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3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
辞宗盛荆梦¹,登歌²美凫(fú)(yì)³
译文:当时的文学之士,视屈原、宋玉的诗文创作为宗法,刘义庆都督六州诸军事有如鲁侯之保有凫、绎二山。
注释:香炉峰:庐山南部名峰。因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酷似香烟缭绕,故而得名。¹荆梦:即楚梦,用宋玉《高唐赋》记楚王游云梦事。²登歌:升堂奏歌。³凫绎:二山名,在兖州邹县(今属山东)。因刘义庆时为江州刺史都督南兖州、徐等六州诸军事,故引以喻庐山诸峰。
徒收杞梓饶,曾非羽人宅。
¹²(qǐ)(zǐ)³,曾非羽人宅
译文:楚地徒然人才众多,却不比此山是神人仙人所居之地。
注释:¹徒:空白。²收:接纳,聚集。³杞梓:楚产二种好木,喻优秀人才。⁴饶:丰饶。⁵曾非羽人宅:不如香炉峰这仙人之境地可贵。羽人:神话中的飞仙。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¹²³云扃(jiōng),沾光扈(hù)龙策
译文:阳光使庐山云雾光彩润耀,我随从临川王义庆进山亦沾其光芒。
注释:¹罗:列。²景:日光。³蔼:云气升腾。⁴云扃:犹云扉。⁵扈龙策:随从临川王游山。扈:随从。龙策:贵人腰间佩带物。这里代指临川王。策:马鞭。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御风亲列涂¹,乘²山穷³禹迹
译文:登上山峰,亲历列御寇御风之途,穷尽大禹足迹所至。
注释:¹列涂:列子御风所经之途。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道家。《庄子·逍遥游》中说他御风而行,轻妙之极。²乘:登。³穷:寻求到尽头。⁴禹迹:大禹治水足迹所至之地。传说中大禹治水曾经过庐山。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奉舜命治水,采取疏导的办法,取得成功。后成为舜的继承人。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峰壁。
含啸¹对雾岑(cén)²,延³峰壁。
译文:对着云雾缭绕的山峦吹着清越的口哨,女萝攀附峰崖的绝壁上。
注释:¹啸:摄口吹出声音,古人有擅长此技者,《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 ²雾岑:云雾缭绕的山峦。岑:小而高的山。³延:及,援。⁴萝:女萝。⁵倚:靠着。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青冥(míng)¹摇烟树,穹(qióng)²³负天石。
译文:摇烟之树葱茏上指晴空,负天之石犹似远跨而来。
注释:¹青冥:青色的天空。冥:昏暗。²穹:高耸。³跨:渡。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霜崖灭¹土膏²,金涧测泉脉³
译文:满承霜雪的山涯见石不见土,黄碣色岩石的深涧下,可以探测到泉水的源头。
注释:¹灭:灭绝。²灭土膏:这里指只见石不见土。土膏:土地中的膏泽,即土地的肥力。³泉脉:指泉水由来。
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旋渊¹²星汉³,乳窦(dòu)通海碧
译文:深深的潭水星汉倒映,钟乳石洞中之水似与碧海相通。
注释:¹旋渊:回旋流动的深潭。²抱:围抱。³星汉:银河。抱星汉:指倒映出天空星辰。⁴乳窦:石乳洞穴。⁵海碧:即碧海。相传在扶桑之东,“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海内十洲记》)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
谷馆¹驾鸿人²,岩栖(qī)³(jǔ)客。
译文:山谷中寓居着乘坐鸿鹄的仙人,山岩上栖止着服食了金丹的人。
注释:¹谷馆:山谷中寓居着。²驾鸿人:乘坐鸿鹄的仙人。鸿:鸿鹄,高飞之鸟。³岩栖:山岩上栖止着。栖:止息。⁴咀:含味,这里指服食。⁵丹:金丹,仙丹。服食金丹据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殊物¹藏珍怪²,奇心隐仙籍³
译文:山中有许多特殊奇怪的珍贵之物和许多奇人仙人。
注释:¹殊物:异物。²珍怪:贵重而少见的物品。³仙籍:成仙得道。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高世¹²音华³,绵古(dùn)精魄
译文:仙人的音容笑貌虽潜隐不可见,但其精魄却绵古长遁却不死。
注释:¹高世:盛世。²伏:藏匿,隐伏。³音华:音声。⁴绵古:远古。⁵遁:潜隐。⁶精魄:魂魄。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萧瑟¹生哀听²,参差³远惊觌(dí)
译文:草木萧萧发出悲哀之响,远观景物惊心动魄。
注释:¹萧瑟:一作“萧散”,萧洒闲散。²哀听:哀音,动人听闻的声音。³参差:高低远近。⁴觌:见。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
¹无献赋²才,洗污奉³毫帛(bó)
译文:虽然我没有高超的献赋之才,但也要恭敬奉上这简陋之言以记此从登庐山香炉峰之事。
注释:¹惭:惭愧。²献赋:作赋献于皇帝,或以颂扬,或以讽谏。古时以遇事能作赋进献为有才华的表现。³奉:进献。⁴毫帛:毛笔绢帛。

  开头四句借鲁侯保有凫绎两山起兴,称美庐山。当时刘义庆以江州刺史都督南兖州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义庆招揽文士,作者称其为辞宗,意思中不无知遇之感。这里说“美凫绎”,不过是借凫绎起兴,作者称美的是庐山。“徒收”二句说鲁侯虽有凫绎二山,其地又人才众多。但却不是仙人所居。言外之意是庐山才是可记可咏的羽人之宅。而从“曾非羽人宅”之‘‘非”字,不难看到诗人追慕羽人的思想倾向。

  接着“罗景”四句是叙事,始写登香炉峰。“罗景”句是说山中云雾时起,常把日影遮住。“沾光”句点题面“从登’’二字。“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踪’’二句用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夸张地写出了作者一行脚步的迅捷,简直大有飘飘欲仙之态。从“穷”字可见他们的游兴之浓。

  “含啸对雾岑”以下八句是全诗中的写景部分,诗人精细地描绘了庐山的奇险景物。若隐若现的雾中峰峦,激起了诗人的奇情妙趣。“含啸”借以抒发诗人飘飘然有凌云之志的思想情绪。“延萝”句的“倚”字很形象地描绘了树木贴山生长的景象。“青冥”二句分写树和石。目力极远之处是一片青蒙蒙的境界,而远树若烟,融入一片青冥之中。这原是一幅淡而远的图画,但用一个“摇”字,将静境化为动境。下句描写巨石的峥嵘气象。山石高插云天,故称“负天石”。重岩叠巘,若远跨而来,故曰“穹跨”。同上句一样,诗人以独特的审美眼光,把静态的山石写成似有生命,从而充分表现出庐山峰峦的奔腾气势。“霜崖”二句分写石崖和深涧。霜崖不一定指崖上有霜,不妨可解为石壁光秃无土,灰白如霜。闻人倓释“旋渊”句说:“水在山之巅则高,故云抱星汉。”湍急的旋流倒映着云天河汉,而“抱”字,出人意表地写出了水天合一之景。可见鲍照诗研炼之工。‘‘乳窦”句更多地表现出想象成分。岩洞中倒挂的石钟乳,千奇百怪,不知其所以来,常令人遐想无穷。诗人想象它们与碧海相通。以上八句,诗人以瑰丽夸张的诗笔,描绘了庐山的雾岑、延萝、青冥、巨石、霜崖、金涧、旋渊、乳窦,勾勒出庐山的奇险风光。

  从“谷馆驾鸿人”至结尾,主要表现诗人对于神仙的向往。“谷馆”二句说,幽谷之中和峰岩之上,栖居着驾鸿往来、饮丹修炼的仙人。“殊物”句紧承上,“驾鸿人”和“咀丹客”,便是“珍怪”的一部分。“奇心”句亦指仙人。他们的踪迹虽潜隐不见,但魂魄却能绵延万古而不死。这里,明显表现出诗人艳羡神仙。接下“萧瑟”二句荡开笔墨,抒写诗人在大自然面前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刚才曾激起诗人退想、并为其精心描绘的庐山奇景,定然给诗人一种且哀且惊的感受。“哀听”和“惊觌”,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诗人的哀伤。作者始登香炉峰时,“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真是兴致勃勃。最终却“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乐景成哀,似乎无端生出许多伤感。诗人心理突然变化的原因就在于诗人感叹不能名隐仙籍。在诗人意识中,庐山亘古如斯,驾鸿人和咀丹客在此长遁精魄,然而我却不能跻身羽人之列,与庐山共存,这是无可奈何的大恨事。这一叹恨袭上心头,睹景皆生哀情。结尾二句,从遐想和悲哀中返跌回从游香炉峰的现实。作者自谦没有汉代辞人的才能,而作此诗。这里用汉代辞人日夕献赋之事,在文义上正与开头“辞宗”遥相呼应。

  钟嵘《诗品》评鲍照诗“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和“贵尚巧似”。这首诗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正如钟嵘所说,善于精细地描绘景物形状,显得具体逼真。如“罗景蔼云扃”、“延萝倚峰壁”、“青冥摇烟树”、“旋渊抱星汉”一类诗句,无不真切地刻划出景物的形状,显示出鲍照描写景物的独特才能。

  鲍照才气旺健,故遣词造句每出新意,且骨力遒劲。这首诗给读者的突出印象是刚健新奇,丝毫没有平熟软媚之态。像“青冥摇烟树之“摇”字,“旋渊抱星汉”之“抱”字,“参差远惊觌’’之“远”字,用字生异,句法独造。陆时雍说:“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诗镜总论》)丁福保说:“鲍照于去陈言之法尤严,只一熟字不用。又其真境,沈响惊奇,无平缓实弱钝懈之笔,杜、韩常师其句格,如‘霞石触峰起’、 ‘穹跨负天石’,句法峭秀,杜公所拟也。”(《八代诗菁华绿笺注》)这些评语,很适合《从登香炉峰》诗的特色。

  鲍照写景诗虽以雄健、峭秀取胜,但往往失之厚涩,缺少自然之美。此篇也有这种缺点。如“穹跨负天石”一句虽说峭拔,但总觉雕琢过甚。他如“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等句,用字既异,又兼对偶,便显得既涩又厚。沈德潜《古诗源》评鲍照:“五言古雕琢与谢灵运相似,自然处不及。”指出了鲍照写景诗不及大谢之处。

  此诗状物精细,骨力雄健,句法峭拔。以布局而言,入题、叙事,状物、抒情等部分层次清晰,文义吻合无间。但终因受山水诗发展的时代影响,显得雕琢有余而少自然之致,幽深涩厚而乏跌宕风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823页
众木蔽春塘,花落如堕鸟。
众木蔽¹春塘,花落如堕(duò)鸟。
译文:春天生长茂盛的树木已经遮蔽了池塘,飘洒的落花好似一只只向下飞坠的鸟。
注释:¹蔽:遮蔽。
山庄苔满阶,久雨来人少。
山庄苔满阶,久雨来人少。
译文:山庄里的台阶上已经长满了苔藓,连日下雨很少有人来此。
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州。
(zōu)¹吾小弟,被²发下瀛(yíng)³
译文:邹容我的小兄弟,小小年纪走东洋。
注释:¹邹容:清朝末年四川巴县人,字蔚旦,日本留学生,富于民族思想,力主革命排满,著有《革命军》一书,脍炙人口。回国后继续著文攻击清朝政府,与章炳麟一起被捕,后在狱中病死,死时年才二十一岁。²被,同披,披发,说尚未束发成童,形容年纪小。³瀛州,这里指日本。
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餱。
快剪刀除辫¹,干牛肉作餱(hóu)²
译文:快刀剪去猪尾巴,随身牛肉当干粮。
注释:¹快剪句:满清统治中国后,强迫汉人都要和满人一样梳辫子,当时汉人称之为“豚尾”;剪除辫子是表示献身反清革命的决心,邹容不但自己剪辫,还曾勇敢地剪去清政府派驻日本的留学生监督的发辫。²餱:干粮。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¹
译文:英雄打进牢狱门,天地也为你悲伤。
注释:¹悲秋:感秋气而悲伤,屈原《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临命须掺(shǎn)¹,乾坤只两头²
译文:临死还要搀着手,生的伟大死荣光!
注释:¹掺手:掺,执手。²乾坤句:说两颗头颅,好比天地一样大,含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意思。
清朝光绪廿九年,作者和邹容一道在上海被捕。邹容写了一本《革命军》,作者为他作序,另外还在报纸上写了骂满清皇帝的文章。作者以为他们这次入刀怕不能活着出来了,因而写了这首诗送给邹容,表示和他同患难,共生死。
张巡,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擢进士第。巡繇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归者,倾赀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肆,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张巡,邓州南阳人。博通¹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所交必大人长者,不与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节(zhuó)进士第。巡繇(yáo)太子通事舍人出为清河令,治绩最,而负节义,或以困厄²归者,倾赀(zī)振护无吝。更调真源令。土多豪猾,大吏华南金树威恣(zì)(sì)³,巡下车,依法诛之,赦余党,莫不改行迁善
译文:张巡,是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通晓作战布阵的方法,气节高尚,不太注重小节,他结交的一定是有身份的官员和年高德重的人,不和平常的人结交,当时的人不可能知道。开元末年,中进士第。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出京任清河县令,治理的成绩最好,很有义节,有因为困顿归附他的人,倾尽资财救济保护毫不吝啬。再调为真源县令。当地有很多强横狡猾的人(豪强),大吏华南金建立了自己的威势恣意妄为,张巡一到任,就依法杀了他,赦免了他的党徒,(其党徒)没有不改恶从善的。
注释:¹博通:广泛地通晓。亦谓广具各种知识。²困厄:(处境)艰难窘迫。³恣肆:放肆,无顾忌。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安禄山反,(巡)遂起兵讨贼,从者千余。巡驰骑决战,身被创不顾,士乃奉巡主军。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当此时,王命不复通,大将六人白巡以势不敌,且上存亡莫知,不如降。六人者,皆官开府、特进。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率军士朝,人人尽泣。巡引六将至,责以大谊,斩之。
译文:安禄山反叛,张巡就起兵讨伐叛贼,跟随他的有一千多人。张巡纵横驰骋与敌人决战。自已受了伤也不顾惜,军士们尊奉他主持军务。累积60天,大小数百战。在这个时候,君王的命令不能通达,六个将领把力量不敌叛军的情况报告张巡,(说)况且皇上生死不知,不如投降。这六个人都做官至开府、特进。张巡假装答应,第二天在大堂上设置天子画像,率领将士们朝拜,(将士们)人人都哭泣。张巡把六个将领带上来,用大义来责备(他们),杀了他们。
至睢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尽,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至睢(suī)阳,……有诏拜巡御史中丞。被围久,食¹²,巡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贼知外援绝,围益急。众议东奔,巡、远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十月癸丑,贼攻城,士病不能战。城遂³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巡不屈,年四十九。
译文:到了睢阳,……皇帝有诏收任命张巡为御史中丞。(睢阳)被围困久了,粮食吃尽了,张巡的士兵大多饿死,活着的人都受了伤,气力都用尽了。叛贼知道(城内)没有外援了,围攻更加紧急。大家商量向东撤退,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如果放弃了睢阳,叛贼就会乘胜击鼓向江南进攻,江淮一带一定会失守。况且率领饥饿的部队行进,一定不会成功(达到目的地)。十月癸丑,叛贼攻城,士兵都精疲力竭不能作战。睢阳城于是被攻陷了,张巡和许远都被抓住了。张巡的部下看见他(被俘的情形),都站直来而且哭了,张巡说:“(大家都)安心吧,不要害怕,死是命啊。”张巡不屈服(被杀),时年四十九岁。
注释:¹食:粮食。²尽:完。³遂:于是,就。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¹?何人不将²?经营四方。
译文:什么草儿不枯黄,什么日子不奔忙。什么人哪不从征,往来经营走四方。
注释:¹行:出行。此指行军,出征。²将:出征。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何草不玄¹?何人不矜(guān)²?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译文:什么草儿不黑腐,什么人哪似鳏夫。可悲我等出征者,独受此非人待遇。
注释:¹玄:发黑腐烂。²矜:通“鳏”,无妻者。征夫离家,等于无妻。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匪兕(sì)¹匪虎,率²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译文: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旷野不停步。可悲我等出征者,白天黑夜都忙碌。
注释:¹兕:野牛。²率:沿着。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有芃(péng)¹者狐,率彼幽草。有栈²之车,行彼周道³
译文:野地狐狸毛蓬松,往来出没深草丛。役车高高载征人,驰行在那大路中。
注释:¹芃:兽毛蓬松。²栈:役车高高的样子。³周道:大道。

  全诗以一征人口吻凄凄惨惨道来,别有一份无奈中的苦楚。一、二两章以“何草不黄”、“何草不玄”比兴征人无日不在行役之中,似乎“经营四方”已是征夫的宿定命运。既然草木注定要黄、要玄,那么征人也就注定要走下去。统帅者丝毫没有想到:草黄草玄乃物之必然本性,而人却不是为行役而生于世,人非草木,当不能以草木视之。而一句“何人不将”,又把这一人为的宿命扩展到整个社会。可见,此诗所写绝不是“念吾一身,飘然旷野”的个人悲剧,而是“碛里征人三十万”(唐李益《从军北征》)的社会悲剧。这是一轮旷日持久而又殃及全民的大兵役,家与国在征人眼里只是连天的衰草与无息的奔波。

  因此,三、四两章作者发出了久压心底的怨怼:我们不是野牛、老虎,更不是那越林穿莽的狐狸,为何却与这些野兽一样长年在旷野、幽草中度日?难道我们生来就与野兽同命?别忘了,我们也是人!

  不过,怨终归是怨,命如草芥,生同禽兽的征夫们并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他们注定要在征途中结束自己的一生。他们之所以过着非人的行役生活是因为在统治者眼中他们根本就不是人,而是一群战争的工具而已。所以,怨的结局仍然是“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这种毫无希望、无从改变的痛苦泣诉,深得风诗之旨,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征人的悲苦,故清方玉润慨道:“盖怨之至也!周衰至此,其亡岂能久待?编诗者以此奠《小雅》之终,亦《易》卦纯阴之象。”(《诗经原始》)一首如泣如诉的征人小诗,后人看到的却是周室的灭亡,这也许是“用兵不息”者万万没有想到的。

  此诗的后两章很善于借景寄情,方玉润云:“纯是一种阴幽荒凉景象,写来可畏。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诗境至此,穷仄极矣。”(同上)诚哉斯言。

cǎohuáng

míng xiānqín 

cǎohuáng xíng rénjiāng jīngyíngfāng 

cǎoxuán rénguān āizhēng wéifěimín 

fěifěi shuàikuàng āizhēng zhāoxiá 

yǒupéngzhě shuàiyōucǎo yǒuzhànzhīchē xíngzhōudà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