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皇御宇,惟帝乘乾。五材并用,七德兼宣。平暴夷险,拯溺救燔。
惟皇御宇,惟帝乘乾。五材并用,七德兼宣。平暴夷险,拯溺救燔。
九域载安,兆庶斯赖。续地之厚,补天之大。声隆有截,化覃无外。
九域载安,兆庶斯赖。续地之厚,补天之大。声隆有截,化覃无外。
鼓钟既奋,干戚攸陈。功高德重,政谧化淳。鸿休永播,久而弥新。
鼓钟既奋,干戚攸陈。功高德重,政谧化淳。鸿休永播,久而弥新。
猜您喜欢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¹弓当²挽强,用箭当用长³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注释:¹挽:拉。²当:应当。³长:指长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射马,擒(qín)¹贼先擒王。
译文: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注释:¹擒:捉拿。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杀人人有限¹,列国²自有疆³
译文: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注释:¹人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²列国:各国。³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疆:边界。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gǒu)¹制侵陵²,岂³在多杀伤。
译文: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注释:¹苟能:如果能。²侵陵:侵犯。³岂:难道。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qiánchūsàijiǔshǒu ·liù

 tángdài 

wǎngóngdāngwǎnqiáng yòngjiàndāngyòngcháng 
shèrénxiānshè qínzéixiānqínwáng 
shārényǒuxiàn lièguóyǒujiāng 
gǒunéngzhìqīnlíng zàiduōshāshāng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jì)¹竟何待²,朝朝空自³归。
译文: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注释:¹寂寂:落寞。²竟何待:要等什么。³空自:独自。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欲寻芳草去¹,惜与故人违²
译文: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注释:¹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²违: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当路¹谁相假²,知音世所稀。
译文: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注释:¹当路:当权者。²假:提携。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寂 一作:索)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fēi)¹。(寂 一作:索)
译文: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注释:¹扉:门扇。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6-87页 .

liúbiéwángshìwéi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jìngdài zhāozhāokōngguī 
xúnfāngcǎo rénwéi 
dāngshuíxiāngjiǎ zhīyīnshìsuǒ 
zhǐyīngshǒu huányǎnyuánfēi  (zuò suǒ )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榴枝婀(ē)(nuó)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译文:碧绿的石榴树婀娜迎风,鲜红的石榴像挂满灯笼。里面有一层透明的薄膜,白玉般的石榴子鲜美齐整。
注释:石榴: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是从西域引进中原的。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可羡(xiàn)¹瑶池碧桃树,碧桃²红颊(jiá)一千年。
译文:瑶池的碧桃树有什么值得羡慕,哪比得上石榴树扎根民众。碧桃虽美结果要经千年,石榴每年都能带来农家小院的笑声。
注释:¹可羡:何羡,岂羡。²碧桃:传说中长于仙山的异树。

  石榴是美丽女子与纯洁爱情的象征,诗人盛赞了婀娜的榴枝、繁富的榴实、轻盈的榴膜、鲜丽的榴子,表现了自己的爱慕之情,然而尽管石榴比碧桃还要美丽娇艳,却也无法红颜“一千年”。《石榴》既是生命的挽歌也是爱情的悼亡诗。“榴”字凡四叠,分别写其枝、实、膜、子,突出了石榴的美艳,读来春风扑面,不独上下句复辞,联内亦复辞。“碧桃”联袂而出,深叹人间红颜易逝,唯有深藏于心底的真诚与美好的情感才真的可以“碧桃红颊一千年”。

  在艺术特色上,此诗运用了复词重言的手法,从而使节奏回环,词脉婉曲。李商隐写过许多这样的诗。有同步往复的,如“一弦一柱思华年”,“此花此叶长相映”。有同句双步往复的,如“一夕南风一叶危”,“半留相送半迎归”。这种同句不同音步的重叠往复,又可以组成对仗的一联,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堂西畔桂堂东”;“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还有同联内前后一次单复的,“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还有同联前后蝉联的,如“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也有同一联前后句首尾衔顾,使回环增大,涵盖全联的,如“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回肠九回后,犹有剩回肠”。惟独这《石榴》一首诗内多次连环回复,大小回环相套,读来意韵连绵,回味无穷,绕梁三日,挥之不去。

参考资料:
1、 王红军.李商隐诗复叠辞格之美[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4期).
2、 郭清扬.石榴[J].青少年日记(小学版),2016,(第12期)

shíliú

shāngyǐn tángdài 

liúzhīēnuóliúshífán liúqīngmíngliúxiān 
xiànyáochítáoshù táohóngjiáqiānnián 
夜起倚危楼,楼角玉绳低亚。惟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鸳瓦。
夜起倚危楼¹,楼角²玉绳³低亚。惟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鸳(yuān)
译文:半夜起来登上高楼,楼檐与玉绳星是如此接近。漫天当中只有冷冷的月亮和迷茫的霜雾,笼罩着城里人家的房屋。
注释:¹危楼:危即高的意思,指高楼。²楼角:高楼的檐角。³玉绳:星名,《春秋元命苞》:玉衡北两星为玉绳。⁴亚:通“压”,低垂貌。⁵惟有:只有。⁶鸳瓦:鸳鸯瓦,旧时屋瓦一伏一仰,片片相扣故有此称。
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却向春风亭畔,数梧桐叶下。
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¹。却向春风亭畔(pàn),数²梧桐(tóng)叶下³
译文:不要为秋天的到来感到悲伤,也正如不要为春天的逝去而伤心。向往在春风亭的日子,数着一片片飘落的梧桐树叶。
注释:¹伤春罢:感伤春天逝去。²数:计算。³梧桐叶下:代表秋天来临。

  这是一首把悲秋的感情和哲理的思致结合起来的小词。但悲秋的感情中结合了对人间的关爱。哲理的思致中也夹杂了一些放不开的执著。

  从上片来看,一般来说古人的诗词在写到“夜起”和“倚危楼的时”的时候,都是由于内心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忧愁郁闷。那是因为当时国家的命运不容乐观,所以“夜起倚危楼”虽然可能是在写实,但“夜起”与“倚危楼”的组合,却暗示了作者内心也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忧愁和郁闷。“楼角玉绳低亚”是登楼之所见。但作者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夜空。而是随着霜天寒冷的月光转向对人间的俯瞰。在月光下从城市的高楼向下看,最显眼的大约也就是一片屋顶。但作者不说“万家屋顶”而说“万家鸳瓦”并非只是因为“鸳瓦”这个词更关丽。因为“万家鸳瓦”令人想到人间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

  下片虽然有“春风亭畔”有“梧桐叶下”。似乎也是写景,实际上却是议论,哲理的思致主要表现在下片之中。伤春与悲秋是诗人的传统,但伤春其实是不愿意看到青春和美好欢乐时光的离去,悲秋其实是不愿意看到衰老和摧伤打击的到来。这种感情本来是人人共有的,诗人只是用诗的语言把这种悲哀表达出来而已。而四季的轮换和春秋的代序是自然规律,不可能因人的愁肠而改变。同样,人的过去和未来也不是自己所能够完全把握的,一生之中不断为此而悲伤痛苦岂不是徒寻烦恼。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觉悟,诗人才能够对春秋的代序和盛衰的交替有一种冷静的明察,能够“却向春风亭醉,数梧桐叶下”。这一句,说得实在很妙。“春风”,是欣欣向荣的春天的象征;而梧桐是秋天落叶最早的树木。当梧桐的第一片叶子飘落下来的时候,秋的肃杀便开始一天比一天通近了。所谓“春风亭”,不一定真有此亭,作者只是通过春风与梧桐的对比来表现出这种对哲理的体悟而已。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9-21

hǎoshìjìn··wēilóu--wángguówéi

wēilóulóujiǎoshéngwéiyǒuyuèmíngshuānglěngjìnwànjiāyuān

rénjiānyòubēiqiūzhèngshìshāngchūnquèxiàngchūnfēngtíngpànshùtóngxià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楚材称晋用¹,秦臣即赵冠²
译文:楚国的人材被晋国重用,秦国的臣子戴上了赵国君王的桂冠。
注释:¹楚材称晋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注:言楚亡臣多在晋。²秦臣即赵冠:《后汉书.舆服志》:“武冠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离宫延子产¹,羁(jī)旅接陈完²
译文:毁坏了离宫才迎接子产入晋,羁旅的陈完被齐国优礼接待。
注释:¹离宫延子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晋......子产使尽坏其馆。”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到晋国,因为晋侯没有见,子产命人毁坏馆舍。离宫:原指古代帝王于正式宫殿外别建的宫殿,以便随时游处。这里指招待外国贵宾的客馆。延:接待。²羁旅接陈完:《左传.庄公二十年》:陈公子完(敬仲)奔齐,齐国使他为国卿,他自称“羁旅之臣”,不肯接受。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寓卫非所寓¹,安齐独未安²
译文:黎侯寄寓在卫国不是自己的安居之地,重耳想要安居在齐国偏偏不能安居。
注释:¹寓卫非所寓:《毛诗.正义.式微.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春秋时期狄人追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国,随行臣子你劝他归国。后人因此以作思归的典故。²安齐独未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亡到齐国,齐桓公将女儿齐姜嫁给他。重耳有安居于齐之意,不复图晋国,齐姜部下赵衰等与齐姜共设计令重耳离开齐国。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雪泣悲去鲁¹,凄然忆相韩²
译文:孔子因为要远离鲁国而悲伤拭泪,韩国被秦所破,张良想起自已的先人是韩国五代的宰相,因而以全部家财求客刺杀秦王。
注释:¹雪泣悲去鲁:《韩诗外传》:“孔子去鲁,迟迟乎其行也。”雪,拭也。雪泣即拭泪。这句以孔子去鲁事喻自己远离家乡故国。²凄然忆相韩:《史记.留侯世家》:“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也。”庾信父庾肩吾曾在梁朝任散骑常侍、度支尚书。庾信十五岁入太子宫为讲读(太子的伴读),后又任诵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散骑侍郎等。这句,庾信以张良五世相韩为比,深念旧恩,思之凄然。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唯彼穷途恸(tòng)¹,知余行路难。
译文:只有那阮籍驾着车子走路,遇到没有路径可通就痛哭而返,才知道我的处境的艰难。
注释:¹唯彼穷途恸:《三国志.魏志》引《魏氏春秋》:“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辙所穷,辙痛哭而返。”这句说自己已处此境地,唯有途穷之悲痛也。恸:极度悲哀;大哭。

  这首诗叙写流落异域,思念乡国的悲愤感情。通篇用典,目的是借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说明自已远离父母之邦的梁朝而被羁留在北方做官,实在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是无可奈何,他对于有恩于他的梁主是耿耿不忘的。

  诗文开篇说:楚国的人材被晋国重用,秦国的臣子戴上了赵国君王的桂冠。毁坏了离宫才迎接子产入晋,羁旅的陈完被齐国优礼接待。这两句是说自已在北方受到北周诸帝的重视和优待。

  黎侯寄寓在卫国不是自己的安居之地,重耳想要安居在齐国偏偏不能安居。上二句是说自己被留于北方是出于不得已。

  孔子因为要远离鲁国而悲伤拭泪,韩国被秦所破,张良想起自已的先人是韩国五代的宰相,因而以全部家财求客刺杀秦王。庾信与其父肩吾均曾仕梁,深念旧恩,故以张良五世相韩为比。

  只有那阮籍驾着车子走路,遇到没有路径可通就痛哭而返,才知道我的处境的艰难。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