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滕子京负¹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zhé)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阳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yí)²祸。然滕豪迈自负,罕³受人言,阳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阳,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¹⁰”,其意盖¹¹在谏故人耳。
译文:滕子京依仗着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和神色中。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注释:¹负:依仗。²贻:遗留。³罕:很少。⁴阳:指文阳,范仲淹的谥号。⁵患:担忧,害怕。⁶规:劝诫。⁷书:书信。⁸故:因此。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译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注:本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¹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译为: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先,名词用作动词,在……之前;后,名词用作动词,在……之后。 ¹¹盖:原来是,大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滕子京依仗着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和神色中。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注释

负:依仗。

贻:遗留。

罕:很少。

阳:指文阳,范仲淹的谥号。

患:担忧,害怕。

规:劝诫。

书:书信。

故:因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译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以,因为。

(注:本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¹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译为: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先,名词用作动词,在……之前;后,名词用作动词,在……之后。

¹¹盖:原来是,大概。

猜您喜欢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西京¹乱无象²,豺虎³方遘(gòu)
译文:长安乱的不成样子,李傕、郭汜等人大肆作乱。
注释:¹西京:指长安,西汉时的国都。东汉建都在洛阳,洛阳称为东都。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²无象:无章法,无体统。³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⁴遘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委身 一作:远身)
复弃中国¹去,委身²适荆蛮³。(委身 一作:远身)
译文:于是我前往荆州,寻找新的容身之地。
注释:¹中国:中原地区。²委身:置身。³荆蛮:即指荆州。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南方的民族曰蛮,荆州在南方,故曰荆蛮。荆州当时未遭战乱,逃难到那里去的人很多。荆州刺史刘表曾从王粲的祖父王畅受学,与王氏是世交,所以王粲去投奔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¹
译文:送行时亲戚对我很是悲伤,朋友们依依不舍追攀着车辕给我送别。
注释:¹追攀:追逐拉扯,表示依依不舍的样子。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译文:走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译文: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译文: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¹
译文:“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我们母子如何能都被保全?”
注释:¹完:保全。以上两句是作者听到的那个弃子的妇人所说的话。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译文: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些话。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南登霸(bà)¹²,回首望长安,
译文: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遥望着长安。
注释:¹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²岸:高坡、高冈。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悟彼下泉¹人,喟(kuì)²伤心肝。
译文:领悟了《下泉》的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注释:¹《下泉》:《诗经·曹风》中的一个篇名,汉代经师们认为这是一首曹国人怀念明王贤伯的诗。下泉,流入地下的泉水。²喟然:伤心的样子。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这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此时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触目惊心:“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这种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就会不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不至于颠沛流离,自己也不至于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得悲凉沉痛,真切动人,是建安诗歌中的名作。方东树评为“冠古独步”,不是没有道理的。

参考资料:
1、 鲍鹏山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版:第179页
2、 穆克宏.《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āishīsānshǒu ·

wángcàn liǎnghàn 

西jīngluànxiàng cháifānggòuhuàn 
zhōngguó wěishēnshìjīngmán  (wěishēnzuò yuǎnshēn )
qīnduìbēi péngyǒuxiāngzhuīpān 
chūménsuǒjiàn báipíngyuán 
yǒurén bàocǎojiān 
wénháoshēng huīhuán 
wèizhīshēnchù néngliǎngxiāngwán 
zhī rěntīngyán 
nándēnglíngàn huíshǒuwàngchángān 
xiàquánrén kuìránshāngxīngān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
送君不相见,日暮独愁绪(xù)¹
译文:为你送行没赶上相见,黄昏中独自一人愁绪万千。
注释:¹绪:《全唐诗》校:“一作余。楚词曰:眇眇兮愁予。余、予,唐韵并有上声。或改绪,非。”
江上空裴回,天边迷处所。
江上空¹(péi)回,天边迷处所²
译文:久久地徘徊在江边,你的去处已经茫茫一片。
注释:¹空:《全唐诗》校:“一作久。”²迷处所:宋玉《高唐赋》:“风止雨霁,云无处所。”
郡邑经樊邓,山河入嵩汝。
郡邑(yì)经樊(fán)¹,山河入嵩汝²
译文:看不见路过的樊城邓县,只有白云融入汝水飘上嵩山。
注释:¹樊邓:指樊城和邓州。按,唐襄州有邓城县,即古樊城。唐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县。²嵩汝:指嵩山、汝水。
蒲轮去渐遥,石径徒延伫。
(pú)¹去渐遥,石径徒延伫²
译文:你乘的蒲轮安车越走越远,我伫立石径枉自迁延。
注释:¹蒲轮:古时征聘贤士时用蒲草裹车轮,使不震动。²延伫:延颈伫望。
辛大,指辛谔,他原和孟浩然一样,怀才不遇,隐居西山。这次当是去应征聘的,孟浩然没赶上为他送行,因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51-52
五更枥马静无声。邻鸡犹怕惊。日华平晓弄春明。暮寒愁翳生。
五更枥马静无声。邻鸡犹怕惊。日华平晓弄春明。暮寒愁翳生。
新岁梦,去年情。残宵半酒醒。春风无定落梅轻。断鸿长短亭。
新岁梦,去年情。残宵半酒醒。春风无定落梅轻。断鸿长短亭。

  “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

  “五更”两句,写一年复始,一切都趋于清静无为的状态之中。言在元旦的凌晨,卧槽之马在寂静地休息着,邻家的打更鸡,也象是在怕要惊醒人们的好觉似的,不再打鸣。“日华”两句,概述一天变化。言拂晓时太阳出来了,跟着似乎春天也降临到了人间,万物开始清明复苏,然而到了入暮时分残寒侵体,又使人感到了一种无明的忧愁。上片是概述自己元日之中的一天感受,及心情的变化。

  “新岁梦”三句,写己之醉梦至醒的过程。言元旦清晨的好梦,是对去年的眷恋之情。而自己在除夕夜所饮的酒,过了一夜如今也已半醒过来。“春风”两句,醒后见闻。言柔和的春风在轻轻地飘东拂西,将梅花瓣缓缓地送至地面。忽然听到从驿亭那边传过来几声孤雁的凄鸣声,不由使人感到了一种孤独中的悲哀。下片述己孤身度日的无聊情状。

  全词娓娓而谈,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哀伤。

zuìtáoyuán ·yuán

wényīng sòngdài 

gēngjìngshēng línyóujīng huápíngxiǎonòngchūnmíng hánchóushēng 
xīnsuìmèng niánqíng cánxiāobànjiǔxǐng chūnfēngdìngluòméiqīng duànhóng鸿chángduǎntíng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可惜庭中树,移(yí)¹(zhú)²汉臣³
译文: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
注释:¹移根:移植。²逐:跟随。³汉臣:汉朝的臣子,此处指张骞。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只为¹来时晚,花开不及²春。
译文: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无法在春天里绽放。
注释:¹为:由于。²不及:赶不上。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shìyànyǒngshíliú

kǒngshàoān tángdài 

tíngzhōngshù gēnzhúhànchén 
zhǐwèiláishíwǎn huākāichūn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宝函¹(diàn)²金鸂(xī)(chì)³,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yì)春雨时。
译文:华丽的香枕上装饰着漂亮的钿雀和金鸂鵣,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女子已经起床梳妆一新。她来到了沉香楼阁上正看见远处隐隐的吴地青山,如丝的杨柳枝条又泛起青色,在春风中袅袅飘荡,而驿桥上已经开始飘起了丝丝蒙蒙的细雨。
注释:¹宝函:一说指枕函,即枕套;一说指梳妆盒。此处似以梳妆盒解更优。²钿雀:有雀鸟装饰的钗。³金鸂鶒:亦指钗上所饰。⁴沉香阁:沉香木制的楼阁。⁵吴山:一说泛指吴地之山;一说为屏风上所绘的吴地山川风景。⁶驿桥:驿站附近的桥。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画楼¹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luán)²与花枝³,此情谁得知?
译文:在画楼上看见那江南岸边春草萋萋,女子暗叹心中的那个人竟一去未归,音讯全无,每天陪伴自己的只有手中的鸾镜和枝上的花朵,但她那满腹的心事又有谁知道呢?
注释:¹画楼:即雕梁画栋之楼,也是对楼的美称。²鸾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镜子。³花枝:女子对镜照见自己所簪戴的花。此处借指这位女子。(浦江清)“枝”与“知”谐音。

  《花间集》收温庭筠的《菩萨蛮》词十四首,都是写女子相思离别之情,这是其中的第十首。

  这首词起句写人妆饰之美。“宝函钿雀金鸂鶒”,可以想象一幅美人晨妆图:一位女子春晨妆梳,打开妆盒,手拈金钗。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镂金的紫鸳鸯。次句写人登临所见春山之美。“沉香阁上吴山碧”,亦“春日凝妆上翠楼”之起法。登上自家的香阁,伊凭栏远望。江南的绿水青山,十分可爱。“杨柳”两句承上,写春水之美,仿佛画境。晓来登高骋望,触目春山春水,视线难收,于是再放眼一望——“杨柳又如丝”,一个“又”字,透露了女子内心的跃动,能传惊叹之神,且见相别之久,相忆之深。这个“又”字,还使得下一句“驿桥春吴时”,这个本非眼前之景,也能勾粘得紧密无间。这两句写柳丝拨动女子心弦,使她想起那个春吴潇潇的日子,曾经和情人在驿外桥边折柳送别,依依惜别的情景如在眼前,而此时离人不知在何处。这就利用时空的交替,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是温词凝炼、深密的典型笔法。

  上片的结句回忆驿桥送别,下片接写别后。“画楼音信断”,说明人去信断。“芳草江南岸”,抒发了春归人不归的隐痛。末两句,自伤苦忆之情,无人得知。“鸾镜与花枝”,以花枝喻人。美艳如花之人,而独处凄寂,可见其幽怨之深。“此情谁得知”,千回百转,哀思洋溢。这个结句是全词感情分量最重的一句,也是全词的高潮。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8-49 .

mán··bǎohándiànquèjīnchì--wēntíngyún

bǎohándiànquèjīnchìchénxiāngshàngshānyángliǔyòu驿qiáochūnshí

huàlóuyīnxìnduànfāngcǎojiāngnánànluánjìnghuāzhīqíngshuí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