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依其语,以刀斩驼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¹有一人,于瓮(wèng)²中盛谷。骆驼入瓮食³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jí)问:“法何?”老人曰:“汝¹⁰当斩驼头,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¹¹¹²¹³语,以刀斩驼头。既¹⁴杀驼,而复¹⁵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主人急忙问:“什么方法?”老人说:“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注释:¹昔:从前,以往。²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³食:吃。⁴首:头。⁵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⁶以为忧:为此事而忧虑。⁷语:告诉。⁸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⁹亟:急迫。¹⁰汝:你。¹¹即:就。¹²依:依照,按照。¹³其:那个。¹⁴既:已经。¹⁵复:又。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经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来使人们获得无上的智慧,这是《百喻经》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来裹药的树叶,当人有病时,就取出药来用,而自然地将裹药用的叶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应当抛开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shātuówèng

qié nánběicháo 

    yǒurén wèngzhōngchéng luòtuówèngshí shǒuchū zhǔrénwéiyōu shī yǒulǎorénláizhī yuē  yōu yǒujiāochū  zhǔrénwèn    lǎorényuē  dāngzhǎntuótóu dāngchūzhī  zhǔrénwéimiào  dāozhǎntuótóu shātuó érwèng chīrén wéishìrénsuǒxià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主人急忙问:“什么方法?”老人说:“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注释

昔:从前,以往。

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食:吃。

首:头。

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以为忧:为此事而忧虑。

语:告诉。

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

亟:急迫。

汝:你。

即:就。

依:依照,按照。

其:那个。

既:已经。

复:又。

参考资料:
1、 齐石宜选注.分调绝妙好词 摸鱼儿:东方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第31-32页
道理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经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来使人们获得无上的智慧,这是《百喻经》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来裹药的树叶,当人有病时,就取出药来用,而自然地将裹药用的叶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应当抛开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寓意

  本文共涉及两个人物,其中对骆驼的主人盲目听信他人意见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同时也对那个老人不懂装懂的表现进行了嘲讽。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经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世上不可能有那种“既杀驼,而复破瓮”的傻子,但思想方法呆板,机械的人是不少的。

  以譬喻的手段,来使人们获得无上的智慧,这是《百喻经》的根本所在。譬喻的形式就好像用来裹药的树叶,当人有病时,就取出药来用,而自然地将裹药用的叶子扔掉。所以有智慧的人读了这部书,应当抛开譬喻故事的形式,抓住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这个故事就启示我们:凡事要认真思考,仔细研究,不能因小失大,更不能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

伽腽肭

伽腽肭

暂无信息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xián)¹,玉盏(zhǎn)²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译文:西湖风光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儿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注释:¹急管繁弦:指变化丰富而节拍紧凑的音乐。²玉盏:玉制酒杯。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行云却在行舟下¹,空水澄鲜²,俯仰³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译文: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注释:¹行云却在行舟下:指天上流动的云彩倒影在水中,仿佛就在行船之下。²空水澄鲜:天空与水面均澄澈明净。³俯仰:仰观俯察,观赏。

  这首词表现的是饮酒游湖之乐。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首句“西湖好”是统领全词的,下面分别渲染这个“好”字;画船载酒,稳泛平波,空水澄澈,别有洞天,使人俯仰,乐而忘返。写出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这也就是本词所揭示的主题。

  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与欢乐场面:画船、美酒、管弦,微风习习,波光粼粼,词人心情舒畅,与朋友无拘无束,开怀痛饮。湖面之上,欢笑声、乐曲声、划船声交织在一起。

  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表现醉后的观湖之乐:俯视江面,白云朵朵,船往前行,云儿陪伴;仰望天空,朵朵白云,云儿飘拂,小船紧跟。俯仰之间,天空与江水是一样的澄清明净、一尘不染!看着看着,微醉中的词人觉得:这湖中另有一个青天在,而自己的小船简直就是在白云之间穿行。“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词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方法,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形象巧妙地刻画了主人公的醉态、醉意和醉眼中的西湖之景。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2、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3、 主编贺新辉 .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cǎisāng ·huàchuánzàijiǔ西hǎo

ōuyángxiū sòngdài 

huàchuánzàijiǔ西hǎo guǎnfánxián zhǎncuīchuán wěnfànpíngrènzuìmián 
xíngyúnquèzàixíngzhōuxià kōngshuǐchéngxiān yǎngliúlián shìzhōngbiéyǒutiān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曾宰¹西畿(jī)²,三年马不肥。
译文: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注释:¹宰:主管。²西畿县:唐长安西边的一个县。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zhài)多平剑与¹,官满载书归²
译文: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
注释:¹“债多”句:这句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债多平剑与”,《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从《全唐诗》本。²“官满”句:这句说,官满卸任后,只有书籍了。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译文: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灵州听晓角¹,客馆未开扉(fēi)²
译文: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注释:¹晓角:古代军中报晓的号角。²扉:门扇。

  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2012湖北高考语文试卷AB答案

sòngzōumíngyóulíng

jiǎdǎo tángdài 

céngzǎi西xiàn sānniánféi 
zhàiduōpíngjiàn guānmǎnzàishūguī 
biānxuěcángxíngjìng línfēngtòu 
língzhōutīngxiǎojiǎo guǎnwèikāifēi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荷花开后西湖¹好,载酒来时。不用旌(jīng)²,前后红幢(chuáng)³绿盖随。
译文:荷花盛开后的西湖风光艳丽,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注释:¹西湖:指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西湖。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²旌旗:古代旌旗仪仗。³幢:古代的帐幔。⁴盖:古代一种似伞的遮阳物。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zhī)¹。烟雨微微,一片笙(shēng)²歌醉里归。
译文:彩画游船驶进荷花深处,酒杯上也沾染了荷花的清香。傍晚下起了朦胧微雨,在一片笙歌中,船儿载着醉倒的游客归去。
注释:¹卮:古代盛酒的器皿。²笙:簧管乐器。

  上片用“旌旗”来比况荷花的“红幢绿盖”,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 作者紧扣“西湖好”的总写到展开具体描写,碧绿清澈的湖水承载着小船与游者,长长的湖堤长满茂密的芳草,满眼的绿意,扑鼻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词中二三句主要通过视觉写“西湖好”,“隐隐笙歌处处随”则是从听觉写“西湖好”,这一句从侧面告诉读者,游湖之人何止醉翁。描绘出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

  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饮酒的活动,已完全沉醉这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醉里归”写出词人心情十分惬意,这是观赏西湖秋荷所导至的,秋季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

  全诗诗人游览荷塘,官场上的上的失意和烦闷,都被这荷香和微雨所冲散,带回的是一颗超尘脱俗的心境。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2634页

cǎisāng ·huākāihòu西hǎo

ōuyángxiū sòngdài 

huākāihòu西hǎo zàijiǔláishí yòngjīng qiánhòuhóngchuáng绿gàisuí 
huàchuánchēnghuāshēnchù xiāngfànjīnzhī yānwēiwēi piànshēngzuìguī 
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
湖上老人坐矶(jī)¹,湖里桃花水却流。
译文:一位老人独坐矶头上垂钓,湖面的桃花随着溪水缓缓流去。
注释:¹矶头:指的是三面环江,一面连接江岸的地方;或指堤防和滩地的靠岸较短建筑物。
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竹竿袅(niǎo)¹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
译文:竹竿随风轻轻摆动,烟波浩渺一望无际,不知道哪一条鱼会上钩?
注释:¹袅袅: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

shàng--chángjiàn

shànglǎorénzuòtóutáohuāshuǐquèliú

zhú竿gānniǎoniǎozhīzhětūngōu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夏,会于葵(kuí)¹,寻盟²,且修好,礼也。
译文: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国诸侯聚会,为的是重申原来的盟誓,使大家更加和好。这是合乎礼的。
注释:¹葵丘:宋国地名,在今河南兰考。一说在民权县东北。当时齐桓公与宋襄公、鲁僖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葵丘相会。²寻盟:重温旧盟。齐桓公曾在曹国的洮会合过鲁、宋等诸侯,故称“寻盟”。寻,通“爝(jué)”,把冷了的东西重新温一温,引申为重续或重温。盟,在神前立誓缔约。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¹使宰孔²赐齐侯胙(zuò)³,也:“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也:“且有后命。天子使孔也:‘以伯舅耋(dié)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也:“天威不违¹⁰(zhǐ)¹¹,小白¹²¹³¹⁴¹⁵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¹⁶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译文:周襄王派宰孔赏赐齐侯一块祭肉。宰孔说:“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来,赏赐伯舅一块祭肉。” 齐侯刚要下阶拜谢。宰孔说:“且慢,后面还有命令哩。天子命我告诉您:‘伯舅年纪大了,加之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一级,不必下阶拜谢。’”齐桓公答谢:“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果真那样,恐有失做臣下的礼仪,使天子也蒙受羞耻。怎敢不下阶拜谢!”下阶,拜谢;登堂,领赏。
注释:¹王:周襄王。²宰孔:周襄王的使臣。宰,官名。孔,人名。³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⁴文、武:周文王与周武王。⁵伯舅:周天子尊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尊称异姓诸侯为伯舅。⁶周,姬姓;齐,姜姓。耋老:老迈,年高。⁷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⁸加劳:加上有功劳。一说重加慰劳。⁹违:离。¹⁰颜:面。¹¹咫尺:距离很近,八寸为咫。¹²小白:齐桓公名。¹³余:我。¹⁴敢:怎敢。¹⁵贪:贪妄,意为恃宠而违礼法。¹⁶陨越:坠落。指违背礼法。

  这篇百字短文记述了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一个场面。粗读似乎平淡无奇,细品则觉别有滋味。

  依据周朝的规矩,“胙”是不应赐给异姓诸侯的,并且诸侯受赐必须“下拜”。周襄王却破例赐给齐侯“胙”并传令免去“下拜”之礼。这是为什么?齐桓公虽已年迈功高,且当着众诸侯的面,坚持要“下拜”受赐,绝不违礼法,又是为什么?文章围绕“下拜”二字,一波三折,既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也反映了当时还普遍存在尊周意识。

  周襄王对齐侯的特殊礼遇,不无讨好巴结之嫌,企盼霸主尊周,以维持周王室的生存与面子。他未必不觉屈辱、难堪,心中酸苦唯有自知。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这时已任诸侯盟主数十年,功高年迈,傲视群雄,称霸中原。周天子在他心目中未必有多大分量。但他在接受周天子赏赐时却表现出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的情态,非但谦恭有礼,甚至近于肉麻。与其说他的言行带有矫揉的成分,毋宁说他的表演相当成功。霸主尊周,固然是给周王室面子,而他表演的真正目的,则是给在场与不在场的诸侯看,借周天子的名号,使自己的霸权合法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后世曹孟德一类奸雄的祖师爷。

  《左传》刻画人物,往往着墨不多,很少客观地描绘,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本文写齐桓公只有一段话、一套程式化动作,却把一个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形象刻画得形神毕肖。

  附带说一句,《左传》作者评价历史人物的准则与当时儒家“尊王”的宗旨是一致的。所以文章在平稳朴实中仍可见到作者对齐桓公的赞许。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