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纵横回晚鞚。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临水纵横¹回晚鞚(kòng)²。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³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译文:在临近水的地方随意地骑马迟暮归家,到家反而心情不平静。在暮霭中听到几支笛奏的乐曲,秋天的天气阴暗沉重,西山已见淡雪,浓云也已为之凝冻了。
注释:¹纵横:奔放,不受拘束。²鞚:有嚼口的马络头。³梅笛:吹奏《梅花落》笛曲。⁴几弄:几阕乐曲。弄:乐曲,曲调;乐曲一阕或演奏一遍称一弄。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¹前舞雪²狂歌送。腰跨金鱼³(jīng)(pèi)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译文:谁与我共饮一杯美酒呢,席中用妓妾的歌舞下酒。腰带佩系着金鱼袋,出外时被仪仗旗帜簇拥。鱼袋旌旆的荣华富贵又有什么用呢?只能作为如梦的人生中一个装饰而已。
注释:¹尊:泛称一切酒器。²舞雪:形容舞女的动作迅速,其衣袖飘动如雪片回旋。³腰跨金鱼:腰间挂着鱼袋佩饰。金鱼:又称“鱼袋”,宋代以之表明官阶身分,需翰林学士及中书堂后官,始可佩之。⁴旌旆:古代旗帜名,这里“旌旆”泛指护卫旗帜。⁵浮生梦:谓世事虚浮无定,生命短暂,有如一场梦。

  上片起首,突现了词人意志豪壮的英武气势。“临水纵横回晚鞋”,他骑着金镀银鞍辔马,奔驰在水滨,豪纵奔放,无所拘束,一直到晚上才勒住马缰驶向归程:“归来转觉情怀动”,一旦回到居处,竟忽然情怀转向波动。“梅笛烟中闻几弄”,远远听到《梅花落》的笛声吹奏几曲,顿时感到“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一种莫名的压抑感霎时涌上心头。此时此地的词人,他闻笛声而感到“秋阴重”,是很真切自然的。十月的北方,气候转冷,西山已见淡雪,浓云也已为之凝冻了。

  下片着重描绘壮行送别的激动场面和个人的抑郁心态。“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旌旆拥”,词人独自身着庄重的朝廷命服,与送行人饮酒话别,席中有佳丽妙女为之歌唱狂舞,自己腰挎金鱼佩饰,有齐整的旌旗卫队前呼后拥,情景显得十分威严壮观。然而,到结语,词情却突然转向滑落:“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而与首句的“临水纵横回晚鞋”形成强烈反差。这些威严和排场又有什么用呢?在词人看来,只能是妆点他的世间虚浮无定的梦境罢了。词人当时沉重异常,心情十分沮丧,还有一生中坎坷挫折经历的深刻教训,时时笼罩着他的头脑,心潮起伏,慨叹人生,理所当然。

  全词悲壮苍凉,诗魂飘渺,在情思的波动和落差中,强化了浮生若梦的理念;词章表面轰轰烈烈、笔势奇纵,却成为表现词人内心抑郁的铺垫。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57-1161页

jiāào··línshuǐzònghénghuíwǎnkòng--shì

línshuǐzònghénghuíwǎnkòngguīláizhuǎnjuéqíng怀huáidòngméiyānzhōngwénnòngqiūyīnzhòng西shānxuědànyúnníngdòng

měijiǔbēishuígòngzūnqiánxuěkuángsòngyāokuàjīnjīngpèiyōngjiāngyòngzhǐkānzhuāngdiǎnshēngmè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临近水的地方随意地骑马迟暮归家,到家反而心情不平静。在暮霭中听到几支笛奏的乐曲,秋天的天气阴暗沉重,西山已见淡雪,浓云也已为之凝冻了。

谁与我共饮一杯美酒呢,席中用妓妾的歌舞下酒。腰带佩系着金鱼袋,出外时被仪仗旗帜簇拥。鱼袋旌旆的荣华富贵又有什么用呢?只能作为如梦的人生中一个装饰而已。

注释

纵横:奔放,不受拘束。

鞚:有嚼口的马络头。

梅笛:吹奏《梅花落》笛曲。

几弄:几阕乐曲。弄:乐曲,曲调;乐曲一阕或演奏一遍称一弄。

尊:泛称一切酒器。

舞雪:形容舞女的动作迅速,其衣袖飘动如雪片回旋。

腰跨金鱼:腰间挂着鱼袋佩饰。金鱼:又称“鱼袋”,宋代以之表明官阶身分,需翰林学士及中书堂后官,始可佩之。

旌旆:古代旗帜名,这里“旌旆”泛指护卫旗帜。

浮生梦:谓世事虚浮无定,生命短暂,有如一场梦。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十月词人自汴京(今河南开封)赴定州太守任途中,词人为了记录当时自己感悟人生的情绪波动,于是作下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57-1161页
赏析

  上片起首,突现了词人意志豪壮的英武气势。“临水纵横回晚鞋”,他骑着金镀银鞍辔马,奔驰在水滨,豪纵奔放,无所拘束,一直到晚上才勒住马缰驶向归程:“归来转觉情怀动”,一旦回到居处,竟忽然情怀转向波动。“梅笛烟中闻几弄”,远远听到《梅花落》的笛声吹奏几曲,顿时感到“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一种莫名的压抑感霎时涌上心头。此时此地的词人,他闻笛声而感到“秋阴重”,是很真切自然的。十月的北方,气候转冷,西山已见淡雪,浓云也已为之凝冻了。

  下片着重描绘壮行送别的激动场面和个人的抑郁心态。“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旌旆拥”,词人独自身着庄重的朝廷命服,与送行人饮酒话别,席中有佳丽妙女为之歌唱狂舞,自己腰挎金鱼佩饰,有齐整的旌旗卫队前呼后拥,情景显得十分威严壮观。然而,到结语,词情却突然转向滑落:“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而与首句的“临水纵横回晚鞋”形成强烈反差。这些威严和排场又有什么用呢?在词人看来,只能是妆点他的世间虚浮无定的梦境罢了。词人当时沉重异常,心情十分沮丧,还有一生中坎坷挫折经历的深刻教训,时时笼罩着他的头脑,心潮起伏,慨叹人生,理所当然。

  全词悲壮苍凉,诗魂飘渺,在情思的波动和落差中,强化了浮生若梦的理念;词章表面轰轰烈烈、笔势奇纵,却成为表现词人内心抑郁的铺垫。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57-1161页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学者¹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huò)²。人非生而知之者³,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yōng)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¹⁰¹¹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¹²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注释:¹学者:求学的人。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惑,疑难问题。³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知,懂得。⁴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⁵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⁶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⁷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⁸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学习。⁹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¹⁰是故:因此,所以。¹¹无:没有。¹²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jiē)乎!师道¹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²也远矣,犹且³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yú)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¹⁰,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¹¹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dòu)之不知¹²,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¹³,小学而大遗¹⁴,吾未见其明也。巫医¹⁵(yuè)师百工¹⁶之人,不耻相师¹⁷。士大夫之族¹⁸,曰师曰弟子云者¹⁹,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²⁰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²¹。”呜呼!师道之不复²²,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²³不齿²⁴,今其智乃²⁵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²⁶
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注释:¹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²出人:超出一般人。³犹且:尚且。⁴众人:普通人,一般人。⁵下:不如,名作动。⁶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⁷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⁸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⁹惑矣:(真是)糊涂啊!¹⁰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¹¹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的教学。¹²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¹³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¹⁴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¹⁵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¹⁶百工:各种手艺。¹⁷相师:拜别人为师。¹⁸族:类。¹⁹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²⁰年相若:年岁相近。²¹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²²复:恢复。²³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²⁴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²⁵乃:竟,竟然。²⁶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无常师¹。孔子师郯(tán)²、苌(cháng)³、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注释:¹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²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³苌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⁴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⁵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⁶之徒:这类。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⁸不必:不一定。⁹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氏子蟠(pán)¹,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²,不拘于时³,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译文: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¹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年)进士。²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³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⁴于:介词,可译为“在”。⁵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⁶贻:赠送,赠予。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上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872-874页

shīshuō

hán tángdài 

    zhīxuézhěyǒushī shīzhě suǒchuándàoshòujiěhuò rénfēishēngérzhīzhīzhě shúnénghuò huòércóngshī wéihuò zhōngjiě shēngqián wéndàoxiān cóngérshīzhī shēnghòu wéndàoxiān cóngérshīzhī shīdào yōngzhīniánzhīxiānhòushēng shìguìjiàn zhǎngshào dàozhīsuǒcún shīzhīsuǒcún 

    jiē shīdàozhīchuánjiǔ rénzhīhuònán zhīshèngrén chūrényuǎn yóuqiěcóngshīérwènyān jīnzhīzhòngrén xiàshèngrényuǎn érchǐxuéshī shìshèngshèng  shèngrénzhīsuǒwéishèng rénzhīsuǒwéi jiēchū ài shīérjiāozhī shēn chǐshīyān huò tóngzhīshī shòuzhīshūérdòuzhě fēisuǒwèichuándàojiěhuòzhě dòuzhīzhī huòzhījiě huòshīyān huòfǒuyān xiǎoxuéér wèijiànmíng yuèshībǎigōngzhīrén chǐxiāngshī shìzhī yuēshīyuēyúnzhě qúnérxiàozhī wènzhī yuē  niánxiāngruò dàoxiāng wèibēixiū guānshèngjìn   shīdàozhī zhī yuèshībǎigōngzhīrén jūnchǐ齿 jīnzhìnǎifǎnnéng guài 

    shèngrénchángshī kǒngshītán chánghóng shīxiāng lǎodān tánzhī xiánkǒng kǒngyuē sānrénxíng yǒushī shìshī shīxián wéndàoyǒuxiānhòu shùyǒuzhuāngōng shìér 

    shìpán niánshí hàowén liùjīngzhuànjiētōngzhī shí xué jiānéngxíngdào zuò shīshuō zhī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¹。少年袅(niǎo)²天涯恨,长结尊湖烟柳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译文:怎么知道他,春天归到哪?朋友相逢聚宴,且将杯中酒饮干。年轻时便尝到天涯漂泊的悠悠恨怨,着恨怨悠悠,永远和尊湖边烟雾朦胧的垂柳缠绵。不要回首往事,眼前只见细雨迷蒙的断桥,待人重归尊湖之后,已然是一张憔悴的脸。东风已然如旧日暖软,面对着前度开放的桃花鸿雁,刘郎尚能记得,那桃花可否记得刘郎的容颜?
注释:同年: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¹尊酒:指杯酒。²袅袅:缠绕不断的样子。³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⁴断桥:尊湖桥名,在白堤北端。⁵东风:指春风。⁶前度:前一次;上一回。⁷刘郎:词人自指。
君且住,草草留君翦韭。前宵更恁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君且住,草草¹留君翦(jiǎn)²。前宵更恁(nèn)³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¹⁰。叹一笑论文¹¹,清狂¹²顾曲¹³,此会几时又?
译文:请君暂且停留,让我草草准备一顿蔬菜淡饭,前晚也正是这样的时辰朋友聚宴。斟满深深的酒杯,想共同高歌一曲圆亮婉转,打翻酒杯洒湿了春衫袖子的半边。空自皱紧眉端,看斑斑白发守在离宴之前,仿佛人人都曾有过这种忧烦。临到分别执手相看,可叹往日谈笑间评点文心,清高疏狂地鉴赏乐曲,这等聚会不知何时才能重见!
注释:¹草草:简单。匆忙仓促的样子。²翦韭:古人以春初早韭为美味,故以“剪春韭”为召饮的谦辞。表达旧友重逢时纯朴深厚的真情。³恁:如此,这样。为宋时口语。⁴深杯:满杯。⁵歌声滑:指歌声婉转流畅。⁶半袖:短袖衣。⁷空:白白地,徒劳。⁸尊前:在酒樽之前。尊,樽。⁹人人:每一个人。此处指主客两人。¹⁰把手:握手。¹¹论文:评论文人及其文章。¹²清狂:放逸不羁。¹³顾曲:指欣赏音乐、戏曲等。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词作,作者送别的对象是与自己同榜中进士的友人徐云屋。该词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除抒写离愁别绪以外,还将当时的世事与境遇融入其中,因而内容更为深广。

  上片写自己客中送客的愁思。“怎知他、春归何处”为首句,点明饯别时在暮春,同时渲染出的春光不再的惜春惆怅之感,为抒写离情作铺垫。此句与作者的名作《兰陵王·丙子送春》开端“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一句相类。“相逢”句言饯别,而“相逢”两字,暗示两人同在客地邂逅,然而不久又要离去,不妨金樽流转,以遣离愁。“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两句入回忆。刘辰翁于理宗景定三年至临安赴进士试,因以结识同年徐云屋,当时正值而立之年,与今相较,可谓“少年”。“天涯恨”即是飘泊他乡之恨。自初识“西湖烟柳”至今,不觉已过多年,不料仍是飘泊天涯,仍逢西湖烟柳,故云天涯恨“长结”于“西湖烟柳”之上。两句关合双方前后情事,由一“长”字表时间跨度又转回目前。“休回首”三字,文情顿挫,令人嗟叹不已。二人共谓不要去观看那迷朦的烟柳,摆脱掉盘郁于怀的天涯沦落之感;接下又谓但又不能不看细雨迷迷中的断桥,憔悴之人却又旧地重归。“憔悴”反衬上文“少年”,昔日的“少年”而今已至于“憔悴”,补足“天涯恨”之深。“东风”四句,用刘禹锡诗语。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下片写依依送客之情,同时又兼及自己。“君且住”两句,表明挽留惜别之意。“剪韭”,源出杜诗,写卫八处士用乡间家常饭菜招待杜甫,这里写刘辰翁没有珍馐以待客,但茶饭虽粗劣,但两人的关系却更显亲密。杜甫此诗主要抒发“别易会难”之慨,自然能引发起刘辰翁此时的共鸣同感。“前宵”三句,是追叙昨晚宴别的情景:豪饮放歌,酒湿春衫,狂放,慷慨中得见与友人情谊之深厚。既刻画出两人性格的豪放,又表现出心情的悲苦。言昨晚同一时间已曾饯别,今朝依旧痛饮,足见两人友谊的深厚。“空眉皱”三句又转到今日酒宴:筵席上两人都已生白发,徒然浩叹伤怀。空,是说明知叹息无济于事仍不由得叹息年华的易逝。“白发”承前“少年”和“憔悴”,但一为反衬,一为正衬,如此笔法在于强调主客双方都已年华不再,而都又事业不成,让人扼腕浩叹。“临分”四句,写宴散作别。这句说握手作别而又恋恋不舍,又道情谊之重。“论文”、“顾曲”用两个典故。“论文”,这几句一方面写临别时的感叹,重逢何期,道出分别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补写宴会的内容,论文、听曲,出生本色尽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叹”字以下是一个领字句,十三个字都是“叹”的内容。用这样长句煞尾,气脉通贯,情感上感慨不已,思绪起伏。

  此词写别情,但并不仅仅停留在抒写友情之深,而是融注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飘泊异乡的“天涯恨”,又有功业无成、年华易逝,感伤。凡此种种怎能不让人慨叹哀愁。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须溪(刘辰翁)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遒劲有力的风格和曲折顿挫的笔势与丰富复杂的内容融铸一体,相得益彰,此词即是一例。此外,善用典故也是此词的一个特点,这又与辛弃疾词风格相近。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142-2144页

ér ·jiǔbiānliútóngniányún

liúchénwēng sòngdài 

zěnzhī chūnguīchù xiāngféngqiějìnzūnjiǔ shàoniánniǎoniǎotiānhèn chángjié西yānliǔ xiūhuíshǒu dànduànqiáo qiáocuìrénguīhòu dōngfēngjiù wènqiántáohuā liúlángnéng huārènlángfǒu 
jūnqiězhù cǎocǎoliújūnjiǎnjiǔ qiánxiāogèngnènshíhòu shēnbēigòngshēnghuá fānshī湿chūnshānbànxiù kōngméizhòu kànbáizūnqián rénrényǒu línfēnshǒu tànxiàolùnwén qīngkuáng huìshíyòu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
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
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
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与柳宗元相比,刘禹锡就荣幸得多。他二人虽同时遭贬,但柳宗元生性沉郁,而刘禹锡则生性达观。柳宗元多病,刘禹锡康健。苏东坡评柳宗元“发纤浓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而刘禹锡在此,则还多了一团生机和气。所以柳宗元年仅四十七而逝,刘禹锡则寿高七十余,比白居易略差一点。柳宗元也没有如刘、白二人,得以交圭峰宗密大师这样佛教中的泰山北斗,也不如李翱那样得以结交药山唯俨这样的禅林宗匠。这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当太守时送别圭峰大师时所作的诗,并以此诗作为“介绍信”,介绍给白居易。圭峰大师与刘禹锡、白居易还有一段交往,的确是鲜为人知。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忘却言。”这里,刘禹锡盛赞圭峰大师累世修行,得到了极高的智慧。在释迦牟尼佛的众多弟子中,阿难尊者号称“多闻”第一,所有的佛经,都是经他背诵出来的。圭峰大师是华严宗的五祖,对佛教理论在当时是天下独步。同时圭峰大师还是禅宗荷泽宗的第五代祖师。这两重崇高的地位和卓绝的修行,当然堪称“多闻第一”又“忘却言”了。

  “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这里“七祖”指六祖大师的弟子荷泽神会禅师。因神会禅师的努力,南禅击败了北禅,确立了六祖的地位,而他也在后来被唐德宗“钦封”为“七祖”。“便门”是方便法门的简称。禅宗讲“教外别传”,对“三乘”教法不那么看重,而注重“直指人心”的方便法门。

  “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圭峰大师曾一度离开陕西卢县草堂寺到江南游历。自从隋炀帝开大运河以来,经洛阳汴河,在泗州入淮河,又经淮安、扬州入长江。故舟行极为方便。圭峰大师此行当在刘禹锡任和州刺史的太和(唐文宗年号,827—836)年间。长安到江南称“东泛”,再回长安自然为“西归”了。草堂寺为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经故地,现今仍为中国佛教祖庭之一,地处终南山北麓。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白居易以侍郎身分,居河南府尹,地位极高,信佛之诚,又超过刘禹锡和柳宗元。白居易还与圭峰师叔洛阳神照禅师熟识,圭峰大师在洛阳与白居易相会,想必就更加热闹了。一起谈佛论禅,必然相契。

sòngzōngshàngrénguīnánshāncǎotángyīnnányǐnbáishìláng--liú

宿xiūláihuìgēnduōwénquèwàngyán

cóngchuánxīnyìnyàosānchéng便biànmén

dōngfàncāngjiāngxún西guīchūchénxuān

nánbáiyǐntányuèhǎozhēnjīngxiāngduìfān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金锁重(chóng)¹荒苑(yuàn)²静,绮(qǐ)³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译文:层层宫门关锁,荒凉的皇家园林异常安静;我靠着窗户,含愁望秋天的夜空。自从皇帝去后,这里便一片寂静,再也看不到皇帝的踪影。宫殿里歌声乐声,也早已断绝,去追随那一去不返的风。
注释:¹金锁重门:指重重宫门上了锁。²荒苑:荒废了的皇家园林。苑,古时供帝王游赏猎狩的园林。³绮窗:饰有彩绘花纹的窗户。⁴翠华:“翠羽华盖”的省语,皇帝仪仗所用的以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子,此用以代指皇帝。⁵玉楼:指宫中楼阁。⁶歌吹:歌唱和演奏音乐的声音。吹,鼓吹,指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的乐曲。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烟月¹不知人事改,夜阑(lán)²还照深宫。藕(ǒu)³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译文:云雾笼罩的朦胧之月,不知人事已经变更,直到夜将尽时,还照耀着深宫。在荒废的池塘中,莲花正相对哭泣;她们像暗暗伤感亡国,清露如同泪珠,从清香的红花上往下滴。
注释:¹烟月:在淡云中的月亮。²夜阑:夜深。³藕花:荷花。⁴相向:相对。⁵香红:代指藕花。

  此词的作者生活在动荡的五代十国之际,他曾做过后蜀的永泰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可说是位极人臣。然而蜀主孟昶究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后蜀终为赵宋所灭。鹿虔扆品性高洁,不仕新朝,得到了自由之身。然面,当他重游故地,看到当年的雕梁画栋变成了而今的残垣断壁时,不觉“中心摇摇”,一种强烈的黍离之悲油然升起在心头。

  笔下全是景,景中全是情,是这首词的最大特点。在词人的笔下,完全是一片荒凉而凄清的景象。词人虽也写“金锁”、“重门”、“绮窗”、“翠华”、“玉楼”,但这些不过是以当年曾经的繁华富丽来反衬此时的悄寂荒颓。揭示出正是这国破家亡的惨史才使得昔日的繁华如被雨打风吹去。在词中,词人不用一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笔下全是景,几乎将其目之所及、身之所感的景物写尽了,但“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诚然,没有单纯的写景,写景的目的总是为了抒发一种情怀,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写的是他的亡国之隐痛,因而景中蕴含着的又全是一片哀情。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在此词中,词人没有让自己露面,然而在词的字里行间却隐现着他“行迈靡靡”的身影,喟叹着他“悠悠苍天,彼何人哉”的心声。“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本是自然的场景,此刻却染上了词人的心绪,于是,又升发出一种物是而人非之感。就这样,“绮窗”带上了词人的愁而对秋空,“藕花”含蕴了词人的哀而泣香红,暗伤亡国,一缕幽恨,都赋予秋空、野塘。将无知亦无情的景物写得如此富于情致,正是词人内心无限悲怆使然。“神于诗者,(善将情、景)妙合无垠”,作者以无一字写情,而笔笔关情的高超技巧将内心的黍离之悲抒写得如此有致,使人们仿佛可以从他笔下的景物中看到他忧患的面影,听到他悠长的叹息声

  这是一阕文人写的最早的爱国词。沈雄《古今词话》上卷引倪元镇《云林》称此词“而曲折尽变,有无限感慨淋漓处”。谭献《镡评〈词辨〉》卷二:“哀悼感愤。”所谓“曲折尽变”,是因为它表示“感慨”、“感愤”,并非秉笔直书,而是通过“抚今追昔”移情于景,借景抒情,并以“烟月”、“藕花”无知之物,反衬人之悲伤,烘托、渲染,而愈觉其悲。

参考资料:
1、 关立勋 .《宋词精品》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372-373 .

línjiāngxiān··jīnsuǒzhòngménhuāngyuànjìng--鹿qián

jīnsuǒzhòngménhuāngyuànjìngchuāngchóuduìqiūkōngcuìhuázōnglóuchuīshēngduànsuífēng

yānyuèzhīrénshìgǎilánháizhàoshēngōngǒuhuāxiāngxiàngtángzhōngànshāngwángguóqīngxiānghóng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可怜白雪¹曲,未遇知音人。
译文:可惜这高雅的《白雪》古曲,没有遇到欣赏它的知音。
注释:简:书信,此活用作动词。卢陟:韦应物的外甥。¹白雪:古琴曲名,传为春秋师旷所作。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xī)(huáng)¹(róng)²下,蹉(cuō)(tuó)淮海滨。
译文:我因为军事而忙碌不安,失意流落在淮海之滨。
注释:¹恓惶:忙碌不安貌。²戎旅:军旅,兵事。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涧树惶朝雨,山鸟哢(lòng)(yú)¹春。
译文:山涧的树上沾满清晨的雨露,山鸟在暮春中悲啼不停。
注释:¹哢:鸟鸣,鸟叫。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译文:我只有这一瓢酒,希望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记得曾经红极一时的一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抚慰多少劳碌之人的心灵。

  不少人为它续写,引起一阵热潮。

  而此句是出自诗人韦应物的《简卢陟》,这位山水田园诗人,诗风恬淡高远,清新自然。

  但他的一生并非想象中的闲淡安逸,年少在长安以侍卫官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遇安史之乱、国家动荡,又居官场数十载,蹭蹬仕途,颇有抑郁之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抚奏高雅之曲,遗憾的是遇不到懂琴、懂情的知己,自古文人皆清高冷傲,误落尘网,总会感慨身似浮萍、世无知己。

  诗人又用“恓惶”“蹉跎”这样的字眼,人生碌碌,寄身天地,终究是蹉跎了岁月和心性。

  山涧的树沾满清晨的雨露,残余的一点春色仍闻得山鸟鸣叫。诗人见此番情景,虽人生不得意,却能从自然山水中获得一些宽慰。

  尘世奔走,既无知音,亦无佳人,唯有一壶酒,可慰羁旅的劳顿、生活的疲惫。

  曹丕有诗曰:“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何苦如此忧愁呢?光阴如梭,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一样匆匆,尚且有一壶浊酒,伴君踏遍红尘,也好!

jiǎnzhì

wéiyìng tángdài 

liánbáixuě wèizhīyīnrén 
huángróngxià cuōtuóhuáihǎibīn 
jiànshùhánzhāo shānniǎolòngchūn 
yǒupiáojiǔ wèifēngc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