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为郎¹便白头²,一从出守³五经秋
译文: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自从来到州县已过五秋。
注释:¹三度为郎:岑参曾五次为郎:祠部员外郎(礼部)、考功员外郎(吏部)、虞部员外郎(工部)、屯田员外郎(工部)、库部员外郎(兵部)。三为虚数。²白头:诗人此时五十四岁。³出守:出任地方官,指作嘉州刺史。⁴五经秋:经历了五个秋天,过了五年。
莫言¹圣主长不用,其那(nuó)²苍生应未休³
译文:别说圣明君主长不任用,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
注释:¹莫言:不必说。其那:怎奈。那:奈何的合音,对 ......怎么办。³未休: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译文:看那人间岁月好似流水,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¹满耳。
译文: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
注释:¹空:徒然。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

  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

  第五、六句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

  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穷苍草转深,闭门日将夕”(同上),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318-320

shěbēiqiūyǒu怀huáiliǎngshěngjiùyóuchéngzhōngzhūgōng--céncān

sānwèiláng便biànbáitóucóngchūshǒujīngqiū

yánshèngzhǔzhǎngyòngcāngshēngyīngwèixiū

rénjiānsuìyuèliúshuǐshěqiūfēngjīnyòu

zhīxīnshìxiàngshuílùnjiāngshàngchánmíngkōngmǎně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自从来到州县已过五秋。

别说圣明君主长不任用,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

看那人间岁月好似流水,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

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

注释

三度为郎:岑参曾五次为郎:祠部员外郎(礼部)、考功员外郎(吏部)、虞部员外郎(工部)、屯田员外郎(工部)、库部员外郎(兵部)。三为虚数。

白头:诗人此时五十四岁。

出守:出任地方官,指作嘉州刺史。

五经秋:经历了五个秋天,过了五年。

莫言:不必说。其那:怎奈。那:奈何的合音,对 ......怎么办。

未休: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空:徒然。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

  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

  第五、六句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

  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穷苍草转深,闭门日将夕”(同上),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318-320
创作背景

  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为词人的写怀之作,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参考资料:
1、 吴湘洲选注,高适·岑参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8月,第220页
岑参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 42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十载楼中新妇,九载天涯夫婿,首已似飞蓬。年光愁病里,心绪别离中。
偶为共命鸟¹,都是可怜虫。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十载楼中新妇,九载天涯夫婿(xù),首已似飞蓬。年光愁病里,心绪别离中。
译文:有幸结为夫妻却因长久分离难以相聚。伤心的泪水足以汇成那隔离牛郎织女的银河。十年九别,妻子长久独居,闺房犹如牢房。时光流逝,她的青春也被迅速无情地吞噬,而这正是因为自己外出奔波。
注释:¹共命鸟:佛经中所载雪山神鸟名,又译作命命鸟、生生鸟。
咏春蚕,疑夏雁,泣秋蛩。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闻道十分消瘦,为我两番磨折,辛苦念梁鸿。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
咏春蚕,疑夏雁,泣秋蛩(qióng)¹。几见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闻道十分消瘦,为我两番磨折,辛苦念梁鸿²。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
译文:蚕丝绵绵不断,雁行比翼并肩,蛩鸣缠绵哀怨。本应让妻子过上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生活,也未曾办到。妻子已为我生了两个孩子,平时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身体已十分消瘦。谁又能知道,今夜我们身在千里之外,各自面对孤灯。
注释:¹秋蛩:指蟋蟀。²梁鸿: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娶同县孟光为妻,鱼水相得,每逢进膳,孟光必“举案齐眉”,后世遂奉二人为夫妻关系和谐的典范。

  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言“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秋国古代的婚姻亦复如是:既有焦仲卿和刘兰芝、陆游和唐婉因客观产生的不幸,也有蒋张这样兼有主观因素造成的不幸。蒋士铨婚后长期在外奔波,虽然是出于当时儒士难以摆脱的无奈,但其外出之频繁、离家之长久,与其仕途之追求似亦不无关系。此首词起首二句“偶为共命鸟,都是可怜虫”是说合法有情却难以相聚,既以之开篇,又以之定下悲剧性的基调。上片围绕“十载”、“九载”句而设,泪似“秋河(即银河)”喻如牛郎织女天各一方,“首已似飞蓬”化用《诗经·卫风·伯兮》“首如飞蓬”一句,点出妻子张氏独守闺秋的憔悴,一切“愁病”皆因“别离”。其秋“新妇”一语,尤其沉痛,绝非漫不经心道出。结婚已然十载,妻子竟然长久独居,闺房犹如牢房,时光流逝,她的青春也被迅速无情地吞噬,而这正是因为自己外出奔波(尽管多半出于无奈)。作者饱含沉痛写下此句,出于真诚的内疚和反思,非有情丈夫不能为。

  下片是作者内疚的继续与发展。与上片“新妇”相呼应的是“几见”两句。照常理,让自己的妻子“珠围翠绕,含笑坐东风”是一位丈夫(特别是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丈夫)所应尽的职责,事实却不然。全篇仅有的一处欢乐情景,其实却是沉痛的衬托,冠以“几见”一语,沉重的内疚立即凸显,妻子的长期委屈凄苦亦不言自明。蚕丝绵绵不断,雁行比翼并肩,蛩鸣缠绵哀怨,这些似乎都是与夫妻双方有关的描写,但只要稍加思考,即可知是侧重于女方的,因为男子尚有事业的追求,女子只能以思念填补空虚,以幻想麻痹自己,最终陷入愁病之秋。作者对妻子的“消瘦”只能“问道”,念及梁鸿,更加内疚不已。“谁知千里夜,各对一灯红”的别离思念愁苦画面,正是“共命”、“可怜”的真实写照,虽似信手白描,却是力透纸背之结。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shū)¹(wán)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扇²,新样钗符艾虎³。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yōng)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译文: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刚刚吐艳,我撩起画帘,穿着葛衣摇着绢扇,让风儿把暑气驱除。少男少女各自夸耀着自己的新装,头上插戴着式样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我年纪老大,懒于前去凑趣,任凭裹着头巾的儿郎摇旗击鼓。船桨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溅,江面上一片浪花飞舞。
注释:¹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²结扇:妆扇、打扮。³钗符艾虎:钗符:又称钗头符,端午节时的一种头饰。艾虎:旧俗端午节用艾作虎,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以辟邪。⁴逢场作戏:原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表演,后指嬉游的活动。慵:懒得,表明“我”不想参加。⁵陌头:裹着头巾。陌:头巾。⁶争旗鼓:摇旗击鼓,为龙舟助威。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灵均标致¹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²,更怀椒³(xǔ)。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shǔ)。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译文: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带兰草以示芳洁,又怀揣香酒礼神肃穆。谁相信千载之后,他会在波涛之下垂涎角黍?又说什么怕蛟龙嘴馋发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还不如当年醉死,免受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为笑谈,来凭吊他英灵千古。
注释:¹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²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意谓品德高雅。³椒:香物,用以降神。⁴醑:美酒,用以祭神。⁵角黍:粽子。⁶把似:假如。⁷差无苦:几乎没有什么痛苦。差,差不多。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谓先获我心。

xīnláng ·duān

liúzhuāng sòngdài 

shēnyuànliúhuā huàliánkāi shūwánshàn fēngqīngshǔ érfēnfēnkuājiéshù xīnyàngchāiài zǎoyǒu yóurénguān lǎoféngchángyōngzuò rèntóu niánshàozhēng  lànghuā 
língjūnbiāozhìgāo shēngpíng rènlánpèi gènghuái怀jiāo shuíxìnsāohúnqiānzàihòu chuíxiánjiǎoshǔ yòushuōshì jiāochánlóng érjīnxǐngdàoliǎo liàodāngnián zuìchā liáoxiào diàoqiān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众人纷纷何足竞¹,是²非吾喜非吾病³
译文:众人议论纷纷,哪里值得争执?这种事不是我喜欢的也不是我担忧的。
注释:¹竞:争、争执。²是:这种事,指上句的“众人纷纷”。³病:担忧。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¹犹圣。
译文:颂声迭起王莽哪里就贤德,流言四起,后人依然把周公称为圣人。
注释:¹旦:周公旦。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唯圣人能轻重¹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译文:只有圣人能够正确评价一个人的高低,不会把些小当成千钧。
注释:¹轻重:看轻看重,指正确评价估量。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¹由吾身。
译文:经历多了就会知道一个人的轻重美恶不在别人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
注释:¹要之美恶:美恶的关键。要:关键。
万里关河眼。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甸。吟鞭又指孤店。对玉露金风送晚。恨自古、才子佳人,此景此情多感。
万里关河眼。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liǎn)。天低远树,潮分断港¹,路回淮甸(diàn)²。吟鞭又指孤店,对玉露金风送晚。恨自古、才子佳人,此景³此情多感。
译文:身处广袤的江淮平原,山山水水尽收眼底。在愁闷中凝视西方,茫茫暮色中夕阳正一点点地收敛起余晖。身在旷野,只见天边的树显得异常低矮,潮汐在淮河的原入海处分道,大路在一个接一个的湖泊之间迂回延伸。我用马鞭遥指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路边客店,将去那里借宿一宵,并且在那里迎着习习凉风喝上几杯玉露酒。从古至今有多少个才子佳人,如果面对着旷野、夕照、孤店、独酌等的环境,一定会产生出许多寂寞凄凉的感触。
注释:宴清都:词牌名。又名“四代好”。《清真集》《梦窗词集》并入“中吕调”。双调一百零二字,前片十句五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¹断港:被潮水切断的港湾。港,一本作“巷”。²淮甸:淮水流域。甸,古时郭外称郊,郊外称甸。³此景:指金风萧瑟、夕阳残照、游子孤鞭之景。⁴此情:指词中所写的“愁”“孤”“恨”之情。
吴王故苑。别来良朋鸦集,空叹蓬转。挥毫记烛,飞觞赶月,梦销香断。区区去程何限。倩片纸、丁宁过雁。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
吴王故苑¹,别来良朋雅集,空叹蓬转。挥毫记烛²,飞觞(shāng)³月,梦销香断。区区去程何限。倩片纸、叮咛过雁。寄相思、寒雨灯窗,芙蓉旧院
译文:我离开苏州后,不知道留在那儿的朋友们有没有再聚会过。而我自己却羁留外地,迁居无常,命运多舛。想起从前在苏州时与朋友集会欢宴秉烛挥毫、彻夜传杯畅饮的快乐日子,如今就像做梦似的消失殆尽,连所爱的女子也杳无音信。虽归程未定,路途遥远,但这种区区小事难以阻隔得断我的思念,我用片纸表达自己的心曲,并且反复叮嘱带信的人一定要把信送到目的地。此时身居客中,还追忆着在苏州家中曾与苏妾挑灯夜话的情景。
注释:¹吴王故苑:吴王宫苑,此指苏州古迹。²记烛:以刻烛来记做诗的快慢多少。《南史·王泰传》:“每预朝宴,刻烛赋诗,文不加点,帝深赏叹。”记,一本作“刻”。³飞觞:即羽觞。古代饮酒用的耳杯,作雀形,有头、尾、羽翼。⁴赶:一本作“趁”。⁵程:一本作“情”。⁶倩:请。⁷芙蓉旧院:比喻原在苏州与苏姬共居之西园。

  这首词的上片绘景寄情,抒发了作者的孤寂之感;下片从回忆入手,表达了作者对旧景、旧人、旧情的留恋,并注入了对国事颓危的忧伤。全词将对国事的隐忧与个人的伤离糅在一起,将写景、抒情、叙事融为一体,语言凝练,格调苍凉。

  上阙“万里关河眼”一韵,劈空而来,境界颇大,写登临高处,放眼万里关河。此韵统以下两韵,只见天边夕阳残照,红霞渐渐收敛,凝望间只觉渺渺茫茫,一片虚无,一个愁”字带来多少惆怅!这黯淡的景物难道不是国运日衰的象征全词以景开章,为全词定下了黯淡怅惘的感情基调。“天低远树”一韵,继写登高所望:郊野旷远,湖水弥漫,山回路转。“天低远树”化用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极写郊外野旷,“潮兮断港”指潮水切断了港湾,描湖水弥漫之状。“路回淮甸”言淮水流域,山路迂回曲折。此三句以鼎足对写出眼前景观,对仗工稳,富有表现力。“吟鞭又指孤店”二韵,反用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表达了在金风玉露的秋天傍晚,又要远离亲友,孤身一人,挥鞭远去。“恨自古、才子佳人”一韵,将自己远离亲人的愁情,扩大开来,想从古到今,才子佳人都在为别离而饮恨。

  下阙,继歇拍的“多感”展开笔墨。“吴王故苑”一韵,感叹自己只身离开苏州,再不见苏州满蕴兴亡的古迹;离别了良朋好友,再不能雅集一堂;现只能漂泊他乡,如蓬草一般随风飘转。“空吸”二字,蕴含着多少忧伤与无奈。“毫记烛”一韵,逆笔写在苏州时的往事。“挥毫”句,化用《南史·王泰传》语句,言自己才情横溢,及与反聚在一起吟诗刻烛比赛做诗的情况。“飞觞赶月”记自己与良朋们月下饮酒的乐事,此二句是“雅集”的具体内容,从行文上呼应“良朋雅集”。“梦销香断”一句,写在苏州的往事中,更值得追忆的是与苏姬的相识相知,而现在人已去,梦已无,香已断,这不禁令人感慨万端。“区区去程”言己身所在之处离苏州并不遥远,而“何限”二字却道出虽不遥远,却未能返回的遗憾。“倩片纸叮咛过雁”一句,言只能书写信函请鸿雁捎书了。“叮咛”一词,写出了叮咛嘱托的恳切之情。最后“寄相思”一韵,以景、情并叙作结。“寒雨灯窗”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相思之情。“寄相思”一语,双绾上下韵,既是上韵鸿雁传书的内容,又是下韵灯窗夜话的内容。

  此词在漂泊他乡,追忆友朋,怀念苏姬中,注入了对国事颓危的忧伤。其比兴手法除表现在开端一段的景物描写外,还运用了将对国事的隐忧与个人的伤离糅在一起,把沉郁之思打入艳情的写法之中。另外,此词在章法结构上亦存有时空变化快,将景、情、事融为一体的特色。时而写眼前景物,时而直抒胸臆,时而逆笔写异地往事,时而转笔叙写今日情事,在多次转折变化中表达了愁情。其三,词语凝练,善用不同词语表达怨情。如“愁凝处”“残照”“孤店”“恨自古”“故苑”“空叹”“蓬转”“梦销香断”“寒雨”等,故张炎赞曰:“吴梦窗善于炼字面。字面亦词中之起眼处,不可不留意也。”正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所说:“重者,沉着之谓。在气格,不在字句。于梦窗词庶几见之。即其芳菲铿丽之作,中间隽句艳字,莫不有沉郁之思,濒瀚之气,挟之以流转。令人玩索而不能尽,则其中之所存者厚。欲学梦窗之缴密,先学梦窗之沉着。”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上).北京:中国书店,2007:147-149
2、 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4447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香径¹长洲²尽棘(jí)丛,奢(shē)云艳雨³只悲风。
译文:通往长洲的香径已经长满了荆棘,当年吴王射猎的地方到处是荒丘蔓草。当年奢云艳雨,纸醉金迷的吴宫如今已不再繁华,只有阵阵悲风在这废墟故址徘徊。
注释:¹香径:指春秋时吴国馆娃宫美人采香处。故址在今苏州西南香山旁。²长洲:即长洲苑,吴王游猎之处。在今苏州西南、太湖北。³奢云艳雨:指当年吴王奢华绮丽迷恋女色的生活。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吴王¹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shī)²胜六宫³
译文:吴王夫差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切倒行逆施的举措都足以使国家灭亡,这和西施并无关系,后宫佳丽如云,一个西施又怎么能取代所有的后宫佳丽呢?
注释:¹吴王:指吴王夫差。²西施:本是越国美女,被越王勾践送给吴国,成为吴王夫差的宠姬。³六宫:古代帝王后妃居住的地方,共六宫。这里指后妃。

  《吴宫怀古》是一首七绝。前两句诗言穷奢极欲必然导致覆灭——吴国的馆娃宫和长洲苑,如今都是荆棘丛生;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留下一股悲风在吹拂。意在说荒淫腐化生活是吴王亡国的根本原因。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怀古喻今,蕴含深远。

  后两句与罗隐的诗句“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旨意相近。意思是,吴王夫差亡国是因为他做的每件事都埋下了亡国的祸根。是他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亡国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这两句诗讲清了吴国亡国的因果关系,抨击了“女祸亡国”的论调。

gōnghuái怀

guīméng tángdài 

xiāngjìngchángzhōujìncóng shēyúnyànzhǐbēifēng 
wángshìshìwángguó wèi西shīshèngliùg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