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绝黄山吴季六,画松不画直松看。四松最是黄山怪,长使人来毛骨寒。
奇绝黄山吴季六,画松不画直松看。四松最是黄山怪,长使人来毛骨寒。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 23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昔闻湘水碧如染¹,今闻湘水胭脂痕²
译文:从前听人赞美湘江的流水,明净秀丽有如碧绿的绸缎;现在听说江水已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注释:湘灵:湘水的女神。¹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颜料染出来似的。²脂胭痕:像抹过胭脂一样显出红色。胭脂:比喻鲜血,水呈红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说明死难者的众多和惨烈。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¹月窥²³云。
译文:湘灵听到红军胜利的喜讯,拭净泪水忙上楼梳妆打扮;满面春风尽情地唱呀跳呀,朝着东方的红霞引颈探看。
注释:¹皎、皓:都是洁白的意思。²窥:看。³彤:红色。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高丘¹寂寞竦(sǒng)中夜²,芳荃(quán)³零落无余春
译文:国统区里死一样冷静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革命志士如花木横遭摧折,早就没有了春意只有严寒。
注释:¹高丘:战国时楚国的山名。这里用来指祖国。²竦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气逼人。竦,担心,害怕。³芳荃:一种香草。自楚辞后,诗人常以它喻君子。此处当喻革命者。⁴无余春:残剩的春光。这一句是说春天已经过去,芳荃零落无余。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鼓完瑶(yáo)(sè)¹人不闻,太平成象盈²秋门³
译文:祝大捷红色区城锣鼓喧天,国统区故作不闻只顾酒酣;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调重弹。
注释:¹瑶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种乐器。²盈:充满了。³秋门:古都洛阳的西门。这里是用来指国民政府南京。

  湘灵是神话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曾以《湘夫人》为题写过她们。这时的鲁迅,同当年的屈原有相似的悲愤心情,这时的中国也同当年楚国一样的黑暗和腐败,因此,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诗歌大多跟《离骚》同调。如《送O.E.君携兰归国》中的“椒焚桂折佳人老”,《无题》中的“花树已萧森”,此诗中的“芳荃零落”等,都可看出鲁迅对屈原的学习与借鉴。

  这首诗的正面是写“秋象”,全诗都笼罩在一派秋色的肃杀的氛围中,这正是中国那时一片政治氛围的象征。首句:“昔闻湘水碧如染”,暗点一个“秋”字,但“昔”时的秋是美丽的;接着,诗人不避重,用了“今闻湘水”一语,一个“闻”字把今、昔紧紧联系起来,作了鲜明对比:富有诗情画意的“碧如染”,一变而为触目惊心的“胭脂痕”。这一巨变,不仅震惊,连作为神的湘灵也没有想到。她照常梳妆打扮,妆成临水而照,才发现湘水已经变色。“皎如皓月窥彤云”,一个“窥”字写出了湘灵惊骇的神态,她简直不敢正视那惨烈的情景。这句诗意,可能取意于刘安评《离骚》的话:“嚼然泥而不滓”。作者鲁迅在这里除了写湘灵的神貌,还在于说明:阴云不能毁损皓月的皎洁,比喻革命者的精神是摧毁不了的。“芳荃零落无余春”,比喻革命力量被摧残殆尽,社会了无生气。颈联既是湘灵皎瑟歌唱的内容,也是作者鲁迅真情实感的写照。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写道:“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中,……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上述两句诗的最切实的注释。“皎完瑶瑟人不闻”,比喻由于军阀的禁锢和封锁,人们难以知道生活中发生的悲惨事实。“太平成象盈秋门”,末句明写出“秋”字,与首句的暗点遥遥呼应。

  全诗爱憎分明,对比强烈。激荡的湘水与寂寞的高丘,鲜艳的红云与漆黑的寒夜,皎美的湘灵与零落的芳荃,互相反衬,层层加深。这首诗的格调,尤其是前四句描绘和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那种明快和优美的境界,在鲁迅诗作中是比较特殊的。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释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60-63页
2、 张盛如 康锦屏.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931-932页
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
疾风回雨水明¹霞,沙步²丛祠³欲暮鸦。
译文:一阵疾风把雨云吹垮,明净的江面上飘着绚丽的晚霞。我舟泊岸边,系好了船缆,只见树丛中的祠庙周围,飞旋著一群群求栖的乌鸦。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秦觏(gòu):作者的欲轻朋友,著名词人秦观的弟弟。¹明:明净。²沙步:水边可以系船供人上下的地方。³丛祠:草木丛生处的祠庙。
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
九日清尊¹欺白发²,十欲为客负³黄花。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已到,但自己因欲老体衰已经不胜饮酒了。十欲在外为客真是辜负了故园的菊花。
注释:¹清尊:酒杯。²欺白发:指欲老易醉。³负:辜负。
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登高怀远心如在¹,向老逢辰意有加²
译文:但登高怀远的兴味还在,人到老欲,每逢节日良辰时更是加倍的感慨。
注释:¹心如在:一颗心如同在你身边。²意有加:感慨更多。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
淮海少欲¹天下士,可能无地落乌纱²
译文:呵,像你秦觏这样的少欲豪俊之士步此时岂能不结伴登高、饮酒戏耍?狂写风吹落帽那样的诗篇,定能胜过那孙盛、孟嘉!
注释:¹淮海少欲:指秦觏。²乌纱:指帽子。“九日落帽”是重阳登高的典故(见赏析部分)。

  1087年(宋哲宗元祐二年),诗人由苏轼、傅尧俞等人推荐,以布衣充任徐州教授。徐州是诗人的家乡。还乡赴任道中,恰逢重阳佳节,想到那数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流离生活即将结束,诗人心中充满欣慰。但同时又想到那与他“潦倒略相同”(《除夜对酒赠少章》)的好友秦觏仍旅寓京师,心中又感到惆怅。于是他以诗寄友,抒发自己的万千感慨,并勉励朋友奋发有为。

  作者首先从所见的景物下笔。“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两句描绘的是诗人舟行一天,泊船投宿时的景色。傍晚时分,一阵急风将雨吹散,晚霞映照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从系在水边的船上,可以看到茂盛草木包围着的土地庙中,已有暮鸦来集。见到祠庙,才使诗人想起这一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人逢佳节,不能少了吟诗喝酒赏菊花,何况诗人此刻心情颇佳,是“一杯一杯复一杯”,大有不喝到酒酣耳热、颓然醉倒而不罢休之势。但他“九日清尊欺白发”,尚未尽兴却已不堪酒力。这年诗人才三十五岁,却说“白发”,这是因为“发短愁催白”(《除夜对酒赠少章》),在“十年为客负黄花”的窘迫潦倒生涯之中,诗人为前途渺茫而发愁,为生活无着而发愁,早就愁白了头。眼前欢乐的节日气氛,使他回忆起不久前的流离生活。那时,为了生计而奔走他乡,寄人篱下,重阳佳节没有心思赏花喝酒,白白辜负了黄花。这一联,“九日”句写他眼前所见,“十年”句忆往事。诗人眼前略有兴致,开怀畅饮;而往事却不堪回首。一喜一怨,感情复杂,往复百折,极其沉郁。

  接着,诗人抒发自己对秦觏的怀念之情和慰勉之意。九日登高是当时的风俗,一般写重阳节的诗中都要提到,并非一定是实指。“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两句是写对秦觏的怀念。垂老之年,逢此佳辰,多所感慨,因此更加怀念在远方的朋友,他的心仿佛仍然留在朋友身边。这样一位天下闻名的“淮海少年”,逢此佳节不可能无所创作。方回以为,“无地落乌纱刀”,用典极佳。这一句是用东晋孟嘉事,孟嘉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重阳节与桓温同游龙山,风吹落帽,桓温命孙盛写文章嘲弄他,孟嘉又写一文回敬,都写得很好。从比,“九日脱帽”就成了重阳登高的典故。作者巧妙地用此典故,说明自己虽已渐向老境,然而逢此佳节,仍兴致勃勃,何况有秦觏这样的少年豪俊之士;他要结伴登高,写出优秀的诗篇来。对朋友的赞美之情、慰勉之意、期望之心,全都凝聚在此联之中了。

  这首诗颇有特色。既是“九日”,那么吟诗、饮酒、赏花、登高皆是题中应有之义,作者巧妙地将它们揉合在诗中,既有实景,又有虚构。既然是寄友,那么他当时的处境、心情和对朋友的问候、祝愿等也有所交代。作者用精炼的笔触,巧妙剪裁安排。全诗风格沉郁含蓄,意蕴深长,令人回味。

jiǔqíngòu

chénshīdào sòngdài 

fēnghuíshuǐmíngxiá shācóng 
jiǔqīngzūnbái shíniánwéihuánghuā 
dēnggāohuái怀yuǎnxīnzài xiànglǎoféngchényōujiā 
huáihǎishàoniántiānxiàshì néngluòshā 
问人生、头白京国,算来何事消得。不如罨画清溪上,蓑笠扁舟一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丝碧。无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轮驿骑,断雁西风急。
问人生、头白京国¹,算来何事消得²。不如罨(yǎn)³清溪上,蓑(suō)笠扁舟一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chún)丝碧。无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轮驿(yì)骑,断雁西风急。
译文:一辈子的时间、精力都耗费在朝廷里,究竟值不值得呢?还不如远遁到风景如画的水乡,着一身蓑笠,驾一叶扁舟,做一名普通百姓,过一番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像晋朝辞官归乡的张季鹰一样,趁着莼菰成熟的季节,煮美味的鲈鱼来吃。毫无来由地鼻梁发酸,这送别的时刻,在分手的路口上黯然伤神。你就要踏上远行的征程,此刻西风凛冽,孤雁南飞。
注释:摸鱼儿:词牌名,是原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后用作词牌。座主:科举考试之主考官、总裁官,亦称座师。蔡先生:蔡启僔(1619—1683年),字石公,号昆阳,浙江德清人。¹京国:京城。此指北京。 ²消得:值得。³罨画,色彩鲜明之图画,这里形容蔡先生家乡之美丽如画。
英雄辈,事业东西南北。临风因甚泣。酬知有愿频挥手,零雨凄其此日。休太息,须信道、诸公衮衮皆虚掷。年来踪迹。有多少雄心,几翻恶梦,泪点霜华织。
英雄辈,事业东西南北。临风因甚成泣¹。酬知有愿频挥手,零雨²凄其³此日。休太息,须信道、诸公衮(gǔn)皆虚掷。年来踪迹。有多少雄心,几翻恶梦,泪点霜华织。
译文:英雄人物从来志在四方,却为什么在风中流泪?频频挥手与知己道别,在这尽日的凄凉雨里。请不要叹息自己的贬谪遭遇,那些仍在朝廷上占据高位的人有哪个及得上你的才华?这一年来的人生旅途啊,多少雄心,又多少挫败,想起来不禁泪水飘零。
注释:¹临风因甚成泣:迎风而泣下。²零雨:慢而细的小雨。³凄其:凄凉。⁴太息:叹气。⁵诸公衮衮:即衮衮诸公,旧时称身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衮衮:本指大水奔流不绝、旋转翻滚的样子,同“滚滚”。⁶霜华:即霜花,谓白发。

  上片以推心置腹的知心话语慰抚老师。纳兰性德词人直言人生在世,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让恩师在京城中熬到头发花白的,能够归乡隐居,在优美如画的清溪上垂钓,自得其乐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是词人善解人意,对清白儒雅的老师在官场内部争斗中蒙冤后辞职归乡的选择,给予的最深切的同情与支持。

  下片写那些看似纵情享受荣华富贵的衮衮诸公,实际上得到的只是身外的得时浮华,是在虚度人生。当然,事出无端,与老师分别之际,车马萧萧,西风凄紧,孤雁南飞。恩师此番得去,就与自己再难见面了,因此纳兰性德心中悲凉不已,鼻酸泣下,细雨蒙蒙中,别情依依,唯有频频挥手以酬知己了。在伤心地慰藉老师之后,最后,纳兰性德还是忍不住吐露了自己愤世嫉俗的情怀:要知道,那些朝廷得势的形形色色的人,的确得到了许多身外浮名,但都是虚掷岁月,人生有多少雄心,就有几番噩梦,最终都是泪点霜华织。

  刚刚中举的纳兰性德,似乎应该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的时候,然而这位年轻的贵公子,却写出这样词章,可知其内心深处对人生价值,另有不同凡俗的理解。这封学生写给老师的信,也成为文学史上同类作品中情深谊长的上乘之作。从全词看,词人的座师蔡德清先生此番被迫回归故里,可以说是受了不白之冤的。作为弟子除了填此以示同情和宽慰之外,也只能徒唤奈何了。但此篇中在慰藉座师的同时,也抒发了词人愤世嫉俗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18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210页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译文:本来应该及时行乐,可惜岁月不饶人;也想学曹操“对酒当歌”,慷慨激昂,然而时运不佳,难以施展才华。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译文:天色已晚,崇山峻岭,层峦叠翠,冬天的溪水,无论深浅都清澈澄明。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译文:世外高人都是把饮酒消闲当成忙事,人生浮世,除了诗词,其他都是虚名。
看著白蘋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看著白蘋(pín)¹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译文:江上的浮萍即将吐出小芽,雪后乘舟,相访诗友,饮酒作诗,胜过闲度光阴。
注释:¹白蘋:又名"水苹",夏末秋初开花,花色洁白。

nánzhèngchūzhāoyǐngxiùcái--

xíngshíshíwǎnduìjiǔdāngchéngqiānshānzhòngdiécuì

hánshuǐqiǎnshēnqīnggāorényǐnwèimángshìshìchúshījǐnqiángmíng

kànzhebáipíngxuězhōuxiāng访fǎngshèngxiánxíng

到官处处须寻胜,惟此合阳无胜寻。
到官处处须寻胜,惟¹此合阳无胜寻。
译文:我每到一地当官,都要去寻找当地的名胜,只有合阳这里不需要去寻找。
注释:¹惟:只。
赤水有山仙甚古,跻攀聊足到官心。
赤水有山仙甚古,跻(jī)¹聊足到官心。
译文:赤水这里有有山有水,仙气缥缈远胜古时。攀登这里并与人聊天就已经满足当官之心了。
注释:¹跻攀:攀登。

shūxiāntáiguān--zhōudūn

dàoguānchùchùxúnshèngwéiyángshèngxún

chìshuǐyǒushānxiānshénpānliáodàoguān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