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丧道,多岐亡羊。
浑无颗粒,别甑炊香。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多言丧道,多岐亡羊。
浑无颗粒,别甑炊香。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释智朋

释智朋

释智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 ▶ 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沙际¹春归,绿窗²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yīng)无语。
译文:在水边,春天归来了,绿纱窗轻轻的吟唱着长留春在的歌。春在何处?落花纷飞,莺燕无语。
注释:¹沙际:沙洲或沙滩边。²绿窗:绿色纱窗。指女子居室。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miǎo)¹吟怀²,漠漠³烟中树。西楼暮(mù),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译文:情意绵远的抒发我内心的情怀,却只见树木在朦胧的烟中。日下西楼,独剩下帘外的细雨,怕是只能在梦中去寻找春的踪迹。
注释:¹渺渺:悠远的样子。²吟怀:抒发情怀。³漠漠:迷蒙的样子。⁴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

  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之所以说说春从水边归去,北宋诗人苏轼的《春江晚景》中所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也就是说,春来之时,柳树发芽,杨柳青青,而春归之时,柳絮飘飞,随水而去。真有唐代诗人韩愈在《晚春》中说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最终却是“花落有意随水流,流水无心恋落花”。这里就表现出了残春时节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飘去的景象。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词牌有《留春令》,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

  词人对春天是无限的眷恋的,也是没有放弃才对春的追求。所以,下片词人接着写道:“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渺渺”即悠远的样子。意思是说,满腹情怀远望寻觅,满眼所见是雾气沉沉中隐隐约约的树林。这里,词人化用了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眺《游东田诗》中“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的诗意。词人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见雾气沉沉中的树影,心中无限惆怅。于是,词人写道:“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西楼”也许就是在西边的一座楼,也许就是一座楼的名称,在诗词中经常用到,也许就是一种情怀的表现。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的《相见欢》中写道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他们都有用了“西楼”,但各自有不同的情怀。元好问这里的意思是说,寻春无果,只有在日暮上西楼,在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在梦中去寻觅了心中的春意。特别是最后“梦里寻春去”一句很有用意的。梦境本来是虚幻的,可词人偏偏要到梦中寻觅。从这里,我们不但感觉到词人对寻春的执着与对春的深情,而且也能感受到词人即使伤春,也没有那么失望,那么感伤,毕竟是在“长安中作”,比起“悲秋”来,感觉还是要温和多了。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该词在艺术特色上,语浅意深,意蕴深厚。侧面落笔,尽情抒写。以梦结尾,提升境界。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392-2393页

diǎnjiàngchún··zhǎngānzhōngzuò--yuánhǎowèn

shāchūnguī绿chuāngyóuchàngliúchūnzhùwènchūnchùhuāluòyīng

miǎomiǎoyín怀huáiyānzhōngshù西lóuliánshūmèngxúnchūn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云雾凄清¹拂曙(shǔ)²³,汉家宫阙(què)动高秋
译文:拂晓的云与雾气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注释:¹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清,一作“凉”。²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³流:指移动。⁴汉家宫阙:指唐朝的宫殿。⁵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残星¹几点雁横塞²,长动³一声人倚(yǐ)楼。
译文: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
注释:¹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²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横,渡、越过。塞,关塞。³长动:古管乐器名,长一尺四寸。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紫艳¹半开篱(lí)²菊静,红衣³落尽渚(zhǔ)莲愁。
译文: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注释:¹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²篱:篱笆。³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⁴渚:水中小块陆地。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lú)鱼正美¹不归去,空戴南冠²学楚囚(qiú)
译文: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注释:¹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²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06-109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51-1252

chángānwǎnqiū

zhào tángdài 

yúnqīngshǔliú hànjiāgōngquèdònggāoqiū 
cánxīngdiǎnyānhéngsài chángshēngrénlóu 
yànbànkāijìng hóngluòjìnzhǔliánchóu 
zhèngměiguī kōngdàinánguānxuéchǔqiú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新台¹有泚(cǐ)²,河³水弥(mí)。燕婉之求,蘧(qú)(chú)不鲜(xiǎn)
译文: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蛤蟆样。
注释:¹新台:台名,卫宣公为纳宣姜所筑,故址在今山东省甄城县黄河北岸。台:台基,宫基,新建的房子。²有泚:鲜明的样子。有:语助词,做形容词词头,无实义。³河:指黄河。⁴弥弥:水盛大的样子。⁵燕婉:指夫妇和好。燕,安;婉,顺。⁶籧篨:不能俯者。喻身有残疾不能俯视之人,此处讥讽卫宣公年老体衰腰脊僵硬状。一说指癞蛤蟆一类的东西。⁷鲜:少,指年少。一说善。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新台有洒(cuǐ)¹,河水浼(měi)²。燕婉之求,蘧篨不殄(tiǎn)³
译文:新台高大又壮丽,河水漫漫东流去。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不成样。
注释:¹洒:高峻的样子。²浼浼:水盛大的样子。³殄:通“腆”,丰厚,美好。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鱼网之设¹,鸿²则离³之。燕婉之求,得此戚(qī)(shī)
译文:设好鱼网把鱼捕,没想蛤蟆网中游。本想嫁个如意郎,得到却是如此丑。
注释:¹设:设置。²鸿:蛤蟆,一说大雁。³离:离开。一说离通“丽”,附着,遭遇。一说离通“罹”,遭受,遭遇,这里指落网。⁴戚施:蟾蜍,蛤蟆,其四足据地,无须,不能仰视,喻貌丑驼背之人。

  此诗若按旧说理解,一、二章赋陈其事,第三章起兴以比。诗开篇即夸耀卫宣公建造的新台是多么宏伟华丽,其下奔流的淇河之水是多么丰盈浩瀚。这都是极力渲染卫宣公的赫赫威势和装点门面,也可以看作是姜氏(宣姜)眼中所见,已被宣公的表面现象迷惑了。她本为是嫁过来追求蘧婉之好,想过一种郎才女貌、琴瑟和谐的幸福生活的,却不料成了一个糟老头子的掌中玩物。

  全诗三章,前两章叠咏。叠咏的两章前二句是兴语,但兴中有赋:卫宣公欲夺未婚之儿媳,先造“新台”,来表示事件的合法性,其实是障眼法。好比唐明皇欲夺其子寿王妃即杨玉环,先让她入道观做女观一样,好像这一来,一切就合理合法了。然而丑行就是丑行,丑行是欲盖弥彰的。诗人大赞“新台有泚”“新台有洒”,正言欲反,其兴味在于,新台是美的,但遮不住老头子干的丑事。这里是运用反形(或反衬)的修辞手法,使美愈美,丑愈丑。

  “新台”之事的直接受害者是宣姜:美丽的少女配了个糟老头,而且还是个驼背鸡胸,本来该做她老公公的人。这一对儿是怎样也不能般配的,就如俗语所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难怪诗人心中不忿,要为宣姜,也要为天下少年鸣不平。他好有一比:“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打鱼打个癞虾蟆,是非常倒楣,非常丧气,又非常无奈的事。按照闻一多《诗经通义》中的说法:“《国风》中凡言鱼者,皆两性间互称其对方之虞语(隐语),无一实拾鱼者。”古今诗歌中以捕鱼、钓鱼喻男女求偶之事的民歌很多。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僮人情歌》:“天上无风蘧子飞,江河无水现沙磊。鱼在深塘空得见,哄哥空把网来围。”即是显例。此诗中所写的就是女子对婚姻的幻想和现实的相悖,构成异常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这里强烈地表明:宣姜可真是倒楣透了。诗中“河水弥弥”“河水浼浼”,亦似有暗喻宣姜泪流不止之意,就如《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以及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所表现的那样,渲染出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4-85

xīntái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xīntáiyǒu shuǐ yànwǎnzhīqiú chúxiān 
xīntáiyǒucuǐ shuǐměiměi yànwǎnzhīqiú chútiǎn 
wǎngzhīshè hóng鸿zhī yànwǎnzhīqiú shī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萧寺¹(tuó)经马²,元³从竺(zhú)来。
译文:佛寺里那匹驮经的骏马,原来是从天竺佛国归来。
注释:¹萧寺:即佛寺。相传梁武帝造佛寺,命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寺”,后因称佛寺为萧寺。²驮经马:汉孝明帝夜梦金人,傅毅说这金人就是“佛”,明帝乃派人去天竺国,以白马驮经而归,并立白马寺于洛阳雍门西。³元:“原”的本字,即本来、原来之意。⁴竺国:即天竺国,印度的别称。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空知有善相¹,不解走章台²
译文:它只知以清净慈悲为怀,哪晓得奔走在章台官街。
注释:¹善相:即佛家所说的清净慈悲的妙相。²章台:街道名。在陕西长安县故城西南隅。汉代京兆尹张敞罢朝会,曾走马过章台街。这里代指官场。
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
江水沉沉¹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niǎo)²,芦花深处隐渔歌。
译文:江水深沉,船帆的影子在江面上划过。水中的鱼从早到晚在寒冷的江波中游动,渡口那边飞起了成双成对的白鸟。云烟四处缭绕,渔人唱着渔歌在芦苇丛的深处隐去。
注释:¹沉沉:深沉。²烟袅:云烟缭绕。袅,形容烟之状态。
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竹径透青莎。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
扁舟短棹(zhào)¹归兰浦(pǔ)²,人去,萧萧³竹径(jìng)透青莎(suō)。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
译文:用短桨划着小船回到长着兰草的水边,人就这样离去了。小路上的竹林被风吹得不断作响,路上长满了青色的莎草。到了深夜,风停了,雨也停了。月亮照在寒冷的天上,露珠一颗颗滚入荷叶里面。
注释:¹棹:船桨。²兰浦:意思是长着兰草的水边。浦,水边。³萧萧:风声,也指草木摇落声。⁴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江水沉沉,白鸟双飞,枫叶芦花,征帆渐远。“人去”之后,惟见园荷滴露,冷月照人,莎满荒径,凄凉冷落。晚清著名文学家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注:“此词纯是写景,惟‘人去’二字见本意。在陆则莎满径荒,在水则露寒月冷,一片萧寥之状,殆有感于王根,樊重之家,一朝零落,人去堂空,作者如燕子归来凭吊耶?”这首词着意描绘了萧索的秋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含蓄地流露了诗人的无限感怀。

dìngfēng··jiāngshuǐchénchénfānyǐngguò--yánxuǎn

jiāngshuǐchénchénfānyǐngguòyóudàowǎntòuhánkǒushuāngshuāngfēibáiniǎoyānniǎohuāshēnchùyǐn

biǎnzhōuduǎnzhàoguīlánrénxiāoxiāozhújìngtòuqīngshāshēnfēngxīnxiēliángyuèyíngzhūy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