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¹邻铜雀,漳(zhāng)²望邺城。
译文:金凤台紧挨着铜雀台,邺城面对着浊漳河。
注释:¹金凤:台榭名,疑为“金虎台”之误。²漳河:浊漳河,在当时河北道相州邺城北面。
君王¹无处所,台榭(xiè)²若平生³
译文:君王已死,现在没有地方可寻了,而这里的亭台楼榭却依旧是那个样子。
注释:¹君王:指曹操,曹操曾受封魏王,死后追为武帝。²台榭:土高者为台,有木者为榭。³平生:往常。
舞席纷何就¹,歌梁²(yǎn)³倾。
译文:当年的歌舞席和那未倾倒的歌梁还有什么用呢?
注释:¹何就:能成什么事?也就是有什么用处的意思。²歌梁:这里实指舞庭。³俨:庄严的样子。
西陵¹松槚(jiǎ)²冷,谁见绮(qǐ)³情。
译文:西陵里的松树槚树那样苍冷,谁明了铜雀妓的愁情?
注释:¹西陵:指曹操的墓地。²松槚:松树与槚树,这两种树常栽植于墓前。³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代指铜雀妓。
¹本深宫²妓,层城³闭九重。
译文:我本是铜雀合上的乐妓,幽闭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宫中。
注释:¹妾:铜雀妓自称的谦词。²深宫:指铜雀台。³层城:指深宫。九重:九层,形容宫殿之深邃。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译文:君王死了欢爱已尽,现在为谁打扮为谁歌舞呢?
锦衾(qīn)¹不复襞(bì)²,罗衣³谁再缝。
译文:锦缎的被子懒得再叠,绫罗的衣服也不再缝制了。
注释:¹锦衾:锦缎的被子。²襞:折叠。³罗衣: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高台¹西北望,流涕向青松²
译文:由这高高的铜雀台上望西陵,不由得使人对着墓前的青松流下了泪水。
注释:¹高台:指铜雀台。²青松:苍翠的松树,此处指坟地。

  《铜雀妓》是乐府诗题名,也叫《铜雀台》。铜雀原名榭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造,台上有铜铸大雀。《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据《邺都故事》记载,曹操命其子将其葬在邺之西岗;妾妓都住在铜雀台上,早晚设酒食祭奠,每月初一、十五在灵帐前奏乐祭礼;诸子也经常登台瞻望西陵墓田。

  王勃的《铜雀妓二首》是“裁乐府以入律”的。这两首五言律诗都描写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在其中,诗人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生活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

  第二首开头“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是以歌妓的口吻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使沉郁悲凉的气氛一开始就笼罩了全篇。据史书记载,铜雀台很高,上有宫房一百二十间,歌妓们被关闭在重重宫门之中。这里的“闭”字表现出了深宫里歌妓没有自由的痛苦。颔联“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进一步描写歌妓内心的孤寂。

  她们本来是用自己的姿色、技艺娱乐君王,博取君王的欢心的。而此时就连这样的机会也已经结束了。曹操死了,还为谁歌舞,为谁修饰容貌呢!然而她们仍然得按照曹操的遗命,“每月十五,辄向帐前作妓乐”,为曹操的“魂灵”歌舞。这更可悲。君王就连死后都操纵着她们的命运,她们唯有终老宫中,永不得见天日,其中悲苦可想而知。颈联“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是写歌妓没有任何希冀,在死寂绝望的心情中,心灰意懒,华贵的铺盖没人再折叠,绫罗的衣裙也不想再缝制,“谁再缝”的“谁”字用得好,以疑问代词代替否定词与上句的“不”字相对,含意双关而有力。“谁”实为“人人”,说明有这样命运的人很多失去自由,没有欢乐没有理想,虽生犹死。尾联“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承上联之意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恨绵绵,歌妓在那高入云霄的铜雀台上放眼远眺,只看到西陵苍松翠柏,不觉凄然泪下。

  诗人写《铜雀妓》诗,是为了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的,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不同于一般的凭吊怀古诗,对于史事不着力显微阐幽,而能别寓兴意;不采取直抒胸臆或议论,而以歌妓的口吻自叹自哀,真情实感,分外动人。

tóngquèèrshǒu--wáng

jīnfènglíntóngquèzhāngwàngchéng

jūnwángchùsuǒtáixièruòpíngshēng

fēnjiùliángyǎnwèiqīng

西língsōngjiǎlěngshuíjiànluóqíng

qièběnshēngōngcéngchéngjiǔzhòng

jūnwánghuānàijǐnwèishuíróng

jǐnqīnluóshuízàifèng

gāotái西běiwàngliúxiàngqīngsō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凤台紧挨着铜雀台,邺城面对着浊漳河。

君王已死,现在没有地方可寻了,而这里的亭台楼榭却依旧是那个样子。

当年的歌舞席和那未倾倒的歌梁还有什么用呢?

西陵里的松树槚树那样苍冷,谁明了铜雀妓的愁情?

我本是铜雀合上的乐妓,幽闭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宫中。

君王死了欢爱已尽,现在为谁打扮为谁歌舞呢?

锦缎的被子懒得再叠,绫罗的衣服也不再缝制了。

由这高高的铜雀台上望西陵,不由得使人对着墓前的青松流下了泪水。

注释

金凤:台榭名,疑为“金虎台”之误。

漳河:浊漳河,在当时河北道相州邺城北面。

君王:指曹操,曹操曾受封魏王,死后追为武帝。

台榭:土高者为台,有木者为榭。

平生:往常。

何就:能成什么事?也就是有什么用处的意思。

歌梁:这里实指舞庭。

俨:庄严的样子。

西陵:指曹操的墓地。

松槚:松树与槚树,这两种树常栽植于墓前。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代指铜雀妓。

妾:铜雀妓自称的谦词。

深宫:指铜雀台。

层城:指深宫。九重:九层,形容宫殿之深邃。

锦衾:锦缎的被子。

襞:折叠。

罗衣: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高台:指铜雀台。

青松:苍翠的松树,此处指坟地。

创作背景

  《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作者曾由洛阳去冀州游玩,途径铜雀台,见陈迹而顿生盛衰之感,于是创作了《铜雀妓二首》。

参考资料:
1、 倪木兴.初唐四杰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6-38
鉴赏

  《铜雀妓》是乐府诗题名,也叫《铜雀台》。铜雀原名榭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造,台上有铜铸大雀。《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据《邺都故事》记载,曹操命其子将其葬在邺之西岗;妾妓都住在铜雀台上,早晚设酒食祭奠,每月初一、十五在灵帐前奏乐祭礼;诸子也经常登台瞻望西陵墓田。

  王勃的《铜雀妓二首》是“裁乐府以入律”的。这两首五言律诗都描写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在其中,诗人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生活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

  第二首开头“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是以歌妓的口吻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使沉郁悲凉的气氛一开始就笼罩了全篇。据史书记载,铜雀台很高,上有宫房一百二十间,歌妓们被关闭在重重宫门之中。这里的“闭”字表现出了深宫里歌妓没有自由的痛苦。颔联“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进一步描写歌妓内心的孤寂。

  她们本来是用自己的姿色、技艺娱乐君王,博取君王的欢心的。而此时就连这样的机会也已经结束了。曹操死了,还为谁歌舞,为谁修饰容貌呢!然而她们仍然得按照曹操的遗命,“每月十五,辄向帐前作妓乐”,为曹操的“魂灵”歌舞。这更可悲。君王就连死后都操纵着她们的命运,她们唯有终老宫中,永不得见天日,其中悲苦可想而知。颈联“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是写歌妓没有任何希冀,在死寂绝望的心情中,心灰意懒,华贵的铺盖没人再折叠,绫罗的衣裙也不想再缝制,“谁再缝”的“谁”字用得好,以疑问代词代替否定词与上句的“不”字相对,含意双关而有力。“谁”实为“人人”,说明有这样命运的人很多失去自由,没有欢乐没有理想,虽生犹死。尾联“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承上联之意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恨绵绵,歌妓在那高入云霄的铜雀台上放眼远眺,只看到西陵苍松翠柏,不觉凄然泪下。

  诗人写《铜雀妓》诗,是为了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的,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不同于一般的凭吊怀古诗,对于史事不着力显微阐幽,而能别寓兴意;不采取直抒胸臆或议论,而以歌妓的口吻自叹自哀,真情实感,分外动人。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 9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译文: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注释: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又称“柏子潭”、“柏子龙潭”。遗址在滁州的龙池街。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幽人¹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译文: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
注释:¹幽人:幽隐之人。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草露不辞芒屦(jù)¹湿,松风偏与葛(gé)²轻。
译文: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
注释:¹芒屦:草鞋。²葛衣:泛指秋冬间所穿的衣服。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临流欲写猗(yī)¹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译文: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注释:¹猗兰:即《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

  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此联写诗人月夜独游。诗人这里自称幽人。明月当空,诗人踏着月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这里,诗人意在表现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这一联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但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

  全诗写龙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眷然归与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殷海国.《古代山水诗名篇赏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89-290

lóngtánzuò

wángshǒurén míngdài 

chùhuāxiāngqīng shílínmáoshēng 
yōurényuèchūměiwǎng niǎoshānkōngshímíng 
cǎomángshī湿 sōngfēngpiānqīng 
línliúxiělán jiāngběijiāngnánxiànqíng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火山¹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²行人绝。
译文: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注释:¹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²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知君惯度祁(qí)连城¹,岂行愁见轮台²月。
译文: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注释:¹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²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脱鞍(ān)¹暂入酒家垆(lú)²,送君万里西击胡。
译文: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注释:¹脱鞍:一作“脱衣”。²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功名祗(zhǐ)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译文: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5 .
2、 林家英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09 .

sòngshǐ使西guānjūn

cénshēn tángdài 

huǒshānliùyuèyīnggèng chìtíngdàokǒuxíngrénjué 
zhījūnguànliánchéng néngchóujiànlúntáiyuè 
tuōānzànjiǔjiā sòngjūnwàn西 
gōngmíngzhǐxiàngshàng zhēnshìyīngxióngzhàng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巨积¹水中央,江寒出水²长。
译文:在瞿塘峡那湍流之中,巍然立着一堆巨石。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很高。
注释:¹巨积:谓物品成堆。²出水:出自水中。
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沉牛¹答云雨,如马²戒舟航(háng)³
译文: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即使得到保护,在滟滪堆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
注释:¹沉牛:亦作“沈牛”。 谓古代沉牛于水,以祭川泽。²如马:形容滟滪堆之大。³舟航:行船。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天意存倾覆(fù)¹,神功²接混茫³
译文:这是上天有意使意船存在倾覆危险,于是造物神功设此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
注释:¹倾覆:倒塌;翻倒。²神功:神灵的功力。³混茫:亦作“混芒”,指广大无边的境界。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干戈¹连解缆(lǎn),行止忆垂堂²
译文:把系船的缆绳解开。因靠近堂屋的屋檐之下,堂屋屋檐檐瓦坠落可能会伤到人。
注释:¹干戈:指战争。²垂堂:靠近堂屋檐下。

  《滟滪堆》出自《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九,此诗描绘了滟滪堆雄浑险恶,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的忧虑与无奈。

  首联“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开门见山,突出滟滪堆之大,接着下句表现了滟滪堆之高,其中一个“巨”字和一个“长”字,不但突出了滟滪堆之高之险,而且给人以望而生畏之感。

  颔联“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这两句化用了当时的谚语之意。谚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这一联承上而来,突出了滟滪堆的险恶之势。

  颈联“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在诗人看来,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着倾覆的危险,于是就使造物神功设此巨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船。在此,把滟滪险滩化为水候(即水在不同季节变化的情状,并成为警戒行船的标石)。

  尾联“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诗人在战乱中,漂泊不定从成都乘船辗转至夔州,一路走来险象环生。故最后一句写道:“行止忆垂堂。”“垂堂”因檐瓦坠落可能伤人以此喻危险的境地。从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以“忆垂堂”为结,不仅写出诗人无尽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乱的现状。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借物抒情,从诗歌来看,好似在写“滟滪堆”的自然险恶,而实际上诗人抒发了“行止忆垂堂”的忧虑心情。其次,侧面描写,诗人在诗歌中,多次引用典故谚语,从侧面突出了要表现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764-765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晚日照空矶(jī)¹,采莲承晚晖。
译文:落日映照在水边的礁石上,采莲女沐浴在余晖中。
注释:¹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译文:风起时湖面划动很困难,莲子太多采了也不见稀少。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zhào)¹动起蓉落,船移白鹭(lù)飞。
译文:木桨摇动,时而有荷花瓣落下,小船慢慢移动旁边偶有白鹭飞过。
注释: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荷丝傍(bàng)¹绕腕(wàn),菱角远牵衣。
译文:荷丝绕上采莲人手腕,菱角会牵扯着衣襟。
注释:¹傍:依附。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此诗的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一个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让人沉浸的时刻。“风起”二名转入采莲的描写,从“难渡”中透露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棹动”二名描绘的采莲场面只有两笔写实的白描:采莲的小船在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详地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末二句借物写情,别有一种趣味: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实际上是作者留恋这环境,故借采莲人写同。拟人手法运用十分巧妙,全诗情韵顿生。

cǎilián--xiāogāng

wǎnzhàokōngcǎiliánchéngwǎnhuī

fēngnánliánduōcǎiwèi

zhàodòngróngluòchuánbáifēi

bàngràowànlíngjiǎoyuǎnqiān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松下茅(máo)¹五月凉²,汀沙³云树晚苍苍
译文: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注释:¹松下茅亭:放眼亭外。²凉:传达了给人以舒畅之感。³汀沙:指靠近水边的沙洲。⁴云树:高大的树木。⁵苍苍:深青色,幽暗。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行人无限秋风思¹,隔水青山似故乡。
译文: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远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注释:¹思:指的是思乡的感情。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山水风光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典型的旅游诗,作于诗人宦游途中,写行旅中偶遇之景色。诗中热情赞颂了稚川山水风光的优美,并巧妙抒写了思乡之情。

  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稚JII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上句从小处下笔,工笔描画;下句从大处着眼,泼墨涂染。前后相映,构成一幅意境淡远的松亭晚眺图,含蕴着稚川山水给予异乡“行人”的快感和美感。

  三四两句,抒发“行人”于松亭晚眺之中突然唤起的一种油然而生的乡情,实际也在表达对于稚川山水的盛赞。“行人无限秋风思”,是稚川山水给予“行人”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发。“行人”二字,在此点出,补明上两句均是“行人”眼中之所见;“秋风思”代指乡愁归思,唤起诗人对故乡一切熟悉亲爱的事物的深切忆念。

  此诗的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参考资料:
1、 蔡景仙主编.《山水田园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217页
2、 萧涤非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4,:第676页

zhìchuānshānshuǐ

dàishūlún tángdài 

sōngxiàmáotíngyuèliáng tīngshāyúnshùwǎncāngcāng 
xíngrénxiànqiūfēng shuǐqīngshān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