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 :“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墨子¹²(gēng)柱子³。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 :“骥(jì)¹⁰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¹¹为足以¹²策,故怒之。”耕柱子悟¹³
译文: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打哪个?”耕柱子说:“那我当然鞭打好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鞭打好马呢?”耕柱子说:“好马值得我去鞭打。”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生气。”耕柱子醒悟了。
注释:¹墨子:原名墨翟,战国时墨家学派创始人,“子”是“先生”的意思。《墨子》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²怒:对......感到生气。³耕柱子:墨子的门生。⁴愈于人:比别人好。愈:超过,胜过。⁵将:准备。⁶太行:山名,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⁷骥:好马。⁸谁策: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策:驱策。⁹何故:为什么。¹⁰足:值得。¹¹子:你。¹²以:以为;用来。¹³悟:明白。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文采,也不像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但他的话语逻辑性很强。他认为“文采饰太胜”,反而会使听者“迷于其辞,失之其理”,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传播。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感到生气,耕柱子说:“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好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将鞭打哪个?”耕柱子说:“那我当然鞭打好马了。”墨子说:“为什么要鞭打好马呢?”耕柱子说:“好马值得我去鞭打。”墨子说:“我也认为你值得我鞭策,所以生气。”耕柱子醒悟了。

注释

墨子:原名墨翟,战国时墨家学派创始人,“子”是“先生”的意思。

《墨子》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

怒:对......感到生气。

耕柱子:墨子的门生。

愈于人:比别人好。

愈:超过,胜过。

将:准备。

太行:山名,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

骥:好马。

谁策: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策:驱策。

何故:为什么。

足:值得。

子:你。

以:以为;用来。

悟:明白。

简析

  这篇古文写了墨子对他的门生耕柱子的批评。墨子用马和牛作比的方式,告诫耕柱子,正因为马有能力上太行山,所以要策马。以此勉励学生不断进步,能够真正承担得起责任。

  墨子的语言,朴实无华,有时甚至是平铺直叙,没什么文采,也不像庄子那样爱讲寓言故事,但他的话语逻辑性很强。他认为“文采饰太胜”,反而会使听者“迷于其辞,失之其理”,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表达、传播。本文体现了墨子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这也反映了墨子是一个光明磊落、坦诚直率的人。

猜您喜欢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gài)不如¹其乡里,明孝宗时,尝²行乞于吴³。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zhù)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jié)其故,曰:“吾食母在,将以遗之。”食好事者欲窥(kuī)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bì)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食老媪(ǎo)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sì)¹⁰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食沈孟渊(yuān)者,哀¹¹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译文: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明孝宗年间,他曾经在吴地一带乞讨。凡是乞到的食物多数都不吃,每次都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看见的人都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时间长了,就食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我还食老母亲在世,这些食物将要送给她。”食好事的人想偷看事情的究竟,于是跟随着乞丐。走了几里路来到了一条河边,河岸竹树掩映,一叶小舟系在柳树下。小舟虽然破旧,但颇为整洁,舟中食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坐在地上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就唱歌,表演儿戏,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做别的。食一天乞丐什么也没食乞到,十分疲惫,食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听乞丐说自己姓沈,年龄大约三十岁左右。
注释:¹如:比得上。²尝:曾经。³吴:古名地,今江苏浙江一带。⁴贮:储藏。⁵诘:问。⁶遗:送。⁷许:左右。⁸颇:十分。⁹奉:同“俸”。双手相持,表示尊敬。¹⁰俟:等到。¹¹哀:为....感到可怜。
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gōng)¹相对百分空,京口²追随似梦中。
译文:把酒相对,依依话别,回首往昔,竟是百事成空,当年在京口结伴同游、互相酬唱的情景已如旧梦。
注释:务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字。¹觥船:载酒之船,或指代大型酒杯。²京口:今江苏镇江。
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落纸云烟¹君似旧,盈似霜雪²我成翁。
译文:而今您挥毫染翰,云烟满纸,诗风雄健,仍不异昔日;我却早已白发盈巾,满头霜雪,变成皤然衰翁。
注释:¹落纸云烟:比喻运笔挥洒自如,文章气魄雄劲。²盈似霜雪:古人喜着头似,盈似霜雪,意为满头白发。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春来茗叶¹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译文:在这腊尽春回之际,梅花盛开,梢头已染成一片嫣红;待您到任时,春光明媚,白茶叶也该争先吐出芽叶为您洗尘接风。
注释:¹茗叶:茶叶,诗中指福建名茶乌龙茶系中的珍品白叶茶,原产于饶平县,被誉为“国宾茶”。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yū)¹(jīng)²上凌风³
译文:人们领略闽中的溪山之胜还要靠您的妙语佳句,希望您稍微绕点路,到我建造的凌风亭题诗揽胜。
注释:¹小迂:稍作迂回。迂:绕远。²旌节:古代使者所持之节。宋制,镇守一方的军政长官,得拥旌持节。³凌风:亭名,在福建建安,韩元吉有登凌风亭题名录。

  首句“觥船相对百分空”写觥船送别。在船上依依话别,对饮离杯,回首当年,真有百事成空之感。次句“京口追随似梦中”追忆京口旧游。当时陆游任镇江通判,恰好诗人来镇江省亲,两人同游金山,互相酬唱。一年后,诗人改任京官,又来镇江同游,与陆游有京口唱和一集,“道群居之乐,致离阔之思。”而诗人现在回想起来,往事竟像在梦中一样。这两句寄慨深沉,为全诗定了基调。

  “落纸云烟君似旧”一句称誉陆游,言他虽然入蜀多年,而诗风慷慨,挥毫染翰,满纸云烟,气魄雄劲,不殊昔日。“盈巾霜雪我成翁”则感叹自己此刻已满头霜雪,在国事艰虞之秋,未能多为国家宣劳,匡扶时局,现在已经成为老翁了。这两句分别写两人当前的情况,表达了彼此都有壮志未酬的感慨。

  接着五六两句,笔锋一转,借景抒情。“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诗人设想陆游到福建的时候,已是下一年的春天,那里的白叶茶,该争先吐出白色的芽叶了。而在此刻分手之际,已经腊尽春回,红梅好都已迎年开放一片嫣红了。这两句笔姿潇洒,深见诗人旷达的胸怀,不专为别情所牵恋;而情景交融,不落凡响。结尾两句“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再振一笔,以慰行人,并回映前文,有余音绕梁之妙。诗人和陆游在壮年的时候,都曾任官闽中,陆游开始做官的时候,任福州宁德县主簿,那时正当秦桧死后,陆游年三十四岁,诗人也曾任过建安守。彼此对闽中溪山之胜,是非常熟悉的。现在陆游再度任官福建,旧地重来,已经相隔二十年了。所以结笔前一句是希望友人把妙笔重新点染那里的溪山。诗人守建安的时候,曾登过那里的凌风亭,建安地近福州,所以在结句“小迂旌节上凌风”语意双关,希望陆游此去福州,不妨稍为迂回一下道路,登上凌风亭,一访那里的胜景,那么诗人虽然未能同行,也可以因友人访问自己的旧游地而一慰平生了。

  这首送别诗,从十几年前写到赴任以后,有感慨,但不颓唐,对未来有展望,但不虚发豪言,而且情感特别真挚。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第908页

sòngguānjiàncāng

hányuán sòngdài 

gōngchuánxiāngduìbǎifēnkōng jīngkǒuzhuīsuímèngzhōng 
luòzhǐyúnyānjūnjiù yíngjīnshuāngxuěchéngwēng 
chūnláimínghuánzhēngbái jìnméishāojìnfànghóng 
lǐnglüèshānmiào xiǎojīngjiéshànglíngfēng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鲁人身善织屦(jù)¹,妻善织缟(gǎo)²,而³(xǐ)越。或之曰:“子¹⁰¹¹矣!”鲁人曰:“何¹²也?”曰:“屦为¹³¹⁴之也,而¹⁵越人跣(xiǎn)¹⁶;缟为¹⁷¹⁸之也,而越人被¹⁹发。以²⁰²¹²²所长²³,游²⁴²⁵不用之²⁶国,欲²⁷使²⁸²⁹³⁰,其³¹³²³³³⁴?”鲁人对³⁵曰:“夫³⁶不用之国,可³⁷³⁸³⁹⁴⁰之,其用益⁴¹广,奈何⁴²欲也?”
译文:鲁国有个人自身善于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遇到困境。”鲁国人问:“为什么?”这个人回答说:“鞋是(人们)用来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赤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人们)用来戴它,但是越国人都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能办得到呢?”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遭遇困境呢?”
注释:¹鲁人身善织屦:鲁国有个人自身善于织麻鞋。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南部。身:自己,本人。善:善于。屦:古代的一种鞋子,用麻、葛等制成。²缟:白绢(一种白色丝织品),周人用缟做帽子。³而:承接。⁴欲:想要。⁵徙:迁徙。⁶于:到(介词)(表示方向)。⁷或:有人。⁸谓:告诉。⁹子:你 。¹⁰必:一定。¹¹欲:困境,没有出路。文言文中,不得志,没有出路叫“欲";缺乏衣物钱财一般叫“贫”。¹²何:为什么。¹³为:是。¹⁴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¹⁵而:转折。¹⁶跣行:赤脚走路,跣:赤脚。¹⁷为:是。¹⁸冠:帽子。¹⁹被:同“披”,原义覆盖,文中意译为披头散发 。²⁰以:凭借,依靠,用 。²¹子:你,您。²²之:的。²³长:擅长(此处是“所”字结构,后接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擅长的技能技能)。²⁴游:游历 。²⁵于:到。(介词)(表示方向)²⁶之:的。²⁷欲:想要。²⁸使:让。²⁹无:不 。³⁰欲:贫困。³¹其:怎么。³²可:可以。³³得:得到,成功。³⁴乎:语气词,吗。³⁵对:回答。³⁶夫:语气词。³⁷可:可以。³⁸引:引导。³⁹而:承接。⁴⁰用:使用。⁴¹益:更加。⁴²奈何:为什么。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亭亭¹画舸(gě)²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hān)³
译文:高高的画船系在春水边,行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直到半醉才离去。
注释:¹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²画舸:即画船。³半酣:半醉。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译文:不管烟波浩渺,也不管雨打风吹,带着行人远去,满载着离恨去到那遥远的江南。

  该诗首句是说一只漂亮的画船系在岸边的柳树上,表现的是一个“等”字。“亭亭”多用来形容姑娘之苗条、靓丽,作者却用来描写船,可见作者的构思不同一般。“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与刘禹锡的“只有垂杨绾别离”手法相同,且暗切题意,手法不同凡响。“春潭”化用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用笔老道,布局精巧。该句中没有正面写柳,但“系”字和诗题相照应,已暗示了所系之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寓有惜别之意,因此,首联所展示的系舟杨柳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

  “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珍重彼此的友谊,珍重这别离的时刻,送行的人殷勤劝酒,“直到行人酒半酣”,这里含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同时也表明,行人所以喝得半醉,一来是朋友情重,二来是为了排遣离忧。作者在上一句“亭亭画舸”停在水中这一特写背景下,创立了似乎是游春的场面,而下句转入离别,出现心理的反差,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意况隐现在句中。这两句语言很含蓄,意思却很明白。这里不说人有情而怨别,却怪画船无情,无理而妙。

  三四句作者直写离别。第三句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

  最后一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作者不写船带走行人,也不写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的是离恨,多了一层转折,加深了意境。同时把离愁悲恨这一抽象的情态想象成实在的物质,可以放在船上运走,就更为奇妙。此诗在新巧上做文章。作者把离愁别恨变成有分量的东西,可用船来载,在“愁”的分量上做文章,更加深切地表现了心中的凄苦,为人所称道。这一手法为后代诗人借鉴。好的比喻,好的意境,是不怕重复的。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其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5-156
2、 周邦彦《尉迟杯》: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liǔzhī

zhèngwénbǎo sòngdài 

tíngtínghuàchūntán zhídàoxíngrénjiǔbànhān 
guǎnyānfēng zàijiānghènguòjiāngnán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沉沉¹(gēng)²急,渐渐人声绝³
译文: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
注释:¹沉沉:指从远处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声音。²更鼓: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晚上派专人巡夜,打鼓报道时刻,叫做“打更”,打更用的鼓叫“更鼓”。³绝:这里是消失的意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译文: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

  这首诗描绘一幅了夜深人静,但更鼓声声,吹灯欲睡,月照雪映,窗更明的幽冷夜景。全诗简洁晓畅、清新可喜。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夜之静,雪之明,表现出诗人孑然一人夜中赏雪景的独特感受。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制造了更深人转静的环境气氛。“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它以“更鼓”、“人声”的一急一绝,形成对照,更深人静的过程,借助“沉沉”“渐渐”四叠字便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来,使人仿佛听到夜神走动的脚步声。它又以两散行句结束,特意突出后二句雪映月增明的绝妙景致。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写雪映月愈明的景色。“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灯本以照明,吹灯而窗更明,是因为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洒满白雪。末句不言雪而雪自见。诗人这时也许已和衣上床,却又欹枕待月。一年最后一个“十五”,既有明月当空,又有白雪洒地,很可能是诗人一生少遇的良宵。这时一盏寒灯,显已成为多余。不由起坐吹灯,临窗赏玩。由于白雪映衬,月光显得分外皎洁。真是天上地下,照耀如同白昼。

  “月照一天雪”五字,准确地表现出诗人映雪赏月的独特感受,既写了实景,又传出真情,全诗就因有了此句而大增光彩。这两句的艺术灵感,也许是受张九龄“灭烛怜光满”的诗意的诱发,但它不是“望月怀远”,而是映雪赏月,则显属诗人的创造。它也不像韩愈、苏轼因有谪迁经历,而生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情思,只是直写这年最后一个“十五夜”雪中看到的月色。

  此诗由于使用了对偶、散行句式交替出现的艺术手法,而收到了语言清新简净的效果。此诗所写腊半雪夜赏月的景致,可能会给人“幽冷”的印象,但它与柳宗元“孤舟”独钓的“孤独”心态迥然不同,因为作者并无柳氏南迁后的幽禁遭遇。它乃是一个生活安定的诗翁,十二月十五夜映雪赏月的真实感受,可以用诗人“景是众人同,情乃一人领”(《老莫作诗》)的艺术自来说明。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018
2、 清诗观止编委会.清诗观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150

shíèryuèshí

yuánméi qīngdài 

chénchéngēng jiànjiànrénshēngjué 
chuīdēngchuānggēngmíng yuèzhàotiānxuě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