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文章如土¹欲何之²,翘首东云³梦思。
译文:文章如同尘土,我还能做什么呢?举目遥望,又引起我无穷的思念。
注释:¹文章如土:指革命文艺作品在白色恐怖下不能发表,不值钱。²之:往、到。³东云:东方的云,指日本。⁴惹:牵惹,引起。
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
所恨芳林¹(liáo)落甚,春兰秋菊²不同时。
译文:我痛恨祖国的文艺园林一片寂寞荒凉,什么时候啊,春兰秋菊才能相继开放。
注释:¹芳林:芳香的花木,比喻日本和中国进步的文化。²春兰秋菊:意为春兰、秋菊等香花连续开放,永远不绝。春兰、秋菊都是香花。鲁迅这里的意思是说,青年革命作家被害早死,文艺园林寥落,香花不能相继开放。

  这是一首缘事抒怀的诗作,实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坛激烈斗争实况的形象记录。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文坛百花凋残、众芳零落的荒芜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国民党摧残革命文艺的黑暗现实;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以及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不惧强权,决心同其战斗到底的坚定立场和斗争精神。从而,充分地体现了鲁迅时时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爱国深情。

  这首诗,是鲁迅久积悲愤、愤涌而出的结果。因而,在无限悲愤之中蕴藏着呐喊的豪情,在凝炼精短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与其战斗的韧劲。诗意婉转,而又义正词严,比喻浅豁,却又含而不露,用典质朴,但又朴而见雅。全诗层层递进,不枝不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极强的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思想的高度与艺术的精度。首句直揭黑暗的现实、险恶的环境,为下面诗情的展开作了铺垫。次句暗述朋友的规劝,一个“惹”字,既牵动了作者重返“旧游之地”的“梦思”,又倾吐了作者“如处荆棘”的恶劣环境的愤慨。第三句中的一个“恨”字,寓托深刻,既含有作者对国民党摧残文坛罪行的无比憎恨,又含有作者对为革命而献身的革命战友的深情怀念。这一句,既以“芳林寥落”与首句的“文章如土”相呼应、相补充,又起引出末句的作用,以兰、菊不同季节开放为喻,暗述自己“很难成行”的缘由,表达了作者誓与他们斗争到底的不屈意志与坚强决心。

参考资料:
1、 张纯武 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117-118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文章如同尘土,我还能做什么呢?举目遥望,又引起我无穷的思念。

我痛恨祖国的文艺园林一片寂寞荒凉,什么时候啊,春兰秋菊才能相继开放。

注释

文章如土:指革命文艺作品在白色恐怖下不能发表,不值钱。

之:往、到。

东云:东方的云,指日本。

惹:牵惹,引起。

芳林:芳香的花木,比喻日本和中国进步的文化。

春兰秋菊:意为春兰、秋菊等香花连续开放,永远不绝。春兰、秋菊都是香花。鲁迅这里的意思是说,青年革命作家被害早死,文艺园林寥落,香花不能相继开放。

赏析

  这是一首缘事抒怀的诗作,实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坛激烈斗争实况的形象记录。它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文坛百花凋残、众芳零落的荒芜景象;真实地反映了国民党摧残革命文艺的黑暗现实;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以及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不惧强权,决心同其战斗到底的坚定立场和斗争精神。从而,充分地体现了鲁迅时时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爱国深情。

  这首诗,是鲁迅久积悲愤、愤涌而出的结果。因而,在无限悲愤之中蕴藏着呐喊的豪情,在凝炼精短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与其战斗的韧劲。诗意婉转,而又义正词严,比喻浅豁,却又含而不露,用典质朴,但又朴而见雅。全诗层层递进,不枝不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极强的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思想的高度与艺术的精度。首句直揭黑暗的现实、险恶的环境,为下面诗情的展开作了铺垫。次句暗述朋友的规劝,一个“惹”字,既牵动了作者重返“旧游之地”的“梦思”,又倾吐了作者“如处荆棘”的恶劣环境的愤慨。第三句中的一个“恨”字,寓托深刻,既含有作者对国民党摧残文坛罪行的无比憎恨,又含有作者对为革命而献身的革命战友的深情怀念。这一句,既以“芳林寥落”与首句的“文章如土”相呼应、相补充,又起引出末句的作用,以兰、菊不同季节开放为喻,暗述自己“很难成行”的缘由,表达了作者誓与他们斗争到底的不屈意志与坚强决心。

参考资料:
1、 张纯武 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117-118页
创作背景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驻上海的第十九路军激于民族义愤,奋起抗击日寇的进攻。但是,国民党消极抗日派却百般阻挠、破坏。“一·二八”事变发生,鲁迅因寓所受到炮火威胁,直到3月19日,才全家回寓。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回寓后3月31日所写,是赠给沈松泉的。

参考资料:
1、 蔡景仙.近现代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88页
鲁迅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
汉家未得燕支山¹,征戍年年沙朔间。
注释:¹燕支山:一名删丹山,在丹州删丹县南五十里。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
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
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朔玉门关。
阴山瀚海千万里,此日桑河冻流水。
阴山瀚海千万里,此日桑河冻流水。
稽洛川边胡骑来,渔阳戍里烽烟起。
稽洛¹川边胡骑来,渔阳²戍里烽烟起。
注释:¹稽洛:山名,即稽洛山。²渔阳:地名。战国燕置渔阳郡,秦汉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蓟州为渔阳郡,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唐?杜甫《后出塞》诗之四:“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长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剑思北方。
长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剑思北方。
羽林练士拭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
羽林练士拭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
幽陵异域风烟改,亭障连连古今在。
幽陵异域风烟改,亭障连连古今在。
夜闻鸿雁南渡河,晓望旌旗北临海。
夜闻鸿雁南渡河,晓望旌旗北临海。
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
塞沙飞淅沥,遥裔¹连穷碛。
注释:¹遥裔:遥远。隋·卢思道《河曲游》诗:“丰丛鸡树密,遥裔鹤烟稠。”
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镝。
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镝。
城南百战多苦辛,路傍死卧黄沙人。
城南百战多苦辛,路傍死卧黄沙人。
戎衣不脱随霜雪,汗马骖单长被铁。
戎衣不脱随霜雪,汗马骖¹单长被铁。
注释:¹骖cān:同驾一车的三匹马。有时也指位于两边的马。
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
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
匈奴未灭不言家,驱逐行行边徼赊。
匈奴未灭不言家,驱逐行行边徼¹²
注释:¹边徼jiào:亦作“邉徼”。边境。²赊shē,距离远。
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
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
天边回望何悠悠,芳树无人渡陇头。
天边回望何悠悠,芳树无人渡陇头¹
注释:¹陇头:陇山。借指边塞。
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
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
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
田畴¹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
注释:¹田畴:泛指田地。
麾兵静北垂,此日交河湄。
¹兵静北垂,此日交河湄。
注释:¹麾huī,指挥。
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
欲令塞上无干戚¹,会待单于²系颈时。
注释:¹干戚:亦作“干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也是武舞所执的舞具。指征战。²单chán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1、意象宏阔:唐代边塞诗多有从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的特色,本诗也不例外。比如像“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阴山瀚海千万里”、“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等句,都写得气势磅礴。

  2、对仗精美:本诗虽是七言歌行体,但其中有不少的句子运用律句的特色,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对仗也工整巧妙。如:“羽林练士拭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镝”、“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等等,都使诗句显得有堂堂之阵、正正之师般的整饬气象。

  3、铁血柔情:此诗主旋律是雄壮慷慨的,但并非一味地心如铁石,毫无亲情、爱情可言。本诗从“杨叶楼中不寄书”(杨叶楼,应指征人妻子所居之楼)开始,转入柔情款款、音韵轻柔舒缓的另一个乐章,词语也清丽起来,像“杨叶楼”、“莲花剑”、“海外明月”、“天边落花”等,一下子就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那渴望已久的家乡,想起那楼头窗前终日翘首凝望的红颜佳人。

  4、基调昂扬:此诗作为盛唐的边塞诗,透出一股立功立业的高昂之气,虽然战事艰苦凶险――“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城南百战多苦辛,路傍死卧黄沙人”,虽然思乡思亲情切――“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但是众将士抱着“匈奴未灭不言家”的决心和斗志,不把敌虏首脑打得投降(单于系颈)不罢休,这句“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说得相当豪迈,和李白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盛唐当年那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概。

  这首诗用典较多,害得江湖夜雨搬来辞源,找了半天,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首诗的传播。注意该诗中好多典故并非实指,比如“燕然石”、“稽洛川”等,并非是唐朝当时作战的地方,这里只是借用汉代典故而已。这些典故,对于唐代的读书人来说,是大家熟知的事情,并非生僻之词,只是流传到我们今天,就并非人人都一目了然了。

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
(jùn)马骄¹行踏落花,垂鞭(biān)²³五云车
译文:我骑着高大健壮的骏马踏步行走在落花上,手中的马鞭拂到她乘的马车上。
注释:¹骄:指马高大健壮。²直:特地,故意。³拂:掠过。⁴五云车:传说中神仙的座驾。这里指代华美的车驾。
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美人一笑褰(qiān)¹珠箔,遥指²红楼³是妾(qiè)家。
译文:车中美人撩起珠帘微微一笑,遥遥指向前方红楼说那是我的家。
注释:¹褰:提起,撩起。²遥指:有邀至其家之意。³红楼:一作青楼。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乐府收录的诗,写的是五陵游侠的爱情故事,乘骏马的人并不是李白。诗中写少年狂态,在路上相遇美人用马鞭指向美人的车架,美人遥指红楼,妩媚姿态皆宛然如现。

  诗的前两句写一位翩翩公子。“骏马骄行”,从马的“骏”写出人的风采;“踏落花”,表明是一次春游途中。陌上相逢,主人公的表现是“垂鞭直拂五云车”,马鞭直拂到她乘的五云车上。可见马与车的距离,马上人与车中人的距离之近,这是暗示主人公和美人本有情意,还是“误拂车”?“东明九芝盛,北烛五云车”(庾信《步虚词》)五云车是仙人所乘的车,不写人,但同上句一样,从车上的“五云”,女人的风姿可见。两句写出男女二人卓越不凡。

  后二句是车上美人的一个小动作:她掀开缀有珠箔的车帘,浅浅一笑,纤手遥指远处的红楼:我的家就在那儿。开始描写美人,在路上遇到美人,美人冲自己一笑,互生情谊。为最后的一句作铺垫。并在最后一句转换角度,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告诉读者:美人邀请自己。作者如果用第一人称写出来人们会觉得是作者在想入非非,第三人称则会让人感觉到作者兴奋的心情,从而增加了事情的可信度,别有妙处。

  萍踪絮迹,邂逅相逢,一见钟情,在诗词中并不少见。张泌《浣溪沙》词中那个佯醉随车行的“太狂生”,他得到的是“慢回娇眼笑盈盈”。李商隐笔下的那对陌上相逢的男女,是“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无题》)。车声如雷滚滚而过,她因害羞用团扇掩面,一句话也没有说。这里的美人似乎介于上述两人之间的人物:她的举止不轻浮,也不羞羞答答;她不失端仪的抿嘴一笑,发出深情的邀请,落落大方,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诗虽属侧艳之作,但格调不俗,仍不失这类题材中的佼佼者。

参考资料:
1、 陶新民,张瑞岩等.李白诗选译.成都:四川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片片蝶衣轻¹,点点猩(xīng)²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译文:片片花瓣像蝶翅般轻盈,殷红点点,娇小可爱。如果说上天不爱花,为何把它们设计得这么巧妙?
注释:¹蝶衣轻:花瓣象蝴蝶翅膀那样轻盈。²猩红:象猩猩血一样鲜红。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¹
译文:早上看见树上花儿朵朵,傍晚却剩下不多。如果说上天爱花,为何又用风雨摧残它们?
注释:¹了:尽。

  辛派词人素以豪放闻名。刘克庄词,尤以豪放见长,不写儿女情长,晓风残月。但刘克庄也写婉约词,而且糅豪放于婉约之中,更见其独具一格的豪放。这首《卜算子》即是如此,用比兴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才不见用的凄楚情怀。

  上片先写花的可爱。起首一韵为花描态绘色:片片花瓣儿宛如蝴蝶轻盈的翅膀;点点花朵儿猩红如染,那么鲜艳娇美。上句写花之态,从花瓣儿着墨,因花瓣儿薄,故云“轻”;下句写花之色从整个花朵儿落笔,海棠花朵儿个小,所以在写花之色的同时再著一“小”字,并补足上文“轻”字。两句同一写花,而角度各异,为下句“百种千般巧”伏笔。而“片片”又见花瓣儿之多,“点点”又见花朵儿之密,为下片换头句“朝见树头繁”埋下伏笔。歇拍一韵旨在写花的可爱,可词人偏不直说,而是以揣度的口吻插入一句议论,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衬起,然后再说出花的“百种千般巧”。这样写,不仅沉着有力,使行文不板;而且,由于引进了“天公”即自然界的主宰“天老爷”丰富了全词的含蕴,突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寓意,很耐人寻味。歇拍句的“百种千般巧”,当然包括上文所说的姿致轻盈、体态娇小、色彩鲜艳,但细味“巧”字,又分明包含着花的气韵美和内在美。只有形貌和气韵、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含蕴配合相宜、谐和一致,方可谓之“巧”,谓之美。

  下片写花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上片极写花的可爱,这是为下片写花被雨打风吹去作铺垫。所以过片一韵便说:“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这里,“繁”、“少”对写,“朝”、“暮”对提,不仅见花事变化之遽,亦且见词人对花事的关心。从中我们可以想见“爱花成癖”的词人秉烛逐枝察看的忧惧情态,这一韵不似上片起首一韵,似对非对,却极有韵致,一段惜花情思宛然若揭。

  最后一韵乃全词的核心所在,但词人也不直说,而先用“道是天公果惜花”句衬起,然后再说出花事被“雨洗风吹了”的可悲现实。这话也很发人深思,同样具有一种哲理性味道,因为同上片歇拍一韵所说,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且,上片的“道是”句是扬,这里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天老爷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suàn ·piànpiàndiéqīng

liúzhuāng sòngdài 

piànpiàndiěqīng diǎndiǎnxīnghóngxiǎo dàoshìtiāngōnghuā bǎizhǒngqiānbānqiǎo 
zhāojiànshùtóufán jiànzhītóushǎo dàoshìtiāngōngguǒhuā fēngchuīliǎo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塔势如涌出¹,孤高耸天宫。
译文: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注释:¹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登临出世界¹,磴(dèng)²道盘³虚空。
译文: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注释:¹世界:指宇宙。²磴:石级。³盘:曲折。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突兀¹压神州,峥(zhēng)(róng)²如鬼工³
译文: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注释:¹突兀:高耸貌。²峥嵘:形容山势高峻。³鬼工:非人力所能。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四角碍(ài)¹白日,七层摩苍穹(qióng)
译文: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注释:¹碍:阻挡。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下窥(kuī)指高鸟,俯听闻惊风¹
译文: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注释:¹惊风:疾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 一作:走;似 一作:如)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 一作:走;似 一作:如)
译文:山连山如波涛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 一作:观)
青槐夹驰道¹,宫馆²何玲珑。(馆 一作:观)
译文:青槐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注释:¹驰道:可驾车的大道。²宫馆:宫阙。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¹
译文: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注释:¹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五陵¹北原上,万古青濛(méng)濛。
译文:长安城北汉代五陵,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注释:¹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和昭帝五位君王的陵墓。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净理¹了可悟,胜因²夙所宗。
译文:清净佛理完全领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注释:¹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²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誓将挂冠¹去,觉道²资无穷。
译文:立誓归隐辞官而去,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注释:¹挂冠:辞官归隐。²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此诗开头两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接下去四句:“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写登临所见、所感,到了塔身,拾级而上,如同走进广阔无垠的宇宙,蜿蜒的石阶,盘旋而上,直达天穹。此时再看宝塔,突兀耸立,如神工鬼斧,简直不敢相信人力所及。慈恩寺塔,不仅雄伟,而且精妙。 

  再下去四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写登上塔顶所见,极力夸张塔体之高,摩天蔽日,与天齐眉,低头下望,鸟在眼下,风在脚下。这鸟和风,从地面上看,本是高空之物,而从塔上看,就成了低处之景,反衬宝塔其高无比。

  下面八句,以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东南西北四方景色。“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描绘东面山景,连绵起伏,如滚滚巨浪;“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状摹南面宫苑,青槐葱翠,宫室密布,金碧交辉;“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刻写西面秋色,金风习习,满目萧然,透着肃杀之气;“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写北边陵园,渭水北岸,座立着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它们是前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位君王的陵墓。当年,他们创基立业,轰轰烈烈,如今却默然地安息在青松之下。诗人对四方之景的描绘,从威壮到伟丽,从苍凉到空茫,景中有情,也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忧思。

  末了四句,“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想辞官事佛,此时,岑参得知,前方主将高仙芝出征大食,遭遇挫折;当朝皇帝唐玄宗,年老昏聩;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认为佛家清净之理能使人彻悟,殊妙的善因又是自己向来的信奉,因此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第316-318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05-206页 .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4页 .

gāoshìxuētóngdēngēn--céncān

shìyǒngchūgāosǒngtiāngōng

dēnglínchūshìjièdèngdàopánkōng

shénzhōuzhēngróngguǐgōng

jiǎoàibáicéngcāngqióng

xiàkuīzhǐgāoniǎotīngwénjīngfēng

liánshānruòtāobēncòushìcháodōng((còuzuòzǒushìzuò))

qīnghuáijiāchídàogōngguǎnlínglóng((guǎnzuòguān))

qiūcóng西láicāngránmǎnguānzhōng

língběiyuánshàngwànqīngméngméng

jìngleshèngyīnsuǒzōng

shìjiāngguàguānjuédàoqióng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bà)¹(sì)望长安,河阳²视京县³
译文:我像王粲与潘岳那样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京城。
注释:¹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²河阳:故城在今河南孟县西。³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白日丽¹飞甍(méng)²,参(cēn)(cī)³皆可见。
译文:斜阳照射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高高低低清晰可见。
注释:¹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²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³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余霞散成绮(qǐ)¹,澄江²静如练³
译文: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美丽的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注释:¹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²澄江:清澈的江水。³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喧鸟覆春洲¹,杂英²满芳甸(diàn)³
译文: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注释:¹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²杂英:各色的花。³甸:郊野。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去矣(yǐ)¹(zhì)(yín)²,怀³哉罢欢宴。
译文: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注释:¹方:将。²滞淫:久留。淹留。³怀:想念。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佳期¹²何许,泪下如流霰(xiàn)³
译文:想到离开后不知何时才能归来,不由得心中惆怅,流下雪珠般的眼泪。
注释:¹佳期:指归来的日期。²怅:惆怅。³霰:雪珠。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zhěn)¹不变²
译文: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注释:¹鬒:黑发。²变:这里指变白。

  此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全诗十四句,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中六句写景,描绘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后六句写情,抒发人生感慨。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著”、“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

  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

  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而已。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853-855
2、 沈鹏云. 绚丽多彩的春江暮景图——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品读[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4
3、 张启明. 写景抒情 情融于景——读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01
4、 缪向勇. 令人长忆谢玄晖——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解读[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08

wǎndēngsānshānhuánwàngjīng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wàngchángān yángshìjīngxiàn 
báifēiméng cēnjiējiàn 
xiásànchéng chéngjiāngjìngliàn 
xuānniǎochūnzhōu yīngmǎnfāngdiàn 
fāngzhìyín huái怀zāihuānyàn 
jiāchàng lèixiàliúxiàn 
yǒuqíngzhīwàngxiāng shuínéngzhěnbi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