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
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

yǒurénluòzhōngchūngǎn--bái

bēijīnyuánzhōngyuètàntiānjīnqiáoshàngchūn

ruòxuéduōqíngxúnwǎngshìrénjiānchùshāngshén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下马登邺(yè)¹,城空复何见。
译文: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注释:¹邺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东风吹野火¹,暮入飞云殿²
译文: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注释:¹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²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城隅(yú)¹南对望陵台²,漳(zhāng)³东流不复回。
译文:城角与那望陵台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注释:¹城隅: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²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³漳水:即漳河,流经邺城。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武帝¹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译文: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度春色来又是为了谁?
注释:¹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李煜《虞美人》“小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楼昨夜又东风”等等,暗示出春天已到来,呼应结句“春色”。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薛阵,野火飘飘,通过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例重从人事方面写“空”。

  以下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饮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如诗人《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中所写:“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种种形象之间的对照和映衬,便透露出事业付流水之意。上文说“城空”,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见更突出了“城空”,并且使“空”的内容更具体化。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顶四句,再度强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春色依然,人事惧非,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迢迢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全诗语言素淡自然,朴茂浑涵,颇有汉魏古诗的悲凉慷慨的风格。诗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五、七言并用,不拘一格,依物事的描写、感情的起伏而选择变化,使诗歌既有潇洒明快的格调,很适于表现怀古的主题并具饱满深厚的力度,为岑参早期诗歌代表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

dēngchéng--céncān

xiàdēngchéngchéngkōngjiàn

dōngfēngchuīhuǒfēiyún殿diàn

chéngnánduìwànglíngtáizhāngshuǐdōngliúhuí

gōngzhōngrénjǐnniánniánchūnwèishuílái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水军¹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ài)(zhú)(lú)²
译文:曹操的军队原本就是南下平定孙权刘备一统江山的,在浩瀚无际的江面上船只首尾相连。
注释:¹水军:这里指曹操的军队。²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舳,船头。舻,船尾。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诸葛¹心中空有汉,曹瞒(mán)²眼里已无吴。
译文:诸葛亮空有兴复汉室的愿望,曹操已经不把东吴放在眼中。
注释:¹诸葛: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²曹瞒:曹操小字阿瞒。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译文:大风助长火势迅猛蔓延,兵戎相见,人影散乱;在孤月风冷的凄凉夜晚,曹操一统天下的理想破灭了。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jī)¹鸥鸟满烟芜²
译文:过去的事情已经不值得回忆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
注释:矶:水边突出的岩石。²芜:丛生的草。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赤壁之战而写的一首怀古诗,表达了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悲凉之感。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当时,曹操大军破荆州,下江陵,战船连接千里,旌旗蔽空,投鞭断流,其志在必欲一举击碎东吴,席卷天下,并吞八荒,成就帝王之业。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如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索回飘荡,黯然销魂。

  最后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67-469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
落日在帘钩¹,溪边春事幽。
译文:落日好像悬挂在卷帘所用的挂钩上,凭窗而望,只见溪边的农人正忙碌着春耕。
注释:¹帘钩:卷帘所用的钩子。
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
芳菲缘岸圃,樵爨(cuàn)¹倚滩舟。
译文:沿溪岸的园圃上满是鲜花绿草,农人们有的在打柴做饭,有的正将小船停靠在溪滩上。
注释:¹樵爨:打柴做饭。
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
(zhào)¹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
译文:叽叽喳喳的雀鸟在树枝上跳跃、争闹,有的掉了下来;飞虫也满院游走。
注释:¹啅:噪聒。
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浊醪(láo)¹谁造汝,一酌散千愁。
译文:是谁酿造出了这浊酒啊?让我能一酌消解无数烦忧。
注释:¹浊醪:浊酒。

luò--

luòzàiliángōubiānchūnshìyōufāngfēiyuánànqiáocuàntānzhōu

zhuóquèzhēngzhīzhuìfēichóngmǎnyuànyóuzhuóláoshuízàozhuósànqiānyōu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¹
译文:有个朋友刚刚从赵国回来,说他曾经登上过古代的丛台。
注释:听话:听人论事。¹ 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
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云遮襄国¹天边去,树绕漳(zhāng)²地里来。
译文:站在丛台上极目远眺,白云绵绵,飘在襄国上空;繁茂的绿树顺着漳河弯曲的河道蜿蜒而来,经过丛台的脚下;
注释:¹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该句又衍“云遮襄国无边尽”。²漳河:位于邯郸市南方。该句又衍“树绕漳河掌上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弦管¹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译文:丛台上却丛台上,山鸟啼鸣,野去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
注释:¹弦管:管弦乐器,代指音乐。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金舆(yú)¹玉辇(niǎn)²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译文:早已看不见当年金舆玉辇来往的痕迹,只有在风雨的见证下不断生长的绿苔。
注释:¹舆:车,亦指轿子。²辇:用人推挽的车。秦汉以后特指君侯所乘的车;金舆玉辇:此指赵武灵王宠爱的惠妃,常携其登台玩乐。

  诗人借朋友游丛台之事,将朋友眼中见到的丛台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绘出丛台一片荒凉萧索情景,抒写了自己吊古伤今之情。首联交待作诗缘由,次联写远望之景。颈联以对比手法,衬托丛台之荒凉,有声有色。尾联以往日赵武灵王之豪侈繁华与眼前台上长满绿苔的荒芜景象再作对比,更见出今日丛台之落寞凄凉。诗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诗人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所写景物也不是一般的景象,而是诗的意象,即这些景物包蕴诗人及客人吊古伤今的情思。为了表达这种情怀,诗人除了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还采用了对比联想的手法来涤化。诗中所写的白云、树木、野去、绿苔、山鸟等,无不与昔日丛台的人、事、物相关联,这是对比的关联;从昔日丛台之盛对比今日丛台之荒,从而表达出富贵不存、时光难再、人世沧桑的感叹。如诗的颈联和尾联,写当年丛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各式早已风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野去怒开,年武灵王与惠妃金舆玉辇的车辙都附满青苔了。这种对比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著。《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天津: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tīnghuàcóngtái--yuǎn

yǒuxīncóngzhàohuíyáncéngshàngcóngtái

yúnzhēxiāngguótiānbiānshùràozhānglái

xiánguǎnbiànchéngshānniǎolòngluóliúzuòhuākāi

jīnniǎnxíngfēngwéizhīzhǎng绿tái

何处?几叶萧萧雨。湿尽檐花,花底无人语。
何处¹?几叶萧萧雨。湿尽檐(yán)²,花底无人语。
译文:是什么时候,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屋檐下的花朵都已被雨水打湿,然而花底下的人却默默无语。
注释:¹何处:何时。古诗文中表示询问时间的用语。²檐花:屋檐之下的鲜花。
掩屏山,玉炉寒。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掩屏山¹,玉炉寒。谁见两眉愁聚倚阑(lán)²
译文:轻轻地将屏风掩紧,玉炉中所焚之香也已燃尽。谁能看到有个人正满含哀愁、深锁双眉,独自倚靠在栏杆边上。
注释:¹屏山: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而得名。²阑干:同“栏干”。

  这是一首触景写情之作.细腻动人。前半首写室外勾画了一幅凄清的场景。后半首转入室内,掩紧屏风熏炉中的香早已燃成灰烬,不见一丝温暖。这一切,无不透着凄冷之意。而看花之人此时无言胜有言,是对柔弱之花被摧折的叹息,是对自身命运不能由自己掌握的悲哀。

  这首小词结构层次分明,井井有条地描摹出了一幅画面。先写室外,再写室内,最后点到愁怨之人。本篇虽短小精悍,但却层层深入,极见情味。纳兰长于小令,由此篇亦可见一斑。一开始便发问:何时下起了这么大的雨?把屋檐下的花儿都淋湿了。那个惜花之人默默地看着那些被风雨摧残的。

  此词或可视为纳兰对自身处境的一个婉曲表达,从中可见词人内心的悲凉。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7页

liánhuányǐng··chù--lánxìng

chùxiāoxiāo湿shījǐnyánhuāhuārén

yǎnpíngshānhánshuíjiànliǎngméichóuláng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