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车孔安。
田车孔安。
鋚勒駻駻。
鋚勒駻駻。
六师既简。
六师既简。
左骖旛旛。
左骖旛旛。
右骖騝騝。
右骖騝騝。
我以隮于原。
我以隮于原。
我戎止陆。
我戎止陆。
宫车其写。
宫车其写。
秀弓时射。
秀弓时射。
麋豕孔庶。
麋豕孔庶。
麀鹿雉兔。
麀鹿雉兔。
其原有迪。
其原有迪。
其戎奔奔。
其戎奔奔。
大车出洛。
大车出洛。
亚兽白泽。
亚兽白泽。
我执而勿射。
我执而勿射。
多庶(左走右乐)(左走右乐)。
多庶(左走右乐)(左走右乐)。
君子迺乐。
君子迺乐。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明妃¹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²(bìn)角垂。
译文:明妃当时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春风面容鬓角亦微微低垂。
注释:¹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²春风:比喻面容之美。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低徊(huái)¹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²
译文: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注释:¹低徊:徘徊不前。²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几曾有 一作:未曾有)
归来¹却怪丹青手²,入眼平生几曾有;(几曾有 一作:未曾有)
译文:回过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注释:¹归来:回过来。²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意态¹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译文: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注释:¹意态:风神。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¹
译文:从此一去心知更不能回归,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注释:¹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寄声欲问塞(sāi)¹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译文:万里寄语欲询问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注释:¹塞南:指汉王朝。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zhān)¹莫相忆;
译文:家人虽然在万里之遥传来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注释:¹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君不见咫(zhǐ)¹长门闭阿娇²,人生失意无南北。
译文: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注释:¹咫尺:极言其近。²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这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

  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

  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30-234
余至湖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余至湖上,寓辋(wǎng)¹四可楼²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³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lù)。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jù)(rù)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tiào),则湖圆如镜,两高¹⁰、南屏¹¹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jù)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¹²,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¹³
译文:我到西湖上,寄居在辋川四可楼已经半个月了。辋川,是我族兄戒庵的别墅。别墅四可楼正对着孤山,夏天很热,我们没能够前去游览。农历七月十二日,刚下过雨,感到轻微的清凉,环绕着西湖的山峦,都显得空寂青翠,像刚洗过一样。夜里,看见明亮的月渐渐升到东南的最高峰,月光与水交融,轻波荡漾,湖水碧绿天空青蓝,各种景象都显得澄 净明澈。我游览孤山的兴致正高,与学士一道,叫来一条小船,乘船来到孤山脚下。让一个童仆跟着,登上放鹤亭,在林逋坟墓的下面徘徊。不久,我们丢下小船,取低湿地带的小路,到达望湖亭。倚靠亭楼栏杆四处眺望,就看见西湖圆得像铜镜,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北高峰和西湖南边的南屏山,四面合拢得像个大环。这大概是因为望湖亭正好处在西湖和山的中间,在有月亮的夜晚特别好看。往西走经过陆宣公祠,祠的左右住有几十户人家,灯火在丛生的草木间忽隐忽现。
注释:¹辋川:作者族兄邵远平的别墅名。取意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²四可楼:辋川别墅中的楼名。³戒庵:名邵远平,字吕璜,号戒庵,又号戒三。清康熙进士。官光禄少卿,试鸿博,授侍读,至少詹事致仕,因其曾官侍读学士。故称其为“学士”。⁴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⁵奚童:童仆。⁶放鹤亭:在孤山北,为宋代隐士林逋放鹤处。元朝至元间,余谦修葺林逋墓,于山下建梅亭,郡人陈子安于其旁筑放鹤亭。⁷林处士:指林逋,安君复,杭州钱塘人,初游江淮间,后归隐杭州西湖之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工书画,善诗。著有《林和靖诗》。⁸沮洳:低湿的地方。⁹望湖亭:在孤山。¹⁰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¹¹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¹²陆宣公祠:在孤山南,祀唐代陆贽。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大历进士,德宗时官至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谥宣,故称宣公。¹³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¹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²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³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yì),妖冶(yě)歌舞亭榭(xiè)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¹⁰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译文:沿着西湖走二里左右,双脚有点疲劳,坐在西泠桥石头栏杆上休息。族兄戒庵指点着告诉我说:“宋朝贾似道后乐园废址,在现在的葛岭(西湖北边):又听人们说起被称作水竹院的楼现在西泠桥南面,左边倚靠着孤山,右边与苏堤连接,应当就在这个地方。”唉呀! 湖光山色,现在与过去没有什么不同,而当时,权势非常显赫,妖冶的乐伎弦歌艳舞,亭台楼阁豪华艳丽,现在都不复存在了,已经荡化为凄冷的烟雾了!并且每说起他们的姓名,连小孩子都想要唾骂他。林逋只是一个平民,名声却流传了六百多年,遗址反而到今天还存在,为什么呢?我和戒庵相互感慨了颇久。从孤山一路过来,经过六七个和尚寺庙,没有和尚唱经礼赞的声音,只有在凤林寺听到几声冷落的钟声。在游览孤山的第二天写下这篇记。
注释:¹并:沿着。²泠桥:一名西林,在孤山下,为孤山到北山的必经之地。³贾似道:字师宪,台州(治所在今浙江临海)人。其姊为宋理宗贵妃,是理宗、度宗时祸国害民的权奸。⁴葛岭:在西湖北边。因东晋葛洪曾在此炼丹,故名。⁵水竹院:贾似道所筑楼观,植竹千竿。⁶苏堤:宋代苏轼修筑的堤,为西湖十景之一。⁷岚影:山影。⁸赫奕:显赫。⁹亡:同“无”。¹⁰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唱之声。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先妣(bǐ)¹周孺(rú)²,弘治³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年十六年来归。逾(yú)十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十有光;又期而十女子,殇(shāng)一人,期(jī)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十有尚,妊(rèn)¹⁰十二月;逾年,十淑顺;一岁,又十有功。有功之十也,孺人比乳¹¹他子加健¹²。然数颦(pín)(cù)¹³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yù)¹⁴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shuò)¹⁵。”孺人举之尽¹⁶,喑(yīn)¹⁷不能言。
译文:亡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夫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后,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我生这么多孩子,真吃够苦头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注释:¹先妣:先母。²孺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³弘治: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⁴来归:嫁来。⁵逾年:过了一年。⁶十女、子:十一男一女双胞胎。⁷殇一人:十时死了一个。⁸期:满一年。⁹不育者:无法抚养。¹⁰妊:怀孕。¹¹乳:养育。¹²加健:加倍费力。¹³颦蹙:皱眉头。¹⁴老妪:老妇人。¹⁵妊不数矣:不会经常怀孕。¹⁶举之尽:端起来喝完了。¹⁷喑:哑。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正德¹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²。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qǐn)³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xiào)母也。
译文: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儿女还小,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真是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先母画遗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注释:¹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²卒:死。³寝:睡着。⁴延画工画:请来画工(为死去的母亲)画象。⁵肖:像。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讳¹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十²。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³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xǔ)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译文:先母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三十里地。从千墩浦往南,对着桥头直到港湾以东一带,住户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注释:¹讳:封建时代称死去的尊长名字为讳。²太学十:太学的学十。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在明代就是国子监。³直桥:对着桥头。⁴并:依傍。⁵资雄:有钱。⁶姁姁:言语温和亲切。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之¹吴家桥则治木绵²;入城则缉纑(lú)³,灯火荧(yíng),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wèi)。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lěi)(pù)阶下。室靡(mǐ)¹⁰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¹¹,小者乳抱¹²,手中纫(rèn)缀不辍¹³。户内洒然¹⁴。遇僮(tóng)奴有恩¹⁵,虽至棰(chuí)¹⁶,皆不忍有后言¹⁷。吴家桥岁致¹⁸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¹⁹。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zòng)²⁰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zhé)²¹,有光意恋恋²²,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²³,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jǔ)(yǔ)²⁴,乃喜。
译文:先母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忙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我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留在家中(不去上学)。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注释:¹之:到。²木棉:棉花。³缉纑: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⁴荧荧:闪动的样子。⁵夜分:半夜。⁶问遗:馈赠。⁷不谋夕:本意指贫家吃了早饭没晚饭。这里是形容作者母亲的勤劳俭约。⁸累累:繁多的样子。⁹暴:同“曝”,晒。¹⁰靡:无。¹¹攀衣:拉着衣角行走。¹²乳抱:抱在怀中喂奶。¹³纫缀不辍:缝缝补补。¹⁴洒然:整洁的样子。¹⁵遇僮奴有恩:对待奴仆很讲情义。¹⁶棰楚:杖打,一种用木杖鞭打的古代刑罚。¹⁷不忍有后言:不肯在背后说埋怨的话。¹⁸致:送给。¹⁹率人人得食:都能人人吃到。²⁰从兄:堂兄。²¹辄留:请假不去上学。²²恋恋:依依不舍。²³中夜觉寝:半夜睡醒。²⁴龃龉:牙齿上下不整齐,指不顺畅。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kē)¹。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译文:母亲死后,外祖母也去世了。周家不幸得了急性传染病,舅母死了,四姨嫁给顾家,也死了。全家相继死去三十口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于难。
注释:¹羊狗之痾:疾病,羊癜风。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¹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²,十六年而有妇³,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译文: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我进入官学。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一个小女儿。每当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
注释:¹许聘:定下的亲事。²学官弟子:即秀才,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十员。学官是各级地疗教官的统称,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负责管教在学的十员。³有妇:结婚。⁴追惟:追念。

  这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到“以二子肖母也”,叙母亲生卒年月、致病原因及去世当时的情境。作者母亲生于明弘治元年,死于正德八年,算来仅得年二十六岁,那是非常年轻,还未能充分享受人生的年龄。一可伤也。她十六岁出嫁,七年间生七胎,其中夭折两人。文中用近乎流水账的记叙诉说出母亲生活的沉重和酸辛。虽然这里表情的话仅数句:“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日:‘吾为多子苦!”’然只此数句也够了,因为事实比语言本身更有力。二可伤也。为了免除没完没了的多育之苦,母亲接受了老妪所献的民间避孕偏方,饮尽盛二螺的杯水,不意落下暗哑的后遗症,不过三年便去世了。应当指出,这里作者未直接叙写母亲死前悲苦心情。因为当时他的长姊还不到十岁,他更小一岁,无从记忆,不宜虚构:却记载了失母的孩了们不大省事的情状:“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死在儿女待哺的盛年之际,三可伤也。“伤哉”二字,分量极其沉重。

  于此,作者又记下当时事,即家人延请画工描绘遗容,却以作者与火姊共作模特儿 “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这最平常的叙事中包含的深厚微妙的感情,对具有重视亲缘关系的文化传统的读者,至今仍是心有灵犀,不难体会的。“二子肖母”此文无字处有着极复杂的情味,妙在笔墨省净。

  第二部分从“孺人讳桂”到“无一字龃龆,乃喜”,也是全文的主要部分。叙述母亲娘家境况门风、母亲的德性及生平事略。叙述外祖家风等于交代母亲德行的根源,乃题中应有之义。周氏是昆山县的一个大家族,聚居在县城东南三十里的吴家桥,从千墩浦往南至桥,沿小港以东一带,便是其居住范围。外祖是国子监监生,又是地方上有钱的人。但崇尚俭朴,与本家关系和睦 “与人妁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后文还补叙了他对子女的慈爱(母亲嫁后“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从这样一个温暖实际的小康之家长成的母亲具有勤劳、俭朴、宽厚、聪慧、识理种种品性,也就不足为怪了。以下便通过具体事略表彰母亲的上述德行。

  文中描述母亲回吴家桥娘家,则纺木棉:到县城婆家,则搓麻线。虽然并无盐米短缺之忧,却忙碌得像吃了早饭没晚饭的样子。可见她是勤劳成性的。又说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团起来,一排排晾在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可见其俭朴。尽管拖累很多,“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却“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可见其善于持家。再说她待僮仆的好处,虽不免有责罚,却不忍在背后出恶语怨言。娘家每年送来尝鲜的“鱼蟹饼饵”,大都与家人共享,故“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由此可见母亲的厚道。

  最后忆及母亲对作为长子的作者所施的教育:有光七岁时与从兄有嘉入学,遇到雨天,有嘉便不上学了;有光自己也不想上,但母亲却不允许。可见她对子女决不一味溺爱,俨有孟母之风。每每半夜母子睡醒,母亲便“促有光暗诵《孝经》”,倘能熟读到十分流利,“无一字龃龉”,便很高兴。可见母亲教子很严。这部分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的追忆,凸现了一个能干、慈爱而有见识的母亲的形象。正由于作者是通过亲闻亲见的琐事描写加以反映,所以决无空洞浮夸的感觉,而使人觉得非常真实可信。

  第三部分从“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叙述母亲死后两家人事变迁,引出沉痛的思念。其中一段叙母亲及外祖母相继亡故后,外家遭遇的不幸。由于一场瘟疫,夺去了舅母、四姨等三十人性命,唯外祖父与二舅幸存下来。这种自然灾祸,与母亲的死似乎无关,又似乎隐约有一种“祸不单行”的神秘关系。作者只记事实,言下却有无穷感慨。

  以下一段则叙母亲死后十一年,有光人学,且与大姊各完婚嫁。作者这里特别说明,大姊的归宿为“孺人所许聘者”,有光所娶也是“孺人所聘者”。盖旧时儿女婚事概由父母之命,这在母亲死前一一已有安排。这种念念不忘的口吻,涵味仍是深厚复杂的。文中写道,“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一些印象较深的往事记忆犹新,但更多的往事却已记不分明,令作者黯然神伤,故末句伤痛之语便觉水到渠成。

  文中所表达的既有对母亲特有的短暂、辛苦而不无光华的一生的诚挚的纪念,又有人伦中最普遍最深切的一种感情。即对母爱的歌颂与依恋。作者力求客观叙事,绝去粉饰。尤其突出的一点,便是尽量地减去了直接的、主观的抒情。该文用第三人称叙事,除“伤哉”、“天乎痛哉”两短语,几乎全篇是不动声色地叙事。然而由于所叙皆作者印象最深、涵味极厚的生活细节,款款叙来,自足动人。如文中记儿女或牵衣或乳抱,母亲却劳作不息,那形象是极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

  特别是首尾两部分,最质木无文,却最见功力。最有特色,情性横溢,潜台词极多。文章不仅文字简练,而且富于含蕴。例如写母亲之死,诸儿不知悲痛,仅随人而泣,令人感到双重的可悲。又记画工以遗孤为模特儿画遗容,仅说“二子肖母”,令人反思母亲当时如何撇得下如此小儿女,越觉其以浅语表深哀.催人泪下。作者用了即事寓情的手法,满足于款款叙事,赋予了全文以不动声色而感人至深的特殊风采。

  纵观全篇,并没有过多作者强烈而直接的感情抒发,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对生活细节进行描述,却将自己厚重的感情融于字里行间,融于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事件。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平凡淡然的背后却是隐藏着作者对亡母的深深的怀念与对亡母逝世的沉痛之感以及亡母高尚美好的品德。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587-1589页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bó)(xiè)¹声中涨小堤(dī),官家²知后海鸥知。
译文:渤海随着经年的潮涨潮落,终于淤起了一处小小的沙洲。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
注释:¹渤澥:渤海的别称,一本直作“渤海”。另说渤澥为象声词,海潮声;第三解为海的别支。²官家:旧指官府,朝廷。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蓬莱¹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shuì)紫芝²
译文:如果蓬莱仙岛能有路可通的话,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向神仙们征收紫芝税。
注释:¹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之一。²紫芝:神话中的仙草,紫色灵芝。

  讽刺属于喜剧的范畴,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要“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就是对“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那些“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的事物,“有意的偏要提出”,给以嘲讽和鞭挞。讽刺的本领在于巧妙地运用“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抓住讽刺对象的本质特征,诉之于可笑的形象,通过貌似出乎常情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描述,表现出隐而未显的客观事物的真相,从而收到引人发笑、发人深思的喜剧效果。

  此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全诗笔锋犀利,想象丰富,运用高度的夸张,尖锐的讽刺,近乎开玩笑的幽默语言来揭示现实,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渤澥:即渤海。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在偏僻的渤海湾,随着经年的潮涨潮落,逐渐淤垒起了一处小小的沙洲。海鸥终日在海面上盘旋飞翔,可是最先发现这块沙洲的却是官府。

  诗的开头一句描绘渤海岸边新形成了一片沙荒地的图景。这短短的七个字,反映的是一个长期、缓慢而不易察觉的大自然变化过程。这里的慢,与下句的快;这里的难以察觉,与下句的纤毫必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诗的讽刺意味更加强烈。海鸥一直在大海上飞翔盘旋,对海边的情况是最熟悉的;这片新沙的最早发现者照理说必定是海鸥,然而海鸥的眼睛却敌不过贪婪的注视着一切剥削机会的官家,他们竟抢在海鸥前面盯住了这片新沙。这当然是极度的夸张。这夸张既匪夷所思,却又那样合乎情理。它的幽默之处还在于:当官府第一个发现新沙,并打算榨取赋税时,这片新沙还是人迹未到的不毛之地——盐碱地。连剥削对象都还不存在,就打起榨取赋税的如意算盘,这仿佛很可笑,但对官家本质的揭露,又何等深刻!这首诗的第二句,夸张却已经到达极度,如果下面仍采取此法揭露官家的剥削本性,是很不容易的。诗人没有回避艺术上的困难,而是把夸张与假设推想之词结合起来,翻空出奇,更上一层。

  诗的三、四句“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则把夸张与假想揉为一体,从虚拟的画面中进一层镂刻官府“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贪婪本性。蓬莱仙山本为神仙所居的极乐去处,其间既无尘世之争,更无苛捐杂税之扰。但官府并非不想到仙境中以掠取其间的奇珍异宝,而只是由于蓬莱“烟涛微茫信难求”、无路可通罢了。这里,假设的画面是可笑的,似乎纯属荒唐悠谬之谈,但在这荒唐悠谬的外壳中却包含着严峻的历史真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从本质上揭示了官府心灵最深处的秘密,从中也反映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美好心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2

xīnshā

guīméng tángdài 

xièshēngzhōngzhǎngxiǎo guānjiāzhīhòuhǎiōuzhī 
péngláiyǒujiàoréndào yīngniánniánshuìzhī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石头¹巉岩如虎踞(jù),凌波欲过沧江去。
译文:石头山崖石高耸如虎踞,山下波涛汹涌,猛虎欲趁势凌波而去。
注释:¹石头:山名,即今南京清凉山。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钟山¹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²树。
译文:钟山宛如巨龙盘旋逶迤而来,山上树木葱茏,横江岸而下,在历阳县内蜿蜒延伸。
注释:¹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区东。²历阳:县名,即今安徽和县,与金陵隔江相望。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译文:此地三百年来经历了四十多个皇帝,所有的功名事业都随流水东去。
白马金鞍谁家子,吹唇虎啸凤凰楼。
白马金鞍(ān)谁家子¹,吹唇虎啸(xiào)凤凰楼。
译文:那骑白马的是谁家的纨绔子弟?原来是侯景啊!吹着口哨,虎啸着登上凤凰酒楼。
注释:¹白马金鞍谁家子:指侯景,梁代叛将。关囚,指囚武帝于台城。全诗校:“一作吹唇虎啸凤皇楼。”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译文:往昔的金陵城多么壮观,几乎把天下英豪都席卷到了这里。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译文:可如今,他们的皇冠都散为烟尘,他们的金玉宝座都变为冷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译文:我为之扣剑悲歌,空自叹息;梁陈朝代交替,战争残酷,白骨满地。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天子¹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²
译文:连皇帝也躲进了水井,最后被捕,谁还在咏唱多年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的曲子呢?
注释:¹天子:指陈代亡国之君陈叔宝。²玉树后庭花: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作,其词轻艳,被称为亡国之音。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译文:在此听闻,真是伤心难言,眼前看到的只是离离的青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¹
译文:今日送你归山,我的心和江水一起陪你逆流万里,来年有机会一定去终南山看望你。
注释:¹南山老:指商山四皓。商山为终南山支脉,故曰“南山老”。老,全诗校:“一作皓。”

  这首诗开篇以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地形之固胜引入至对历史的追思和感慨。借“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气象,而长江更成天堑,为王朝抵挡住了北方政权的入侵,偏安于江左的六朝人饮酒作乐,咏歌寻欢。但李白并非旨在写六朝的辉煌,颈联中的“空”字透露出了衰亡气息。“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盖言金陵为帝都历史已久,王琦注《金陵歌送别范宣》中指出“自孙权定都建业(金陵),传四主”,晋元帝南渡时,金陵已是历时五十九年的“旧长安”,随后又经宋、齐、梁、陈四朝,帝王大业共传三百三十余年。接着思维的触角又伸向侯景破丹阳之童谣传说,从而引出对往昔的追念“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接续而后又转写豪华落尽的悲凉,进一步抒发面对历史的沧桑之感。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这一句之内的时空跨越与今昔对比令人心惊而顿感悲凉,诗歌的情感基调由先前的气势雄大转为怀古悼今、感时伤物的伤感凄凉。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历史的风云变幻、战争的离乱凄惨、朝代的更迭替代都委婉深沉地寓于其中。这首歌行体送别诗开篇描写石头钟山的形胜,将大半部分用于追述与金陵一地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直到篇末才道出送别之意。“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商山皓。”在一篇之内将写物、怀古、咏史、送人、抒情都囊括其中。

  全诗整体上,前四句主要是以触景生情为主,描绘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雄奇壮观,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大自然的神奇壮丽图,妙笔生辉,令人心旌摇荡。接着八句诗词借“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气象,抒写六朝豪华落尽的悲凉,委婉深沉,沧桑之感油然而生,今昔对比,尽显顿感悲凉。最后八句诗词描绘朝代更迭替代、战争离乱之凄惨,六朝人饮酒作乐,咏歌寻欢,再也一去不复回。

  全诗熔写物、抒情、怀古、咏史、送人为一体,对历史兴衰的感怀,所含挣扎幽愤多,既有个人仕途不得志、怀才不遇之意,亦有对家国渐渐衰亡而忧虑,诗词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2页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80 .

jīnlíngsòngbiéfànxuān--bái

shítóuchányánlíngguòcāngjiāng

zhōngshānlóngpánzǒushìláixiùhéngfēnyángshù

shísānbǎiqiūgōngmíngshìsuídōngliú

báijīnānshuíjiāzichuīchúnxiàofènghuánglóu

jīnlíngshízhuàngzāijuǎnyīngháotiānxiàlái

guāngàisànwèiyānjǐnjīnzuòchénghánhuī

kòujiànbēiyínkōngduōjiēliángchénbáiluàn

tiānzilóngchénjǐngyángjǐngshuíshùhòutínghuā

shāngxīnnéngdàoxiàzhǎngchūncǎo

sòngěrzhǎngjiāngwànxīnniánlái访fǎngnánshānl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