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别纸¹累幅²过当,老病废忘,岂堪³英俊如此责望。少年应科目英,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¹⁰,才尘忝(tiǎn)¹¹,便被举主¹²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¹³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¹⁴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¹⁵。又别作¹⁶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¹⁷,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¹⁸,与涉猎者¹⁹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²⁰之术。可笑可笑。
译文:上次你的来信中,好几页都是称赞我的华丽辞藻,褒奖得有点过分了,如今我年老多病,荒废遗忘,哪里担当得起你这样的年轻才俊对我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呢?我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所死记的东西,与现今科举考试的情况大致相同。当时也有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我才疏学浅,有幸列为榜尾被录取,就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不过那些文章就算在也没有什么作用。实在没有抄近路获取学问的方法。只是像你这样有很高的天赋、很强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自然会获取做学问的门道,这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不需外力辅助。只是我认为年轻人做学问,每读一本书都应精读几遍才算读完。世上书多得如大海,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读完它们,只能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因此希望求学的人每读一遍书,都要确定一个目标,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探讨,比如想探求古今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圣人贤人所发挥的作用,就单独去探求这一个方面,不要生发其他的念头,以免分散精力。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探求其他方面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这种读书法看起来虽然迂阔笨拙,但是有一天学业有成了,就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与那些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钻研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远不是速成的方法。我的这些意见是十分可笑的。
注释:王庠:字周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¹别纸:指王庠来信中的附笺。²累幅:几页文字。³堪:担当,承当。⁴英俊:气概才能不凡的年轻人,指代王庠。⁵责望:期望,要求。⁶邪:同“耶”。⁷应:参加。⁸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指为了应科举必须死记的一些东西。⁹少:少数。¹⁰节目文字:指应考英难度较大的文章。节目,原指树木枝干交接处,文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引申为难度较大的。¹¹才尘忝后:指科举制度被录取。才尘,才能低下、微小。忝后,名列榜后。忝,辱,有愧,谦词。¹²举主:主考官。¹³得:成功。¹⁴卑意:我的意思。卑,用以自称的谦词。¹⁵余念:多余的念头。¹⁶别作:另外。¹⁷迂钝:迂阔蠢笨。¹⁸八面受敌:指可以应付各种情况。¹⁹涉猎:这里指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地钻研。²⁰速化:速成的方法。

  这是苏轼晚年回答其侄女婿王庠问学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文笔简练,语气谦逊,循循善诱,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作者的长者风范。

  苏轼在信中用语十分谦虚虚,对王庠的赞语认为“过当”,“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谈自己的看法时用“卑意”一词,最后又用“可笑可笑”作结。苏轼是欧阳修以后的北宋文坛的第一人,他不但对宋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就,而且在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这样的一个文坛巨匠,在青年学子面前却如此谦虚,完全是一个谦谦君子,表达了他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他的长者风范。

  苏轼在信中就读书方法谈了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反对死记硬背。苏轼认为“少年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不值一提,自应举时的“节目文字“亦无用。这就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苏轼的作文原则,他主张作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表达了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艺主张。

  二是认为求学无捷径,“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青年人往往急于求成,希望走捷径,惟有靠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在实践中摸索求学之道。

  三是求学要讲究方法。这其中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求学不能贪多。苏轼认为“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他告诉王庠读书不能贪多,而应围绕”所欲求“的目的,也就是要有所选择。第二层指出读书要钻研得深。苏轼认为“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即书要读多遍,每读一遍要能集中研究一个问题。“勿生余念”,研究其他问题也是这样,这不是浏览速成的读书法所能奏效的。这些读书方法是苏轼一生治学的经验之谈,在后世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胡俊华.《又答王庠书》助读[J].中学语文园地,2004(5):17-18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上次你的来信中,好几页都是称赞我的华丽辞藻,褒奖得有点过分了,如今我年老多病,荒废遗忘,哪里担当得起你这样的年轻才俊对我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呢?我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所死记的东西,与现今科举考试的情况大致相同。当时也有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我才疏学浅,有幸列为榜尾被录取,就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不过那些文章就算在也没有什么作用。实在没有抄近路获取学问的方法。只是像你这样有很高的天赋、很强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自然会获取做学问的门道,这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不需外力辅助。只是我认为年轻人做学问,每读一本书都应精读几遍才算读完。世上书多得如大海,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读完它们,只能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因此希望求学的人每读一遍书,都要确定一个目标,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探讨,比如想探求古今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圣人贤人所发挥的作用,就单独去探求这一个方面,不要生发其他的念头,以免分散精力。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探求其他方面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这种读书法看起来虽然迂阔笨拙,但是有一天学业有成了,就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与那些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钻研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远不是速成的方法。我的这些意见是十分可笑的。

注释

王庠:字周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

别纸:指王庠来信中的附笺。

累幅:几页文字。

堪:担当,承当。

英俊:气概才能不凡的年轻人,指代王庠。

责望:期望,要求。

邪:同“耶”。

应:参加。

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指为了应科举必须死记的一些东西。

少:少数。

节目文字:指应考英难度较大的文章。

节目,原指树木枝干交接处,文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引申为难度较大的。

才尘忝后:指科举制度被录取。

才尘,才能低下、微小。

忝后,名列榜后。

忝,辱,有愧,谦词。

举主:主考官。

得:成功。

卑意:我的意思。

卑,用以自称的谦词。

余念:多余的念头。

别作:另外。

迂钝:迂阔蠢笨。

八面受敌:指可以应付各种情况。

涉猎:这里指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地钻研。

速化:速成的方法。

创作背景

  这封书信作于儋州(今属海南),时在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之后。这是苏轼回答苏辙女婿王庠求教读书之法的一封家书。苏轼对王庠少年丧父,哀愤深切,闭户苦读,遂精通经史百家,颇多赞誉,曾称他“笔力有余,出语不凡”,然而却多所教诲。

参考资料:
1、 徐柏容 郑法清.苏轼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273-274
2、 胡俊华.《又答王庠书》助读[J].中学语文园地,2004(5):17-18
赏析

  这是苏轼晚年回答其侄女婿王庠问学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文笔简练,语气谦逊,循循善诱,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作者的长者风范。

  苏轼在信中用语十分谦虚虚,对王庠的赞语认为“过当”,“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谈自己的看法时用“卑意”一词,最后又用“可笑可笑”作结。苏轼是欧阳修以后的北宋文坛的第一人,他不但对宋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就,而且在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这样的一个文坛巨匠,在青年学子面前却如此谦虚,完全是一个谦谦君子,表达了他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他的长者风范。

  苏轼在信中就读书方法谈了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反对死记硬背。苏轼认为“少年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不值一提,自应举时的“节目文字“亦无用。这就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苏轼的作文原则,他主张作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表达了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艺主张。

  二是认为求学无捷径,“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青年人往往急于求成,希望走捷径,惟有靠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在实践中摸索求学之道。

  三是求学要讲究方法。这其中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求学不能贪多。苏轼认为“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他告诉王庠读书不能贪多,而应围绕”所欲求“的目的,也就是要有所选择。第二层指出读书要钻研得深。苏轼认为“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即书要读多遍,每读一遍要能集中研究一个问题。“勿生余念”,研究其他问题也是这样,这不是浏览速成的读书法所能奏效的。这些读书方法是苏轼一生治学的经验之谈,在后世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胡俊华.《又答王庠书》助读[J].中学语文园地,2004(5):17-18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
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

  这是一首歌咏宫廷生活而有所托讽的诗。

  “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一两句描绘宫廷中的歌舞场面,正点题目。汉代未央宫有披香殿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歌舞过的地方。唐代庆善宫中也有披香殿,“新殿”或取义于此。但此处主要是借这个色彩香艳而又容易唤起历史联想的殿名来渲染宫廷歌舞特有的气氛。对于披香殿前的歌舞,诗人并未作多少具体的铺叙,而是着重描绘了“珠箔轻明拂玉墀”的景象。珠箔即珠帘;玉墀指宫殿前台阶上的白石地面。轻巧透明的珠帘轻轻地拂着洁白的玉墀,这景象在华美中透出轻柔流动的意致,特别适合于表现一种轻歌曼舞的气氛,使人感到它和那些“斗腰支”的宫妓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斗腰支”三字,简洁传神,不仅刻画出宫妓翩跹起舞的柔媚之态,而且传出她们竞媚斗妍、邀宠取悦的心理状态。同时,它还和下两句中的“鱼龙戏”、“偃师”,在竞奇斗巧这一点上构成意念上的关联。不妨说,它是贯通前后幅,暗示全诗主旨的一个诗眼。

  “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三、四两句突转,集中托讽寓慨。“鱼龙戏”,本指古代百戏中由人装扮成珍异动物进行种种奇幻的表演。《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云:“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可见这是一种变幻莫测、引人注目的精彩表演。不过,从题目“宫妓”着眼,这里的“鱼龙戏”恐非实指作为杂技百戏的鱼龙之戏,而是借喻宫妓新颖变幻的舞姿。末句的“怒偃师”用了《列子·汤问》的一则故事;传说周穆王西巡途中,遇到一位名叫偃师的能工巧匠。偃师献上一个会歌舞表演的“假倡”(实际上是古代的机器人),“钡(抑)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穆王以为是真人,和宠姬盛姬一起观赏它的表演。歌舞快结束时,假倡“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穆王生气,要杀偃师,吓得偃师立即剖解假倡,露出革木胶漆等制造假倡的原料,终于免祸。三、四两句是说,等不到看完宫妓们那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君王就要对善于机巧的“偃师”怒气冲冲。

  原故事中的偃师是一个善弄机巧的人物,但他却差一点因为弄巧而送命。这种机关算尽、反自招祸患的现象具有典型意义。诗人用偃师故事,着眼点正在于此。诗中的宫妓和“偃师”的关系,相当于原故事中倡者和偃师的关系;而诗中所描绘的“斗腰支”、“鱼龙戏”,又正相当于原故事中倡者的歌舞,所突出的正是偃师的机巧。那么,透过“不须”、“终遣”这两个含意比较明显的词语,可以看出,诗中所强调的正是善弄机巧的偃师到头来终不免触怒君王,自取其祸。如果把这首诗和《梦泽》、《宫辞》等歌咏宫廷生活而有所托讽的诗联系起来考察,便很容易发现“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莫向樽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和“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之间有着十分神似的弦外之音。宫廷歌舞原是政治生活的一种隐喻;而迎合邀宠、红粉自埋的宫女,一时得宠、不管将来的嫔妃,和玩弄机巧、终自召祸的偃师,则正是畸形政治生活的畸形产物。在诗人看来,他们统统是好景不常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7-1189页

gōng--shāngyǐn

zhūqīngmíngchíxiāngxīn殿diàndòuyāozhī

kànjǐnlóngzhōngqiǎnjūnwángyǎnshī

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祀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其辞曰:
孝成帝¹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²者,上³方郊甘泉泰畤(zhì)、汾阴后土,以求继嗣(sì)¹⁰,召雄待诏承明之庭¹¹。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¹²。其辞曰:
译文:汉成帝时代,有位宾客以我的文章近似司马相如而把我举荐给朝廷。皇上将要到甘泉宫南的泰壹祠和汾如睢上的后土祠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以求有子继承皇位。我当时正奉召在承明殿等候皇帝的任职诏命。永始四年正月,跟随皇帝从甘泉宫归来,就献上了这篇《甘泉赋》,加以讽喻。那赋辞说:
注释:¹孝成帝:汉成帝刘骜。²相如:司马相如。这句谓当时有人向成帝推荐扬雄,说他的文章和司马相如的文章相似。³上:指汉成帝。⁴郊:指祭天。⁵祀:犹祀,指祭地。⁶甘泉:指甘泉宫。秦始皇建甘泉前殿。汉武帝扩建,增通天、高光、迎风诸殿。位于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甘泉山。⁷泰畤:天子祭天之处。⁸汾阴:地名,以在汾水之南而得名。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汉武帝时曾在此得宝鼎。⁹后土:指当时天子祭地之处,设在汾阴。¹⁰继嗣:指皇子。¹¹承明庭:即未央宫的承明殿,在当时长安故城内西南角。¹²风:通“讽”。
惟汉十世,将郊上玄,定泰畤,雍神休,尊明号,同符三皇,录功五帝,恤胤锡羡,拓迹开统。于是乃命群僚,历吉日,协灵辰,星陈而天行。诏招摇与太阴兮,伏钩陈使当兵。属堪舆以壁垒兮,捎夔魖而抶獝狂。八神奔而警跸兮,振殷辚而军装。蚩尤之伦带干将而秉玉戚兮,飞蒙茸而走陆梁。齐緫緫以撙撙,其相胶轕兮,猋骇云迅,奋以方攘。骈罗列布,鳞以杂沓兮,柴虒参差,鱼颉而鸟䀪。翕赫曶霍,雾集而蒙合兮,半散昭烂,粲以成章。
惟汉十世¹,将郊上玄²,定泰畤³,雍神休,尊明号,同符三皇,录¹⁰功五帝¹¹,恤(xù)¹²(yìn)¹³¹⁴羡,拓迹开统¹⁵。于是乃命群僚,历吉日,协灵辰¹⁶,星陈而天行。诏招摇¹⁷与太阴兮,伏钩陈¹⁸使当¹⁹兵。属(zhǔ)堪舆(yú)²⁰以壁垒²¹兮,捎²²(kuí)²³(xū)²⁴而抶(chì)(yù)²⁵。八神²⁶奔而警跸(bì)²⁷兮,振²⁸殷辚(lín)²⁹而军装³⁰。蚩(chī)尤之伦带干将而秉玉戚兮,飞蒙茸而走陆梁³¹。齐緫(zǒng)³²以撙(zǔn)³³,其相胶轕(gé)³⁴兮,猋(biāo)(hài)云迅³⁵,奋以方攘³⁶。骈罗列布,鳞以杂沓(tà)兮,柴虒(sī)参差³⁷,鱼颉(jié)而鸟䀪(háng)³⁸。翕(xī)赫曶(hū)³⁹,雾集而蒙合⁴⁰兮,半散⁴¹昭烂⁴²,粲(càn)以成章⁴³
译文:有汉十世,将祀上天,恢复泰壹神祠,祈求天神赐福,以皇帝的名号尊地祈祷于天神。上天赐予的符契同于三皇,树立的功勋囊括五帝。优虑无子,望天神赐福,以扩大伟业;使皇统延续。于是命令百官,选吉日,合良辰,百官排列如群星,运行像天体。命令北斗招摇与太如呵,让钩陈星从命去掌管兵事。把军垒嘱托给神灵堪舆呵,让它们消灭那作孽多短的精怪恶鬼。八方之神奔驰而来清道护卫呵,个个奋然前行,接踵而上,身着严整的军装。那些蚩尤一样勇武的壮士,佩带干将利剑,手持玉柄大斧阿,跳跃起来乱乱纷纷,奔跑起来脚底生风。部伍集中,密密层层,行列严整呵,队形散开,错综交杂,风起云涌,奋然前行。整队布阵,鱼蜂错杂呵,参参差差,鱼跃鸟飞。集合靠拢,迅疾异常,行阵密布,如云似雾呵,突然散开,盔甲弓箭,光辉闪烁,灿烂多彩。
注释:¹十世:成帝为西汉第十世皇帝。²上玄:指天。³定泰畤:成帝于建始元年(前)罢甘泉、汾阴之祠。二年,始祭天于长安南郊,祭后土于北郊。后因无子嗣,于永始三年(前)冬诏恢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之祭。故谓“定泰畤”。定,定祭。⁴雍:和顺。⁵休:美。汉武帝以下皆郊天于甘泉泰畤,成帝即位罢甘泉、祭南郊、史谓神不福助,频降灾眚,是逆神之意。今又定祭泰畤,是和顺神之美祥。⁶尊:尊显、尊祀。⁷明号:明神之号。⁸符:符瑞,即天所赐之祥瑞。⁹三皇:谓伏羲、神农、黄帝。这句谓希望能与三皇同符瑞。¹⁰录:总有。¹¹五帝:谓少昊、颛顼、高辛、尧、舜。¹²恤:忧。¹³胤:子嗣。¹⁴锡:同“赐”。¹⁵统:统绪。当时成帝忧无子嗣,故重又定祭泰畤、后土,希求神明赐福,多生皇子,扩广基业,开启统绪。以上九句说明汉成帝定祭泰畤的目的和希望。¹⁶灵辰:善时。¹⁷招摇:北斗第七星。¹⁸钩陈:星名。在紫微垣内,又谓之极星。¹⁹当:阻挡。这两句谓诏告招摇与泰阴二星宿,让服使钩陈星阻挡不测之兵。²⁰堪舆:造图宅书之神。²¹壁垒:军营围墙。这里指障碍物。²²梢、抶:都是击打、驱赶的意思。²³夔:木石之怪。²⁴魖:耗费财物的鬼。²⁵獝狂:恶鬼。这两句谓委托堪舆负责设置障碍物,驱赶各种鬼怪。²⁶八神:八方之神。²⁷警跸: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²⁸振:振奋。²⁹殷辚:盛大的样子。³⁰军装:谓作军事装饰。³¹飞蒙茸而走陆梁:飞者蒙茸而乱,走者陆梁而跳。形容猛士的勇武捷健。蒙茸,紊乱。陆梁,跳跃的样子。³²緫緫:众多聚合的样子。³³撙撙:聚集。³⁴胶葛:交错。³⁵猋骇云讯:如猋风骇起,如云浪奋迅。³⁶方攘:奔离分散。这四句描写人群的聚合离散。³⁷柴虒、参差:高低、长短不齐之貌。³⁸颉䀪:通“颉颃”,忽上忽下之貌。这四句描写队伍的排列变化。³⁹翕赫曶霍:开合之貌。⁴⁰雾集蒙合:如雾之集,如气之合。蒙:谓天气下渐。⁴¹半散:即泮散,分布之状。⁴²昭烂:光明。⁴³章:彩。这四句描写整个出行队伍声势浩大,光辉灿烂。从“于是”至“成章”,叙写出行前各种事项的准备情况。
于是乘舆乃登夫凤皇兮而翳华芝,驷苍螭兮六素虬,蠖略蕤绥,漓虖幓纚。帅尔阴闭,霅然阳开。腾清霄而轶浮景兮,夫何旟旐郅偈之旖旎也!流星旄以电爥兮,咸翠盖而鸾旗。敦万骑于中营兮,方玉车之千乘。声駍隐以陆离兮,轻先疾雷而馺遗风。凌高衍之嵱嵸兮,超纡谲之清澄。登椽栾而羾天门兮,驰阊阖而入凌兢。
于是乘舆¹乃登夫凤皇²兮而翳(yì)³华芝,驷苍螭(chī)兮六素虬(qiú),蠖(huò)略蕤(ruí),漓(lí)(hū)(sēn)(xǐ)。帅尔阴闭,霅(sǎ)¹⁰阳开。腾¹¹清霄¹²而轶(yì)浮景兮,夫何旟(yú)¹³(zhào)¹⁴(zhì)(jié)¹⁵之旖(yǐ)(nǐ)¹⁶也!流星旄(máo)¹⁷以电爥(zhú)兮,咸翠盖¹⁸而鸾旗¹⁹。敦²⁰万骑于中营兮,方玉车之千乘。声駍(pēng)²¹以陆离²²兮,轻²³先疾雷而馺(sà)²⁴遗风²⁵。凌高衍²⁶之嵱(yǒng)(sǒng)²⁷兮,超纡(yū)(jué)²⁸之清澄。登椽栾²⁹而羾(gòng)³⁰天门³¹兮,驰阊(chāng)(hé)³²而入凌兢(jīng)³³
译文:于是天子登上凤凰之车呵,上覆华芝伞盖,车驾骏马有黄有白呵,龙腾虎跃,鬃毛飘洒。众神侍卫紧随乘舆奔驰,忽而如乌云聚拢,忽而若阳光四散。乘舆升腾清霄越过浮云呵,那图象装饰的旗幡随风飘扬,何其轻盈柔顺!饰有星文的旗子在上空飞扬有如闪电划过,电光之下翠羽之盖鸾鸟之旗全然清晰可见。上万的骑卒驻扎于中营呵,玉饰的兵车有千辆并列。车声隆隆,前后相接呵,轻快奔驰超过迅雷,胜过疾风。凌越高原与群峰呵,跨过弯路与坦程。登上椽峦山就可到达天门呵,驰过阊阖就进入上苍的高寒之境。
注释:¹乘舆:皇帝所乘的车。这里代指皇帝。²凤皇:指饰以凤凰的车子。皇:同“凰”。³翳:隐蔽。⁴华芝:华盖,即车上所建的华伞。⁵螭:传说中的一种龙。⁶虬:传说中的一种无角龙。⁷蠖略蕤绥:龙行之貌。⁸漓虖幓纚:车饰之貌。这四句铺张描写天子的车乘。⁹帅尔:犹倏忽、忽而。¹⁰霅然:犹飒然。这两句形容众多的旗帜忽而聚合在一起,仿佛天阴了一样;飒然飘散,又仿佛天晴了一样。¹¹腾:升。¹²清霄:天之高处。¹³旟:画有鸟隼的旗。¹⁴旐:画有龟蛇的旗。这里以旟旐代指各种旗帜。¹⁵郅偈:形容旗杆之状。¹⁶旖柅:形容旗上飘带的摆动。这两句描写旗帜升腾在高空,闪着流影,旗杆如林,彩带拂动。¹⁷旄:杆顶斾有旄牛尾的旗。旗幅窄而长,上有星图,随风拂动,则有如星之流、如电之照的景象。¹⁸翠盖:饰以翠羽的华盖。¹⁹鸾旗:上绣鸾鸟而编以羽毛的旗。天子出,载在车上先行。²⁰敦:与“屯”同,聚意。²¹駍隐:形容车声大而盛。²²陆离:参差错综。²³轻:快。²⁴馺:指接连不断。²⁵遗风:余响。²⁶高衍:高广之地。²⁷嵱嵸:山峰众多之貌。²⁸纡谲:曲折。²⁹椽栾:甘泉南山。³⁰羾:至。³¹天门:形容其地势极高。³²阊阖:天门名。³³凌兢:指高险而令人恐惧之地。这两句描写车驾在高险的椽栾山上行进的情况。
是时未轃夫甘泉也,乃望通天之绎绎。下阴潜以惨廪兮,上洪纷而相错。直嶢嶢以造天兮,厥高庆而不可乎弥度。平原唐其坛曼兮,列新雉于林薄。攒并闾与茇䒷兮,纷被丽其亡鄂。崇丘陵之駊騀兮,深沟嵚岩而为谷。往往离宫般以相爥兮,封峦石关施靡乎延属。
是时未轃(zhēn)¹夫甘泉也,乃望通天²之绎绎³。下阴潜以惨廪(lǐn)兮,上洪纷而相错。直嶢(yáo)以造天兮,厥高庆而不可乎弥度。平原唐¹⁰其坛曼¹¹兮,列新雉(zhì)¹²于林薄¹³。攒¹⁴并闾(lǘ)¹⁵与茇(bá)(kuò)¹⁶兮,纷被丽¹⁷其亡鄂¹⁸。崇¹⁹丘陵之駊(pǒ)(ě)²⁰兮,深沟嵚(qīn)²¹而为谷。往往²²离宫²³(pán)²⁴以相爥²⁵兮,封峦石关²⁶施靡(mí)²⁷乎延属²⁸
译文:这时,还未达甘泉之宫,眺望于高入云宵的通天之台。台下如如森森,顿生寒冷之感呵,台上宏伟错综,光辉灿烂。直立高耸以达天穹,那高度最终无法测量得清。平原广阔无垠呵,辛夷遍生林莽之间。棕榈薄荷丛聚而生,繁茂分披,无边无际。高高的丘陂险而且陡呵,深深的沟壑化为峡谷。离官别馆遍布四方交相辉映呵,封峦观石英观彼此相连,蜿蜒不断。
注释:¹轃:与“臻”同,至的意思。²通天:台名。³绎绎:相连。⁴阴潜:阴深。⁵惨廪:寒凉。⁶洪纷:大而乱杂。⁷峣峣:高。⁸造:至。⁹庆:语助词。¹⁰唐:形容广大。¹¹坛曼:无边之意。¹²新雉:即辛夷,一种大树,枝叶都有香味。雉:同“薙”。¹³薄:草丛生处。¹⁴攒:聚。¹⁵并闾:棕榈树。¹⁶茇䒷:草名。¹⁷被丽:披散。¹⁸亡鄂:无边。¹⁹崇:高。²⁰駊騀:高大。²¹嵚岩:深险。²²往往:处处。²³离宫:古代帝王于正式宫殿之外别筑的宫室,以供随时游处。²⁴般:连接。²⁵相爥:相照,相映。²⁶封峦、石关:均为宫名。²⁷施靡:相及。²⁸属:连。
于是大厦云谲波诡,嶊嶉而成观。仰挢首以高视兮,目冥眴而亡见。正浏滥以弘惝兮,指东西之漫漫。徒徊徊以徨徨兮,魂眇眇而昏乱。据軨轩而周流兮,忽軮轧而亡垠。翠玉树之青葱兮,璧马犀之瞵㻞。金人仡仡其承锺虡兮,嵌岩岩其龙鳞。扬光曜之燎爥兮,垂景炎之炘炘。配帝居之县圃兮,象泰壹之威神。洪台崛其独出兮,㨖北极之嶟嶟。列宿乃施于上荣兮,日月才经于柍桭。雷郁律于岩窔兮,电儵忽于墙藩。鬼魅不能自逮兮,半长途而下㒹。历倒景而绝飞梁兮,浮蠛蠓而撇天。
于是大厦¹云谲(jué)波诡²,嶊(zuǐ)(zuī)³而成观。仰挢首以高视兮,目冥眴(xuàn)而亡见。正浏滥以弘惝(chǎng)兮,指东西之漫漫。徒徊徊以徨徨¹⁰兮,魂眇眇¹¹而昏乱。据軨(líng)¹²而周流¹³兮,忽¹⁴(yǎng)¹⁵而亡垠(yín)。翠玉树¹⁶之青葱兮,璧马犀¹⁷之瞵(lín)(bīn)¹⁸。金人仡(yǐ)¹⁹其承锺虡(jù)²⁰兮,嵌(qiàn)岩岩²¹其龙鳞²²。扬光曜(yào)之燎爥(zhú)²³兮,垂景²⁴炎之炘(xīn)²⁵。配帝居之县圃²⁶兮,象泰壹²⁷之威神。洪台²⁸崛其独出兮,㨖(zhì)²⁹北极之嶟(zūn)³⁰。列宿³¹乃施³²于上荣³³兮,日月才经³⁴于柍(yāng)(chén)³⁵。雷郁律³⁶于岩窔(yào)兮,电儵(shū)³⁷于墙藩。鬼魅不能自逮兮,半长途而下㒹(diān)。历倒景³⁸而绝飞梁³⁹兮,浮蠛(miè)(měng)⁴⁰而撇⁴¹天。
译文:于悬大厦云谲波诡,变幻莫测,巍峨奇巧,叹为奇观。高高举首而仰望呵,令人眼花缭乱,不见顶端。正四周浏览而感到宽敞豁亮呵,指东划西而漫漫无边。只是徘徊忧思,心魂恍惚而且昏乱。凭栏而远眺呵,突然呈现一片山野,崎岖不平而广大无边。甘泉宫翠树青葱碧绿呵,璧玉雕塑的马犀光彩璘璘。雄伟的金人身负着编钟木架呵,浑身金光闪闪,好似龙鳞开张。放出光辉恰如火炬照耀呵,日光辐射更显出火焰炽热。甘泉宫观可与天神居处的悬圃比美呵,同泰壹的威严神明恰好相像。洪台拔地而出呵,冲天峭立,直抵北斗。列星触到它翘起的檐头呵,日月也正经过它的星宇。雷声于宫殿深处低沉轰响呵,电光猝然于墙垣之上闪亮。鬼魅无法攀登呵,爬到半途就得坠落。楼台高出于日月上方的倒影,超越于悬空架起的飞梁呵,上浮于腾空的尘气,直拂于无际的天穹。
注释:¹大夏:即大厦。²云谲波诡:形容厦屋结构奇巧多变。³嶊嶉:高大雄伟之貌。⁴观:观阙。⁵挢:举。⁶冥眴:看不清。⁷浏滥:即浏览。⁸弘惝:高大。⁹漫漫:形容其长。¹⁰回回、徨徨:都形容宫殿里头的空廓。¹¹眇眇:形容其深幽。¹²軨轩:格棂栏杆。¹³周流:周视。¹⁴忽:隐隐忽忽。¹⁵軮轧:广大。¹⁶玉树:武帝时集众宝所作之树,以玉为叶,植于前庭。¹⁷壁马犀:用璧玉饰作的马和犀。壁:同“璧”。¹⁸瞵㻞:纹理光洁。¹⁹仡仡:勇健。²⁰钟虡:悬挂编钟的架子。²¹嵌岩岩:开张。²²龙鳞:似龙之鳞。言其鳞甲开张,像真龙之形。²³燎烛:树于庭中的大烛。²⁴景:大。²⁵炘炘炘:光明。²⁶县圃:神仙所居之境。也是庭中模拟所建。²⁷泰壹:天帝。²⁸洪台:高台。²⁹㨖:至。³⁰嶟嶟:竦峭。³¹列宿:模制的天上群星。³²施:延。³³荣:屋檐两端上翘的部分,即飞檐。³⁴经:经行。³⁵柍桭:屋檐中部。³⁶郁律:雷声。³⁷倏忽:疾。³⁸倒景:即倒影。³⁹飞梁:浮道之桥。⁴⁰蠛蠓:浮气。⁴¹撇:拂。
左欃枪而右玄冥兮,前熛阙而后应门。荫西海与幽都兮,涌醴汩以生川。蛟龙连蜷于东厓兮,白虎敦圉乎昆仑。览樛流于高光兮,溶方皇于西清。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珑。炕浮柱之飞榱兮,神莫莫而扶倾。闶阆阆其寥廓兮,似紫宫之峥嵘。骈交错而曼衍兮,㟎𡽁隗乎其相婴。乘云阁而上下兮,纷蒙笼以掍成。曳红采之流离兮,扬翠气之宛延。袭琁室与倾宫兮,若登高眇远,亡国肃虖临渊。
左欃(chán)¹而右玄冥²兮,前熛(piāo)(quē)³而后应门。荫西海与幽都兮,涌醴(lǐ)(gǔ)以生川。蛟龙连蜷于东厓(yá)兮,白虎敦圉(yǔ)乎昆仑。览樛(jiū)于高光兮,溶方皇¹⁰于西清¹¹。前殿崔巍(wēi)¹²兮,和氏玲珑¹³。炕(kàng)¹⁴浮柱之飞榱(cuī)兮,神莫莫而扶倾。闶(kāng)(làng)¹⁵其寥廓兮,似紫宫¹⁶之峥(zhēng)(róng)¹⁷。骈(pián)交错而曼衍¹⁸兮,㟎(tuǐ)¹⁹𡽁(zuì)(wéi)²⁰乎其相婴²¹。乘²²云阁²³而上下兮,纷蒙笼²⁴以掍(hún)²⁵。曳(yè)红采之流离兮,扬翠气之宛延。袭²⁶(xuán)²⁷与倾宫²⁸兮,若登高眇远,亡国肃虖(hū)临渊²⁹
译文:左慧星,右水神呵,前赤宫,后正门。蛟龙蜷曲于东呵,白虎雄踞于西。在高光宫观览周游呵,在清净的西厢悠闲徘徊。前殿巍然高耸,璧玉雕饰殿堂何其玲珑。梁柱把飞椽高高支撑呵,好似神灵奋力扶持而免于颓倾。高门空阔呵,好似紫微宫那样深邃。楼台交错而连绵不断呵,巍然屹立而相互环绕。登上凌云高阁,楼阁与山岭高下相随呵,纷然交错,浑然天成。楼阁高耸,光彩辉映,飘起红彩连绵呵,扬起翠气漫漫。夏桀修琁室,殷纣筑倾宫呵,甘泉官阙先后承袭,若登高远眺呵,想到亡国危机,如临深渊。
注释:¹欃枪:彗星的别名。²玄冥:水神。³熛阙:赤色之阙。阙:门楼。⁴应门:正门。应门在熛阙之内。⁵西海、幽都:指西方、北方绝远之地。⁶连蜷:卷曲。⁷敦圉:盛怒。⁸樛流:屈折。⁹高光:宫名。¹⁰方皇:犹彷徨。¹¹西清:西厢清闲之处。¹²崔巍:高峻。¹³和氏珑玲:黄金壁带中含有和氏璧,色泽鲜明玲珑然。¹⁴炕:同“抗”,举意。言举立浮柱而驾飞榱,其形危竦,若有神暗中扶持,故不倾。¹⁵闶阆阆:门高的样子。¹⁶紫宫:天帝之宫。¹⁷峥嵘:形容深邃。¹⁸曼衍:分布。¹⁹㟎:山高。²⁰𡽁隗:犹崔巍。²¹婴:同“缨”,绕意。这两句谓宫室台观相连不绝。²²乘:登。²³云阁:高阁。²⁴蒙笼:交葛。²⁵掍成:谓自然。²⁶袭:继。²⁷琁室:夏桀所建。²⁸倾宫:商纣所造。²⁹临渊:若临深渊,有危惧之感。登高远望,当以亡国为戒,故以此微谏。
回猋肆其砀骇兮,翍桂椒而郁杼杨。香芬茀以穹隆兮,击薄栌而将荣。芗呹肸以棍批兮,声駍隐而历锺。排玉户而扬金铺兮,发兰蕙与芎藭。帷弸彋其拂汨兮,稍暗暗而靓深。阴阳清浊穆羽相和兮,若夔牙之调琴。般倕弃其剞劂兮,王尔投其钩绳。虽方征侨与偓佺兮,犹彷佛其若梦。
回猋(biāo)¹²其砀(dàng)骇³兮,翍(pī)桂椒而郁杼杨。香芬茀(fú)以穹隆兮,击薄栌(lú)而将荣。芗(xiāng)(yí)(xī)以棍批兮,声駍(pēng)隐而历锺。排玉户而扬金铺兮,发兰蕙与芎(xiōng)(qióng)¹⁰。帷弸(pēng)(hóng)¹¹其拂汨¹²兮,稍暗暗¹³而靓¹⁴深。阴阳清浊穆¹⁵¹⁶相和兮,若夔(kuí)¹⁷¹⁸之调琴。般¹⁹(chuí)²⁰弃其剞(jī)²¹(jué)²²兮,王尔²³²⁴其钩绳。虽方²⁵征侨与偓(wò)(quán)²⁶兮,犹彷佛其若梦。
译文:旋风劲吹,激荡草木呵,桂树椒树散乱分披,唐棣白杨如如郁郁。香气浓郁而升腾呵,拍击梁柱而飘向檐头。旋风声响与桂椒芬香浑然合一呵,风声树香砰然鸣响,相谐人耳暗合音律。吹开玉户而飘动金铺呵,催发兰惠与江藭,吐露醉人香气。罗帷鼓动窸窣作响呵,又由低微而沉静。风声树香激荡殿阁,如阳清浊音律谐和呵,好似夔牙抚琴弹奏。楼台殿厢巧夺天工呵,羞得般倕抛弃斧凿,王尔扔掉钩绳。即使仙人征侨与偓佺呵,置身甘泉也朦朦胧胧,似在梦中。
注释:¹回猋:旋风。²肆:恣肆。³砀骇:摇撼。⁴翍:同“披”。⁵郁:聚。⁶薄栌:柱顶端方木。⁷芗:同“响”,回猋之响。⁸呹肸:疾过。⁹铺:门铺首。以铜为兽面,衔环着于门上。¹⁰𦲄藭:也作“穹穷”,香草名。¹¹弸彋:风吹帷帐之声。¹²拂汩:鼓动之貌。¹³暗暗:深空。¹⁴靓:同“静”。¹⁵穆:古之变音。¹⁶羽:古之正音。¹⁷夔:舜时乐官。¹⁸牙:古代著名琴师。¹⁹般:公输般。²⁰倕:共工。都是古代的巧匠。²¹剞:曲刀。²²劂:曲凿。²³王尔:也是古代巧匠。²⁴投:扔。²⁵方:并行。²⁶征侨、偓佺:都是仙人名。这两句谓宫观高峻巧丽,虽使仙人行其上,恐一下难识其究竟,仿佛若梦。
于是事变物化,目骇耳回。盖天子穆然,珍台闲馆,琁题玉英,蜵蜎蠖濩之中。惟夫所以澄心清魂,储精垂恩,感动天地,逆厘三神者;乃搜逑索偶皋伊之徒,冠伦魁能,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相与齐乎阳灵之宫。靡薜荔而为席兮,折琼枝以为芳。吸清云之流瑕兮,饮若木之露英。集乎礼神之囿,登乎颂祇之堂。建光耀之长旓兮,昭华覆之威威。攀琁玑而下视兮,行游目乎三危。陈众车于东阬兮,肆玉釱而下驰。漂龙渊而还九垠兮,窥地底而上回。风傱傱而扶辖兮,鸾凤纷其衔蕤。梁弱水之濎溁兮,蹑不周之逶蛇。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宓妃。玉女亡所眺其清矑兮,宓妃曾不得施其蛾眉。方揽道德之精刚兮,侔神明与之为资。
于是事变物化,目骇耳回¹。盖天子穆然²,珍台闲馆,琁题玉英³,蜵(yuān)(yuān)(huò)(huō)之中。惟夫所以澄心清魂,储精垂恩,感动天地,逆厘三神者;乃搜逑(qiú)¹⁰¹¹之徒,冠伦魁能,函甘棠之惠¹²,挟东征之意¹³,相与齐乎阳灵之宫¹⁴。靡¹⁵薜荔¹⁶而为席兮,折琼枝¹⁷以为芳。吸清云之流瑕¹⁸兮,饮若木¹⁹之露英²⁰。集乎礼神²¹之囿(yòu),登乎颂祇²²之堂。建光耀之长旓(sháo)²³兮,昭华覆²⁴之威威²⁵。攀琁(xuán)²⁶而下视兮,行游目乎三危²⁷。陈众车于东阬(gāng)²⁸兮,肆²⁹玉釱(dài)³⁰而下驰。漂龙渊³¹而还³²九垠³³兮,窥地底而上回。风傱(sǒng)³⁴而扶辖兮,鸾凤纷其衔蕤(ruí)³⁵。梁³⁶弱水³⁷之濎(dǐng)(yíng)³⁸兮,蹑不周³⁹之逶(wēi)(yí)⁴⁰。想西王母⁴¹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宓(fú)⁴²。玉女亡所眺其清矑(lú)兮,宓妃曾不得施其蛾眉⁴³。方⁴⁴⁴⁵道德之精刚⁴⁶兮,侔(móu)神明⁴⁷与之为资⁴⁸
译文:于是事变物化,耳疑目惑。天子处身珍台闲馆,雕梁玉柱,委委曲曲,光彩眩目之中,大概在默然思索。他想到那用以净化心灵,储聚精神,祈求垂恩,感天动地,迎相于三神的举措,就去寻求志同道合的皋陶伊尹之徒,超群多能之辈!他要怀着《诗经·甘棠》所颂扬的邵伯那样的仁爱之心,抱着《诗经·东山》所歌赞的周公建立勋业之意,与贤能之臣共同斋戒于阳灵之宫。偃压薛荔以为席呵,折下琼枝以为饰。吮吸清云与流霞呵,畅饮神木上的英露。汇集于祭祀天神的苑囿,登入歌颂地神的殿堂。高举起旗幡迎风招展呵,支撑起华盖鲜艳耀眼。攀援北斗而俯瞰大地呵,目力所及看到了三危之山。陈列众车于东方的高丘呵,任随玉车往下奔驰。漂浮龙渊而回旋于九重之下呵,窥探了大地的底蕴而返回。风飒飒来扶毂呵,鸾凤纷飞来衔车饰。横渡弱水如同小溪呵,踏过不周山好比走曲径。他想到美丽的西王母而欣然祝寿呵,又回避玉女离却宓妃。玉女无从送其秋波呵,宓妃不得舒展娥眉。将掌握道德的精髓宏旨呵,取法神灵而以为咨询。
注释:¹目骇耳回:言惊人视听。²穆然:肃敬。³旋题玉英:榱椽之头全以玉饰,英华相照。题:头。⁴蜵蜎蠖濩:形容屋中深广。⁵逆:迎。⁶三神:天、地、人之神。⁷逑:匹。⁸索:求。⁹偶:对。¹⁰皋:皋陶,尧帝之臣。¹¹伊:伊尹,商汤之臣。¹²甘棠之惠:指西周邵公奭施惠于治内百姓。¹³东征之意:指周公旦大义灭亲。¹⁴阳灵之宫:祭天处。¹⁵靡:密织。¹⁶薜荔:香草。¹⁷琼枝:玉树之枝。¹⁸瑕:通“霞”。¹⁹若木:传说中长在日入之处的一种树木。²⁰露英:华上之露。²¹礼神:谓祭天。²²颂祇:谓祭地。²³旓:指旗。²⁴华覆:华盖。²⁵威威:形容华盖明丽之貌。²⁶琁玑:代指北斗星。²⁷三危:山名。²⁸阬:山陵。²⁹肆:放。³⁰釱:车辖。³¹龙渊:龙潭。³²还:与“旋”同。³³九垠:九重。³⁴傱傱:疾。³⁵蕤:车之垂饰。³⁶梁:架桥而过。³⁷弱水:水名,相传在昆仑之东。³⁸濎溁:小水。³⁹不周:山名。⁴⁰逶蛇:曲折的样子。⁴¹西王母:传说中居于西方的女神。⁴²玉女、宓妃:都是神女。⁴³蛾眉:比喻女子长而好的眉毛。⁴⁴方:方能。⁴⁵揽:总有。⁴⁶精刚:精微刚强。⁴⁷侔神明:与天地齐等。⁴⁸资:资质。
于是钦柴宗祈,燎薰皇天,皋摇泰壹。举洪颐,树灵旗。樵蒸昆上,配藜四施。东爥沧海,西耀流沙,北熿幽都,南炀丹厓。玄瓒觩䚧,秬鬯泔淡。肸蠁丰融,懿懿芬芬。炎感黄龙兮,熛讹硕麟。选巫咸兮叫帝阍,开天庭兮延群神。傧暗蔼兮降清坛,瑞穰穰兮委如山。
于是钦¹²³,燎薰皇天,皋(gāo)泰壹。举洪颐(yí),树灵旗。樵蒸上,配藜(lí)¹⁰四施。东爥(zhú)沧海,西耀流沙,北熿(huǎng)幽都,南炀(yàng)¹¹丹厓¹²。玄瓒(zàn)¹³(qiú)(liú)¹⁴,秬(jù)(chàng)¹⁵(gān)¹⁶。肸(xī)(xiǎng)¹⁷丰融,懿(yì)懿芬芬。炎感黄龙兮,熛(biāo)(é)¹⁸¹⁹麟。选巫咸²⁰兮叫帝阍²¹,开天庭兮延²²群神。傧(bīn)²³暗蔼²⁴兮降清坛,瑞穰(ráng)²⁵兮委²⁶如山。
译文:于是恭敬地焚柴尊祟地求福,牲玉在柴上焚烧,香烟升腾于皇天,悬柴的契皋遥对着泰壹天神。高举洪颐之精,树起神灵之旗,薪柴细木火焰同升,霹雳作响,火光四射。东照沧海,西煴流沙,北映幽都,南热丹涯。玉制的礼器曲柄如角,倾注美酒,一片芬芳。香气弥漫,浓郁不散。火焰感召黄龙,炽热触动硕麟。使令神巫呵,叫开天帝之门,天庭敞开呵,延请众神。众神嘉宾纷然而至呵,降临清净祠坛。祥瑞累累时,委积如山。
注释:¹钦:敬。²柴:积柴燎而祭天。³宗:尊。⁴祈:求福。⁵燎熏:谓置牲体、玉币于柴上,燎而熏祭。⁶皋繇:一作“招摇”。如淳曰:“皋:挈皋也。积柴于挈皋头,置牲玉于其上,举而烧之,欲进天也。”⁷洪颐:一种旗名。⁸蒸:麻秆。⁹昆:火。¹⁰配藜:披离。¹¹烛、耀、熿、炀:都是照耀的意思。¹²仓海、流沙、幽都、丹厓:分别代指东、西、北、南四方极远之处。¹³玄瓒:以玄玉为饰的一种勺形祭器,用来盛酒祭祀。¹⁴觩䚧:形容玄瓒的样子。¹⁵秬鬯:祭祀用的一种香酒。¹⁶泔淡:满。¹⁷肸向:散布、弥漫之意。¹⁸讹:化。¹⁹硕:大。²⁰巫咸:古神巫名。²¹阍:门。²²延:请。这两句设想令巫祝叫呼天门,使打开天庭延请群神。²³傧:赞礼者。²⁴暗蔼:形影。²⁵穰穰:多。²⁶委:积。
于是事毕功弘,回车而归,度三峦兮偈棠黎。天阃决兮地垠开,八荒协兮万国谐。登长平兮雷鼓磕,天声起兮勇士厉。云飞扬兮雨滂沛,于胥德兮丽万世。
于是事毕功弘,回车而归,度¹三峦²兮偈(qì)³棠黎。天阃(kǔn)兮地垠开,八荒协兮万国谐。登长平兮雷鼓¹⁰¹¹,天声¹²起兮勇士厉¹³。云飞扬兮雨滂沛,于胥¹⁴德兮丽¹⁵万世。
译文:于是事毕功成,回车而归,经过封峦观呵,休憩于棠黎馆。天门敞开呵,地限泯灭。八方合谐呵,万国融恰。登上长平坂呵,六面鼓声震。如同雷声起呵,激励勇土奋。云飞扬呵,雨滂沛。君臣皆仁德呵,皇业光万代。
注释:¹度:过。²三峦:封峦观。³偈:与“憩”同,休息之意。⁴棠梨:宫名。谓归途中经过封峦观,又在棠梨宫休息。⁵天阃:天之门限。⁶决:开。⁷垠:界限。⁸八荒:八方极远之处。⁹长平:坡名。¹⁰雷鼓:祭天时所用的八面大鼓。¹¹磕:击鼓声。¹²天声:如天之声。¹³厉:奋发。¹⁴胥:皆,都。¹⁵丽:华美。
乱曰:崇崇圜丘,隆隐天兮;登降峛崺,单埢垣兮;增宫㠁差,骈嵯峨兮;岭巆嶙峋,洞无厓兮;上天之縡,杳旭卉兮;圣皇穆穆,信厥对兮;徕祇郊禋,神所依兮;徘徊招摇,灵迟迉兮;光辉眩耀,降厥福兮;子子孙孙,长无极兮。
¹曰:崇崇²(yuán)³,隆隐天兮;登降(lǐ)(yǐ),单(chán)(quán)兮;增宫㠁(cēn)(cī)¹⁰,骈嵯峨¹¹兮;岭巆(yíng)¹²嶙峋¹³,洞无厓¹⁴兮;上天之縡(zài)¹⁵,杳¹⁶旭卉¹⁷兮;圣皇¹⁸穆穆¹⁹,信²⁰²¹²²兮;徕(lái)²³祇郊禋(yīn)²⁴,神所依兮;徘徊招摇²⁵,灵迟迉(zhī)²⁶兮;光辉眩耀,降厥福兮;子子孙孙,长无极²⁷兮。
译文:结尾说:高高圆坛,直入云天呵;登降路径,盘盘旋旋呵;宫观参差,遍布高耸呵;殿阁嶙峋,深邃无涯呵;上天之事,深奥莫测呵;圣皇威严,确无伦比呵;虔诚禋祀,众神来归呵;徘徊往来,神灵栖息呵;光辉照耀,福祉来临呵;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呵。
注释:¹乱:赋的结尾部分。其作用在于概括全篇意义。²崇崇:高。³圜丘:祭天之坛,即后世所称天坛。圜:同“圆”。⁴隆隐:形容圜丘之貌。⁵登降:上下。⁶峛崺:曲折。⁷单:周。⁸埢垣:圆。⁹增:重。¹⁰嵾差:不齐。¹¹嵯峨:高峻。¹²岭巆:深邃。¹³嶙峋:节级。¹⁴洞无厓:深无极。¹⁵縡:事。¹⁶杳:高远。¹⁷旭卉:幽昧。¹⁸圣皇:指成帝。¹⁹穆穆:肃敬。²⁰信:诚。²¹厥:其,指天地。²²对:配,谓能与天地相配。²³俫:同“来”。²⁴郊禋:祭天。言来祭天,甚为恭敬,故为神祇中凭依。²⁵招摇:彷徨。²⁶迟迉:游息。²⁷长无极:永无穷尽。指成帝祭于甘泉以求子孙永续不断。

  这篇赋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详细地描述了汉成帝郊祀甘泉泰畤的全部过程,把天子郊祀的盛况铺张得恍若遨游仙境,并颂扬刘氏王朝地久天长,同时贯串着讽谏之意。全赋选择具有特征性的物象,运用以虚概实的手法,铺陈夸张,想象丰富,气魄宏伟,文辞流丽。

  本文极力铺写天子郊祀甘泉宫的盛况与甘泉宫建筑之豪华。全篇采用顺叙的写法,可分为十段。第一段揭明成帝定祭泰畤的目的和希望,并叙写出行前各种事项的准备情况。第二段描写天子登乘,车驾上路及行进的情况。第三段描写通天台的远景和沿途所见平原、丘陵、山谷的形势及离宫别馆的连绵相映。第四段铺写到达甘泉宫之后所见其宫室的高峻、长大、深博,并详细铺写了凭栏周流所见大庭内的种种奇异景象。第五段描写漫游高光宫之所见,极陈宫殿的高大富丽,接着以临渊处危微谏。第六段描写大风在宫中刮起时所产生的种种音响变动,继而赞叹宫观建筑的精巧美丽。第七段描写成帝与其贤能之臣会集于阳灵宫,斋戒自新,洁祀天地,并设想他们周流旷远,升降天地,广通神明。随后告诫成帝清心寡欲,屏退女色,方能保持天性,增寿广嗣。第八段描写柴祭皇天的经过,设想天神赐福甚多。第九段描写归途中的情形,并歌功颂德。第十段总括全篇意义,谓成帝恭肃祭天,神祇凭依,广赐福祥,子孙相继无极,并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全篇有如观览长卷画幅,徐徐展示,一一显明,凡君臣卫侍、车马旗斧、山川草木、雷电风雨、宫殿观阙、天上地下、神仙鬼怪乃至金人玉树、燎烛景炎、玄瓒秬鬯等,无不毕陈。

  本文与众多汉赋一样,用了不小的篇幅花了很大的力气,只是为了描写了一次天子郊天的过程,现实意义不很大;勉强点缀上去的几句微谏之辞,也如沧海一滴,被大量极力铺陈夸饰的东西所淹没,讽劝作用很小。但在客观上它却反映了那个时代及以前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化的一些面影。特别值得指出的还在于这篇赋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一篇描写郊祀的赋。关于郊祀之仪,史籍所载虽多,但大都语焉而不详。这篇赋则专写郊祀,从准备出发一直到事毕回车,对郊天之全过程逐一作了详细的描述。尽管使用的是文笔而不是史笔,但通过那些夸诞的词语仍能辨别出汉时天子郊天仪式的真实面貌。也就是说,在这方面,《甘泉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

  在艺术上,此赋铺陈夸张,想象丰富,气魄宏伟,文辞流丽。甘泉宫观,豪华奇伟,无从实写。赋家则是发挥了赋体的特性,以虚概实,夸张变形,选择几种特征性的物象,泼洒笔墨,尽力夸张,予人以不即不离,似是而非的感党。此正是后世绘画的写意手法,而最初运用当推赋家。但此赋属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缺乏自己的特色。扬雄晚年认识到《甘泉赋》之类的作品,其效果与初衷适得其反,实际上是“劝百而讽一”。扬雄是首开模拟之风的汉赋作家,《甘泉赋》继承和弘扬了司马相如树立的赋颂传统,手法上同样讲究铺陈夸张,文字上也力求辞藻华丽,乃致流于堆砌。总的说来,扬雄的《甘泉赋》可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比肩,是汉赋的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
1、 陈宏天 赵福海.昭明文选译注(第一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366-386
2、 霍旭东 等.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171-182
3、 马良春 李福田.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353-1354
4、 钱仲联 等.中国文学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93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望夷(yí)¹中鹿为马²,秦人半死长城³下。
译文: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注释:¹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²鹿为马:比喻长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³长城: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避时¹不独商山翁(wēng)²,亦长桃源³种桃者。
译文: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注释:¹避时:逃避乱世。²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³桃源:代指桃花源。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此来种桃经几春¹,采花食实枝为薪(xīn)²
译文: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注释:¹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²薪:柴火。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长父子无君臣。
译文: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渔郎漾(yàng)¹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译文: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注释:¹漾舟:泛舟。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世上¹那知古长秦,山中²岂料今为晋。
译文: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注释:¹世上:指渔人。²山中:指桃源中人。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闻道长安¹吹战尘²,春风回首一沾巾。
译文: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注释:¹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²吹战尘:指发生战乱。西晋先是长“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重华¹一去宁²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译文: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注释:¹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²宁:岂。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平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07:第125页
2、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8.7:第106页

táoyuánxí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wànggōngzhōng鹿wéi qínrénbànchángchéngxià 
shíshāngshānwēng yǒutáoyuánzhòngtáozhě 
láizhòngtáojīngchūn cǎihuāshíshízhīwéixīn 
érsūnshēngchángshì suīyǒujūnchén 
lángyàngzhōuyuǎnjìn huājiānxiāngjiànyīnxiāngwèn 
shìshàngzhīyǒuqín shānzhōngliàojīnwéijìn 
wéndàochángānchuīzhànchén chūnfēnghuíshǒuzhānjīn 
chónghuánìng tiānxiàfēnfēnjīngqín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niǎo)袅春幡(fān)¹。无端²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³,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gān)荐酒,更传青韭(jiǔ)堆盘?
译文:从美人头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雨送寒,似冬日余寒犹在。燕子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无心置办应节之物。
注释:¹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女之发,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播,也名恬胜,彩胜。²无端:平白无故地。³年时燕子:指去年南来之燕。⁴西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⁵浑:全然。⁶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贸。⁷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¹,更²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³。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译文:东风自立春日起,忙于装饰人间花柳,闲来又到镜里,偷换人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无人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而朝来塞雁却比我先回到北方。
注释:¹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香、柳丝泛绿。²更:何况。³镜里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里容颜渐老。⁴解连环:辛词用此喻忧愁难解。⁵生怕:最怕,只怕。⁶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大雁。

  辛弃疾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方度过的。当时的中国北方,已为金人所统治,辛弃疾的家乡山东也不例外。他是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从金国归于南宋的。据邓广铭先生考证,这首词是他南归之初、寓居京口(镇江)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立春节候。按当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故欧阳修《春日帖子》中有“共喜钗头燕已来”之句。“无端风雨”两句,既指自然界的气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高统治集团惊魄不定、碌碌无为之态,宛如为余春所笼罩。“年时燕子”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子,可能已经把他的山东家园作为归宿了。“年时”即去年之意,这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一年光景。接下去“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生活尚未安定,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到肴馔了。

  词的下片进一步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却笑东风从此”三句,作者想到立春之后,东风就会忙于吹送出柳绿花江的一派春光。“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急欲报国、收复失土的决心,深恐自己磋砣岁月,年华虚度。这里说的“清愁”,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解连环”,是用《战国策》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当时的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但环顾当前,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中人,谁是能作出抗金的正确决策的智勇人物呢?“生怕”,即“甚怕”。“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表示作者对于恢复事业的担忧,深恐这一年的花由盛开又复败落,而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难归去,言语、句流露出一丝的惆怅。

  从这首词的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一首词,但必为初期之作。在这首词中,他对于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他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hàngōngchūn ·chūn

xīn sòngdài 

chūnguīlái kànměiréntóushàng niǎoniǎochūnfān duānfēng wèikěnshōujìnhán niánshíyàn liàojīnxiāomèngdào西yuán húnwèibàn huánggānjiànjiǔ gèngchuánqīngjiǔduīpán 
quèxiàodōngfēngcóng biàn便xūnméirǎnliǔ gèngméixiēxián xiánshíyòuláijìng zhuǎnbiànzhūyán qīngchóuduàn wènrénhuìjiěliánhuán shēngjiànhuākāihuāluò zhāoláisàiyànxiānhuán 
崇宁二年正月己丑,梦东坡先生于寒溪、西山之间,予诵寄元明“觞”字韵诗数篇,东坡笑曰:“公诗更进于曩时。”因和予一篇,语意清奇,予击节赏叹,东坡亦自喜。于九曲岭道中连诵数过,遂得之。
崇宁二年正月己丑¹,梦东坡先生于寒溪、西山之间,予诵寄元明“觞(shāng)”字韵²诗数篇,东坡笑曰:“公诗更进于曩(nǎng)³。”因和(hè)予一篇,语意清奇,予击节赏叹,东坡亦自喜。于九曲岭道中连诵数过,遂得之。
译文:崇宁二年正月己丑日,我梦中在寒溪、西山之间遇到东坡,我朗诵了几篇寄给大哥元明的“觞”字韵诗,东坡笑着说:“你的诗比以前更进步了。”东坡于是和了我一首诗,语意清新奇妙,我拍手感叹赞赏,东坡自己也很高兴。我在九曲岭的道路中接连诵读几遍,于是得到了这首和诗。
注释:¹崇宁二年正月己丑:崇宁二年为公元1103年。己丑,干支纪日,为初九日。元明:黄庭坚之兄黄大临,字元明。²“觞”字韵:以“觞”所属的平水韵韵部“七阳”部字为诗的韵脚。³曩时:以前。⁴和:和诗,和答他人诗而作的诗。⁵击节:拍手,表示非常赞赏。
天教兄弟各异方,不使新年对举觞。
天教兄弟各异方,不使新年对举觞。
译文:上天让我们兄弟二人各处于不同的地方,不让我们在新年共同举杯对饮。
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
作云作雨¹手翻覆,得马失马²心清凉³
译文:朝廷中某些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对我们进行残酷打击;但我们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心态淡然处之。
注释:¹作云作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形容朝中政敌反复无常,玩弄权术。²得马失马: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语意,表示对祸福淡然处之。³清凉:形容心态平和,怡然自得。
何处胡椒八百斛,谁家金钗十二行。
何处胡椒八百斛(hú)¹,谁家金钗十二行²
译文:那些贪污了许多财物,蓄养了众多歌妓的权贵如今又在哪里呢?
注释:¹胡椒八百斛:《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元载列传〉:“籍其家,钟乳五百两,诏分赐中书、门下台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称是。”代指贪官贪污很多财物。²金钗十二行:白居易《酬思黯戏赠同用狂字》:“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指权贵蓄养的歌妓很多,形容生活奢华。金钗:女子的首饰,代指歌妓。
一邱一壑可曳尾,三沐三舋取刳肠。
一邱(qiū)一壑(hè)¹可曳(yè)²,三沐三舋(xìn)³(kū)
译文:在丘壑山林间隐居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身居要位享受至高礼遇却会招来杀身之祸。
注释:¹一邱一壑:代指隐居之处。²曳尾:拖着尾巴游动。《庄子·秋水》:“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代指过隐居而自由的生活。³三沐三舋:亦作“ 三沐三熏 ”。再三沐浴熏香。舋:以香涂身。《国语·齐语》:“庄公束缚管仲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舋三浴之。”指得到很高的礼遇。⁴取:自取,招致。⁵刳肠:割肠,挖空肠胃。《庄子集释》卷九上〈杂篇·外物〉:“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网;知能七十二钻而无遗筴,不能避刳肠之患。”代指杀身之祸。

  由诗前序言可知,此诗为作者梦中和苏轼诗之作。在梦中,苏轼还没有去世,二人谈笑甚欢,所以这首和诗并没有苏轼去世的悲痛之情,而是表达了隐居山林的快乐和自由。

  首联以调侃的语气概写二人同遭贬谪,天各一方,无法在新年举杯对饮,这是写梦中苏黄二人见面后述说阔别之情。“天教”二字既包含着对二人遭受打击的愤懑,又显示出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上天教我们分离,我们却在梦中团聚了。颔联“作云作雨手翻覆”延续“天教”之意,写政敌对二人的残酷打击;“得马失马心清凉”则进一步宣示了二人对命运的抗争——残酷的打击并不能击垮我们,我们心态平和,怡然处之。正如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所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颈联以前代贪官元载为例,表达对当朝那些气焰熏天、骄奢淫逸的权贵的鄙夷不屑。“何处”与“谁家”变文同义,无处可寻;谓元载当年那么贪婪骄奢,今天又在哪里呢?言外之意就是当朝那些不可一世的权贵也会像元载一样灰飞烟灭。尾联以占卜之龟虽受礼敬却刳肠而死与丘壑之龟曳尾涂中却自由而活对比,表示苏黄二人虽遭受打击却得到了隐居山林、吟咏山水的快乐,避免了身居要位可能带来的杀身之祸,又焉知非福呢?照应上文“得马失马心清凉”,首尾圆合。

  这是一首拗体律诗。从句式、对仗、章法来看,都是律诗的写法。但从平仄来看,却多为拗体句。如“得马失马心清凉”为三平尾句,“何处胡椒八百斛”为三仄尾句,“谁家金钗十二行”倒二拗,“三沐三舋取刳肠”倒六倒四连仄拗等。这种平仄的拗折与句法的生新及全诗桀骜不驯的精神相配合,形成瘦硬劲拔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博陵于铁江. 原创 . 2023年7月6日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