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耕田夫,老矣纡郡章。
头童齿欲豁,顾视俱茫茫。
胸中了无有,宁敢高颉颃。
牧民如牧羊,惟恐隳官常。
秋田失一饱,我食不下吭。
宁知事大缪,以肉齿步光。
每遭官长骂,刚肠怒生芒。
归来几何时,有过墙下桑。
西风一叶脱,野草忽已黄。
君行不可挽,吾意不可忘。
我本耕田夫,老矣纡郡章。
头童齿欲豁,顾视俱茫茫。
胸中了无有,宁敢高颉颃。
牧民如牧羊,惟恐隳官常。
秋田失一饱,我食不下吭。
宁知事大缪,以肉齿步光。
每遭官长骂,刚肠怒生芒。
归来几何时,有过墙下桑。
西风一叶脱,野草忽已黄。
君行不可挽,吾意不可忘。
方岳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12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
秋风起函谷¹,劲气²动河山。
译文:秋风从函谷关吹起,凌冽的寒气惊动了河山。
注释:¹函谷:关名,古关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²劲气:《初学记》中又作“朔气”,凛冽的寒气。
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yǎn)¹千岭上,杂雨二陵²间。
译文:偃松生长在千山万岭之上,杂雨飘落在南陵北陵之间。
注释:¹偃松:常绿小乔木,分枝很多,大枝伏在地面上,末端斜面向上,针状叶,雄花黄色,雌花紫色,球果紫褐色,种子略呈卵形。²二陵:在崤山(今河南洛宁县北,西接陕县界,东接渑池县界)有两山,相距三十五里,又称二陵,南陵传为夏桀的祖父夏后皋之墓,北陵为周文王避风雨之处。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
低云愁广隰(xí)¹,落日惨重关。
译文:愁云惨淡地压在广阔的低谷,落日斜照着雄关一派黯淡。
注释:¹隰:低湿的地方。
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此时飘紫气¹,应验真人还。
译文:此时山间飘起了紫气,应是验证了真人回还。
注释:¹紫气:传说老子西游,函谷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要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来了,尹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徐惠的《秋风函谷应诏》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三联着重描写函谷关的景色:雄关的秋风、山河的朔气,千岭的偃松、古陵的风雨,广隰的低云、重关的落日。诗人意在大肆地渲染着函谷关的萧飒秋景,格调古朴深沉,充满了浓郁的男子气概。中间着力使用“松”,“惨”二字,渲染了秋天寒冷而肃杀的悲慨格调。末句“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把太宗形象渲染的神异而庄严。虽为歌功颂德,但不失为一首不让须眉的豪放之作。

  作为一名生活在宫廷中的女性,徐惠的诗作多数与宫闱题材有关,唯独此篇与众不同。此诗省净而气度雍容,起笔高扬,富于气势。正如苏者聪先生评价的那样:“自拔于陈言之外,别出机杼,而为耳目一新之词。虽是应制之作,却写得气势雄浑,意境壮阔……但在泼墨写意中能做到工笔细描。”诗人突破了应制类诗作的固有风格,展现了鲜明的个人艺术特色和个性化感受,实属难得。

  从格律方面看,本诗基本符合近体诗的声律要求,反映了初唐诗歌在宫廷诗人手中已经朝格律化发展的程度和事实。初唐贞观时期,主流诗人不断的探索实践,积累诗艺技巧,创作出了很多合律诗歌,推动了诗歌的格律化,这也影响到后宫女性诗歌的创作。喜爱文学,有着很高文学素养的徐惠,初步具有了一定格律化意识毫不令人意外。女诗人的创作尝试在诗歌史上的意义,应同初唐宫廷诗人在促进中国宫廷古代诗歌朝着格律化方向发展的意义一样,值得后人肯定。

参考资料:
1、 李海燕. 唐太宗之贤妃徐惠诗歌纵论[J].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7:32

qiūfēnghányīngzhào--huì

qiūfēnghánjìndòngshān

yǎnsōngqiānlǐngshàngèrlíngjiān

yúnchóu广guǎngluòcǎnzhòngguān

shípiāoyīngyànzhēnrénhái

林深藏却云门寺,回首若耶溪。
林深藏却云门寺¹,回首若耶(yē)²
注释:¹林深藏却云门寺:云门寺深藏山林间。云门寺: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云门山上。²若耶溪:在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相传为越国西施浣纱处,故又称浣纱溪。
苎萝人去,蓬莱山在,老树荒碑。
(zhù)萝人去¹,蓬莱山在,老树荒碑。
注释:¹苎萝人去:指西施离开越国。苎萝:即苎萝山,这里就是西施浣纱之处。
神仙何处,烧丹傍井,试墨临池。
神仙何处,烧丹傍(bàng)¹,试墨临池²
注释:¹烧丹傍井:在井水旁炼丹。²试墨临池:浙江省永嘉故县积谷山的脚下,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守永嘉时,常临池写字,池水因此变黑,宋朝米芾为池题辞,写下“墨池”二字。
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
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
《会稽怀古》中的云门寺是一座名寺,但作者仅用“林深藏却”四个字,将其环境一笔点出,使人遐想。第二句“回首若耶溪”,展现出另一幅画图:当你置身古寺时,在山脚下看到一片开阔的溪水。接下来便由现实回溯历史,想到了西施、王羲之的逸事。全曲给人以闲适放达之感。
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阍人为君在,弗内也。美哉!曾子与子贡入于其厩而修容焉。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矣。”曾子后入,阍人辟之。涉内霤,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
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¹吊焉。阍(hūn)²为君在,弗内³也。美哉!曾子与子贡入于其厩(jiù)而修容焉。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矣。”曾子后入,阍人辟之。涉内霤(liù),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¹⁰而揖(yī)之。
译文:季孙的母亲去世了,哀公前来吊唁,曾子和子贡也来吊唁。由于国君在这里,守门人不让他们进去。曾子和子贡到马圈里把仪容修饰了一番。子贡先走进去,守门人说:“刚才已经通报了。”曾子随后进去,守门人让开了路。他们进入室中央,卿大夫们都离开了原位,鲁哀公也从台阶上走下一级,向他们拱手行礼。
注释:¹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²阍人:看门人。³内:同“纳”,使进入。⁴厩:马圈。⁵修容:这里指更衣修饰。⁶乡者:刚才。⁷辟:同“避”。⁸涉:来到。⁹内霤:室的中央。¹⁰等:级,这里指台阶的层次。
君子言之曰:“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
君子言之曰:“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
译文:君子们说评论这件事说:“尽力整肃仪容,这样可以畅通无阻啊!”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楼观岳阳¹尽,川迥(jiǒng)洞庭开。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注释:¹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译文: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云间连下榻(tà)¹,天上接行杯²
译文: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注释:¹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²行杯:谓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¹
译文: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注释:¹回:回荡,摆动。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引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xiàshíèrdēngyuèyánglóu

bái tángdài 

lóuguānyuèyángjìn chuānjiǒngdòngtíngkāi 
yànyǐnchóuxīn shānxiánhǎoyuèlái 
yúnjiānliánxià tiānshàngjiēxíngbēi 
zuìhòuliángfēng chuīrénxiùhuí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将军少年出武威¹,入²掌银台³护紫微
译文:将军少年时即从军边塞,在武威镇守边疆,现在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
注释:¹武威:唐时的凉州,亦名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²入:一作“昔”。³银台:宫门名,宫中有左银台门,右银台门。唐时的翰林院、 学士院均在右银台门内。⁴紫微:紫微星又叫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帝星,此处用于比喻皇帝。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
平明¹拂剑朝天²去,薄暮³垂鞭(biān)醉酒归。
译文:天明时佩带着宝剑去朝见天子,太阳将落山时便骑马垂鞭醉酒而归。
注释:¹平明:天大亮时。²拂剑朝天:佩带着宝剑去朝见天子。拂,意为揩,拭。此为挂、佩意。³薄暮:太阳将落山为薄暮。⁴垂鞭:垂吊着马鞭。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
爱子临风¹吹玉笛,美人向²月舞罗衣³
译文:在家中看着玉树临风的儿子吹着玉笛,看着姬妾对着月亮翩翩起舞。
注释:¹临风:形容人像玉树一样风度潇洒,秀美多姿。常用玉树临风形容男士帅气。²向:一作“腾”,一作“娇”。³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
(chóu)¹雄豪²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huī)³
译文:昔日疆场的雄姿豪气,都宛如梦中。且与君趁这大好春光共醉饮一场。
注释:¹畴昔:以前,过去,日前。²雄豪:英雄豪俊之士。³春晖:春日的阳光。

  此诗前六句忆郭将军入卫宫廷之得意情状,后二句写自己愿与郭将军共饮取醉以消愁。全诗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先得宠后失意的将军形象,蕴含了怀才不遇之感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说郭将军从武威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这两句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武威武威郡即凉州(今甘肃一带),是唐朝军队与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作战的主战场之一。有人说此诗的郭将军是郭子仪。考郭子仪系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入京供职前,曾历任左卫长史、单于副都护、振远军节度使、九原太守等,均与武威其地不相属。可见,诗中之“郭将军”显系另一人,并非郭子仪。这里提到银台。据唐人韩偓诗《雨后月中玉堂闲坐》:“银台直北金銮外”,可见银台门内为翰林学士供职之所。李白曾奉诏翰林,此诗虽以去职,但还是忘不了那里的一段生活。

  “平明拂剑朝天去,薄暮垂鞭醉酒归。”两句说郭将军早上擦拭宝剑去上朝,晚上喝醉酒垂着马鞭回家,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工作顺利而且生活惬意。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李白奉诏翰林时对自己受到唐玄宗礼遇的那种满足与自得:“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这里对郭将军政治生活的描述也是对自己人生得意之时的回忆。

  “爱子临风吹玉笛,美人向月舞罗衣。”两句写将军心爱的儿子玉树临风潇洒地吹着玉制的笛子,姬妾对着月亮翩翩起舞,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儿子很帅而且姬妾更美。这两句是写郭将军家庭生活的美满。这一切其实与前二句是密切相关,在朝廷上的得意才会有家庭生活的惬意。到此为止,前六句都在颂扬郭将军,塑造了一位功高得宠、生活惬意、潇洒豪放的将军形象。

  “畴昔雄豪如梦里,相逢且欲醉春晖。”两句笔锋一转,从得意直落到失意,过去的豪雄事迹如同在梦中一般,如今失去权力和职务,成为一个失意之人。以前面的得意反衬如今的失意,失意的悲哀更深,其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李白的惯用手法,诗的关键就在最后两句,前六句都是铺垫,都是为最后的落差作准备。因最后的失意,过去的辉煌都成了云烟。李白自己也是这样,从奉诏翰林到赐金放还,也是一个从高峰跌落的过程。“今日相逢俱失路”,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值得同情。

  此诗格律为平起首句入韵式,但出律甚为严重,说明李白诗歌不为格律所约束的特点。从内容和形式上,此诗都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直爽的性格以及其诗歌中一贯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

zèngguōjiāngjūn--bái

jiāngjūnshǎoniánchūwēizhǎngyíntáiwēi

píngmíngjiàncháotiānbáochuíbiānzuìjiǔguī

àizilínfēngchuīměirénxiàngyuèluó

chóuxióngháomèngxiāngféngqiězuìchūnh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