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居傍海坝,暑雨困积潦。
四顾路俱绝,所至泥浩浩。
坐卧败屋中,兀若在孤岛。
得米无束薪,端忧令人老。
今朝复何朝,浮云散如扫。
一蝉鸣高槐,两蝶点平草。
欣然受凉颸,便欲事幽讨。
呼童羁我驹,东走天台道。
泽居傍海坝,暑雨困积潦。
四顾路俱绝,所至泥浩浩。
坐卧败屋中,兀若在孤岛。
得米无束薪,端忧令人老。
今朝复何朝,浮云散如扫。
一蝉鸣高槐,两蝶点平草。
欣然受凉颸,便欲事幽讨。
呼童羁我驹,东走天台道。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¹
译文: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注释:¹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译文: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译文: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¹
译文: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
注释:¹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那么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习惯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无需多言。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各染成红杜鹃。”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各染成红杜鹃。”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各,仿佛红色的杜鹃。可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各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各的范式。那么就清楚了:原来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啊,冥纸当然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样的,相思要怎么样来表达才最恳切,总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一类的吧,这样就浅薄了。“我”要告诉阴间的人,“我们”想你想得都把眼泪哭干了,现在啼出来的是各啊!这种震撼力,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出句当然是虚景,哪里会有这么巧让诗人碰到狐狸在冢穴里面睡觉呢!不过是说,一天的祭扫结束了,日薄西山,人人各自归家,但“我”知道,只有一种动物是不会离开的,那便是狐狸。你凭什么这么说?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我”竟连“狐死必首丘”的道理也不懂吗?你们这些人,祭扫之时哭哭啼啼,平日里哪里见到你们有丝毫的伤心难过?狐狸却不同,它们始终对同伴、对“家庭”忠诚无二,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犹如此,人何以堪”啊!这一层强烈的反差不经仔细的推敲是得不到的。可是哪里知道反差更强烈的还在后头:晚上回到家来,看到孩子们在灯前玩闹嬉戏,他们怎么会知道“我”的心酸,怎么会知道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可是还不止如此,我们再挖掘下去就发现:这些孩子都还那样弱小,是那么天真无邪,可是终归要长大,终归要衰老,终归也要死去,这是天命所在,是多么得令人遗憾,令人神伤。你看,这里正好与首联我们提到的诗人厌倦死亡的思想相照应了。是不是吃了一惊,短短十四个字,居然内涵多至如斯境地,且皆为感人心魄,发人深省之语。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诗人要总结了,也算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应当说这是比较易见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就是及时行乐。我们读到这里,定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诗十九首》里那么成系统地高唱“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或者会更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但果真如此简单吗?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们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并未区分与判断抒发及时行乐思想究竟是已臻化境,心本开阔,还是无奈愁极,故作旷达,这一点是极重要的问题,是可以作为专题来研究的。就高翥这首诗而言,显然是故作旷达无疑。你看,诗人尚在阳间,就已经想到死后别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尝不到了,可见他对这个世界是何其留恋!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由此可见欲望能使人丧失本我,渐成依赖。

  原本下面该是艺术手法的分析,因又要涉及理论,与我想要表达鉴赏的最初的心理流变旨趣不合,故略去。高翥是南宋后期江湖诗派的重要作家,且为宁波人,可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我近来研究的楼钥有偶合之处。

qīngmíngduìjiǔ--gāozhù

nánběishāntóuduōtiánqīngmíngsǎofēnrán

zhǐhuīfēizuòbáidiélèixuèrǎnchénghóngjuān

luòmiánzhǒngshàngguīérxiàodēngqián

rénshēngyǒujiǔdāngzuìcéngdàojiǔquán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无穷官柳¹,无情画舸(ɡě)²,无根行客。南山³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译文:柳树一片,一望无边,画船不知人间离情,依然载着四方来客四处游荡,挂起远航的征帆。只有南山有情有意,在两岸来相送,只是高城处的佳人,却被山水隔断了视线。
注释:¹官柳:大道两旁的柳树。官,把官道,大路。²画舸:画船,指首尾彩画的大船。³南山:指历山,在历城县南。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yǎn)¹园林溪绀(gàn)²。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³(bìn)如此,况桃花颜色。
译文:两岸风光如画,秀丽动人,园林溪水一片水色青青,明净透彻。就算能重新游一遍旧地,也物是人非,成为过眼云烟,到处飘泊,刘郎的鬓发已花白如斑,人已苍老,何况桃花的青春?
注释:¹罨画:色彩杂染的图画。²绀碧:深蓝色。绀:本谓青红,青而含赤色,后谓青翠之色。³刘郎:刘禹锡。⁴刘郎桃花:谓刘禹锡作桃花诗讥讽当权贾祸遭贬之事。

  这首词写作者独自离开历下城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起笔叠用三个“无”字,以白描方式突出飘泊者的凄凉,更增浓了漂泊者的悲哀。前三句写尽行踪飘零,宦途辗转。“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相送”,却被“高城”隔断,无限依恋,更增一层哀伤。“南山”二句继写送故人时的无限依恋。有情之人与无情之人对比鲜明,更显离愁之深。

  词的下片,抒发人生感慨。“罨画’句写历城风光如画,使人留恋,令人难舍,赞历下林泉景胜。“算重来”以下,设想今后变迁,不胜感慨。这首词上片描写行客离别是的愁绪和恋恋不舍的心情,下片“刘郎”句用刘禹锡受贬、远谪僻乡重回长安但青春已去的故事,抒发年华易逝的感喟。感叹好景不常、华年空过、有情人无缘聚首的遗憾,全词语辞清丽婉雅而不绮艳,情意缠绵真挚,韵味久耐。全词以“无根”为抒情之根本,抒情凄婉。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这首词丽而不艳,清雅深婉,情义缠绵,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华文出版社,2009:281-282

shàonián ·biéxià

cháozhī sòngdài 

qióngguānliǔ qínghuà gēnxíng nánshānshàngxiāngsòng zhǐgāochéngrén 
yǎnhuàyuánlíngàn suànchónglái jìnchéngchén liúlángbìn kuàngtáohuāyán 
浮世如流水,滔滔日夜东。
浮世¹如流水,滔(tāo)滔日夜东。
译文:人世间就好比流水,滔滔不绝,日日夜夜往东方流去。
注释:¹浮世:人间。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
百年均梦寐,万古一虚空。
百年¹均梦寐(mèi)²,万古³一虚空
译文:人的一生就像一场大梦,万古以年同在一片天空之下。
注释:¹百年:指人的一生。²梦寐:谓睡梦。³万古:形容经历的年代久远。⁴虚空:天空。
青鸟来云外,铜驼卧棘中。
青鸟¹年云外²,铜驼³卧棘(jí)中。
译文:回想往日,金兵南掠,忽然听到飞报,都城沦陷,宋室南渡。
注释:¹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²云外:比喻仙境。³铜驼:铜铸的骆驼,古时设置在宫门的外面。铜驼被荆棘遮蔽。形容亡国后的凄凉、残破景象。
相逢惟痛饮,令我忆无功。
相逢惟痛饮,令我忆无功。
译文:如今我们在纷乱的岁月里相逢,只是尽情地喝酒,令我回忆到自己毫无功绩!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东岳云峰起,溶溶¹满太虚²
译文:乌云从东山上涌起,就像山峰一样!滚滚而来,简直要塞满整个天空。
注释:¹溶溶:形容乌云盛多。²太虚:指天空。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¹
译文:雷声阵阵,将小燕子们惊起。大雨倾盆,河里的鱼儿也要吓得躲到水底。
注释:¹幕燕、河鱼:均典出《左传》,无特别含义,仅指普通的燕子和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座对贤人¹酒,门听长者²车。
译文:如此雨夜,我独自面对好酒深感寂寞,除了雷雨声,就只有门外时不时的车马声了。
注释:¹贤人:指浊酒。《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白酒即浊酒,是一种酿造酒。清酒则为蒸馏酒。又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²长者:这里指显贵者,《史记·陈丞相世家》:“家乃负郭穷巷,然门多,有长者车辙”。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译文:很不好意思,这样的天气还请您赏光,路上太泥泞,就烦请您骑马来吧。
杜甫从兖州到任城小住,其间与任城许主簿时有来往,在一个雷雨天,他写了这首诗派人送给许主簿,邀请他骑马前来寓所共饮,这就叫“走邀”。诗中以周围自然事物因雷雨而造成的动荡不安情境来反衬诗人自己在雨天的寂寞感,并表达了对许主簿的深厚情谊。
参考资料:
1、 孙潜.《杜诗全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duìshū怀huáizǒuyāoshí簿gōng--

dōngyuèyúnfēngróngróngmǎntài

zhènléifānyànzhòuluò

zuòduìxiánrénjiǔméntīngzhǎngzhěchē

xiāngyāokuìnìngdàojiēchú

徘徊恋京邑,踯躅躧曾阿。
徘徊恋京邑,踯(chí)(zhú)¹(xǐ)²曾阿³
译文:留恋京城,还在京城徘徊,脚步因重迭的山停止不前。
注释:将发:即将出发。石头:山名,在今南京市西长江边。烽火楼:利用烟和光来报警而建造的高楼。¹踟躅:住足不进的样子。²躧:鞋,这里作踏解。³曾阿:同“层阿”,重迭的山。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
陵高墀(chí)(què)¹近,眺(tiào)(jiǒng)风云多。
译文:登上石头山高处看皇宫,感到皇宫很近,眺望远方风起云涌。
注释:¹墀阙:是指宫殿。墀,即丹墀,指宫殿的红色台阶。阙,指宫殿门左右对峙的一对高建筑物。
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
¹²阻山岫(xiù)³,江海含澜波。
译文:荆、吴远方都被高山挡住视线,江河湖海都波涛汹涌。
注释:¹荆: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因湖北刺山而得名。²吴:今江苏、浙江、安徽一带。³山岫:山峰。
归飞无羽翼,其如别离何。
归飞无羽翼,其如¹别离何。
译文:空中飞回又恨身无羽翼,象这样的别离之情怎么受得了。
注释:¹其如:即如其,象这样。

  这首诗开头两句吟后顿觉一种惆怅忧伤的气氛透入心扉,眼前仿佛看到这样一位青年,他满面愁容,步履迟疑地走出京城,向着江边的山上一步一步地往上踏行。他之所以“徘徊”,“踯躅”,是因为他对“京邑”“恋”念极了。“恋京邑”为一篇中要领。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皇宫在京邑中,是诗人日常出没之处。建康为东吴、东晋古都,古迹胜景不胜枚举。诗人登上烽火楼,既没有放眼江天山野,一抒久处“墀阙”之怀,也没有凭吊陈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首先回首俯视“墀阙”。他平素身处墀阙,似乎对墀阙看犹未足,而来登此烽火楼作一饱览。按理说,他此日登楼所望“墀阙”,比他平日所见应是远了。但诗人在此却说是“近”了。这乍想似乎违于理,但深思后便觉合乎情。这“近”字实从首句中“恋”字而来,因其“恋京邑”,故视京邑中的一切便反远为“近”了。“近”字凝结着诗人对京邑、墀阙的无限深情。前三句写京邑,“眺迥”句与上句对举,转写荆州。他对京邑是那样的“恋”,对即将赴任的荆州,诗人也以三句作答。据《南齐书》本传载:谢朓去荆不久,便被同僚王秀之向武帝告密,武帝随令“朓可还都”。据此可知,荆州随王府的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谢朓对此也当早有所料,故“风云多”一语,绝非简单的写景,而实隐含着对此去荆州的畏惧之情。

  接着两句,隐含此情尤深:“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荆吴之间,有山有水。山水本是诗人素性爱好玩赏之自然景物,此时却成了他的惆怅忧郁的象征。山是阻隔两地之情的障碍,江水有着险不可测的波澜。诗人此去荆州福祸未卜,一腔心事咏叹无端,移情于景,以寄托其畏惧之思。

  “归飞”一句,笔意陡转,神思飞越,由将去而未去荆州的此时,想到去荆州后思归之日,陆地有山岫相阻,水路有澜波惊扰,空中又恨身无羽翼。未去荆州时,已对京邑恋不可舍,去了荆州,遇上人事趄必将更“恋京邑”。“恋京邑”而归不得京邑,其心境之愁苦忧思,亦必十倍于今日。忧思及此,笔锋再一转:“其如别离何?”自我提问道:早知日后愁苦,何必今日离此京邑而去荆州呢?

  这首诗以“恋京邑”提携全篇,明写京邑可恋,暗写荆州可畏。由情及景,以景融情,由今及后,由后复今,妙笔回还往复,互为呼应。诗意含蕴,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877-87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