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唯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乌有先生者,中山¹²衣也,年且³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不欲与俗人齿,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唯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bǐ)¹⁰野人¹¹,不足以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译文:乌有先生是中山一个普通百姓。他年龄将近七十岁,以种植桑麻五谷来维持生活,不愿和庸俗的人为伍,别人对他的毁谤与赞美全都不放在心上,人们都把他看作通达事理的人。海阳亡是公,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年纪已经七十三岁了,致力于读书做学问。朝廷多次拿官职授予他,他都不上任,他说:“我只是边远小邑镇一个乡村平民,不能够胜任一个跑腿的小吏,(还能做什么官呢?”)亡是公向来与先生友善,却互相分别整整一年没有见到他了,因而亲自赶到中山来拜访他。
注释:¹中山:地名。²布衣:平民,普通百姓。³且:副词,将近,将要。⁴艺:种植。⁵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⁶为:谋求。⁷生:生计。⁸毁誉:毁谤和称赞。⁹高士:品德高尚的人。¹⁰边鄙:边远小邑镇。¹¹野人:乡间平民,这里是谦称自己。
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蓄薄酿,每朔望辄自酌,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酊矣。薄莫,先生酒解,而公犹僵卧,气息惙然,呼之不醒,大惊,延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先生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唯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二叟相见大说¹。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蓄薄酿²,每朔望辄(zhé)自酌(zhuó)³,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于是相与酣(hān)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mǐng)(dǐng)矣。薄莫,先生酒解,而公犹僵卧,气息惙(chuò),呼之不醒,大惊,延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唯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窃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译文:两个老头相见后非常高兴。乌有先生说:“你从大老远的地方来(看我),我没有什么可用来表达敬意的,可是寒舍略微储备了些薄酒,每当初一十五(我)总是独自一人喝,现在老朋友光临,为什么不把它拿出来一起喝呢?”于是一起畅快地喝起来,夜色将尽还没有尽兴。第二天,乌有先生再次邀请亡是公喝酒,端着酒杯,评说从古至今天下太平与混乱的事情,心里痛快极了,不知不觉已经酩酊大醉了。傍晚,乌先生酒意已消,可是亡是公还倒卧在地,气息微弱,叫他他都不醒,(乌有先生)非常惊慌,请来邻近的医生为他把脉诊断。医生说:“危险啦!如果没有司命之神,谁能救活他?我已无处施展自己的医术了。”乌有先生没有什么办法不用,最终还是没有任何效果,(先生因此)越发害怕。与老伴商议道:“老朋友前来拜访我而死在这里,恐怕不行吧?(我)常常听说百里外的山中有(一位)子虚长者,辈辈代代从事医生这一职业,人们都拿“现在的太仓公和扁鹊”称赞他。如果真能请他来治,那就一定能起死回生了。只是道路艰险,家中又没有可以派遣的人,拿这件事怎么办呢?”妻子说:“即使这样,我们终究一定有法救活他。我认为,坐视老朋友死(而不想办法),这是违背道义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既损害道义又对不起朋友,这是君子感到耻辱的事。哪里比得上拼死去救他好呢?”乌有先生觉得妻子的话很正确,(他对妻子)说:“您的话很符合我的想法,如果能救活他,我为什么吝惜自己这把老骨头?即使有什么灾祸,那本来就是我义不容辞的。”于是吩咐老伴看护亡是公,自己亲自策驴连夜飞快地赶往山中。
注释:¹说:通“悦”,高兴。²薄酿:即薄酒,谦虚说法。淡酒。³自酌:独自饮酒。⁴把酒:端着酒杯。⁵莫:通“暮”,晚上。⁶惙然:微弱的样子。时:当时,正值。
时六月晦,手信而指弗见,窥步难行,至中夜,道未及半,未几密云敝空,雷电交加。先生欲投村落辟焉,叩门而人皆弗之内,方踌躇间,雨暴至。旋忆及曩昔尝过此,村外有一兰若。遂借电光觅得之,入其门,登其陛,见殿扉虚掩,有小隙,将入。倏然迅雷大作,电光烨烨,洞烛殿堂,则见一缢妇县梁柱间,被发诎颈,状甚惨。先生卒惊,还走宇下,心犹悸焉。俄见寺门大辟,一女鬼跃掷而入,惊雷破壁,电闪不绝。先生自念:得无缢妇为之与?于电光下孰视之,则女鬼满面血污,抱一死婴,且顾且号,若有奇冤而无所愬者,先生冯驴伏,屏息不敢少动。已而,驴惊鸣,女鬼觉之,怒目先生,欲进复却者三,先生胆素壮,自思:人言遇鬼则死,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为?遂执策厉声曰:“女鬼邪?抑人邪?”女鬼凄然长啸,森然欲搏之,先生毛发上指,急击之以策,中鬼首,立仆。乃引驴奔寺外,疾驰而去。
时六月晦(huì)¹,手信而指弗见,窥步难行,至中夜,道未及半,未几密云敝空,雷电交加。先生欲投村落辟焉,叩门而人皆弗之内,方踌(chóu)(chú)间,雨暴至。旋忆及曩昔尝过此,村外有一兰若。遂借电光觅得之,入其门,登其陛,见殿扉虚掩,有小隙,将²入。倏然迅雷大作,电光烨烨,洞烛殿堂,则见一缢(yì)妇县梁柱间,被发诎(qū)颈,状甚惨。先生卒³惊,还走宇下,心犹悸焉。俄见寺门大辟,一女鬼跃掷(zhì)而入,惊雷破壁,电闪不绝。先生自念:得无缢妇为之与?于电光下孰视之,则女鬼满面血污,抱一死婴,且顾且号,若有奇冤而无所愬(shuò)者,先生冯驴伏,屏息不敢少动。已而,驴惊鸣,女鬼觉之,怒目先生,欲进复却者三,先生胆素壮,自思:人言遇鬼则死,死亦不过为鬼耳,何惧为?遂执策厉声曰:“女鬼邪?抑人邪?”女鬼凄然长啸,森然欲搏之,先生毛发上指,急击之以策,中鬼首,立仆。乃引驴奔寺外,疾驰而去
译文:当时正是六月末,伸手不见指头,每前行一步两步都很困难。到了半夜,还没有走到一半的路程。没过多久,乌云蔽空,雷电交加。先生想到村庄投宿避雨,敲门时别人都不让他进去。(正在他)犹豫徘徊时,突然下起雨来了。先生即刻想到先前曾经来过这里,村外有一座寺庙,于是借着闪电光找到了那座寺庙。先生进了门,登上台阶,看见殿门虚掩着,有一小小的缝隙,正准备进去。突然迅雷大作,电光闪闪,清清楚楚地照着殿堂,(先生这)才看见一个上吊的妇女悬挂在房梁和柱头上,披头散发,屈着头颈,情形很惨。先生猛然一惊,转身跑到屋檐下,心还在怦怦直跳。不一会儿,看见庙门大开,一个女鬼纵身跳了进来,令人惊骇的雷声好像要打破墙壁,闪电接连不断地闪着。先生暗自忖思道:莫非是那个吊死的妇人(的魂)变成的鬼吧?在闪电光下仔细看她,只(见)那女鬼满面血污,抱着一个死去的婴儿,一边回头看,一边号哭着,像有奇冤无处申诉似的。乌有先生凭靠着驴子趴下,屏住呼吸,不敢稍微动一下。不一会儿,驴子惊叫起来,女鬼察觉了,怒视着先生,好多次欲进又退。先生胆子一向很大,心想:人们都说一旦遇到鬼就必死无疑,死也就不过变成鬼罢了,哪用害怕(她)呢?于是手握鞭子,高声问道:“你是鬼呢,还是人呢?”女鬼绝望而凄惨地长声吼叫,阴森恐怖地想要击打先生。先生吓得头发向上直竖,急忙用鞭子去击打她,(正好)击中了鬼的头部,(女鬼)立即倒在地上。(先生)于是牵着驴子奔出庙,飞身骑上驴子逃走了。
注释:¹六月晦:农历月末那一天。²将:打算,将要。³卒:通“猝”,猛然。⁴冯:通“凭”,凭靠。⁵长啸:长声吼叫。⁶去:离去,跑开。
质明始霁,罢甚,然念及亡是公存亡莫卜,欲蚤至山中,不敢息。逾午,始入山,山口有茅店,访之,知长者居山之阴,而连山纵横,略无阙处,遂以驴寄逆旅主人家而徒焉。山行十里许,忽闻山林中一声呼哨,斯须而强人列阵阻于前。为首者庞然修伟,黑面多须。从者无虑数十骑,而步卒百余继其后,皆披甲执兵。其一吼曰:“大王在,胡不跪!”先生趣避不及,遂就禽。为首者下马坐巨石上,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汝来前,孤,山主也。据山称雄,尔来十余载矣,官军不敢犯孤境。尔何物狂夫,擅入吾寨,其欲血孤刀乎?”先生蛇行匍匐以进,跽而泣曰:“请诉之,愿大王垂听。小人中山布衣也,友人病危,吾不忍坐视其死,入山诣子虚长者,以延友人之命,仓皇不能择路,是以误入大寨,罪当死。身死固不足惜,特以不能延医活友为恨耳,惟大王哀之。”言已,涕如雨下。为首者曰:“然则,君义士也。”顾谓徒属曰:“杀义士,不祥莫大焉。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又谓先生曰:“吾等虽啸聚山林,非草寇之比,君勿惧。子虚长者,仁人也,居山之阴,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始得至其家。速诣之,以救乃友;然长者每采药千山万壑间,吾辈亦鲜遇之,虞君不得见耳。”先生再拜致谢而后去。
质明始霁(jì),罢¹甚,然念及亡是公存亡莫卜,欲蚤至山中,不敢息。逾午,始入山,山口有茅店,访之,知长者居山之阴,而连山纵横,略无²阙处,遂以驴寄逆旅主人家而徒焉。山行十里许,忽闻山林中一声呼哨,斯须³而强人列阵阻于前。为首者庞然修伟,黑面多须。从者无虑数十骑,而步卒百余继其后,皆披甲执兵。其一吼曰:“大王在,胡不跪!”先生趣避不及,遂就禽。为首者下马坐巨石上,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汝来前,孤,山主也。据山称雄,尔来十余载矣,官军不敢犯孤境。尔何物狂夫,擅入吾寨,其欲血孤刀乎?”先生蛇行匍匐以进,跽而泣曰:“请诉之,愿大王垂听。小人中山布衣也,友人病危,吾不忍坐视其死,入山诣子虚长者,以延友人之命,仓皇不能择路,是以误入大寨,罪当死。身死固不足惜,特以不能延医活友为恨耳,惟大王哀之。”言已,涕如雨下。为首者曰:“然则,君义士也。”顾谓徒属曰:“杀义士,不祥莫大焉。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又谓先生曰:“吾等虽啸聚山林,非草寇之比,君勿惧。子虚长者,仁人也,居山之阴,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始得至其家。速诣之,以救乃友;然长者每采药千山万壑(hè)间,吾辈亦鲜遇之,虞君不得见耳。”先生再拜致谢而后去。
译文:直到天亮后,天气才开始放晴。(先生)疲倦极了,但考虑到亡是公生死不明,想尽早地赶到山中,不敢停下来休息一下。过了午时,才开始进山,山口有一家茅店,(先生上前)打听子虚长者的住处,知道长者住在山的北面,可是,群山连绵,纵横在前,几乎没有空缺的地方,于是把驴子寄放在店主家里,徒步而往前走。沿着山路走了十里左右,忽然听到丛林中传来一声呼哨,很快就看见一伙强盗摆开阵势阻挡在他前面,领头的人又高又大,面色黝黑胡须浓密。跟随在后面的大约有几十个骑兵,一百多个步行的士兵紧随他们身后。(他们)全都穿着铠甲,手拿武器。其中一人大声吼道:“我们大王在此,为什么不下跪!”乌有先生想快步躲避已经来不及了,最终束手就擒。领头的人跳下马来,坐在大石上面,直伸两脚,手握剑柄,直瞪着他,声音像小老虎一样吼道:“你给我过来!我是这山寨的主人,从我占山称雄以来已经十多年了,连官军都不敢侵犯我的地盘,你是哪来的狂妄之徒,竟然胆敢擅自闯进我的山寨,难道想让我的刀染上鲜血吗!”先生像蛇一样在地上爬着前进,然后长跪着哭诉道:请允许我说明事情的原委,希望大王垂听。小人是中山一个普通百姓,友人生病,危在旦夕,我不忍心眼睁睁看着他死去,所以才进山去请子虚长者,以便延续朋友的生命,慌忙中走错了路,因此误入贵寨,罪该万死。我自己死去原本不值得吝惜,只不过不能请医生去救活我的朋友为遗憾罢了,希望大王可怜我。”话刚说完,泪如雨下。领头人说道:“照这么说来,您倒是一个讲义气的人。”(然后)回头对他的部下说:“杀死一个侠义之士,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吉祥了。放了他,以便让他实现自己的心愿,并且,这样也可勉励所有爱好正义的人!”接着又对乌有先生说:“我们这些人虽然啸聚山林,但决不是普通强盗一类的,您不要怕。子虚长者,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住在山北,您必须登上山顶然后从北坡往下走,才能够到他家。赶快去找他以便救你的朋友;可是子虚长者常常到千山万壑间去采药,连我们这些人都很少遇见他,可能您也不能见到他哦。”乌有先生拜了两拜表示谢意,然后便离开了。
注释:¹罢:通“疲”。²略无:毫无,全无。³斯须:时间词,很快,即刻。⁴披:穿着。⁵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⁶劝:勉励,激励。⁷每:副词,常常。
进,山益深,失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顷闻巨啸,四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为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¹,山益²深,失³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jiàn),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顷闻巨啸,四山响震,林泉战栗(lì)。声裁止,而馁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为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译文:(乌有先生继续)往前走,山越来越深,最后迷了路。先生顺着高峻无路处往上爬,拔开荆棘,攀着藤葛,踩着流石,趟过溪涧;翻过峭壁,越登越高,越走越远,人已精疲力竭却仍然没能登上山顶。忽然看见了老虎的脚印,像升子那么大;不一会儿,只听见一声巨大的虎啸声,四面山谷回声震荡,树林山泉都战栗起来。声音刚刚停止,一只饿虎出现在树林草丛间,贪婪凶狠地瞪着他。先生暗想这次必死无疑了,(于是)长叹道:“没想到今天竟然死在这野兽的嘴里!”
注释:¹进:往前走。²益:越发,更加。³失:迷失。⁴绝壁:陡峭的山壁。⁵见:通“现”,出现。⁶馁:饥饿。⁷躯:躯壳,身体。
方瞑目俟死,闻虎惨叫,怪而视之,盖一矢已贯其喉矣。寻见一长者挟弓立崖上,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须眉悉白,颜色如丹,俨然类仙人。先生趣而前,拜谒长者,不敢慢,长者诘曰:“若何为者也?奚自?何所之?”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从来。长者笑曰:“子虚者,吾之氏也。寒舍在迩,不可不入。”遂引至其家,杀鸡为黍以食之。先生请曰:“事迫矣,乞长者速往,冀有万一之望。不者,时不逮矣。”长者询曰:“病者孰与君少长?”曰:“长仆四岁。”又问病状,曰:“毋庸忧!旦日,吾当与君具往。”先生言路险,恐迟滞时日。长者曰:“后山有坦途,抵中山,第半日耳。”侵晨,遂携药囊乘健驴与先生同行。无何,至山口,先生取己驴与长者并驱而循大道。涂经乡所入兰若,先生因述遇鬼事,指示曰:“此寺,吾之所遇鬼也,予当死之矣。”长者笑曰:“嘻,先生不亦惑乎!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适寺旁有田父五六人,辍耕坐陇上,长者偕先生就而问焉,并述向之所见。田父掩口胡卢而笑,曰:“君误矣!彼缢妇者,吾村王氏妾也,不为恶姑、嫡妇所容而自经焉。子所见女鬼者,吾村李氏妇也。家素贫,今岁饥,赋敛又重,衣食不给,夫新丧,其子昨又夭矣。妇抢呼欲绝,悲极而入邪魔,夜半病作,发其子之坟取尸以归。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君无问,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言已,皆大笑。
方瞑目俟死,闻虎惨叫,怪¹而视之,盖一矢已贯其喉矣。寻²见一长者挟弓立崖上,衣短褐,著草履,不冠不袜,须眉悉白,颜色³如丹,俨然类仙人。先生趣而前,拜谒(yè)长者,不敢慢,长者诘曰:“若何为者也?奚自?何所之?”先生具白所以及所从来。长者笑曰:“子虚者,吾之氏也。寒舍在迩,不可不入。”遂引至其家,杀鸡为黍以食之。先生请曰:“事迫矣,乞长者速往,冀有万一之望。不者,时不逮矣。”长者询曰:“病者孰与君少长?”曰:“长仆四岁。”又问病状,曰:“毋庸忧!旦日,吾当与君具往。”先生言路险,恐迟滞时日。长者曰:“后山有坦途,抵中山,第半日耳。”侵晨,遂携药囊乘健驴与先生同行。无何,至山口,先生取己驴与长者并驱而循大道。涂经乡所入兰若,先生因述遇鬼事,指示曰:“此寺,吾之所遇鬼也,予当死之矣。”长者笑曰:“嘻,先生不亦惑乎!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适寺旁有田父五六人,辍(chuò)耕坐陇上,长者偕先生就而问焉,并述向之所见。田父掩口胡卢而笑,曰:“君误矣!彼缢妇者,吾村王氏妾也,不为恶姑、嫡妇所容而自经焉。子所见女鬼者,吾村李氏妇也。家素贫,今岁饥,赋敛又重,衣食不给,夫新丧,其子昨又夭矣。妇抢呼欲绝,悲极而入邪魔,夜半病作,发¹⁰其子之坟取尸以归。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君无问,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言已,皆大笑。
译文:先生正闭着眼睛等死,(却)听到老虎惨叫,他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便睁开眼睛看,原来,一只箭已经射穿了老虎的喉咙了。不一会儿,看见一个老人手拿箭弓站在崖上,上穿短衣,下著草鞋,没戴帽子,没穿袜子,胡须眉毛全都白了,脸色像朱砂一样红润,很像一个仙人。先生急忙跑上前去,拜见老人,不敢怠慢。老者问道:“你是干什么的?来自何处?将去哪里?”先生把事情的原委和自己是从哪里来等情况一一告诉了长者。老人笑着说:“我就是子虚长者。寒舍就在附近,你一定要到寒舍坐坐。”于是便带领先生到他家中去,杀鸡煮饭来给他吃。先生请求道:“事情太紧迫了!求长者赶快前去,希望有那么一点点(救我朋友)的可能。如果不快去,时间就来不及了。”长者问道:“病人与你相比,哪个更大?”先生答道:“(他)比我大四岁。”长者又问了病情,然后说:“不用担忧!明天一早我一定与您一同前往。”先生说道路艰险,怕因留宿延误了时机。长者说:“后山有一条平坦的路,到达中山,只不过半天时间而已。”第二天凌晨,长者便带着装药的口袋骑着健壮的驴子,与先生一起出发。不久,他们便来到了山口,先生取出自己寄放的驴子,与长者一齐沿着大路策驴飞奔,途中经过先前进过的寺庙,先生于是说到自己遇鬼的事情,指着寺庙给长者看,向他说:“此座寺庙,就是我遇见鬼的地方。我当时还(认为)一定会死在这里哩。”长者笑着说:“咦!先生不也是太糊涂了吗!鬼神只不过是心中(妄想变现出来)的虚幻的影子罢了,怎么可能加祸于人呢!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为什么相信这种无稽之谈呢?”恰好遇到寺庙旁边有五六个农夫,他们停下耕种,坐在田埂上休息。长者陪同先生走上前去向他们打听这件事,并讲述了前天晚上看到的事情。农夫掩着嘴,呵呵地笑,说:“你搞错了!那个吊死的妇人,是我们村上王某人的小妾,不能被凶恶的婆婆和丈夫的正妻所容,因而在庙里上吊自杀了。您看见的那个“女鬼”,是我村李某的妻子。家一向贫困,今年又歉收,赋税又重,没吃没穿的,丈夫刚刚死了,她儿子昨天又短命死了。她呼天抢地,悲痛欲绝,由于悲伤过度,着了邪魔,半夜三更狂病发作,挖开她儿子的坟把儿子的尸体抱回家。她自己说自己的头被庙里的鬼打伤了。您如果不来问这件事,怎么会知道事情原来是先生干的。”说完,大家都大笑不止。
注释:¹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²寻:不一会儿。³颜色:古今异义,脸色。⁴俨然:很像的样子。⁵趣:通“趋”,小跑。⁶迫:紧迫,急迫。⁷状:状况,情形,情况。⁸受:通“授”,给,施加。⁹新:新近,刚刚。¹⁰发:打开,挖开。
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桮杓也?”取针刺血数处,又然艾炙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惟不敢纵饮矣。
及反¹,亡是公犹²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³;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桮杓也?”取针刺血数处,又然艾炙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哉?”遗药数剂,不索¹⁰¹¹而去。亡是公复¹²留兼旬而后别,惟不敢纵¹³饮矣。
译文:等到(乌有先生)返回中山,亡是公还没有醒转来。子虚长者为他诊断后说:“这不是病,只是被酒醉倒了。(这种)酒产于中山,喝醉一回千日不醒。你经常喝这种酒,所以没有什么异常反应;这个老头是外地人,怎么能够受得了这种酒呢?”于是,取出针来,这几个地方刺血治疗,又点燃艾草炙烤穴位。片刻之间,亡是公苏醒过来,他感谢道:“承蒙长者救活我,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大恩大德,我怎么能够报答得了?”长者说:“您老本来没病,老朽有什么功德可言?”乌有先生拿钱奉送长者,(长者)一再推辞,不肯接受,他曰:“我家辈辈代代以医病为职业,只不过想济世救人而已,还要金钱做什么呢?我难道是一个贪爱钱财的商人吗?”最后送了几副药给他们,没要药钱就离开了。亡是公又留宿了二十来天,然后才与乌有先生辞别而去,只是从此后再也不敢不加节制地喝酒了。
注释:¹反:通“返”。²犹:副词,还。³异:异常。⁴杯杓:酒杯和杓子。⁵谢:感谢。⁶蒙:承蒙。⁷恶:疑问副词,怎么;读wū。⁸好货:爱财,贪财。⁹贾:gǔ,商人。¹⁰索:要,索取。¹¹直:通“值”,这里指药钱。¹²复:副词,又,再。¹³纵:放纵,不加控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乌有先生是中山一个普通百姓。他年龄将近七十岁,以种植桑麻五谷来维持生活,不愿和庸俗的人为伍,别人对他的毁谤与赞美全都不放在心上,人们都把他看作通达事理的人。海阳亡是公,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年纪已经七十三岁了,致力于读书做学问。朝廷多次拿官职授予他,他都不上任,他说:“我只是边远小邑镇一个乡村平民,不能够胜任一个跑腿的小吏,(还能做什么官呢?”)亡是公向来与先生友善,却互相分别整整一年没有见到他了,因而亲自赶到中山来拜访他。

两个老头相见后非常高兴。乌有先生说:“你从大老远的地方来(看我),我没有什么可用来表达敬意的,可是寒舍略微储备了些薄酒,每当初一十五(我)总是独自一人喝,现在老朋友光临,为什么不把它拿出来一起喝呢?”于是一起畅快地喝起来,夜色将尽还没有尽兴。第二天,乌有先生再次邀请亡是公喝酒,端着酒杯,评说从古至今天下太平与混乱的事情,心里痛快极了,不知不觉已经酩酊大醉了。傍晚,乌先生酒意已消,可是亡是公还倒卧在地,气息微弱,叫他他都不醒,(乌有先生)非常惊慌,请来邻近的医生为他把脉诊断。医生说:“危险啦!如果没有司命之神,谁能救活他?我已无处施展自己的医术了。”乌有先生没有什么办法不用,最终还是没有任何效果,(先生因此)越发害怕。与老伴商议道:“老朋友前来拜访我而死在这里,恐怕不行吧?(我)常常听说百里外的山中有(一位)子虚长者,辈辈代代从事医生这一职业,人们都拿“现在的太仓公和扁鹊”称赞他。如果真能请他来治,那就一定能起死回生了。只是道路艰险,家中又没有可以派遣的人,拿这件事怎么办呢?”妻子说:“即使这样,我们终究一定有法救活他。我认为,坐视老朋友死(而不想办法),这是违背道义的行为,我个人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既损害道义又对不起朋友,这是君子感到耻辱的事。哪里比得上拼死去救他好呢?”乌有先生觉得妻子的话很正确,(他对妻子)说:“您的话很符合我的想法,如果能救活他,我为什么吝惜自己这把老骨头?即使有什么灾祸,那本来就是我义不容辞的。”于是吩咐老伴看护亡是公,自己亲自策驴连夜飞快地赶往山中。

当时正是六月末,伸手不见指头,每前行一步两步都很困难。到了半夜,还没有走到一半的路程。没过多久,乌云蔽空,雷电交加。先生想到村庄投宿避雨,敲门时别人都不让他进去。(正在他)犹豫徘徊时,突然下起雨来了。先生即刻想到先前曾经来过这里,村外有一座寺庙,于是借着闪电光找到了那座寺庙。先生进了门,登上台阶,看见殿门虚掩着,有一小小的缝隙,正准备进去。突然迅雷大作,电光闪闪,清清楚楚地照着殿堂,(先生这)才看见一个上吊的妇女悬挂在房梁和柱头上,披头散发,屈着头颈,情形很惨。先生猛然一惊,转身跑到屋檐下,心还在怦怦直跳。不一会儿,看见庙门大开,一个女鬼纵身跳了进来,令人惊骇的雷声好像要打破墙壁,闪电接连不断地闪着。先生暗自忖思道:莫非是那个吊死的妇人(的魂)变成的鬼吧?在闪电光下仔细看她,只(见)那女鬼满面血污,抱着一个死去的婴儿,一边回头看,一边号哭着,像有奇冤无处申诉似的。乌有先生凭靠着驴子趴下,屏住呼吸,不敢稍微动一下。不一会儿,驴子惊叫起来,女鬼察觉了,怒视着先生,好多次欲进又退。先生胆子一向很大,心想:人们都说一旦遇到鬼就必死无疑,死也就不过变成鬼罢了,哪用害怕(她)呢?于是手握鞭子,高声问道:“你是鬼呢,还是人呢?”女鬼绝望而凄惨地长声吼叫,阴森恐怖地想要击打先生。先生吓得头发向上直竖,急忙用鞭子去击打她,(正好)击中了鬼的头部,(女鬼)立即倒在地上。(先生)于是牵着驴子奔出庙,飞身骑上驴子逃走了。

直到天亮后,天气才开始放晴。(先生)疲倦极了,但考虑到亡是公生死不明,想尽早地赶到山中,不敢停下来休息一下。过了午时,才开始进山,山口有一家茅店,(先生上前)打听子虚长者的住处,知道长者住在山的北面,可是,群山连绵,纵横在前,几乎没有空缺的地方,于是把驴子寄放在店主家里,徒步而往前走。沿着山路走了十里左右,忽然听到丛林中传来一声呼哨,很快就看见一伙强盗摆开阵势阻挡在他前面,领头的人又高又大,面色黝黑胡须浓密。跟随在后面的大约有几十个骑兵,一百多个步行的士兵紧随他们身后。(他们)全都穿着铠甲,手拿武器。其中一人大声吼道:“我们大王在此,为什么不下跪!”乌有先生想快步躲避已经来不及了,最终束手就擒。领头的人跳下马来,坐在大石上面,直伸两脚,手握剑柄,直瞪着他,声音像小老虎一样吼道:“你给我过来!我是这山寨的主人,从我占山称雄以来已经十多年了,连官军都不敢侵犯我的地盘,你是哪来的狂妄之徒,竟然胆敢擅自闯进我的山寨,难道想让我的刀染上鲜血吗!”先生像蛇一样在地上爬着前进,然后长跪着哭诉道:请允许我说明事情的原委,希望大王垂听。小人是中山一个普通百姓,友人生病,危在旦夕,我不忍心眼睁睁看着他死去,所以才进山去请子虚长者,以便延续朋友的生命,慌忙中走错了路,因此误入贵寨,罪该万死。我自己死去原本不值得吝惜,只不过不能请医生去救活我的朋友为遗憾罢了,希望大王可怜我。”话刚说完,泪如雨下。领头人说道:“照这么说来,您倒是一个讲义气的人。”(然后)回头对他的部下说:“杀死一个侠义之士,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吉祥了。放了他,以便让他实现自己的心愿,并且,这样也可勉励所有爱好正义的人!”接着又对乌有先生说:“我们这些人虽然啸聚山林,但决不是普通强盗一类的,您不要怕。子虚长者,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住在山北,您必须登上山顶然后从北坡往下走,才能够到他家。赶快去找他以便救你的朋友;可是子虚长者常常到千山万壑间去采药,连我们这些人都很少遇见他,可能您也不能见到他哦。”乌有先生拜了两拜表示谢意,然后便离开了。

(乌有先生继续)往前走,山越来越深,最后迷了路。先生顺着高峻无路处往上爬,拔开荆棘,攀着藤葛,踩着流石,趟过溪涧;翻过峭壁,越登越高,越走越远,人已精疲力竭却仍然没能登上山顶。忽然看见了老虎的脚印,像升子那么大;不一会儿,只听见一声巨大的虎啸声,四面山谷回声震荡,树林山泉都战栗起来。声音刚刚停止,一只饿虎出现在树林草丛间,贪婪凶狠地瞪着他。先生暗想这次必死无疑了,(于是)长叹道:“没想到今天竟然死在这野兽的嘴里!”

先生正闭着眼睛等死,(却)听到老虎惨叫,他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便睁开眼睛看,原来,一只箭已经射穿了老虎的喉咙了。不一会儿,看见一个老人手拿箭弓站在崖上,上穿短衣,下著草鞋,没戴帽子,没穿袜子,胡须眉毛全都白了,脸色像朱砂一样红润,很像一个仙人。先生急忙跑上前去,拜见老人,不敢怠慢。老者问道:“你是干什么的?来自何处?将去哪里?”先生把事情的原委和自己是从哪里来等情况一一告诉了长者。老人笑着说:“我就是子虚长者。寒舍就在附近,你一定要到寒舍坐坐。”于是便带领先生到他家中去,杀鸡煮饭来给他吃。先生请求道:“事情太紧迫了!求长者赶快前去,希望有那么一点点(救我朋友)的可能。如果不快去,时间就来不及了。”长者问道:“病人与你相比,哪个更大?”先生答道:“(他)比我大四岁。”长者又问了病情,然后说:“不用担忧!明天一早我一定与您一同前往。”先生说道路艰险,怕因留宿延误了时机。长者说:“后山有一条平坦的路,到达中山,只不过半天时间而已。”第二天凌晨,长者便带着装药的口袋骑着健壮的驴子,与先生一起出发。不久,他们便来到了山口,先生取出自己寄放的驴子,与长者一齐沿着大路策驴飞奔,途中经过先前进过的寺庙,先生于是说到自己遇鬼的事情,指着寺庙给长者看,向他说:“此座寺庙,就是我遇见鬼的地方。我当时还(认为)一定会死在这里哩。”长者笑着说:“咦!先生不也是太糊涂了吗!鬼神只不过是心中(妄想变现出来)的虚幻的影子罢了,怎么可能加祸于人呢!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为什么相信这种无稽之谈呢?”恰好遇到寺庙旁边有五六个农夫,他们停下耕种,坐在田埂上休息。长者陪同先生走上前去向他们打听这件事,并讲述了前天晚上看到的事情。农夫掩着嘴,呵呵地笑,说:“你搞错了!那个吊死的妇人,是我们村上王某人的小妾,不能被凶恶的婆婆和丈夫的正妻所容,因而在庙里上吊自杀了。您看见的那个“女鬼”,是我村李某的妻子。家一向贫困,今年又歉收,赋税又重,没吃没穿的,丈夫刚刚死了,她儿子昨天又短命死了。她呼天抢地,悲痛欲绝,由于悲伤过度,着了邪魔,半夜三更狂病发作,挖开她儿子的坟把儿子的尸体抱回家。她自己说自己的头被庙里的鬼打伤了。您如果不来问这件事,怎么会知道事情原来是先生干的。”说完,大家都大笑不止。

等到(乌有先生)返回中山,亡是公还没有醒转来。子虚长者为他诊断后说:“这不是病,只是被酒醉倒了。(这种)酒产于中山,喝醉一回千日不醒。你经常喝这种酒,所以没有什么异常反应;这个老头是外地人,怎么能够受得了这种酒呢?”于是,取出针来,这几个地方刺血治疗,又点燃艾草炙烤穴位。片刻之间,亡是公苏醒过来,他感谢道:“承蒙长者救活我,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大恩大德,我怎么能够报答得了?”长者说:“您老本来没病,老朽有什么功德可言?”乌有先生拿钱奉送长者,(长者)一再推辞,不肯接受,他曰:“我家辈辈代代以医病为职业,只不过想济世救人而已,还要金钱做什么呢?我难道是一个贪爱钱财的商人吗?”最后送了几副药给他们,没要药钱就离开了。亡是公又留宿了二十来天,然后才与乌有先生辞别而去,只是从此后再也不敢不加节制地喝酒了。

注释

中山:地名。

布衣:平民,普通百姓。

且:副词,将近,将要。

艺:种植。

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为:谋求。

生:生计。

毁誉:毁谤和称赞。

高士:品德高尚的人。

边鄙:边远小邑镇。

野人:乡间平民,这里是谦称自己。

说:通“悦”,高兴。

薄酿:即薄酒,谦虚说法。淡酒。

自酌:独自饮酒。

把酒:端着酒杯。

莫:通“暮”,晚上。

惙然:微弱的样子。时:当时,正值。

六月晦:农历月末那一天。

将:打算,将要。

卒:通“猝”,猛然。

冯:通“凭”,凭靠。

长啸:长声吼叫。

去:离去,跑开。

罢:通“疲”。

略无:毫无,全无。

斯须:时间词,很快,即刻。

披:穿着。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劝:勉励,激励。

每:副词,常常。

进:往前走。

益:越发,更加。

失:迷失。

绝壁:陡峭的山壁。

见:通“现”,出现。

馁:饥饿。

躯:躯壳,身体。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寻:不一会儿。

颜色:古今异义,脸色。

俨然:很像的样子。

趣:通“趋”,小跑。

迫:紧迫,急迫。

状:状况,情形,情况。

受:通“授”,给,施加。

新:新近,刚刚。

发:打开,挖开。

反:通“返”。

犹:副词,还。

异:异常。

杯杓:酒杯和杓子。

谢:感谢。

蒙:承蒙。

恶:疑问副词,怎么;读wū。

好货:爱财,贪财。

贾:gǔ,商人。

索:要,索取。

直:通“值”,这里指药钱。

复:副词,又,再。

纵:放纵,不加控制。

张孝纯

张孝纯

张孝纯,字永锡,滕县(今山东滕县)人。哲宗元祐间进士。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通判滨州(《宋会要辑稿》方域五之二九)。政和四年(一一一四)为河北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崇儒二之二五),移永兴军路。宣和五年(一一二三)以龙图阁直学士、通议大夫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太原府(《山右石刻丛编》卷一八《圣母庙谢雨文》),金兵陷太原时被俘。金人扶立刘豫,任为丞相。致仕,卒谥安简。事见《中州集》卷九、《南宋书》卷一三。今录诗三首。 ▶ 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四迁¹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²,道经³昌邑(yì),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yè),至夜怀金十斤以¹⁰(wèi)¹¹震。震曰:“故人¹²知君,君不知¹³故人,何也¹⁴?”密曰:“暮夜无知者¹⁵。”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¹⁶。何谓¹⁷无知?”密愧¹⁸而出。
译文:杨所四次升迁,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到郡上任时,路过昌邑时,过去曾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做昌邑的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所,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所。杨所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杨所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注释:暮夜:深夜。¹四迁:四次迁升。迁:升迁;升官。²当之郡:当他到郡上任时。当:到........地方去。之:上任。郡:任太守的地方。³道经:途经。⁴举:举荐,推举。⁵茂才:优秀的人才。⁶为:做。⁷昌邑令:昌邑的县令。令:县令。⁸谒见:拜见。⁹至:到。¹⁰以:拿,把。¹¹遗:赠与,送给。¹²故人:“我”。老朋友,老熟识。¹³知:了解,知道。¹⁴何也:怎么回事。何:怎能。¹⁵者:……的人。¹⁶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¹⁷何谓:怎么能说。¹⁸密愧:王密羞愧。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荔枝生巴峡¹间。树形团团²如帷(wéi)³,叶如桂,冬青;华(huā)如橘,春帷;实如丹,夏熟。朵¹⁰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zēng)¹¹,膜¹²如紫绡(xiāo)¹³,瓤(ráng)¹⁴莹白¹⁵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ǐ)¹⁶(lào)¹⁷。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¹⁸矣。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红色的丝绸,膜像紫色的薄丝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如果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注释:¹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中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²团团:圆圆的。³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⁴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⁵冬青:冬天是绿的。⁶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⁷春帷:春天开花。帷,开花。⁸实:果实。⁹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¹⁰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¹¹红缯: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¹²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¹³绡:生丝织成的绸。¹⁴瓤肉:果肉·。¹⁵莹白:晶莹洁白。¹⁶醴:甜酒。¹⁷酪:奶酪。¹⁸去:消失。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元和十五年¹夏,南宾守²乐天,命工吏³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不知道摘下三天内变化的人。
注释:¹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²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³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⁴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⁵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

  这篇序文实是为荔枝图画写的说明,其说明对象是荔枝。作者运用说明从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核的说明顺序以及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层次明晰、详略得当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

  作者先从大处着笔,“荔枝生巴峡间”点明荔枝的生长环境,接着便从细微处对荔枝本身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加以具体说明。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这段用比喻描绘荔枝的文字:“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里采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使未见荔枝者借助以往的经验对荔枝产生具体的印象。“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以感知的东西,获得对荔枝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一个比喻自然妥帖,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而对色、香、味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特点,仅用“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加以简要说明。最后点明作画时间、作画者、主持人及作序目的,略作交待即收住。

  全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了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小品。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19-1021
2、 严杰 选编.白居易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91-192

zhī

bái tángdài 

    zhīshēngxiájiān shùxíngtuántuánwéigài guì dōngqīng huā chūnróng shídān xiàshú duǒtáo  qiàohóngzēng xiāo rángròuyíngbáibīngxuě jiānggānsuānlào lüè shíguòzhī ruòběnzhī érbiàn èrérxiāngbiàn sānérwèibiàn wài xiāngwèijìn 

    yuánshíniánxià nánbīnshǒutiān mìnggōngérshūzhī gàiwèishízhěshíérèrsānzhěyún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品德立宗庙、定社¹²曰勋,品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³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品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¹⁰衰微也。
译文:太史公说,古时人臣的功绩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劳”;借助武力的称“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我朝的封爵誓词上讲:“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对你们的恩泽延及给后代。”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稳固这些功臣们的根本,但那些枝枝叶叶却渐渐的衰微了。
注释:¹社: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土神。²稷: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的谷神。“社”、“稷”连言,则用品代指国家。³等:等级。这里泛指各种带有等级的国家制度。⁴封爵之誓:汉高祖封侯时有约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传。誓词品丹色刻写在铁券上,即所谓“丹书铁券”。⁵使河如带:使黄河变成衣带一般狭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品此来譬喻久远。河:黄河。带:衣带。⁶泰山若厉:使泰山变成磨刀石一样短小,这同“使河如带”一样,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句意在表示久远。厉:磨刀石。⁷爰及苗裔:此四句誓词《困学纪闻》十二引《楚汉春秋》作“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爰:乃,于是。苗裔:子孙后代。“⁸根本:指汉高祖时期始受封的功臣。⁹枝叶:指功臣侯者的后裔。¹⁰陵夷:衰颓。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丰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¹读高祖侯功臣²,察其首封,所品失之者,曰:异哉所闻³!《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品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品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¹⁰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¹¹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丰耗¹²矣。罔¹³亦少¹⁴密焉,然皆身无兢兢¹⁵于当世之禁云。
译文:我读了有关高祖给功臣们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们初次受封及他们后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认为,这真是和我所听到的传闻不一样!《尚书》说:“各个邦国都应协调和睦”,直到夏、商时代,有的邦国竟经历了几千年。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经幽王、厉王之后,在《春秋》的记载上还能见的到。《尚书》上记载了唐尧、虞舜时的侯伯,经历夏、商、周三代的千余年,仍然保全着自己的地位而屏卫着天子。这难道还不是因为他们深信仁义,遵奉君主的法令吗?汉朝兴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刚刚安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离散逃亡,可以统计的户口不过原来的十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户不过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以后几代,民众们都回归故乡了,户口才日益繁衍起来。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的后裔有的封户达到了四万,小侯的封户也增加了一倍,财产也象这样不断积累,他们确实富裕厚足了。于是,这些人的子孙骄傲自满了,忘记了自己祖先创业的艰难,干起了荒淫邪恶的勾当。从开始受封到太初时只有百余年的时间,而原来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一下子就全完了。这由国家法网渐渐严密的缘故,然而他们自己也没有小心翼翼地对待当世的禁令啊!
注释:¹余:我。²读高祖侯功臣:阅读高祖对功臣进行封爵的记载。这种记载,即是当时的侯籍。³异哉所闻:此谓异于下文提到的《尚书》《春秋》记载的情况,并不是异于“使河如带,泰山若厉”云云之意。⁴《书》:即《尚书》。“协和万国”,语出《尚书·尧典》。⁵幽:周幽王,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在位期间,为政昏乱,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⁶厉:周厉王,周夷王之子。执政期间,剥削繁苛,压制舆论,公元前八四一年,国人暴动,厉王出奔彘(在今山西霍县),十四年后死于彘。事迹详见本书《周本纪》。⁷唐虞:即陶唐氏和有虞氏,皆为传说时期的远古部落,其首领前者是尧,后者是舜。⁸蕃:与“藩”字通,屏障的意思。⁹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据表间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实际上,高祖功臣受封为侯的,本表尚有漏载者。¹⁰萧、曹、绛、灌:指萧何、曹参、绛侯周勃、灌婴。太初:汉武帝年号,凡四年,时当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¹¹见:与“现”字同。“见侯五”,指平阳侯曹宗、曲周侯郦终根、埤山侯仁、戴侯秘蒙、谷陵侯冯偃。¹²秏:与“耗”字同,意为无、尽。¹³罔:与“网”字同,法网。¹⁴少:稍略,略微。¹⁵兢兢:小心谨慎。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品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品成功为统纪,岂可绲¹乎?观所品得尊宠及所品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品览焉。
译文:生活在今世,记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可不一定今天就与古代完全一样。帝王们完全可以制定不同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主要还是以成就功业为原则,岂能完全一样?观察功臣侯门为什么受到尊荣恩宠和为什么受到废黜羞辱,也是当今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何必非得古代的传闻!在此,我考察了功臣侯们的始末,把关于他们的文献改列成下表,其中有有些没能完全弄清本末之处。不过,以后如果有人想继续推究和说明其中的道理,这个表还是可以参阅的。
注释:¹绲:与“混”字通。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衰荣¹无定在²,彼此更³共之
译文:衰落与荣盛没有定准,双方不断变更,相互转化。
注释:¹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²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³更:更替,交替。⁴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shào)¹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译文:邵平晚年因为贫穷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哪里还有当年东陵侯的样子了。
注释:¹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寒暑有代谢¹,人道²³如兹(zī)
译文:寒来暑往有更替变化,人生的道理或规律常常便是这样。
注释:¹代谢:更替变化。²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³每:每每,即常常。⁴兹:此。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达人¹解其会²,逝³将不复疑。
译文:通达事理的人会明白理之所在,我将隐居独处不再怀疑。
注释:¹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²会:指理之所在。³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一樽 一作:一觞)
¹与一樽(zūn)²酒,日夕欢相持³。(一樽 一作:一觞)
译文:快快地给我来杯酒,从早到晚拿着它痛快畅饮。
注释:¹忽:尽快。²樽:指酒杯。³持:拿着。

yǐnjiǔ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shuāiróngdìngzài gènggòngzhī 
shàoshēngguātiánzhōng nìngdōnglíngshí 
hánshǔyǒudàixiè réndàoměi 
rénjiěhuì shìjiāng 
zūnjiǔ huānxiāngchí  (zūnzuò   )
太宗朝,有王著者学右军(王羲之)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墨,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逾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太宗朝¹,有王著者²学右军(王羲之)书,深得其法³,侍书翰(hàn)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墨,数(qiǎn)内侍持书示¹⁰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suì)刻意¹¹¹²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¹³询其意,著曰:“书固¹⁴佳矣,若遽(jù)¹⁵称善¹⁶,恐¹⁷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¹⁸精绝¹⁹,逾²⁰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²¹²²也。
译文: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书次都认为(宋太宗)还没有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有人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皇上就不会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著对皇上勉励的成果。
注释:¹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炅)执政时期。朝,临朝,统治。²者:……的人 。³法:方法,窍门 。⁴听政:处理政务。⁵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⁶留心:注意,注重 。⁷数:数次、许多次。⁸遣:派遣。⁹内侍:宦官,现称太监。¹⁰示:显示给……看。¹¹刻意:专心。¹²临:临摹。¹³或:有人。¹⁴固:本来。¹⁵遽:马上,立刻。¹⁶善:好。¹⁷恐:担心。¹⁸笔法:此处指书法。¹⁹绝:绝伦。²⁰逾:超过。²¹规:勉励。²²益:更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