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日低霞绮(qǐ)¹,晴山远画眉。
译文:夕阳西下,含山欲坠,天边的云霞经夕阳映照,色彩斑斓。远处的青山一抹,就仿佛是美人的翠黛。
注释:¹绮:本义是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漂亮、华丽、精美。
春青河畔(pàn)¹,不是望乡时。
译文: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
注释:¹春青河畔草:一作“青青河畔草”。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小诗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情,就从中生发出来。

  首句炼在“低”字。在生活中可观察到,日低时才见晚霞,日愈落下,霞的位置亦愈低,就是“落霞”。一个“低”字写出此刻晚日沉沉,含山欲坠;落霞经晚日的金光从下面映射,更显得色彩斑斓,极为绮丽。晚日与绮霞,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次句“远”字传神。青山一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这一美景,全从“远”字得来。近处看山,便非这种色调。

  第三句“青”字最见匠心。这里“春”下单着一个“青”字,别有韵味。这个“青”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同一杼轴。王安石的“绿”,由“过、到、入、满”等经几次涂改方始得来,足见锤炼功力。韩琮在此炼得“青”字,早于王安石几百年,应该说是“先得我心”。正是这个“青”字使全句飞动起来,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地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这一盎然春意,多靠“青”字给人们带来信息。

  全诗着力点最终落在末句“望”字上。“望”字承前启后,肩负着双重任务。前三句的景是在诗人一望中摄取的。由望景联想到望乡,望乡自不免怀旧,所以诗题不仅标出“晚春江晴”,而且缀以“寄友人”。然而诗人为什么不说“正是望乡时”,偏说“不是望乡时”?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诗人故意不直陈,而以反意出之。正如辛弃疾在《丑奴儿》下片中所说的:“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词不言愁而愁益深,此诗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

  全诗四句,有景有情,前三句重笔状景,景是明丽的,景中的情是轻松的。末一句收笔言情,情是惆怅的,情中的景则是迷惘的。诗中除晚日、远山都与乡情相关外,见春草而动乡情更多见于骚客吟咏,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都是。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斯言可于这首小诗中得到默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81-982页.

wǎnchūnjiāngqíngyǒurén

háncóng tángdài 

wǎnxiá qíngshānyuǎnhuàméi 
chūnqīngpàncǎo shìwàngxiāngsh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西下,含山欲坠,天边的云霞经夕阳映照,色彩斑斓。远处的青山一抹,就仿佛是美人的翠黛。

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

注释

绮:本义是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漂亮、华丽、精美。

春青河畔草:一作“青青河畔草”。

鉴赏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小诗主要写景,而情隐景中,驱遣景物形象,传达了怀乡、思友的感情。在暮春三月的晴江之上,诗人仰视,有落日与绮霞;遥望,有远山如眉黛;俯察,有青青的芳草。这些物态,高低远近,错落有致。情,就从中生发出来。

  首句炼在“低”字。在生活中可观察到,日低时才见晚霞,日愈落下,霞的位置亦愈低,就是“落霞”。一个“低”字写出此刻晚日沉沉,含山欲坠;落霞经晚日的金光从下面映射,更显得色彩斑斓,极为绮丽。晚日与绮霞,两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次句“远”字传神。青山一抹,宛如美人画眉的翠黛。这一美景,全从“远”字得来。近处看山,便非这种色调。

  第三句“青”字最见匠心。这里“春”下单着一个“青”字,别有韵味。这个“青”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同一杼轴。王安石的“绿”,由“过、到、入、满”等经几次涂改方始得来,足见锤炼功力。韩琮在此炼得“青”字,早于王安石几百年,应该说是“先得我心”。正是这个“青”字使全句飞动起来,春风唤醒了沉睡的河畔,吹“青”了芳草,绿油油,嫩茸茸,青毡似地沿着河畔伸展开去。这一盎然春意,多靠“青”字给人们带来信息。

  全诗着力点最终落在末句“望”字上。“望”字承前启后,肩负着双重任务。前三句的景是在诗人一望中摄取的。由望景联想到望乡,望乡自不免怀旧,所以诗题不仅标出“晚春江晴”,而且缀以“寄友人”。然而诗人为什么不说“正是望乡时”,偏说“不是望乡时”?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诗人故意不直陈,而以反意出之。正如辛弃疾在《丑奴儿》下片中所说的:“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词不言愁而愁益深,此诗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

  全诗四句,有景有情,前三句重笔状景,景是明丽的,景中的情是轻松的。末一句收笔言情,情是惆怅的,情中的景则是迷惘的。诗中除晚日、远山都与乡情相关外,见春草而动乡情更多见于骚客吟咏,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都是。韩琮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斯言可于这首小诗中得到默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81-982页.
韩琮

韩琮

韩琮[唐](约公元八三五年前后在世)字成封,(唐诗纪事作代封,此从新唐书艺文志注及唐才子传)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末前后在世。有诗名。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登进士第。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大中中,(公元八五三年)仕至湖南观察使。琮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生卒不祥,于唐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此后失官,无闻。 ▶ 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¹闹宫廷。
译文:街东街西都在宣讲着佛教的经典,又撞钟、又吹螺,使宫廷也为之轰动。
注释:¹撞钟吹螺:钟、螺皆乐器,呜呜咚咚地奏响,以号召群众。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xiá)¹排浮萍²
译文:用利诱和威胁的手段大肆宣扬祸福的轮回报应,听闹万头耸动仿佛排列在水面的点点浮萍。
注释:¹狎恰: 同“洽恰”,稠叠密集貌。此乃唐人语。²排浮萍:如浮萍般挤在一起。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liáo)落如明星。
译文:黄衣道士也在讲说道家的仙术,但听闹寥寥象稀疏的晨星。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
译文:华山的女子家中世世信奉道教,她想要驱除佛教等异端而使所有的人都皈依仙灵的道教。
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
洗妆拭面著冠帔(pèi),白咽红颊长眉青。
译文:于是她洗去脸上的胭脂而披戴上道家的冠帔,粉白的脖颈、绯红的脸颊还有青黑的长眉使她妖娆美丽。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
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¹不许人开扃(jiōng)²
译文:于是她升坐在法坛上宣讲得道的真诀,道观的大门也不许别人随意打开。
注释:¹观门:道观之门。²开扃:开门。扃,门栓。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
不知谁人暗相报,訇(hōng)¹振动如雷霆。
译文:不知是谁暗中传递了她传道的消息,一下子如雷霆震动般传了开来。
注释:¹訇然:大声貌。訇,拟声词。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轩。
扫除众寺人迹绝,骅(huá)(liú)¹塞路连辎(zī)²
译文:佛寺的听闹霎时间散得干干净净,而走向道观的大路上却挤满了达官贵人的车马。
注释:¹骅骝:相传为周穆王乘坐的八骏之一,后泛指良马。²辎轩:四周有帷幕的车。辎,车前面的帷。轩,车后面的幔。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
译文:观中坐满了人之后,只好坐在观外,来得晚的人连地方都没有,也就无缘聆听。
抽簪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
抽簪(zān)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yíng)¹
译文:入迷的听闹解下钗钏与环珮纷纷布施,堆起在观前的金玉光彩照耀令人炫目。
注释:¹青荧:青光闪映貌。此状金玉堆积,光彩闪烁。
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
天门贵人¹传诏召,六宫²愿识师颜形。
译文:皇宫中的贵人也传达了召见她的圣旨,六宫中的后妃们也都想瞻仰一下道姑的容颜。
注释:¹天门贵人:即宫中贵人,宦官。天门,指宫门。²六宫:指后妃们。
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
玉皇¹(hàn)²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³
译文:那至高无上的玉皇,似乎也颔首点头同意她前往,乘龙驾鹤翩然飞去青霄当中。
注释:¹玉皇:玉皇大帝,道教的天帝。²颔首:点头,同意。³青冥:青天。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
译文:那些豪门子弟哪里懂得道的真谛,却也纷纷马不停蹄来到她的居处徘徊。
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
云窗雾阁²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²
译文:她的居处是云窗雾阁而隐秘莫测,重重翠幔深处隔着金色的屏风。
注释:¹云窗雾阁:指华山女的居处。²翠幔、金屏:形容华山女居处的富丽隐秘。
仙梯难攀俗缘重,浪凭青鸟通丁宁。
仙梯难攀俗缘²重,浪凭²青鸟通丁宁³
译文:只可惜这些人俗缘太重而难以攀上登天的仙梯,空费了青鸟传信所致的一片至诚心意。
注释:¹俗缘:尘世因缘。²浪凭:漫凭,随意凭借。青鸟通丁宁:《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对曰:‘ 西王母暮必降尊像.... .....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履玄琼凤文之舄,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如鸾,夹侍母旁。”青鸟为交通仙凡的使者。³丁宁:同“叮咛”,即通消息。

  此诗的开头写佛教徒由于得到皇帝的支持而招摇撞骗,诈取财物。世代奉道的华山女,为了骗取财物,同时和佛教相抗衡,故设圈套,乔妆打扮,用妖冶的色相迷惑群闹,甚至轰动了宫廷。豪家少年,则如蝇逐臭,追逐这个浓抹艳装的女道士。此诗运用铺垫、烘托、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幽默冷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广张罪福资诱胁,听闹狎恰排浮萍”。诗的开头四句,作者以用漫画式的笔法,为读者形象地展现出佛教徒“俗讲”的盛况。中唐时期,京城长安,处处传来佛教徒撞钟击磬、吹法螺、讲唱佛经故事的喧闹之声,一直响到九重宫闱之中去了。这就是唐代佛教僧侣盛行的所谓“俗讲”。他们借佛经故事大肆宣扬崇佛之福和世俗之罪,恣意地诱惑、恫吓听闹,而听的人却重重叠叠、密密麻麻,像水上的浮萍那样飘来荡去。作者仅用四句铺写,就把中唐佛教势力之盛和群闹迷信的狂热劲儿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来了。

  “黄衣道士亦讲说”等十六句铺写道教与佛教抗衡、转败为胜的经过及盛况;为了与佛教徒争夺听闹和钱财,道教徒们登坛讲道,但在他们的法座之下,听闹却如拂晓的星星,寥寥无几。道教徒们当然不甘心,为了挽回败局,于是巧施妙计,寻得一个世代崇奉道教的华山年轻女道士来长安讲道。这个女道士洗妆拭面,擦脂抹粉,双眉画得又黑又长,浓妆艳抹地披上道袍登坛讲道。这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道士,她揣摸听闹普遍存在好奇心理,所以她一方面故意紧闭观门,摆出一副道家真诀不能外传的样子,另一方面又暗中派人散布消息。

  “不知谁人暗相报”,不过是诗人使用反跌法虚晃的一笔。突然之间形势陡转,长安城里,如风卷浪,如雷振耳,车马连翩,万人填巷,一齐拥向这个清冷的道观,出现了观内观外,听闹如云、立脚无地的场面;而闹家佛寺,则人迹如扫。这个女冠的美目倩笑,立即征服了这些善男信女,他们当场施献财物,“抽钗脱钏”,唯恐不及,法座之下,“堆金叠玉”,盛况空前。这一段看似极客观自然的铺叙,实际上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巧妙安排的。它一方面通过这场闹剧,形象地说明这次道教徒的转败为胜,并不是靠高深灵验的道法,而靠的是女道士的搔首弄姿,卖弄色相,实际上和那些倚门卖笑的娼妓并无二致。而佛教的经义和高僧们的如簧巧舌,竟抵挡不住一个青年女道士的红颊长眉,它的虚伪和脆弱便可想而知了。这场闹剧还使读者看到了那些善男信女们的精神之空虚和愚昧,其手法可谓一石三鸟。

  “天门贵人传诏召”十句写华山女冠的风流韵事和入宫秘密。这个女道士的姿色和风流,不仅轰动了长安市井,而且传入了禁宫深闱,赢来了六宫的召见,玉皇的颔首。诗的最后六句,写那些过去曾与华山女有过暧昧关系的“豪家少年”、浪荡子弟,以为华山女还在道观,仍象过去那样如蝇逐臭似地在道观周围一遍一遍地转来转去,并且买通人去暗表情愫。他们哪里知道华山女早已尘缘断绝,身处“青冥”,但事涉皇帝,不得明言,所以作者只得以“慌惚”之笔,写“慌惚”之事。托诸“豪华少年”的俗缘太重,“仙梯难攀”,虽然青鸟频遣,殷勤叮咛,仍是枉费精神罢了。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把华山女入宫前与豪家少年的风流韵事和入宫后与皇帝不可告人的秘密写得曲尽其妙。它不仅通过女道士的秽行,进一步撕开了道教的虚伪外衣,也无情地撕破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冠冕堂皇的龙袍,所以查慎行说:“与杜老《丽人行》结处意同,而此更含吐蕴藉。”而儒学家朱熹则指责说:“亵慢甚矣!”通过这截然相反的评语,可以看到诗的讽刺力量。

  韩愈善于用小说式的手法写诗。他不仅用小说式的手法描写文人的坎坷身世和文化生活,乃至家庭生活的幽默小景,更善于用小说式的手法去描绘现实生活的重大题材。《华山女》就是一例。在这首诗里,作者成功地寓讽刺于写实之中,用漫画式的笔调,展现出一幅幅中唐长安佛道二教激烈斗争的风俗画卷。并通过佛道教徒自身的登台亮相,穷形极相地撕开了封建宗教庄严神圣的外衣,把它们用以欺骗民闹的卑劣伎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还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上自皇帝、下至市井小民的污浊社会风气。至于这首古体叙事诗结构上的转折顿挫、笔法上的虚实衬跌,语言上的平直浅近,风格上的古朴劲健,亦堪称韩诗中的上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69-472页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náo)¹喧京口²,风波³下洞庭
译文:铙歌鼓吹喧响于京口,乘风破浪扬帆向洞庭。
注释:¹铙吹:即铙歌。军中乐歌。为鼓吹乐的一部。所用乐器有笛、觱篥、箫、笳、铙、鼓等。²京口:唐润州治所,即今江苏镇江市,位于长江边。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苏州)迁此,称为京城。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³风波:风浪。⁴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古由京口沿江而上,过洞庭,经湘水,可抵桂州。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zhě)(qí)¹将赤岸²,击汰(tài)³复扬舲(líng)
译文:经过赭圻城和赤岸山,击水向沅湘驾着轻舲。
注释:¹赭圻:山岭名。在今安徽繁昌县西北。晋桓温曾于其麓筑赭圻城。²赤岸:山名。在江苏六合东南。³击汰:拍击水波。亦指以桨击水,划船。⁴扬舲:犹扬帆。舲是有窗的船,扬舲谓划船快速前进。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译文:夕阳西沉后江湖浪白,潮水涌来时天地映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明珠归合浦¹,应逐使臣星²
译文:明珠又回到合浦海域,定是追随着使臣之星。
注释:¹合浦:古郡名。汉置,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县东南有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以产珍珠著名。²使臣星:即使星。

  这是一首送别诗。邢桂州指邢济。

  首句写京口(即今日镇江)送别场景,“铙吹喧京口”,钟鼓齐鸣,运用通感,以听觉感受来写视觉形象,一个“喧”字表现了送别场面之热烈壮观。“风波下洞庭”,这一句点明邢济取水路前往桂州,一个“下”字勾划出了由江入湖、扬帆直济之气势。首联不落渲染离情别绪的窠臼,反而写得意气昂扬,而惜别感情则隐含于中,“风波下洞庭”一句,表现出了诗人目送孤帆碧天、望尽风烟洞庭的深情,感情含蓄而沉着。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颔联承上联写路途所见。“赭圻”为地名(今安徽繁昌县西),“赤岸”亦为地名,可能在桂州境内。这两句诗看似平铺直叙,实则颇具匠心“赭”、“赤”都是暗色调,与诗歌昂扬奋发的风格和谐统一。“击汰”意谓击水,“扬舲”即开船,语出《楚辞》:“乘舲船兮余上沅,齐吴榜以击汰”,这一句化用成句,如盐入水,非常巧妙。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颈联笔势陡转,以飞动之笔触写江湖风光。日落时湖光与落日余辉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时,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白”、“青”二字以水墨写五彩,以简淡含灿烂,正显出诗人炉火纯青之功力。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尾联化用两个典故,表达企盼祝愿之情。“珠归合浦”化用后汉孟尝故事。《后汉书》载:“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尝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食,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利病,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使臣星”之典亦出《后汉书》:“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且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都。投李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视,问曰:‘二使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耶?’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这两句意思是:邢济的赴任,将会使桂州出现安居乐业的局面。这一联用典既切合人物身份,又紧扣当地故实,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而措辞不卑不亢、真诚恳切,十分“得体”。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18-119页

sòngxíngguìzhōu--wángwéi

náochuīxuānjīngkǒufēngxiàdòngtíng

zhějiāngchìàntàiyánglíng

luòjiāngbáicháoláitiānqīng

míngzhūguīyīngzhú使shǐchénxīng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译文: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满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译文: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遥知¹远林际,不见此檐(yán)间。
译文: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
注释:¹遥知:指在远处知晓情况。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好客多乘月¹,应门莫上关。
译文:好客的主人啊,我会经常趁着月光前来拜访;不要总是把院门闩上。
注释:¹乘月:趁着月光。

dēngpéixiùcáixiǎotái

wángwéi tángdài 

duānchū mǎnwàngyúnshān 
luòniǎobiānxià qiūyuánrénwàixián 
yáozhīyuǎnlín jiànyánjiān 
hàoduōchéngyuè yīngménshàngguān 
汉宫曾动伯鸾歌,事去英雄可奈何。
汉宫¹曾动伯鸾(luán)²,事去英雄可奈何。
译文:巍峨的汉宫辉煌壮丽,曾引发梁鸿的《五噫》之歌,惨痛的旧事已经过去,便是那英雄也无可奈何。
注释:都(dū):这里指金国的故都——中都燕京,就是今天的北京。自金海陵王完颜亮贞元二年(1153)把都城从上京(今属黑龙江哈尔滨)迁到燕京,至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燕京失陷,六十余年间,这里一直是金国的政权中心。¹汉宫:汉代宫廷,这里指汉章帝朝。²伯鸾歌:即《五噫歌》。东汉扶风平陵人梁鸿,字伯鸾,家贫博学,隐居霸陵山,以耕织为业。后因事进京城洛阳,见宫室华丽,便作《五噫歌》说:“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抨击朝廷的奢华,同情人民的劳苦。汉章帝听后很不高兴,下令搜捕梁鸿。梁鸿因而改名换姓,跑到山东一带隐居。诗中是借用这一典故来抨击金朝统治者骄奢淫逸,大营宫室而不顾人民疾苦,招致了亡国之祸。“事去”句:意思是说国家已亡,机会已失,已没有挽回的可能了。
但见觚棱上金爵,岂知荆棘卧铜驼。
但见觚(gū)棱上金爵¹,岂知荆棘(jí)卧铜驼²
译文:只看到觚棱上耸起了金雀,哪可道荆棘中倒卧着铜驼!
注释:¹“但见”句:借用班固《西都赋》中:“设璧门之凤阙,上觚棱而栖金雀”之意。爵,同“雀”。觚(gū)稜(léng),指宫阙上转角处之瓦脊成方形棱瓣之状。《西京赋》,写西京的壮丽辉煌,穷奢极侈。诗里指中都燕京。²荆棘卧铜驼:据《晋书·索靖传》记载说,索靖遇事有远见,知道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将要在荆棘中见到你了。”后来便用荆棘铜驼来形容亡国后的残破景象。铜驼,铜铸的骆驼,古代放置在宫门外,道路两边各有一只,夹道相向。
神仙不到秋风客,富贵空悲春梦婆。
神仙不到秋风客¹,富贵空悲春梦婆²
译文:成仙长生之事已经轮不到秋风客,昔年的富贵徒然悲坏了春梦婆。
注释:¹“神仙”句:汉武帝迷信神仙之说,终日求仙服药,但也终究不免一死,因此说是“神仙不到秋风客”,也就是说成仙长生之事轮不到汉武帝。这里是借用这一典故来哀悼金朝皇帝。秋风客,汉武帝刘彻曾作《秋风辞》,因此后人称他为秋风客。这里是用来指代金朝的皇帝。²春梦婆:据赵德麟《侯鲭录》记载说,苏东坡晚年流放海南,曾身背大瓢在田野上行吟,遇一老太婆对他说:“内翰(指苏东坡)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后人们便把这老太婆称为春梦婆。春梦,比喻人间荣华像春天的梦一样短暂。
行过卢沟重回首,凤城平日五云多。
行过卢沟¹重回首,凤城²平日五云³多。
译文:我走过芦沟桥头,禁不住频频回首,这宫城在往日,五彩的祥云缭绕着几多。
注释:¹芦沟:就是芦沟桥,横跨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金代称芦沟河)上,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成于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²凤城:这里指燕京。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很会吹箫,箫声引得凤鸟降临京城,因而称秦京城为丹凤城。后来便泛称京都为凤城。³五云:五色的云彩,古人认为是祥瑞。也用来指皇帝所在的地方。

  这首诗以汉代之事咏金朝,写金朝统治者当年在燕京大营宫室,招致亡国之祸感慨事过境迁,即使有英雄豪杰,也无可奈何了。

  首联破空而来,落笔不凡。汉宫曾经因为过度奢华而引来伯鸾的《五噫歌》,诗中赞叹了汉宫的雄伟壮观,但更多流露出的,是对豪奢宫殿旁民不聊生景象的哀叹。高亢激愤的歌声撼动了朝野上下,使得统治者闻之惊心。该诗一开始就引用了一个典故,以汉宫喻金朝,意在谴责金朝统治者过于奢华,不顾民生疾苦,大营宫室,招来亡国之祸事。而今时过境迁,即使当年的梁鸿再现,也已回天无力,徒唤奈何。

  颔联紧承首联,抨击当年金朝统治者只求豪奢,不知道亡国的惨祸将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诗人怀着凄怆的心情徘徊在金朝故都草一木、一砖一瓦俱在,但已物是人非,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涌上心头。看看宫殿高的瓦脊,上面仍然站立着象征吉祥富贵的金风,然而这宫殿的主人已沦为阶下之囚。前一句流露的是诗人的伤感无奈,后一句则蕴涵了锋芒:宫殿仍在,金凤依旧,而那些象征着皇权的铜制骆驼,不再威风凛凛地排列宫门两侧,却像他们的主人一样沦落,横卧在寒烟衰草之中,默默地成了沧桑巨变的见证。该联对仗精工,对比鲜明:“但见”句写眼前之景,“岂知”句忆往昔之事;“觚棱”是富贵繁华之所,“荆棘”乃荒芜凄凉之物;“上”处高位,“卧”为沦落。抚今追昔,诗人百感交集,心潮难平。

  颈联借用两个典故,一用“秋风客”借以指金朝的故帝,有伤悼讽刺之意;二用“春梦婆”,借以对金朝的没落命运表示悲伤。该联使用典故,借以哀叹金朝覆灭的命运,同时又寄托了遗山对于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诸多感慨:没有人能够逃脱死亡的最终结局,也没有永恒的荣耀和富贵,一切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感慨是深沉的,有着历史的厚重和哲理的意味。

  尾联对故都燕京的变迁表示无限的哀伤。离开燕京之后,诗人一路上心情郁闷,走走停停,频频回首:暮色中故国的景物依旧,燕京还是那样飘荡着吉祥的五色云朵,丝毫不因为江山易主而有所改变。诗人将浓重的伤感潜藏在淡淡的叙述中,不动声色地透露着心中的落寞悲凉。

  该诗在艺术上极为工炼纯熟,苍劲老道,警策凝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伤怀故国故都的深沉感情,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金)元好问著.《元好问集》:三晋出版社,2008.08:第90-92页
2、 本社编.《宋辽金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第476-477页
秋河溢长空,天洒万丈布。深雷隐云壑,孤电挂岩树。
秋河溢长空,天洒万丈布。深雷隐云壑,孤电挂岩树。
沧溟晓喷寒,碧落晴荡素。非趋下流急,热使不得住。
沧溟晓喷寒,碧落晴荡素。非趋下流急,热使不得住。

--zhāngxiàobiāo

qiūzhǎngkōngtiānwànzhàngshēnléiyǐnyúndiànguàyánshù

cāngmíngxiǎopēnhánluòqíngdàngfēixiàliú使shǐz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