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bǐng)¹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²抛掷(zhì)³,梦里终相觅。
译文:斩断相思之情,近来我才知道这样做没有好处。难道真的能将情思抛弃?在梦中仍然苦苦寻觅。
注释:¹屏却:排除,放弃。²不成:难成,宋人方言。³抛掷:丢弃。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¹。西窗白,纷纷凉月²,一院丁香雪。
译文:醒后,楼台旁的身影也随着梦的破灭而消失了。西窗上一片洁白,月影斑驳、清冷,满院的丁香花如同皑皑白雪。
注释:¹明灭:出现、破灭。²纷纷凉月:形容月影斑驳而清冷。

  这首词写魂萦梦绕、抛撇不去却又无可奈何的相思。上片抒情,直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下片写景,借景抒情,侧面表达内心对亡妻深深的情意。词人一反常规,运用先写情、后写景的叙述方式,将幽清景色留至词末,此时相思散去,空留一院丁香月色,殊不觉相思已全在其中,让人读后无限回味。。

  开头“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明白如话,却饱含深情。这两句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用,徒令人心力交瘁!下决心去忘,正说明无法忘掉,11个字,每个字都渗透出悲伤。让人留下一个“从今以后,勿复相思”的悬念,紧接着进人读者眼帘的是“不成抛掷”,透出词人执着的相思,欲忘不能,无法屏却。

  “梦里终相觅”,终于在梦中寻觅到已故的夫人。寥寥几笔,就将梦里景、梦外情写得栩栩如生、水乳交融。上片只有四句,却写得沉郁顿挫,委婉曲折。

  下片“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这两句又是一折,笔触转入梦醒,醒了还隐隐约约记得梦中的场景,残梦难断,更增几分惆怅。“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西窗里面隐隐透进一丝白光,词人推开窗子,只有纷纷的凉月,照着“一院丁香雪”。“凉月”用“纷纷”来形容,“丁香”用“雪”来比喻。词人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又不说原因,言于此而意未尽。丁香花本该开在春夏之际,怎能与寒冬白雪联系到一起,在这种违背常理的时令错位当中,足见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通赏中国历代词》:长春出版社,2014.01:第140页

diǎnjiàngchún ·bǐngquèxiāng

wángguówéi jìnxiàndài 

bǐngquèxiāng jīnláizhīdàodōu chéngpāozhì mèngzhōngxiāng 
xǐnghòulóutái mèngmíngmiè 西chuāngbái fēnfēnliángyuè yuàndīngxiāngxu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斩断相思之情,近来我才知道这样做没有好处。难道真的能将情思抛弃?在梦中仍然苦苦寻觅。

醒后,楼台旁的身影也随着梦的破灭而消失了。西窗上一片洁白,月影斑驳、清冷,满院的丁香花如同皑皑白雪。

注释

屏却:排除,放弃。

不成:难成,宋人方言。

抛掷:丢弃。

明灭:出现、破灭。

纷纷凉月:形容月影斑驳而清冷。

赏析

  这首词写魂萦梦绕、抛撇不去却又无可奈何的相思。上片抒情,直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下片写景,借景抒情,侧面表达内心对亡妻深深的情意。词人一反常规,运用先写情、后写景的叙述方式,将幽清景色留至词末,此时相思散去,空留一院丁香月色,殊不觉相思已全在其中,让人读后无限回味。。

  开头“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明白如话,却饱含深情。这两句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用,徒令人心力交瘁!下决心去忘,正说明无法忘掉,11个字,每个字都渗透出悲伤。让人留下一个“从今以后,勿复相思”的悬念,紧接着进人读者眼帘的是“不成抛掷”,透出词人执着的相思,欲忘不能,无法屏却。

  “梦里终相觅”,终于在梦中寻觅到已故的夫人。寥寥几笔,就将梦里景、梦外情写得栩栩如生、水乳交融。上片只有四句,却写得沉郁顿挫,委婉曲折。

  下片“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这两句又是一折,笔触转入梦醒,醒了还隐隐约约记得梦中的场景,残梦难断,更增几分惆怅。“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西窗里面隐隐透进一丝白光,词人推开窗子,只有纷纷的凉月,照着“一院丁香雪”。“凉月”用“纷纷”来形容,“丁香”用“雪”来比喻。词人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又不说原因,言于此而意未尽。丁香花本该开在春夏之际,怎能与寒冬白雪联系到一起,在这种违背常理的时令错位当中,足见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通赏中国历代词》:长春出版社,2014.01:第140页
创作背景

  1907年春,王国维的妻子莫夫人在海宁离世,他为了表达对已离世的妻子的哀悼,便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王树海.《通赏中国历代词》:长春出版社,2014.01:第140页
王国维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 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香泥垒燕,密叶巢莺,春晦寒浅。花径风柔,著地舞茵红软。斗草烟欺罗袂薄,秋千影落春游倦。醉归来,记宝帐歌慵,锦屏香暖。
香泥垒(lěi)燕,密叶巢(cháo)¹,春晦(huì)寒浅。花径风柔,著地舞茵(yīn)红软²。斗草³烟欺罗袂(mèi)薄,秋千影落春游倦。醉归来,记宝帐歌慵(yōng),锦屏香暖。
译文:燕子衔来香泥建窝,黄莺筑巢在茂密的树叶间,春天阳光和煦寒意轻轻。清风柔和,吹着花丛间的路面,落花满地,像为小路铺上一条柔软的红色地毯。玩斗草游戏时,水雾浸透了我单薄的罗衫,荡过秋千我已经游玩得有些疲倦。醉酒归来,我在罗帐内懒洋洋地哼着歌曲,此刻在锦屏的护遮下我能感到暖暖的春意。
注释:¹香泥垒燕,密叶巢莺:燕子正用香泥垒窝,黄莺在浓密的树叶间筑巢。²著地舞茵红软:指落花散落一地。³斗草:斗草是古代流行在女孩子中的一种游戏。斗草,又称“斗百草”。
别来怅、光阴容易,还又酴醿,牡丹开遍。妒恨疏狂,那更柳花迎面。鸿羽难凭芳信短,长安犹近归期远。倚危楼,但镇日、绣帘高卷。
别来怅、光阴容易¹,还又酴(tú)(mí)²,牡丹开遍。妒恨疏狂³,那更柳花迎面。鸿(hóng)(yǔ)难凭芳信短,长安犹近归期远。倚危楼,但镇(zhèn)、绣帘高卷。
译文:自我们分别后我一直惆怅忧郁,单单在时间中苦熬着我还忍受得过去,却难以忍受春景给我带来的刺激。看那酴醿刚绽放出黄色的花朵,牡丹花又红遍在园圃里。最气愤的是那张狂的柳絮,到处飞舞粘贴上人的脸面,像在提示你,这是春天,因此让我更加妒恨生气。纵然我把表达芳心的信写得再短,也无鸿雁可拜托传递;纵然长安距离这儿再近,你的归返还是那么遥遥无期。我在高楼上把绣帘高高地卷起,整日站在那里远望,盼望你能早日归还和我永不分离。
注释:¹光阴容易:指时光容易流逝。²酴醿:亦作"酴釄"、"酴醾",酒名。亦有因颜色似之,而取以为花名,产于陕西秦岭南坡以及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³疏狂:狂放不羁。⁴鸿羽:鸿雁的羽毛。比喻轻微之物。⁵长安犹近归期远:与遥远的长安相比,情人的归期更是渺茫难及。⁶危楼:高楼。⁷镇日:整天,从早到晚。

  这首词是写闺中女子春日的哀愁,是一首典型的春闺怨词。全篇对春日景色和春闺女子形象都进行工笔细描,风格艳丽,含蓄蕴藉,完全是一派清新词风。上片开头五句,以工细的画笔描绘春景。“斗草”二句,由写景转入写人,反映闺中人的倦游情绪。“醉归来”三句,回忆当初男女双方春日相聚的欢乐与温馨。下片写分别之后女方对男方的愁怨相望之情。前半六句,写春末几种花的开放让女主人公痛感光阴之易逝,更加怀念意中人。后半五句,写双方天各一方,音信难通,越发使人整日惆怅,难以为怀。末二句以景结情,更显出女主人公愁怀浩茫。

  词的上片着重歌咏“斗草”,以抒发下文的离别之情。“香泥垒燕,密叶巢莺”,作者开头就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环境,初春伊始,燕子,黄莺都忙碌地筑巢。这些鸟儿为什么要忙碌的筑巢呢?不是因为它们是一个人,而是它们和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起。接下来,作者下句“斗草烟欺罗袂薄,秋千影落春游倦。”描写了一个欢快的局面:春天到了,是郊游踏青的时候,人们脱下衣服都欢快的在田野里面玩耍,一些人在草地里面“斗草”,每个人都玩的是如此的开心。在这里开心的背后,接下来作者“醉归来,记宝帐歌慵,锦屏香暖”作者写愉快地玩过之后,男女之间由于过于高兴,都喝醉了,然后晚上一起躺进柔软的温柔乡里面。词的上篇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画面、

  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分别情景。在词的上篇作者营造了一副和谐的画面,看着都让人羡慕。但是在这令人羡慕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伤痛。“爱的愈深,可是分别之后又会怎么样呢?”作者想象了分别之后,家里的妇人在家里独自生活的画面:牡丹花开,但是没有人陪同一起欣赏。想到了丈夫离家出走,自己本想鸿雁一书,但是提笔又发现信件如此短小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作者下篇描写了一个妇人与丈夫分别后孤寂的生活画面,由此来表达妇人心中的怨恨。

参考资料:
1、 马兴荣,刘乃昌,刘继才主编 .全宋词 广选·新注·集评 第十页:凤凰出版社,1997年
2、 周密选编.《绝妙好词注评 》二十四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

juànxúnfāng··xiānglěiyàn--gāo

xiānglěiyàncháoyīngchūnhuìhánqiǎnhuājìngfēngróuzheyīnhóngruǎndòucǎoyānluómèibáoqiūqiānyǐngluòchūnyóujuànzuìguīláibǎozhàngyōngjǐnpíngxiāngnuǎn

biéláichàngguāngyīnróngháiyòudānkāibiànhènshūkuánggèngliǔhuāyíngmiàn鸿hóngnánpíngfāngxìnduǎnzhǎngānyóujìnguīyuǎnwēilóudànzhènxiùliángāojuǎn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¹
译文:我走到了溪水边,凭倚着石栏;心中的思潮难以表达,只觉得四周阵阵清寒袭人。
注释:雁荡:山名,雁荡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宝冠寺: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¹云:说。
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译文:那桥下哗哗流淌的泉水,多半是山洞里的白云化成。
欲住逢年尽,因吟过夜分。
欲住逢(féng)年尽,因吟过夜分¹
译文:我多想在这里住上一阵子,可又正逢一年将尽,对着这美景留恋忘返,再三吟咏,不知不觉已过了夜半时分。
注释:¹夜分:夜半。
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
荡阴¹当绝顶²,一雁(yàn)未曾闻³
译文:山顶的小湖是如此地寂静,连栖息的大雁,也一声不吭。
注释:¹荡阴:阴寒之气回荡弥漫。²绝顶:最高的山顶。³一雁未曾闻:雁荡山上有雁湖岗,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秋天时鸿雁常来栖宿。这句意谓天寒,雁已离去。

  宝冠寺是雁荡山四大名刹之一。雁荡山以瀑布奇峰著名,这首诗打破常规,题目是题宝冠寺,重点不写雁荡的峰岩瀑布,甚至无一字写到寺庙,只是描绘环境的幽静,突出自己的心灵感受。

  诗开门见山,首联就把自己置身在山寺中,写环境,抒感受。诗说自己漫步在寺内,在流水边驻足,凭倚着石栏杆,只觉得有一股说不出的清寒。清寒是人对外部气候的感受,没有什么难以表达之处,诗人说“不可云”,是因为山中寒冷,又逢岁暮,自然寒气逼人,这不是诗人唯一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如此幽寂的环境,使诗人心中产生了另一种清寒的感受,这感受很复杂,是淡泊名利、陶洗心境、出世达观等种种感受的总和,因此不可名状,难以叙述概括,只能用“不可云”三字来代表。虽然“不可云”,但必要抒发,诗接着便巧妙地借景达意,说眼见桥下流来清寒的泉水,想到其源头,抬头观望,岩洞谽然,由此便推测流水的清寒,是因为它是石洞中的云朵所化。这样写,境的清寒与人的高洁全都予以表露了。这种表现方法,就是历来诗家所说的“不写之写”,“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元好问《论诗》),不明白说,让读者自己品味。也达到了司空图《诗品》含蓄的标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三、四联仍然用前两联手法,一联抒情,一联以景蕴情。环境如此岑寂,诗人的情怀如此淡泊,境与情吻合无间,诗人就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留恋忘返的心情。第三联明白说出自己的情感,在表现时先抑后扬,出句说自己想在这里住段时间,可是正逢年末,非得回家去;因为不能住下的遗憾,对句便写自己在幽阒的环境中反复吟咏,不知不觉到了半夜。这样写,又回照了上文。尾联以景色来反衬心情的淡泊。雁荡山顶有湖,四季不干,是越冬大雁栖息的所在,雁荡山即以此得名。诗写听不见一声雁鸣,是实事,同时用以突出夜深时万籁俱静的场面。诗人在这样的深夜尚不回去,他的胸怀就自然可知了。

  诗的第二联“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是众口传颂的名联。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由水的寒想到高处的寒,由高处又想到云与水的关系,从而把两者相联系,表现那一特定环境与特定心情,赵师秀对云水之间常常产生通感,喜欢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场景,或硬把它们相互联系,如他在另一首名作《薛氏瓜庐》中写道:“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诗这联,元方回《瀛奎律髓》曾指出是参考了唐杜荀鹤的“只应松上鹤,便是洞中人”句,这是从构思的角度上来说。如果从赵师秀喜在云与水上做文章的角度上看,诗更接近于武陵《赠王隐人》“飞来南浦水,半是华山云”句。赵师秀以苦吟出名,他曾经对人说:“一篇幸止有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未如之何矣。”(宋刘克庄《野谷集序》)他在写这联诗时,极有可能受到杜荀鹤、于武陵诗的启发。

  赵师秀曾经选贾岛、姚合诗为《二妙集》,他的这首诗的风格即近似贾岛、姚合,诗面不用典故,写景造境简易平淡,结构严谨,意境清瘦,琢磨锻炼得不露痕迹。“永嘉四灵”的诗讲究雕镌后的归真,即纯用白描手法,绘景写情,虽然气格有些局促,但在当时江西诗派踔厉诗坛的情况下,无疑是给沉闷中注入了新鲜空气。赵师秀在“四灵”中成就最高,这首诗又是他的代表作,从此可以窥见“四灵”诗风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王永照 朱刚注.宋诗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36

yàndàngbǎoguān--zhàoshīxiù

xíngxiàngshílánqīnghányún

liúláiqiáoxiàshuǐbànshìdòngzhōngyún

zhùféngniánjǐnyīnyínguòfēn

dàngyīndāngjuédǐngyànwèicéngwén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 丹衷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岛边天外¹,未老身先退。 珠泪溅, 丹衷²碎。 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³。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译文:人未老而身已退居在天外孤岛上。腰间佩戴金色的玉饰泠泠作响;金黄色的腰带色彩浓艳。夕阳正斜照着万里之外的汴京城。
注释:¹天外:苏轼时在琼州(今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²丹衷:犹言“丹心”。³苍玉佩、黄金带:指朝廷命官所佩的饰物。此喻声情之惨怛。⁴长安:今陕西西安,汉唐时京都。此当指北宋京都汴京 (今河南开封)。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¹能盖。君命²重,臣节³在。新恩犹可觊(jì),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fú)且恁(nèn)浮于海。
译文:路途遥远,谁说还能见到汴京城。我的罪孽深重,但皇帝能给予宽恕。君王之命很重,不可违背;我的节操依然保持着。大概能期望君王赐予赦免的新恩,但我的旧识积习终究难以改变。算了吧,我还是乘舟漂浮在海上,暂且如此度过余生。
注释:¹天:喻皇帝。²君命:指君王的命令。³臣节:人臣的节操。⁴觊:希图、冀望。⁵已矣:算了、罢了。⁶桴:小筏子。⁷恁:这样。

  秦观《千秋岁》词抒发离愁别绪,情意缠绵。苏轼的和词比秦词心境较为开阔。一是他能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丹衷”、“臣节”,发泄“未老身先退”、“罪大天能盖”的强烈幽怨不满情绪。二是他能将幽怨不满置之度外,我行我素,不理会人家的评说,表现出一贯的超脱达观态度。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他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

  上阕“未老身先退”句首先表明了对贬谪的不满。白居易《不致仕》云:“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时苏轼年六十三遭贬到海南岛,故言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是朝廷决定,非自己情愿,怎不叫人伤心落泪。“珠泪尽,丹衷碎”写出苏轼遭贬的愤懑。苏词用很工的对偶句, 有声有色地描写当年在朝廷任职时的形象。苏轼虽被贬,但服饰仍旧,故有“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之说。“斜阳”句是说自己虽已暮年,远在万里天涯,但还怀念着京都。苏轼一片忠心未改。“莫嫌雷琼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两句可作参考。词上阕抒写怀君思朝之真情: 泪洒心碎,一步一回首。

  下阕苏轼表示难迎合朝廷,迫不得已,只好学孔子“乘桴浮于海”。下阕反映出苏轼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有罪之臣,难忘“君命”、“新恩”,另方面“君命”有悖“旧学”,对自己的前途已不抱希望。“乘槎且恁于海”,语出《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我政治主张行不通, 我就乘着木排过海到海外去, 跟随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词人暗中写自己,也写秦观。 仲由是孔子的学生,秦观也曾拜苏轼为师。他鼓励秦观振作起来。词人站得高,想得远,能摆脱个人得失,终不忘江山社稷。他的和韵词不仅格调较高,而且符合自己的长者身份。

  全词波澜起伏,情感激荡,令人感受苏轼胸中炽热的情感还未泯灭。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参考资料:
1、 王水照,王宜瑗.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167-168
2、 高纯林.东坡和韵词比较赏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8年4月(26) 61-62
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
木棉¹花映丛祠(cí)²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qí)³赛多。
注释:¹木棉:热带乔木,初春时开花,深红色。²丛祠:荒祠野庙。³祈:求。
客帆风正急,茜袖偎墙立。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客帆风正急,茜¹袖偎(wēi)²立。极浦³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注释:¹茜:草,可做红色染料。茜色即红色。²墙:一本作“樯”,桅杆。³极浦:远水。
木棉花开,春光大好。铜鼓蛮歌声中,忽见一帆,飘然而来,船上红袖偎樯,顷刻间消失在烟波江上。几番回头,令人不胜怅惘。这首词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南国风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mán··miánhuāyìngcóngxiǎo--sūnguāngxiàn

miánhuāyìngcóngxiǎoyuèqínshēngchūnguāngxiǎotóngmánnánrénsàiduō

fānfēngzhèngqiànxiùwēiqiánghuítóuyānxiànchóu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暖雨晴风初破冻¹,柳眼²梅腮³,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diàn)重。
译文:和风暖雨,湖面冰层已慢慢融化。柳叶发新芽,梅花绽放,已经感觉到春天将近了。这样的时刻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独坐相思,泪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了。
注释:¹初破冻:刚刚解冻。²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³梅腮:梅花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⁴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¹试夹衫金缕缝²,山枕³斜欹(qī),枕损钗(chāi)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译文:初试金丝缝成的夹衫,慵懒的斜靠在枕头上,只把那头钗压坏也难以顾及。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注释:¹乍:起初,刚刚开始。²金缕缝:用金线缝成的衣服。³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⁴欹:靠着。⁵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⁶夜阑:夜深。⁷灯花: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柳眼梅腮”(此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斜”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采。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 .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324-325

diéliànhuā ·nuǎnqíngfēngchūdòng

qīngzhào sòngdài 

nuǎnqíngfēngchūdòng liǔyǎnméisāi juéchūnxīndòng jiǔshīqíngshuígòng lèiróngcánfěnhuādiànzhòng 
zhàshìjiáshānjīnféng shānzhěnxié zhěnsǔnchāitóufèng bàonóngchóuhǎomèng lányóujiǎndēnghuānò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