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意休休¹,与客携壶²共上楼。
注释:¹休休:悠闲的样子。²携壶:指行医。传说东汉费长房见一老翁挂着一把壶在卖药,卖好药后就跳进壶里。第二天,费去拜访他,和他一起入壶,但见房屋华丽,酒菜丰盛。费于是向他学道。事见《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后以“携壶”指行医。清侯方域《赠武林陈文学》诗:“远志分明为采药,携壶不尽是逃名。”
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
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上寄遨游。
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
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
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

注释

注释

休休:悠闲的样子。

携壶:指行医。传说东汉费长房见一老翁挂着一把壶在卖药,卖好药后就跳进壶里。第二天,费去拜访他,和他一起入壶,但见房屋华丽,酒菜丰盛。费于是向他学道。事见《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后以“携壶”指行医。清侯方域《赠武林陈文学》诗:“远志分明为采药,携壶不尽是逃名。”

猜您喜欢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¹于南山²之下,宜若起居³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yì)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zhù)¹⁰也。
译文: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注释:¹国:指都市,城邑。这里用如动词,建城。²南山:终南山的简称。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³起居:起来和休息。⁴于:比。⁵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⁶丽:附着,靠近。⁷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⁸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⁹所以:的问题。¹⁰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所为,同“所以”。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¹杖履(lǚ)²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léi)(léi)³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jì)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huǎng)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译文: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注释:¹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宋仁宗(赵祯)  天圣年间进士。公,对人的尊称。²杖履:指老人出游。³累累:多而重叠貌,连贯成串的样子。⁴旅行:成群结队地行走。⁵髻:挽束在头顶上的发。⁶恍然:仿佛,好像。⁷从事:宋以前的官名,这里指属员。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陈希亮的下属。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¹也。昔者²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yì)³,狐虺(huǐ)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mù)之祈年、橐(tuó)也,其南则汉武¹⁰之长杨,五柞(zuò)¹¹,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¹²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¹³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tuí)(yuán),无复存者,既已¹⁴化为禾黍(shǔ)荆棘(jí)丘墟陇(lǒng)亩矣,而况于¹⁵此台欤(yú)!夫台犹¹⁶不足恃以长久,而¹⁷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¹⁸欲以¹⁹夸世²⁰²¹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²²²³台之存亡也。”既²⁴以言²⁵于公,退而为之记。
译文: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下来为他写了这篇记。
注释:¹知:事先知道,预知。²昔者:以往,过去。者,起凑足一个音节的作用。³蒙翳:掩蔽,遮盖。⁴虺:毒虫,毒蛇。⁵窜伏:潜藏,伏匿。⁶岂:怎么,难道。⁷相寻:相互循环。寻,通“循”。⁸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君主,曾称霸西戎。⁹祈年、橐泉:据《汉书·地理志·雍》颜师古注,祈年宫是秦惠公所建,橐泉宫是秦孝公所建,与本文不同。传说秦穆公墓在橐泉宫下。¹⁰汉武:即汉武帝刘彻。¹¹长杨、五柞:长杨宫,旧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¹²九成:宫名。本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重修,为避署之所,因山有九重,改名九成。¹³特:止,仅。¹⁴既已:已经。¹⁵而况于:何况,更何况。¹⁶犹:还,尚且。¹⁷而:如果,假如。¹⁸或者:有的人,有人。¹⁹以:凭借,依靠。后边省去代凌应台的“之”。²⁰夸世:即“夸于世”,省去介词“于”,在。²¹而:表示顺承关系。²²不在:是说“台”和“足恃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²³乎:同“于”。²⁴既:已经,译成现代汉语时也可以用“以后”或“了”来表示。²⁵以言:即“以之言”,省去指代作者意见的“之”。

  作此文时,踏上“仕途”只有两年的苏轼,胸间怀着固国安民的宏大政治抱负,主张为政应有补于民,积极进取。但凌虚台的修筑在他看来却无补于民,这与他积极的政治主张相违背,因而字里行间时时暗含着讥讽的笔调。

  全文共分三段。前两段重在叙事,后一段议论说理。叙事议论前后相应,在自然平易、曲折变化之中尽吐茹物,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第一段,文章点破了台的缘起。太守筑台意旨本在观山,苏轼行文也正缘山而起,由山而台。州府地处终南山下,饮食起居皆应与山相伴,更何况终南为四方之大山,扶风为依山之近邑。作者连用四个“山”字。极写山之高,隐含景色之美;极言城邑距山之近,暗藏观山之易。高山美景迫在眼前,只需举手投足便可秀色饱餐,以至近求最高岂不美哉。下面作者却笔锋一转,说太守居住终南山下还不知山之峻美,由此而引出了几丝遗憾,也为由山而台作了巧妙的过渡。但颇有深意的是,苏轼并不承上直写出“此凌虚之所为筑也”,偏偏要加入“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两句,近山而不知山虽于人事无所损益,但终非情理之事,于是乎便筑台观山以尽情理。这种讥刺的笔调既吐露出了年轻苏轼的政治主张,在艺术上也使文章挥洒自如,姿态横生,同时还为后面的议论定下了基调。

  第二段叙写筑台的经过,由太守杖履而游,游而见山,见山而思异,思异而凿池筑台。层层相因。句句紧扣,只寥寥几笔便清楚明了地叙写出了筑台的始末、同时,叙述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杖履逍遥”活画出了太守悠然自得的神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一句,又化静为动,把静态的山峦赋予了动态的活力。给人以清新自然、流动变化的美的享受。与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黑之登于山”有同工之妙,接着,“然后”三句,又承上叙写台成之后登台观山的情景。这里作者笔墨极为简省,但却突出了台之高和山之奇。前面太守逍遥其下,看见的山宛如旅行人的发髻;这里登台极目,山则踊跃奋迅而出,从而借所见山景的不同衬托了台的高,为下段台取名为“凌虚”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心。作者议论纵横,把兴废成毁的自然之理说得鞭辟入里。太守求文原希望得几句吉利的话,苏轼却借此大讲兴废之理,不能不说含有讽刺的意味。“物之兴废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是立论的蓦础,作者用它启开议论的笔端,把凌虚台的兴成推广至茫茫时间,以变化流动的眼光来关照它,从而把有化为无,把实变为虚。昔日的荒草野田,今日的凌虚台,这是由无生有;今日的凌虚台,明日的荒草野田,这又是化有为无。兴废成毁交相回旋,无穷无尽,谁都不能知晓。行文至此,理己尽、意已完,但作者却并不辍笔,他还由近及远,从眼前的凌虚台延伸到漫长的历史。把秦穆公祈年橐泉、汉武帝长杨宫、五柞宫、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兴盛与荒废赫然放置在凌虚台的面前。两相对比,百倍于凌虚台的宫胭如今求其破瓦颓垣犹不可得,凌虚台的未来也就自不待言了。下面,作者又进一步由台及人,“夫台犹不足恃议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凌虚台尚且不可长久,又何况人事上的得与丧。得丧来去无定,借得台而夸世,则是大错。这几句委婉曲折。逐句深入,最后,把凌虚台的愈义和价值化为子虚乌有,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台的修筑。这种写作方法古人称为“化有为无”。

  这篇文章由山筑台、由台而化、由化变无,层层紧扣、环环深入,名为替凌虚台作记,实则是化台为无。令人惕然移觉、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62-166
2、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349-1353
3、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1276-1278

língtái

shì sòngdài 

    guónánshānzhīxià ruòyǐnshíshānjiē fāngzhīshān gāozhōngnán érzhīshānzhě jìnfēng zhìjìnqiúzuìgāo shì értàishǒuzhī wèichángzhīyǒushānyān suīfēishìzhīsuǒsǔn éryǒudāngránzhě língzhīsuǒwèizhù 

    fāngwèizhù tàishǒuchéngōngzhàngxiāoyáoxià jiànshānzhīchūlínzhīshàngzhě léiléirénzhīxíngqiángwàiérjiàn yuē  shìyǒu  shǐ使gōngzáoqiánwèifāngchí zhùtái gāochūzhīyánérzhǐ ránhòurénzhīzhìshàngzhě huǎngránzhītáizhīgāo érwèishānzhīyǒngyuèfènxùnérchū gōngyuē  shìmínglíng  gàocóngshìshì érqiúwénwèi 

    shìgōngyuē  zhīfèixīngchénghuǐ érzhī zhěhuāngcǎotián shuāngzhīsuǒméng huǐzhīsuǒcuàn fāngshìshí zhīyǒulíngtái fèixīngchénghuǐ xiāngxúnqióng táizhīwèihuāngcǎotián jiēzhī chángshìgōngdēngtáiérwàng dōngqínzhīnián tuóquán nánhànzhīchángyáng zuò érběisuízhīrénshòu寿 tángzhījiǔchéng shízhīshèng hóngjiéguǐ jiānérdòngzhě bǎibèitáiérzāi ránérshùshìzhīhòu qiúfǎng仿 értuíyuán cúnzhě huàwèishǔjīngqiūlǒng érkuàngtái táiyóushìchángjiǔ érkuàngrénshìzhīsàng wǎngérláizhě érhuòzhěkuāshìér guò gàishìyǒushìzhě érzàitáizhīcúnwáng  yángōng tuì退érwèizhī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盛衰等¹(zhāo)²,世道若浮萍。
译文:世事变化无常,迅速如早晚变换,无常如浮萍漂流。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荣华实难守,池台¹终自平²
译文:荣华富贵,难以久保,豪华的池苑台观,最后总是被夷为一片平地。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富贵今何在?空事¹写丹青²
译文:富贵荣华转眼即空,不过在史书上添些记载而已。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杯酒恒¹无乐,弦歌讵(jù)²有声。
译文:饮酒哪里还有欢快情致?听歌也不能解除忧愁。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
余本贵家子,飘流入虏¹庭。
译文:我本是中原贵家宗室,因为和亲而嫁到北方胡地,远离家乡漂泊。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一朝睹成败,怀抱¹忽纵横²
译文:突然听到贵室已沦亡,中原改朝换代,不禁心绪纷乱,不能自主。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¹
译文:自古以来都有今昔兴替的感慨,不单是我会作这样的阐发分解。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惟有明君曲¹,偏伤远嫁情。
译文:只有那《明君曲》,仅仅是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哀伤之情。

  这首诗从陈后主宫中的屏风引发开来。前八句为第一段,紧扣陈后主的屏风而写对社会变迁无常的感慨;后八句为第二段,着重抒发个人的身世的感慨。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世事变化无常,迅速如早晚变换,无常如浮萍漂流。“朝暮”一本作“朝露”。朝露这个晶莹的、转瞬即逝的形象,过去常用来比喻人生的短促。汉乐府古歌《薤露》、曹操的《短歌行》中,都曾经出现过。浮萍这个飘忽不定的形象,过去则常用来比喻人生的流离漂泊。作者把这两个习见的形象,转用来比喻抽象的“盛衰”和“世道”,指出:人世间的一切,皆是短暂的、变化无常的。这一带有哲理性的概括,把历史、社会、人生皆包括在内了。作为女性的创作,起笔如此开阔,是不多见的。可见大义公主个人经历的复杂,以及她所眼见的社会变故的剧烈。她的一生遭遇,在感情上是沉重的,且是难以承担的,所以只能将一切归委与世事本身的变迁无常。既然人世是变迁无常的,那么从逻辑上而言,盛衰乃是不断更迭的现象。但作者所注重的,只是“衰”,是人间幸福的毁灭。因此接着两句,转为“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池台”是“荣华”的标志。荣华难守,是世道变迁的趋势;池台终平,是世道变迁的结局。当然,“平”是从象征意义上来说的。旧的皇家建筑不一定被毁坏,而常常是改换了主人。但对于旧主人而言,这也意味着“平”。过去的已经过去,人们常常这样安慰自己。但这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一切过去的变迁,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现在和未来。姓宇文的“千金公主”也变成了姓杨的“大义公主”了,而杨家的王朝不可能像宇文氏的王朝与她同样血肉相连、可信可靠。因此纵然作者从世道无常的哲学命题出发解释了荣华难守的事实,内心对往昔仍抱着无限的怀念与眷恋。当然,诗还是从陈后主的屏风来着笔:“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陈后主的富贵生活,已然被隋文帝扫荡一空了,他本人亦做了囚徒,而在这屏风上,却徒然留下了往昔富贵生活的影子。对大义公主本人而言,她想到的是北周。画中的景象,仿佛就是她往昔梦痕。接着两句,写得非常巧妙。“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这里面有有多层内涵。第一层,是把画中人和现实中的人合成一体来写。画中边饮酒作乐,边欣赏歌舞的贵人,仿佛是昔日陈后主以及侍臣们。这些囚徒,只是以泪洗面,苟延残喘罢了。第二层,是用陈后主以及其侍臣的命运,影射北周的王公贵族。第三层,则是把自己也涵盖在内,作为亡国的公主,同样是杯酒无乐,不复有弦歌之声。

  以上八句,构成全诗的第一阶段。在字面上,这一段完全是扣紧陈后主的屏风而来,但深沉内涵,则完全是感慨北周的覆亡。由于大义公主当时的身份与地位,她无法直接表达对北周王朝的哀悼,只好把陈王朝兴亡的感慨,上升至对于人类社会变迁无常的概括,而将哀悼北周王朝的情感,寄托于哀婉曲折的词语之间。

  后八句是全诗的第二段,着重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廷”二句写出个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宇文氏本属鲜卑族,但入主中原后,接受华夏传统文化,汉化程度日深,渐渐以华夏正统自居,而视突厥为野蛮民族,即所谓“虏”。当公主居住在洛阳王宫中时,不但生活安逸,而且每日与亲朋相聚,或诗酒高会,或游园赏春,人生是那样无忧无虑。一旦担负起沉重的政治使命,出嫁突厥可汗,处于完全陌生的人群和文化中,她的不幸感和孤独感,已经是很难承受了。但毕竟,还有一个北周王朝在支撑着她,保证了她在突厥的地位。及至北周为隋所灭,这一点支撑也失去了。尽管杨坚赐给她隋宗室“大义公主”的名义,但只是一时权宜之计,并没有多少可靠的成分。事实上,当杨坚不再需要大义公主时,对她便毫不留情;突厥可汗从自己的政治利益出发,也绝不顾惜她的生命。她好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飘荡在狂恶的风云中,失去了把握自己命运的任何希望。在这样的处境中,“一朝睹成败”,由陈想到周,她不能不“怀抱忽纵横”。但一个女子,对于历史的急剧变化,终究是无能为力的。她只能安慰自己:“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这里是重新回复到开头的哲学命题:自古以来,人世间就充满了变换,一切荣华富贵,都难以久保,并不是我一个人懂得这个道理。既然如此,又何必多说。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然而,如果说历史的变迁是不可抵抗的,远嫁突厥,都纯粹是自己的个人遭遇。自己本来也刻意嫁一个普通男子,即便在王朝覆灭之后,也未必不能过一般百姓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所以最后归结到“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这里似乎是从邦国覆灭的不幸中摆脱出来,而仅剩下远嫁异域的不幸,其实并不是。正因为北周王朝覆灭了,她作为亡国的公主,孤独地生活在异域,远嫁的不幸更显得沉重。她的不幸,依然是双重的。也有人认为末二句言外之意是自己不以远嫁突厥,而疏远了北周宗室宗族之情。

  皇家的公主,在常人看来,总是享尽荣华,一生幸福。其实,由于她们的命运与政治的需要、政权的兴衰联系太紧,有时比普通百姓的女儿更难把握自己。全诗表面上是凭吊陈朝之亡,实际上是在怀念故国北周为隋所灭,己身流落“虏庭”,作者睹物伤怀,慨叹万分,大有昭君远嫁之哀。此诗感情深沉,在哀婉曲折之中透有清绮之韵。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79-1482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
译文:门外的狗叫声为什么大而杂?原来是有官吏急凶凶来到了我家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披衣出门应,府记¹欲得钱。
译文:我不敢怠慢,急忙披衣出门应酬官吏,他是郡府来的官吏,命令我把应纳的钱快快缴上。
注释:¹府记:官府的教令。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
语穷乞(qǐ)请出¹,吏(lì)怒反见尤²
译文:我不断乞求:家里无钱粮,能否宽限几日?怎想官吏发怒,反而逼迫的更加凶狂。
注释:¹请出:请另定交款日出。²见尤:认为有过,加以遣责。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
译文:我没有办法,只好转身顾家中,东寻西觅,但钱粮终无所获,实在无法可想。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
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kuì)¹
译文:想一想只好去邻家借贷,谁想邻家告诉我:他自己也是一贫如洗。
注释:¹已匮:言钱已用完。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译文:钱钱钱呀,怎么如此难得?让我只有憔悴心伤。

  诗从“狗吠”落笔,引出“吏来”,猛然扯开了一场逼租逼税惨剧的序幕。首句劈空而至,来得突然、紧张,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何暄喧”既点明狗吠声大而杂,又暗示了悍吏唯恐“猎物”躲逃而“奇袭”的凶暴淫威。

  “披衣”写出了主人不敢怠慢地急匆匆去应酬的情状。“欲得钱” 挑明了 “吏来”的目的,可见来者不善。“府记” 二字既照应了标题,又交代了逼祖逼税的后台老板,直把矛头剌向官府,使作品的思想性更有深度。

  “穷”写出了主人为缓出交钱而磨破了嘴皮;“乞”勾画出主人哀求的可怜。粮穷尽,钱穷尽,语穷尽,都不能唤起悍吏的一丝怜悯,反而使悍吏且“怒”又“尤”。一方是“语穷乞请”,一方是 “怒反见尤”,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杜甫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诗句。

  “旋歩”四句写出主人哀求免交不行,缓出无望,而吏又岂能善罢甘休!主人只得转身环顾家中,东寻西觅,但粮钱终无所获。看来唯有的一线希望是向邻人借贷了,但在府记的贪财重赋下,邻居也同样赤贫如洗。“邻人言已匮”这一句看似寻常,实为崎崛。它写出了像主人这样粮钱匮尽的人家何止一户!这无疑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使主题更典型、更有普遍性。这种“点”——主人的赤贫,“面”——邻人的“已匮”,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这首诗的思想性既有深度(点),又有广度(面)。

  “钱钱”的迭用,活画出主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哀叹。大大加强了全诗的悲伤色彩,句中“独憔悴”中的“独”不当“独自”讲,而是“唯有”的意思,因为邻人也巳匮,可见不“独”。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主人对钱难得的感慨,唯有忧愁憔悴而已。诗到这里便戛然而止,这场悍吏敛钱的收场如何,也就不堪言状了。其弦外之音就留给读者去想象,令读者也和主人一起去“憔悴” 了。

  全诗仅截取了官差逼租敛税的一个片断,这是当时社会典型的尖锐阶级矛盾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凶残和劳动人民的贫困、怨愤。

  诗中主要采用了白描的技法,不以华丽的词藻着色,不设喻少修饰地以“叙述”来代替“描写”,把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这首诗的情节性是鲜明的,情节的发展层层深人。其轨迹是“狗吠”引出“吏来”——吏来逼出主人“出门应'——出门方知吏来“为得钱”——无钱只得“乞请出”——乞请出的结果招来吏“怒”且“尤”——为平息吏怒,只得“旋步顾”——“顾”的结果是“无可为”——“家中”无可为,只好“从邻贷”——“贷”的结果是邻“已匮”——邻已匮,只得独憔淬。诗的情节一环扣一环,步步进逼。其情节虽没有明显的髙潮,但于平淡中见深度。收到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的出色效果。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0年 :105-106页 .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xūn)¹。绣帏(wéi)²人念远,暗垂珠泪³,泣送征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译文:离愁萦绕,看着眼前连绵无际的春草,想起与心上人同游时它们还刚在路边吐出香馨。闺中人想到心上人要远行,暗暗地流下泪珠,哽咽着目送远去的车轮。人已远去她还痴痴地张望,可见到的已是重重远水、片片孤云。她又登楼极目远望,但望穿秋水也难见游子踪影。
注释:¹陌上初熏:路上散发着草的香气。陌:道路。熏:花草的香气浓烈侵人。²绣帏:绣房、闺阁。³暗垂珠泪:暗暗落下一串串珠露般的眼泪。⁴王孙:这里指送行之人。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¹。恁(nèn)²时携素手³,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yīn)。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
译文:伤心啊伤心,自从池塘分别后无日不黯然销魂。想当年同游的地方连绿草都妒忌她的罗裙。那时候他携着她的手,在花丛柳絮之中,在翠绿香茵上信步徜徉。如今她的容颜虽已渐渐老去,但心中情意仍像芳草一样年年常新。她要再游遍绿野,忘情嬉戏酣饮,不辜负这珍贵的年少青春。
注释:¹绿妒轻裙:轻柔的罗裙和芳草争绿。²恁:那。恁时:即那时、彼时。³素手:指女子洁白如玉的手。⁴香茵:芳草地。

  此词上片开始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此处系用江淹《别赋》句意:“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接着“绣帏”三句,形容游子归来以后旋即匆匆离去。这里主要点出深闺思妇垂泪泣送的形象,同时还体现出露滴如珠泪的碧草之神,所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别赋》)。真是深闺念远,南浦伤别,可以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了。此处用拟人手法将碧草化作多情之人,亦似为离别而垂泣,如此以来化静为动,增添了伤离的黯然气氛。

  “长亭”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下面随即折回描写思妇形象,“但望极”两句,是写她独上危楼、极目天际,但见一片碧色,却望不到游子的身影。此处即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道出了思妇空自怅望的别恨。

  下片“销魂”三句,是回忆当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本为谢灵运的名句,词人忆及昔日同游池畔,旋赋别离,句中不仅深有沧桑之感,而且也没有离题。记得那时她姗姗而行,罗裙轻拂,使绿草也不禁生妒;这是反用贺铸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意,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来衬托出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恁时”三句,仍是回忆。“恁时”即“那时”,连上“曾行处、绿妒轻裙”时事。他轻携素手,絮飞花乱的暮春季节里,漫步于如茵绿草之间。而眼前的如茵绿草,又使他兴起无限感喟。“朱颜”两句,从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化出,时光流逝,人事已非,相逢不知何日。自己年华已经渐老,只有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结末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巧妙地将草拟人化,那清晨芳草之上的晶莹露珠像是她惜别之泪,这样,遍野的绿草成为离愁的化身,而与伊人别恨密切相联。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11-512

fèngxiāoyín ·suǒchóu

hánzhěn sòngdài 

suǒchóu liánmián láishíshàngchūxūn xiùwéirénniànyuǎn ànchuízhūlèi sòngzhēnglún chángtíngchángzàiyǎn gèngchóngchóng yuǎnshuǐyún dànwànglóugāo jìnduànwángsūn 
xiāohún chítángbiéhòu céngxíngchù 绿qīngqún nènshíxiéshǒu luànhuāfēi huǎnxiāngyīn zhūyánkōnggǎi xiàngniánnián fāngchángxīn biàn绿 yóuzuìmián qīngchūn 
舟逐清溪弯又弯。垂柳开处见青山。毵毵绿发覆烟鬟。
舟逐清溪弯又弯。垂柳开处见青山。毵(sān)¹绿发²覆烟鬟(huán)³
译文:小船儿沿着弯弯的清溪曲折而行。两岸是浓密的杨柳,偶在风吹开处窥见远远的青山——仿佛像那丝丝绿发披覆着女子的髻鬟。
注释: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¹毵毵:毛发或枝条细长貌。²绿发:指眼前垂拂纷披的杨枝。³烟鬟:指女子乌黑美丽的头发,喻指云烟缭绕的远山。
夹岸莺花迟日里,归船萧鼓夕阳间。一生难得是春闲。
夹岸莺花迟日¹里,归船萧鼓²夕阳间。一生难得是春闲。
译文:夹岸莺啼花放,在那迟迟的春日里;归船吹箫击鼓,在那西下的夕阳间。啊,一生难得的正是这春天的闲暇。
注释:¹迟日:指春日。²萧鼓:指春社祭神时的萧鼓。

  《浣溪沙·舟逐清溪弯复弯》是首写山水风景的小词,流露出一种《人间词》中难得有的好心情和好兴致。

  起句“舟逐清溪弯复弯”是指小舟在清澈曲折的溪水中自由自在地划行。“逐”,强调了舟行之随意,它不是故意做出曲折的姿态,而是随自然弯曲的溪水而行。正如苏轼论文时所说的“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那种“行云流水”的境界(《答谢民师书》)。“弯复弯”,与《阮郎归》中“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的用词虽同而给人的感受不同。“川途弯复弯”是强调前途的艰难阻隔,这里却是写船行的自然随意。“垂柳开处见青山”的“开”字用得很好,它既写出了小舟在杨柳稀疏之处忽然发现柳外青山的豁然开朗之感。这两句写的是放舟春游的自然环境,但也同时写出了人在这种环境中所感到的自由和适意。“毵毵绿发覆烟鬟”是进一步描写近处垂柳和远处青山共同组成的画面。这一句实际上有双关的含义,既可以看作是写近景垂柳远景青山的自然风光,也不妨可以看作在写乘舟春游的美人。

  “夹岸莺青迟日里”写春暖青开的两岸景色,“归船萧鼓夕阳间”写的是游春之人的萧鼓丝竹之乐。古人说:“四美俱,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王勃《滕王阁序》),王国维自己也说过,“四时可爱惟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王国维《晓步》)。大自然的春色提供春色每年都有,而且它如此慷慨地把这美色提供给人间,不分贫富也不论贵贱,只要你有悠闲的心情和审美的悟性,就能够得到尽情的享受。然而,这么简单的两个条件却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萧鼓楼船的达官贵人固然未必真正懂得大自然之美;忧生忧世的诗人则很少有“能狂”的闲暇和“能狂”的兴致。

  在《人间词话》里,作者提出了境界说,大大丰富了文艺批评的理论。境界是一个空间。根据构成空间的要素,境界可分为景境(物境)、情景和意境。一般来说,空间的构成是多因素的,但是空间的维度是由要素决定的,景境是一维的,情境是二维的,意境则是三维的。比如说,在景境空间并非纯粹的毫无情感的景物描写,只不过其主要意蕴是表现物和景的。

  情境是二维空间,作品所表现的是景(物)和情,景既是情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情的背景,是情的衬托。《人间词》中以情境词为多,其中有表现恋情的,有表现思妇怀远人的,有表现伤感的。无论是哪一类情境词,大多采用以景衬情的手法,表现了圣洁的情境。“清溪弯复弯”表达的就是有我之境。作者平素难得欣赏这样的闲适美景,休养的时候身入其境了,所以作者在尽情地欣赏美景。“一生难得是春闲” 正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作者对当前的美景是无限珍惜的,词中表现的景是优美的,情是深沉的。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2、 叶嘉莹 安易.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