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凄雨畅,烝哉帝心。有敬其祀,肃事惟歆。昭昭车服,济济衣簪。
霜凄雨畅,烝哉帝心。有敬其祀,肃事惟歆。昭昭车服,济济衣簪。
鞠躬贡酎,磬折奉琛。差以五列,和以八音。式祗王度,如玉如金。
鞠躬贡酎,磬折奉琛。差以五列,和以八音。式祗王度,如玉如金。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因依老宿¹发心初,半学修心²半读书。
注释:¹老宿:称释道中年老而有德行者。²修心:修养心性。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雪后每常¹同席卧,花时未省²两山居。
注释:¹每常:常常。²未省:未曾,没有。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猎人箭底求伤雁(yàn),钓户¹竿头乞活鱼。
注释:¹钓户:指渔家。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jiùshānsēng--wángjiàn

yīnlǎo宿xīnchūbànxuéxiūxīnbànshū

xuěhòuměichángtónghuāshíwèishěngliǎngshān

lièrénjiànqiúshāngyàndiào竿gāntóuhuó

xiàngfēngchénfánnǎozhīshuāibìngnánchú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楼锁轻烟,水横斜照,遥山半隐愁碧。片帆岸远,行客路杳,簇一天寒色。楚梅映雪数枝艳,报青春消息。年华梦促,音信断、声远飞鸿南北。
楼锁轻烟¹,水横斜照²,遥山半隐³愁碧。片帆岸远,行客路杳(yǎo),簇(cù)一天寒色。楚梅映雪数枝艳,报青春消息。年华梦促,音信断、声远飞鸿南北¹⁰
译文:楼阁笼罩在春天的轻烟之中,夕阳斜照着江水,远山半隐在一片忧愁的碧色中。一片孤帆离岸远去,在外的旅客路途遥远,天空中聚集着消散不去的寒色。几枝南方的梅花在雪中鲜艳绽放,向人报示着春天的讯息。人生如梦一般的短促,书信断绝,南北分飞的大雁,哀鸣声远。
注释:倾杯乐:倾杯乐,词牌名,又名“倾杯”“古倾杯”。以柳永《倾杯乐·楼锁轻烟》为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段十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五仄韵。¹楼锁轻烟:即轻烟锁楼,指楼阁笼罩在春天的轻烟之中。²斜照:斜阳,夕阳。³遥山半隐:远山隐约只现小一半的面容。⁴愁碧:山的绿色使人发愁。⁵行客:旅客。⁶簇:聚集。⁷楚梅:南方的梅花。⁸青春:春天。⁹年华梦促:人生如梦一般的短促。¹⁰飞鸿南北:鸿雁向南北而飞。
算伊别来无绪,翠消红减,双带长抛掷。但泪眼沉迷,看朱成碧。惹闲愁堆积。雨意云情,酒心花态,孤负高阳客。梦难极。和梦也、多时间隔。
算伊¹别来无绪²,翠消红减³,双带长抛掷(zhì)。但泪眼沉迷,看朱成碧。惹闲愁堆积。雨意云情,酒心花态,孤负高阳客。梦难极¹⁰。和梦也、多时间隔¹¹
译文:料想她也是自从分别后没什么心情,憔悴消瘦,衣服上的两根带子就抛去不用了。然而泪眼模糊,视线混乱。忧愁堆积起来。男女相爱之情,饮酒赏花之心,我都要辜负了。美好的梦难以昨晚,更甚者,连这短暂的梦境也多时没有了。
注释:¹伊:她,指所思念的人。²无绪:没有心情。³翠消红减:原指仡叶凋零,此处比喻女子因思念而消瘦。⁴双带:疑指衣带。则此句意为不整服饰。⁵沉迷:模糊。⁶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⁷雨意云情:男女相爱之情。⁸酒心花态:对酒赏花时的情意。⁹高阳客:指酒徒,此为自指。¹⁰梦难极:梦难尽,指不能将好梦做完。¹¹多时问隔:长时间才有一次这样的梦。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能作山川远势,白头惟有郭熙。
能作山川远势,白头惟有郭熙。
却写李成骤雨,惜无六幅鹅溪。
却写李成骤雨,惜无六幅鹅溪。
徐生脱水双鱼,吹沫相看晚图。
徐生脱水双鱼,吹沫相看晚图。
老矣个中得计,作书远寄江湖。
老矣个中得计,作书远寄江湖。
折苇枯荷共晚,红榴苦竹同时。
折苇枯荷共晚,红榴苦竹同时。
睡鸭不知飘雪,寒雀四顾风枝。
睡鸭不知飘雪,寒雀四顾风枝。
子母猿号槲叶,山南山北危机。
子母猿号槲叶,山南山北危机。
世故谁能樗里,彀中皆是由基。
世故谁能樗里,彀中皆是由基。

  《题郑防画夹五首》,是黄庭坚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组诗。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第一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庭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的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杜甫的题画诗,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在描绘画境中道出画理。如《戏题王宰山水图歌》,因题画而道出“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的艺术见解。黄庭坚在此题的第二首诗,题咏的是郑防收藏的郭熙的画,也运用这一表现手法。郭熙是北宋山水画家,其画强调“取势”。他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他的山水画论《林泉高致》提出的“三远”——高远、平远、深远,就是要取山川之远势。黄庭坚对绘画有很高的艺术素养,所以这首诗的前二句“能作山川远势,白头惟有郭熙”,是很精当的评价。三四句具体咏赞画夹中郭熙之作。郭熙曾为苏才翁家摹写宋初北派山水画家李成的《骤雨图》六幅,因此笔墨大进。诗人在郑防画夹中得以见到《骤雨图》真迹,非常兴奋。但三四句不直说,而是曲折达意。自从见到郭熙画后,他禁不住跃跃欲试,也来摹写《骤雨图》,但一时找不到六幅好绢。“鹅溪”,在今四川三台,以产上好画绢著称。把六幅画绢说成是“六幅鹅溪”,以出人意料的语言,创造出新奇的意象。溪水清澈透明,恰似皎洁轻柔的画绢。黄庭坚学杜甫诗,以善于锤炼句法、字法著称,于此句可见。这两句既奇警,又自然天成,而且给整首诗增添了盎然意趣,补足前二句之意,使全诗不流于枯燥。

  从章法和句法来看,第二首诗的第三、四句,一起一落,折出笔势,同前一首的第三句一气连贯、第四句陡然转折不同。可见诗人用笔灵活多变,决不重复,总是力求创新与出奇。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523-524页

zhèngfánghuàjiāshǒu--huángtíngjiān

huìchóngyānguīyànzuòxiāoxiāngdòngtíng

huànbiǎnzhōuguīrényánshìdānqīng

néngzuòshānchuānyuǎnshìbáitóuwéiyǒuguō

quèxiěchéngzhòuliùé

shēngtuōshuǐshuāngchuīxiāngkànwǎn

lǎozhōngzuòshūyuǎnjiāng

zhéwěigòngwǎnhóngliúzhútóngshí

shuìzhīpiāoxuěhánquèfēngzhī

ziyuánhàoshānnánshānběiwēi

shìshuínéngchūgòuzhōngjiēshìyóu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一时谋议略¹施行,谁道君王²³(jiǎ)生。
译文: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
注释: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史记》、《汉书》有传。¹略:大致,差不多。²君王:指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³薄:轻视,亏待。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爵位¹自高言尽废²,古来何啻(chì)³万公卿
译文: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注释:¹爵位:官爵和职位。²废:弃置,废弃。³何啻:何止。啻:仅,止。⁴公卿:达官贵人。

  此诗咏汉文帝与贾谊,但与李商隐诗的着眼点不同,议论更大相径庭。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就诗歌艺术而言,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所以说文帝并不轻视贾谊。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此诗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参考资料:
1、 王紫微编著. 古代怀古诗词三百首[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4.09.第157页
2、 王美春,郭志明著. 诗美的永恒 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10.第199-200页

jiǎshē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shímóulüèshīxíng shuídàojūnwángjiǎshēng 
juéwèigāoyánjìnfèi láichìwàngōng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