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ēng)¹晚花静,锦水²南山³影。
译文:枫树飘香,傍晚花草恬静,锦江水中,映出南山的倒影。
注释:¹枫香:枫树有脂而香。郭璞注《尔雅·释木》云:“枫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²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省境内,因此水濯锦,锦彩鲜润,故称濯锦江。³南山:不详何山,当在锦江南岸。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惊石¹(zhuì)猿哀²,竹云³愁半岭。
译文:险石欲坠,野猿哀啼,半山竹云叫人发愁心惊。
注释:¹惊石:危险骇人的山石。²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诗“哀猿透却坠”句意。坠:一作“堕”。³竹云:一作“行云”。
凉月石秋浦(pǔ)¹,玉沙粼(lín)²光。
译文:一轮寒月高挂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莹的沙粒闪闪发光。
注释:¹秋浦:秋日的水滨。唐张九龄《别乡人南还》诗:“东南行舫远,秋浦念猿吟。”²粼粼:水流清澈貌;水石闪映貌。一作“鳞鳞”。
谁家红泪¹客,不忍过瞿(qú)²
译文:谁家的女子在这里哭泣,不忍辞别故土,走出瞿塘?
注释:¹红泪:美女的眼泪。²瞿塘: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

  诗题“蜀国弦”,是乐曲名。李贺诗中多次写到蜀国弦,如“拂袖风吹蜀国弦”(《牡丹种曲》),“蜀国弦中双凤语”(《听颖师琴歌》),均指乐曲,可证此诗所写是蜀国乐曲。

  头两句说,傍晚,在微风细浪的濯锦江边,枫树散播着浓郁的芳香。野花静静地沐浴在金色的夕晖之中。碧绿的锦江水,倒映着南山青苍静穆的影子。这幅自然风景幽雅秀丽,令人悠然神往。画面上没有声音,但隐约表现出一股轻柔清丽、闲静恬美的音乐旋律。诗人在开篇既没有点出演奏者,也没有交待弹拨的是何种乐器,甚至连题中的弦字也未提及,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用两幅形象鲜明的景物画面来描写音乐的情调和节奏,把读者一下子就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感受到赏心悦耳,移情动志的音乐魅力。

  三、四句又展现出两幅自然景物画面。“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句意,写猿猴跳越山谷,坠落时发出哀啼。蜀地多猿,盛弘之《荆州记》云:“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两句说:弦声由舒缓、轻柔、恬美忽而转为惊骇哀愁,好像高山危石,慑人魂魄,又似猿猱跃涧,坠谷哀鸣;听曲者的眼前还展现出绵延起伏的山岭,碧森森的竹林与雾濛濛的烟云在山半腰相绕,好象在互抒愁思。这一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诗人还用了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惊”、“哀”、“愁”这几个字眼,渲声弦声,使人心惊胆颤、哀愁感伤的巨大艺术力量,暗示出弦乐曲调已发生了由低到高、由徐到疾、由轻柔婉转到激越紧张的骤变。

  五、六两句,诗人所描写的弦声又由刚转柔,形象地表现出一弯凉月,从清冷的秋浦之上冉冉升起,月光射入水中,照见水底白沙,粼粼有光的景象。凉月秋浦、清水白沙,弦声多么明净、凄清、幽冷!乐曲的旋律起伏回荡,倏忽变化,如波翻浪涌,姿态横生。

  收尾两句,诗人描绘乐声的手段又有变化,由前三联借自然景色状乐声转为以社会人事表声情。“红泪客”用了王子年《拾遗记》的一个典故:魏时女子薛灵芸和父母分别时依依不舍,泪下沾衣,途中用玉唾壶承泪。到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这两句说:弦声忽然又显得如泣如诉,好象传说中与家乡亲人离别的女子,泪落如雨,凝而为血,不愿越过蜀国的门户瞿塘峡。前三联用鲜明可视的物象直接描绘弦声,这一联以带着浓烈哀伤情思的事象诱人去联想弦声,表现的素材是不同的。比较起来,这一联的事象不如前三联的物象那么具体易感,但仍然可以想象得出,这支蜀国弦乐曲至此奏出了高潮——那瞿塘峡狂风的呼啸声和涡流的咆哮声,交织着女子呜咽悲哭之声,传达出一股强烈而缠绵的恋乡之情,摇撼着读者的耳鼓,叩击着读者的心弦,全诗就在这感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关于《蜀国弦》的题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清初姚文燮钩稽史实,以史证诗,以比兴之义逐一诠释诗中意象的政治含蕴,推定此诗“为迁客伤”,未免捕风捉影,穿凿附会。但他指出诗中写“蜀弦之哀”,又认为“诸本仅注弦,觉少清味”,还是中肯的。诗中交织地描写枫香花静、水影南山之清丽恬美,凉月秋浦、玉沙粼粼之凄清幽冷,以及红泪客不肯过瞿塘之缠绵哀伤,可以说诗人是借写蜀弦之悲喜哀乐,抒写对蜀国的怀恋情绪。这样理解比较恰当。

  《蜀国弦》描写音乐形象鲜明,变化倏忽,精细入微,在表现手法上颇有独到之处。它不同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采取以声摹声,而是侧重以形写声,并充分调动了视、听、触、味等多种感觉。诗中的“香”、“静”、“凉”分别从味觉、触觉着笔;即以视觉来说,就兼写了形、影、光、色、动、静。更妙的是,诗人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意象,都是蜀地特有的风光、景物、传说,用它们来描状蜀国弦声,更显得丝丝入扣,从而精确地传达出蜀国弦声独特的韵味。《蜀国弦》又不同于李贺描写音乐的另外两首名作《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那两首诗在意象的光怪陆离和意境的诡幻斑烂方面胜于《蜀国弦》,但它们都在诗中点明了演奏者、演奏的乐器,甚至写出乐器的形质;《蜀国弦》除标题外,篇中无一字提及弦,亦自有其含蓄蕴藉、诱人寻味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shǔguóxián--

fēngxiāngwǎnhuājìngjǐnshuǐnánshānyǐng

jīngshízhuìyuánāizhúyúnchóubànlǐng

liángyuèshēngqiūshālínlínguāng

shuíjiāhónglèirěnguòt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枫树飘香,傍晚花草恬静,锦江水中,映出南山的倒影。

险石欲坠,野猿哀啼,半山竹云叫人发愁心惊。

一轮寒月高挂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莹的沙粒闪闪发光。

谁家的女子在这里哭泣,不忍辞别故土,走出瞿塘?

注释

枫香:枫树有脂而香。郭璞注《尔雅·释木》云:“枫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

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省境内,因此水濯锦,锦彩鲜润,故称濯锦江。

南山:不详何山,当在锦江南岸。

惊石:危险骇人的山石。

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诗“哀猿透却坠”句意。坠:一作“堕”。

竹云:一作“行云”。

秋浦:秋日的水滨。唐张九龄《别乡人南还》诗:“东南行舫远,秋浦念猿吟。”

粼粼:水流清澈貌;水石闪映貌。一作“鳞鳞”。

红泪:美女的眼泪。

瞿塘: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

赏析

  诗题“蜀国弦”,是乐曲名。李贺诗中多次写到蜀国弦,如“拂袖风吹蜀国弦”(《牡丹种曲》),“蜀国弦中双凤语”(《听颖师琴歌》),均指乐曲,可证此诗所写是蜀国乐曲。

  头两句说,傍晚,在微风细浪的濯锦江边,枫树散播着浓郁的芳香。野花静静地沐浴在金色的夕晖之中。碧绿的锦江水,倒映着南山青苍静穆的影子。这幅自然风景幽雅秀丽,令人悠然神往。画面上没有声音,但隐约表现出一股轻柔清丽、闲静恬美的音乐旋律。诗人在开篇既没有点出演奏者,也没有交待弹拨的是何种乐器,甚至连题中的弦字也未提及,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用两幅形象鲜明的景物画面来描写音乐的情调和节奏,把读者一下子就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感受到赏心悦耳,移情动志的音乐魅力。

  三、四句又展现出两幅自然景物画面。“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句意,写猿猴跳越山谷,坠落时发出哀啼。蜀地多猿,盛弘之《荆州记》云:“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两句说:弦声由舒缓、轻柔、恬美忽而转为惊骇哀愁,好像高山危石,慑人魂魄,又似猿猱跃涧,坠谷哀鸣;听曲者的眼前还展现出绵延起伏的山岭,碧森森的竹林与雾濛濛的烟云在山半腰相绕,好象在互抒愁思。这一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露,诗人还用了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惊”、“哀”、“愁”这几个字眼,渲声弦声,使人心惊胆颤、哀愁感伤的巨大艺术力量,暗示出弦乐曲调已发生了由低到高、由徐到疾、由轻柔婉转到激越紧张的骤变。

  五、六两句,诗人所描写的弦声又由刚转柔,形象地表现出一弯凉月,从清冷的秋浦之上冉冉升起,月光射入水中,照见水底白沙,粼粼有光的景象。凉月秋浦、清水白沙,弦声多么明净、凄清、幽冷!乐曲的旋律起伏回荡,倏忽变化,如波翻浪涌,姿态横生。

  收尾两句,诗人描绘乐声的手段又有变化,由前三联借自然景色状乐声转为以社会人事表声情。“红泪客”用了王子年《拾遗记》的一个典故:魏时女子薛灵芸和父母分别时依依不舍,泪下沾衣,途中用玉唾壶承泪。到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这两句说:弦声忽然又显得如泣如诉,好象传说中与家乡亲人离别的女子,泪落如雨,凝而为血,不愿越过蜀国的门户瞿塘峡。前三联用鲜明可视的物象直接描绘弦声,这一联以带着浓烈哀伤情思的事象诱人去联想弦声,表现的素材是不同的。比较起来,这一联的事象不如前三联的物象那么具体易感,但仍然可以想象得出,这支蜀国弦乐曲至此奏出了高潮——那瞿塘峡狂风的呼啸声和涡流的咆哮声,交织着女子呜咽悲哭之声,传达出一股强烈而缠绵的恋乡之情,摇撼着读者的耳鼓,叩击着读者的心弦,全诗就在这感情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关于《蜀国弦》的题旨,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清初姚文燮钩稽史实,以史证诗,以比兴之义逐一诠释诗中意象的政治含蕴,推定此诗“为迁客伤”,未免捕风捉影,穿凿附会。但他指出诗中写“蜀弦之哀”,又认为“诸本仅注弦,觉少清味”,还是中肯的。诗中交织地描写枫香花静、水影南山之清丽恬美,凉月秋浦、玉沙粼粼之凄清幽冷,以及红泪客不肯过瞿塘之缠绵哀伤,可以说诗人是借写蜀弦之悲喜哀乐,抒写对蜀国的怀恋情绪。这样理解比较恰当。

  《蜀国弦》描写音乐形象鲜明,变化倏忽,精细入微,在表现手法上颇有独到之处。它不同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采取以声摹声,而是侧重以形写声,并充分调动了视、听、触、味等多种感觉。诗中的“香”、“静”、“凉”分别从味觉、触觉着笔;即以视觉来说,就兼写了形、影、光、色、动、静。更妙的是,诗人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意象,都是蜀地特有的风光、景物、传说,用它们来描状蜀国弦声,更显得丝丝入扣,从而精确地传达出蜀国弦声独特的韵味。《蜀国弦》又不同于李贺描写音乐的另外两首名作《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那两首诗在意象的光怪陆离和意境的诡幻斑烂方面胜于《蜀国弦》,但它们都在诗中点明了演奏者、演奏的乐器,甚至写出乐器的形质;《蜀国弦》除标题外,篇中无一字提及弦,亦自有其含蓄蕴藉、诱人寻味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李贺二十五岁时,当时作者在吴楚一带。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29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体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 2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浮生¹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yán)²终散场。
译文:人一生为了为什么而东奔西走、忙忙碌碌。 即使是盛大华丽的宴席,也终究有散场的那一天。
注释:¹浮生:指人生。²华筵:丰盛的筵席。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悲喜千般同幻渺¹,古今一梦尽荒唐。
译文:过往数不清的各种悲和喜,现在看来如同渺渺幻觉。从古至今如梦一场,令人空言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译文:常常说(人生聚少离多)美人以袖拭泪。 更还有痴心的人抱恨千古,念念不忘。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译文:(这本书)看起来每个字如同血一般(深刻) 写就它花费十年,这实在不同寻常 。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¹红墙²入望遥(yáo)
译文: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箫,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注释:¹银汉:银河。²红墙:女子的闺房。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似此星辰(chén)¹非昨夜,为谁风露²立中宵(xiāo)
译文: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为了谁在风望中伫立了整整一夜呢?
注释:¹星辰: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²风露:高启《芦雁图》“沙阔水寒鱼不见,满身风露立多时。”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chán)绵思¹尽抽残茧(jiǎn),宛转心伤剥后蕉。
译文:缠绵的情思已尽如抽丝的蚕茧,宛转的心已经像被剥的芭蕉。
注释:¹思:丝。心,芯。皆双关语。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译文:回想起她十五岁时在那月圆之夜的情景,可叹我手中的这杯酒竟已无法消除心中的忧愁。

  “绮”本意为“有 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

  黄景仁年轻时曾同 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

  首联“几回花下坐 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第二联“似此星辰 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在黄景仁的诗中, 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 第三联“缠绵思尽 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

  尾联“三五年时三 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huái怀shíliùshǒu ·shí

huángjǐngrén qīngdài 

huíhuāxiàzuòchuīxiāo yínhànhóngqiángwàngyáo 
xīngchénfēizuó wèishuífēngzhōngxiāo 
chánmiánjìnchōucánjiǎn wǎnzhuǎnxīnshānghòujiāo 
sānniánshísānyuè liánbēijiǔcéngxiāo 
独立阶前星又月,帘栊偏皎洁。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独立阶前星又月,帘栊(lóng)¹偏皎洁。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²
译文:夜晚独自一人站在台阶前看星辰明月,窗户外透着皎洁的月光。寒冷的夜里,树上落满了清霜,树叶已经凋落,只剩下孤零零的枝条,我心中愁绪难解。
注释:¹帘栊:为窗帘和窗牖。²丁香结:多以喻愁结不解。
夜深寒不彻,凝恨何曾歇,凭阑干欲折。两条玉箸为君垂,此宵情,谁共说?
夜深寒不彻,凝恨何曾歇(xiē),凭¹阑干欲折。两条玉箸(zhù)²为君垂,此宵情,谁共说?
译文:深夜的寒冷夜不算彻骨,因为深心凝聚着的愁恨未曾停止。靠着栏杆,人都要站不住了。两行止不住的眼泪是也你而流,此夜情思,又能与谁诉说?
注释:¹凭:靠着。²玉箸:这里是喻眼泪。

zuìhuājiān ·jiēqiánxīngyòuyuè

féngyán dài 

jiēqiánxīngyòuyuè liánlóngpiānjiǎojié shuāngshùjìnkōngzhī chángduàndīngxiāngjié 
shēnhánchè nínghèncéngxiē pínglángānzhé liǎngtiáozhùwèijūnchuí xiāoqíng shuígōngshuō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忽闻天上将¹,关塞(sài)重横行²
译文:忽听得天上降下将军,在边塞再次纵横驰骋。
注释:¹天上将:形容将领用兵神奇。²横行:比喻所向无敌。
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
始返楼兰国¹,还(xuán)²向朔(shuò)³城。
译文:刚刚从楼兰之国归来,马上又奔向朔方边城。
注释:¹楼兰国: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一带,后改名鄯善。²还:迅速。³朔方:汉武帝时置郡,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
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
黄金装战马,白羽¹集神兵。
译文:战马披挂上黄金铠甲,白羽旗下召集了神兵。
注释:¹白羽:指白旄,一作用白旄牛尾装饰竿顶的旗。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¹
译文:按星月分布摆开天阵,据山川形势排列地营。
注释:¹“星月”二句:赞美这位将军精通兵法,能够根据天象以及地形布置阵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晚风吹画角¹,春色耀飞旌(jīng)²
译文:晚风吹来军中的号角,春光耀眼军旗在飞动。
注释:¹画角:古代军中号角。²飞旌:即飘扬的军旗。
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宁知班定远¹,犹是一书生。
译文:哪里知道定远侯班超,他原来还是一介书生。
注释:¹班定远:东汉班超,本是书生,明帝时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留滞三十一年,使西域五十多国归属汉朝,以功封定远侯。《后汉书》有传。

  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位将军再度出塞,姓陆的县令写诗赠别,诗人遵循该诗原韵,运用描写、想象、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段,热烈颂扬了将军的爱国精神。

  诗人一落笔就以“忽闻”两字表达了意想不到的惊叹,同时,又用“天上将”盛赞了将军的神武智勇。为下文写他再次驰骋疆场的壮举作了铺垫。三、四句,紧承第二句,以“始返”与“还向”相呼应,简洁流畅地表现了将军的西征北战,奔驰不息。他刚从遥远的“楼兰国”返回,现在又要奔赴数千里之外的“朔方城”。但是为了安邦御敌,这个以赫赫战功赢得天将之称的将军急国家之所急,不贪图安逸享乐,品德非常高尚。

  “黄金装战马”以下六句,是设想将军再度出塞后的战斗生活,诗中没有表现军旅的艰辛,也没有渲染战斗的激烈悲壮,而是突出表现了将军的指挥才能,刻划了一个威仪堂堂、谙熟六韬,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的统帅形象。他骑着黄金装饰的战马,挥动系有白旄牛尾的令旗,调集威武神勇的士兵,排列成像星空一样壮观神秘的军阵,又借山川之便巧妙地安置了营寨。接着,诗人又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暗示征战的必胜。嘹亮的号角声和军旗上闪耀的春色透露,全军士气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将军的神武,也借这两句氛围描写得到了渲染烘托。在这六句中,诗人分别使用了“装”、“集”、“开”、“列”、“吹”、“耀”六个动词,把战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画角、军旗、晚风、春色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英勇雄壮、声势震天的军阵场景,大大增强了全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末二句:“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借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寇立功,封定远侯的事例,肯定书生出身的将军定会建立名垂青史的功业。诗人先用反诘词“宁知”领起,于后又以“犹是释疑”,避免了平铺直叙,表达了对将军的殷切期望。

  此诗气势激昂雄健,体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初唐气象。诗中多处用典,或暗或明,羚羊挂角,纵横开阖,语出自然,浑然一体,实为大家手笔。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陈子昂“实是首起八代之衰者”,由此诗观之,此言并不为过。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6-27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7-68

míngzèngjiāngjūnzhòngchūsāi--chénziáng

wéntiānshàngjiāngguānsāizhònghéngxíng

shǐfǎnlóulánguóháixiàngshuòfāngchéng

huángjīnzhuāngzhànbáishénbīng

xīngyuèkāitiānzhènshānchuānlièyíng

wǎnfēngchuīhuàjiǎochūn耀yàofēijīng

níngzhībāndìngyuǎnyóushìshūshēng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於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昔者王子猷(yóu)¹之爱竹,造门²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yú)³,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yǐng)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shāng)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於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què)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译文:从前王徽之喜爱竹子,到了别人家也不去拜望主人;陶渊明的躺车,遇到了酒就停在路上。何况西湖这样的美景,在东颍一带独自享有好名声。虽然美景良辰,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也属于清闲之人。一起交游或许会结成好友,趁着兴致有时也会独自去游玩。听一听蛙鸣,何必问它属于官家还是属于私人。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喝一杯酒就咏一首诗。到了高兴而领会了意旨时,也好像旁边没有别人一样纵情尽兴。于是我明白了,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前人过说过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这一切虽然不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收获却已经很多。于是就翻看旧有的诗词,写出新的词调,冒昧地陈述一番薄技,姑且表达清新欢快之意。
注释:¹王子猷:指王徽之,字子猷。²造门:上门;到别人家去。³舆:车。⁴高会:盛大的宴会。⁵傍:同“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