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
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¹
注释:¹“叶落”以下二句:诗以兴起,提示全文。意含“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老子》);“物极则反”(《鹖冠子》)。依此客观自然规律,去追究这战祸发生的根源。
黎人多良田,征歛苦倍蓰。
黎人多良田,征歛苦倍蓰¹
注释:¹“征敛”句:《孟子·滕文公上》:“或相倍蓰。”横征暴敛一倍至五倍,黎民恨耶!蓰,五倍。
诛求尽余粒,尚豢犊与豕。
诛求尽余多,尚豢犊与豕¹
注释:¹“诛求”以下二句:勒索殆尽无存余多,黎民无以为生,尚且有喂养牲畜小牛和猪。诛求,责求;需索。
昨当租吏来,宰割充盘几。
昨当租吏来,宰割充盘几。
吏怒反索金,黎民那有此。
吏怒反索金,黎民那有此。
泣向逻者借,刻箭以为誓。
泣向逻者借,刻箭以为誓¹
注释:¹“泣向”以下二句:哭不成声的向边远者借贷,并刻箭为据。黎人不识字,刻箭纪事。逻,边缘。
贷一每输百,朘削痛入髓。
贷一每输百,朘削痛入髓¹
注释:¹“朘削”句:被剥削痛入骨髓。朘削,削弱减少;剥削。
生当剥肌肉,死则长已矣。
生当剥肌肉,死则长已矣。
薄诉吏转嗔,锁缚不复视。
薄诉吏转嗔¹,锁缚不复视。
注释:¹“薄诉”句:诉说困苦,吏胥反而发怒。薄,语助词,无意义。嗔,怒。
黎儿愤勇决,挺身负戈矢。
黎儿愤勇决,挺身负戈矢¹
注释:¹戈矢:古代两种兵器。戈,横刃,长柄,持之可以横击,钓援。矢,箭;或弓箭。
枪急千人奔,犯顺非得已。
枪急千人奔,犯顺非得已。
赫赫王章存,令人弃如纸。
赫赫王章存,令人弃如纸。
朔风戒良节,赫赫张皇师。
朔风戒良节¹,赫赫²张皇师。
注释:¹“朔风”句,北风喻良士节操。显耀声张皇师。朔风,北风。²赫赫:显耀盛大貌。
军门号令严,震肃将天威。
军门号令严,震肃将天威。
壮士快鞍马,锋镞如星飞。
壮士快鞍马,锋镞如星飞¹
注释:¹“锋镞”句,锋镞(锋镞),犹锋镝。借指兵器或战争。《后汉书·西羌传论》:“自脱於锋镞者,百不一二。”
一举破贼垒,刀斧纷纭挥。
一举破贼垒,刀斧纷纭挥。
剖尸越邱阜,踏血腥川坻。
剖尸越邱阜,踏血腥川坻。
白日暗西岭,瘴气昏余晖。
白日暗西岭¹,瘴气昏余晖。
注释:¹西岭:又名龙栖岭。在崖州城西六十里,高三十丈。上有石柱耸立折为两段。下为龙栖湾,有石状如锣鼓,相传黎人每听其鸣,则聚众出掠,后官军烧毁无声,寇随息,今遗迹尚存。
翅鼠堕我前,饥鸟逐人归。
翅鼠堕我前,饥鸟逐人归。
征夫怀惨忧,涕泗沾我衣。
征夫怀惨忧,涕泗沾我衣。
黎人本同性,云何发祸机?
黎人本同性,云何发祸机?
神武贵勿杀,不在斩获为。
神武¹贵勿杀,不在斩获为。
注释:¹神武:唐代禁军名称,亦称“神武天骑”。分为左右,与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合称北衙门六军。南宋高宗时改御前五军为神武军。
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饥。
息火当息薪,弭兵¹当弭饥。
注释:¹“弭兵”句:停止战争应当消除饥饿。弭兵,息兵:停止战争。弭除,消除饥饿。
谁生此厉阶,哲士知其非。
谁生此厉阶,哲士知其非¹
注释:¹“谁生”以下二句:《诗经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厉阶,祸阶,祸端,指祸患的由来。此二句意是,谁生此恶端,明哲之士应该知道其非策。
钱嶫于明嘉靖二十八年随军到海南岛参加平黎,写《悯黎咏》诗六首,前四首写黎峒的自然环境和征黎行军见闻;后二首纪事与评论。这里选其后二首。明嘉靖年间,崖州太守邵浚贪婪暴虐,横征暴敛,勒索黎民无以为生,峒首那燕率众暴动,朝廷派遣十万兵进行镇压,黎民被杀五千余人。诗人参加这次平黎,目睹其惨状,心怀忧伤,悯怜之,深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造成这种祸端在于贪官,是官迫民反。然此行,动干戈而杀戮黎民,明哲之士应该知道其非策。表现诗人坚持正义,谴责贪官,同情黎民的人道精神。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注释

注释

“叶落”以下二句:诗以兴起,提示全文。意含“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老子》);“物极则反”(《鹖冠子》)。依此客观自然规律,去追究这战祸发生的根源。

“征敛”句:《孟子·滕文公上》:“或相倍蓰。”横征暴敛一倍至五倍,黎民恨耶!蓰,五倍。

“诛求”以下二句:勒索殆尽无存余多,黎民无以为生,尚且有喂养牲畜小牛和猪。诛求,责求;需索。

“泣向”以下二句:哭不成声的向边远者借贷,并刻箭为据。黎人不识字,刻箭纪事。逻,边缘。

“朘削”句:被剥削痛入骨髓。朘削,削弱减少;剥削。

“薄诉”句:诉说困苦,吏胥反而发怒。薄,语助词,无意义。嗔,怒。

戈矢:古代两种兵器。戈,横刃,长柄,持之可以横击,钓援。矢,箭;或弓箭。

“朔风”句,北风喻良士节操。显耀声张皇师。朔风,北风。

赫赫:显耀盛大貌。

“锋镞”句,锋镞(锋镞),犹锋镝。借指兵器或战争。《后汉书·西羌传论》:“自脱於锋镞者,百不一二。”

西岭:又名龙栖岭。在崖州城西六十里,高三十丈。上有石柱耸立折为两段。下为龙栖湾,有石状如锣鼓,相传黎人每听其鸣,则聚众出掠,后官军烧毁无声,寇随息,今遗迹尚存。

神武:唐代禁军名称,亦称“神武天骑”。分为左右,与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合称北衙门六军。南宋高宗时改御前五军为神武军。

“弭兵”句:停止战争应当消除饥饿。弭兵,息兵:停止战争。弭除,消除饥饿。

“谁生”以下二句:《诗经大雅·桑柔》:“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厉阶,祸阶,祸端,指祸患的由来。此二句意是,谁生此恶端,明哲之士应该知道其非策。

说明

  钱嶫于明嘉靖二十八年随军到海南岛参加平黎,写《悯黎咏》诗六首,前四首写黎峒的自然环境和征黎行军见闻;后二首纪事与评论。这里选其后二首。明嘉靖年间,崖州太守邵浚贪婪暴虐,横征暴敛,勒索黎民无以为生,峒首那燕率众暴动,朝廷派遣十万兵进行镇压,黎民被杀五千余人。诗人参加这次平黎,目睹其惨状,心怀忧伤,悯怜之,深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造成这种祸端在于贪官,是官迫民反。然此行,动干戈而杀戮黎民,明哲之士应该知道其非策。表现诗人坚持正义,谴责贪官,同情黎民的人道精神。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猜您喜欢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接叶巢(cháo)¹,平波卷絮(xù),断桥²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qiáng)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³,一抹荒烟。
译文:黄莺巢居在密叶之间,柳絮轻轻飘落在湖面。斜阳已近暗淡,断桥处有返家的归船。还能有几番春游?赏花又要等到明年。春风且陪伴着蔷薇留住吧,因为等到蔷薇开花时,春光已经非常可怜。更令人感觉凄楚不堪,掩隐在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昔日是何等的热闹喧阗,如今却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
注释:¹接叶巢莺:杜甫诗:“接叶暗巢莺。”²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³西泠:西湖桥名。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¹,草暗斜川²。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³。无心再续笙(shēng)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译文: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就连那些清闲的白鸥,也因新愁而白了发颠。我再也没有心愿,去重温纵情欢乐的旧梦,只把自家的层层大门紧掩,喝点闷酒独自闲眠。请不要拉开窗帘,我怕见那飞花片片的声音,更怕见那悲切的声声啼鹃。
注释:¹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²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³“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艺衡馆词选》引麦孺博云“亡国之音哀以思”。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评是词为“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意思是说: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下阕起笔令人一振。“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贵公子和隐士。“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gāoyángtái ·西chūngǎn

zhāngyán sòngdài 

jiēcháoyīng píngjuǎn duànqiáoxiéguīchuán néngfānyóu kànhuāyòushìmíngnián dōngfēngqiěbànqiángwēizhù dàoqiángwēi chūnkānlián gèngrán wàn绿西líng huāngyān 
dāngniányànzhīchù dàntáishēnwéi cǎoànxiéchuān jiànshuōxīnchóu jīndàoōubiān xīnzàishēngmèng yǎnchóngmén qiǎnzuìxiánmián kāilián jiànfēihuā tīngjuān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山际¹见来烟²,竹中³(kuī)落日。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注释:¹山际:山边;山与天相接的地方。²烟:指山里面的雾气。³竹中:竹林丛中。⁴窥:从缝隙中看。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鸟向檐(yán)¹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鸟儿从山中小屋的屋檐上飞过,洁白的云儿竟然从在窗户中穿进穿出。
注释:¹檐:房檐。

  本篇是诗人吴均《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作品通过对山居小屋悠远、静谧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闲适自在的心情。

  “山际见来烟。”“这里的山际”说的是目所能及的山与天相接的地方,写的是极目远望之处。“来烟”,写的是诗人远望所见的动感物象,即远远地看见岚气云烟从天边飘来,这一描写有力地再现了山居小屋环境的深邃和悠远,给人创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幽深神秘的美感想象空间。

  “竹中窥落日。”这句的“竹中”,从一个“窥”字可以看出说的应该是竹林的空隙,“落日”就是诗人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见到的明亮清新的一个动感物象。从这个“窥”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这里写的是近景,即从竹林的空隙中窥视到的红红的落日。这一“窥”,巧妙而又生动地增强了夕阳余晖洒落竹林时刻山居小屋环境优雅、明亮的美感。

  如果说在前两句中诗人不惜笔墨为我们再现了山居小屋的环境,那么下边两句写的则是小屋本身的特点。

  “鸟向檐上飞。”“向”可以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在”。“ 檐上飞”,说的是傍晚了,鸟儿们快要归巢了,于是在房檐儿上悠闲地,自由自在地,叽叽喳喳地,一会儿飞过来,一会儿又飞过去。这一句写的是山居小屋的近景,是近距离的所见,描绘的是一种清新、明快的场景,它在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愉悦与欣喜的情怀。

  “云从窗里出。”“云”是不可能从“窗里出”的,诗人写的其实也就是一种感觉,我们不妨体会一下,如果站在山脚下,远看山居小屋窗前的景象,那洁白的云朵在小屋的窗前悠闲地飘动,仿佛就是从窗户里飘出来的。这感觉是何等的神奇呀。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句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句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 杨明著 .汉唐文学研赏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01 :299-300 .

shānzhōngshī

jūn nánběicháo 

shānjiànláiyān zhúzhōngkuīluò 
niǎoxiàngyánshàngfēi yúncóngchuāngchū 
旧时心事,说着两眉羞。长记得、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
旧时心事,说着两眉羞。长记得、凭肩¹游。缃(xiāng)²罗袜³桃花岸,得衫轻扇杏花楼。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
译文:过去的心事啊,说起来令人害羞,常常记得,我们俩并肩赏游,穿着缃裙罗袜漫步在桃花盛开的岸边,薄薄的青衫轻罗小扇轻歌曼舞在杏花楼,有多少遍游赏,多少回沉醉,多少次挽留。
注释:最高楼:词牌名。南宋后作者较多,以《稼轩长短句》为准。八十一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过片错叶二仄韵。体势轻松流美,渐开元人散曲先河。¹凭肩:肩靠着肩,形容极为亲密的样子。²缃裙:浅黄色的裙子。³罗袜:丝袜。
也谁料、春风吹已断。又谁料、朝云飞亦散。天易老,恨难酬。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旧情怀,消不尽,几时休。
也谁料、春风吹已断。又谁料、朝云¹飞亦散。天易老,恨难酬。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旧情怀,消不尽,几时休。
译文:有谁料到,往事让春风吹断,还有谁想到,美好的朝云飞逝流散,老天容易衰老,离恨消除却难,蜂儿啊不懂得人们的痛苦,燕儿啊不懂得人们的忧伤,留恋昔日的情怀啊,何时才能消完?
注释:¹朝云:朝云暮雨的略语,象征爱情生活。

  这首词,遣字造句,通俗易懂,但其章法艺术却独具一格,曲尽其情。上片起句“旧时心事,说着两眉羞”,开门见山,直说心事,直披胸坎,为全词之纲,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深得词家起句之法。“旧时”,为此词定下了“回忆”的笔调,“长记得”以下至上片结句,都是承此笔势,转入回忆,并且皆由“长记得”三字领起。作者所回忆的内容,是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使他长留记忆中的两年事,一是游乐,一是离别,前者是最痛快的,后者是最痛苦的。他以这样的一喜一悲的典型事例,概括了他与她的悲欢离合的全过程。写游乐,他所记取的是最亲密的形式—“凭肩游”,和最美好的形象—“缃裙罗袜桃花岸,得衫轻扇杏花楼”。因系恋人春游,所以用笔轻盈细腻,极尽温柔细腻情态,心神皆见,浓满视听。写其离别,则用了三个短促顿挫、迭次而下的三字句:“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作者写离别,没有作“执手相看泪眼”之类的率直描述,而是选取了“行”、“醉”、“留”三个方面的行动,并皆以“几番”加以修饰,从而揭示情侣双方分离时心灵深处的痛苦和依依不舍。作者在《酷相思》中曾说:“欲住也,留无计。”“醉”可能是无计可生时的一“计”。这些行动,都是“几番”重复,其对爱情的缠绵执着,便不言而喻了。作者写离别,仅用了九个字,却能一波三折,且将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确是词家正宗笔法。作者在写游乐和离别时,都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前者“缃裙”云云,通过外表情态的描绘,娇女步春的形象,飘然如活;后者则主要是写男方的凄苦形象,而侧重于灵魂深处的刻画。

  上片的回忆,尤其是对那愉快、幸福时刻的回忆,对于词的下片所揭示的作者的爱情悲剧及其给予作者的无可弥缝的感情创伤,是必不可少的,回忆愈深,愈美,愈见离别之苦和怨思之深。这正是词家所追求的抑扬顿挫之法。

  下片起句以有力的大转折笔法写作者的爱情悲剧。

  “春风”、“朝云”,皆以喻爱情。但是,好景未长,往日的眷恋,那缃裙罗袜、得衫轻扇的形象,便一如春风之吹断,朝云之飞散,一去不复返了,悲剧,酿成了。作者用“也谁料”、“又谁料”反复申说事出意外,深沉的悲痛之情亦隐含其间。“天易老”以下直至煞尾,都是抒发作者在爱情破灭之后难穷难尽的“恨”、“苦”、“愁”,而行文之间,亦颇见层次。“天易老,恨难酬”,总写愁恨这深。这句承风断云飞的爱情悲剧而来,同时也是下文抒写愁恨的总提,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句。“蜂儿”、“燕儿”两句,是写心底的愁苦无处诉说,亦不为他人所理解,蜂、燕以物喻人,婉转其辞。作者当时的孤独凄苦和怨天尤人的情绪由此可见。这种境遇,自然就更进一步增加了他内心的痛苦,从而激荡出结句“旧情怀,消不尽,几时休”的感慨。这个结句,既与起句“旧时心事”相照应,收到结构上首尾衔接、一气卷舒之效,更重要的是它以重笔作结,迷离怅惘,含情无限,含恨无穷,得白居易《长恨歌》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意,词人对旧情的怀恋与执着,于此得到进一步表现。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首词的章法结构是颇具特色的。它不仅脉理明晰,而且能一波三折,层层脱换;虚实轻重(上片回忆是虚写,为衬笔;下片是实写,为重笔),顿挫开合,相映成趣。这种章法艺术是为表现情旨枉曲、凄婉温细的思想内容而设的。而这种章法艺术,也确实较好地表现了这种内容,直使全词写得忽喜忽悲,乍远乍近,语虽淡而情浓,事虽浅而言深,遂使全词成为艺术佳作。

  这首词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对句用得较多、较好。第一是较多。词中的“缃裙罗袜桃花岸”与“得衫轻扇杏花楼”为对,“天易老”与“恨难酬”为对,“春风吹已断”与“朝云飞亦散”为对,“蜂儿不解知人苦”与“燕儿不解说人愁”为对。第二是用得较好。最值得一提的是“缃裙”两句。这两句全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的词组成对。“裙”是缃色(缃,浅黄色)的裙,“袜”是罗料(罗,质地轻柔、有椒眼花纹的丝织品)的袜,“衫”是“得衫”,“扇”是“轻扇”,仅此四个词组,就把一个花枝招展、袅娜多姿的美女形象成功地塑造出来。“桃花岸”对“杏花楼”,是其畅游之所。更值得注意的是,两句之中没用一个动词,却把动作鲜明的游乐活动写了出来。这里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造词本领。“春风”两句,也颇见功底。“春风”、“朝云”作为爱情的化身,与“缃裙”、“得衫”两句极为协调。作者把“春风”与“吹已断”、“朝云”与“飞亦散”这两组美好与残破本不相容的事物现象分别容纳在两句之中,并且相互为对,所描绘的物象和所创造的气氛都是悲惨的,用以喻爱情悲剧,极为贴切。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还有,这首词的对句,都是用在需要展开抒写的地方,不管是描摹物象还是创造气氛,都可以起到单行的散体所起不到的作用。这都是这首词的对句用得较好的表现。当然,这首词并非完美无缺,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否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一是还缺乏开阔手段,即对句所容纳的生活面还嫌狭小;二是近曲。这两点不足,从“蜂儿”、“燕儿”一对中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但是,瑕不掩瑜,它并未影响到这首词的艺术整体,这首词仍不失为一篇佳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1620-1622页

zuìgāolóu··jiùshíxīnshì--chénggāi

jiùshíxīnshìshuōzheliǎngméixiūzhǎngpíngjiānyóuxiāngqúnluótáohuāànbáoshānqīngshànxìnghuālóufānxíngfānzuìfānliú

shuíliàochūnfēngchuīduànyòushuíliàocháoyúnfēisàntiānlǎohènnánchóufēngérjiězhīrényànérjiěshuōrénchóujiùqíng怀huáixiāojǐnshíxiū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译文: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花蕊笼罩轻烟,月华如练,我思念着情郎终夜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赵瑟¹初停凤凰柱²,蜀琴欲奏鸳鸯弦。
译文:柱上雕饰凤凰的赵瑟,我刚刚停奏,心想再弹奏蜀愁,又怕触动鸳鸯弦。
注释:¹赵瑟:相传古代赵国的人善弹瑟。瑟,弦乐器。²凤凰柱:瑟柱上雕饰凤凰的形状。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译文:这饱含情意的曲调,可惜无人传递,但愿它随着春风,送到遥远的燕然。忆情郎啊,情郎他迢迢隔在天那边。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
译文:当年递送秋波的双眼,而今成了流泪的源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译文:您若不信贱妾怀思肝肠欲断,请归来看看明镜前我的容颜!
《长相思》,属于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李白这首诗以春花、春风起兴,写女思男,望月怀思,抚琴寄情,忆君怀君,悱恻缠绵。真有“人比黄花瘦”之叹。

zhǎngxiāngsānshǒu··èr--bái

jǐnhuāhányānyuèmíngchóumián

zhàochūtíngfènghuángzhùshǔqínzòuyuānyāngxián

yǒurénchuányuànsuíchūnfēngyànránjūntiáotiáoqīngtiān

héngjīnchéngliúlèiquán

xìnqièchángduànguīláikànmíngjìngqián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shān)¹
译文:拂晓时行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几度哽咽流泪。
注释:¹潸然:流泪的样子。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路去干戈¹日,乡遥饥馑(jǐn)²年。
译文:此时战争仍然频繁,连年饥荒,家乡遥远,一路上肯定会有种种艰难险阻。
注释:¹干戈:指战争。²饥馑:灾荒之年,庄稼没有收成。
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
湖波晴见雁,槐驿(yì)晚无蝉。
译文:江南的秋天天气晴好时,湖边能看见大雁;驿站傍晚,槐下听不见蝉声。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莫纵¹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译文:友人啊,请不要任性久留在河东;东南地处偏远书信难通,太令人挂念了。
注释:¹莫纵:不要任性。

  这是一首送别诗。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句写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挚友间的远别是伤感的,这是一种“行子肠断”、“居人愁卧”的黯然销魂的场景。这里作者很形象地描绘了临别一瞬的凄恻容态,反映出朋友间的深情。这两句破题切情,为全篇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三四句预想友人旅途的艰难。“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当时战争频仍,连年饥馑。友人正在这种兵荒马乱的年月,抛亲别友远去河东。诗人设想,他一路上定会遇到种种艰难险阻,不禁为之担惊不安。由此也可推想,友人此行名为“游河东”,实际上可能是迫于某种原因的不得已。联系“一语几潸然”句,我们明白了,所以如此悲切,除了友情难舍之外,还有着战乱的忧伤。这两句不仅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体贴深情,而且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们在这动乱中的痛苦生活。把个人的惜别和时代的忧患结合在一起,感情沉郁,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诗人伤时悯世的热情。

  五六句想象两地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上句写自己所在的南方。江南多湖泽,秋天时雁行南迁,宿在湖泽间。下句写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官署、驿舍、行道多种落叶乔木槐树,有“官槐”、“行槐”之称。蝉出现于夏秋间,吸食树汁;“无蝉”,也是时届深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我将想起寄停北方的人,盼你能象雁一样及时南归;遥想你在旅舍中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这一联融情入景,在送别时预盼友人早日回来,感情表达得委婉深挚,真切动人。

  “莫纵经时住”接前联诗意,反复叮咛友人不要久留河东。“莫纵”是不要任性的意思。这一句流露出他唯恐友人在外久住的焦虑;这种直率的语言,是至友间纯真感情的反映。结句“东南书信偏”才道出了盼他早归的原因,因为东南地处偏远,书信难通,太令人挂念了。

  全诗从惜别开头,中间叙写对友人的担忧、怀念,最后以盼望早归作结,一意贯注,加强了感情的表达。

  这首诗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纯朴。不管叙事、抒情、造境,纯乎白描,风格清新,情味隽永,是一首耐人吟咏的好诗。

sòngyǒurényóudōng--xiàng

tíngchēxiǎozhúqiánshānrángànxiāngyáojǐnnián

qíngjiànyànhuái驿wǎnchánzòngjīngshízhùdōngnánshūxìnp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