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飒飒断复来,间作隐隐兼出雷。田家作苦乐不哀,拔秧插田政时哉。
雨声飒飒断复来,间作隐隐兼出雷。田家作苦乐不哀,拔秧插田政时哉。
谁知有客洞庭上,船破篷疏蔽无障。何如雨笠与烟蓑,相逐田伴歌田歌。
谁知有客洞庭上,船破篷疏蔽无障。何如雨笠与烟蓑,相逐田伴歌田歌。
赵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33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问双星、有情几许。消磨不尽今古。年年此夕风流会,香暖月窗云户。听笑语。知几处。彩楼瓜果祈牛女。蛛丝暗度。似抛掷金梭,萦回锦字,织就旧时句。
问双星、有情几许。消磨不尽今古。年年此夕风流会,香暖月窗云户。听笑语。知几处。彩楼瓜果祈牛女。蛛丝暗度。似抛掷金梭,萦回锦字,织就旧时句。
愁云暮。漠漠苍烟挂树。人间心更谁诉。擘钗分钿蓬山远,一样绛河银浦。鸟鹊渡。离别苦。啼妆酒尽新秋雨。云屏且驻。算犹胜姮娥,仓皇奔月,只有去时路。
愁云暮。漠漠苍烟挂树。人间心更谁诉。擘钗分钿蓬山远,一样绛河银浦。鸟鹊渡。离别苦。啼妆酒尽新秋雨。云屏且驻。算犹胜姮娥,仓皇奔月,只有去时路。

  这是一首七夕词。牛郎织女七月七日夜鹊桥相会的传说,至少在汉朝便已流传。《淮南子》已载:“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便通过这一天上的神话故事表现人间男女爱情受阻、离别相思的哀愁。此后,七夕又渐渐成为妇女向织女乞巧的节日。唐宋诗词中,写这类题材的作品比比皆是。如崔颢《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张先《菩萨蛮》词:“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

  白朴此词上片写七夕。开头两句,似受元好问《摸鱼儿》开篇“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启示,慨叹和赞许牛郎织女爱情的真挚深沉,千古以来消磨不尽,超越了时空。同元词一样,用设问句加强语气,避免平铺直述,收到破空而出、灵动多姿的效果,大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堪称“凤头”。中间五句,写人间七夕传统的习俗,呈现了男女七夕欢会,妇女们搭彩楼、列瓜果向牛女乞巧祈福的情景,同时也为下文作出反衬。歇拍四句,由七夕的欢会转向离妇的愁思。先承接上文,由“蛛丝暗度”的风俗写起。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帝(唐玄宗)与贵妃(杨玉环),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然后用《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苏蕙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夫事,暗写这位七夕不能团聚的思妇窥视蜘蛛织网,思念离别在外的丈夫,充满别恨离愁。

  下片着重写离愁。换头两句,描绘愁云漠漠、苍烟低垂的暮景,渲染了抑郁黯然的愁情。“人间”以下三句,正面叙写离妇的悲痛,正如天上被银河分隔的牛郎织女一样。“擘钗分钿”,似用自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诗意,喻指夫妇的生离死别,然此并非只指死别。“蓬山”,古代所传海上三仙山之一的蓬莱,此处喻指远离家乡的丈夫漂泊无定的住所,意如贺铸《芳草渡》“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绛河”,即银河,也叫天河、天汉。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诗:“月回藏珠斗,云消出绛河。”此后三句,以牛郎织女经年恨别,唯有七夕鹊桥相渡的传说,极力点明人间思妇经年长别的痛苦。新秋七月七日之夜,当传说中相隔银河的牛郎织女也在欢聚的时刻,这位思妇依然孤守空房,目睹家家户户“彩楼瓜果祈牛女”的情景,耳闻别人家妇女的欢声笑语,悲苦的离愁越加揪心彻骨,不由地泪落如雨。结拍四句,写思妇悲痛、无奈之后的自我解嘲。思妇悲伤之情经过宣泄之后,想到传说中仓皇奔月、一去不再复返的嫦娥,想起李商隐的《嫦娥》诗,感到自己比起广寒宫里孤独冷清、寂寞难耐的嫦娥倒要稍胜一筹,便以此来安慰自己,减轻内心的离愁。于是张开云母屏风,准备安寝。这是思妇的自我安慰与自我解脱,从中充分地显示了她的善良与大度,但也因此更引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深化了“离别苦”的题旨。

éryòngyánróuyùn--bái

wènshuāngxīngyǒuqíngxiāojǐnjīnniánniánfēngliúhuìxiāngnuǎnyuèchuāngyún

tīngxiàozhīchùcǎilóuguāguǒniúzhūànshìpāozhìjīnsuōyínghuíjǐnzhījiùjiùshí

chóuyúncāngyānguàshùrénjiānxīngèngshuíbāichāifēndiànpéngshānyuǎnyàngjiàngyín

niǎoquèbiézhuāngjiǔjǐnxīnqiūyúnpíngqiězhùsuànyóushènghéngécānghuángbēnyuèzhǐyǒushí

画鸭懒熏香。绣茵犹展旧鸳鸯。不似同衾愁易晓,空床。细剔银灯怨漏长。
画鸭懒熏香。绣茵犹展旧鸳鸯。不似同衾愁易晓,空床。细剔银灯怨漏长。
几夜月波凉。梦魂随月到兰房。残睡觉来人又远,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
几夜月波凉。梦魂随月到兰房。残睡觉来人又远,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
这一首,离别相思之词。采取华丽字眼,描写居室、器物,用以衬托主人公的身份与生活。上片用比喻和对照的手法展现女主人别后独处的孤寂与惆怅。画炉懒得冒烟,只透着一股冷清之气;绣被上还是那一对鸳鸯,但人已是孤孤单单的了。当初欢乐时,觉得夜短,只怨天光易晓;如今独卧空床,细挑银灯,却难以熬到天亮。下片开拓出一个梦中境界,笔法可谓奇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思念的人果然在梦中出现了。可惜梦中欢会仍然短暂,“残睡觉来人又远”,只是迷糊了一小会儿,就做了个美梦,觉儿小,梦也短,一睁眼,那人又走远额。然而,尽管只是梦中仓促一晤,也足以令人难以忘怀,此情此景,无情之人也得断肠。何况我辈多情之人乎?

nánxiāngzi··huàlǎnxūnxiāng--yàndào

huàlǎnxūnxiāngxiùyīnyóuzhǎnjiùyuānyāngshìtóngqīnchóuxiǎokōngchuángyíndēngyuànlòuzhǎng

yuèliángmènghúnsuíyuèdàolánfángcánshuìjuéláirényòuyuǎnnánwàng便biànshìqíngduàncháng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句 一作:向)
句吴¹亭东千里秋,放歌²曾作昔年游。(句 一作:向)
译文:向吴亭东放眼望去千里清秋,我当年曾经在这里高歌畅游。
注释:¹句吴:即吴国。句:一作“向”。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²放歌:放声歌唱。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青苔寺里无马¹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译文:寺里结满青苔没有马的足迹,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
注释:¹马:一作“鸟”。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大抵南朝皆旷(kuàng)¹,可怜²东晋最风流³
译文:大体上南朝人物个个都旷达,可爱那东晋名士世上最风流。
注释:¹旷达: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²可怜:可爱,可羡慕。³风流:洒脱放逸,风雅潇洒。。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月明更想桓(huán)¹在,一笛²闻吹出塞(sài)³愁。
译文: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
注释:¹桓伊:东晋将领、名士,早年月下遇王懿之为他吹笛。²一笛:指一支笛的声音。³出塞:曲名,曲调哀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谢眺¹诗中佳丽地,夫差²传里水犀(xī)³
译文:谢眺诗中赞美此处是最好的美丽地方,夫差传记里说是他训练穿犀牛皮铠甲的水军的地方。
注释:¹谢朓:南朝齐文学家。²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³水犀军:披水犀甲的水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城高铁瓮(wèng)¹横强弩(nǔ),柳暗朱楼²多梦云。
译文:城高如铁桶横列劲弩硬弓,绿柳浓暗女子在红楼中做着巫山云雨的约会梦。
注释:¹铁瓮:润州城,孙权筑,号为铁瓮。²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画角¹爱飘江北去,钓歌²长向月中闻。
译文:雕画的号角声顺着南风飘向江北,月下也常听有隐士在此唱着钓鱼歌。
注释:¹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²钓歌:渔歌。渔人所唱的歌。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扬州¹尘土²试回首,不惜千金³借与君。
译文:扬州驾骑车马的人回头到镇江一试旅游,我将不吝啬千两黄金借给您。
注释:¹扬州:今属江苏。²尘土:指尘世;尘事。³千金:极言钱财多。

  第一首诗首句起势弘远。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恍惚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引,大有纷至沓来之势。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凉。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颔联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昔,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倾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

  诗人似乎长时间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传来一声愁笛,才把他从沉思中唤醒。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然而这一联的佳处,更在其意境的深远。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曲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苍凉哀怨的气氛。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诗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于此可见一斑。

  第二首诗说明润州邻近对应着扬州,在长江畔城防更严密,更加适合旅游隐居,但也仍然多次成为亡国之地。

参考资料:
1、 张金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68-1069

rùnzhōuèrshǒu--

tíngdōngqiānqiūfàngcéngzuòniányóu

qīngtái绿shuǐqiáobiānduōjiǔlóu

náncháojiēkuàngliándōngjìnzuìfēngliú

yuèmínggèngxiǎnghuánzàiwénchuīchūsāichóu

xiètiàoshīzhōngjiāchàchuánshuǐjūn

chénggāotiěwènghéngqiángliǔànzhūlóuduōmèngyún

huàjiǎoàipiāojiāngběidiàozhǎngxiàngyuèzhōngwén

yángzhōuchénshìhuíshǒuqiānjīnjièjūn

弊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剑萧萧,一径入烟霞。动羁怀西风木叶秋水兼葭,千点万点老树昏鸦,三行两行写长空哑哑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湾鱼网纶竿钓槎,断桥东壁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伤感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弊裘(qiú)¹尘土压征鞍(ān)²,鞭倦袅(niǎo)芦花³。弓剑萧萧,一竟入烟霞。动羁(jī)怀西风禾黍,秋水蒹(jiān)(jiā)。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涡(wō)¹⁰鱼网纶竿¹¹钓艖(chā)¹²;断桥东下,傍溪沙疏篱茅舍¹³人家。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¹⁴又在天涯!
译文:骑在马上,衣衫破弊,满身的灰沙尘土;手中的马鞭就像水边的芦花柔弱无力地摇动着,懒得举起来。佩带着冷清清的弓剑,一直走往晚云深处。西风把庄稼吹得哗哗作响,寒澄的秋水掩映着苇芦,这一切都拨动了久客他乡的愁绪。瑟缩的乌鸦,黑压压地站满了路旁的老树。三两群雁阵,在高天中排列成字,又呀呀地俯冲着,在平旷的沙滩上驻足。曲岸西边,水流在急速地打转,张设着渔网和钓竿,还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泊住。断桥东头的溪滩上,茅舍疏篱,望得见几家村户。红叶黄花,缀满了秋天的山谷。这一切都已悲凉不堪,况且客子漂泊在天涯的长途!
注释:双调:宫调名。蟾宫曲:曲牌名。¹弊裘:一作“敝裘”,破旧的衣裘。²征鞍:远行的鞍马。³鞭倦袅芦花:意为游子显得疲惫不堪,手中的马鞭就像水边的芦花柔弱无力地摇动着,懒得举起来。袅,摇曳的样子。⁴萧萧:冷落貌。⁵一竟:一直。⁶羁怀:游子久客他乡思乡的情怀。羁,在外作客,或指在外做客的人。⁷蒹葭:芦苇。⁸写高寒:排列成行的大雁,就像是一行行写在空中的文字一样。高寒,指天空。⁹呀呀:雁叫声。¹⁰水涡:水流旋转处。¹¹纶竿:用青丝线做钓绳的鱼竿。¹²钓艖:小渔船。¹³疏篱茅舍:南宋扬无咎《柳梢青》词中有“茅舍疏篱”句。¹⁴离人:处于离别中的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这首小令写羁旅愁怀。开头四句隐含旅愁,接着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天薄暮图,篇末才点明“离人又在天涯”,把离愁乡思一气呵出。全篇语言清丽,情景交融,其主要特色首先是捕捉形象的手法高明,其次是善于运用反衬的手法,其三是衬字多,但多而不杂,运用得圆转灵活,体现了郑光祖散曲创作的某些特色。

  此曲一开头,就勾勒出一幅倦客行旅图。“弊”、“倦”、“萧萧”等字眼,显示了征人长途跋涉的经历。而“一竟入烟霞”,则含有漫无目的、不知所之的迷茫意味。这样的起笔,自然引起了读者对征人的关注。

  “烟霞”除解释烟云外,还有“野景”的释义,所以“一竟入烟霞”也是为下文集中写景所作的过渡。从第五句起,作者的笔就跟上了游子,从他的眼里来看待面前的野景。时节正是清秋,弓风掠动着田野上的庄稼和水面旁的芦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王风·黍离》)“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弓风里的禾黍使人感到衰凉,秋水边的兼葭使人感到寒凛,对征人来说,这一切就是“动羁怀”,这三字决定了他审视秋景的黯淡心理。向前方看是几株老树,停栖着数不清的缩头垂翅、无精打采的乌鸦。仰望天空,是几阵南归的大雁,呀呀地啼叫着投向沙岸暂息。“千点万点”与“三行两行”在视觉上形成了密与疏的对比,但触发的愁意却没有数量上的差别。这样的秋景连读者也感到凄凉,征人惹动客愁,不堪忍受,是情理之中的事。

  接着出现了水村山郭。水流南折,产生了旋涡,渔夫设网张竿,等着鱼儿上钩。写出渔具钓船而不见主人,当是时辰已暮,各自归家造饭。再远一些,小桥尽头的溪岸边,竹篱茅舍,隐约可见几户人家。溪沙上不见浣洗的人影,看来也是同样的缘故。极目遥望溪后的山谷,血红的丹枫,金黄的野花,尽扑眼帘。色彩如此明丽,可知是留住了夕阳的影子。这一段秋景若让读者欣赏,应当承认说疏朗清丽,大可流连。但对于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征人来说,除了凄凉断肠,还能有什么感想。末两句点明题旨的感慨,可以说是征人迸发着血泪的呐喊。这同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一样,都是在写景之末点明“人在天涯”,用景色来衬现旅愁。但由于两者篇幅不同,便自有铺陈与含蓄的区别。

  金代董解元《弓厢记诸宫调》有一首《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径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篱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该曲与之有相近之处。可见元散曲选取典型景物的写法,是继承了民歌与民间说唱文学的传统。

参考资料:
1、 杜朝光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611
2、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53-55

shuāngdiàobǎizhéguìlìng--báibēn

qiúchénzhēngānbiānjuànniǎohuāgōngjiànxiāoxiāojìngyānxiádòng怀huái西fēngqiūshuǐjiānjiāqiāndiǎnwàndiǎnlǎoshùhūnsānxíngliǎngxíngxiězhǎngkōngyànluòpíngshāàn西biānjìnshuǐwānwǎnglún竿gāndiàocháduànqiáodōngbàngshānzhúmáoshěrénjiāmǎnshānmǎnhónghuánghuāzhèngshìshānggǎnliángshíhòurényòuzàitiān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¹
译文:精卫啊精卫,是谁让你来填平这大海?看那海边苍青的石子木块累累堆积!
注释:¹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但得¹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²
译文:你誓要将大海填平变成枯池,海中的鱼龙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注释:¹但得:只要。²何所为:做什么。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口穿¹岂为空²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译文:你口喙伤痕累累皆因衔取坚硬木石?山中草木都已没有了完整枝丫!
注释:¹穿:破。²空:仅仅。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译文:你早晚在枝头和大海里来回奔波,你不辞辛苦劳碌,奋飞穿行不息止啊,羽翼受到摧残时时堕落在海里。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译文:高山的木石没有搬尽,汹涌的大海还未填平,但愿我的死能换你活过来!

  相较其他诗人写精卫的诗歌,本诗视角新颖,不是对精卫本身进行评价,而是就其填海这一行为做理性思考,其中有对精卫因为填海而奔波劳累、伤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对精卫填海这一伤及无辜、毁坏草木的行为提出质疑,同时流露出作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

  诗歌首句“精卫谁教尔填海”,表面看是提问,实则是质疑,明知故问,因为谁都知道精卫填海是为了复仇,报“溺亡”之仇。但这一问,更能引起读者对填海这一行为的思考。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填海”为读者呈现四幅画面:

  第一幅:“海边石子青磊磊”。这是实景描绘,海边,石子堆积如山。这是精卫填海的凭借,石子之多,足见精卫填海的决心。

  第二幅:“海中鱼龙何所为”。这是虚景假设,写填海后果。海被填平后,海中鱼龙如涸辙之鲋般陷入困境,无处求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一己之私仇而可能殃及无辜的鱼龙,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逐渐显现。

  第三幅:“山中草木无全枝”。先来一句过渡。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照应第二句“海边石子青磊磊”,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者的视角从海边转向山上,然后又是一幅实景描绘,再写填海后果,山中的草木七零八落。填海殃及的不仅是鱼龙,还有山中草木!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进一步显现。

  第四幅:“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这幅图景是虚实结合,再写填海后果。虚写精卫因填海而奔波劳累、遍体鳞伤。“朝”“暮”多为想象,互文见义,但虚中有实,突出精卫奔波劳累;“口穿”“羽折“”堕水”为实写之词,实中有虚,写精卫的遍体鳞伤。对精卫填海的行为,作者是理解的,毕竟大海是造成悲剧的元凶;对精卫填海时所遭受的苦痛,作者是饱含悲悯之情的,毕竟精卫有仇报仇的血性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这四幅画面,写填海后果,也是作者悲悯之情的蓄积过程,从伤及无辜到自伤,填海的伤害达到极点,诗人的悲悯之情也达到了极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