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sòngshí--wángchānglíng

yuànbiéqínchǔshēnjiāngzhōngqiūyúntiānzhǎngyǎoyuèyǐngzàihánshuǐ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2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¹带暑来。
译文: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二十四节争相交替,谷雨刚过昨夜南风又将炎夏悄悄送来。
注释:¹薰风:和暖的南风。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lǒng)¹日长²蒸翠麦,园林雨暑熟黄梅。
译文:漫长的日照蒸黄了田野里绿色的麦禾,急骤的阵雨浇熟了果园中青涩的梅子。
注释:¹陇亩:田地。²日长:漫长的白昼。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译文:黄鹂啼叫是因春天离去倾诉满腔愁绪,蝴蝶徘徊在残花之下不知有几多遗憾。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译文:午睡起来靠着南窗神情麻木无精打采,痴痴呆望着窗外槐树阴影掩盖的亭台。

xià--zhàoyǒuzhí

shítiānxiāngcuīxūnfēngdàishǔlái

lǒngzhǎngzhēngcuìmàiyuánlínguòshúhuángméi

yīngchūnchóuqiāndiéliànhuācánhènhuí

shuìnánchuāngqíngjuànxiánkànhuáiyīnmǎntíngtái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译文:夏至时节,处处能听到蝉声,它在告诉人们一年已走到五月中。
注释: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
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龙潜¹渌水²穴,火助太阳宫。
译文:龙儿也畏惧炎热,潜在碧绿的潭水深处;大地仿佛流火一般,助力太阳释放出更大的热量。
注释:¹龙潜:指阳气潜藏,龙蛇蛰伏。²渌水:清澈的水。³太阳宫:太阳神居住的宫殿。传说,燧人氏曾乘鸟去取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过雨频飞电¹,行云屡带虹²
译文:每当下雨前,频频飞驰的闪电;雨过天晴后,看到一道道美丽的彩虹。
注释:¹飞电:飞驰的闪电。²带虹:带样的彩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蕤宾¹移去²后,二气³各西东。
译文:阳律“蕤宾”换移离去后,阴阳二气开始各奔东西。
注释:¹蕤宾:古乐十二律中之第七律。蕤宾属阳律。²移去:改变离去。³二气:阴阳二气。

yǒng廿niànshīxiàzhìyuèzhōng--yuánzhěn

chùchùwénchánxiǎngzhīyuèzhōnglóngqiánshuǐxuéhuǒzhùtàiyánggōng

guòpínfēidiànxíngyúndàihóngruíbīnhòuèr西dōng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南国¹多新意,东行伺²早天。
译文:在南方一带有许多有意思的新奇事物,早早地起来等待去江南一带。
注释:江南意:意为北方人初到江南所见的景色感到很有意味,很有意思。“意”是指一般人们看到好风景或景色时,感觉“有意思”。¹南国:南边,泛指南方地区或我国南部。²伺:守候,等候。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潮平两岸失¹,风正²³帆悬
译文:潮水涨满,两岸消失在视野中,风中扬着无数帆。
注释:¹失:消失,这里是指江水与岸边相平的时候,两岸都消失看不见了。²风正:顺风。³数:无数,这里是指许多船帆,除了诗人坐船上的帆,还包括旁边船上的帆。⁴悬: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¹生残夜²,江春³入旧年。
译文: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注释:¹海日:海上的旭日。²残夜:夜将尽之时。³江春:江南的春天。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从来观气象,惟¹向此中偏。
译文:向来我看过许多地方的风景,唯独这里的风景最为特别。
注释:¹惟:唯独,只是,只有。

  此诗写北方人初到江南所见的景色。

  首联作正面叙述:南方有很多新的意思,趁大清早就开船东下。

  接下去两联就描写江水、海日和早春。在北方人看来,这些都是新意。这个“意”字,现在文言里似乎已没有这样的用法,但在口语里却还存在。人们看到好风景或新鲜事物,常常说“有意思”,就是这个“意”字的注解。

  尾联说:向来我看过各处地方大自然的美景,只有这里是非常特别的。这个偏”字,在现代语文中已没有这样用法,但在唐代却是一个普通状词。岑参的《敦煌太守后庭歌》结句云:“此中乐事亦已偏。”又孟郊《边城吟》云:“西城近日天,俗禀气候偏。”都是同样的用法,“偏”字本来有不正、欹侧的意义,大约唐人引申而有“独特”、“别致”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34-137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65-366

jiāngnán

wángwān tángdài 

nánguóduōxīn dōngxíngzǎotiān 
cháopíngliǎngànshī fēngzhèngshùfānxuán 
hǎishēngcán jiāngchūnjiùnián 
cóngláiguānxiàng wéixiàngzhōngpiān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昨夜离心正郁(yù)¹,三更白露西风高。
译文:昨夜里因为友人的离别一直心神不宁,西风高吹白露如霜夜已三更。
注释:¹郁陶:忧思积聚貌。《尚书·五子之歌》:“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孔传:“郁陶,言哀思也。”陆德明释文:“郁陶忧思也。”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萤飞木落¹何淅(xī)(lì)²,此时梦见西归客。
译文:萤火乱飞,落叶淅淅沥沥作响,此时又梦见了西归友人的身影。
注释:¹木落:即叶落。²淅沥:象声词,雨滴声。此处形容落叶的声音。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liáo)钟寥(liáo)¹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译文:清越的晨钟响了三四声,忽然听到东邻马叫令我心惊。
注释:¹寥亮:同“嘹亮”,指声音清越响亮。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译文:披上衣服出门忙去送客,只看见那天上的行云纵横交错。

  这首诗写分别后的思念朋友之情,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前三句写梦前的秋夜景象:白露、西风、流萤、落木,构成一幅凄清的图景;第四句写梦中,只交代梦见已经西归之故人,却没有详写梦中景象;后四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梦后之景,因闻晓钟、马嘶而惊醒,可见梦之短,醒后唯见天边归云纵横,心绪寥落。满心离怀是全诗主脑,归客入梦,嘶马惊人,皆源于此。

  此诗构思和声律都不同一般,别有情致。一般的送别诗总爱写临歧分手的场面,因为这个场面最能体现主客间的情谊,可是此诗偏偏撇开这个场面不写,而写送客的主人一夜离心郁陶,等待着第二天送朋友上路,可归客不忍心与朋友当面话别,而在黎明西分悄悄地策马离去,使主人欲送不成而留下离思。此诗的特色,首先就在于送别从别后写起,切入角度很独特;其次在于只有一句记梦却用大半篇幅写梦前和梦后的秋夜清冷景象,以之烘托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深;其三,情与景之间形成若有若无似隐似现的关系—西风落木正像离人忧思,归云如归客,纵横如心绪,而友情的热烈与秋夜的清冷又形成反差;最后,真幻杂糅的别致构思,在夜半白露萤飞中入梦,仿佛若真;因闻曙钟、听嘶马而惊醒,恍惚中以为归客又将上路,于是急急出户相送,在虚实交错中写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另外,这首七言古诗共八句,却用了三个韵,较为少见,似乎是作者为了配合场面的转换和感情的跌宕而有意为之。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2:86-87
2、 李 丹.高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武汉:崇文书局,2020:302-303
3、 孙钦善 等.高适岑参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59-60

sòngbié--gāoshì

zuóxīnzhèngtáosāngèngbái西fēnggāoyíngfēiluò

shímèngjiàn西guīshǔzhōngliáoliàngsānshēngdōnglín使shǐrénjīng

lǎnchūxiāngsòngwéijiànguīyúnzònghéng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短笠(lì)团团¹避树枝²,初凉天气³野行宜
译文:头戴斗笠要注意避让杂树枝,初秋时节天气凉爽非常适宜在野外行走。
注释:¹短笠团团:头上戴的圆圆的斗笠。²避树枝:山路上杂树丛生,行走中要注意避让。³初凉天气:初秋季节。⁴野行宜:适宜野外活动。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溪云¹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译文:溪涧上空的云雾弥漫整个山谷,突然山雨就淅淅沥沥地飘落下来。
注释:¹溪云:溪涧上空的云。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马上¹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²
译文:骑在马上衣巾全被雨淋湿,村边的瓜豆枝叶在风雨中纷乱倾倒。
注释:¹马上:主人公骑在马上。²离披:纷乱倾倒。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译文:雨过天晴群山又凸显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瀑布齐飞的景象是如此奇妙。

  全诗紧紧围绕“山雨”的题意,首联描写山中未雨之景,颔联写遇雨之景,颈联写雨中之景,尾联写雨后之景。全诗用笔细腻,景象逼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途中遇雨,共分四层叙。雨前天气很好,一点也没有雨意。作者在山林中穿行,虽只戴短笠,还是被茂密的树枝挂缠和阻挠,他一路观山望景,兴致很好,只觉天气凉爽宜人,没有想到下雨。这一层说明,“山雨”之来,确乎是出人意料的。

  山雨的到来,溪上云雾四起,渐渐连成一片,行人只觉山光物态的迷人,而没有意识到这就是雨来的信号。要在别处,“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雨前的征兆十分显著,贵州山区却全然不同,云雾恰起,阵雨就来了。“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二句写出雨来迅疾,使人回不过神来。好奇之感,通过“忽来”、“不知”等词语,自然流露出来。

  正因为出乎意料,作者事先没有准备雨具,只有一领遮头的短笠,衣襟不免要被打湿了。但反正遇上了,便“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到雨中村边瓜豆蔓藤散乱纷披,作狼狈状,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观望雨中景色,浑忘沾湿之苦。“马上衣襟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一个“也”字,从物我同情中得到几分慰藉,而一个“任”字则表现出雨中人的从容与泰然。

  突然,雨脚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这时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丽:云雾全失,峰峦尽出,斜阳相迎,虹霓随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山雨虽然住了,但雨水化成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又作“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是这首写景诗推出的新境界,作者情绪也为之一振。雨前的溪云四起是一奇;雨中的瓜豆离披是一奇;而雨后的万瀑映日是又一奇。

  “溪云到处”——山雨之兆,“万瀑齐飞”——山雨所成,来龙去脉,皆扣题面。重心所在是写“山雨”,而非写雨霁。“山雨”非川原如烟之雨——后者是绝不可见“万瀑齐飞”之奇观的。本篇境界层出不穷,恰似张镃赞“诚斋体”所谓:“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及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携得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何绍基这首诗亦得诚斋体之精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