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走吴越,万里行幽燕。射策屡不售,剩有空囊悬。
十年走吴越,万里行幽燕。射策屡不售,剩有空囊悬。
一官落儋耳,渡海轩吟肩。官卑人自高,学正斋乃偏。
一官落儋耳,渡海轩吟肩。官卑人自高,学正斋乃偏。
炎天不飞雪,寒在先生毡。松醪酌椰瓢,持以酹三贤。
炎天不飞雪,寒在先生毡。松醪酌椰瓢,持以酹三贤。
此时诗益佳,骨格殊苍然。岂惟吟土风,民瘼尤拳拳。
此时诗益佳,骨格殊苍然。岂惟吟土风,民瘼尤拳拳。
平生稷契怀,自信穷益坚。曰归曾几时,世界屡变迁。
平生稷契怀,自信穷益坚。曰归曾几时,世界屡变迁。
颇闻炎海中,奇甸垂蛟涎。灶鼍不可梁,欲济何能前?
颇闻炎海中,奇甸垂蛟涎。灶鼍不可梁,欲济何能前?
故山久栖迟,将老诗人间。一卷聊自娱,堂堂惜流年。
故山久栖迟,将老诗人间。一卷聊自娱,堂堂惜流年。
手热海南沉,烟结郁不宣。
手热海南沉,烟结郁不宣。
丘逢甲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 14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梦仙到,吹笙路杳,度巘云滑。溪谷冰绡未裂。金铺昼锁乍掣。见竹静、梅深春海阔。有新燕、帘底低说。念汉履无声跨鲸远,年年谢桥月。
梦仙¹到,吹笙(shēng)路杳(yǎo),度巘(yǎn)²云滑。溪谷冰绡(xiāo)未裂。金铺昼锁乍掣(chè)。见竹静、梅深春海阔。有新燕、帘底低说³。念汉履(lǚ)无声跨鲸远,年年谢桥月。
译文:我来到李尚书依山而筑的庄园里,只听到远处有笙声隐约地传入我的耳中。我顺着险峻曲折的山径向上攀登一直到山顶,山路似乎直通天际,一伸手便能摸到天上飘过来的柔软的白云。庄园内的小溪里还冻结着医层薄冰,久雨的天气刚刚放晴,阳光就开始普照大地。只见那庄园中竹林幽深,梅花成丛,春天的气息已是随处可见了。有几只刚从远方飞来的燕子轻巧地穿越窗户,呢喃低语。古时的黄石公恐怕早已跨鲸仙游无踪了,只有夜晚的明月不断升落,不厌其烦地照耀着这座古老的石桥上。
注释:浪淘沙慢:词牌名,《清真集》入“商调”,韵位转密,共一百三十三字,分三片,第一片九句六仄韵,第二片九句六仄韵,三片六句四仄韵,并叶入声韵。李尚书:据朱祖谋考证,指工部尚书李曾伯。¹梦仙:词人自称。²巘(yǎn):山峰,山顶。³帘底低说:一本无“低”字。
曲折。画阑尽日凭热。半蜃起玲珑楼阁畔,缥缈鸿去绝。飞絮扬东风,天外歌阕。睡红醉缬。还是催、寒食看花时节。
曲折。画阑¹尽日凭热。半蜃(shèn)起玲珑楼阁畔,缥(piāo)(miǎo)²鸿去绝。飞絮扬东风,天外歌阕(què)。睡红醉缬(xié)³。还是催、寒食看花时节。
译文:园中布置着曲曲折折的画栏,它们每天被许多人依靠、抚摸。庄园的山上横空架设了一座小巧玲珑的拱桥,桥边楼阁临水处,已是人去楼空,音信绝断。柳絮随着初春的东风满园飞扬,好像天上的仙子在奏着美妙的音乐,然后将一个个音符飘洒到人世间。主人殷勤待客,频频劝酒,我醉得脸成酡色,差点要跌倒。但醉中告诉主人:待到春暖花开的寒食节时,我还要来这儿赏花游园。
注释:¹画阑:即“画栏”,有画饰的栏杆。²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³缬:两颊红晕。
花下苍苔盛罗袜。银烛短、漏壶易竭。料池柳、不攀春送别。倩玉兔、别捣秋香,更醉蹋、千山冷翠飞晴雪。
花下苍苔盛罗袜。银烛短、漏壶易竭(jié)。料池柳、不攀(pān)春送别。倩玉兔、别捣秋香,更醉蹋、千山冷翠飞晴雪。
译文:在繁花似锦的时候,我一定在这儿悠哉游哉,以致被花丛下的苔藓沾满了脚上的罗袜。在意犹未尽持烛夜游山园时,时光更过得飞逝,我还误以为是报时的漏壶水滴得太快了呢。想那池边的杨柳虽可留客,但终于不能将春天挽留住;又希望月宫中的玉兔也不要捣尽了秋日的桂子香。我醉熏熏地从山径上下来,头戴树影,脚踏满地柳絮,兴尽而归。

làngtáoshāmàn ·shàngshūshānyuán

wényīng sòngdài 

mèngxiāndào chuīshēngyǎo yǎnyúnhuá bīngxiāowèiliè jīnzhòusuǒzhàchè jiànzhújìng méishēnchūnhǎikuò yǒuxīnyàn liánshuō niànhànshēngkuàjīngyuǎn niánniánxièqiáoyuè 

zhé huàlánjìnpíng bànshènlínglónglóupàn piǎomiǎohóng鸿jué fēiyángdōngfēng tiānwàiquè shuìhóngzuìxié háishìcuī hánshíkànhuāshíjié 
huāxiàcāngtáishèngluó yínzhúduǎn lòujié liàochíliǔ pānchūnsòngbié qiàn biédǎoqiūxiāng gèngzuì qiānshānlěngcuìfēiqíngxuě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译文:历来被人们认为悲凉的秋声,但我却喜欢在枕边听到它。
快鹰下韝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快鹰下韝(gōu)¹爪觜(zuǐ)²健,壮士抚秋精神生。
译文:因为在这大好的季节例,猎鹰跃跃欲试,爪钩刚劲有力,战士也摸着宝剑精神抖擞。
注释:¹下韝:也叫“脱韝”。射猎时,让猎鹰站在猎人前臂的“韝”上,当发现猎物或敌人,猎鹰变飞离“韝”扑向目标。称为“下韝”。韝:同鞲,皮制的护臂套。²觜:同嘴,鸟喙。
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
我亦奋迅起衰病¹,唾手便有擒胡兴,
译文:我也一扫衰弱抱病之态,很快有了生擒金人的兴趣。
注释:¹衰病:指衰弱抱病。
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
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
译文:拉开弓弦,箭中大雁,一首诗也作成了,但笔力和弓力一样坚强。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
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
译文:在北方,金兵就像五原的苜蓿,青海的蓬草一样被一扫而光。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译文:前线捷报频传,胜利之师向着敌人的老巢冲杀过去。
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
翠浪吞平野¹。挽天河²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³。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piān)舟欲下瞿(qú)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译文:微风吹动着茂盛的庄稼,掀起了一道道翠绿的波浪,像海水一般地吞食了大片平原的土地。赵丞相以挽天河的力量,驯服了河水,乖乖的在卧龙山下流过;河水晶莹见底,像一面平平的镜子,有相来照照影子呢?西湖真是美丽,烟雨濛笼的时候,给人以幽雅适意的感觉;清朗的天气,更给人以心旷神怡的享受。西湖你好像当年西施未嫁的妙龄女郎,那么叫人心醉神迷。可惜,在此以前这个地方却荒芜的不成样子,只有等待着赵丞相把这片江山仔细地图谋描绘。在水光里有千顷那么大的石头,像长江里瞿塘峡里的滟滪堆,它轻快的像的一匹快马,又像一叶扁舟顺流而下,奔向南湖而去。整治西湖的种种责难,实在难以言明。
注释:三山:福州城内有越王山、九仙山、乌石山,故郡有三山之名。¹翠浪吞平野:水稻长势茂盛,一片翠绿,覆盖了原野,微风吹来,前伏后起,像波浪一样。²天河:即银河。³西施未嫁:这里是形容西湖像西施没有出嫁时的美。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¹。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国²,十里水晶台榭(xiè)³。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dài)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译文:诗人们按照条例加入了西湖诗社。要记住,我们能以在这个景色迷人的西湖享受着饮酒赋诗,歌舞游乐的风流韵事,是因为赵丞相整治西湖的功劳,而且又重来亲手栽种柳杉树,这些树都已经长成翠绿的浓阴了。在田陌上行走的客人们,夸说着闽中国的故事:在这周围十几里的西湖的水面上,王延钧修建了水晶宫和楼台水榭,从宫中到西湖,在空中架设了复道,国王、后妃和宫女们整夜的来往不休。宫女们在水晶宫里歌唱着王后陈金凤谱制的《乐游曲》。所有这些繁华盛况,已经成为过去了。问问当年的鱼鸟有没有生存下来的?没有了。现在,只有燕子在堂上垒窠筑巢生儿育女,过着漫长的夜天。
注释:¹西湖社:诗人们组织的诗社。²故国:五代时王审知受梁封为闽王,所据地即福州。后其子鏻更建国称帝,为其时十国之一。³水晶台榭:《十国春秋》:“闽王延钧于城西筑水晶宫,与其后陈金凤采莲湖中,后制《乐游曲》,宫女倚声歌之。”⁴粉黛:本为女子的化妆品,这里代指美女。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词的上片写雨中游西湖所见。起首写西湖概貌。碧波连天,翠浪翻腾,气吞平野,虽然用字不多,却写得极有气势。二三句写雨中游。杜甫《洗兵马》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此处用其前句,言雨从天降犹如有人力挽天河之水使之落入西湖,在卧龙山下形成一片明镜,而游人的影子则从“镜”中倒映出来。作者不说来游西湖,而说不知何人在卧龙山下照影,既点出了出游地点,又不粘皮带骨,可以说是空灵慰藉。以上三句,一句写湖,一句写雨,一句写游,“三山雨中游西湖”之意已全部写出,下边则围绕这一中心,渲染铺叙。“烟雨”三句化用苏轼咏杭州西湖诗意吟咏福州西湖之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此处化用苏诗,言游福州西湖在烟雨迷茫中最相宜,因为那空濛如画的景色会给游人以飘然欲仙的感受;然而晴天来游则更好,因为那会使你心情开朗,看得更真切,显得更美。但是,西湖的美又是朴素的,约略是西施未嫁,待字闺中,需要加以打扮,也就是说要使西湖更美,还需要加以开发,还有待于“细把江山图画”,从而引出以下四句词来。其中前两句写福州西湖中的孤山,言其像瞿塘峡之滟滪堆,偃卧在千顷湖光之中,扁舟过此,极为凶险。据《淳熙三山志》说,赵汝愚帅福建,曾上书请疏浚西湖旧迹,匆匆兴役,议者以费多利少为疑,作者以“中有句,浩难写”,说明是是非非,一时也说不清楚,对怀疑疏浚西湖的议论表示了谨慎的异议。这样写,既照应了“有怀丞相经始”的词题,又丰富了“待细把、江山图画。”的具体含义,表明他要继赵汝愚之后,把西湖建设的更美丽的意向,内涵深厚。

  词的下片写雨中游湖所感。起句以福州西湖文人社集比作杭州文士的西湖诗社,用“例入”二字表示西湖诗社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而写出西湖同文人的密切关系。赵汝愚两次知福州,所以二三句化用杜牧《叹花》诗意,言当他“重来”福州时,上次亲手种植的树木,如今已绿树成荫,再次表达他对丞相“经始”功业的肯定与赞许。“陌上”三句写昔日福州西湖的繁华。言远在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在此立国,在西湖中修建了“十里水晶台榭”,架起复道,“时携后庭游宴,不出庄陌,乃由子城复道跨罗城而下,不数十步至其所。”作者借陌上游人之口夸之,暗示出他对福州西湖旧日繁华的倾慕之意。结尾四句写其今昔变迁。其中前两句写福州西湖的今昔对比。“堂上燕,又长夏。”二句,承上句“鱼鸟”做进一步发挥,言只有堂上的燕子,在长夏时节,又重来此,不知它是否还能寻到昔日的故居。总之是说,今日的福州西湖,皆今非昔比。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 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年1月 :第785页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崆峒¹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译文:崆峒山一带小麦已经成熟,我希望暂且休兵以保护收成。
注释:高三十五:即诗人高适。唐人以称呼排行表示尊敬和亲切。时高适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¹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属六盘山。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请公¹问主将²:焉用穷荒³为?
译文:请您询问主将哥舒翰:当此之时何必要去荒远之地用兵?
注释:¹公:指高适。²主将:指哥舒翰。³穷荒:贫瘠边远之地。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饥鹰¹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译文:您像一只没有吃饱问的雄鹰,侧着翅膀随人飞腾。
注释:¹饥鹰:比喻高适。《旧唐书·高适传》:“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高生跨鞍(ān)马,有似幽并¹儿。
译文:您身跨鞍马纵横驰骋,像幽并健儿一样勇猛。
注释:¹幽并:幽州,河北之地;并州,山西之地。两地多出健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脱身簿尉中¹,始与捶(chuí)²辞。
译文:您从县尉的苦差中脱出身来,才告别了鞭挞黎民的营生。
注释:¹脱身簿尉:高适为封丘县尉时曾写诗表示不忍鞭挞百姓,今为书记,故曰“脱身”。²捶楚:杖击,鞭打。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借问今何官?触热¹向武威²
译文:请问如今做了什么官?为什么冒着炎热向武威开进?
注释:¹触热:冒着炙热。²武威:郡名。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¹
译文:您回答说是军中一名书记,感愧被勇敢的将军所任用。
注释:¹国士知:意谓不以众人相待。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译文:人啊确实是不易了解的,希望您对行止多加慎重。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huī)¹
译文:在军府中好好干上十年八载,自然可以拿到主将的旗旌。
注释:¹军麾:用作指挥的军旗。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此行既特达¹,足以慰所思。
译文:这次出任定然前途远大,足以慰藉您的平生之志。
注释:¹特达:犹特出,这里有前途远大意。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译文:男儿得以成就功名,也常常是在年老之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常恨结欢浅¹,各在天一涯;
译文:总是遗憾与您交欢日短,海角天涯相隔遥远。
注释:¹浅:短浅。方聚复散,故曰结欢浅。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又如参与商¹,惨惨中肠悲。
译文:又像参商二星难能相见,我的心中无限伤感。
注释:¹参与商:参商二星,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是说分手后难得见面。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惊风吹鸿鹄(hú)¹,不得相追随,
译文:狂风吹送着远征的鸿鹄,我却不能随您前去。
注释:¹鸿鹄:鸟名,即天鹅。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黄尘翳(yì)¹沙漠,念子何当²归。
译文:沙漠边地黄尘破日,不知您何时才能回归。
注释:¹翳:遮蔽。²何当:何时。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译文:戍守边城时如有余力,请把从军诗篇尽快回寄。

  此诗主要写高适的履历及其与作者的情谊,而以劝其休兵为主旨。全诗分三段。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边事,是送别高适的本旨;中十八句为第二段,写高适的为人,有宽慰,有忠告;末十句写二人的离别之情。全篇章法整饰,结构匀称,抒写离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别具一格。

  开头四句写送别的本旨。《旧唐书·哥舒翰传》:“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至是,翰设伏以待之,杀之略尽,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通鉴》把这件事记在天宝六载(747年)十月。高适有《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说明高适参加了这次战役。因此诗人劝说,今又当麦熟,自应休兵息民,加意防守。接着表现高适本是“大笑向文士”的诗人,写出他的豪迈性格。高适初为封丘县尉,有诗云:“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宫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因此诗人说他今为书记,可不再鞭挞人民。

  “借问”句以下设为问答。“答言”二句是高适的答话。高适客游河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掌书记,故高适《登垅》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可见高适对哥舒翰很信赖。

  “人实”句以下至篇末又都是作者的话。这头两句是规戒。杜甫对哥舒翰的看法和高适不大同,同时高适也很豪放,所以关照他要加倍小心谨慎。“十年”两句是鼓励,“男儿”两句是宽慰。高适志在封侯,常说“公侯皆战争”,但当时还是一书记,所以杜甫对他说,只要小心谨慎地在幕府中坚持下去,熬他十年八载,总会当上个刺史之类的长官的。杜甫说这话是认真的,经过考虑的,并不完全是一般的客套话。话语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惋惜意味(这在视科举为正途的杜甫的心目中是难免的),而且丝毫没露出他自己也想走这条路的口风。不过从诗中可揣想到,由于时势的改变、朋友的影响和自身长期的落魄,他当时不会没转过这方面的念头。这时杜甫正苦于没有出路,一度很想追随高适之后,也进哥舒翰的幕府去。

  自“常恨”句以下写自己对高的友谊和惜别之情。“惊风”二句是说自己不能同往。杜甫写过《投赠哥舒翰开府二十韵》,但此事未得下文。“黄尘”二句是说高适很难回来。最后两句写对高适寄诗的期望,这一则由于友谊,再则也由于杜甫很爱高适的诗,所以有这样的希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8-40
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49
3、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2-153
采幽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自怜两鬓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
采幽香,巡古苑¹,竹冷翠微路²。斗草溪根³,沙印小莲步。自怜斗鬓(bìn)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
译文:我采摘花朵,漫步在古园小径,浓密的青竹使我感到有些清冷。少女们曾在溪头斗草踏青,那里的沙土地上还留有清晰的小脚印。我忽然感到自己有些可怜,如今已经是苍苍两鬓,又是一度寒食来临,我却孤零零一个人,在这云山深处辗转飘零。
注释:¹古苑:即废园。²翠微路:指山间苍翠的小路。³斗草溪根:在小溪边斗草嬉戏。⁴莲步:指女子脚印。
昼闲度。因甚天也悭春,轻阴便成雨。绿暗长亭,归梦趁飞絮。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
昼闲度。因甚¹天也悭(qiān)²,轻阴便成雨。绿暗长亭,归梦趁飞絮(xù)。有情花影阑(lán)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shà)时凝伫³
译文:白天无聊我出外漫步闲行。不知为何老天爷也这样吝啬春天的芳景,方才只是轻阴,不久就变成细雨 。阴暗的天色中,只见浓郁的绿荫遮掩着长亭。我思乡的梦魂随着那些柳絮翻飞迷 。栏杆上摇曳着多情的花影,门口又传来宛啭动听的莺声。它们仿佛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在安慰挽留我片刻留停。于是我又停留下来,仔细听着。
注释:¹因甚:为什么。²悭春:吝惜春光。悭,此作刻薄解。³凝伫:有所思虑或期待,久立不动。

  此词是作者客居龟溪村,寒食节游览一废园时所见所感而作。词的上片写游园。开头三句点题,写废园风景。“幽”、“古”、“冷”三字,将废园的特征尽现。“斗草”二句见景生情,自伤身世。“自怜”三句,抒游园之感。下片写归思离愁和对废园的顾恋。“绿暗”两句,写“归梦”萦怀,不说柳絮引发归思离愁,却说归梦追逐柳絮,围绕着柳阴绿暗的长亭飘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凄清冷寂。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分析:“此首游园之感,文字极疏隽,而沉痛异常。起记游园,次记园中所见。“有情”三句,收合‘游’字,化无情为有情,语挚情浓。全词写景清丽有致,抒情婉转清畅。

  从词题看,此词是吴文英作客龟溪,在寒食节春游时所写。龟溪在浙江德清县,古名孔愉泽,即余不溪之上流。而废园,是当地一个荒芜冷落的地方,本已被词人遗忘,但词人却在这繁华衰歇之地度过了寒食节。废园地也曾有过繁华兴盛的时候,身处其中,自然会生出今昔盛衰之感,由此作者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二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词人黯然的思乡之情就是在四周清幽的环境描写中逐步流露出来的。

  词的开篇即写废园之景。词人进入园中,但见野花自在地散发着幽香,引他伸手去采摘;丛竹掩映的小径,由于人迹罕至而长满青苔,显得那样清冷凄寂。这样的景色,不用明言,即是一个废园之景,梦窗未用“废”字而写出荒废之景,是其高明之处。

  词人漫步来到龟溪之畔,四顾无人,但是沙滩上却留着女子的脚印(小莲步),还有许多弃掷在地的花草,春来废园亦不是无人光顾,散落的花草和女子脚印这充满人间气息的景象引起人的诸多遐想。也使作者意识到由于是寒食节,当地女子曾来这儿踏青斗草。寒食节踏青斗草是当时习俗。眼前所见,引起作者一系列的遐思。自己远别亲人,客居他乡,逢此节日,不能不触动愁绪,由此又引出下面“自怜”三句词意。

  “自怜”三句含有三层意思。作者此次重来德清,已是晚年,所以有两鬓斑白、韶华不复之叹,此其一也;逢此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有光阴似箭之叹,此其二也;反躬自审,身在他乡,徒增两地相思之叹和飘零之苦,此其三也。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真可谓百感交集了。

  换头继续写词人在园中之所见所感。“昼闲度”三字写出词人一人身处废园,内心无限的孤寂和无聊。这是由于春天气候多变,忽然间小阴成雨,因此埋怨天公不作美,为何如此吝惜春光,使人不能尽情游赏。无聊之余,思乡之念倍增,正如唐代无名氏《杂诗》所道:“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这也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罢。此处虽然是写天气阴雨无常,但却上接“云山深处”,下开“归梦”,贯穿思乡之情,亦非闲笔。雨丝风片,引出归梦,接着以想象加深词意。归期无定,一片乡情只能寄托梦中,但幽思飘渺,犹如随风轻飏的花絮;自己的归梦也仿佛悠然飘荡在绿荫满地的长亭路上。一个“趁”字极言归梦之切。

  寒食节是在异乡的龟溪废园中度过的,废园景色虽“废”,但词人却备感亲切,因为是废园陪伴诗人度过了这个节日。结尾,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如杜甫《春望》诗所云“感时花溅油泪,恨别鸟惊心”,即是将无情之物化为有情:在词人眼里,那阑干边扶疏的花影,小门畔宛转的莺啼,却仿佛满含情思,其中不仅有对思乡游子的安慰,还有殷勤的挽留;使得词人伫立凝思,久久不忍离去。这样的结局,别开生面,不仅将题意交代清楚,同时又点出园虽废而仍能在游子心头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也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第279-280页 .
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诗三百首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9.7 : 第256-257页 .
3、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2010页 .

zhùyīngtáijìn ·chūnguīyóufèiyuán

wényīng sòngdài 

cǎiyōuxiāng xúnyuàn zhúlěngcuìwēi dòucǎogēn shāyìnxiǎolián liánliǎngbìnqīngshuāng niánhánshí yòushēnzài yúnshānshēnchù 
zhòuxián yīnshèntiānqiānchūn qīngyīnbiàn便chéng 绿ànchángtíng guīmèngchènfēi yǒuqínghuāyǐnglángān yīngshēngménjìng jiěliú shàshíníngz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