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¹
译文:我称赞你文采出众,当年志向高远。
注释:¹羽翼高: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¹
译文:只可惜时光飞逝匆匆白了头,宦海一生却官位轻微。
注释:¹青袍: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
未遇须藏俄,安卑莫告劳。
译文:如果没有遇到明主就勿露锋芒,安于低位不要抱怨劳苦。
盘根¹倘相值,试用发硎(xíng)²
译文:如果遇到难办的值得做的大事,就发挥自己的才干好好的做一番吧!
注释:¹盘根:喻难办之事。²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

sòngguózhōuwángshìzhīrèn--

wèiziwénzhāngdāngniángāojīngébáishǒusānmìngshàngqīngpáo

wèicángānbēigàoláopángēntǎngxiāngzhíshìyòngxíngdā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称赞你文采出众,当年志向高远。

只可惜时光飞逝匆匆白了头,宦海一生却官位轻微。

如果没有遇到明主就勿露锋芒,安于低位不要抱怨劳苦。

如果遇到难办的值得做的大事,就发挥自己的才干好好的做一番吧!

注释

羽翼高: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

青袍: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

盘根:喻难办之事。

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

独孤及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唐朝散文家,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谥曰宪。集三十卷,内诗三卷,今编诗二卷。 ▶ 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长淮(huái)¹望断,关塞莽(mǎng)然平²。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àn)销凝³。追想当年事,殆(dài)天数,非人力,洙(zhū)(sì)上,弦歌地,亦膻(shān)(xīng)。隔水毡(zhān),落日牛羊下¹⁰,区(ōu)脱纵横¹¹。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¹²。笳(jiā)鼓悲鸣。遣人惊。
译文: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的沦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注释:¹长淮:指淮河。²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谓边备松驰。莽然,草木茂盛貌。³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黯,精神颓丧貌。⁴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⁵殆:似乎是。⁶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⁷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⁸膻,腥臊气。⁹毡乡:指金国。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¹⁰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¹¹区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¹²“名王”二句:写敌军威势。名王:此指敌方将帅。宵猎:夜间打猎。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dù)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²。渺神京³。干羽方怀远,静烽燧(suì),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wù),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bǎo)(ní)(jīng)。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yīng)。有泪如倾。
译文: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注释:¹埃蠹:尘掩虫蛀。²零:尽。³渺神京:收复都诚汴京更为渺茫。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⁴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⁵静烽燧:边境上平静无战争。烽燧,即烽烟。⁶“冠盖”三句: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驰骛:奔走忙碌,往来不绝。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⁷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⁸填膺:塞满胸怀。

  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谁实为之?天耶?人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不禁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落日”句,语本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更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纵横,防备严密。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感报国无门。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远,何时光复!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故事。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受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岳珂《桯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这就是“若为情”——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失地。“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过故都汴京,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也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皆可印证。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无比气愤的事。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孝祥伯父张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过之人,亦可通。北宋刘潜、李冠两首《六州歌头》,一咏项羽事,一咏唐玄宗、杨贵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刘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伤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语大概亦袭自前人。

  纵观全词,上阕又可各分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颇费心思。宴会的地点在建康,词人唱出“长淮望断”,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界的苦痛眼前现实,而且紧接着以“追想当年事”一语把大家的心绪推向北方更广大的被占区,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这时又突然以“隔水毡乡”提出警告,把众宾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儿打围涂塘北,烟火穹庐一江隔”(张孝祥《和沈教授子寿赋雪》诗句)的现实中来。一阕之内,波澜迭起。换头以后的写法又有变化。承上阕指明的危急形势,首述恢复无期、报国无门的失望;继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后指出连过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见到中原遗老也同样悲愤。这样高歌慷慨,愈转愈深,不仅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悲愤之情,更有力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据南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说:“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

  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词人“扫开河洛之氛祲,荡洙泗之膻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的爱国精神。正如词中所显示,熔铸了民族的与文化的、现实的与历史的、人民的与个人的因素,是一种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一旦倾吐为词,发抒忠义就有“如惊涛出壑”的气魄(南宋滕仲固跋郭应祥《笑笑词》语,据称于湖一传而得吴镒,再传而得郭)。同时,《六州歌头》篇幅长,格局阔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促节,声情激壮,正是词人抒发满腔爱国激情的极佳艺术形式。词中,把宋金双方的对峙局面,朝廷与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加以鲜明对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宏观历史画卷,强有力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就像杜甫诗历来被称为诗史一样,这首《六州歌头》,也完全可以被称为词史。

参考资料:
1、 宛敏灏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427-1428

liùzhōutóu ·chánghuáiwàngduàn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chánghuáiwàngduàn guānsàimǎngránpíng zhēngchénàn shuāngfēngjìn qiāobiānshēng ànxiāoníng zhuīxiǎngdāngniánshì dàitiānshù fēirén zhūshàng xián shānxīng shuǐzhānxiāng luòniúyángxià ōutuōzònghéng kànmíngwángxiāoliè huǒchuānmíng jiābēimíng qiǎnrénjīng 
niànyāojiānjiàn xiázhōngjiàn kōngāi jìngchéng shíshī xīnzhuàng suìjiānglíng miǎoshénjīng gānfānghuái怀yuǎn jìngfēngsuì qiěxiūbīng guāngàishǐ使 fēnchí ruòwéiqíng wéndàozhōngyuánlǎo chángnánwàng cuìbǎojīng shǐ使xíngréndào zhōngfèntiányīng yǒulèiqīng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zhè)(gū)飞。
译文: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又看到长着锦色羽毛的的鹧鸪,振翅而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处处湘(xiāng)¹合,郎从何处归?
译文:满怀的愁情,就像聚拢在湘江上空的阴云,无奈而深情地问苍天,自己的丈夫从何处归来。
注释:¹湘云:湘江上的云。

  这是一首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有李益的这首和李涉的两首。李涉诗云:“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李益与李涉在诗中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为所要表现的主题服务。可见《鹧鸪词》在内容上均是表现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也就是说,《鹧鸪词》中少不了鹧鸪,此外鹧鸪在诗中还有切题、破题的作用。

  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阴阴,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所抒之情,并非集中于一点,而是泛咏愁情。李益的《鹧鸪词》,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抒情较强烈,也更集中。

  李益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描写,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有韵致。

  如前两句都是用兴的手法。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斑竹”。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连类而及,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正在这时,诗中人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翅而飞,且飞且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啼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子、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怀,一发而不可收了。

  接着诗句自然地过渡到“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以阴云喻愁怀,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鹧鸪词》的“处处湘云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巧妙地比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鹧鸪这些景物构造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相当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而不呆板。它写出了主人公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一致,绘出了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来。

  这首诗清新含蓄,善用比兴,具有民歌风味。抒情手法全靠气氛的渲染与烘托,很有特点。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04-705页

zhè--

xiāngjiāngbānzhúzhījǐnchìzhèfēi

chùchùxiāngyúnlángcóngchùguī

少年不得意,落拓无安居。
少年不得意,落拓(tuò)¹无安居。
译文:少年时期人生不得意,落魄流徙不曾安居。
注释:¹落拓:即落魄。此用《史记》郦生的典故:郦生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
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
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¹
译文:胸有大志一心追随任公子,大钩巨缁钓那吞舟大鱼。
注释:¹吞舟鱼:形容鱼大。此指心有大志。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译文:无奈之间经常痛饮逐景而游,壮心不存、功名不就,都疏远而去。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兰生谷底人不锄¹,云在高山空卷舒。
译文:兰生谷底人不识人不锄,云在高山空翻卷空舒展。
注释:¹“兰生”句:《三国志·周群传》:“芳兰生门,不得不锄。”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译文:突然有名,天子派驰马来迎,如同赤车骋蜀道去接司马相如。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yán)¹一解四海春。
译文:迈步朝廷走进九重高门谒见见圣上,龙颜笑开令我顿觉四海如春。
注释:¹龙颜:借指帝王。
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tóng)¹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²
译文:宫中彤庭四下里高呼万岁,拜贺圣明主上收揽沉沦不显的英才。
注释:¹彤庭:汉皇宫以朱色漆中庭,故称。²沉沦:沦落之人。
翰林秉笔回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
翰林¹秉笔回英眄(miǎn)²,麟阁³(zhēng)(róng)谁可见?
译文:我在翰林院挥笔引来皇上的目光,峥嵘的麒麟阁上谁能见到我呢!
注释:¹翰林:此李白自指翰林供奉的经历。²英眄:皇帝的顾望。³麟阁:汉宣帝时有麒麟阁,为图绘功臣之所。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luán)殿¹。
译文:蒙承圣恩举步进入银台门,持笔著书独自待在金銮殿。
注释:¹金銮殿:大明宫紫宸殿北曰蓬莱殿,其西曰还周殿,还周西北曰金銮殿。蓬莱殿西龙首山支陇起平地,上有殿名金銮殿,殿旁坡名金銮坡。
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食黄金盘。
龙驹(jū)雕镫(dèng)白玉鞍,象床绮食¹黄金盘。
译文:乘龙驹雕蹬跨上白玉鞍,享受象床绮食面对黄金盘。
注释:¹绮食:一作“绮席”,盛美的筵席。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译文:以前讥笑我微贱的那些人,现在都来拜见请求交友同欢。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chóu)¹相知几人在?
译文:可我一旦以病辞京漫游江海,往昔那些人谁还与我相识相好?
注释:¹畴昔:往日,从前。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译文:前门作揖软绝,后门索性硬拒,结交之人一一变了面孔。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译文:最喜欢您心如山岳终不改变,真想随您不管去作什么。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¹
译文:我亦想借您梦得“池塘生春草”的佳句,使我登楼之诗身价百倍。
注释:¹“梦得”二句:此以灵运与惠连喻己与之遥。
别后遥传临海作,可见羊何共和之。
别后遥传临海¹作,可见羊何共和之。
译文:相别之后我要像灵运遥寄惠连诗作一般寄诗给您,还有些人也会有和作的。
注释:¹临海:即今台州。羊、何:即泰山羊璿之、东海何长瑜,与谢灵运、谢惠连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
东平与南平,今古两步兵。
东平与南平,今古两步兵¹
译文:东平相阮籍与南平太守的您,古今都可郁喜爱饮酒的步兵校尉。
注释:¹“东平”二句:此以阮籍比李之遥。李之遥为南平太守;阮籍曾任东平相,称阮步兵。
素心爱美酒,不是顾专城。
素心爱美酒,不是顾专城¹
译文:您和阮籍都是从心眼里爱好美酒才去作那个官,并不是看重恋眷职务啊。
注释:¹专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
(zhé)官桃源¹去,寻花几处行?
译文:如今因酒而谪官去到武陵桃源,寻花寻竹行了几处地方?
注释:¹桃源:在武陵,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
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
秦人¹如旧识,出户笑相迎。
译文:桃花源中的秦人有如旧识,定会出门笑脸相迎。
注释:¹秦人:《桃花源记》载,内中之人自称是秦时人,避秦末之乱才进入桃花源中。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共同主题是赞美从弟李之遥,而讽刺势利小人,从而反映出世道交恶,贤者被弃,佞臣得势,道德友情沦丧,一切均以势利为轴心和转移。李白身受其害,故借赠诗抒感概。第一首诗写完之后,犹未尽意,故又以第二首补足之。两首诗呈现出不同的描写重点,然而又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完整艺术整体。

  第一首基本是以七言为主的古体诗,全诗三十二句,可分三个大段落。

  第一段共八句,又可分为两个层次。诗开端的五言四句为第一个层次,直叙少年不得意,潦倒而无安居生活之业。愿意追随古代任公子之后,投钓东海,钓得能吞进舟船的巨鱼,以饱天下之人,而不作追逐功名利禄之徒。任公子是《芪子》一书中所引用的寓言人物:任公子作大钩巨缁,五十辖以为饵,蹉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饱)若鱼者。这四句五字句,一气贯下,借用郦生与任公子的两个典,说明自己志在济世任侠,然而却失意落魄。因而欲步任公子后尘,鄙弃名利,听任自然,相信自己会得到预想的结果。创主唐代的任氏之风俗。这就使李白少年时的形象与精神,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暗含着理想与志向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坚持理想志向,而绝不作势利小人,保持淳美的人性本色。体现着世不容己,己也弃世。他在《古风》(其十三)诗中也表现了与此相似思想:“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暗示出失意落魄的主客观的原因,矛盾的双向性。接着诗人运用七言四句,由前面五言句式的音节短促与凝重,而转为音节舒缓与和平,抒写失意后的生活和行为。经常是饮酒抒忧,追逐徜徉,名山胜水,追求天真的人性美。从此逐渐使壮心与功名相分疏。这正像美好的兰花生在山谷中而不会遭人锄掉一样,保持着它的自然美;又正如围绕高山上端的白云,自由地翻卷与铺张。这四句是写入长安前的生活,暗示出以隐求仕,而不汲汲于功名。追求的是人性自由、适意生活的清真美,从名胜山水风景中吸取美的力量。兰生谷底是反用《三国志·蜀志·周群传》中“芳兰生门,不得不锄”的典故,暗示出在朝廷,权贵是容不得贤人君子的。兰花是比况贤人君子的。例如屈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描写,比托贤人君子。贤人君子只有在山乡水国才有自己生存的天地,自由的王国。总之这八句诗是李白的自画像,自抒心志,真率自然,发自肺腑。为少年以后与入长安之前的李白作了评介,形神欲出。

  全诗的第二段是从“汉家天子驰驷马”至“象床绮席黄金盘”,共十二句,每六句分为一小节,又为一层意思。这段诗的前六句是写李白被征召入京与谒见唐玄宗的隆重盛况。汉家天子是代指唐家天子唐玄宗,派御用的高车四马,像当年汉武帝迎接从蜀地来的司马相如一样,迎接李白。李白进入九重宫门,于金殿上拜谒当今圣君皇帝。皇帝龙颜笑逐颜开,天下人就像沐浴春风一样,受到皇恩的抚育。金殿里左右站班的大臣都高呼万岁,叩拜皇帝、祝贺皇帝征召了一位隐逸失意的贤材。这六句诗是铺陈叙述,但又重点突出,突出皇帝的重视。以赤车驷马相迎,龙颜高兴,群臣高呼万岁等细节,渲染气氛,烘托自己的形象的高贵,超卓拔群,荣耀至极。然而这仅是谒见初的情景。接着诗人又用六句,描绘自己供奉翰林的情景,皇帝垂青,自己大展英才。自己供奉宫内翰林院,执笔草拟皇帝的诏书,受到皇帝的不时注目,焕发出赏识的眼光。宫内藏书的麒麟秘阁威严高峻,自己在这皇帝秘阁中读书,接受皇帝询问,没有谁可以得到这种荣誉,恐怕连看到这高峻的麒麟阁都难。回忆当初承受皇帝恩惠时,进入了右银台门内的翰林院供奉,又独自在金銮殿上草拟皇帝文件。出宫门随侍皇帝,乘有雕饰精美的马蹬与镶白玉的马鞍的御马,在宫中坐的是皇家椅子,用的是皇家御用黄金盘。这六句诗是说明自己志大才高,得到皇帝的信任,满面春风。荣极一时,盛极一时,享受到人臣的极誉。这六句诗采用间接描写,从皇帝眼睛垂顾到环境的烘托,传神地状出自己内心活动和心境昂奋。这与第一段落魄失意的心境构成了鲜明对比,然而这又是不慕名利,以高尚节行与大智大才,自然得到的荣誉。这无疑地是诗意发展、诗情的延伸。

  全诗第三段是从“当时笑我微贱者”至“可见羊何共和之”也是十二句,每六句为一小节,为一层意思。前六句是写被逐出长安,饱尝世态炎凉冷暖之苦。诗人说:回想我在朝廷时,原来笑话我出身卑贱而白眼看我的人,现在却一反常态请求我接见,与我交朋友,欢聚在一起。可是当一个早晨我上表章,托病请求还山时,旧日与我交欢相知心的人,没有几个人了。门前送我以礼,随后即关紧门。这些人就是有势就交,无势就改,反复无常。这六句表面上是写自己失势前后的人情关系的变化,透视出势利小人的丑态与趋炎附势的卑鄙灵魂。反映出民族的传统淳朴美德,正被势利小人所践踏,世风浇薄,孕育着社会危机。鄙视、悲愤,感叹之情与探求人生的传统美德等交识在一起,很能感发人意。“当时”,“畴昔”,“今日”相钩连、六句诗意脉一贯,曲折相续,对比鲜明,个性突出。后六句扣题,赞美从弟李之遥始终如一的交情。诗人对他说:对比之下,你的友情如山岳一样始终如一而心不改变,如云雾随着高山一样迷失掉它的所作所为,你不为邪恶云雾所动。云雾是象征着社会炎凉世态,邪恶势力。你与我之间情谊,如当年谢灵运与谢惠连兄弟间关系,才情相用。由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梦得‘池塘生春草’”这首诗的价值。随着社会阅历之深,而不断地增长它的价值。别后,希望你看到这从遥远地传递去的我的诗篇,也能像谢灵运登临海峤赋诗寄给他的族弟谢惠连一样,和像羊璿之,何长瑜一样的诗友相互唱和。前两句用比喻象征,描绘友情淳真。后四句用典故,谢灵运赏识他从弟惠连之才,相互切磋切琢。当他写《登池上楼》诗时,于梦中见到谢惠连而忽然得到“池塘生春草”这一名句。羊璿之、何长瑜是谢灵运的诗友,谢灵运又作《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共和之》一诗。李白用典比况自己与李之遥兄弟情谊,知音友情。预想李之遥接到此诗,诗友共唱和,又颇感欣慰。第二段所引爆出的悲叹之情迅速转化为平和愉悦,为世上有知音的兄弟而自豪!于此结束全篇,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全诗看似平常,无动人的描写,又乏雕饰词句。章法自然,以情运思,构成了失意——得意——失意——自慰的意脉,于平易中数见曲折,自然天成。

  全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看似竹筒倒豆,事无巨细,倾泄而出;实则匠心独运,以客观环境与人物描写,兼巧用典故,从今昔对比中,以刻画自己的心象,从两种对立的人格中,歌颂淳朴清真的人格美,以自己与从弟之遥当之。反衬与贬抑势利小人的丑恶人格及其卑鄙的灵魂。进而透视出世风浇薄,贤者被弃的社会悲剧,表现盛唐社会由盛转衰的征兆。这种平易自然,亲切感人,于不见技法中,悟出社会人生的道理,非常深刻。

  其二诗则转笔重点写李之遥。宋本《李太白文集》在此诗题自注:“时因饮酒过度贬武陵,后诗故赠。”全诗由此生发,刻画李之遥的性格与形象,及其被贬的原因和诗人评价。在组诗结构上是对前诗作重要的补叙,使李之遥形象光彩照人,与李白正好如一对玉人,相映相衬,天真淳美,然而却都不容于世。

  全诗八句,前四句为一个层次,后四句又为一个层次,意脉绵密,严整无痕。

  前四句写李之遥思想与性格,作者并不直接述出,而是采用以古托今的笔法,在古今人相映衬中,托出南平太守李之遥如魏晋初的大诗人阮籍,不满意朝臣的倾轧与司马氏诛杀异己,而以酒浇愁,冷眼注视现实,佯狂处世。淳美人性,托之于美酒,而无意于功名利禄,不以专城的郡守职务为重。这与魏晋时的阮籍是十分相似的,故诗人说今古两步兵。阮籍拜东平相,不以政事为务,沉醉日多。听说步兵厨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这四句以古今对比手法,既刻画李之遥的形象与性格,也暗喻伤酒而被贬。伤酒又如阮籍不满意现实,而又无力挽狂澜,以酒消忧。开端两句平平叙出,但却拓展时空,今古相接,比之单写李之遥却有较丰富的意蕴,赞美之情是今亦是古,今古相重,凝重浓厚。

  后四句一转,写李之遥因不顾专城,只爱酒,而被贬武陵。使诗人联想陶潜所写的《桃花记源并诗》,于是就化用这一典故,铸成后四句的美好诗意。诗人说:你去的武陵,就是晋大诗人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不知你今后要到这里多少地方寻找桃花源世界。那里的避世乱的秦人,像故旧的相识,出门笑脸相迎你。这四句诗再用陶潜理想与人格托喻李之遥,再次渲染他的人格美,追求理想社会境界。这一用典使李之遥形象增加了光辉。更可贵的是使典故内容与诗意融合无间,塑造一个优美的社会环境。自然美、人情美异于冷峻的现实。注入了诗人的浪漫理想,然而它又植根于现实,并非空中楼阁,虚无飘渺,可望不可即。

  这首诗热情洋溢,气贯全诗,逐层蓄积,赞美,回护,预测,构成感情的流程,心潮逐浪高。古今未来时空相续,关心体贴挚爱之情,无以附加。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不深思就体味不到这种深邃的情思。

  这两首诗一长一短,看似不相称,实则各自得体,各尽所职,言近旨远,相得益彰,俱为精品。可参读《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等诗,以对此诗有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45-438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48-350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观妓籍则府曹衙罢,内省宴回;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
¹从先人²宦游³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niǎn)(gǔ)之下¹⁰。太平日久,人物繁阜(fù)¹¹。垂髫(tiáo)¹²之童,但¹³习鼓舞;班白¹⁴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¹⁵,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¹⁶登高¹⁷,教池游苑(yuàn)¹⁸。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¹⁹,宝马²⁰争驰于御路²¹,金翠耀目,罗绮(qǐ)飘香。新声²²巧笑²³于柳陌花衢(qú)²⁴,按管调(diào)²⁵于茶坊酒肆。八荒²⁶争凑²⁷,万国咸²⁸²⁹。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³⁰;会寰(huán)³¹之异味³²,悉³³在庖(páo)³⁴。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³⁵喧空³⁶,几家夜宴。伎(jì)³⁷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³⁸则元夕³⁹教池,拜郊⁴⁰孟享⁴¹。频观公主下降⁴²,皇子纳妃⁴³。修造则创建明堂⁴⁴,冶铸则立成鼎(dǐng)⁴⁵(nài)⁴⁶。观妓籍⁴⁷则府曹⁴⁸衙罢⁴⁹,内省宴回⁵⁰;看变化⁵¹则举子唱名⁵²,武人换授⁵³。仆数十年烂赏⁵⁴叠游⁵⁵,莫知厌足⁵⁶
译文:我跟随做官的先父往来南北,徽宗崇宁二年来到东京开封府,居住在金梁桥西夹道的南面,我逐渐长大成人,因为正好居住在京城里天子脚下,太平日子很长久,人口众多,繁华富庶。年幼的儿童,只知道学习歌舞;头发斑白的老人,不知道战争的滋味。一年四季时令节日依次而至,各自有不同的观赏游玩之处: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下雪之际和开花之时,七月初七日的乞巧和九月初九日的登高饮酒,在金明池观看水军操练,以及在御花园游玩赏花。举目望去是用青漆涂饰的雕梁画栋及豪华精致的亭台楼阁,雕饰华美的门户悬挂着珠帘。装饰精致的马车竞相停放在京城的街道中,饰以珠宝的骏马争先恐后地奔驰在宽敞平直的道路上。黄金珠翠耀眼,轻罗薄绮飘香。新奇美妙的音乐伴随着欢笑在柳巷花街上飘扬,吹拉弹唱之声在茶坊酒馆中迥荡。八方荒远之地争相前来进贡,天下万国都能通达。汇集四海的珍奇之物,都归于市易务交易;会聚天下的奇异食物,全部在京城的厨房中。奇花异景遍布道路,不必仅限于春游才能看到;箫鼓之成在空气中喧闹,多少家彻夜欢颜。伎艺的精美奇巧使人惊讶万分,繁华奢侈的景象让人精神振奋。瞻仰天子的仪容,可在上元节之夜皇帝登楼观灯之时、皇帝亲临金明池检阅水军操练之际;或郊外祭祀天地、每年四孟的宗庙祭礼,这都是见到天子的好时机。经常能看到公主下嫁、皇子纳妃的热闹场面。修造宫室之精妙可以看朝廷创建的明堂,冶金铸铁之快捷如鼎鼐这样的器具可以立刻铸就。观赏登入乐籍的女妓可在办完衙门公事之后,或在参加皇宫宴会回来之时。注意朝廷变化可以观察皇帝召见登第进士之时,或在武将的替换和任命之际。我住在京城几十年,经常观赏游玩,从来没有厌烦满足的时候。
注释:¹仆:谦辞,我。²先人:亡父,作者著文时其父已去世,事后追忆,故云。³宦游:做官。⁴崇宁:宋徽宗赵佶年号(1102—1106)。⁵癸未:崇宁二年(1103)。⁶京师:首都。此指汴京。⁷卜居:古人用占卜选择居所,这里泛指择地定居。⁸金梁桥:汴河流经城内,有桥十三座。由西水门向东数第三座为金梁桥。⁹正当:正值。当,遇到。¹⁰辇毂之下:在皇帝所乘车轮下面,指京师地区。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可以插轴。¹¹繁阜:繁多。¹²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或童年时期。髫:儿童垂下的头发。¹³但:只。¹⁴班白:通“斑白”。鬓发花白。¹⁵相次:相继,一个接一个。¹⁶乞巧:旧时风俗,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妇女于当晚穿针,称为乞巧。¹⁷登高:指重九(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风俗。¹⁸教池游苑:指金明池、琼林苑的春季游赏活动。¹⁹天街:京城中皇帝巡行的街道,也称“御街”。²⁰宝马:珠宝装饰之马。²¹御路:皇帝巡行的道路。²²新声:新作的乐曲。²³巧笑:美好的笑容。²⁴柳陌花衢:指妓院聚集之所,同“花街柳巷”。²⁵按管调弦:指演奏各种音乐。按管,吹奏管乐。调弦,弹奏弦乐。²⁶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²⁷凑:会合。²⁸咸:全部,都。²⁹通:到达。³⁰市易:买卖交易。³¹寰区:犹天下,指国家全境。³²异味:异常的美味。³³悉:全,都。³⁴庖厨:厨房,这里指当时的饮食行业。³⁵箫鼓:这里代指音乐声。³⁶喧空:声音响彻云霄。³⁷伎巧:即技巧。³⁸天表:皇帝的容貌。³⁹元夕:农历正月十五夜晚,即元宵。⁴⁰拜郊:到郊外祭坛祭拜天地。⁴¹孟享:指初次祭祀。⁴²公主下降:即公主“屈尊”下嫁。下降,结婚。⁴³皇子纳妃:指皇子娶妻妾。⁴⁴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均在此举行。这里指当时的大庆殿。⁴⁵鼎:三足的金属容器。⁴⁶鼐:大鼎。⁴⁷妓籍:指在籍的歌舞女艺伎。⁴⁸府曹:指各不同官府衙门。⁴⁹衙罢:办公完毕。⁵⁰内省宴回:宫中或尚书省宴散而回。⁵¹变化:指地位、身份的改变。⁵²举子唱名:举子中进士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进士。⁵³换授:改授官职。⁵⁴烂赏:欣赏得烂熟。⁵⁵迭游:多次游玩。⁵⁶厌足:满足。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一旦兵火,靖(jìng)康丙午之明年¹,出京南来²,避地江左³,情绪牢落,渐入桑(sāng)(yú)。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nǎng),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xū)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译文:一日金兵进犯我国,战争爆发,我在靖康丙午的第二年,离开京城南下,逃避战火来到江南。心情孤寂无聊,渐入垂老之年。我默默回忆当年情景,京城里各个季节的风物景色风流倜傥,民间风俗和悦美好,一切都已成为惆怅遗恨。近来我和亲戚朋友会面,谈及过去的往事,那些年轻人往往随意轻忽、不以为然。我担心时间久远后,谈论东京风俗的人,会遗失当时的真实情况,那就太可惜了。我谨根据回忆记录下这些内容并编辑成书,大概可以使人打开这本书就能了解当时东京的繁华盛景。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而乐趣无限的传说,如今我追忆当年的情景,回首时怅然若失,岂不是从华胥之梦中醒来了吗。因此我把这本书命名为《东京梦华录》。
注释:¹靖康丙午之明年:即靖康丁未年(1127)。靖康,宋钦宗赵桓的年号(1126—1127)。²出京南来:离开汴京向南方逃来。³江左: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江左即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在今江苏省一带。⁴牢落:孤寂,无所寄托。⁵渐入桑榆:指渐至晚年。桑榆,《太平御览》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以桑榆喻日暮,又以喻晚年。⁶曩昔:过去,从前。⁷浸久:渐久。⁸梦游华胥之国:《列子·黄帝》篇载,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后称追念往事为“梦华”。⁹目:称。
然以京师之浩穰,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乡党宿德,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
然以京师之浩穰(ráng)¹,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乡党²宿德³,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录语言鄙俚(lǐ),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
译文:然而以京城的浩大兴盛,以及有我未经历过的事或没有到过的地方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所以这本书难免有所遗漏和阙失。如果乡里有见识者能够加以补充修订,使这本书更加完备周到,则我将感到不胜幸运之至。这本书的语言文字粗浅通俗,我之所以不加以文字修饰,是想让上上下下的人都能读懂这本书,通晓其中的内容,希望读者能理解我的这番用意。
注释:¹浩穰:宽广繁华。《汉书·张敞传》:“京兆典京师,长安中浩穰,于三辅尤为剧。”²乡党:乡、党均为古代基层行政单位。此犹言乡里。³宿德:年高有德者。⁴不胜幸甚:荣幸之极。幸,希望。
绍兴丁卯岁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shào)兴丁卯¹岁除日²,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译文:绍兴丁卯岁除夕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注释:¹绍兴丁卯:即绍兴十七年(1147)。绍兴,宋高宗赵构年号(1131—1162年)。²除日: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

  东京即汴梁,北宋首都,“梦华”即黄帝梦华胥之国,书名中已见南渡后缅怀北宋盛时的情怀。文中先追忆汴京之繁盛,从人物繁阜和四季佳节着笔,极而扬之;继而转为靖康之后避地江左的情怀,又见抑之。一扬一抑,从“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则可见对苟安的不满和警示,非独抒发《黍离》之悲而已。此文善于以骈句铺排,又作长短变化,在前后对比中可见感情起伏的节奏。陈述虽多,却言简意赅。

  “序”的文体特点,规定了对全书内容的概括性特征;序文作若的写作目的和心态,规定了序文的感伤主义情绪性特征。它不是巨室大户的炫富,而是破落户对往日锦衣玉食酸泪汪然的回忆。上述两种特征也具体规定了全文对衬型的结构框架,以靖康之难划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域,在文中以“一旦兵火”为语言标记,前面文词艳丽,后面笔绪沉抑,对衬型的结构框架逼发出作者黯然神颓的感伤主义情怀。对比越强烈、越尖锐,黍离麦秀之思就越鲜明、越深刻。

  一开始交代“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梁桥西夹道之南”,“宦游”后“卜居”是一种选择,选择京师是因其地繁华所致。时间和卜居地点交代得如此清楚明白,是为了说明《东京梦华录》及其序文是以作者的亲见亲闻为基础的,增添了描述的可靠性和真实感。“渐次长立”,虽说的是逐渐大了的年龄,但应与“太平日久”的时代相联系起来看,说明北宋经历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稳定繁荣期。从“正当辇毂之下”开始,文章就进入词富竞彩的描述字。“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譬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垂髻”和“斑白”对举,“鼓舞”与“干戈”互文,分别从两类层次的人物上说明,以“斑白之老,不识干戈”,说明承平日久;“垂髻之童,但习鼓舞”又暗含着“不识干戈”,这些都是稳定繁荣的具体表征。前述序文具有概括性特征,作者把全书的具体内容浓缩在序文之中。因此,序文的所有描述文字都经过了高度提炼,而提炼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不用散化,而用骈体,基本上一个语言单位就表示出一种景象,并不具有一定的外在逻辑联系,如同七宝流苏,驳杂纷呈,统一于对汴梁胜景的描述,是全方位的光束投射,集合在一个光点上。“时节相次,各有观赏”,总述一笔。“灯宵月夕,雪际花时”是泛指;“乞巧登高,教池游苑”是特指。然后,以凝炼而蘸满色彩的文词描述了喧闻而纷纷的景象。用“举目”统领下文,“楼”、“阁”、“户”、“帘”都是实在性物象,但作者却以“青”、“画”、“绣”、“珠”加以修饰,增添了感官印象性和色彩感。作者用“天街”、“御路”、“柳陌”、“花衙”、“茶坊”、“酒肆”,涵括了当时汴梁城的所有领域,繁声竞响,光影满目,既有图景描述,如“竞驻于天街”、“争驰于御路”,又有色彩点缀,如“金翠耀目”,且有声响渲染:“新声巧笑”、“按管调弦”。

  然后,作者把笔墨推宕开去:“八荒争凑,万国咸通”,转入美食享用的描述:“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环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不仅有美食果腹,而且身居京师,眼福匪浅。上而至于亲睹龙颜,下而至于“观妓籍则府曹衙署,内省宴回”,并能“看变化则举子唱名,武人换授”。所有这些描述,颇有点汉代大赋遗风,从九重之尊至勾栏瓦肆,尽行罗织;社会各领域,一齐展现,似为北宋汴京的百科全书,又似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只是一者是语言事实,一者以线条为媒介而已。作者铺张扬厉,河倾海溢,种种物象进跳在笔触之间,奔赴纸面,铺排在一轴硕大的平面画卷上。意象纷纭,又带有焰花发射的特征。衣食住行皆有,声色视听兼备,浓艳斑斓,堂而皇哉,视觉上令人饱餍,听觉上使人浮靡,犹不足以尽感官之满足。这是一种社会占有欲的统治心理反映。所以,作者一笔加以总括:“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它虽有汉赋风味,但无汉赋的臃肿和堆垛,物象的概括尚较简洁,语言的结构更见灵巧,以四字结构为主,又间以对衬性长句的调剂。不全用骈俪,首尾均出之一般散句。同时,它不是物象的横堆竖码,现象的滥撷乱取,而是字缝之间潜伏着浓重的情绪失落感。因此,笔锋一转,意象陡变,情绪暴落,“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桑榆”与前文“渐次长立”对应。处于凄寒环境、垂暮老境、牢落心境中,更易萌发思旧之念,便油然“暗想当年”。今昔的巨大反差,越回忆,则越会出现心理的不平衡和压迫感,因此,对衬型的环境、心境结构便汇拢到这里绾合起来:“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遂成为全书最有感伤意味的笔墨。

  序文对全书内容作了提纲絮领的概括,所有描述各自在书中有具体体现;它不是纯然罗列现象,而是满含着沉痛情感的回顾,布满了愁云惨雾,奏出半是依恋半是挽歌的凄清曲,形成了全文概括性和情感性的结合特征。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 半是依恋半是挽歌——《东京梦华录序》赏析,文史知识,1995,(3).

dōngjīngmènghuá

mèngyuánlǎo sòngdài 

    cóngxiānrénhuànyóunánběi chóngníngguǐwèidàojīngshī zhōu西jīnliángqiáo西jiādàozhīnán jiànzhǎng zhèngdāngniǎnzhīxià tàipíngjiǔ rénfán chuítiáozhītóng dàn bānbáizhīlǎo shígān shíjiéxiāng yǒuguānshǎng dēngxiāoyuè xuěhuāshí qiǎodēnggāo jiàochíyóuyuàn qīnglóuhuà xiùzhūlián diāochējìngzhùtiānjiē bǎozhēngchí jīncuìyào耀 luópiāoxiāng xīnshēngqiǎoxiàoliǔhuā ànguǎntiáoxiáncháfāngjiǔ huāngzhēngcòu wànguóxiántōng hǎizhīzhēn jiēguīshì huìhuánzhīwèi zàipáochú huāguāngmǎn xiànchūnyóu xiāoxuānkōng jiāyàn qiǎojīngréněr chǐshēzhǎngrénjīngshén zhāntiānbiǎoyuánjiàochí bàijiāomèngxiǎng pínguāngōngzhǔxiàjiàng huángfēi xiūzàochuàngjiànmíngtáng zhùchéngdǐngnài guāncáo nèixǐngyànhuí kànbiànhuàchàngmíng rénhuànshòu shùshíniánlànshǎngdiéyóu zhīyàn 

    dànbīnghuǒ jìngkāngbǐngzhīmíngnián chūjīngnánlái jiāngzuǒ qíngláoluò jiànsāng ànxiǎngdāngnián jiéfēngliú rénqíngměi dànchéngchànghèn jìnqīnhuìmiàn tánnǎng hòushēngwǎngwǎngwàngshēngrán kǒngjìnjiǔ lùnfēngzhě shīshìshí chéngwéi jǐnxǐngbiānchéng shùkāijuàndāngshízhīshèng rényǒumèngyóuhuázhīguó zhě jīnzhuīniàn huíshǒuchàngrán fēihuázhīmèngjuézāi zhīyuē mènghuá  

    ránjīngshīzhīhàoráng yǒuwèichángjīngcóngchù zhīrén quē tǎngxiāngdǎng宿 zhuìzhōubèi shèngxìngshèn yán wénshìzhě gàishàngxiàtōngxiǎoěr guānzhěxìngxiángyān 

    shàoxīngdīngmǎosuìchú yōulánshìmèngyuánlǎo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译文:秋天凉凉的露水快要结成白霜,万千柳条正随风飘拂于池塘的岸边水上。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¹黄竹女儿箱。
译文:水中的荷叶好似妇人所用的妆镜,那水边的黄玉可以做成少女的箱子。
注释:¹江干:水边。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空怜板渚(zhǔ)¹隋堤(dī)²水,不见琅(láng)(yá)大道王。
译文:可惜板渚、隋堤景色依旧,再不见穿着华美衣衫的贵家少年穿梭往来。
注释:¹板渚:古津渡名。板城渚口的简称。²隋堤:隋炀帝时沿通济渠、邗沟河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译文:倘若有幸经过洛阳这让人羡慕的风景地,定会满怀感情的踏访永丰坊。

  开头的“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似乎是写眼前景,——他们会饮的大明湖水亭外不也正有千余株杨柳,枝条低拂水际吗?但第四句的“江干”(长江边上)一词却暗示了此首所写仍是第一首所歌吟的“白下门”,诗人只是从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南京的杨柳罢了。

  其下四句则曲折地显示南京的破败与荒凉。把“荷”与“镜”联系起来,出于梁代诗人江从简的《采莲词》:“持荷欲作镜,荷暗本无光。”寻是讽刺当时宰相何敬容的无能的,以“荷”影“何”。王士禛却只是利用“荷”与“镜”的这种关联,由“浦里青荷”想到了妇女用的镜子。“中妇”一词出于陈后主《三妇艳词》的“大妇上高楼,中妇荡莲舟,小妇独无事,……”是妯娌三人的中间一人,并不意味着她已经到了中年。诗题为“三妇艳”,这当然也是一位艳妇。

  第四句则出于古乐府《黄竹子》:“江干黄竹子,堪作女儿箱。”所以,这两句是说,在南京,伴随着万千杨柳的,是可以使人想到年轻,漂亮的妇人所用镜子和少女箱子的青荷与黄竹。南京本是有许多美丽的女性的地方,她们也常见于诗人的歌咏;而今却只能由青荷而想象对镜的“中妇”,由黄竹而想象使用箱子的少女,却再也见不到那许多美艳的妇女了。

  “隋堤”本指隋炀帝所开通的运河堤岸,在堤上筑有供其行幸所用的道路,路边植有很多柳树。这里借指南京杨柳众多的水边大道。第六句“不见琅琊大道王”下有王士禛自注:“借用乐府语。”“乐府”指古乐府《琅琊王歌》:“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此处以“琅琊大道王”借指穿着华美衣衫的贵家少年。总之,以前在南京经常看得到的艳丽妇女、贵游子弟,现在是再也看不到了;只有行将摇落的大片杨柳,伴随着青荷与黄竹,满目荒凉。

  末两句则用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的典故。白居易的原诗是:“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的坊里名,白居易曾寓居洛阳。又据孟启《本事诗》:“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即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国为《杨柳》之词以托意。”孟启听说是否可靠姑且不论,它在古代文人中却广泛流行。因此这两句是说:像过去那样的生长着娇嫩的杨柳——丰艳的青年女性——却令人深感青春的浪费、夭瘀的悲惨场所,现在也已成了值得羡慕的“风景地”,倘若有幸经过,就应“含情重问”。因为那里还有青春,虽然是悲凉的青春;而今却已压根儿没有青春了。——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洛阳”实暗寓南京。洛阳为唐代的第二个首都,南京则为明代的第二个首都。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秋柳四首·其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