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疏梅我有诗,偶来重见雪离披。
五年不蹋常山路,咫尺宁乖一赴期。
流水疏梅我有诗,偶来重见雪离披。
五年不蹋常山路,咫尺宁乖一赴期。
赵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33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
非关¹宋玉²有微辞³,却是襄(xiāng)梦觉迟。
译文:并非是宋玉喜欢隐喻托讽常常有微辞,而是楚襄王沉迷艳梦醒来得实在太迟。
注释:¹关:涉及。²宋玉:战国楚辞赋家,事楚襄王。³微辞:以委婉含蓄的言辞托讽。⁴襄王:楚襄王。
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一自高唐赋(fù)成后,楚天云雨¹尽堪疑。
译文:自从那惊世名作《高唐赋》写成传开之后,有关楚天云雨的诗章被认为全都可疑。
注释:¹楚天云雨:后以云雨指代男女合欢之事。此指表现男女爱情的作品。

  这首即事议论之诗,借宋玉以写自己,含蓄深刻而措辞委婉。

  诗的前两句是说,并非宋玉特别喜爱隐舍不露的言辞托讽,正是因为襄王沉迷艳梦,迟迟不醒,这就暗示自己确有微辞托讽之作,而且是事出有因,不得不然。后两句是说,自从《高唐赋》问世以后,凡是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便都值得怀疑为别有托讽了。这就暗示说,诗人自己另一部分写男女情爱的诗作并不一定另有寄托,但人们因为受了微辞托讽的《高唐赋》式作品的影响,便都怀疑它们有所寄托了。李商隐用“尽堪疑”的词语,是想表明这种“疑”事出有因,同时又是想表明这种笼统的疑并不符合实际。

  李商隐与宋玉,都属于多情才子、沦落文人一类。由于遭际相似,李商隐的偏爱宋玉,更多表现为自叹与自伤。李商隐在当时境遇之中,常常是“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乐游原》)。深曲浓重的愁思,沉缅绵邈的情感,产生了“楚天云雨俱有托”的艺术表达和追求。诗人的拳拳之心应当得到后人的理解。然而诗人非但没有得到时人的理解,更被置之于无端的猜测和粗暴的责难之中。后二句“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既是辩说其诗并非篇篇寄寓世事,也是讥诮世人无知,徒然疑忌,其中更有“才命两相妨”、“多情岂自由”的伤感。

参考资料:
1、 安焕章.李商隐诗歌导读:广陵书社,2015:234-235
2、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035-1037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五月榴花照眼¹明,枝间时见²³初成。
译文: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
注释:¹照眼:犹耀眼。形容物体明亮或光度强。²时见:常见。³子:指石榴。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可怜¹此地无车马²,颠倒³青苔落绛(jiàng)
译文: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
注释:¹可怜:可惜。²无车马:无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³颠倒:回旋翻转,多指心神纷乱。⁴绛英:这里指落地的石榴花花瓣。绛:大红色。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勾画出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后两句点明地点,表明石榴花无人游赏以致美景寂然零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并在描摹客观景物中寄寓着人生哲理。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此诗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发感想。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得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从中又可以见出诗人浓郁的情趣和缜密丰富的文思。而诗意和描述的骤变,却又全寓于似清淡实重浓的语句之中,使得诗意陡然转深,也显示了写法的“喜山不平”的变化特色。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04-106

liúhuā

hán tángdài 

yuèliúhuāzhàoyǎnmíng zhījiānshíjiànchūchéng 
liánchē diāndǎoqīngtáiluòjiàngyīng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jiāng)¹孤村²不自哀³,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译文: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注释:¹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²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³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⁴思:想着,想到。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⁵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阑(lán)¹卧听风吹雨²,铁马³冰河入梦来。
译文: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注释:¹夜阑:夜残;夜将尽时。²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³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⁴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低卧,直挺挺地躺着,意思是说年老力衰,作者当时已68岁。孤村,荒僻的小村,指作者的故乡山阴。戍,是守卫的意思。轮台,是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是借指宋朝北方边防据点。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参考资料:
1、 高安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论两篇·2012年·广西师范学院
2、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984-985 .

shíyuèfēngzuò ·èr

yóu sòngdài 

jiāngcūnāi shàngwèiguóshùlúntái 
lántīngfēngchuī tiěbīngmènglái 
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
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
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会沙头。
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会沙头。
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
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
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付浮悠。
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付浮悠。

  一次诗人来到一处村庄,发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于是便驻足观赏了许久。然后他又来到田间地头,与庄稼人攀谈起来。乡亲们也非常好客,还把他请到家中休息,并殷勤地招待远春的客人。而最让作者动心的却是一家船户,他们以船为家,乐此不彼。开篇就描述了这种独特的场景,“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首联笔墨简练,抒写了船户一家人来往长江的生活状况。一个“尽”字,展示了老翁和其家人的决心和毅力。春复秋,暗示着他们早已在江上生活了多年,其辛苦情况可想而知。

  接下来具体描写江上生活,“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春知识会沙头。”船家三代人共居船尾、但是日子过得却很和睦;而且船家人缘好、熟人多,客人们来来往往,气氛也十分欢洽。

  知识,意思是相识之人。因为四面八春的人都到沙滩来搭船,时间长了大家就相互熟悉了。作者以“柁尾、沙头”为代表,介绍了他们生活的环境,虽然条件艰苦,却其乐融融。

  颈联转而展现出人物活动,“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老翁清晨起床,预测天气;儿媳照水梳妆,整理晓鬓。这两句描写各具情态,更显得船上生活宁静和谐。读者完全可以发挥想象,这位老翁不仅谙熟船工技巧,而且还热情好客。

  最后诗人感慨自己漂泊不定,“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付浮悠。”诗人自嘲经常处于羁旅生涯,更羡慕船家自在浮游生活。渠,他的意思;生理,即生计。

  占风信,表达出老翁经验丰富,总是为大家着想。之所以人们都喜欢乘坐他的渡船,一定是彼此可以畅所欲言,又能随便说笑。照水流,既说明这位儿媳妇也并未嫌弃船家生活艰苦,又传达出她虽然装扮朴素,却丝毫不马虎。

chuán--gāozhù

jǐnjiāngjiāzàiqīngzhōuláiwǎngzhǎngjiāngchūnqiū

sānshìérsūnduòwěifāngzhīshíhuìshātóu

lǎowēngxiǎozhànfēngxìnshǎochénzhuāngzhàoshuǐliú

xiàoshēngpiàoshénàishēngyōu

终南之上有棘满径,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迂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有何惧!”,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知左断于手,而右曳于其臂,下钩其裾,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甚。众哂之曰:“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未斩断,人已不堪。”
终南¹之上有棘(jí)满径²,枝柔而刺密,触之者恒³胶结不可解,不受伤不已。人畏其刺,咸其途避之。一壮汉义形于色,曰:“汝辈怯,是有何惧!”,遂持刀而入,欲节节而断之。孰(yū)知左断于手,而右曳(yè)¹⁰于其臂,下钩其裾,而上牵其袖,未至片刻已惫¹¹¹²。众哂(shěn)之曰:“莽汉,莽汉,断棘好汉,棘未斩断,人已不堪。”
译文:终南山上有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它的)主干柔软但是刺很密,碰上它的人总是被粘住无法解脱,不受伤就不停止。人们害怕它的刺,都绕开那路躲避它。一个壮汉露出义愤的样子,说:“你们真胆小,这个有什么好害怕的?”于是拿着刀进去,想一节节地折断它们。哪知左边手指掐断了它,右边的手臂被拉住了,下边衣裳被钩住了,上面的袖子也被钩住,没到片刻时间就已经疲惫不堪。许多人嘲笑他说:“莽汉,莽汉,砍断荆棘的好汉,荆棘还没有砍断,人已经不能忍受了。”
注释:¹终南:指终南山,在今陕西境内。²径:小路。³恒:持久,此指“总是”。⁴胶结:粘住。⁵咸:都。⁶迂:绕开。⁷遂:于是,就。⁸节节:一段一段。⁹孰:谁。¹⁰曳:拉住。¹¹惫:疲惫,精疲力竭。¹²堪:很,非常。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