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居萧寺憩衰迟,得酒宁论浊与醨。
闲里风光常自喜,暑中人事弃如遗。
一溪烟水渔乡后,万叠苍山月上时。
竹杖芒鞋田岸久,稻花细细岁丰姿。
寓居萧寺憩衰迟,得酒宁论浊与醨。
闲里风光常自喜,暑中人事弃如遗。
一溪烟水渔乡后,万叠苍山月上时。
竹杖芒鞋田岸久,稻花细细岁丰姿。
曹勋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14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诗人安得有青衫¹,今岁和²(róng)³百万缣(jiān)
译文:诗人从哪里觅绸缎做一领青衫?就因为今年与敌人签订了和约,每年要贡上百万匹绸绢。
注释:戊辰: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¹青衫:古代读书人或一般人穿的衣服。²和:和议。³戎:北方民族,指金人。⁴缣:黄绢。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¹栽桑树养吴蚕(cán)²
译文:我看来,从此后西湖边不要再种杨柳,全种上桑树,用来饲养吴蚕。
注释:¹剩:全、都的意思。²吴蚕:苏州是当时著名的丝绸出产地,故曰吴蚕。

  以调侃的语气写政治讽刺诗,读来虽感幽默风趣,却令人倍为心酸,这首绝句的特色就在于此。

  诗人没有青衫穿,这样讲当然是到了超越现实的程度,夸张过了头。但是,以不可能存在的现实来反衬极度的愤慨的感情(诗人对朝廷为和戎而用“百万缣”的无比愤怒),这种“超极表至极”的曲达方式在诗词创作中已是屡见不鲜了,比如李觏的《乡思》,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等,用的都是这种手法。

  青衫是读书人的象征,是与一般平民区别的特征之一,代表了士子们的体面。诗一开始就抓住这件象征物,说如今我这个诗人连想穿一袭青衫都没办法了!极其愤疾的一句话,劈头而来,不啻在说如今斯文已经扫地。言外之意,当然扫地的何止是斯文,刘克庄正以此代指整个朝廷国家的体面都丢尽了。何以会连读书人想一件青衫都得不到?诗第二句立即指出,这是因为做青衫的丝绸都孝敬金虏去了。这两句是倒装,因了和戎,诗人才没绸做衣服,诗把因果关系调转顺序,就突出了胸中的愤愤不平。此外,诗人没有青衫,百姓们为了交纳额外的赋税,穷困的程度就用不着多说了。

  三、四句忽生奇想:金虏如此欺负我们,朝廷却一味忍让,这些贡银及绸缎从哪儿来呢?我看西子湖边的杨柳桃花不如全都拔掉,种上桑树养蚕织绢,用以填金人的无尽欲坑吧!这两句写得很冷。当然,诗人并不是真的认为在西湖边种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随机而发,加深前两句所述的愤慨而已。把白堤、苏堤、“柳浪闻莺”,这些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也是荒唐至极的想法,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就没有什么能拿来织缣的。“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诗人的话虽说得很率直,而表现出来的心思却很曲折,这种表达方式叫做“直中含曲意”,运用这种手法,以小见大,可使作品显得格外委婉含蓄。

  全诗虽然很短,但紧紧抓住朝廷不顾耻辱向金人贡献大量丝绸这一中心做文章,有激切的鞭斥,有幽默的调侃,讽刺性很强,而诗又不显得直露,读后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

参考资料:
1、 宋名家诗导读.戊辰即事

chénshì--liúzhuāng

shīrénānyǒuqīngshānjīnsuìróngbǎiwànjiān

cóng西xiūchāliǔshèngzāisāngshùyǎngcán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孟夏¹草木长,绕屋树扶疏(shū)²
译文: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注释:¹孟夏:初夏。农历四月。²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众鸟欣(xīn)有托¹,吾亦爱吾庐。
译文:鸟儿为有了依托的地方而高兴,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注释:¹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众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译文: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穷巷隔深辙(zhé)¹,颇(pō)回故人车²
译文: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注释:¹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²颇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欢然 一作:欢言)
欢然¹(zhuó)春酒,摘我园中蔬。
译文:(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注释:¹欢然:高兴的样子。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¹
译文: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注释:¹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泛览¹周王传²,流观³山海图
译文: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
注释:¹泛览:浏览。²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³流观:浏览。⁴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俯仰¹终宇宙²,不乐复何如? 
译文:(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注释:¹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²终宇宙:遍及世界。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本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诗人起笔以村居实景速写了一幅恬静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屋前屋后的大树上冉冉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绿色中,满地的凄凄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平和而充满生机,尽情的展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幽静。绿色的上空鸟巢与绿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应,众多的鸟儿们环绕着可爱的小窝歌唱着飞来飞去,重重树帘笼罩的茅屋或隐或现,诗人踏着绿草,徜徉在绿海中,飘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这是互感欣慰的自然生存形态,是万物通灵的生命境界,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四月天耕种基本结束,乘农闲之余,诗人偷闲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是生命必备的物质需求,诗人自耕自足,没有后顾之忧,无须摧眉折腰事权贵,换取五斗粮,在精神上得到自由的同时,诗人也有暇余在书本中吮吸无尽的精神食粮,生活充实而自得,无虑而适意,这样的生活不只是舒畅愉悦,而且逍遥美妙。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身居偏僻陋巷,华贵的大车一般不会进来,偶尔也有些老朋友来这里享受清幽。“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根据下文的语境应分两句解,上一句是说身居偏僻陋巷隔断了与仕宦贵人的往来。下一句中的“颇回”不是说因深巷路窄而回车拐走,而是说设法拐进来的意思,根据本文语境“颇回”在这里应当是“招致”的意思。老朋友不畏偏远而来,主人很是高兴,拿出亲自酿制的酒,亲自种的菜款待朋友,这里除了表示对朋友的热情外,同时含有诗人由曾经的士大夫转为躬耕农夫自得的欣慰。这是诗人对劳动者与众不同的观念突破,诗人抛弃做官,顺着自己“爱丘山”的天性做了农夫,在世俗意识中人们是持否定与非议的。诗人却以“羁鸟恋旧林”世俗超越回归了田园,是任性自得的选择,且自耕自足衣食无忧,是值得赞美的事。这里凸显诗人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果实招待朋友,不但欣慰自豪,而且在感情上更显得厚重与真挚。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泛览周王书,流观山海图”,这里“泛览”“流观”写的非常随心所欲,好像是在轻松愉悦地看戏取乐一样。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诗人欣慰地对朋友说:他不仅是在皈依自然中觅到了乐趣,还在《六经》以外的《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传说中领略了古往今来的奇异风物,诗人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现实中得到拔高,而且还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升华,这俯仰间的人生收获,真使人欢欣无比!

  与诗人生命交融一体的不仅是草木飞鸟,还有共享良辰美景的朋友,诗人体验到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此诗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实况,其实质寓意深远,诗人胸中流出的是一首囊括宇宙境界的生命赞歌。

shānhǎijīng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mèngxiàcǎozhǎng ràoshùshū 
zhòngniǎoxīnyǒutuō ài 
gēngzhòng shíhuánshū 
qióngxiàngshēnzhé huírénchē 
huānránzhuóchūnjiǔ zhāiyuánzhōngshū  (huānránzuò huānyán )
wēicóngdōnglái hǎofēngzhī 
fànlǎnzhōuwángzhuàn liúguānshānhǎi 
yǎngzhōngzhòu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心逐¹南云²³,形随北雁来。
译文: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着从北边南飞的大雁回来。
注释:扬州:这里指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九月九日:是指重阳节。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详。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东微山县,山下有微山湖。赋韵:犹言赋诗。¹逐:追赶;追随。²南云:南去之云。³逝:往,去。⁴形:身。⁵北雁:从北边南飞的大雁。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故乡篱(lí)¹下菊,今日几花开。
译文: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注释:¹篱:篱笆。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全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

  诗的首句就云“心逐南云近”,在这一句当中,寄寓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思念却不得归还,于是仰天长叹,奇情于南去的白云,就是陆机所说的“指南云以寄款”。但是只云去而未去,思乡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江总在思乡情浓时,总是仰望那南去的白云,在《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亦云“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表达的仍然是这种思乡的感情。如果说在《寄装尚书》中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的话,那么,在这里,作者着重表现的就是一种归还家乡的焦急心情。因为此时诗人已经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随北雁来”,在上句表达思乡之苦和归乡之焦急之后,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伴随那从北而来的轻快的大雁,诗人来到了南方。因为归家乡的感望就要实现了,所以欣喜;因为心中欣喜,因而脚步也就轻快。“形随北雁来”五字显得自自在而飘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产生了第一个波折,从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从格律和用词上看,这二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语言技巧的高妙;在语势上,语句轻快急促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归家的心情。

  后二句是“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作者通过这个问题,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这种思维过程非常符合感情发展的逻辑。篱墙下的菊花是一个具体的物像,而且是诗人在故乡时常常能见到的东西,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埋藏在诗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在归乡的感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它就突然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诗人对故乡的印象也清晰起来。诗人这时想到了篱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篱下菊,从前常常见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许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篱下菊,那些篱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联想起来了。因此,诗人通过对一个单一而具体的物件的回忆下子唤起了对家乡的整个的印象。可见这两句诗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语势变得缓慢,也正好村托了这种深化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09:第1095页

chángānguīhuányángzhōujiǔyuèjiǔxíngwēishāntíngyùn

jiāngzǒng nánběicháo 

xīnzhúnányúnshì xíngsuíběiyànlái 
xiāngxià jīnhuākāi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¹武王侵随²,使薳(wěi)³求成焉,军于瑕(xiá)以待之。随人使少师成。
译文:楚武王侵犯随国,派薳章去要求议和。军队扎在瑕地,等待谈判的结果。随国派少师来主持议和。
注释:¹楚:芈(mǐ)姓国。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周成王封其首领熊绎以子男之田,为楚受封的开始。后来楚国自称王,与周处于对立地位。楚武王为楚国第十七代君。楚也称荆。²随:姬姓。今湖北随县。³薳章:楚大夫。⁴瑕:随地。今湖北随县境。⁵少师:官名。⁶董:主持。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斗伯比¹言于楚子²曰:“吾不得志于汉东³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p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léi)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译文:斗伯比对楚王说:“我们不能在汉水以东得志,全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啊!我们扩大军队,增加装备,以武力威胁邻国。它们怕起来了,就协同对付我国,很难离间它们。汉水以东,要算随国最大。如果随国骄傲起来,必定抛弃那些小国。小国离散,咱们楚国就可从中得利了。少师这人,一向狂妄自大,请把我们的军队摆出个窝囊的样子,使他更加傲慢起来。”熊率且比说:“随国还有个季梁,这有什么作用?”斗伯比说:“以后会有用处的呀!少师很得国君的宠信啊。”
注释:¹斗伯比:楚大夫。²楚子:指楚武王。因楚为子爵,故称楚子。³汉东:指汉水以东的小国。⁴我则使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⁵张:陈列。⁶被:同“披”。⁷侈:骄傲自大。⁸羸师:故意使军队装作衰弱。羸:使…瘦弱。⁹熊率且比:楚大夫。
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王毁军而纳少师。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译文:于是楚武王故意损毁军容,接待少师。少师回去,果然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将要答应他。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季梁¹止之曰:“天方授(shòu)²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yín)³。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něi)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jì),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shēng)(quán)肥腯(tú),粢(zī)¹⁰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¹¹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fān)滋也,谓其不疾瘯(cù)(lǐ)¹²也,谓其备腯咸有¹³也。奉盛以告曰:‘洁粢(zī)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lǐ)¹⁴以告曰:‘嘉¹⁵(lì)¹⁶¹⁷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xīn)香,无谗¹⁸(tè)¹⁹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²⁰,亲其九族²¹,以致其禋(yīn)(sì)²²。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shù)免于难。”
译文:季梁急忙阻止,说:“上天正在帮楚国,楚军的疲弱,恐怕是骗我们上当吧,君王何必急于出师呢?臣听说,小国所以能抗拒大国,是因为小国得道而大国淫暴。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祝官史官老老实实向神灵祭告,就是信。现在人民在挨饿而君王纵情享乐,祝官史官却在祭神时虚报功德,臣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抗拒大国!”随侯说:“我上供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肉壮,祭器里的黍稷也很丰盛,怎么不能取信于鬼神呢?”季梁说:“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啊。圣明的君主总是先把人民的事情办好,再致力于祭祀鬼神。所以在进献牺牲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牲畜多么硕大肥壮啊!’意思就是说:我国人民普遍都有生产的能力,请看他们的牲畜肥大而蕃盛,没有生癣生病,备用的牲畜充分得很!在奉上黍稷时就祷告说:‘请看献上的黍稷多么洁净而丰盛啊!’意思就是说:今年春夏秋三季都没有灾害,请看我国人民多么和睦、收成多么丰盛。在进献美酒甜酒时又祷告说:‘请尝尝我们用好米酿成的美酒吧!’意思是说:请看在我全国上下都有美德,不干没天良的事!由此可见,所谓馨香,就是上上下下有德性而没有谗言和邪行。所以能够忠心从事三时的农作,讲习五教,亲和九族,虔敬地祭祀鬼神。于是人民都很和睦,鬼神也就赐福,他们一举一动都有成就。如今,百姓各有自己的心事,鬼神也就缺了主人,光靠您的祭礼丰盛,怎么会得到幸福呢?您还是先整顿内政,和周围兄弟之国亲密友好,也许可以避免灾祸吧。”
注释:¹季梁:随国的贤臣。²授:付予。楚强盛,古人认为天意如此。³淫:淫乱,暴虐。⁴祝史:管理祭祀的官吏。⁵正辞:如实说明,不欺假。⁶馁:饥饿。⁷矫:假。⁸牲牷:纯色而完整的牛、羊、猪。⁹腯:肥壮。¹⁰粢盛:盛在祭器里供神用的谷物。黍、稷叫粢,装进器皿之后叫盛。¹¹硕:大,高大。¹²瘯蠡:六畜所患皮肤病。¹³咸有:兼备而无所缺。¹⁴醴:甜酒。¹⁵嘉:美好,善良。¹⁶栗:敬。¹⁷旨:美味。或说,栗是新收获的粮食。¹⁸谗:诬陷人的坏话。¹⁹慝:邪恶。²⁰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²¹九族:上自高、曾、祖、父,下至子、孙、曾、玄,加上本身。另一说,父族四代,母族三代,妻族二代,合为九族。²²禋祀:诚心祭祀。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译文:随侯感到恐惧,于是整顿内政。楚国不敢侵犯它。

  本篇反映了春秋时代对于民和神的关系的一种新的进步主张:民是主体,神是附属。所以好的君主必须首先做好对民有利的事,然后再去致力于祭祀神祇一类的事,即“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论述应该以民为主,神为附。在谈到神的地方都是从民着眼,所以说服力很强,能使“随侯惧而修政”。

雷车动地电火明,急雨遂作盆盎倾。
雷车动地电火明,急雨遂作盆盎(àng)¹倾。
译文:雷声打下来惊天动地电火闪烁,急雨就像有人在空中用盆和盎向下倾倒。
注释:¹盆盎:盆和盎,亦泛指较大的盛器。
强弩夹射马陵道,屋瓦大震昆阳城。
强弩夹射马陵道,屋瓦大震昆阳城。
译文:下的雨像强弩的箭一样打到马陵道,雨水拍打着屋顶瓦片,整个昆阳城仿佛都在震动。
岂独鱼虾空际落,真成盖屐舍中行。
岂独鱼虾空际落,真成盖屐舍中行。
译文:怎么能让鱼虾在水里无所依托的游呢?现在真的已经在盖屐房屋中游了。
明朝雨止寻幽梦,尚听飞涛溅瀑声。
明朝雨止寻幽梦,尚听飞涛溅瀑声。
译文:明天雨停了,回忆梦境,仿佛还能听见飞起的波涛和溅起的瀑布的声音。

yuèshíjiǔfēngléidiàn--yóu

léichēdòngdiànhuǒmíngsuìzuòpénàngqīng

qiángjiāshèlíngdàozhènkūnyángchéng

xiākōngluòzhēnchénggàishězhōngxíng

míngcháozhǐxúnyōumèngshàngtīngfēitāojiàn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