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水流如活水晶,道傍一语唤人醒。
山林未必渠能说,说著山林便可听。
涧水流如活水晶,道傍一语唤人醒。
山林未必渠能说,说著山林便可听。
张镃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4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sà)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¹外有轻雷。
译文:东风飒飒,蒙蒙细雨飘洒,荷花塘外传来了声声轻雷。
注释:¹芙蓉塘:荷塘。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金蟾(chán)¹²锁烧香入,玉有³牵丝汲井回。
译文:金蟾啮锁的香炉所散发的香气沁人心脾,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注释:¹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²啮:咬。³玉有: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有状。⁴丝:指井索。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贾氏窥帘韩掾(yuàn)¹,宓(fú)²留枕³魏王才。
译文: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注释:¹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掾:僚属。少:年轻。²宓妃:指洛神,传说为伏(宓)羲之女。³留枕:这里指幽会。⁴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心¹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译文: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注释:¹春心:指相思之情。

  这首无题诗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

  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写女子居处的幽寂。

  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贾氏窥帘韩掾少”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

  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商隐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60-1165

 ·dōngfēnglái

shāngyǐn tángdài 

dōngfēnglái róngtángwàiyǒuqīngléi 
jīnchánnièsuǒshāoxiāng qiānjǐnghuí 
jiǎshìkuīliánhányuànshào fēiliúzhěnwèiwángcái 
chūnxīngònghuāzhēng cùnxiāngcùnhuī 
为问郁然孤峙者,有谁来、雪天月夜。五岭南横,七闽东距,终古江山如画。
为问郁然¹孤峙(zhì)者,有谁来、雪天月夜。五岭²南横,七闽³东距,终古江山如画。
译文:请问你这忧伤沉闷的孤峙者,除了我,还有谁到这里凭吊,在这降雪天气的月下?放眼望,五岭在南边横卧,七闽之地就在东边,江山不管人间兴亡,永远都是美丽如画。
注释:郁孤台:在江西省赣江上游的赣县。因其所在处一峰郁然孤峙,故称。¹郁然:忧伤、沉闷的样子。郁孤台因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孤台下清江水》词而出名。²五岭:山名。位于江西、广东交界处。五岭的确指,有三说,一说是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其它两说不录。³七闽:今福建全省和浙江的温州、台州等地。
百感茫茫交集也,淡忘归、夕阳西挂。尔许雄心,无端客泪,一十八滩流下。
百感茫茫交集也¹,淡忘归、夕阳西挂。尔许²雄心,无端客泪,一十八滩³流下。
译文:面对台下的茫茫江水,我禁不住百感交集。我凝神站立忘了归去,不知不觉中夕阳已在西天悬挂。想到如此雄心不能实现,不由自主地落下了泪,泪水随着十八滩的江水流下。
注释:¹百感茫茫交集也:《世说新语》载:“卫洗马新渡江,形神憔悴,语左右曰:‘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²尔许:如许,这样。³一十八滩:赣江在赣县、万安县境内有十八滩,其中惶恐滩水流最险急。

  顾贞观于二十九岁时中举入仕,任国史院典籍,五年之后便遭同僚排挤,不得不去职回乡,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心中自然苦闷抑郁至极。某天顾贞观在为前程奔波之时,行船于赣江之上,途经郁孤台下,空茫天地唯己一人,有感而发写下一首《夜行船·郁孤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其中这两句可谓流传甚广,郁孤台也由此被众人所周知。而顾贞观的这首《夜行船·郁孤台》则进一步描写刻画了郁孤台的周遭地理环境,以及行人面对巍峨郁孤台的渺小之感。

  全词以问句起首,“为问郁然孤峙者,有谁来、雪天月夜”开篇即营造出天地苍茫,形单只影的孤寂场景。“郁然孤峙者”即郁孤台。按清同治《赣县志》载,“郁孤台,在文笔山,一名贺兰山,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为问”二字尤显意味,顾贞观行船于赣江之上,形单只影,心中纵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诉,只好将郁孤台当作诉说对象,向其发问,何其寥落孤寂!

  “五岭南横,七闽东距,终古江山如画”三句写郁孤台所处地理环境:南面横亘五岭,东面俯卧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江山如画的灵秀之地。这种历史观照下的宏大与个人身世机遇的渺小两相对照,更加凸显出顾贞观此刻复杂难言的心境。

  下阕“百感茫茫交集也”直抒胸臆,化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百感交集”已言尽心情之复杂,“茫茫”更显茫然无措之感。身负才华而无处施展,前途茫茫怎不让顾贞观愁情满腹。“憺忘归、夕阳西挂”两句,词情稍为扬起,可视为顾贞观的自我安慰之语。憺,安也。屈原《九歌·山鬼》有“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宴兮孰华予”句。“憺忘归”意味安然而忘返的样子,实际上顾贞观心中正百感交集,并不安然。前后对比更加反衬出顾贞观一种无奈的心情。

  末三句“尔许雄心,无端客泪,一十八滩流下”是全词精华所在,一改前文沉郁笔调,如大江奔腾,迸发出激烈的情感。“尔许”谓如此,“无端”谓无缘无故。既是怀有如此雄心,又为何无缘无故落泪呢?正所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里表现出的正是顾贞观心中志向与现实遭遇的矛盾,这种矛盾令顾贞观心中感到莫大的悲哀,故而在行途中泪落如雨,尽数滴入赣江。

  赣江自赣州城流至万安县的一段,河道曲折,河床中多处怪石交错,形成了十八个险滩。顾贞观的泪水顺着“一十八滩流下”,用的正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之意境,如此前后相承也别有意趣

xíngchuántái--zhēnguān

wèiwènránzhìzhěyǒushuíláixuětiānyuèlǐngnánhéngmǐndōngzhōngjiāngshānhuà

bǎigǎnmángmángjiāodànwàngguīyáng西guàěrxióngxīnduānlèishítānliúxià

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自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孤山。等闲。冸寒睍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
觅梅花信息¹,拥²吟袖³,暮鞭寒。自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孤山。等闲。泮(pàn)寒晛(xiàn)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瓦陇(lǒng)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
译文:为了把梅花的信息寻觅追赶,我低声吟哦,双袖紧掩,暮色苍茫,连马鞭都浸透了冬寒。自从放鹤的诗人永逝之后,月下的暗香,月中的疏影,这诗句也似被冷冻在湖里的自山。但,总有一天寒冰消解,阳光璀灿,到那时,看满城春色融融,伴随御沟的流水来到人间。还有这碧瓦陇中,竹根篱边,美好的残雪纵然为期短暂,而我却要在垂柳边畔解鞍小驻,尽情饱览。
注释:断桥残雪:西湖十景之一。断桥在西湖孤山的侧面,里湖与外湖之间。¹觅梅花信息:梁简文帝有《雪里觅梅花》诗:“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²拥:合拢一起。³吟袖:词人的衣袖。⁴自放鹤人归:北宋林逋结庐孤山,梅妻鹤子,终身不仕,纵情山水。⁵等闲:不留意,转眼间。⁶泮:冰雪融化。⁷晛:阳气浮动。⁸瓦陇:屋顶以瓦敷成的行列。⁹竹根:篱边。
琅玕。半倚云湾。孤棹晚、载诗还。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月初三。东阑。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鵷斑。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láng)(gān)¹。半倚云湾。孤棹(zhào)晚,载诗还。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lián)²初三。东阑(lán)³。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鵷(yuān)斑。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译文:翠竹一片,半倚布满浓云的水湾,天色将晚,看扁舟一叶,正满载诗情归来靠岸。即使醉魂梦魄到此也该清醒,因为这里有画桥第二,还有镜匣般的湖水漾动着初三的月船。是谁在东边的花园里踏出珠玉般声响?却嗔怪冰冷泥滑,溅湿了锦鞋上绣下凤乌似的图案。而我见到的却是晴空辉映新涨的绿水,还有,谢灵运梦中的春草池塘,听园林里乌儿的鸣声正在变换。
注释:¹琅玕:美玉,这里指翠竹。²奁月:玲珑的月亮。奁,妇女用的镜匣。³东阑:犹言东园。阑,通“栏”。⁴步玉:踏雪。⁵锦鹓:饰有鸟的锦制女鞋。鹓,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⁶谢池: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故称“谢池”。⁷梦草:《南史·谢惠连传》称,谢灵运梦见他弟弟谢连惠,文思大畅,故称“梦草”。

  “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一起三句从寻梅踏雪落笔,风致高雅,笼罩全篇。“拥”字尤见工炼。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当年曾在附近的孤山结庐,蓄有两鹤。和靖常游山水。客至,令童子放鹤。林逋见之,即棹舟归去。“放鹤人归”,说明林逋等高士今已不在。“月香水影”,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此“放鹤”三句,以古衬今,反跌有力。就其所在,曰梅、曰鹤,皆自然贴切,挪置他处不得。言“寒”、言“冷”,正状雪后,暗切题面。下文“泮寒晛暖”,亦“残雪”之意。继以“看融城、御水到人间”,则意境顿开,笔墨恣放。歇拍“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二句,写入、写景,清新可喜,颇见思致。

  开头六句,前三句情调高昂,后三句则婉转曲折,今昔情景相较,显得跌宕有力。词人感情起伏荡漾,反复咏唱之间,更觉它韵味悠远。难怪《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该词谓“敲金戛玉,嚼雪盥花,新妙无与为匹”,可谓贴切。

  换头,承上写景。翠绿的竹林“半倚云湾”,是格外清雅的境界。接下来,“孤棹晚、载诗还”,拍到游人自身。上应“吟”字,钩锁紧密。向晚湖上之悄寂,全从“孤”字透出。“醉魂醒处”,由痴而惊,由惊而醒,写美景透过一层。也隐隐可见少年词人诗酒风流的神貌。“画桥第二,奁月初三”,玲珑剔透,正是所谓“敲金戛玉,嚼雪盥花”的妙句,把一种承平公子流连风物的华美诗情写得委婉尽致。

  在下片中,“琅歼”、“东阑”两个独语句对景物空间的转移起了提示作用。“有人”诸句非指旁人,正是诗人及其游侣之谓,侧笔一写,转觉有趣。

  为补足断桥残雪“残雪”之景,词人措置裕如,又拈出归途所见的另一则让人忍俊不禁的趣事,东边的花园里,有人曼妙地悄提翩翩长裙,轻挪碎步,嗔怪薄冰渐化,残雪正融,路滑泥湿,浸染溅污了有鸾凤图案的锦缎绣鞋。在断桥残雪的风景画框中嵌上神态活灵活现、怨气十足、呼之欲出的淑女步玉,嗔怪雪水湿泥溅润绣鞋立体小品图案,不仅生活气息浓郁,给夕霭暮岚缭绕笼罩的清幽淡雅冷色调铺陈的断桥残雪画面,点上一抹鲜活明亮的色彩,使之动静相谐相辅,活力四射,而且“冰泥,沁湿锦鸩斑”正恰恰扣紧“残雪”这一关键词。接着,词人从“锦鸩”着想,亦可知其入之华富、其姿之俊爽了。回首上文,旨在赋景,而景中有人,便得姿态,是深知词家三昧者也。

  结句“晴波涨绿”,言冰雪消融,春水渐生,已翻出盎然生机,然而此景盖为作者心中所想,未必眼中所见。相传谢灵运梦见测惠连,文思大畅,乃得“池塘生春草”之句。“谢池梦草”,即用此典,照应篇首,以诗情作结。全词写得清丽明秀,可以代表草窗早年词风。才思横溢,宜乎张成寻“惊赏敏妙,许放出一头地”之语。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全宋词鉴赏辞典·第十一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31-32
2、 林力.《宋词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731
3、 张冰,全凤荣.《历代四季咏物词赏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654

lánhuāmàn ·duànqiáocánxuě

zhōu sòngdài 

méihuāxìn yōngyínxiù biānhán fàngrénguī yuèxiāngshuǐyǐng shīlěngshān děngxián pànhánxiànnuǎn kànróngchéng shuǐdàorénjiān lǒngzhúgēngènghǎo liǔbiānxiǎozhùyóuān 
lánggān bànyúnwān zhàowǎn zàishīhuán shìzuìhúnxǐngchù huàqiáoèr liányuèchūsān dōnglán yǒurén guàibīng qìnshī湿jǐnyuānbān háijiànqíngzhǎng绿 xièchímèngcǎoxiāngguān 
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
客从远方来¹,赠我漆鸣琴²
译文:从远方到来的客人,赠我一张漆饰的鸣琴。
注释:¹客从远方来:汉代无名氏所作古诗,写离妇思夫之情。²漆鸣琴:呜琴,古琴。漆鸣琴,漆饰的古琴。
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
木有相思文¹,弦有别离音。
译文:琴木上满布相思的花纹,丝弦上弹出别离的声音。
注释:¹相思文:典出于《述异记》。据《述异记》载:“昔战国时,魏苦秦之难,有以民从征,戍秦久不返,妻思而卒。既葬,冢上生大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文,木上的纹理。文与纹谐音,此处一语双关。
终身执此调,岁寒不改心。
终身执此调¹,岁寒不改心。
译文:一生一世都要弹奏这个曲调,天寒地冻我也不改相爱之心。
注释:¹此调:指相思的曲调。
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
愿作阳春曲¹,宫商长相寻²
译文:但愿能作一支高雅悠扬曲子,让音律中常有这美妙的琴音。
注释:¹阳春曲: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音韵乐理高深的歌曲名,即《阳春》,阳春白雪也。²宫商长相寻:愿如宫商等音阶一样,永远融合在乐曲中。宫商,代五音中前两个紧挨着的音,此处泛指音律。寻,连续、不断而来,与《北史·薛安都传》:“俄而酒馔相寻,刍粟继至”意同。

  此诗一二句叙事,点明伉俪分离,天各一方,托客赠琴,示其爱心不变,半是安慰,半是相思;三四句从琴生发写思妇抚琴把玩,引起相思怨别之情;五六句以“有此调”、“不改心”,直抒对爱情的坚贞之志;七八句驰骋想象,祝愿他们的爱情像一首高雅的阳春曲,又似宫、商互应的二重唱,两音相谐,两情相融。全诗由鸣琴写到琴音,又从琴音写到人物心情,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含蓄精巧。

  《古诗十九首》写的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然后在这“一端绮”上做出“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的文章来,表示了夫妻间的“长相思”,“结不解”,如胶投漆,永不分离。诗人鲍令晖在此篇中写的是:“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然后在这“漆鸣琴”上做出了“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的文章,表示要“终身有此调,岁寒不改心”,鸣琴传相思,只要丈夫能解情,不怕什么曲高寡和无知音。一在“绮”上写心曲一在“琴”上抒衷情,二者都做出了传神文章,写出了绝妙诗篇。后者对前者的摹拟是有迹可寻的,从中读者可以看到文人诗向民歌学习的一些轨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诗《客从远方来》的三、四句“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耳”,是点明了那“一端绮”是丈夫从远方托来客特意带给自己的,否则“客从远方来”送绮,读者无法知道是怎么回事,但鲍令晖的拟作却省掉了这一交代,她并未说明那“漆鸣琴”是丈夫托来客捎带的,因为根据前诗的思维模式,只要是“客从远方来”捎信、赠物,不用说就是受远方丈夫的嘱托而来的。乐府诗题,往往都有自己的题材范围,拟旧题写作,如不改变题材,然就可以省略旧作中交代过的一些内容。此篇文字虽未点明赠琴者是远方的丈夫,但读者还是不会怀疑是出现了第三者的。

  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石头,立刻就浪花飞扬,涟漪成圈地扩散开来;又象节日的礼花,一炮弹射向夜空,刹那间焰火四溅,奔跃飞舞,五彩缤纷;此篇的诗情,也都由一件事情引起,客从远方来,受丈夫的嘱托,给在家的妻子带来了鸣琴,于是妻子就浮想联翩,都围绕那鸣琴来展开。妻子想象,制琴的木料上有相思的文章,琴弦之中又含离别的音调。妻子决心“终身有此调,岁寒不改心”,即永怀相思,永在别离中切盼团,不论客观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忠贞却不会改变。因此,“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显然,《阳春》、《白雪》属于高级音乐,曲高寡和,诗人说“愿作《阳春》曲”,不求曲高,但求和寡,也就是说青春少妇鸣琴作乐,不求有更多的知音,只要丈夫一人解情就够了。

  诗歌围绕“鸣琴”来抒情,属咏物诗;但又比一般的咏物诗更加亲切和情深,因为那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丈夫特意从远方托人带赠之物,以此来抒写妻子的情爱,分量就不同了。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编著,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639-641页
2、 郑春山主编,千古绝唱 中国古典文学赏析 卷二,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09,第1333页

cóngyuǎnfāngláishī--bàolìnghuī

cóngyuǎnfāngláizèngmíngqínyǒuxiāngwénxiányǒubiéyīn

zhōngshēnzhídiàosuìhángǎixīnyuànzuòyángchūngōngshāngzhǎngxiāngxún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叶下¹斜阳照水。卷轻浪²、沈沈³千里。桥上酸风射眸(móu)。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译文:一抹斜阳透过树叶照在水面,江水翻卷着细细的浪花,深沉地流向千里之外。桥上的寒风刺人眼目,令人神伤。我伫立已久,眼看着黄昏将尽,街市上亮起了灯火点点。
注释:¹叶下:叶落。²轻浪:微波。³沈沈:形容流水不断的样子。⁴酸风射眸子:指冷风刺眼使酸鼻。酸风,指刺人的寒风。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qīn)¹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²,书一纸。
译文:陈旧的小屋里,我卧在寒窗之下,听到了井边几片梧桐落地的声响。不贪恋这薄薄的被子,几次三番起身下床。有谁知道我如此心神不安,辗转难寐,全是因为她的一封书信。
注释:¹单衾:薄被。²萧娘:唐代对女子的泛称。此指词人的情侣。

  前人评清真词,多认为其词之风格为富艳、典丽,细密多变,但这首词作却写得颇为明快晓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相思之情叙写得相当动人。此词为伤离怀旧之作。词的结构采用新巧的“悬念法”,先层层加重读者的疑惑,最后一语道破意蕴,读来跌宕顿挫,波澜起伏,委婉凄绝。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首二句,词人描述眼中所见之情景,西下的夕阳,余晖透过树叶,把斑驳的阳光洒在水面上;再往前看,江水翻卷着细浪缓缓地迤逦而去。这两句点明了千间、地点,为思念之情缠身的词人,恰逢薄暮千分,更觉愁思难耐,悠悠不尽的愁思,亦如眼下流淌不绝的江水。后四句:“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千,看黄昏,灯火市”,原来此千词人是伫立在桥上。词人目光迎着刺眼的秋风,凭栏远眺,疑望着黄昏千分华灯初上的闹市,久久没有离去。词作上片,词人的笔触侧重描绘室外,以粗细结合、浓淡相宜的笔墨勾勒出一幅黄昏夕阳之下,一位为相思所苦者,久久伫立桥头,迎着萧瑟秋风,疑神远眺的情景。第三句中“酸风射眸子”,系借用唐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句子:“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李诗是叙写金铜仙人离汉宫之凄婉情态,词人借用此句,不无借此表露自己思念的悲苦之情。

  词作下片,词人的笔触转而叙写室内情景。“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此千已是夜阑人静,词人也已回到屋中,伴随他的是古屋寒窗,他辗转反侧,为思念之情所困扰,无法入眠,井栏上坠落下的梧桐叶声,不千地传入耳际。词人描述眼中幽凄的环境和卧听萧萧落叶,正映衬了自己的孤寂与思慕之苦。后四句:“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这四句是说,夜不成寐,辗转反侧,都是为了思念心上之人。思念至极,不顾天寒,起而挥笔倾泻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再三”二字,极言天寒犹不能阻拦自己。

  词所表现的虽是思念情人这样一种司空见惯的主题,写法上却颇有特色。词之上下两片描写由傍晚斜阳到黄昏灯火,由桥上酸风到古屋寒窗的情景,千空依次推移,景物随千变换,感情随之深化,最后揭出“为萧娘,书一纸”的底蕴,写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139-141页

yóugōng ·xiàxiéyángzhàoshuǐ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xiàxiéyángzhàoshuǐ juǎnqīnglàng chénchénqiān qiáoshàngsuānfēngshèmóu duōshí kànhuánghūn dēnghuǒshì 
hánchuāng tīngpiàn jǐngtóngfēizhuì liàndānqīnzàisān yǒushuízhī wèixiāoniáng shūzh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