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致使韶阳要打杀,思量著甚底来由。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致使韶阳要打杀,思量著甚底来由。
释云

释云

释云,住别峰寺,为南岳下十六世,此庵景元禅师法嗣。有《别峰云和尚语》。事见(《续古尊宿语要》卷六。今录诗四十二首。 ▶ 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慧心近空心,非关髑髅孔。
慧心¹近空心²,非关髑髅³孔。
译文:能领悟佛理的心似乎接近清净无染的禅心,而与头骨上的孔窍无关。
注释:¹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²空心:佛教语。谓清净无染的禅心。³髑髅:头骨。
对面说不识,饶你母姓董。
对面说不识,饶你母姓董。
译文:即使饶上你母亲姓董,当面指点你还是无法领悟。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náng)¹初上九重关²,是日清都³虎豹闲。
译文:奏折闯过关卡送达朝廷,恰好这天虎豹被关禁闭。
注释:胡邦衡:胡邦衡,字邦衡。¹囊封: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秘密奏章,都用囊装起,以防泄露,也叫封事。²九重关:指朝廷。³清都:古代神话中天帝住的地方,据说清都共有九道门,南虎豹把守。
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百辟(bì)¹动容观奏牍²,几人回首愧朝班?
译文:百官们惊恐地看着密奏,却没有几人为怯懦羞愧。
注释:¹百辟:朝中大臣。²奏牍:书写奏章的简牍。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duò)南州瘴(zhàng)¹间。
译文:胡邦衡公忠义心名高北斗,却身堕南海边毒瘴之地。
注释:¹瘴海:有瘴气的(恶性疟疾流行的)滨海地区。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招贾生还。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招贾生¹还。
译文:用不着几年后公正评议,朝廷会将胡公重新召回。
注释:¹贾生:汉代贾谊,谪居长沙。
这首句指胡邦衡所上“封事”,“九重关”,君门九重,极言深不易达。第二句借天上的虎豹言“封事”上达帝前之不易。“清都”,这里以清都比朝廷,虎豹指奸臣和爪牙。第二句是补充第一句之意,因当天守关虎豹被关,所以“封事”能直达殿上。三四句写朝廷上的震动。“百辟动容”指大臣们看到奏牍时受惊之情。四句写奏牍的威力,不知有多少人感到素餐尸位的可耻。胡邦衡当时不过是枢密院编修官,能够挺身直言,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自愧不如,这句写得含蓄。以上四句喷薄而出,写朝廷一面。第五句转到胡邦衡仗义敢言的精神,可与日月争辉。普通夸赞名望高为泰山北斗,这里更说胡邦衡的声名高在北斗众星之上。六句一落千丈,名高北斗,却被贬到南海瘴疠之乡。“堕”字用得有力,和上句北斗星辰紧连,这样的人竞落到这等地步,充满了赞仰、同情和不平之意。一句天上,一句地下,大起大落。末二句又复振起,以贾生比胡邦衡,认为公道是非总不可泯,胡邦衡必然会很快召回朝廷。贾谊为了汉室的久安,上疏直言,受到大臣嫉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又为汉文帝召回。这两句用此典故,但加上“不待”“行”等字,既有对胡邦衡的祝福,对当时朝廷“公议”不出的批评,也含有对奸臣当道不会长久的信念。八句诗既是一气呵成,又极抑扬顿挫之致,大长正气。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834-836页

sòngbānghéngzhīxīnzhōubiǎnsuǒ ·

wángtíngguī sòngdài 

nángfēngchūshàngjiǔchóngguān shìqīngbàoxián 
bǎidòngróngguānzòu rénhuíshǒukuìcháobān 
mínggāoběidǒuxīngchénshàng shēnduònánzhōuzhànghǎijiān 
dàiniángōngchū hàntíngxíngzhāojiǎshēnghuán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鸟飞绝¹,万径(jìng)²人踪³灭。
译文: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注释:¹绝:无,没有。²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³人踪:人的脚印。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¹舟蓑(suō)(lì)²³,独钓寒江雪。
译文: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注释:¹孤:孤零零。²蓑笠:蓑衣和斗笠。³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⁴独:独自。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937-938页

jiāngxuě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qiānshānniǎofēijué wànjìngrénzōngmiè 
zhōusuōwēng diàohánjiāngxuě 
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谁与放翁为伴?有天坛轻策。
秋晓¹上莲峰²,高蹑(niè)³倚天青壁。谁与放翁为伴?有天坛轻策
译文:秋日早晨攀登莲峰,脚踩在那高耸入云、苍青一色的崖壁上。谁与我相伴?惟有天坛山上的藤杖。
注释: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张子野词》入“仙吕宫”。双调四十五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以入声韵为宜。¹秋晓:秋天的早晨。²莲峰:指华山。此处指出词人攀登的山峰。³蹑:踩,踏。⁴倚天:形容极高。⁵放翁:陆游的号。⁶天坛:山名,即河南王屋山绝顶,传说为轩辕祈天所。唐司马承贞修道于此。⁷策:杖,此即指藤杖。
铿然忽变赤龙飞,雷雨四山黑。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楖栗。
(kēng)¹忽变赤龙飞²,雷雨四山黑。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kān)³(jí)(lì)
译文:巨响声中藤杖化而为龙,顷刻间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四周群山暗。谈笑间,千里沃野受到神龙布雨的润泽后,辛勤一年的农民终于获得了丰收,可笑终日陪伴着僧众们诵经念佛,却是百无一用。
注释:¹铿然:形容撞击的声音。²忽变赤龙飞:据晋人葛洪《神仙传》,壶公以一竹杖给费长房,费骑竹杖还家后,竹杖化为青龙。³禅龛:供奉佛像的小阁子,此泛指禅房。⁴楖栗:木名,可作杖,后借为杖的代称。

  陆游作品里多次提及华山,应是因为“华山天下险”,令人神往。《好事近》便是一篇神游之作,与其屡屡表现的家国之思不同的是,这篇词作表达了为民谋福的愿望。

  上片写词人幻想的登山情形。“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莲”的意象常见于佛教文化,与后文提及的“禅龛楖栗”相映成趣。前两句道明词人登莲花峰的时间是在秋天的早晨,而“倚天青壁”则形象地勾勒出莲花峰高耸入云、苍青一色的神韵,开阔了词文的意境,映照出词人旷达的胸襟。“谁与放翁为伴?有天坛轻策。”此词中另一主角在此登场,即被词人称作伴侣的“天坛轻策”。“天坛”,在传说中是天神聚会之所,可见词人不仅仅是神游,更有神话色彩。在词人看来,取自“天坛”、由轻藤制成的拐杖,蕴涵着无穷神力,成为词人神游时的至宝。雕鞍尚配宝马,这拐杖既是神物,其拥有者的形象也被幻化得似人又似神,但词人的想象力远不止此。

  下片是词人由拐杖而生发的更加离奇的浪漫幻想。“铿然忽变赤龙飞,雷雨四山黑”两句化用晋人葛洪《神仙传》中关于费长房的典故。在这里,词人将“天坛轻策”化而为龙,去施云布雨。“铿然”二字尤言巨响声中,“天坛轻策”化而为龙,为这一转化增添了神话色彩,同时也渲染了气氛——顷刻间阴云密布,电闪雷鸣,造就出神龙天降的应有条件。尤其“四山黑”三字,既是说阴云低垂,遮光蔽日般笼罩,同时也烘托出神龙出现时的神秘情境。“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楖栗”紧承前两句,写千里沃野受到神龙布雨的润泽后,辛勤一年的农民终于获得了丰收,“谈笑”二字言其轻巧简单;相较于此,“禅龛楖栗”终日陪伴着僧众们诵经念佛,却是百无一用。这两句是词人对佛家、僧人的嘲笑,倘与词人生平志愿相联系,说他在暗讽朝廷偏安江左,不图恢复,也不为过。

  整篇词从头至尾以情景相互交替的手法写出,但是在细读之后又可以发现景语之中有情语,情语之中含景语,情景相生相系。全词的风格浪漫恣肆,将万丈的豪情和高远的景象紧密结合,绘制了一幅激情品扬的图景。

参考资料:
1、 彭国志.豪放词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第80页
2、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22页

hǎoshìjìn··qiūxiǎoshàngliánfēng--yóu

qiūxiǎoshàngliánfēnggāoniètiānqīngshuífàngwēngwèibànyǒutiāntánqīng

kēngránbiànchìlóngfēiléishānhēitánxiàozuòchéngfēngsuìxiàochánkānzhì

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
(yì)¹日多乔木²,维³舟取束薪(xīn)
译文:许多乔木遮住西下的夕阳,我系住行船取来一捆柴薪。
注释:¹翳:荫蔽。²乔木:高树。³维:系住。⁴束薪:一捆柴薪。
静听江叟语,尽是厌兵人。
静听江叟(sǒu)¹语,尽是厌兵²人。
译文:静听那江边上老翁的谈话,原来都是厌恶战争的人们。
注释:¹江叟:江边老翁。²厌兵:厌恶战争。

  作者对军阀所进行的战争持否定批判的态度,对遭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怀着深厚的同情。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长期战乱后沿江农村的残破景象和人民强烈的厌战情绪,富有时代气息,为唐末优秀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开始塑造了凄寂悲苦的意境,描写了诗人自己的活动。在乔木遮住了西下夕阳的时刻,诗人系住行船,取来了一束柴薪。这就使三、四句的描写有了着落—诗人停船之后自然听到了江边老翁的谈话,而江边老俞谈话的内容便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厌兵”是江边老翁谈话的中心,也是诗人的现点,也是这首诗的主题。一个“尽”字说明人们(包括诗人自己)“厌兵”的程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

  在表现艺术上,诗人直接出场,录其所闻;结句含意比较外露,但却不是诗人直抒胸臆之辞。由于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客观抒情诗人的姿态出现,故而使人更加感到诗境、诗情具有冷静的客观真实性,从而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04-105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80-281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561-563

jiāngxíngbǎishǒu··shíèr--qián

duōqiáowéizhōushùxīn

jìngtīngjiāngsǒujǐnshìyànbīng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