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潮生没浅沙,秦淮两岸有人家。当年江总门前柳,轻薄犹飞满路花。
落日潮生没浅沙,秦淮两岸有人家。当年江总门前柳,轻薄犹飞满路花。
陈?

陈?

陈?,明代诗人,作品《泊秦淮》《寄扬州韩绰判官》《滁州西涧》《鸟鸣涧》《山中送别》《凉州词 其一》《凉州词 其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枫桥夜泊》《锦瑟》 ▶ 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骑马踏红尘,长安重到,人面依前似花好。旧欢才展,又被新愁分了。未成云雨梦,巫山晓。
骑马踏红尘,长安重到,人面依前似花好。旧欢才展,又被新愁¹分了。未成云雨梦,巫山晓²
译文:骑马踏人红尘,再次来到京城,恋人的容貌还像以前一样如花一样漂亮。和旧爱的欢聚才开始,又要离别,带来了新的忧愁。与恋人没能完成云雨欢会,天就要亮了。
注释:感皇恩: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双调六十七字,上下片各七句四仄韵。¹新愁:此指乍见又别之愁。²巫山晓:暗示又将分离。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故人何处也?青春老。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yǎo)¹。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故人何处也²?青春老。
译文:远隔千里,令人肠断;翻越穿行于关山古道之间,回头怅望京都高城和天际一样遥远,如同天外一样遥远不可见。满怀的离愁别恨,都交付给落花和啼鸟。恋人在何处呢?青春在离愁中,已经迅速地逝去了!
注释:¹天杳:和天际一样遥远。²也:语助词。

  词的上片写乍逢又别的惆怅,下片写已别还思的眷恋。全词描写了词人与故人暂聚又别为内容,抒发人生易老、聚少离多的悲苦心情。这首词在艺术上,层层渲染。如写离别,从初别时的留恋之情,到别后的种种离愁,后来的“满怀离恨”,步步递进,颇具韵味。

  上片写与故人久别重逢的相聚之欢,但欢不掩悲。内容铺展,井然有序。“骑马踏红尘,长安重到,人面依前似花好”之句,是先写又回“长安”,重见故人“红尘”一词,在这里除了指熙熙攘攘的繁华所在外,也可指随风化尘的遍地落花。这样一来,其中也便含有归来晚、春已老的慨叹;蕴义颇丰。“人面依前似花好”之句可知这个久别重聚的故人应是词中男主人公所爱恋的女子。

  “旧欢才展”四句写刚聚又散、欢中带悲、悲欢混杂的情绪。“未成云雨梦、巫山晓”这里使用巫山云雨的典故,暗喻男女欢会之情,对多情人偏偏不能常会、欢会时短的情景作进一步渲染,意思是说:与久别的恋人还未能很好地再续前缘,就被无情的黎明破坏了。

  下片抒写才相逢又前手远去的悲苦心情。“千里断肠”三句是寓情于景,凄凄凉凉:迢迢千里作远别,已令人心痛肠断;翻越穿行于关山古道之间,回头怅望京都高城已不可见,如仙的美人已隔在漠漠云天之外,这更摧人心肝。

  “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二句则是直抒胸中的无可奈可之情:把离情别恨交付给落花,交付给啼鸟。这是典型的移情手法,用花自飘落、鸟自啼鸣象征人生聚散无定、一切都由它去吧的消极心绪。

  “故人何处也?青春老”句中的“故人”,即词中男主人公所恋之人:令人系恋难忘的故人如今在哪里?人生苦短,青春华年的离愁的催化下,已经迅速地逝去,全词便在充满忧伤地对恋人呼唤与思念中结束。

  这首词风格悲凉深沉而浑朴,手法多样。尤其在布局谋篇方面更具特色,它层次前明、结构紧凑,一环扣一环,层层铺展,把词中人悲欢离合的每一个感情节奏,都强烈地显示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09:第1060页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南京¹久客²(gēng)南亩³,北望伤神北窗。
译文:我望眼欲穿,而你却是那么地遥远,在罹难了叛贼的践踏之后,九重宫阙、雕梁画栋早已满目疮痍,昔日的繁华旧景也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怕是只有摇摇欲坠的城阙和遍地斑斑的血迹,这怎不教人感到黯然神伤呢!
注释:¹南京:指当时的成都,而非“六朝古都”南京,是唐玄宗在至德二年(757年)为避安史之乱幸蜀时所置,与长安、洛阳同为唐国都。²客:杜甫到成都是避难和谋生兼而有之,也非情愿,所以自称为“客”。³南亩:田野,引申为田园生活。⁴北望:相对于成都而言,长安在其北。⁵伤神:伤心。⁶坐:一作“卧”。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昼引老妻乘小艇(tǐng),晴看稚(zhì)¹浴清江²
译文: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身着布衣,深情地牵引着老妻乘上小艇,在浣花溪上鼓棹游赏,清澈的溪水在阳光下荡漾着波光,不远处,孩子们在水里无忧无虑地洗澡嬉戏。
注释:¹稚子:幼子;小孩。²清江:水色清澄的江。南朝梁何逊《初发新林》诗:“铙吹响清江,悬旗出长屿。”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俱飞蛱(jiá)¹²相逐,并蒂(dì)³芙蓉本自双。
译文:浣花溪岸边的蝴蝶缠缠绵绵翩翩双飞,你追我逐;溪水上的荷花如双栖鸳鸯一般,并蒂双双。
注释:¹蛱蝶:蝴蝶。²元:犹“原”,本来。³并蒂: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⁴芙蓉:荷花的别名。也指刚开放的荷花。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míng)¹蔗浆²携所有,瓷罂(yīng)³无谢玉为缸。
译文:把煮好的茶汤和榨好的甘蔗浆,用瓷坛来盛装也不比玉制的缸来得差,放在艇上可以随取随饮。
注释:¹茗饮:指冲泡好的茶汤,亦是茶的别称。²蔗浆:即甘蔗榨成的浆汁。³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⁴无谢:犹不让,不亚。

  诗人在一开始就直抒胸臆,顿感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诗人在草堂的北窗独坐,极目北望,感慨万千。此联对仗极工,“南”、“北”二字迭用对映,以“南京” 对“北望”、以“南亩”对“北窗”。

  颔联由抒怀转入描写在成都的客居生活:“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此情此景富有诗情画意,是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野生活。波光云影伴着棹声、嬉闹声,杜甫望着眼前这位同他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杨氏,两鬓业已有些斑白,细细的皱纹开始悄悄爬上了曾经细嫩的面庞,回想起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和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今生有伊相伴,纵然再苦也甘之如饴,这或许就是一起吃苦的幸福吧。想到这里,杜甫内心深处的感情犹如潮水从心底奔涌而出,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如双栖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象征着夫妻或两个相爱的恋人双宿双飞,永不离分,唯美的梁祝化蝶所表达的也正是此意。

  末联诗人又把游走的思绪拉回现实中来,将视线转移到随艇携带的“茗饮”和“蔗浆”上来。“茗饮”这一叫法最早出自三国曹魏张揖的《广雅》一书中:“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可见,在三国时期,荆巴一带(今湖北、四川交界一带)把茶汤称作“茗饮”,而且煮饮的方式也比较特别。另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菰稗为饭,茗饮为浆”,“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茶”字最早首见于唐显庆中(656~661年)苏恭的《本草》中,距离杜甫写此诗的时代已有百余年,而成都位于巴蜀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饮茶成风,这在张载的“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登成都白菟楼》)中可窥见一斑。杜甫在诗中用“茗饮”而不用“茶”,足见他移风易俗,受当地饮茶习俗影响颇深。诗人在尾联中至少寄寓了两层意思:一是道出他的人生滋味,二是表达他的人生价值观。于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只有“苦”和“甜”两味,而且苦是远远多于甜的,早年多舛的命运和后来的尘埃落定恰如这清苦的“茗饮”和甘甜的“蔗浆”。他与妻子经历了多少的离别、思念之苦,如今能手牵手、肩并肩同乘一艇,是在尝尽苦辛之后换来的甜蜜,来之不易。“茗饮蔗浆携所有”,把苦茗与甜蔗都同置一艇上,时饮茗来时饮浆,时苦时甜,恰如在回味一段人生。至于人生价值观,在此时的杜甫眼里,茗饮蔗浆都用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瓷坛来盛放,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精美的玉缸。瓷坛与玉缸,虽功用相同,内涵却有天壤之别,一朴质,一奢华;一象征着简淡平凡的生活,一象征着穷奢极恶的生活。诗人认为“瓷罂无谢玉为缸”,意味着他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追求显达仕途转变成追求陶然田园,由勃勃雄心转变成淡泊宁静,这一过程也诚如茶由醇厚渐转淡薄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22-123

jìntǐng--

nánjīngjiǔgēngnánběiwàngshāngshénzuòběichuāng

zhòuyǐnlǎochéngxiǎotǐngqíngkànzhìziqīngjiāng

fēijiádiéyuánxiāngzhúbìngróngběnshuāng

míngyǐnzhèjiāngxiésuǒyǒuyīngxièwèigāng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译文:想当年蔡文姬漂泊异乡,留下这首曲子, 千年后才逢着一位知音。
注释:文姬:指蔡文姬。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心。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¹心。
译文:不通胡人的语言,徒留楚客孤寂的心。
注释:¹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译文:我沉醉于音乐中, 眼前似有边境上的衰草随风飘动,天空中乌云弥漫。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sài)吟。
译文:我漂泊在外,远方战马出塞,风声低吟。

èzhǔtīngbiéjiàdànqín--liúzhǎngqīng

wénliúqiānzàizhīyīnjiěrénkōngliúchǔxīn

shēngsuíbiāncǎodònglǒngyúnshēnshìzhǎngjiāngshàngxiāoxiāochūsāiyín

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¹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译文:别看萤火虫散发的光亮小,但它依旧有着照亮夜晚的雄心壮志。
注释:¹莫:不要。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译文:微风又不认识字,为什么要胡乱翻书呢?

  诗人因文成名,也因文惹祸,酿成了轰动一时的“清风”诗案,这首诗因此成为诗人的断头诗。

  徐骏因风吹乱了他的书页,引发诗兴,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便招致了杀身之祸。清朝当权者认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是诗人在嘲讽清朝统治者不识书,不适合统治。这“清风”诗案,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下,文字是极易招祸的。

  当时清朝盛行文字狱,凡清统治者认为有碍于专制集权统治的著述、文字,必兴起大狱,肆意株连。其中比较突出的康熙二年的庄氏明史案、雍正六年的吕留良案等等。清朝大兴文字狱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其后果极其严重,极大地摧残和钳制了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云间征思断,月下归愁切。
云间¹²思断,月下归愁切³
译文:空中的大雁隔断了我的思念,月下想要归家的愁思越发急切。
注释:¹云间:此指天空中的大雁。²征:表示远行,同时还可与迁客、边卒相联系。³切:意谓急切。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鸿雁西南飞,如何故人别?
译文:鸿雁也往西南家乡方向飞去,我为什么却与朋友轻易离别?

  这首诗,写诗人远游他乡,又与友人离别,其愁绪又多几层。

  “云间征思断”是整首诗的起因,天空中的大雁朝西南方向的飞翔,突然地阻断了旅人的脚步与平常的情思。

  远行的旅人突然被南飞的大雁所惊动,也许此刻便是在晚上,因此诗人“月下归愁切”。这里“征”与“归”两个字可相对来理解。因见“鸿雁西南飞”,故诗人问自己:“如何故人别?”以鸿雁的归乡反衬自己与友人的离别。

  这首诗因雁而起兴。一叶落而叹天下秋,叹生命的匆匆流逝;一雁过而感慨于孤独的远征,思念起家乡故乡与故人。

参考资料:
1、 苏爱风.王勃诗歌艺术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hányǒusānshǒu ·èr

wáng tángdài 

yúnjiānzhēngduàn yuèxiàguīchóuqiè 
hóng鸿yàn西nánfēi rénbi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