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零陵去,还寻屈氏乡。子孙三户少,汤沐九疑长。
明日零陵去,还寻屈氏乡。子孙三户少,汤沐九疑长。
鸾鸟须多语,兰荪不独香。那能似潇水,随尔入清湘。
鸾鸟须多语,兰荪不独香。那能似潇水,随尔入清湘。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 23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池。
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fù)沸天池。
译文:海水历经岁月的演变,天池的水被风浪吹打的像沸腾一样。
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jīng)¹(jiāo)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译文:又像是鲸鱼和蛟龙在池中搏斗时喷溅出来的血,而此时池中深处得小鱼毫无感觉,还在水底安静的游来游去。
注释:¹鲸吞:像鲸鱼一样地吞食。

shānzhōngjuéjiànzhōng--bái

hǎishuǐsāngtiánbiànshífēngtāofānfèitiānchí

jīngtūnjiāodòuchéngxuèshēnjiànyóuzhī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伏波¹惟愿裹尸还,定远²何须生入关。
译文: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
注释:¹伏波:古代对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这里是指马援。²定远:班超曾被封为定远侯。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射 一作:定)
莫遣只轮¹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射 一作:定)
译文: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注释:¹只轮:这里指任何一个人。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伏波惟愿裹尸还”,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以马革裹尸还葬。“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这句意思是说,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寒潮落远汀,暝色入柴扃。
寒潮落远汀,暝(míng)¹入柴扃(jiōng)²
译文:寒冷夜色下的江水潮起潮落,冲击着远方地岸汀,夜色渐渐笼罩了柴扉。
注释:¹暝色:暮色;夜色。²柴扃:柴门。
漏永沉沉静,灯孤的的清。
¹永沉沉静,灯孤的的清。
译文:在沉静的这个夜晚,听着漏壶中的水滴答作响,看到这孤灯一盏泛起清冷的光。
注释:¹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工具。
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
林风永宿鸟,池雨定流萤(yíng)
译文:风吹吹得树木哗哗作响惊起了林中停宿的鸟儿,雨后的池塘上流萤翩翩起舞。
尽夜成愁绝,啼蛩莫近庭。
尽夜成愁绝,啼蛩(qióng)莫近庭。
译文:整夜都被愁苦所扰无法入眠,只想那虫子不要在近处鸣叫惹人心烦。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¹之,亦不甚失²。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³游。旬朔(shuò)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译文: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的下。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疏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注释:精骑集:《精骑集》是秦观类编古书中相关材料而成的集子,已亡佚。¹暗疏:默写。²不甚失:没有大的差错。³滑稽饮酒者:幽默善辩、好喝酒的人。⁴旬朔:十天为一旬。朔:每月初一日朔。此处指一个月。⁵把卷无几日:指一月之间,没有几天看书的时间。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¹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yì)²,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³,殆(dài)不如曩(nǎng)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zhé)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译文: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此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
注释:¹比:近来。²惩艾:吸取过去的教训,把以前的过错作为鉴戒。此指近来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悔过,暗自发愤改过自新。³衰耗:衰竭。⁴曩时:从前。⁵十一二:十分之一二。⁶寻绎:寻求,反复推敲。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¹也。比读《齐史》,见孙搴(qiān)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léi)卒数万²。”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³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译文: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疏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注释:¹二物:指上文提到的“不勤”与“善忘”。²见孙搴答邢词三句:据《北齐书·孙搴传》载:“孙搴,字彦举,以文才著称,但实际学浅行薄。邢邵尝谓之日:更须读书。孙搴答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³经、传、子、史:经,指儒家经典书籍,如《诗经》等;传,指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等;子指诸子书籍,如《庄子》等;史,指历史书籍,如《史记》等。⁴勒:编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¹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译文: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注释:¹无如之何:没有什么办法。

  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少年时候不专心读书,荒怠学业,后来发奋勤苦,而常废于善忘,最后作者从《齐史》孙搴答邢词中得到启发,从而广摘经传子史之文章,遂为《精骑集》。全文格致老成,情挚而意切。这篇文章作者从立足于自身经验来谈,告诫后辈一定要专心治学,引此为戒。

  在这篇序文中前两段作者自责自己年轻时不趁着记忆好多读书以及后来之“失”与“得”。“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而“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是为失之,“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是为得之。但是已“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这是作者的感叹。在当时秦观之父去世后,秦观曾一度与世俗滑稽人士饮酒交往,疏于读书。自以为记忆力很强,因而放纵自流,把读书置之脑后。有时十天或半月内只有难得几天拿起书本。由于不专心读书,记忆力也衰退了。后来在母亲和老师的严格管教下,秦观感到后悔了,在这篇序里他毫不隐瞒的记下当时的状况。年少时,过目成诵,于是自恃记忆力强而放纵自流,把读书的时间花到饮酒交游上。待知道发愤时,记忆力又已减退,令人可悲,即使比年少时勤苦,学习效果也不及年少时的十之一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少小不努力”的人,但能反躬自省的没有几个。“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年长而醒悟者,能以好的学习方法弥补少而不勤、长而善忘的毛病的就更少了。秦观则是其中的凤毛麟角。正视生活的规律,以主观的努力夺回逝去的年华,总结人生的经验,以启迪来者珍惜宝贵的青春。这正是秦观超出常人之处,也是这篇书序最值得品味的地方。

  后两段作者写读《齐史》对其中孙搴答邢词表赞同意见,并决定摘经传子史中的文章成集。第三段作者读《齐史》从古人对答中得到补救的启发,像打仗一样,三千精骑足敌数万弱兵,所以从经、史、诸子中精选可供借鉴的篇章,编辑成书。文末“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一部书的序言写得要言不烦、情真意切,连作者的精神也表露的如可触摸,感人至深。

  此文是一篇书序,说理未占过多比重,主要靠以事明理。在序文中,作者并未离开选本去发表什么高论,但在交代编辑缘起、选文来源和标准、题名用意的同时,提供了许多令人品味的东西。这就是从自己切身体会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它当作漫话人生哲理的劝学篇来读。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古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1383
2、 曹济平、何琰著.秦少游全传.吉林:长春出版社,2000:13
3、 《中国文学答问总汇》编委会.中国文学答问总汇.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195

jīng

qínguān sòngdài 

    shàoshíshū jiànzhénéngsòng ànshūzhī shènshī ránfàng cónghuáyǐnjiǔzhěyóu xúnshuòzhījiān juàn suīyǒuqiángzhī érchángfèiqín 

    shùniánlái fènchéngài huǐqiánsuǒwéi ércōngmíngshuāihào dàinǎngshíshíèr měiyuèshì xúnshùzhōng yǎnjuànmángrán zhéxǐng suīyǒuqínláozhī érchángfèishànwàng 

    jiē bàizhě chángèr  shǐ  jiànsūnqiānxíngyuē  jīngsānqiān jūnléishùwàn  xīnshànshuō yīnjīng zhuàn  shǐzhīwéiwényòngzhě ruògāntiáo wéiruògānjuàn yuē jīng yún 

     shàoérqín zhīzhī zhǎngérshànwàng shùzhī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这首诗是论及柳宗元与谢灵运,主要是论柳宗元,是说柳近似于谢。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他政治失意,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在山水中寻求慰藉,与当时“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相比,后人认为谢灵运的诗歌自然清新,有高古之风。元好问推崇谢灵运,认为柳宗元诗歌淡泊古雅,深得谢灵运之遗音。前两句在一起是说,谢灵运诗的风神容态,照映古今,后世诗人,谁能像柳宗元一样有谢客风容,并深有所得呢?后两句是说柳宗元的诗淡泊简古,如清庙之瑟,朱弦一拂,唱叹余音宛在,此冷寂神境,以暗喻道出,恰是如同当年谢灵运寂寞心境的写照。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yuánhǎowèn

xièfēngróngyìngjīnyuánshuíshìliǔzhōushēn

zhūxiányīnzàiquèshìdāngnián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