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雨声吹不断,国清寺前溪水鸣。欲过天台拾瑶草,秋风无限石梁情。
一夜雨声吹不断,国清寺前溪水鸣。欲过天台拾瑶草,秋风无限石梁情。

tiāntáishīshǒu--zhèngshàn

shēngchuīduànguóqīngqiánshuǐmíngguòtiāntáishíyáocǎoqiūfēngxiànshíliángqíng

郑善夫

郑善夫

(1485—1523)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 ▶ 8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风萧瑟¹,邯(hán)(dān)²古道伤行客³。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译文:北风萧瑟。走在邯郸的古道上,想到这昔日慷慨悲歌行之士云集的北国名城,只是繁华一时,如今已是烟寒草衰,让人不忍回忆。
注释:忆秦娥:“忆秦娥”是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¹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²邯郸:古赵国国都。³行客:远行之人,这里是作者自称。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zūn)¹玉管²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译文:当年丛台的歌舞已无任何消息,当年的繁华景象已成陈迹。现在只有满眼草木,一片凝碧池的黍离之悲。
注释:¹金尊:金制的酒杯。尊,通“樽”。²管:笛、箫一类的管乐器,此代指音乐。

  词的上片讲行客之“伤”眼前邯郸古道的连天衰草固足令人神伤,当年转瞬即逝的繁华,也因现今的政治形势和疆界的划分而成为“不堪思忆”的东西了。下片紧承“古”“伤”二字,结穴于“空”这个观念。全词描写了邯郸道上的见闻,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沉郁情怀。作者用以虚衬实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屈辱和惨痛又无法逃避痛苦。

  词的上片以“伤”字为主线,悼古今,伤兴亡。词人望着如今己为陈迹的丛台,想到了曾经繁华一时的古都邯郸,想到了曾建立赫赫功绩的赵武灵王,想到了他“胡服骑射”的改革,想到了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而如今,繁华何在,英雄何在?所有的只是萧瑟秋风、黄尘古道而己。“一瞬”中包含了多少的沧桑和血泪啊!“不堪”二字又足见词人感伤之深,联系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词人所不堪思忆的应当还有对南宋偏居一隅、失地未能收复的伤痛。古今之情以“不堪”两字一语道出。

  词的下片从“空”字入手,写丛台陈迹之萧条。“丛台歌舞无消息”等句,就明显地透露出了这种渴望却又失望,感伤而又悲凉的情绪。邯郸丛台,本战国时赵武灵王所筑。李白《明堂赋》说: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建姑苏及章华。”可见丛台也同阿房官等都曾经是“朝歌夜弦”的宴乐之所。

  昔日“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丛台,已是残堆废垒,一片陈迹。“无消息”“空陈迹”等语句感伤中透着悲凉,“空”不仅是眼中之景,更是词人心中所感。词的末尾两句的“连天衰草,暮云凝碧",描绘出一幅十分衰瑟的景象,这是词人内心感情的外化;情景交融,达到了巧妙的程度。像曾规这样的上层文人,不管他把自已的命运同最高统治者联系得何等紧密,残破的家园、积贫积弱的国运总会要不断地扣击他的心,在光荣的历史与屈辱的现实的夹击下,又怎能不流泄出那只能属于自己的反省和呻吟呢?这首词中,所谓繁华一瞬,所谓歌舞陈迹等都寄寓着对北宋灭亡的感叹,和失地未能收复的悲伤。

  整首词用字精炼,感情丰富,尤其是“伤行客”“空陈迹”两个叠句的使用,不仅使得整首词富于韵律感,更使得其中的感伤之情愈加浓烈。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884页
2、 魏丕植著.解读诗词大家 2 宋代卷:作家出版社,2013.04:第15页

qínéhándāndàoshàngwàngcóngtáiyǒugǎn--céng

fēngxiāohándāndàoshāngxíng

shāngxíngfánhuáshùnkān

cóngtáixiāo

jīnzūnguǎnkōngchén

kōngchénliántiānshuāicǎoyúnníng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风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¹歌管有新音。风凋(diāo)碧柳愁眉淡,露有黄花笑靥(yè)²深。
注释:¹凤城:旧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箫引凤降于京城,称丹凤城。后遂称京都为凤城。²笑靥:脸上笑出的圆窝。
初见雁,已闻砧。绮罗丛里胜登临。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
初见雁,已闻砧(zhēn)。绮罗丛里胜登临。须教月户纤纤玉¹,细捧霞觞(shāng)²滟滟金³
注释:¹纤纤玉:指双手细白如玉。²霞觞:指美酒。³滟滟金:指金黄色的酒浆。

  北宋徽宗崇宁。大观间,即公元十二世纪之初的某一年的重阳节前,当时的权相蔡京派人请小晏填写新词,作为应节歌唱之用,小晏于是欣然为作此篇。

  作为重九的应节之作,小晏这首词是很特别的,他把悲秋、登高、怀人等等传统的题材和写法统统抛却,一反常情,说柳叶落实愁眉淡了,黄花开是笑靥深了,而且大肆渲有歌舞酒宴的豪华享乐气氛,简直把重阳写成了一个欢乐的节日。这一特点很值得玩味的。王灼说小晏作此词“无一语及蔡者”,意思是说作者没有借机攀附权贵,是对作者的赞赏。然而,王灼似乎看得浅了。仔细品味起来,小晏非但没有阿谀蔡京,这种一反常规的写法,未尝不是对蔡京的讽刺:“九日悲秋不到心”,别人都悲秋,那是因为很多不如意,你蔡京位极人臣,百事顺遂,悲秋怎会到你的心上:“绮罗丛里胜登临”,别人都去登高以避灾祈福,你蔡京大富大贵,哪里用的着这一套,偎红倚翠,饮酒享乐就是了!从这个角度来读这首词,不是很有意味吗?

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鲙银丝。
¹藏白虎云藏寺,池²上老梅枝。洞庭归兴³,香柑(gān)红树,鲈(lú)(kuài)银丝
译文:相传这座高山因隐藏一只白虎而得名,虎丘寺淹没在这高山密林之中。池水旁和山崖上长满了桠权苍老的梅树。望着眼前虎丘山的美景,不禁想起了当年范蠡功成归隐泛舟太湖之行;仿佛看到了陆续怀揣红桔从枫林归来赠母的情景;似乎听到了张翰不图名爵而起驾回乡欲吃鲈鱼细丝的命令。
注释:吴门:指苏州。¹山:指虎丘山,苏州城西北七里。²池:指剑池。³洞庭归兴:借用范蠡功成隐退之典,后人常用此事称道鄙薄名利的品格。洞庭:指苏州西南太湖中的洞庭山。⁴香柑红树:作者由四时果鲜的太湖洞庭而想到尤为出名的洞庭红橘,又由红橘追忆了三国时陆绩怀橘归遗其母的典故。香柑:橘子,洞庭山的名产。⁵鲈鲙银丝:用晋人张翰之典。鲈鲙:苏州名菜,把鲈鱼切成片生吃。
白家池馆,吴宫花草,可似当时。最怜人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
白家¹池馆,吴宫²花草,可似当时。最怜人³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
译文:伴着思绪观赏着美景,又仿佛出现在白居易的池馆前、吴王的姑苏台边,似乎听到东坡仍在长吟虎丘美景。就在这美妙的遐思中,耳畔又仿佛传来了乌鸦在月夜中的哀鸣,这声声凄惨的啼叫,莫不是西施发出的亡吴之恨的哀声。
注释:¹白家:指白居易。他在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曾任苏州刺史,历时一年多。²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扩建的宫殿,叫馆娃宫。³怜人:令人可怜。

  该曲开头的“山藏白虎”是指苏州西北的虎丘。相传吴王阖闾死后就葬在这里,三日后,“白虎蹲踞其上,故名虎丘”。以虎丘为题材的作品,往往发思古之幽情,写兴亡之感叹。“云藏寺”说的是虎丘山寺的风光。苏轼曾在此写过一篇《虎丘诗》:“东轩有佳致,云水丽千顷”,梵宇入云、宝塔耸霄的虎丘寺被“千顷”云涛所遮掩。青山葱郁,白云缭绕,金寺若现,就在读者沉浸在阆苑仙葩的虎丘山景之中时,作者把镜头拉近,描绘“池上老梅”。这里的池是虎丘山下的剑池。池边飞岩如削的崖壁上斜伸着几株槎枒苍老的梅树,与上句结合起来,远近相辅,高低错落,虚实交映,尽显笔致的空灵。

  “洞庭归兴”由景人情,引发作者联想。“洞庭归兴”借用范蠡功成隐退之典。后人常用此事称道鄙薄名利的品格。“香柑红树”一句,作者由四时果鲜的太湖洞庭而想到尤为出名的洞庭红橘,又由红橘追忆了三国时陆绩怀橘归遗其母的典故。“鲈鲙银丝”用晋人张翰之典。作者连用三个典故,不仅切合怀古之题,也表达了一生沉抑下僚、偃蹇仕途的作者终于勘破世情的顿悟:一切功名富贵,荣辱兴亡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故应尽快知机隐退,远祸全身。

  “自家池馆”写的是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来虎丘游玩的遗迹。“吴王花草”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吴宫花草埋幽径”。吴宫相传为阖闾、夫差所建,多有奇花异草,吴亡之后被焚烧。这里有吊古伤怀之意。“长似坡诗”是前面两句的归旨,说的是虎丘仍然像当年苏东坡《虎丘寺》中描写得那么美好,但已物是人非,曾在这里留

  下足迹的人却福祸无常,最终都流散在沧桑的历史长河之中,只剩下虎丘的美景告诫着世人历史兴亡之感和人世幻灭之伤。

  作者承“吴王花草”而下,进一步感慨兴亡。西施以美色诱惑吴王,最终导致吴国灭亡。而今这冷清的月夜里,凄厉的乌啼还在诉说着荒淫误国之恨。这种凄凉的意境更深化了“可人怜处”的兴亡之感。

  该首小令由景人情,抒发怀古伤今之叹。作者还工于用典,几乎做到“无一字无来历”,正如明王骥德所说“曲之佳处,不在用事,亦不在不用事”,而在于是否“引得的确,用的恰好”(《曲律·论用事》)。作者虽然在曲中频繁用典,也化用了许多人的诗句,但却结合了作者的领悟和构思,创造出新的意境,堪称张小山怀古小令中的佳品。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元曲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01:633-634

rényuèyuán··mén怀huái--zhāngjiǔ

shāncángbáiyúncángchíshànglǎoméizhīdòngtíngguīxìngxiānggānhóngshùkuàiyín

báijiāchíguǎngōnghuācǎoshìdāngshízuìliánrénchùyuèyóuyuàn西shī

和风熏,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
和风¹(xūn),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jìng)²
译文:和煦的春风轻拂着杨柳,柳条轻轻垂下,并随风摇曳飘扬;郁郁葱葱的青山和平平静静的江水,欢声笑语充满了花间小路。
注释:¹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²香径:花间小路。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译文:我想到过去的事情,于是开始思念往事,仰望天上的繁星;人们都在断桥旁边倚靠着,云朵渐渐向西飘去,月光的影子使人陶醉在温柔的情感中。
驿亭门外叙分携,酒尽扬鞭泪湿衣。
驿(yì)亭门外叙分携¹,酒尽扬鞭(biān)泪湿衣。
译文:在驿亭门外,我们殷殷告别,喝完送行酒,我挥鞭上路,伤心的泪水把衣襟湿透。
注释:新市:故址在今湖北京山县东北。郭同年:生平不详。当为与张咏同年中进士者。¹分携:分手,别离。
莫讶临歧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
莫讶临歧¹再回首,江山重叠²故人稀。
译文:你不要惊讶我到了交叉路口再次回头,道路艰难,今后又能碰到几个知心朋友?
注释:¹歧:歧路,交叉路口。²江山重叠:犹言山重水复,形容道路艰难。

  这首诗叙述了与朋友郭同年离别的场景,语言平实,却道出了很好的友人分别时互相恋恋不舍的深情。

  “驿亭门外叙分携,酒尽扬鞭泪湿衣。”点出与郭同年分别的地点和气氛。别易会难,古人历来都很看重分别的时刻。他们是“分携”之交,又在“驿亭门外”,客中离别,而所别之人,又是同一年中进士的人。科举时代,很看重这种“同年”之情;而张泳自号乖崖,以为“乖”则违众,“崖”不利物(见《宋史·张咏传》)。平素落落寡合,因而与故友分袂之时,情意格外深厚。“酒尽”,不是写酒少,而是言“叙分携”之际语多时长。“扬鞭泪湿衣”,与柳永《雨霖铃》词中“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数语,语意相近。所不同者:一别故友,一别情人;一骑马,一乘舟而已。

  “莫讶临歧再回首”,承前再作渲染。从逻辑上说,“反”包含了先有“正”之意,诗人只有在作出了令人惊讶的举动之后,才会有“莫讶”之语。临歧回首,人情之常,不会令人凉讶.更不会使送别者惊讶。只有在行者一再回首,不断回首的情况下,送别者才会感到惊讶。此处,诗人正是用“莫讶”二字,突出其对郭同年恋恋不舍的深情。

  “江山重叠故人稀”言诗人“临歧再回首”之由。“江山重叠”,言征途之险峻。唐人《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说,中山府(唐称定州)一带多山。其地有恒山、孤山、尧山、无极山等。天险倒马故关,便因“山路险峭,马为之倒”而得名。“江山重叠”四字,体现出征途的困苦和艰险。异乡客地遇见故人,令诗人分外高兴;异乡客地与故人“分携”,令诗人分外留恋和伤感,加之又是“故人稀”的张咏。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七字说:“眼前语说得担斤两。”

  宋诗善于写细微的感情,尤其善于翻案及融化前人的成句。临歧分手,凄然下泪,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多次见到,但往往以安慰语出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别韦参军》:“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这首诗因为自己是离开的人,所以翻过来写,直说自己临歧回首,泪湿衣巾,同样情真意切。诗末句直叹“故人稀”,也多少与唐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在情感上有相通之处。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5

xīnshì驿biéguōtóngnián--zhāngyǒng

驿tíngménwàifēnxiéjiǔjǐnyángbiānlèi湿shī

línzàihuíshǒujiāngshānzhòngdié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