羽衣仙人。“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仙人没有同他说话,只赠给他一卷仙书,即消逝在云霞之中了。诗人拾起仙书翻阅,“其字乃上古”,如同“鸟迹”一般,“读之了不闲”,不知所以。李白想等仙师归来指点迷津,等了半天,可“从师方未还”,唯有“感此三叹息”。虽然求仙难,泰山美景却尽可赏心悦目。李白登上日观蜂,“凭崖览八极,日尽长空闲”,“举手开云关”,远观黄河玉带,正在惬意无限之际,不知何处又转来一位“绿发双云鬟”的小仙童,竟然“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诗人刚刚平静的心绪又被打乱了。他想自己二十多岁辞亲仗剑远游,至今又是二十多载,年华蹉跎,朱颜已谢。仕途理想既然不能实现,那就只好寻求捷径修仙了。“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仙童已倏忽逝去。但仙童的莞尔一笑却给李白留下一个不小的刺激,他真的要尝试一下修仙了,第四首诗如同使用蒙太奇手法剪接进了李白曾有过的修仙体验,描绘了一段美妙的幻境。李白确曾跟随著名道士吴筠同隐剡中,“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也曾“吟诵有所得”,出现过“众神卫我形,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的幻觉。此时登泰山他仿佛就是“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的仙人了。朦胧之中,诗人在山巅看到东海巨灵之鳌背负蓬瀛仙山飘动,仙人居住的金银宫阙在海水中浮出倒影,巨鲸搅起冲天海浪,面且听到天鸡鸣叫。诗人回眸山顶,“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自”。泰山高耸入云。虽已近五月,山顶依然白雪晶莹,山花竟然在雪中绽放,人间不会有如此美景。天上乎,人间乎,真幻难分。诗人似乎要安下心来修仙了。他自慰“终当遇安期”,教他“於此炼玉液”,并能得到“不死药”,也能骑鹤“去无云中迹”,“高飞向蓬瀛”。

  至此,李白泰山遇仙的“故事”看来就要结尾了。不料诗人又宕开一笔,另辟出第六首诗群仙夜娱的一幕,不仅泰山仙境描写的更加完整真切,而且把诗人复杂的情感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泰山之夜是那样幽秘,诗人怀抱绿绮名琴,漫步青山野径。“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玉真连翠微”。松涛平息,仙人的宫观掩映在苍翠之中,月华为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诗人窥见众仙人在山巅开始了自己的夜生活:“处处笙歌发”,“想象鸾凤舞,飘飘龙虎衣”。“寂静娱清辉”,寥廓苍穹在屏息静听着自由的生命唱出的颂歌,高悬的明月好像仙人们的灵魂之光,也照射着诗人的心灵。李白此时已融进了仙人世界。“恍惚不忆归”,他忘记了自己来自何处,他也不愿意归去。他望见匏瓜星在闪烁,银河就在头上,几可摸到织女的织布机。诗人盼望天不要再亮,仙境不要再消失。“扪天摘匏瓜”,诗人举手向河畔,干脆要把匏瓜星摘下,急切之中却误摘了织女星,天还是亮了。仙境消失了,泰山秀姿依然,五彩祥云飘荡在晨曦之中。“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诗人的仙境之旅戛然而止,仙引、问仙、学仙、慕仙的思绪统统被晴明消蚀了,只留给诗人些许失意甚或现实的思考:通过求仕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是艰难的,没有权势者举荐,只靠自己的努力无法实现;求仙也是艰难的,因为仙人并不真的存在;可是泰山这样的人间“仙境”却常有,在这样的仙境中大可让自己的情感自由驰骋,无拘无束,尽情享受精神的愉悦。

  《游泰山六首》在李白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当可与《蜀道难》《将进酒》等名篇相媲美。其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以游仙体来写山水诗,形成了完美的独特的诗歌创作范式。自《诗经》以后的中国诗歌创作逐渐形成两脉各显神彩的文学传统,一是自楚辞演进而来的表现游仙内容的诗歌,一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山水诗歌。前者描绘出仙人和仙境的美好的艺术境界,多以寄托作者或政治理想难酬或愤世嫉俗的隐逸情怀;后者则以自然山水以及附丽平山水的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作为描写对象,抒发诗人的喜怒哀乐、愁闷悲慨等各种情怀。自刘宋谢灵运山水诗起,将游仙内容与山水诗相结合,偶有所见,但未为大观。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似乎曾有这样的尝试:“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想象昆山娄,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尽得养生年。”虽不乏情致,但诗中的“昆山姿”“区中缘”“安期术”等仙人仙境的化用,不过是为诗用典增致,尚不能称为—种独特风格。而李白则集游仙与山水二体之长为一体,在《游泰山六首》中形成一种新的构思风格。诗中既用雄健粗放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勾勒了泰山壮丽开阔的艺术画面,又将游仙诗中常用的人物(玉女、绿发青童、安期生等),事典(巨鳌负仙山、仙人居住金银台、仙人饮流霞等),语汇(九垓、清斋、裂素、玉液、瓠瓜等),结合泰山神话传说,重新演绎描绘出仙人与仙境的新鲜的艺术形象,构思出诗人与仙人交往的生动故事情节。诗中既有仙境不同时空的具体情景描写,又有情节发展的连贯性,从而造成了强烈的美感和生动的形象。而这种美感和生动形象又是叠印在泰山神妙山水的真实背景上的,这不仅增强了诗歌飘渺奇逸的意境之美,而且使人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艺术感受,其艺术效果就大大超过了其他以泰山为题材的山水诗作。

  与以游仙写山水的构思风格相匹配,在《游泰山六首》中,诗人采用了山水实景与仙人仙境两条发展线脉绞结起伏,交相显隐的结构形式,展现了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别具的时空意识。中国传统的诗歌抒情表意方式是在外象之中寻求心灵的对应物,借以实现感情的外化,使情意与物象构成默契。李白在这里的感情外化的对应物,不仅是实际的泰山山水景物,又是虚构出的仙境景物,二者组合在一个艺术整体中,共同完成一个艺术使命:传达出诗人游泰山的深层情怀。诗人笔下的实景以“四月上泰山”的登程总领引起,一线贯穿全诗六首。或写全景,或写局部,或用特写,笔势纵横,重染淡抹,舒缓有致,气象阔大神奇而又气韵贯通。但通读全诗六首,读者又感觉到诗中的山水描绘分明是在构建出一种大的环境氛围和场景转换,成为仙境赖以产生和情节发展的底素、背景和烘托。诗人笔下幻化出的仙境和仙人的活动景况,则以遇仙、仙引、思仙、学仙、慕仙的一条情节线索曲曲折折穿行在诗人描绘的泰山实景之中。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或自由舒放、或惊异迷惘、或无奈失望等复杂的情愫则融化进实景幻景线脉的绞结之中,起起伏伏释放平虚实真幻之间,不仅多层面地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而且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谐振着诗人情感的律动,唤起山水境界中类似的审美心理,并引发对世事人生的无穷品味。

  《游泰山六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不但是连章古诗的精巧写法,又是李白写作此诗时特殊的情怀背景所致。李白是一个怀有“鸿鹄”之志者,他的抱负是很大的。他希望做帝王的辅弼大臣,在政治上有赫赫的建树。但由平他不肯向权贵“摧眉折腰”,只能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李白《游泰山六首》,既从表层诗境上展示了泰山山水和神仙仙境之美,又蕴含着萦平李白心底的矛盾彷徨情绪。泰山雄刺云天,登山目尽长空,凭览八极,或“举手开云关”,或“天门一长啸”,既是诗人傲岸、狂放性格的自然表露,也是诗人长期压抑下的慨愤不平在寥廓宇宙中的暂时放解。但这种性格表露和情绪放解与潜存心底的壮志难酬的情结又不时产生反差和碰撞。因而诗人运用或夸张、或险奇、或清丽的语言幻造出的仙境仙人虽然极具魅力,但并没有表现出诗人追求仙道的挚诚和狂热倾向。相反,诗中时隐时现的却是那种追求自由人格、追求宏大理想而不得实现的心境,有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叶燮《原诗》)的味道。全诗每一首大抵都是由实景入幻境,又由幻境结尾,若连缀起来,就可以品味出诗人是以奇思妙想遣怀去闷,在恍惚迷离的幻境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从诗中可见,诗人对玉女“仙引”的回答是“自愧非仙才”,仙人指点门径的仙书是“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诗人欲与仙人攀谈,却“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即使想跟仙人“练玉液”,得到“不死药’,与仙人同娱同乐,但最终结果却是“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诗人憧憬的自由驰骋的美好仙境,在全诗的结尾却是以“坐相失”的遗憾现实而结束。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旨不正是诗人彷徨无奈的惆怅情绪吗?如果联想李白在四月登泰山后的秋天突然奉诏入京,竟然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更会体会到本诗这一意旨了,《唐宋诗醇》曾评李白此诗“若其体近游仙,则其寄兴尔”应是很有见地的。只不过由平李白生性狂傲,胸怀旷达,遇事愤而不怒、愁而不苦,加之诗风飘逸豪放,诗中的意旨不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那样直白,“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叶燮《原诗》)罢了。

参考资料:
1、 夏忠梅.李白《游泰山六首》新解.载《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年第3期.
人生南北真如梦,但卧金山高处。白波东逝,鸟啼花落,任他日暮。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半帆残月,几回首,相思苦。
人生南北真如梦,但卧¹金山²高处。白波东逝³,鸟啼花落,任他日暮。别酒盈(shāng),一声将息,送君归去。便烟波万顷,半帆残月,几回首,相思苦。
译文:人的一生,南北漂泊,四处奔走,宛如幻梦。现在你终于可以高卧在金山之上,看大江东去,伴鸟啼花落,任凭夕阳西下而无所牵挂。离别的酒已经倒满酒杯,道一声珍重,愿您平安返回故乡。在烟波浩渺的漫漫长路上,在午夜梦回,只有孤帆残月相伴之时,你是否会回头北望,思念远方知己的朋友?
注释:水龙吟:《水龙吟》调名源自李白“笛奏龙吟水”,一说取自李贺“雌龙怨吟寒水光”,又称《龙吟曲》《小楼连苑》《鼓笛慢》《庄椿岁》《丰年瑞》《海天阔处》等。此调有多种体格,皆为双调,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体。上、下阕各十一句,共一百零二字。上阕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句,下阕第一、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句押仄声韵。再送:严绳孙南归时,性德先作《送荪友》诗相送,之后再作此词,是为“再送”。荪友:严绳孙(1623-1702),字荪友,自号勾吴严四,复一号藕荡老人、藕荡渔人。江苏无锡人(一说昆山人)。清初诗人、文学家、画家,与朱彝尊、姜宸英号为“江南三布衣”。著有《秋水集》十五卷。¹卧:“高卧”之意,形容悠然归隐的生活。²金山:山名,指江苏镇江西北之金山。这里代指荪友之家乡。³白波东逝:意谓光阴流逝。白波:水流,此处白波喻指时光。⁴盈:满。⁵觞:古代酒器。⁶将息:珍重、保重。⁷半帆残月:半帆:指小船;残月:下半月的“娥眉月”,这里残月表示伤感。
可忆柴门深闭,玉绳低、翦灯夜雨。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愁对西轩,荔墙叶暗,黄昏风雨。更那堪几处,金戈铁马,把凄凉助。
可忆柴门深闭,玉绳低¹、翦(jiǎn)²灯夜雨。浮生³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愁对西轩,荔(lì)叶暗,黄昏风雨。更那堪几处,金戈(gē)铁马,把凄凉助。
译文:可曾想起那夜我们紧闭柴门,在灯前说着知心的话语直到深夜。人生就是这样,别离的时候多,相聚的时日少。还不如我们从来就没有相遇。黄昏之时,“我”孤独一人,对着西轩而寂寞忧愁,昏暗的薜荔墙上的叶子在风雨中飘摇晃动,更有频繁的战事,使“我”心中更加凄凉。
注释:¹玉绳低:谓夜已深。玉绳:北斗七星之斗杓,在北斗第五星玉衡之北,即天乙、太乙二星。²翦:同“剪”。³浮生:指人生。性德《送荪友》有“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⁴轩:这里指有窗的长廊。⁵荔墙:即薜荔墙。荔:薜荔(又称木莲)之省称。⁶金戈铁马:指战争,其时正值“三藩之乱”,严绳孙南还,距离战区愈近。纳兰填此词时“三藩”刚刚平定,但收复台湾、雅克萨,平定噶尔丹等战事仍在进行中,故云。

  《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是为绳孙南归的赠别之作。词的上阕写的是词人对与好友聚少离多的感叹,并想象好友离开后的孤独寂寞之状。下阕是对二人昔日亲密相处场景的回忆,再转回眼下国家狼烟四起的局势,将个人情感与报国之志结合在一起,超脱了纳兰词固有的私人情感滥溢的现象,境界极高。全词用词精炼,却意蕴深含。

  开篇起笔不凡,“人生南北真如梦”一句抛出了“人生如梦”这等千古文人常叹之语,其后接以自己总挂在嘴边的归隐之思,令全词的意境在开篇时便显得空远阔大。“白波东逝,鸟啼花落,任他日暮”,白描勾勒出的情景或许是此时,也或许是想象:看江水东流,花开花落,莺歌燕语,任凭时光飞逝,这是何等惬意。

  在这样逍遥洒脱的词境中,词人转入送别,“别酒盈觞,一声将息,送君归去”,点出了别情。用语精炼,但深情内蕴。自古送别总是断肠时,古时不比如今,一别之后或许就是此生再难相见,因而古人或许在自己的生死上能豁达一些,却也总对与友人的离别无可奈何。像苏东坡那样旷达的人,在别离时也高唱:“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

  眼前离别之情装满了酒杯,词人却只能一声叹息,目送友人离去。而离去之后,天地便换了风光,“便烟波万顷,半帆残月”,词人再用想象之语遥想友人归途中的情景,将思念之情寓于景物描写之中,最后以友人回首相思这一意象作结,含蓄深沉,同时和过片的“可忆柴门深闭”一句相呼应,使上下片在结构上更加严谨,过度更加自然。

  下阕首句转入了回忆,抒写友人离去后自己的孤独苦闷。首先词人忆起了柴门紧闭、斗转星移、夜雨畅谈的时光,然而聚少离多是人生莫大的悲哀。接下来的一句,“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多少可以看出词人的一些悲观情绪,词人似乎总在相遇时间的问题上自寻烦恼,其曾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但人在时间面前终归是渺小的,时间不可逆转正是种种迷惘痛苦的根由。

  “愁对西轩,荔墙叶暗,黄昏风雨。”转笔又是白描写景,如今离别,又兼愁风冷雨,四字小句将悲凉的气氛层层渲染开去。倒是篇末一句,有种不同于前面词句的雄浑苍凉的味道,“更那堪几处,金戈铁马,把凄凉助”,此句将国事与友情融为一体,词的境界因而变得更加深沉阔大。

  词人填完此词一个月后,便溘然长逝了。这次离别之后,两人也便真的没有了再次相见的机会。隔着时间的长河,凝聚在词句中这种怆然伤别的深挚友情依旧令人感叹不已。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236-237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性德集》.太原:三晋出版社 ,2008:第124-125页
3、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303-304页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¹上高楼望帝京²,鸟飞犹³是半年程
译文: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
注释:¹独:独自。²帝京:都城长安。³犹:尚且,还。⁴程:路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青山似欲¹留人住²,百匝(zā)千遭³绕郡(jùn)
译文: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注释:¹似欲:好像想。²住:止住,停住。³百匝千遭:形容山重叠绵密。匝:环绕一周叫一匝。遭:四周。⁴郡城:指崖州治所。

  这首诗,同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颇有相似之处: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写的同样是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的诗人的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

  作为身系安危的重臣元老李德裕,即使处于炎海穷边之地,他那眷怀故国之情,仍然锲而不舍。他登临北睇,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有所区别的。“鸟飞犹是半年程”,极言去京遥远。这种艺术上的夸张,其中含有浓厚的抒情因素。这里,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和屈原在《哀郢》里说的“哀故都之日远”,同一用意。

  再说,虽然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之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只不过因为他曾经是王叔文的党羽,弃置边陲,不加重用而已。他思归不得,但北归的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而李德裕之在崖州,则是白敏中、令狐绹等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采取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在残酷无情的派系斗争中,他是失败一方的首领。那时,他已落入政敌所布置的弥天罗网之中。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沉重的阴影压在他的心头,于是在登临看山时,着眼点便在于山的重叠阻深。“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往反而会平静下来。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变态心理的反映。

  诗中只说“望帝京”,只说这“望帝京”的“高楼”远在群山环绕的天涯海角,通篇到底,并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是优游不迫,舒缓而宁静的。然而正是在这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的语气之中,包孕着无限的忧郁与感伤。它的情调是深沉而悲凉的。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90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¹,心如韩寿爱偷香²。郎赋(fù)与轻狂。
译文:江南的蝴蝶,双双在夕阳下翩翩起舞。长得像何晏那样美,在花丛中流连,吸吮花蜜,生性轻浮放浪。
注释:¹何郎全傅粉:三国时魏人何晏皮肤白皙,就像敷了粉一样,故曰“傅粉何郎”。”何郎,何晏。²韩寿爱偷香:晋韩寿美姿容,贾充女午悦之,偷其父西域奇香以遗之。后贾充觉,乃女韩寿。此以“韩寿偷香”比喻蝶依恋花丛、吸吮花蜜的特性。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微雨后,薄翅腻(nì)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xù)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译文:下过小雨后,蝴蝶沾水发腻的粉翅在夕阳的照耀下,发出微光。它刚随着蜜蜂飞进小院,又陪柳絮越过东墙,经常为鲜花奔忙。

  这是一首以蝴蝶为吟诵对象的咏物词。

  开头两句写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身似何郎全傅粉”,《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此句以人拟蝶,以何郎傅粉喻蝶的外形美。蝶翅和体表生有各色鳞片和丛毛,形成各种花斑,表面长着一层蝶粉,仿佛是经过精心涂粉装扮的美男子。“心如韩寿爱偷香”,据《世说新语·惑溺》与《晋书·贾充传》载,“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为司空掾。充少女贾午见而悦之,使侍婢潜通音问,厚相赠结,寿逾垣与之通。午窃充御赐西域奇香赠寿。充僚属闻其香气,告于充。充乃考问女之左右,具以状对。充秘之,遂以女妻寿。”此处也是以人拟蝶,以韩寿偷香喻指蝴蝶依恋花丛、吸吮花蜜的特性。典故随意拈来,妙笔天成,运用得极其生动、贴切。“傅粉”、“偷香”,从外形与内质两方面概写了蝴蝶的美貌与特性,这两句为整首词的词眼。接着一句“天赋与轻狂”,挽住上片,又启迪下片。“轻狂”者,情爱不专一、恣情放浪也。

  下片就“轻狂”二字生发,先写傍晚下了一场小雨,雨一停,浪蝶便度翠穿红地忙乎起来。“薄翅腻烟光”一句体物入微,状写精妙,选词用字准确、熨贴。蝴蝶的粉翅是薄而有些透明的,当它沾上雨水之后,翅上的“粉”便变“腻”了。“烟光”指的是雨后的晚晴夕照。斜阳透过沾水发腻的粉翅,显得朦朦胧胧,宛似笼罩在一片缥缈的烟雾之中了。

  轻狂的蝴蝶自有轻狂的朋侣“游蜂”、“飞絮”相伴。蝴蝶伴随狂蜂、飞絮到处宿粉栖香,“长是为花忙”。结句回应了上片的“天赋与轻狂”,以“为花忙”的具体意象点出“轻狂”。“花”字意蕴双关,亦物亦人。全词一纵一收,上下关合,联密而自然。

  欧阳修这首咏蝴蝶词,既切合蝶的外形与内质,又不单单滞留在蝶的本身,而是以拟人化手法,将蝶加以人格化,亦蝶亦人,借蝶咏人,通过两个切题典故--何郎傅粉与韩寿偷香,惟妙惟肖地把蝶与人的“天赋与轻狂”、“长是为花忙”的特点巧妙地绾合起来,将何郎、韩寿的禀赋一古脑儿倾注在专以粉翅搧情、以恋花吮蜜为营生的浪蝶身上,把自然的动物性与社会的人性融合为一体,在蝴蝶的形象中集中了风流浪子眠花卧柳、寻欢作乐的种种属性,蝶就成为活脱脱的轻狂男子的化身。反过来,作者又含蓄地讽刺了那些轻狂男子身上过多的动物属性。如果这首词抽去了何郎与韩寿两个典故,它仅止于表面的咏蝶而已,失去任何内涵寓意,自是淡乎寡味了。

  五代毛文锡有《纱窗恨》云:“双双蝶翅涂铅粉,咂花心。绮窗秀户飞来稳,画堂阴。二三月爱随柳絮,伴落花、来拂衣襟。更剪轻罗片,傅黄金。”可以看到毛词咏蝶仅止于蝶而已,虽然在艺术技巧上也有某些可取处,但比之欧词,在思想艺术境界、审美情趣与价值上自然要逊色得多了。汤显祖评《纱窗恨》词云“‘咂’字尖,‘稳’字妥,他无可喜句。”(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二)显然,其所以“无可喜句”,主要不如欧词之有寄托。蒋敦复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芬陀利室词话》)欧词咏物而又咏怀,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吴翠芬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68-470 .

wàngjiāngnán ·jiāngnándié

ōuyángxiū sòngdài 

jiāngnándié xiéshuāngshuāng shēnlángquánfěn xīnhánshòu寿àitōuxiāng tiānqīngkuáng 
wēihòu chìyānguāng cáibànyóufēngláixiǎoyuàn yòusuífēiguòdōngqiáng chángshìwèihuāmáng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十五彩衣¹年,承欢²慈母前。
注释:¹彩衣:同“采衣”。²承欢:指侍奉父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孝廉(lián)¹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注释:¹孝廉:应明经试者之称。每年州举秀才、孝廉送尚书省参加考试,称岁贡。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sòngzhāngcānmíngjīngjiānxiàngjīngzhōujìnshěng--mènghàorán

shícǎiniánchénghuānqián

xiàoliányīnsuìgòng怀huáixiàngqínchuān

zuòtuīwénzhōnglángzhòngxuān

fànzhōujiāngshàngbiéshuíyǎngshénx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