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下驿(yì)穷交日¹,昌亭旅食年²
译文:在做官之前,像虞卿和魏齐,这是从小的穷朋友,算是很早的了;在穷困中,像韩信和南昌亭长之间寄食交往的穷朋友,也算是很早的了。
注释:白下:古地名。在今江苏南京西北。驿:是官家设置的传递文书以及公车往来的驿亭驿有驿丞,主管驿亭之事。唐少府:是什么人,不详。少府,指县尉,在县治中主管治安的事。唐代人叫县令为明府,叫县尉为少府。县丞、县尉、主簿是平级,仅次于县令。¹穷交日:用典。据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战国时,虞卿和魏齐是从小的穷朋友,后来虞卿做了赵国的宰相,魏齐做了魏国的宰相。魏齐和秦国的当权人物应侯有仇,秦国向魏国讨要魏齐,并且讨要的态度很严峻,魏齐就逃到赵国虞卿这里。虞卿为了救从小就是穷朋友的魏齐,立即丢了宰相印,跟魏齐一同偷跑出赵国到了魏国,求情于魏信陵君。信陵君犹疑不决,没有慷慨答应。魏齐见事如此,就自杀了。根据这个故事,汉班固《汉书·游侠传》曾说:“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穷交日由此而来。²“昌亭”句:用典。《史记·淮阴侯传》记载:韩信没有做官以前很贫穷,行为又不检点,不能被推选去当个小官吏,他又不能做买卖设法自谋生计。因此,韩信经常去别人家吃闲饭,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去南昌亭长家里吃饭,吃了几个月,亭长妻子不高兴。一天早晨,亭长家在草席上吃饭,韩信去了,亭长妻不给安排饭食。韩信看出人家讨厌他,很生气,马上离开亭长家。“昌亭”句出于此。意思是说寄人篱下。昌亭,是南昌亭的省略词。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相知何用¹早,怀抱²即依然³
译文:但彼此相知,成为莫逆,为什么一定要早认识呢!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就可以依依不舍而成为知交。
注释:¹何用:何必。²怀抱:心心相印。³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pǔ)¹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译文:天不早了,那夕阳比饯别的酒楼也知了,可是你走上回乡的路,我们之间就被茫茫的风云烟雾隔开了。
注释:¹浦楼:江边的楼。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去去¹如何道,长安在日边²
译文:去吧,去吧,还说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是在太阳那边。
注释:¹去去:远去。²日边:意思是说相距遥远。

  该诗是一篇送别的诗,正如作者其他送别诗一样,也有它特殊的内容与形式。该诗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用夹叙夹议的手笔抒写了作者与唐少府之间虽然交往不长,但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后四句为另一段,就题写饯别,集中描绘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这种惜别心情是在委婉的、絮絮不休的叙谈中衬托出来的。两段深浅如分,朴实从事,既无虚文,也非俗套。

  诗中还涉及了两个典故。其一,借用了韩信早年因家贫寄食“昌亭”(南昌亭长)的故事,以答谢友人对自己来南京的真诚款待。其二,引用了“日近长安远”的成语故事。晋元帝司马睿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大殿上,当着众臣的面问年幼的长子司马绍:“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近。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成语后用于表达对京城遥不可及的眷恋、向往。王勃是获罪被革职离京的,他在南京的白下驿为唐县尉饯行,因友人就要启程去长安谋仕途,而他自己也将远赴交趾(今越南)探望老父,那种“去去如何道”的别离心情,既是祝福友人前途似锦,也流露出自己的失落和怅惘。

  在这样的笔触之下,作者那种进取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慎于择友和忠于所友的描绘,已经清楚地揭示在读者面前。

参考资料:
1、 (唐)王勃,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02,113-116
2、 邢定康,金陵诗词游屐之旅,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09,31

báixià驿jiàntángshào

wáng tángdài 

xià驿qióngjiāo chāngtíngshínián 
xiāngzhīyòngzǎo huái怀bàorán 
lóuwǎnzhào xiāngfēngyān 
dào chángānzàibi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做官之前,像虞卿和魏齐,这是从小的穷朋友,算是很早的了;在穷困中,像韩信和南昌亭长之间寄食交往的穷朋友,也算是很早的了。

但彼此相知,成为莫逆,为什么一定要早认识呢!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就可以依依不舍而成为知交。

天不早了,那夕阳比饯别的酒楼也知了,可是你走上回乡的路,我们之间就被茫茫的风云烟雾隔开了。

去吧,去吧,还说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是在太阳那边。

注释

白下:古地名。在今江苏南京西北。驿:是官家设置的传递文书以及公车往来的驿亭驿有驿丞,主管驿亭之事。唐少府:是什么人,不详。少府,指县尉,在县治中主管治安的事。唐代人叫县令为明府,叫县尉为少府。县丞、县尉、主簿是平级,仅次于县令。

穷交日:用典。据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战国时,虞卿和魏齐是从小的穷朋友,后来虞卿做了赵国的宰相,魏齐做了魏国的宰相。魏齐和秦国的当权人物应侯有仇,秦国向魏国讨要魏齐,并且讨要的态度很严峻,魏齐就逃到赵国虞卿这里。虞卿为了救从小就是穷朋友的魏齐,立即丢了宰相印,跟魏齐一同偷跑出赵国到了魏国,求情于魏信陵君。信陵君犹疑不决,没有慷慨答应。魏齐见事如此,就自杀了。根据这个故事,汉班固《汉书·游侠传》曾说:“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穷交日由此而来。

“昌亭”句:用典。《史记·淮阴侯传》记载:韩信没有做官以前很贫穷,行为又不检点,不能被推选去当个小官吏,他又不能做买卖设法自谋生计。因此,韩信经常去别人家吃闲饭,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去南昌亭长家里吃饭,吃了几个月,亭长妻子不高兴。一天早晨,亭长家在草席上吃饭,韩信去了,亭长妻不给安排饭食。韩信看出人家讨厌他,很生气,马上离开亭长家。“昌亭”句出于此。意思是说寄人篱下。昌亭,是南昌亭的省略词。

何用:何必。

怀抱:心心相印。

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

浦楼:江边的楼。

去去:远去。

日边:意思是说相距遥远。

创作背景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其时26岁的年轻诗人自洛阳动身去交趾(今属越南)探父,途中经过白下驿(今江苏南京),在此地结识了当地的县尉唐少府。一段日子后,继续南下,与唐少府饯别,临别时写下了《白下驿饯唐少府》。

参考资料:
1、 陈勇编,诗国南京,南京出版社,2020.04,19
赏析

  该诗是一篇送别的诗,正如作者其他送别诗一样,也有它特殊的内容与形式。该诗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用夹叙夹议的手笔抒写了作者与唐少府之间虽然交往不长,但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后四句为另一段,就题写饯别,集中描绘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这种惜别心情是在委婉的、絮絮不休的叙谈中衬托出来的。两段深浅如分,朴实从事,既无虚文,也非俗套。

  诗中还涉及了两个典故。其一,借用了韩信早年因家贫寄食“昌亭”(南昌亭长)的故事,以答谢友人对自己来南京的真诚款待。其二,引用了“日近长安远”的成语故事。晋元帝司马睿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大殿上,当着众臣的面问年幼的长子司马绍:“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近。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成语后用于表达对京城遥不可及的眷恋、向往。王勃是获罪被革职离京的,他在南京的白下驿为唐县尉饯行,因友人就要启程去长安谋仕途,而他自己也将远赴交趾(今越南)探望老父,那种“去去如何道”的别离心情,既是祝福友人前途似锦,也流露出自己的失落和怅惘。

  在这样的笔触之下,作者那种进取向上的精神面貌,通过慎于择友和忠于所友的描绘,已经清楚地揭示在读者面前。

参考资料:
1、 (唐)王勃,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02,113-116
2、 邢定康,金陵诗词游屐之旅,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09,31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 9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译文:凶猛的敌骑营寨相连,天上的禽鸟也难偷飞;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三秦¹形胜无今古,千发传闻果是非;
译文:号称形胜的三秦啊,山河的险要古今未改;千发传来的噩讯啊,怎知道究竟是真是非!
注释:¹三秦:项羽灭秦,分关内地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号三秦。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yǎn )(jiǎn)¹鲸鲵(ní)²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译文:庞大的鲸鲵是那么凶暴——似海的人群尽被吞食;毒蛇和恶狗是那么猖獗——分明像铁山把孤城紧围。
注释:¹偃蹇:傲慢,高盛。²鲸鲵:大鱼。此处比喻蒙古军之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qí)阳泪满衣¹
译文:就像是走到穷途的阮籍啊,我面对国难苦无良策——徒然怅望着失陷的岐阳,纷飞的悲泪溅满了裳衣!
注释:¹“穷途”两句:阮籍行车“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此处是作者借此典自况。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百二关河¹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译文: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发,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
注释:¹百二关河: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译文: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译文:荒野发,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从谁细向苍苍¹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译文: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杀人的刀兵?
注释:¹苍苍:天。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
(dān)眈九虎护秦关¹,懦楚孱(chán)齐机上看。
译文:遥想当年,九虎猛将们目光炯炯,凛然守卫在巍巍秦关——孱懦的齐楚何曾在眼,直看它好似肥肉在砧!
注释:¹“眈眈”句: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置秦关等处九个守御史。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yǔ)¹土田推陆海²,汉家封徼(jiǎo)³尽天山。
译文:《禹贡》记述的土田啊,要推那“陆海”最是肥沃;汉朝当年的边界啊,蜿蜒着伸过遥远的天山。
注释:¹禹贡:《尚书》中的一篇,记叙了我国上古的疆域。²陆海:指地势高平、物产丰饶的地区,古代以陕西为“天下陆海之地”。³徼:边境,边界。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北风猎猎¹悲笳(jiā)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译文:慨叹今日,猎猎的北风呼啸不已,悲壮的胡笳随风远传;潇潇的渭水呜咽难抚,河边的战士尸骨正寒。
注释:¹猎猎:风声。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¹惜空闲。
译文:空自有华山的三十六峰啊,仍然像长剑屹立——只可惜倚天的雄奇仙掌啊,只落得徒自空闲!
注释:¹仙掌:华山有仙掌峰。

第一首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诗作一开始就渲染出一种阴冷、低沉、压抑的氛围:北风劲吹,强敌压境。诗人似乎看到了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也似乎更深一层看出了社稷倾危,江山难保。突骑:突人对方阵地的精锐骑兵。

  “三秦形胜无古今,千里传闻果是非”。紧承上两句,诗人的这种担忧还是真的表现出来了。在一声反问中引出了自己内心的沉郁隐痛,悲愤、沉痛、失望的心情溢于言表。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这两句是作者在得知岐阳陷落之后的设想。句中几处地方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入侵者的凶狠、残暴、野蛮,同时也流露出元好问同情老百姓,心忧国难的思想感情。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这两句直抒胸臆,悲慨沉痛,语短情长,感人肺腑。

第二首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元好问身在南阳,却心系失陷的岐阳,写岐阳失陷,又回顾了十年战乱带来的惨状,可谓思绪悠长。“暗”字巧妙渲染出战地暗无天日的场面。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诗句从“望”字生发开去,望中已知音讯断绝,望中如闻陇水呜咽,望中悬想沦陷中的岐阳,从而为下面对岐阳空城的描述作了铺垫。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这两句情感极其低沉悲痛。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元好问在本诗中加入“有情”二字,使自在生长的野蔓草也变得灵动起来,而且还注入了感情的力度,可谓力透纸背。接下来,面对夕阳残照的空城,作者呼天抢地,责问蒙古军屠城罪行。人们读后,不禁一陲魂颤。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如果说上一句的质问还比较笼统,这一句的质问就落到实处了。诗人责问上苍,痛恨蚩尤,表现出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惨无人道战争的极端憎恨。

第三首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面对积弱不振的现状,诗人痛苦地反思过去,回顾历史,希望从中找出重振国家的良方妙策。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这两句和前两句都是描述金朝全盛时的景况。诗人有好几处运用典故,意在说明往日的繁盛与强大。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猎猎是风吹的声音,潇潇是水流的声音,诗人连用两个象声词,极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岐阳城的荒凉与冷清,与往日的繁盛热闹人声鼎沸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全诗在悲怆的抒写中,陡然引入了对险峻华山的描绘,颇能让人产生几分突兀之感,其实这样写不仅是慨叹由于人为的防备不足,使险要的山川、天然的屏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也隐含着元好问愤愤不平的书生意气。宋玉《大言赋》有“长剑耿耿倚天外”之句,元好问在本诗中以倚天长剑比喻险峻的华山。意在提醒金朝统治者要加强防务,可谓在沉痛中见警策。

参考资料:
1、 (金)元好问著.元好问集:三晋出版社,2008.08:第75-78页

yángsānshǒu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liányíngniǎofēi běifēnghàohàoyīn 
sānqínxíngshèngjīn qiānchuánwénguǒshìfēi 
yǎnjiǎnjīngrénhǎi fēnmíngshéquǎntiěshānwéi 
qiónglǎoruǎn kōngwàngyánglèimǎn 

bǎièrguāncǎohéng shíniánróngànqínjīng 
yáng西wàngláixìn lǒngshuǐdōngliúwénshēng 
mànyǒuqíngyíngzhàn cányángzhàokōngchéng 
cóngshuíxiàngcāngcāngwèn zhēngqiǎnchīyóuzuòbīng 

dāndānjiǔqínguān nuòchǔchánshàngkàn 
gòngtiántuīhǎi hànjiāfēngjiǎojìntiānshān 
běifēnglièlièbēijiā wèishuǐxiāoxiāozhànhán 
sānshíliùfēngchángjiànzài tiānxiānzhǎngkōngxián 

访雨寻云,无非是、奇容艳色。就中有、天真妖丽,自然标格。恶发姿颜欢喜面,细追想处皆堪惜。自别后、幽怨与闲愁,成堆积。
访雨寻云¹,无非是、奇容艳色。就中²有、天真妖丽,自然标格³。恶发姿颜欢喜面,细追想处皆堪惜。自别后、幽怨与闲愁,成堆积。
译文:寻找美人,无非找的是美艳的佳人。其中也有天生丽质,自然有风度的。不管是生气发怒,还是面带笑容,细细追想,处处觉得都可爱。自从分别以后,幽怨和闲愁就堆积起来。
注释:¹访雨寻云:指寻找美人。²就中:其中。³标格:风度。⁴恶发:发怒。
鳞鸿阻,无信息。梦魂断,难寻觅。尽思量,休又怎生休得。谁恁多情凭向道,纵来相见且相忆。便不成、常遣似如今,轻抛掷。
(lín)鸿(hóng)¹阻,无信息。梦魂断²,难寻觅(mì)。尽思量³,休又怎生休得。谁恁(nèn)多情凭向道,纵来相见且相忆。便不成、常遣(qiǎn)似如今,轻抛掷(zhì)
译文:书信难寄,杳无音讯。从梦中醒来,再难寻觅其身影。思念无穷无尽啊,怎么能斩断情丝呢。这样多情,向谁诉说,纵然再次相见,我们仍将陷入相互思念之中。难道说,人们注定要像此刻这样,轻易地离开彼此吗?
注释:¹鳞鸿:即鱼雁,指书信或信使。²梦魂断:梦醒。³思量:想念;相思。⁴休:斩断情丝。⁵不成:难道。⁶抛掷:丢弃;弃置。

mǎnjiānghóngzhīèr··xiāndiào--liǔyǒng

访fǎngxúnyúnfēishìróngyànjiùzhōngyǒutiānzhēnyāoránbiāoè姿yánhuānmiànzhuīxiǎngchùjiēkānbiéhòuyōuyuànxiánchóuchéngduīlín鸿hóngxìnmènghúnduànnánxúnjǐnliàngxiūyòuzěnshēngxiūshuínènduōqíngpíngxiàngdàozòngláixiāngjiànqiěxiāng便biànchéngchángqiǎnshìjīnqīngpāozhì

烟轻雨小。紫陌香尘少。谢客池塘生绿草。一夜红梅先老。
烟轻雨小。紫陌(mò)¹香尘²少。谢客³池塘生绿草。一夜红梅先老。
注释:¹紫陌:多称京城的道路。²香尘:芳香之尘。 ³谢客:南朝宋谢灵运小字客儿,时人称为谢客。
旋题罗带新诗。重寻杨柳佳期。强半春寒去后,几番花信来时。
(xuán)题罗带新诗。重寻杨柳佳期。强半¹春寒去后,几番花信²来时。
注释:¹强半:过半。²花信:春花开时,有风应期而来,称花信或花信风。
这是一首伤春惜别的词。上片写春光归去匆匆,一夜细雨轻烟过后,池塘草绿,红梅变老,春天也就过去了。下片写离愁缠绵不断,只有通过做诗题句以追怀相聚的美好时光。而当春寒去后,花信风轮番吹拂之时,那离别相思的愁绪更是难以排遣的。池
莺啼处,摇荡一天疏雨。极目平芜人尽去,断红明碧树。
莺啼处,摇荡一天疏雨。极目平芜(wú)¹人尽去,断红²明碧树。
译文:黄莺的啼声飘落时,飘荡着满天稀疏的雨。极目远望平旷的草地,人们都已离去,红花被雨打落,树木明净碧绿。
注释:¹平芜:草木丛生之旷野。²断红:一作“断虹”。
费得炉烟无数,只有轻寒难度。忽见西楼花影露,弄晴催薄暮。
费得炉烟无数¹,只有轻寒难度。忽见西楼花影露,弄晴催薄暮。
译文:熏烤衣服费了无数炉烟,难以度过的只有,微寒袭人的时分。忽见西楼露出花影,摇弄得天气转晴,催促着黄昏降临。
注释:¹费得炉烟无数: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炉烟,指炉火。

  这首词的标题是“五月雨”五月雨也就是梅子黄时雨,柳宗元诗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词中所写,正是这种景象。 

  上片写景,在那黄莺儿啼叫的地方,满天正飘洒着雨丝,“疏雨”是间歇的雨,“摇荡”形容雨丝飘洒的状态,正所谓“雨丝风片”,再加上间断的莺啼,再准确不过地写出了梅雨的特点。极目远眺,平野之上没有行人,只见残剩的红花缀在绿树上,经过雨的冲洗,显得格外鲜亮。“极目平芜人尽去”,可能取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意境。雨天行人稀少,树是那样绿,花是那样红,词人的观察总是十分细腻、具体的。 

  下片写情,主要写词人的感受。江南梅雨季节,湿度大,衣物易生霉,本来古代上层家庭就好在室内薰香,此时此地更要点燃炉香来除湿。所以说: “费得炉烟无数”此亦从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化出。梅雨季节,江南正处于冷暖空气交会地带,故而多雨,并且气温多变,早晚甚至还会感到轻微的寒意,词中说“只有轻寒难度”,正是指的这种气候,“难度”则属于诗人的感受了。最后两句由雨写到转晴,忽雨忽晴也止是梅雨季节的特点,诗人强调的是由雨转晴完全在不知不觉之间,“疏雨”似乎一直在下着,然而忽然看见西楼边上露出了花影,天已放晴了。阳光照射下,才有花影。这花影摇曳着,摆弄着阳光。时间已接近傍晚,花影随着太阳光线移动,就好像在催促着薄暮的到来。这里“弄”字“催”字都用得很巧妙。在词中“弄”是一个很有表现力的动词,与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张词写月光照射下,花影在轻轻摇动,于寂静中显出动态,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首词取法这一 “弄”字,也用得相当精彩,不说“花弄影’,而说“花影弄晴”,晴是阳光给人的感觉,就是说花影摇动引起光线的明暗变化,这样就有了新的创造。而接言的“催薄暮”,用一个动词“催”字,赋予花影以感情的色彩。薄暮是自然到来的,在花影轻摇中阳光渐渐移去,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催促傍晚的到来,感觉十分细腻,表达则十分精彩。

  前人评陈子龙词“婉丽、清艳”、“情深一往,情韵凄清”。他的词属于“婉约”派,这一派认为词的本质就应该是婉转缠绵、含而不露的。在陈子龙的词中一些细腻曲折的表达,确实体现了这种特点。但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本人的归宿,却是与柔情蜜意、轻歌曼舞的生活不甚相容的,所以前人又特别强调他的“艳”不是浓得化不开的艳,而是“清艳”。情韵更不是“婉媚”,而是“凄清”。在他存世的数十首词中,大都是抒写节候变化和自然风物的,其中也颇多批评时事的寓意和忧时伤世感情的曲折表达,至于本篇,主要用赋体写成。既然找不到什么寄托的根据,我们且将它作为一篇描写节候风物的佳作来欣赏吧。

jīnmén··yuè--chénzilóng

yīngchùyáodàngtiānshū

píngrénjǐnduànhóngmíngshù

fèiyānshùzhǐyǒuqīnghánnán

jiàn西lóuhuāyǐngnòngqíngcuībáo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¹(ruì)²天教³及岁除
译文: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注释:¹嘉:好。²瑞:指瑞雪。³天教:天赐。⁴岁除:即除夕。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半盏屠(tú)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译文: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chúxuě

yóu sòngdài 

běifēngchuīxuěgēngchū jiāruìtiānjiàosuìchú 
bànzhǎnyóuwèi dēngqiánxiǎocǎoxiět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