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欲知趋走伤心地,
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欲知趋走伤心地,
正想氛氲满眼香。无路从容陪语笑,有时颠倒著衣裳。
正想氛氲满眼香。无路从容陪语笑,有时颠倒著衣裳。
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麒麟不动炉烟上,
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麒麟不动炉烟上,
孔雀徐开扇影还。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间。
孔雀徐开扇影还。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间。
孤城此日堪肠断,愁对寒云雪满山。
孤城此日堪肠断,愁对寒云雪满山。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12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采采¹卷耳²,不盈³顷筐。嗟(jiē)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háng)
译文:采那繁盛的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唉我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注释:¹采采:茂盛。一说谓采了又采。毛传作采摘解,朱熹《诗集传》云:“非一采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认为是状野草“盛多之貌”。²卷耳:苍耳,石竹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子可入药。³盈:满。⁴顷筐:斜口筐子,后高前低。一说斜口筐。这句说采了又采都采不满浅筐子,心思不在这上头。顷:同“倾”。⁵嗟:语助词,或谓叹息声。⁶怀:怀想。⁷寘:同“置”,放,搁置。⁸周行: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于是眼前出现了她丈夫在外的情景。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zhì)¹²崔嵬(wéi)³,我马虺(huī)(tuí)。我姑(zhuó)彼金罍(léi),维以不永怀¹⁰
译文: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与忧伤。
注释:¹陟:升;登。²彼:指示代名词。³崔嵬:山高不平。⁴我:想象中丈夫的自称。⁵虺隤:疲极而病。⁶姑:姑且。⁷酌:斟酒。⁸金罍:金罍,青铜做的罍。罍,器名,青铜制,用以盛酒和水。⁹维:发语词,无实义。¹⁰永怀:长久思念。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¹。我姑酌(zhuó)彼兕(sì)(gōng)²,维以不永伤³
译文: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且先斟满大杯酒,免我心中长悲伤。
注释:¹玄黄:黑色毛与黄色毛相掺杂的颜色。朱熹说“玄马而黄,病极而变色也”,就是本是黑马,病久而出现黄斑。²兕觥: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³永伤:长久思念。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陟彼砠(jū)¹矣,我马瘏(tú)²矣。我仆痡(pū)³矣,云何(xū)矣。
译文: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愁思聚心上!
注释:¹砠: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²瘏: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³痡: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⁴云何:奈何,奈之何。云:语助词,无实义。⁵吁:忧伤而叹。

  《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儿和中国的《诗经》专家孙作云还提出过《卷耳》是由两首残简的诗合为一诗的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出对《卷耳》篇章佳妙布局认识不足的缺陷。

  《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诗人坚决地隐去了“女曰”“士曰”一类的提示词,让戏剧冲突表现得更为强烈,让男女主人公“思怀”的内心感受交融合一。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通向远方的大路的一旁。顺着女子的呼唤,备受辛苦的男子满怀愁思地出现;对应着“周行”,他正行进在崔嵬的山间。一、二两章的句式结构也因此呈现着明显的对比和反差。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复沓,带有变化的复沓是《诗经》中最常见的章法结构特征,这种复沓可以想象为是一种合唱或重唱,它强有力地增加了抒情的效果,开拓补充了意境,稳定地再现了音乐的主题旋律。第四章从内容分析仍是男子口吻,但与二、三章相差很大。这类《诗经》中经常用的手法称为单行章断,比如《召南·采蘩》《召南·行露》《周南·葛覃》《周南·汉广》《周南·汝坟》等诗中都有此类手法。这类手法是合唱形式的遗存,可以想像这是幕后回荡的男声合唱。其作用是渲染烘托诗篇的气氛,增强表演的效果。

  《卷耳》的语言是优美自然的。诗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当时的民谣套语。《周易·归妹三·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女承筐,无实”正与《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对应。把民谣用作套语,像一个套子一样放在诗章句首,为诗奠定韵脚、句式的基础和情感思绪的习惯性暗示,这是《诗经》的起兴手法的一例。诗人善于用实境描画来衬托情感。旅途的艰难是通过对山的险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来的:诗人用了“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而旅途的痛苦则是通过对马的神情的刻画间接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了“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而描摹山、刻画马都意在衬托出行者怀人思归的惆怅。“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以酒浇愁,便是正面对这种悲愁的心态提示。全诗的最后是以一种已类化的自问自答体收场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对前两章“不永怀”“不永伤”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的总结,点名“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怀人是世间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一主题跨越了具体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历代诗人吟咏的好题目。《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徐陵《关山月》、张仲素《春闺思》、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好问《客意》等抒写离愁别绪、怀人思乡的诗歌名篇,多多少少体现了与《卷耳》一脉相承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朱渊清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10

juǎněr

míng xiānqín 

cǎicǎijuǎněr yíngqīngkuāng jiēhuái怀rén zhìzhōuháng 
zhìcuīwéi huītuí zhuójīnléi wéiyǒnghuái怀 
zhìgāogāng xuánhuáng zhuógōng wéiyǒngshāng 
zhì   yún 
以“孤清夜月”为韵。
以“孤清夜月”为韵。
译文:依次以“孤”、“清”、“夜”、“月”为韵脚。
注释:寒梧:凄冷的梧桐树。梧,梧桐树。
凤兮凤兮,来何所图?出应明主,言栖高梧。梧则峄阳之珍木,凤则丹穴之灵雏。理符有契,谁言则孤?游必有方,哂南飞之惊鹊;音能中吕,嗟入夜之啼乌。
凤兮凤兮¹,来²何所图³?出应明主,言栖高梧。梧则峄(yì)之珍木,凤则丹穴之灵雏。理符¹⁰有契¹¹,谁言则孤¹²?游必有方¹³,哂(shěn)¹⁴南飞之惊鹊¹⁵;音能中吕¹⁶,嗟(jiē)¹⁷入夜之啼乌¹⁸
译文:凤凰啊凤凰,你飞来有什么打算?出现是为了应验明君,且住上梧桐树。梧桐树可是峄山南例的稀有树木,凤凰在丹穴是神异的鸟啊。理符和契双方各持一,相合则征信,谁能说出孤独?出行有一定的方向,讥笑鸟鹊栖止无定;叫声符合音律,感叹夜里乌鸦鸣叫,其音凄切。
注释:¹凤兮凤兮:凤,凤凰,传说中的神鸟,雄为凤,雌为凰。²来:一作“求”。³图:打算。⁴出应明主:出现为了应验明君。出,出现。应,应和。明主,圣明君王。⁵言:助词词。⁶峄阳:峄山(在今山东邹县)南侧。⁷珍木:稀有的树木。⁸丹穴:地名。⁹灵雏:神异的鸟。灵,奇异。雏,幼鸟。¹⁰理符:刻符。理,治玉。符,符命。¹¹契:契合,契分为两半,双方各持一,相合则征信。¹²孤:孤独,无人理睬。¹³游必有方:出行有一定的方向。《论语·里仁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一定的去处。¹⁴哂:笑,一作“骇”。¹⁵南飞之惊鹊:指栖止无定的乌鹊。¹⁶中吕:符合音律。吕,古乐,阴律为吕,为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¹⁷嗟:感叹。¹⁸啼乌:乌鸦鸣叫,其音凄切,故人称为乌啼或啼乌。
况其灵光萧散,节物凄清。疏叶半殒,高歌和鸣。之鸟也,将托其宿止;之人也,焉知乎此情?月照孤影,风传暮声。将振耀其五色,似箫韶之九成。
况其灵光¹萧散²,节物³凄清。疏叶半殒(yǔn),高歌和鸣。之鸟也,将托其宿¹⁰止;之人¹¹也,焉知乎此情¹²?月照孤影¹³,风传暮声¹⁴。将振耀¹⁵其五色¹⁶,似¹⁷箫韶(sháo)¹⁸之九成。
译文:何况神异之光遭到冷落,应时的¹⁹景物凄清。稀少的树叶已经凋落,高歌应和而鸣。凤凰,托身栖息之处;人啊,怎么会知道此情?月亮照着凤凰孤独的身影,风传凤凰夜晚的叫声。振动身上的五色羽毛,像传舜乐《韶》多次变更演奏。
注释:¹灵光:神异之光,一作“晶灵”。²萧散:冷落,疏散。³节物:应时的景物。⁴凄清:凄凉冷清的样子。⁵疏:稀疏。⁶殒:通“陨”,坠落。⁷和鸣:应和而鸣。⁸之鸟:此鸟,指凤凰,一作“鸟”。⁹托:托身,一作“诧”。¹⁰宿:栖息之处,接着的“止”同。¹¹之人:一作“止人”。¹²焉知此情:一作“焉知乎此情”。¹³孤影:指凤凰孤独的身影。¹⁴暮声:指凤凰夜晚的叫声。¹⁵振耀:振动闪耀。¹⁶五色:指凤凰羽毛有五色,一般认为指青、黄、赤、自、黑五色。¹⁷似:一作“俟”。¹⁸箫韶:相传舜乐名韶。¹⁹九成:多次变更演奏。成,奏乐一曲为一成。
九成则那,率舞而下。怀彼众会,罔知淳化。虽璧沼可饮,更能适于醴泉;虽琼林可栖,复忆巡于竹榭。念是欲往,敢忘昼夜?苟安安而能迁,则思思其不暇。
九成则那(nuó)¹,率舞²而下。怀³彼众会,罔知淳化。虽璧沼可饮,更能适于醴(lǐ);虽琼林可栖,复忆¹⁰¹¹于竹榭(xiè)¹²。念是¹³¹⁴往,敢¹⁵忘昼夜?苟¹⁶安安¹⁷而能迁,则思思¹⁸其不暇¹⁹
译文:反复奏乐,余韵将尽,相从起舞,飘落而下。又担心大家都会,不知道淳厚的教化。虽然能在青绿的池塘里饮水,更能适于甜美的泉水;虽然梧桐是最好的栖息之所,但仍反复回忆徘徊在竹榭的日子。想到这些就打算去,敢忘昼夜?不原安于所安而迁徙,我思考它没有停留的时间。
注释:¹那:何,如何。²率舞:相从起舞。率,皆。³怀:怜悯。⁴会:会合。⁵罔:知。⁶淳化:敦厚的教化。⁷璧沼:一作“碧沼”,与下文的“琼林”相对,应为美玉砌的圆形池。⁸醴泉:甜美的泉水。⁹琼:赤色的玉,一说美玉。¹⁰忆:一作“相”,一作“想”。¹¹巡:徘徊,来往察看。¹²竹榭:建在高台上的竹屋。¹³念是:想到这些。¹⁴欲:一作“欣”。¹⁵敢:岂敢。¹⁶苟:假如,一作“何”。¹⁷安安:安于所安。¹⁸则思思:一作“我则思”。¹⁹不暇:没有停留的时间。
故当披拂寒梧,翻然一发。自此西序,言投北阙。若用之衔诏,冀宣命于轩阶;若使之游池,庶承恩于岁月。可谓择木而俟处,卜居而后歇。岂徒比迹于四灵,常栖栖而没没?
故当披拂¹寒梧,翻然²一发³。自此西序,言投北阙(què)。若用之衔(xián),冀宣命于轩阶¹⁰;若使之游池¹¹,庶¹²承恩¹³于岁月¹⁴。可谓择木¹⁵而俟(sì)¹⁶,卜居¹⁷而后歇¹⁸。岂徒比迹¹⁹于四灵²⁰,常栖(qī)²¹而没(mò)²²
译文:应该拨开凄冷的梧桐树,高飞而去。自此离开养庶的地方,到大臣等候朝见和上书奏事的地方。等待口念诏书的人,希望发布命令的人出现于殿堂前的台阶。若使之游于凤凰池,不希望受皇恩。可谓鸟则择木,占卜选择可居之地。不敢奢望并驾麟、凤、龟、龙,宁愿为国家忙碌一生。
注释:¹披拂:拨开。²翻然:高飞的样子。³发:启行。⁴西序:夏代小学。⁵投:飞奔。⁶北阙::古代建阙观于宫殿之北,曰北阙。⁷衔诏:口衔诏书。⁸冀:希望。⁹宣命:发布命令。¹⁰轩阶:殿堂前的台阶。轩,殿堂前檐处。¹¹游池:在宫中风凰池游泳。宫中池沼称凤池或凤凰池。魏晋南北朝中书省多设于此,唐人多以凤池喻宰相。¹²庶:表示希望。¹³承恩:受皇恩。¹⁴岁月:年月,时日。¹⁵择木:选择可栖息的树。¹⁶俟处:等待安顿。¹⁷卜居:占卜选择可居之地。¹⁸歇:息。¹⁹比迹:并列《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皇太后膺大圣之姿,体乾坤之德,齐纵虞妃,比迹任姒。”²⁰四灵:古代以麟、凤、龟、龙为四灵。²¹栖栖:忙碌的样子。²²没没:埋没。

  这篇赋按押韵的变化可分为四段,前两段为第一层,这一层偏于叙事,以“孤”、“清”为韵,音节徐舒缓和,渲染出一种静谧的环境,凄凉的气氛;后两段为第二层,这一层偏于抒情,以仄声“夜”、“月”为韵,音节急促激厉,与浮想联翩的思绪相契合,较好地表达了情感。

  第一层写凤凰出身非同寻常及所处环境之凄凉,紧扣“寒梧栖凤”题意。入手以问答起句,反用楚狂接舆讥孔子生不逢时之意。指出:凤凰所以出现,正是逢明凤治世之时,乃应时而出,凤凰栖息,只捡高大梧桐而栖。继而以无枝可依的夜鹊,鸣声凄乱的寒鸦,反衬凤凰高雅稳重的举止与妙合吕律之鸣声,进一步写凤凰神奇非凡。接下来用对比手法,一方面写凤凰萧洒之姿与华美之色,一方面写凤凰所处环境之寂寞冷落。点明凤凰虽应明凤治世而出,却没能居于应居之地,怅怅之情,牢骚之意烁然而现,为后半部分的联想做了必蓉的铺垫。

  第二层凤要写凤凰浮想联翩的思绪,以论说表达幻想。有碧沼可饮,不可谓不清,有琼林可栖,不可谓不雅。但这种孤身索居,自我离世的生活毕竟是萧瑟寂寞的。为了施展抱负与才华,这只孤栖的凤凰决意抛却凋残的梧桐,振翅高飞,投奔最高理想的“北阙”,为其所用。它与赋的开头点明的“出应明凤”遥相呼应,解释“择木而栖,择凤而事”,既是人愿,亦顺天理。凤凰的选择即是作者的选择,它虽不无急功近利之嫌,却也理由充足。况且它既不失选择者凤凰的非凡身份,又美化了最高统治的政绩。

  全赋熔冶典实而不显得生涩,语言流丽,不以华美的词采取胜,更注重凤观情感的抒发。同时,作者在赋中以凤凰自比,以凤凰应盛世而出来颂美王室,以凤凰出应盛世来比喻自己获取功名,构思十分巧妙。此外,优美的声韵,婉曲的格调,造就了此赋淡雅清新的风韵,使全赋具有较浓的“诗味”。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此托意浅露不深,形象塑造也较粗糙,失之于浅近而少深厚,且乞怜也直白少婉曲,有失凤凰的高雅身份。

参考资料:
1、 迟文浚,宋绪连 主编.历代赋:广选·新注·集评 (5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42-44
2、 田兆民.历代名赋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1142-1143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¹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²也相关³
译文: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冬日的积雪冰层、严寒的风所摧残了,五更时这株柳树只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无论柳树稀疏还是繁茂,都一般关怀。
注释:¹层冰:厚厚之冰。²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³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最是¹繁丝²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³。湔(jiān)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译文:特别是在这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如今斯人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注释:¹最是:特别是。²繁丝:指柳丝的繁茂。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³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这里指代亡妻。⁴湔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湔裙,溅湿了衣裙。⁵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这是一首借咏寒柳而抒伤悼之情的词作,纳兰在词中咏物写人,亦柳亦人,委婉含蓄、意境幽远,可谓是其咏物词中的佳作,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纳兰词亦以此篇为压卷。”

  “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咏柳,开门见山:柳絮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花儿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咦,说柳絮自然应该,毕竟是咏柳,可这个”花儿”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谁见过柳树开花呢?明明是咏柳,怎么突然出来个杨花呢?的确,杨树、柳树本是两种不同的树,但由于它们的种子杨花和柳絮都带有白絮能飞,飞絮期又基本相同,因此杨花和柳絮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被认为是代表同一个意象,而纳兰在这里用到“杨花”的意象,估计是想要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树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的情感投射的客体。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容若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是说:最是在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春山,作为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既可以实指春色中的山峦,也可以比喻为女子的眉毛。宋词有“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扫”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画眼的可爱的梳妆动作。春山既然可以比喻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称,容若这里便是此意。由柳叶的形态联想到蛾眉的妙曼,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的故事。接下来仍是追忆那位女子,即“湔裙梦断续应难”。湔,这里是洗的意思。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们相约一同到水边洗衣,以为这样可以除掉晦气。上巳节和清明节隔得不远,所以穆修有诗说“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这种户外聚众的日子往往提供给了男男女女们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约会的机会。

  这首词,曾被那位对纳兰词评价不高的陈廷焯赞为纳兰词中的压卷之作,不知道容若听到了会不会高兴一些呢?无论如何,“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都是性灵之句,非挚情挚性之奇男子无以得之。纳兰何以有此“憔悴也相关”,“西风多少恨”的伤感情调?清朝气数正旺盛,却有此醒人气的词人和词作,真是可悲可叹可钦啊!

  咏物为古典诗词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壳,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所以咏物之作要求摹写神理而不能徒赋形体,同时还要不粘不离,保持一个恰好的分寸。以此绳衡这首小词,在“层冰积雪摧残”、“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句刻画出那婀娜杨柳的“寒意”之外,词人更着重“摧残”、“憔悴”、“梦断”、“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情感的抒写,亦将他复杂凄咽的内心感受特别深曲又特别准确地传递出来。写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还要深思一层,“言之有物”之“物”究竟能否落实呢?有文章指出这首词借咏柳而寄寓对亡妻的哀思,实亦即悼亡之作。作为一种猜测容或可以,但作为学术研究,在本篇不能肯定作年在其妻逝世之后的情况下,则不可以武断地这样定论。如果说里面寄托有纳兰一贯婉转哀凉的身世之感,那也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1、 陈长红主编 .精读宋词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年 .
2、 张草纫.《纳兰词笺注》.海古籍版社,1996年.
3、 张秉戍编注 .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1年 .
4、 [清]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 .

línjiāngxiān ·hánliǔ

lánxìng qīngdài 

fēifēihuāchùshì céngbīngxuěcuīcán shūshūshùgēnghán àimíngyuèhǎo qiáocuìxiāngguān 
zuìshìfányáoluòhòu zhuǎnjiàorénchūnshān jiānqúnmèngduànyìngnán 西fēngduōshǎohèn chuīsànméiwān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道是梨花不是¹,道是杏花不是。白白²与红红³,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líng)微醉。
译文:说它是梨花又不是梨花。说它是杏花它也不是杏花。花瓣白白又红红,难道是春风特有的情味?曾记得,曾记得,武陵渔人被陶醉。
注释:¹道是梨花不是:说它是梨花它又不是梨花,梨花是白色的,所以看到白色的桃花这样说。道,说。²白白:这里指白色的桃花。³红红:这里指红色的桃花。⁴东风:春风。⁵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境。陶渊明《桃花源记》曾写到武陵渔者发现世外桃源的事,这里“武陵”也有世外桃源的意思。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但决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也暗指它风韵别具一格,既有梨花之白,又有杏花之红,白中带红,如佳人冰雪肌肤微露红晕,有娇羞之态。 “白白”、“红红”两组叠字,简练、传神,使人如亲眼目睹红粉交错、繁花满枝的娇妍景致。

  “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面点明花色,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面著笔,而从唱叹之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实在少此一笔不得。可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结笔仍是空际著笔,不过,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不管之答。“曾记。曾记”,二语甚妙,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呼唤起读者的记忆,且暗将词境推远。“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句中“醉”之一字,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词境以桃花源结穴,馀味颇为深长。它可能意味着女词人的身份(宋词习以桃溪、桃源指妓女居处),也可能有取于桃花源凌越世俗之意。

  此词所咏为红白桃花,这是桃花的一种,“桃品甚多……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红白桃花,就是同树花分二色的桃花。北宋邵雍有《二色桃》诗:“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城倾国艳不同。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携手嫁东风。”诗虽不及严蕊此词含蕴,但可借作为此词的一个极好注脚。

  此词绝不同于一般滞于物象的咏物词,它纯然从空际著笔,空灵荡漾,不即不离,写出红白桃花之高标逸韵,境界愈推愈高远,令人玩味无极而神为之一旺。就艺术而言,可以说是词中之逸品。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219页
2、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48页

mènglìng ·dàoshìhuāshì

yánruǐ sòngdài 

dàoshìhuāshì dàoshìxìnghuāshì 
báibáihónghóng biéshìdōngfēngqíngwèi 
céng céng rénzàilíngwēizuì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龙马花雪毛,金鞍(ān)五陵豪¹
译文:你骑着白雪花毛的龙马,金鞍闪耀,好一个五陵豪侠。
注释:¹五陵豪:谓五陵豪侠。五陵:杜、灞谓杜陵、灞陵,在城南;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渭北。皆汉代帝王陵墓,并徙入以置县邑,其所徙者皆豪右、富赀、吏二千石。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秋霜¹切玉²剑,落日明珠袍(páo)³
译文:你所佩之剑,色如秋霜,切玉如泥;你所穿之袍,缀有明珠,耀如落日。
注释:¹秋霜:形容剑的颜色。²切玉:形容剑的锋利。³明珠袍:镶珠的衣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斗鸡¹事万乘²,轩盖³一何高。
译文:原来你是侍奉皇上斗鸡徒,乘坐的马车轩盖高高。
注释:¹斗鸡:玄宗好斗鸡,善斗鸡者每召入宫中侍奉,甚得宠幸。²万乘:指天子。古制,天子有兵车万乘。³轩盖:有篷盖之车,贵人所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弓摧南山虎¹,手接太行猱(náo)
译文:你张弓可摧南山虎,伸臂手接太行飞猱。
注释:¹弓摧南山虎:用晋周处事。《晋书·周处传》载:南山白额猛虎为患,周处入山射杀之。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译文:你酒后风采飞扬,三杯下肚,笑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杀人如剪草,剧孟¹同游遨(áo)
译文:你杀人如剪草,与剧孟一同四海遨游。
注释:¹剧孟:汉时大侠。此代指当时豪侠中之雄杰者。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发愤去函谷¹,从军向临洮(táo)²
译文:你终于想起改变自己的游荡生活,要争取功名。你于是发愤去了函谷关,跟随大军去到临洮前线。
注释:¹函谷:古关名,在陕州灵宝县。此代指帝京以东之要塞。²临洮:地名,属陇右道洮州。此代指帝京以西之边陲。临洮,古县名,在今甘肃眠县一带。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chì)(zhà)¹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译文:叱咤风云经百战,匈奴如鼠尽奔逃。
注释:¹叱咤:怒斥声。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归来使酒气¹,未肯拜²萧曹³
译文:你归来豪气不改,终日饮酒,不肯给萧曹宰相下拜。
注释:¹使酒气:因酒使气。²拜,全诗校:“一作下。”³萧曹:即汉相萧何、曹参。此代指时相。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羞入原宪¹室,荒径隐蓬蒿(hāo)
译文:羞于学原宪,居住荒僻蓬蒿的地方。
注释:¹原宪:即子恩,孔子弟子。居处简陋,上漏下湿,不以为意,端坐而弦歌。见《韩诗外传》。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描绘豪侠的形象。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讲述豪侠的倜傥不群和武艺高强。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表达豪侠不拘礼法,疾恶如仇。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虽写豪侠的爱国精神,实则也隐隐流露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最后四句是说打败敌人,胜利归来,既不会阿附权贵、居功邀赏,也不自命清高,隐居草野,要继续过游侠生活。

  在这首诗里,诗人以热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刻划了一个武艺高强、报国杀敌、功成退隐的侠客形象。他出身高贵,剑如秋霜,袍饰明珠,艺高胆大,堪与名侠剧孟比肩。他虽身玺百战,威震胡虏,但功成后又任性使酒,不肯俯身下拜萧何曹参之类的高官,而是隐居于荒山野径。

  他潇洒倜傥,豪迈勇敢,不拘礼法,疾恶如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富于爱国精神。当祖国的统一和安定受到威胁时,便“发愤去幽谷,从军向临洮”,不计身家性命,英勇杀敌,立功疆场,而胜利归来时,既不阿附权贵,居功邀赏,又不消极退隐,逃避现实。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着李白的任侠思想。显然,他的这种任侠思想和他进步的政治理想,他的反对腐朽权贵的斗争精神是有密切关系的,因而也显示了这种任侠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参考资料:
1、 李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60 .

báipiān

bái tángdài 

lónghuāxuěmáo jīnānlíngháo 
qiūshuāngqiējiàn luòmíngzhūpáo 
dòushìwànshèng xuāngàigāo 
gōngcuīnánshān shǒujiētàihángnáo 
jiǔhòujìngfēngcǎi sānbēinòngbǎodāo 
shārénjiǎncǎo mèngtóngyóuáo 
fènhán cóngjūnxiànglíntáo 
chìzhàjīngbǎizhàn xiōngjìnbēntáo 
guīláishǐ使jiǔ wèikěnbàixiāocáo 
xiūyuánxiànshì huāngjìngyǐnpéngh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