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气郁东南,兵尘莽关洛。
事会岂有极,祗恐元气弱。
折冲樽俎余,欠着一谔谔。
如公胡不归,儒用鲁何削。
王气郁东南,兵尘莽关洛。
事会岂有极,祗恐元气弱。
折冲樽俎余,欠着一谔谔。
如公胡不归,儒用鲁何削。
陈元晋

陈元晋

宋抚州崇仁人,原本蜀人,字明父。宁宗嘉定四年进士。授雩都尉,迁知福州、融州,累官邕管安抚使。嗜学好义,居官有政声。尝建渔墅书院。为文多愤世嫉俗之言,指陈当时利病极痛切。有《渔墅类稿》。 ▶ 1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青山招不来,偃(yǎn)(jiǎn)¹谁怜²汝?岁晚³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译文: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注释:¹偃蹇:原义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²怜:爱怜,喜欢。³岁晚:指寒冬腊月。⁴太寒生:比较寒冷。生:语尾助词,无义。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¹》去。
译文:山尖一轮晚月悄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晚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注释:¹离骚:指战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关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参考资料:
1、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第336·337页

shēngzhā ·yóu西yán

xīn sòngdài 

qīngshānzhāolái yǎnjiǎnshuílián suìwǎntàihánshēng huànbiānzhù 
shāntóumíngyuèlái běnzàitiāngāochù qīng tīng sāo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¹秋月两²相和³,潭(tán)无风镜未磨(mó)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注释:¹湖光:湖面的波光。²两:指湖光和秋月。³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⁴潭面:指湖面。⁵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遥望洞庭¹山水翠²,白银盘³里一青螺(luó)
译文: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注释:¹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²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³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⁴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1-852

wàngdòngtíng

liú tángdài 

guāngqiūyuèliǎngxiāng tánmiànfēngjìngwèi 
yáowàngdòngtíngshānshuǐcuì báiyínpánqīngluó  (shānshuǐcuìzuò shānshuǐ )
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及庚申、辛酉间,大乱洊至,吴下名园半为墟莽。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同治中,芜秽不治。至光绪二年,为毗陵盛旭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客觞咏其中,都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方伯求余文为之记。余曰:“仍其旧名乎?抑肇锡以嘉名乎?”方伯曰:“否,否。寒碧之名至今未熟于口,然则名之易而称之难也。吾不如从其所称而称之。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余叹曰:美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兵燹之余,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作者清代俞樾,有删节)
出阊(chāng)¹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²者,问有刘园乎,则皆³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xiè)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及庚申、辛酉间,大乱洊(jiàn),吴下名园半为墟(xū)(mǎng)。而所谓刘园者则岿(kuī)独存。同治中,芜(wú)(huì)不治。至光绪二年,为毗(pí)盛旭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yù)¹⁰,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yǐ)(lǐ)¹¹相属。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客觞(shāng)咏其中,都人士女或掎(jǐ)裳连袂(mèi)¹²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方伯求余文为之记。余曰:“仍其旧名乎?抑肇(zhào)¹³(cì)¹⁴以嘉名乎?”方伯曰:“否,否。寒碧之名至今未熟于口,然则名之易而称之难也。吾不如从其所称而称之。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余叹曰:美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兵燹(xiǎn)¹⁵之余,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作者清代俞樾,有删节)
译文:出阊门后三里左右,有一个刘氏寒碧庄。问有寒碧庄吗,没有知道的人,问有刘园吗,他们都说有。原来这个留园,在嘉庆初年为刘君蓉峰所有,所以就用他的姓作为这个园子的姓叫作刘园。在咸丰年间,吴下名园中,论山水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刘园堪称第一名。然而,庚申、辛酉年间,大乱接踵而至,吴中名园半数化为废墟,唯有刘园岿然独存。同治年间,刘园荒芜不治。至光绪二年,为江苏常州人方伯所得,开始加以整修。平整土地、清除混乱、剔除杂草,好的树木变得茂盛,好的花卉茁壮生长,奇形怪状的石头显露出来,小溪也变得畅通。凉台热馆,风亭月榭,高下相连,连绵不断。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客饮酒赋诗于其中,京都男女也有人拉着衣服连袖而来游览。因此,出阊门的人无不盛赞刘园之美。方伯请求我写文章为留园做记。我说:“沿用原来名字吗?你不赐给一个吉祥的名字吗?” 方伯说:“不,不。寒碧庄知名到现在还没有被人熟知,难道不知道改名容易,被人熟知难呀。我不如跟从这个名称而称呼它。人说刘园,我就说留园,不改变他的音而改变它的字,就在他原来的名字,为我的起的新名字。”我感叹说:这些名字真美啊,它们名副其实!但是等到战火焚毁破坏后,高台倾倒,曲池平,不知道有多少美景消失了,但这个园子竟然侥幸没有遭受灾祸。这难道不是大自然有意留下这个有名的园子来等待有德行的人吗!我知道留园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天下。
注释:¹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²知:知道。³皆:全,都。⁴亭榭:亭阁台榭。⁵洊至:相继而至。⁶墟莽:废墟榛莽;荒野。⁷岿然:形容高大独立的样子。⁸芜秽:荒芜。引申为丛生的杂草。⁹毗陵:今江苏常州市。¹⁰燠馆:暖室。¹¹迤逦:曲折连绵。¹²掎裳连袂:衣裙相连,衣袖相牵。形容人多。¹³肇:开始。¹⁴锡:通“赐”。¹⁵兵燹:指的是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
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
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
译文:汉朝有隐士郑子真隐居在谷口这个地方,在山涧耕读鱼樵。
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
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
译文:清高的风韵,名震京都与天下。
斯人竟不起,云卧从所适。
斯人竟不起,云卧从所适。
译文:他坚决不当官,在山中悠闲自若,坐卧松云。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译文:若大家像他那样不救济世难,独善其身有什么意思呢?
惟君家世者,偃息逢休明。
惟君家世者,偃息逢休明。
译文:阁下乃世家子弟,也隐居过一段时间,现在逢与明主。
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
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
译文:谈起天下大事就滔滔不绝,说起连横合纵的霸略那是精彩纷呈。
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
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
译文:谢公在国有危难时毅然出山,拯救天下苍生。
秘书何寂寂,无乃羁豪英。
秘书何寂寂,无乃羁豪英。
译文:老弟曾经身为国子监秘书,那是个寂寞无闻的职位,真的是委曲人才。
且复归碧山,安能恋金阙。
且复归碧山,安能恋金阙。
译文:你也曾经退归故乡,不留恋那虚度生涯的官僚生活。
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
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
译文:故乡的田园已经荒芜,长满了野草。
却顾女几峰,胡颜见云月。
却顾女几峰,胡颜见云月。
译文:看看附近的女几峰,她正以嘲笑的神态看着云和月。
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
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
译文:笑你为官半生,白了少年头。
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
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
译文:如今我们风云际会,你不远万里来庐山找我。
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
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
译文:披着庐山云雾,遥望蓝天,咱们毫不拘束,畅谈天下大事。
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
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
译文:留侯张良与商山四皓的绮里季,原来就是一家人,不分你我。
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译文:我们要先安定天下,功成以后就隐居四海五湖。

zèngwéishūzichūnèrshǒu--bái

kǒuzhèngzizhēngōnggēngzàiyánshí

gāomíngdòngjīngshītiānxiàjiē

rénjìngyúncóngsuǒshì

gǒudàixīnshàn

wéijūnjiāshìzhěyǎnféngxiūmíng

tántiānxìnhàodàngshuōjiànfēnzònghéng

xiègōngránláiwèicāngshēng

shūnǎiháoyīng

qiěguīshānānnéngliànjīnquē

jiùzháiqiáopénghāoyīngméi

quèfēngyánjiànyúnyuè

wèifēngchénguānbái

tóngwàn访fǎngláiqióngdōu

yúnqīngtiānménshīhuàliáng

liúhóujiāngchūchùwèiyúnshū

zhōngānshègōngchéng

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
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
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
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

  从《全唐诗》所收鲍溶的三卷诗看,鲍溶到过南方很多地方,取道襄阳或许不止一次。这是一首写襄阳的怀古咏史诗。

  这首诗写了襄阳太守杜预沉碑的故事。杜预,西晋时著名的政治家、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杜预本人极有才略,但是好名。他曾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长期驻襄阳。

  此诗前两句:“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沉碑,指杜预刻二碑记功之事。襄阳城西北十里有万山;其下有沉碑潭。《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古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自此以来一直为后人所传闻。后两句:“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湘:系“襄”误。这两句是说:襄江并未随着岁月的推移变成山谷。那沉入水底的碑文,应该还是清晰可见吧。这里说明人的功业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沧桑而消失的。

xiāngyáng怀huái--bàoróng

xiāngyángtàishǒuchénbēishēnhòushēnqiánniánshì

xiāngjiāngqiānsuìwèiwèilíngshuǐlóngyīng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