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不饮胡为醉兀(wù)¹,此心已逐归鞍(ān)²发。
译文:没有饮酒为什么依然感觉像喝醉了昏昏沉沉的呢?我的心已经追着弟弟回家的马一起送出去了。
注释:¹兀兀:昏沉的样子。²归鞍:归骑。回家所乘的马。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归人犹自念庭闱(wéi)¹,今我何以慰寂寞。
译文:归家的人还有亲人和家可以惦念,而我又用什么来抚慰寂寞呢?
注释:¹庭闱:指父母居住处。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登高回首坡垅(lǒng)¹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译文:在高处回头看视线已经被丘陵阻隔了,只能看见弟弟的帽子高高低低地出没。
注释:¹坡垅:丘陵。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译文:我惦念着弟弟在这样寒冷的天气衣着太过单薄,还要在撒满月光的路上独自骑着马回去。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路人行歌¹居人乐,僮仆²怪我苦凄恻(cè)³
译文:路人边走边唱着歌感受着人世的快乐,仆人埋怨我沉溺于悲伤哀痛。
注释:¹行歌:边行走边歌唱。借以发抒自己的感情。²僮仆:仆人。³凄恻:悲伤。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¹
译文:我也知道人生总要有离别,但只是害怕时间流逝得太快。
注释:¹飘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寒灯相对记畴(chóu)¹,夜雨何时听萧瑟。
译文:什么时候可以在寒夜的孤灯下面对面回忆往昔,在下雨的夜晚听着风吹树木的声音。
注释:¹畴昔:往日;从前。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译文:你要记得我们的约定和情意不可以忘记,千万不要太爱高官俸禄。

xīnchǒushíyuèshíjiǔyóubiézhèngzhōu西ménzhīwài

shì sòngdài 

yǐnwéizuì xīnzhúguīān 
guīrényóuniàntíngwéi jīnwèi 
dēnggāohuíshǒulǒng wéijiànmàochū 
hánniàněrqiú shòucányuè 
rénxíngrén tóngguài 
zhīrénshēngyàoyǒubié dànkǒngsuìyuèpiāo 
hándēngxiāngduìchóu shítīngxiāo 
jūnzhīwàng shènàigāoguānzh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没有饮酒为什么依然感觉像喝醉了昏昏沉沉的呢?我的心已经追着弟弟回家的马一起送出去了。

归家的人还有亲人和家可以惦念,而我又用什么来抚慰寂寞呢?

在高处回头看视线已经被丘陵阻隔了,只能看见弟弟的帽子高高低低地出没。

我惦念着弟弟在这样寒冷的天气衣着太过单薄,还要在撒满月光的路上独自骑着马回去。

路人边走边唱着歌感受着人世的快乐,仆人埋怨我沉溺于悲伤哀痛。

我也知道人生总要有离别,但只是害怕时间流逝得太快。

什么时候可以在寒夜的孤灯下面对面回忆往昔,在下雨的夜晚听着风吹树木的声音。

你要记得我们的约定和情意不可以忘记,千万不要太爱高官俸禄。

注释

兀兀:昏沉的样子。

归鞍:归骑。回家所乘的马。

庭闱:指父母居住处。

坡垅:丘陵。

行歌:边行走边歌唱。借以发抒自己的感情。

僮仆:仆人。

凄恻:悲伤。

飘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畴昔:往日;从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miù)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zhí)之分,孳(zī)¹者,等是鸡鸣而起。
译文:人有贤愚之分,他们中间能差多少呢?不要小看了这个区别,可以说:差之毫釐,缪之千里之远。仔细地想想,义与利是舜与毫的分别。他们都鸡鸣即起,孳孳不倦地作事情。为善的就是舜的徒弟,为利的就是毫的徒弟。这两种人我们一定要分清楚。
注释:¹孳孳:勤勉不懈。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¹中泰和汤²,更剧饮,无过半醺(xūn)而已。
译文:醴的味道甘甜,但它终久容易坏;水没有味道,它就能长久保持本色不变。我到了老年还知道一个道理:君子交朋友淡如水。吃一餐饭的时候,聚集一大批飞蚊,它们的响声如雷。现在想起来觉得:昨天错了,今天对了。我很羡慕能在安乐窝里有沸水喝,即便是剧饮也不会醉,但只打算喝个半醉就行了。
注释:¹安乐窝:指住宅。²泰和汤:沸水。
这首词是开禧二年,宋王朝又任命辛弃疾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但是辛弃疾在镇江任上遭受的打击,伤痕犹在,无意出山,便上疏辞掉了。十二月又任命为陵兴知府,并诏命于上任前先赴阙奏事。奏事后,又升任为兵部侍郎。侍郎仅次于尚书的职务,有一定的兵权。辛弃疾始终以统一祖国为已任,按道理讲,这个差事,他是乐于接受的。但他早已认清宋王朝的昏庸无能,韩侂胄专权肆虐,宋金两国的战争一触即发,而且战争必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辛弃疾以国家为重,乐意奔赴前线,年老病重。到了开禧三年的八月大病在身,九月南宋小朝廷又诏命他为枢密院都承旨。可是诏书到达铅山前九月十日,这位民族英雄、南宋的大词家“大呼杀贼数声”含恨离开了人间,享年六十八岁。辛弃疾在病中对自己的一生作了一番回忆,他经历了农民起义,青年时代就踏入官场,迭经波折,有欢乐,有悲哀;观察了从皇帝、权臣,到一般官吏,更结识了数量可观的农民,从而对人的贤愚优劣有了个认识。总的说来,他认为人有贤愚之分,即好坏之分。他们中间“差以毫釐缪千里。”辛弃疾分清贤愚的界限,是以义利为标准,即以义为主的人是贤者,它的标准人物是舜,以利为主的人是愚者,它的标准人物是跖。下片总结了自己一生交友的经验教训,“君子之交淡如水。”对那些响声如雷的“飞蚊”才有了正确的认识。他沉痛地说:“昨非今是。”作者最后下决心不出山了,想在“安乐窝中”半醺“泰和汤”了此一生。没有想到这首词竟成了他的绝笔!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qióng)¹白兔,东走西顾。
译文:被你抛弃而被迫出走,犹如那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
注释:¹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译文:旧的衣服不如新的好,人还是旧人更胜新人。

  这篇最初见于《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九,题为《古艳歌》,无作者名氏。明、清人选本往往作窦玄妻《古怨歌》。《艺文类聚》卷三十记窦玄妻事云:“后汉窦玄形貌绝异,天子以公主妻之。旧妻与玄书别曰:‘弃妻斥女敬白窦生:卑贱鄙陋,不如贵人。妾日已远,彼日已亲。何所告诉,仰呼苍天。悲哉窦生!衣不厌新,人不厌故。悲不可忍,怨不自去。彼独何人,而居是处。’”并不曾提到窦玄妻作这首歌。今仍从《太平御览》。这首诗是弃妇诗,上二句比喻自己被出而终恋故人,下二句是说服故人也应该念旧。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靠)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yàn

míng liǎnghàn 

qióngqióngbái dōngzǒu西 
xīn rén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bìn)斑。
译文:几年来一直梦中回首这令人难忘的东峰,今天重游故地却已花白了双鬓。
注释:道人:此指佛教僧人。溥公:事迹未详,当为九日山僧,朱熹故人,东峰道人当为其别号。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译文:查看梁间的燕子,它们飞去飞来,不知经历了多少新的岁月,台上所见的旧时溪山仍然像往日一样喜迎故人。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三生¹漫说终无据,万法²由来本自闲³
译文:佛家所说的“三生”毕竟是没有什么实据的,佛教所持的“万法”实则本于闲静。
注释:¹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²万法:佛教语,通称一切事物和道理。³闲:空洞、空虚,即佛家所谓寂静、寂灭。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一笑支郎¹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译文:相逢一笑之后你可能又对我的见解不满,可是,为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恰恰不在这语言之中。
注释:¹支郎:即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三国时月支国僧。曾仕吴为博士,后隐居穹窿山。身细长黑瘦,博览经籍,莫不精究。这里代指溥公,交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因尊称僧人为支郎。

  诗的开头两句:“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表明别后几年,经常思念自己的友人,回首前尘,当年聚首的云关,还频频萦现在梦寐之间,那里的东峰,正是溥公栖息之所。而这次重逢,恰好还在云峰,重逢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虽说时光流逝,自己的双鬓已经斑白,但能会见故人,也就是莫大的安慰了。接着申足前意:“点检梁间新岁月,招两台上旧溪山。”检点梁间的燕子,它们自去自来,已经经历了不少新的岁月,燕巢犹在,已是新筑的了。那台上所见的溪山,还像旧时一样,妩媚迎人,似乎和老友招两:“你们旧日的游踪,还存留在这儿哩!”这两句进一步写重逢的喜悦,溪山依然如画,燕语如迎敌人,岁月是消失了,却喜旧情还在。

  五六两句,转进一层,写重逢以后谈论的内容:“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尽管佛家爱说三生(前生、今生、来生),溥公也不例外,但作者看来“三生”毕竟是无据的。所谓万法归根,实皆本于寂静。佛家主张寂灭,追求不生不灭的涅粲境界。道家则主张清静无为。而儒家主张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主张居敬镇独。但归根结蒂,佛家、道家的宗旨,其由来只在于一个“闲”字。闲则静,静则百念皆空,神完志适。这和儒家重视人事,主张格物致知、居仁由义,在观点上也是迥然不同的。这两句说明作者和溥公,尽管是知交,但对哲学上的观点不妨各有见解。

  结尾两句:“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作者知道上面“三生”、“万法”的说法,支郎必定不会同意,甚至还要相恼。诗句中以“又相恼”表示和溥公的解说,早有不同。又以“不落语言间”表示,之奉酬新诗的本意,只是表白自我的情志,真情所在,原是不落于语言之间的。这最后一句意思是说:新诗在语言之外,寓有深情。相逢一笑,溥公于“相恼”之外,当亦为重逢的喜悦,而欣然相谅吧。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年:第1201页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明明在下¹,赫(hè)²在上³。天难忱(chén),不易王。天位(yīn)(dí),使不挟¹⁰四方¹¹
译文:皇天伟大光辉照人间,光采卓异显现于上天。天命无常难测又难信,一个国王做好也很难。天命嫡子帝辛居王位,终又让他失国丧威严。明明:光采夺目的样子。
注释:¹在下:指人间。²赫赫:明亮显著的样子。³在上:指天上。⁴忱:信任。⁵斯:句末助词。⁶易:轻率怠慢。⁷维:犹“为”。⁸位:同“立”。⁹适:借作“嫡”,嫡子。殷嫡,指纣王。¹⁰挟:控制、占有。¹¹四方:天下。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zhì)¹²氏任,自³彼殷(yīn)商,来嫁于周,曰嫔(pín)于京。乃王季,维德之行
译文:太任是挚国任家姑娘,也可以算是来自殷商。她远嫁来到我们周原,在京都做了王季新娘。就是太任和王季一起,推行德政有着好主张。
注释:¹挚:古诸侯国名,故址在今河南汝南一带,任姓。²仲:指次女。挚仲,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³自:来自。⁴嫔:妇,指做媳妇。⁵京:周京。⁶乃:就。⁷及:与。⁸维德之行:犹曰“维德是行”,只做有德行的事情。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¹任有身²,生此文王³。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上帝,聿(yù)怀多福。厥(jué)德不回¹⁰,以受¹¹¹²国。
译文:太任怀孕将要生儿郎,生下这位就是周文王。这位伟大英明的君主,小心翼翼恭敬而谦让。勤勉努力侍奉那上天,带给我们无数的福祥。他的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祖业做国王。
注释:¹大:同“太”。²有身:有孕。³文王:姬昌,殷纣时为西伯(西方诸侯),又称西伯昌.为周武王姬发之父,父子共举灭纣大业。⁴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⁵昭:借作“劭”,勤勉。⁶事:服事、侍奉。⁷聿:犹“乃”,就。⁸怀:徕,招来。⁹厥:犹“其”,他、他的。¹⁰回:邪僻。¹¹受:承受、享有。¹²方:大。此言文王做了周国国主。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天监¹在下²,有命既集。文王初载³,天作之合。在洽(hé)之阳,在渭之涘(sì)
译文:上天在天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现。就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文王迎亲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儿渭水河岸边。
注释:¹监:明察。²在下:指文王的德业。³初载:初始,指年青时。⁴作:成。⁵合:婚配。⁶洽:水名,源出陕西合阳县,东南流入黄河,现称金水河。⁷阳:河北面。⁸渭:水名,黄河最大的支流,源于甘肃渭源县,经陕西,于潼关流入黄河。⁹涘:水边。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文王嘉¹²,大邦³有子。大邦有子,伣(qiàn)天之妹。文定厥(jué)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译文:文王筹备婚礼喜洋洋,殷商有位美丽的姑娘。殷商这位美丽的姑娘,长得就像那天仙一样。卜辞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亲迎来到渭水旁。造船相连作桥渡河去,婚礼隆重显得很荣光。
注释:¹嘉:美好,高兴。²止:语末助词。一说止为“礼”,嘉止,即嘉礼,指婚礼。³大邦:指殷商。⁴子:未嫁的女子。⁵伣:如,好比。⁶天之妹:天上的美女。⁷文:占卜的文辞。⁸梁:桥。此指连船为浮桥,以便渡渭水迎亲。不:通“丕”,大。⁹光:荣光,荣耀。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zuǎn)¹女维莘(shēn)²。长子³维行,笃生武王。保右,燮(xí)大商。
译文:上天有命正从天而降,天命降给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来莘国姒家姑娘。长子虽然早早已离世,幸还生有伟大的武王。皇天保佑命令周武王,前去袭击讨伐那殷商。
注释:¹缵:续。²莘:国名,在今陕西合阳县一带。姒姓。文王又娶莘国之女,故称太姒。³长子:指伯邑考。⁴行:离去,指死亡。伯邑考早年为殷纣王杀害。⁵笃:厚,指天降厚恩。一说为发语词。⁶保右:即“保佑”。⁷命:命令。⁸尔:犹“之”,指武王姬发。⁹燮伐:即袭击讨伐。燮:读为“袭”。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殷商之旅,其会(kuài)¹如林。矢²于牧野³,维予。上帝临,无(èr)¹⁰尔心。
译文:殷商调来大批的兵将,军旗就像那树林一样。我主武王誓师在牧野,他说只有我们最兴旺。上天监视你们众将士,不要有什么二心妄想!
注释:¹会:借作“旝”,军旗。²矢:同“誓”,誓师。³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县一带,距商都朝歌七十余里。⁴予:我、我们,作者自指周王朝。⁵侯:乃、才。⁶兴:兴盛、胜利。⁷临:监临。⁸女:同“汝”,指周武王率领的将士。⁹无:同“勿”。¹⁰贰:同“二”。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牧野洋洋,檀(tán)¹煌煌,驷(sì)(yuán)²彭彭³。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zhāo)¹⁰清明。
译文:牧野地势广阔无边垠,檀木战车光彩又鲜明,驾车驷马健壮真雄骏。还有太师尚父姜太公,就好像是展翅飞雄鹰。他辅佐着伟大的武王,袭击殷商讨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注释:¹檀车:用檀木造的兵车。²驷騵:四匹赤毛白腹的驾辕骏马。³彭彭:强壮有力的样子。⁴师:官名,又称太师。⁵尚父:指姜太公。姜太公,周朝东海人,本姓姜,其先封于吕,因姓吕。名尚,字子牙。年老隐钓于渭水之上,文王访得,载与俱归,立为师,又号太公望,辅佐文王、武王灭纣。⁶时:是。⁷鹰扬:如雄鹰飞扬,言其奋发勇猛。⁸凉:辅佐。《韩诗》作“亮”。⁹肆伐:意同前文之“燮伐”。¹⁰会朝:会战的早晨。一说黎明。

  此诗与《大雅·生民》《大雅·公刘》《大雅·緜》《大雅·皇矣》《大雅·文王》诸篇相联缀,俨然形成一组开国史诗。从始祖后稷诞生、经营农业,公刘迁豳,太王(古公亶父)迁岐,王季继续发展,文王伐密、伐崇,直到武王克商灭纣,可以说是把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写到了,所以研究者多把它们看作一组周国史诗,只是《诗经》的编者没有把它们按世次编辑在一起,而打乱次序分编在各处。朱熹说它和《大雅·文王》那篇一样,“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其实此诗很难看出是周公所作,也很难看出有警戒成王的意思。总观这组六篇诗文,不过是周王朝统治者为歌颂祖先功德,追述开国历史的显赫罢了。

  全诗八章。历代各家的分章稍有不同,这里是根据诗意确立的。第一、二、四、七章章六句,第三、五、六、八章章八句。排列起来,颇有参差错落之美。

  首章先从赞叹皇天伟大、天命难测说起,以引出殷命将亡、周命将兴,是全诗的总纲。次章即歌颂王季娶了太任,推行德政。三章写文王降生,承受天命,因而“以受不国”。四章又说文王“天作之合”,得配佳偶。五章即写他于渭水之滨迎娶殷商帝乙之妹。六章说文王又娶太姒,生下武王。武王受天命而“燮伐大商”,与首章遥相照应。七章写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敌军虽盛,而武王斗志更坚。最后一章写牧野之战的盛大,武王在姜尚辅佐之下一举灭殷。全诗时序井然,层次清楚,俨然是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的发展史。

  诗篇以“天命所佑”为中心思想,以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相继为基本线索,集中突现了周部族这三代祖先的盛德。其中,武王灭商,是此诗最集中、最突出要表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写王季、太任、文王、太姒,不过是说明周家奕世积功累仁,天命所佑,所以武王才克商代殷而立天下。所以,诗人著笔,历述婚媾,皆天作之合,圣德相配。武王克商,也是上应天命、中承祖德、下合四不的。因此,尽管诗意变幻不已,其中心意旨是非常清楚的。全诗虽然笼罩着祀神的宗教气氛和君权神授的神学色彩,其内在的历史真实性一面,还是有认识价值的。

  这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并不平铺直叙地叙事。文王两次迎亲的描述,生动具体;牧野之战的描绘,更显得有声有色。“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一连三个排比句子,真可谓把战争的威严、紧迫的气势给和盘托出了。“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虽然写出了敌军之盛,但相比之下,武王的三句誓师,更显得坚强和有力。“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虽然仅仅描写了一句,也似乎让人看到了姜太公的雄武英姿。至于它有详有略、前呼后应的表现手法,更使诗篇避免了平铺、呆板和单调,给人以跌宕起伏、气势恢宏而重点突出的感觉。这些,在艺术上都是可取的。诗中的“小心翼翼”、“天作之合”等句也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很强的活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20-524
2、 吴雪飞.《诗经·大雅·大明》“燮伐大商”句新证. 史学史研究,2013,12

míng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míngmíngzàixià zàishàng tiānnánchén wéiwáng tiānwèiyīn shǐ使jiāfāng 

zhìzhòngshìrèn yīnshāng láijiàzhōu yuēpínjīng nǎiwáng wéizhīxíng 

rènyǒushēn shēngwénwáng wéiwénwáng xiǎoxīn shàoshìshàng huái怀duō juéhuí shòufāngguó 

tiānjiānzàixià yǒumìng wénwángchūzǎi tiānzuòzhī zàizhīyáng zàiwèizhī 

wénwángjiāzhǐ bāngyǒu bāngyǒu qiàntiānzhīmèi wéndìngjuéxiáng qīnyíngwèi zàozhōuwéiliáng xiǎnguāng 

yǒumìngtiān mìngwénwáng zhōujīng zuǎnwéishēn zhǎngwéixíng shēngwáng bǎoyòumìngěr xièshāng 

yīnshāngzhī huìlín shǐ wéihóuxīng shànglín èrěrxīn 

yángyáng tánchēhuánghuáng yuánbāngbāng wéishīshàng shíwéiyīngyáng liàngwáng shāng huìcháoqīngmíng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蜀中¹有杜处(chǔ)² ,好(hào)³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有戴嵩(sōng)《牛》一宝,尤所爱,锦囊(náng)玉宝(zhóu),常以自随
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注释:戴嵩(sōng):唐代画家,善画牛,有《斗牛图》。¹蜀中:四川。²杜处士:不详。苏轼有《杜处士传》,是将众多药名谐音连缀而成的。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³好:喜欢,爱好。⁴所宝:所珍藏的。宝,珍藏。⁵数:清点数目,计算。⁶一宝:一幅。⁷锦囊玉宝:用锦缎作画套,用玉装饰卷宝。囊,袋子,此处指画套。⁸常以自随:《东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无此句。自随,随身携带。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一日曝(pù)¹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fǔ)²大笑曰:“此画斗牛³也。牛斗(dòu),力在角(jiǎo),尾搐(chù)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miù)。”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bì)。”不可改也。
译文: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注释:¹曝:晒。²拊掌:拍掌,嘲笑时的体态语。³斗牛:牛互相争斗。⁴力在角:力量用在角上。⁵尾搐入两股间:尾巴紧紧夹在两腿之间。搐,抽搐,这里指用力夹或收。股,大腿。⁶掉尾:摇尾。掉,摇。《左传·昭公十一年》:“尾大不掉。”⁷谬矣:错了。谬,错误,差错。⁸然之: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语有云:《东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作“古语云”。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比喻做事应该请教有经验的人。《魏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俗谚云:‘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全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牧童的天真未凿、处士的豁达冲和均跃然纸上,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思想上,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

  艺术上,此文有以下特点:

  首先,此文叙述故事简炼生动。全文用字不多,却能扣人心扉。先写杜处士所藏“戴嵩《牛》一轴”,百里挑一,裱装精美,随身携带,爱不忍释,从而把戴嵩之画抬得很高,然而抬得高就摔得重;接着写对牛十分熟悉的牧童一眼看出了名画的瑕疵,指出它的失真谬误处,名画的价值也就一落千丈,顿失光彩。前后对照,大相径庭,使人心为之动,顿感可叹、可笑、可惜。

  其次,此文用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的形象。牧童看见这轴画牛的名画,不假思索,顺口发问:“此画斗牛耶?”通过发问指出此画是“斗牛图”。由于牧童熟悉牛的习性,了解“斗牛”时牛尾所在的位置,于是接着说:“牛斗,力在角,尾搐之两股间。”而画中的“斗牛”则不然,与“斗牛”的常态不合,违背生活现实。牧童因而一语破的,明确指出:“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是内行话,是其它行业的人所讲不出来的。在“知牛”这一点上,高于画家的牧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是小说文体惯用的手法,此文能够运用这种手法,初步显示出小说的雏型,可以说是小说的萌芽,把这类小文看作是古代的“微型小说”也许无所不可。“情态”也是如此通过人物情态的描写,自然可以表现人物的形象,例如文中牧童“抚掌大笑”和“处士笑而然之”两种笑态,所表现的内容即有所不同:前句“抚掌大笑”是牧童耻笑画家的失真,喜笑自己能够指出其谬,洋洋得意;而后句杜处士的“笑”则笑得很勉强,自己珍爱的名画被牧童指出谬误,而牧童的话又是对的,无法驳倒,杜处士只好以“笑”表示赞同了。

  最后,此文引用了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引用得恰到好处,在文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点题。“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是为了说明“画牛当问牧童”,充分肯定了牧童熟悉生活,对名画批评得当。作者运用“引用”法,在篇末点题,不但突出主题,而且使主题得以升华,带有普遍意义。第二,结尾。引用古语结尾,留有余味,发人联想。第三,精警。此文所引用的古语,一共两句八字精炼深刻可以说是优美的“警句”,比用作者自己的话来叙述要精炼生动得多,从而节省了文字,效果也好得多。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 主编;牛宝彤 副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01月第1版:1453-1455

shūdàisōnghuàniú

shì sòngdài 

    shǔzhōngyǒuchǔshì hàoshūhuà suǒbǎobǎishù yǒudàisōng niú zhóu yóusuǒài jǐnnángzhóu chángsuí 

    shūhuà yǒutóngjiànzhī zhǎngxiàoyuē  huàdòuniú niúdòu zàijiǎo wěichùliǎngjiān jīnnǎidiàowěiérdòu miù  chǔshìxiàoérránzhī yǒuyún  gēngdāngwèn zhīdāngwèn  gǎ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