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
百结¹愁肠郁(yù)²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
译文:我的愁肠百绕千结阴郁不开,这一回我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了异乡。
注释:¹百结:形容疙瘩很多。²郁,阴郁。
思亲堂上茱(zhū)初插¹,忆妹窗前句乍裁²
译文:重阳节这天,我刚刚插戴上茱萸,便在窗前给妹妹写起诗来。
注释:¹茱初插:刚刚插上茱萸。²句乍裁:刚刚锤炼好诗句。
对菊难逢元亮¹酒,登楼²(kuì)乏仲宣³才。
译文:面对秋菊,难于饮到陶渊明喝的美酒;登上高楼;惭愧缺少王粲那样的才能。
注释:¹元亮:晋陶渊明字元亮,常对菊饮酒。²登楼:登高楼赋诗。³仲宣:东汉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生于公元177年(汉灵帝熹平6年),死于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22年),“建安七子”之一。仲宣才:即指如王粲一样的才能。
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
良时¹佳节成辜(gū)负,旧日欢场半是苔。
译文:美好的时光中,佳节枉被辜负。那过去欢聚的地方,如今已冷落无人了。
注释:¹良时:美好时光。
《九日感赋》是作者1896年婚后初来湘潭不久而作。秋瑾远嫁他乡,离开了亲人,在佳节之时,心情格外地苦闷。九月九日她在堂上插上了茱萸,她在窗下提笔给妹妹写诗;她对菊遣闷饮酒;她登楼远望故居。但这一切都使她因更加怀念当初的欢乐生活,而愁肠“郁不开”了。诗反映了秋瑾初嫁后思乡的心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愁肠百绕千结阴郁不开,这一回我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了异乡。

重阳节这天,我刚刚插戴上茱萸,便在窗前给妹妹写起诗来。

面对秋菊,难于饮到陶渊明喝的美酒;登上高楼;惭愧缺少王粲那样的才能。

美好的时光中,佳节枉被辜负。那过去欢聚的地方,如今已冷落无人了。

注释

百结:形容疙瘩很多。

郁,阴郁。

茱初插:刚刚插上茱萸。

句乍裁:刚刚锤炼好诗句。

元亮:晋陶渊明字元亮,常对菊饮酒。

登楼:登高楼赋诗。

仲宣:东汉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生于公元177年(汉灵帝熹平6年),死于公元217年(汉献帝建安22年),“建安七子”之一。仲宣才:即指如王粲一样的才能。

良时:美好时光。

赏析

  《九日感赋》是作者1896年婚后初来湘潭不久而作。秋瑾远嫁他乡,离开了亲人,在佳节之时,心情格外地苦闷。九月九日她在堂上插上了茱萸,她在窗下提笔给妹妹写诗;她对菊遣闷饮酒;她登楼远望故居。但这一切都使她因更加怀念当初的欢乐生活,而愁肠“郁不开”了。诗反映了秋瑾初嫁后思乡的心情。

秋瑾

秋瑾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 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yíng)¹乘鸾(luán)已上天,仁祠(cí)空在鼎湖²边。
译文:公主不幸去世了,只留下瑶台寺还在昭陵旁边。
注释:¹嬴女:指传说中的秦穆公女弄玉。²鼎湖: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译文:今天晚上正值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清秋月夜,明亮的月光照着这座用公主的汤沐所得造的寺庙。

  中唐宰相权德舆有诗《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据宋·宋敏求《长安志图》所绘的唐太宗昭陵图,在陵域范围之内,有“瑶台寺”、“广济寺”、“澄心寺”、“百城寺”、“舍卫寺”、“升平寺”、“证圣寺”、“宝国寺”等。又据《金石萃编》记载:“瑶台寺,则《昭陵图》有之,在昭陵之西、澄心寺之南也。”据今考古,瑶台寺在昭陵西南十八里处。此诗当是权德舆于昭陵所写。查其诗中之意,则与某位公主有关。

  “嬴女乘鸾已上天”。“赢女”,指秦穆公之女弄玉。萧史教弄玉吹箫引凤,后来二人乘凤鸟而去。此句以弄玉成仙比喻公主去世。

  “仁祠空在鼎湖边”。“仁祠”,明·杨慎《艺林伐山·仙陀》:“佛寺曰仙陀,又曰仁祠。”在此当指瑶台寺。“鼎湖”,本为古代传说黄帝乘龙升天处,后借指帝王。如清·吴伟业《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此句指公主死后,空留下瑶台寺在唐太宗的昭陵旁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此句扣题,点明写诗之时是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月夜。

  “一望金波照粉田”。“金波”,月光。“粉田”,脂粉田,即公主的汤沐邑。此句再次点明季节,及瑶台寺与公主的关系。

  全诗大意:公主不幸去世了,只留下瑶台寺还在昭陵旁边。今天晚上正值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清秋月夜,明亮的月光照着这座用公主的汤沐所得造的寺庙

  那么,此诗中提到的公主是谁呢?

  此诗既然写于昭陵,则公主当是唐太宗的姐妹或者女儿。查《新唐书·公主传》,唐太宗的姐妹与女儿中,葬地与佛寺有关者有二:一、比景公主,始封巴陵……显庆中追赠,立庙于墓,四时祭以少牢。二、晋阳公主……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又据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三》:“第五百九十三,《唐瑶台寺碑》:许敬宗撰,诸葛思祯正书。贞观十八年。”则至迟到贞观十八年,瑶台寺就已经存在,则此庙与比景公主无关。再据《新唐书·公主传》,“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与“粉田”之意正合,则晋阳公主的葬地极可能就在瑶台寺附近。

  当然,瑶台寺在昭陵西南十八里,算是很外围了,比起同母姐妹们,离昭陵主峰似乎太远,不符合晋阳的身份。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当时认为女子未及笄而亡的有戾气,不能葬在家族墓地,只能葬在佛寺中,用佛法化解戾气。所以二凤在昭陵边修佛寺,并且把小犀牛葬在那里,其实已经是在打擦边球,没办法再近了。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尺危阑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叶不禁秋。
千山落叶岩岩¹瘦,百尺危阑(lán)²寸寸愁。有人独倚(yǐ)晚妆楼。楼外柳,眉叶不禁秋。
译文:一座座山峰木叶脱落,更显得山容消瘦;倚遍高楼的栏杆,每一寸都驱不去忧愁。但在黄昏,还是有位女子,独自倚着妆楼凝眸。楼外是憔悴的秋柳。人和柳叶都一样黯然,对这凄凉的秋令难以禁受。
注释:¹岩岩:劲瘦貌。²危阑:栏杆。

  起首两句对仗,托出了“秋望”的题面。两句的角度不同,前句是望中的秋景,后句是秋望的所在地与望者的心情。但两者又是互为映发的,其间的维系就是一种悲秋的情调。先看前句。“千山落叶”是深秋常见的景象,而作者则强调其“瘦”的特征,且谓“岩岩瘦”,简直是嶙峋骨立。但同样的景象,前人也有“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的感受,可见景语本身无不带有观察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再看次句,“百尺危阑寸寸愁”,就明白地点出了“愁”的无处不在。这一句写的是人物的感想,登高望远,处处见山川萧瑟,时令肃杀,倚遍阑杆,始终心情黯然。“寸寸”二字,见出了伤愁的细腻多端,令人遐想。这样,前句的写景便成了愁意的外化,后句的言愁也有了物象的衬托,从追寻两者的联系来看,甚而会使读者产生望山的愁人也是“岩岩瘦”的联想:这就是词曲常用的“暗映”手法。

  第三句补明了“百尺危阑寸寸愁”的主角形象,用语清疏,而同样弥漫着哀怨悱恻的气氛。“晚妆楼”显示了主人公是一名年轻女子,“晚”虽是“妆”的修饰词,却同时有着时近黄昏的暗示意味。“晚妆楼”前着“独倚”二字,清楚地表明了她独守空闺的思妇身份,令人联想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等前人诗词的意境。全句是一幅人物剪影,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回应并揭示了前两句的句外之旨,使读者恍然理解了她登楼远望、倚遍危阑的真正用心是在于怀人,而不只是悲秋。

  结尾二句毫不松懈,将“秋望”的哀怨之意推到了十分。“楼外柳”是女子引领注视所在,既然“千山落叶”,柳叶“不禁秋”自是意料中事。但古人又常以柳喻女子眉,所谓“人言柳叶似愁眉”、“芙蓉如面柳如眉”,则末句的“眉暗不禁秋”就成了巧妙的双关。“瘦”、“愁”、“独倚”、“不禁秋”,至此便传神地完成了女子本身形象的写照。

  古人有“词密曲疏”的说法,其实在宋词的小令中,也常以清疏之笔收韵远隽永之效。这支散曲小令就绰有宋词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惜芳春·秋望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主父¹(huàn)不达,骨肉还相薄²
译文:主父偃游学还未显达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很轻视他。
注释:¹主父:西汉纵横家主父偃。²薄:轻鄙之。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买臣¹困樵(qiáo)采,伉俪不安宅。
译文:朱买臣未做官时以打柴为生,他的妻子引以为耻改嫁而去。
注释:¹买臣:即朱买臣,汉武帝时人。《汉书·朱买臣传》载,朱买臣未做官时,家里很穷,以打柴维持生计,但好读书,一边担柴,一边诵书,他的妻子引以为耻,遂改嫁而去。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陈平¹臣产业,归来翳(yì)负郭²
译文:陈平没有产业,居住在背靠着城墙的破败的房子中。
注释:¹陈平:汉高祖的功臣。《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少年时家穷,喜读书,住偏僻小巷,用席做门。²翳负郭:以背靠城郭的破房子蔽身。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长卿¹还成都,壁立何寥(liáo)(kuò)
译文:司马相如偕卓文君回到成都,家中一无所有,徒立四壁。
注释:¹长卿:即司马相如,字长卿。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同归相如故里,家中空臣所有。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译文:这四个贤人难道不伟大吗?他们的遗业垂名青史。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hè)¹
译文:但当他们没有发迹的时候,担心因穷困而死。
注释:¹忧在填沟壑:在他们穷困的时期,有饿死的可能。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英雄有迍(zhūn)(zhān)¹,由来自古昔。
译文:英雄也有艰难处境的时候,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注释:¹迍邅:处境艰难。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何世臣奇才,遗之在草泽。
译文:哪个时代没有奇才?有的人一生不遇埋没在草野之中。

yǒngshǐshǒu ·

zuǒ wèijìn 

zhǔhuàn ròuháixiàng 
mǎichénkùnqiáocǎi kàngānzhái 
chénpíngchǎn guīláiguō 
chángqīngháichéng liáokuò 
xiánwěi lièguāngpiān 
dāngwèishí yōuzàitiángōu 
yīngxióngyǒuzhūnzhān yóulái 
shìcái zhīzàicǎo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烟波渺(miǎo)¹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²
译文:九江上烟波渺茫,飞向家乡的梦,也一样辽远悠长;我思念的故乡,在江南天涯海角的地方。
注释:九江:地名,在今江西境内。¹渺渺:幽远貌;悠远貌。²海尽头:指遥远的地方。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译文:书信稀少,兄弟相隔,猛然传来一声大雁的鸣叫,九江的秋天,又来到我的身旁。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青青¹水中蒲(pú)²,下有一双鱼。
译文: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水下面一双鱼儿在游玩嬉戏。
注释:¹青青:形容颜色很青。²蒲:即菖蒲,一种很美的水生植物。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君今上陇(lǒng)¹去,我在与谁居?
译文:如今你要远行到陇州去,谁与我在一起?
注释:¹陇:陇州。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译文: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它一直就在这水中安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寄语浮萍¹草,相随²我不如。
译文:寄语悠悠飘荡的浮萍草,你能时刻相随,我却不能如浮萍般相随君去。
注释:¹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²相随:伴随,跟随。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译文: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叶子短小无法伸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妇人不下堂,行子¹在万里。
译文:妇人常年难走出堂屋外,出行的人与我相隔千万里。
注释:¹行子:出行的人。

  第一首诗写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上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上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上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语意真率、朴素,是民歌格调。短短四句诗,上下两联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地域上看,“青青水中上”,是风光明丽,一片蓬蓬勃勃的中原河边景色;而“君今上陇去”,却是偏远荒凉的西北边境。从情调上看,“下有一双鱼”,显得非常欢愉而写意;而“我在与谁居”,又见得女主人公十分伶仃而落寞。

  第二首仍言离情,诗人以不同方式作反复回环的表现。开始两句诗是比,以上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上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上,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上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这三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代内人答体”,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三首诗是一脉贯通,相互联系的“三部曲”。第一首,行子刚刚出门离家,思妇只提出“我在与谁居”的问题,其离情别绪尚处在发展的起点上。第二首,行子远去,思妇为相思所苦,发出“相随我不如”的叹息。离愁比以前浓重多了。第三首,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凄感受随着行子“在万里”而与日俱增,一层深一层,全诗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92-79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