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明自羁(jī)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向尊前,又忆漉(lù)¹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
译文:偏偏是临近重阳风雨越多,今日如此温暖明丽特别叫人爱惜。试问秋花的芳香是否浓郁?我欲携同朋友走出西城游历。我正自飘泊羁旅,满怀着无限愁绪,就怕登上荒台的高处,更是难以承受悲戚。面对着酒宴,又将滤酒、插花的友人回忆,只是座席上已没有昔日的旧侣。
注释:¹漉酒:滤酒。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记长楸走马,雕弓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记长楸走马,雕弓笮(zé)¹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译文: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肠浅醉又醒。积郁的愁情,比诗篇抒写的更加沉重。记得沿着楸树茂盛的大道乘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杨的技能,这些往事休再论评。重阳节朝廷传赐下一枝紫萸,有谁的梦魂曾到故国园陵?任凭着乌纱帽随风吹去,要让老天知道,斑白的华发已如此丛生,我感慨长歌呵涕泪交进。
注释:¹笮:竹制盛箭器,引申为射击。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快到重阳佳节了,风雨偏多。于是我分外珍惜今日的温暖晴朗。不知秋香浓与不浓?还是待我和朋友出西城去游览一番再说吧。首句交待了大致背景,时近重阳,阴雨连绵,难得遇上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故与友人结伴出城秋游。

  “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荒台:指古徐州附近的戏马台,项羽曾在此练兵。南朝时宋武帝刘裕北伐前曾于重阳日在此处大宴官兵。句意即:正满怀羁旅之愁,不忍登高临远,只怕更加伤情。“正自”句隐含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对南宋不思振作终至亡国的愤慨。怕登高台,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国破家亡的伤痛。

  “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漉:过滤。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滤酒。老兵:指谢奕事。据《晋书》载,奕尝逼桓温饮酒,温走避之。奕遂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此处应指当初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句意是说:面对美酒筵席,不禁追忆起了从前滤酒插花的友人,今天,座上已再无旧朋的身影了。结句无限凄清,从文中的“荒台”、“老兵”可以想见,词人曾经参加过抗元战争,有过戎马生涯。“座上已无老兵”,旧友或已亡故沙场或已风烛残年,已经不能和从前一样漉酒插花,指点江山了,想起这些,心中无限的感伤。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我感到无限凄清,借酒消愁,醉了还醒。心中的忧愁太深了,尽管一个劲儿地作诗填词,但也无法抹平这份久久的积怨。

  “记长楸走马、雕弓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道、汉家陵。赐,梦谁道、汉家陵。”长楸: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长楸”,此处化用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繮柳:繮,射箭,这里取百步穿杨之意。紫萸:即茱萸,古时的风俗,重阳节登高要插戴茱萸。意即:记得当初长楸走马,雕弓在手百步穿杨。而今往事不堪回首,再也无从评说。只记得每当重阳佳节,朝廷便传赐茱萸的情形。如今,梦魂也难到故国园陵了。词人回忆当初,感慨万千,于凄怆之中流露出愤激之情。“紫萸”句暗示故国已亡。

  “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乌纱:此处用典《旧唐书 舆服志》“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此处用晋朝孟嘉登高落帽的故事。束片,满是深沉的哀痛:任秋风吹落乌纱帽,老天也知道,我已经白发苍苍、垂垂老矣,长歌一曲不禁泣涕飘零。

  此词从重阳入笔,抒发了遗民不忘故国的忆旧情怀,语言平实,又不失跌宕起伏,整首词从出游始,于登高处终,章法浑成,意蕴丰厚,读来凄怆感人。

xiāngmàn ·jìnchóngyáng

yáoyúnwén sòngdài 

jìnchóngyángpiānduōfēng juéliánxuānmíng wènqiūxiāngnóngwèi dàixié chū西chéng zhènghuái怀duōgǎn huāngtáigāochù gèngshèngqíng xiàngzūnqián yòujiǔchāhuārén zhǐzuòshàng lǎobīng 
qīng qiǎnzuìhuánxǐng chóukěn shīpíng chángqiūzǒu diāogōngzuóliǔ qiánshìxiūpíng zhīchuán mèngshuídào hànjiālíng jìnshābiàn便suífēng yàotiānzhīdào huáxīngxīng lí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偏偏是临近重阳风雨越多,今日如此温暖明丽特别叫人爱惜。试问秋花的芳香是否浓郁?我欲携同朋友走出西城游历。我正自飘泊羁旅,满怀着无限愁绪,就怕登上荒台的高处,更是难以承受悲戚。面对着酒宴,又将滤酒、插花的友人回忆,只是座席上已没有昔日的旧侣。

我感到悲楚凄清,微酒入肠浅醉又醒。积郁的愁情,比诗篇抒写的更加沉重。记得沿着楸树茂盛的大道乘马奔行,手持雕弓,施展百步穿杨的技能,这些往事休再论评。重阳节朝廷传赐下一枝紫萸,有谁的梦魂曾到故国园陵?任凭着乌纱帽随风吹去,要让老天知道,斑白的华发已如此丛生,我感慨长歌呵涕泪交进。

注释

漉酒:滤酒。

笮:竹制盛箭器,引申为射击。

鉴赏

  “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快到重阳佳节了,风雨偏多。于是我分外珍惜今日的温暖晴朗。不知秋香浓与不浓?还是待我和朋友出西城去游览一番再说吧。首句交待了大致背景,时近重阳,阴雨连绵,难得遇上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故与友人结伴出城秋游。

  “正自羁怀多感,怕荒台高处,更不胜情。”荒台:指古徐州附近的戏马台,项羽曾在此练兵。南朝时宋武帝刘裕北伐前曾于重阳日在此处大宴官兵。句意即:正满怀羁旅之愁,不忍登高临远,只怕更加伤情。“正自”句隐含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对南宋不思振作终至亡国的愤慨。怕登高台,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国破家亡的伤痛。

  “向尊前、又忆漉酒插花人。只座上、已无老兵。”漉:过滤。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滤酒。老兵:指谢奕事。据《晋书》载,奕尝逼桓温饮酒,温走避之。奕遂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此处应指当初和自己同生共死的战友。句意是说:面对美酒筵席,不禁追忆起了从前滤酒插花的友人,今天,座上已再无旧朋的身影了。结句无限凄清,从文中的“荒台”、“老兵”可以想见,词人曾经参加过抗元战争,有过戎马生涯。“座上已无老兵”,旧友或已亡故沙场或已风烛残年,已经不能和从前一样漉酒插花,指点江山了,想起这些,心中无限的感伤。

  “凄清。浅醉还醒。愁不肯、与诗平。”我感到无限凄清,借酒消愁,醉了还醒。心中的忧愁太深了,尽管一个劲儿地作诗填词,但也无法抹平这份久久的积怨。

  “记长楸走马、雕弓繮柳,前事休评。紫萸一枝传赐,梦谁道、汉家陵。赐,梦谁道、汉家陵。”长楸:古时道边种楸树,绵延很长,称“长楸”,此处化用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繮柳:繮,射箭,这里取百步穿杨之意。紫萸:即茱萸,古时的风俗,重阳节登高要插戴茱萸。意即:记得当初长楸走马,雕弓在手百步穿杨。而今往事不堪回首,再也无从评说。只记得每当重阳佳节,朝廷便传赐茱萸的情形。如今,梦魂也难到故国园陵了。词人回忆当初,感慨万千,于凄怆之中流露出愤激之情。“紫萸”句暗示故国已亡。

  “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乌纱:此处用典《旧唐书 舆服志》“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此处用晋朝孟嘉登高落帽的故事。束片,满是深沉的哀痛:任秋风吹落乌纱帽,老天也知道,我已经白发苍苍、垂垂老矣,长歌一曲不禁泣涕飘零。

  此词从重阳入笔,抒发了遗民不忘故国的忆旧情怀,语言平实,又不失跌宕起伏,整首词从出游始,于登高处终,章法浑成,意蕴丰厚,读来凄怆感人。

创作背景

  这首《紫萸香慢》是作者在重阳节前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南宋灭亡之后。当时作者在元朝任职。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宋词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396-397
姚云文

姚云文

姚云文,宋末元初知名文学家,字圣瑞,号江村,江西高安人。咸淳四年进士。入元,授承直郎,抚、建两路儒学提举。有《江村遗稿》,今不传。《全宋词》存词九首。 ▶ 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操屯(tún)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páo)¹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²间,夏侯惇(dūn)入帐³,禀(bǐng)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lèi)!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译文: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注释:¹庖官:厨师。²沉吟:间断的低声自语,迟疑不决。³帐:营帐。⁴禀请:禀告请示。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行军主簿(bù)¹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²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³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zhài)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译文: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朝的。
注释:¹主簿:文书之类的官。²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³魏王:指曹操。他受封为魏王。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¹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²。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³于辕门外。
译文: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安稳入睡,因此便用手提起钢斧,绕着军营独自行走。忽然看见夏侯惇营内的士兵都各自在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急忙回营帐中召集夏侯惇问是其原因。惇回答说:“主簿杨德祖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曹操把杨修叫去问原因,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曹操大怒的说:“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便叫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注释:¹杨德祖:即杨修。德祖是他的字。²对:回答。³号令:处刑后示众。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¹,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bāo)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²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译文:原来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造成时,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嫉妒。
注释:¹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²丞相:指曹操。东汉末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进位为丞相。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sū)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qì)¹。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译文:还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注释:¹讫:完毕。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yáng)¹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译文: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次曹操白天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注释:¹佯:假装。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lù)¹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²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sì)³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zèn)害曹丕,愈恶之。
译文:曹操的三儿子曹植,,爱慕杨修的才华,经常邀请杨修谈论,,终夜不休息。曹操与众人商议,想要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这件事情后,秘密地邀请朝歌的长官吴质到他家里商议,因为怕有人觉察到,于是把吴质藏在大簏子中,只对外说里面是绢匹,运到曹丕府中。杨修知道这件事情后,直接来告诉曹操。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府中门口观察。曹丕知道后惊慌地告诉吴质。吴质说:“不要担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装上绢匹,还运进府中来迷惑他们。”曹丕按照吴质的话,又用大簏子载了一些绢运进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绢匹,就回报曹操,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诬陷曹丕,更加讨厌杨修。
注释:¹簏:竹器。²径:直接。³伺:守候。⁴谮:诬陷,中伤。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译文:曹操想要试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命令他们各出邺城的城门;却私下里让人吩咐看守大门的士兵,不准他们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门的士兵阻拦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拦的,就把他们斩首就行。”曹植听信了他的话,等到了城门,士兵阻拦住他,曹植大声叱骂他说:“我奉王命出门,看谁敢阻挡!”随即就斩了拦他的士兵。于是曹操认为曹植有才能。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这么干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欢曹植了。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四十四岁。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¹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²。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³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四十四岁。
译文:杨修又经常教曹植十多条怎么回答的好,只要曹操问他问题,曹植就依照杨修教他的地回答。曹操问曹植军国大事,曹植对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后来曹丕暗地里买通了曹植府中下人,偷着来告诉曹操。曹操见了大怒说:”匹夫居然敢来欺骗我!”那时就有了杀杨修的心思,如今就借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他。杨修死时才四十四岁。
注释:¹答教:为应对尊长的提问而于事前拟好的答案。²对答如流:回答问题像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³惑乱:使迷惑混乱。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译文:曹操已经杀了杨修,又对夏侯惇发怒,也假装想把夏侯惇斩了。很多将领上求情才免去夏侯惇的死罪。曹操斥退夏侯惇,下令明日进兵攻打。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zhà)¹败而走。操方麾(huī)²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fù)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niān)³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chāo)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译文:第二天,出兵从斜谷界口,前面有一支军队在前面,为首的大将是魏延。曹操对魏延招降,魏延大骂曹操。曹操命令庞德出战。两将正打着时候,曹操营内营着火。有士兵来报说是马超偷袭了中营和后营。曹操拔剑说,“诸将有后退的斩!”众将努力向前冲杀,魏延假装战败逃走。曹操于是指挥军队回头攻打马超,曹操自己骑马站在高处,看着两军对战。忽然又一支军队冲到曹操的面前,大喊:“魏延在这里!”(魏延)拿起弓,箭上弦,射中了曹操。曹操从马上翻身落下。魏延扔下弓箭拿起刀,催赶着战马冲到山坡来杀曹操。(这时)从旁边冲出来一个将军,大喊:“不得伤害我的主公!”一看,发现是庞德。庞德奋力向前,击退魏延,护送着曹操向前进。
注释:¹诈:假装。²麾:指挥。³拈:用手指夹、捏。⁴绰:抓取。
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却教庞德断后。操卧于毡车之中,左右虎贲军护卫而行。忽报斜谷山上两边火起,伏兵赶来。曹兵人人惊恐。正是:依稀昔日潼关厄,仿佛当年赤壁危。
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却教庞德断后。操卧于毡车之中,左右虎贲军护卫而行。忽报斜谷山上两边火起,伏兵赶来。曹兵人人惊恐。正是:依稀昔日潼关厄,仿佛当年赤壁危。
译文:马超已经败退了。曹操身上带着伤回到了营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掉了两个门牙,马上命令军医救治。这时(曹操)才想起杨修的话,马上把杨修的尸身收回厚葬,随后下令调动出征的军队回朝。
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丙午¹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注释:¹丙午:理宗淳佑六年(1246),吴履斋,即吴潜。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¹,地雄一州²。对晴烟抹翠³,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qiú)
译文:登上多景楼,迎入眼帘的是奇特壮观的景色,金山和下焦山仿佛是被江水托浮着向前移动。晴天下的山色翠绿如烟,怒涛翻滚如雪,边塞草木深深,船和波浪相互撞击。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又能有几次靠在多景楼边的人呢。可怜英雄最后白发满头,连貂皮袍子都破了。
注释:¹两山:金山、焦山,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江中。²一州:这里指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长江下游一带。³晴烟抹翠:晴天,含着水气的翠绿的山色如抹。⁴翻:一作“如”。⁵离离:草深的样子。⁶塞草:边塞的草。宋金以淮河为界,江北即靠近边界。⁷拍拍:形容船和波浪相撞击。⁸堪怜:可怜。⁹敝貂裘:貂皮袍子都破了。以上三句说,可怜英雄老去,事业无成。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huái)¹,虏(lǔ)尚虔刘²,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lù)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miǎo)沧波无极,去去归休¹⁰
译文:淮水上游百姓还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谁能驱除胡虏,北定中原呢?回想古今人物,自己身任两淮阃帅尚且如此,当今天下恐怕就更没有谢安石那样的人物了,罢了,罢了,既然报国无门,不如就此归隐去访求浮丘道人吧。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去管人间半点愁绪。高楼的拦杆外,青色的河流苍茫无际,去吧,还是回去算了。
注释:¹淮头:淮水的上游。²虔刘:劫掠。³安石:谢安石,即谢安。⁴老子:古人自称;老夫的意思。⁵浮丘:浮丘公,古代传说中的仙人。⁶危栏:高楼的拦杆。⁷渺:水长的意思。⁸沧波:青苍色的水波。沧,通苍。⁹无极:无尽。¹⁰去去归休:走吧,回去算了。

  词人通过登多景楼的所观情景的描写、抒发,表现怀才不遇的困惑、无奈,但通篇并无消沉之感,而是感慨悲凉。

  上片触景抒怀,情融景中。

  开首“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三句,实景与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个“奇”字,表现出了奇妙的视觉幻象。“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画面进一步活跃起来。看吧,江面开阔,水雾缭绕,晴日下,格外分明,江那边,只能模糊地看见青青的山影。句中“抹”字,生动地绘上令人神往的一笔。灵动的笔触一转,绘出浪声阵阵,一浪高过一浪,如一堆堆白雪翻滚。句中“怒”、“翻”二字,将气势浩大的江涛表现得极有力度。江边苇草丰茂,江船迎风击水前进。登斯楼也,睹其江水、远山、烟波、怒涛、塞草、行船,画面生机盎然,气势宏伟,激起有志男儿的壮志豪情。

  但是,现实残酷地粉碎了词人的宏伟抱负,不禁悲从中来。他感到“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岁月如此匆匆消逝;对照之下,他却只能“几度斜阳人倚楼”。于是一种愤懑压上他的心头,“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英雄老矣,什么都不可能了,难有作为。如此写来,感情一波三折,起伏有致,令人感动。

  下片直书感喟,情中带景。

  词人自比谢安,志愿出征,领导抗战,可是,朝廷却不任用他,使他壮志难酬。既然如此,词人只好退而求隐:“且容老子,还访浮丘。”此句意谓,还是归隐去吧,去与浮丘公相伴。下面,词人更进一步抒发了归隐的思绪,并为未来的归隐生活作了构想:“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这样,在词人的眼前出现了归隐生活的幻景,闲适,安然,不问世事,写得十分真切生动。词尾写道:“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这里,词人写自己倚栏远眺、沉思,深感国运难回,英雄失志,终于下定归隐的决心。“去去归休”,不能再犹豫了。

  词中有画,这是此词最大的特色。寥寥几笔绘出一幅清新、俊逸的江水山色图;此词意境开阔,绘景抒情相得益彰,且气韵流畅,很有力度。就内容而言,其中消极避世的隐退思想与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这一对矛盾集中于词人一身,这是现实使然,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分不开。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 第十卷,中国妇女出版社,,第98页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宋人或¹得玉,献诸子罕²。子罕弗(fú)受。献玉者曰:“以³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¹⁰有其宝。”
译文:宋国有人获得了一块弗石,向子罕献上弗。子罕不肯接受。献弗石的人说:“(我)把它给雕琢弗器的工匠看过了,弗匠认为这是一块宝弗,所以敢把它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弗石作为珍宝;如果把弗石给我,那么两人都失去了珍贵的东西,不如我们各人都固守自己的珍贵的东西。”
注释:¹或:有人。“献诸子罕”即“献之于子罕”,意为向子罕献上玉。诸:“之于”的合音。³以:即“以之”,把它……。⁴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⁵敢:表敬词。⁶宝:指珍贵的东西。⁷尔:你。⁸若以与我:如果把它给我。⁹皆丧宝也:意为两个人都失去珍贵的东西。指献玉者失去玉,子罕因受贿而失去廉洁的品质。¹⁰人:各人。指献玉者和子罕两人。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xián)阳百二山河¹,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²,刘兴西蜀(shǔ)³,梦说南柯。韩信功兀(wù)的般证果,蒯(kuǎi)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tuō)
译文:咸阳,万夫难攻的险固山河,因为功名两个字,曾发动过多少次战乱干戈。项羽兵败东吴,刘邦在西蜀兴立汉朝,都像南柯一梦。韩信有功却得到被杀的结果,当初蒯通的预言哪里是疯话?成功也是因为萧何,失败也是因为萧何;喝醉了一切都由他去吧!
注释:¹百二山河:谓秦地形势险要,利于攻守,二万兵力可抵百万,或说百万可抵二百万。²项废东吴:指项羽在垓下兵败,被追至乌江自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古属东吴地。³刘兴西蜀: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利用汉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战胜项羽。⁴韩信: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辅佐高祖定天下,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兴三杰。后被吕后所害,诛夷三族。⁵兀的般:如此,这般。⁶证果:佛家语。谓经过修行证得果位。此指下场,结果。⁷蒯通:即蒯彻,因避讳汉武帝名而改。曾劝韩信谋反自立,韩信不听。他害怕事发被牵连,就假装疯。后韩信果被害。⁸他:协歌戈韵。
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东篱(lí)¹半世蹉(cuō)(tuó),竹里游亭,小宇²婆娑(suō)³。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
译文:我半生来虚度了光阴,在那通幽的竹径中,隐映着一座小巧的游亭,走到竹径的尽头,就是小巧的庭院。在那儿有个池塘,我醒的时候轻声吹起渔笛,醉酒之后又放声唱起渔歌。严子陵一定会嘲笑我,孟光台我要学他。笑我什么呢?偌大的江河湖海,也自有躲避风波的办法。
注释:¹东篱:作者自称。²小宇:小屋。³婆娑:枝叶茂盛貌。⁴严子陵:严光,字子陵,东汉人。少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屡召不就,隐居富春江,以耕渔为生。⁵孟光:汉代丑女,三十岁始与梁鸿成婚。后来一起逃到霸陵山中隐居,孟光举案齐眉以进食。全世以“举案齐眉”喻夫妻相敬相爱。⁶台:台盘,盛食物的器皿。此指孟光的食案。⁷倒大:大,绝大。

  历史的价值自有其评价的定向性,是不容任意为之的。然而,由于中国历史所独具的极为丰富的内涵,加以后代常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演绎,致使它具有了含义的多向性。马致远此时正遭贬谪,从官位跌落为百姓是他所面对的无情的现实,世态炎凉给他的沉重打击是不难想象的。于是,历史事件就成了他宣泄对现世牢骚的手段,感喟世道无常、人生如梦的作品便由心而出。

  第一支曲子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借秦汉之际的历史事件,表现对功名事业的厌弃。作者把人们带进了熟悉的史实,并画龙点睛地做出了推论。既然刘项兴亡,不过一梦,韩信这样的功臣也落得杀头的结果,那当前的功名事业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这是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期,许多文人喜欢用的手法。小令由“咸阳”——秦王朝说起。秦国“百二山河”,何等强盛,最后还是灭亡了。经过五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室。而辅助刘邦平定天下立有汗马功劳的韩信却遭到杀身之祸,连像蒯通那样的谋士,也不得不假装风魔以掩世人耳目。韩信怎么也没有想到力荐刘邦重用他的萧何,后来竟会设计杀害他。这些兴衰成败,是非恩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都不过是一场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这是一首以咏史感叹世情的千古佳作。

  第二支曲子通过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前半部分表面看起来表现了作者在恬静的田园生活中得到了寄身世外、与世无争、六根清净的无限乐趣,其实,却蕴含了内心的波澜起伏,表明他政治出世与入世的极度苦闷中挣扎。后半部分写自己不能像严子陵那样归隐,但江湖也能“避风波”,借喻官场中也可求隐。这表现了一种自我解嘲式的心态。马致远沉寂下僚,既不齿于官场的腐败,不肯与之同流合污,又无力摆脱或与之抗争,于是,在官署之旁,闹市之中苦心经营了一片精巧的小天地,虽比不上前辈隐士超世脱俗的大气魄,亦可略效其遗风,来个眼不见,心不烦,从中得到一种聊以自慰的心态平衡。

  这两支小令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语言如飞流注涧,一泻无余,表现了马致远作为豪放派曲家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黄克 等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236-240 .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士女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女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女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女逐臣¹而后贵女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²女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³。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女,其香蔼(ǎi),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译文: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称之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艾蒿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注释:幽芳亭:黄庭坚贬居戎州时自建小亭,名为“幽芳亭”。¹楚女逐臣:指屈原。²薄丛:草木聚生处。³“是所谓”二句:语出《易·乾·文言》。意思是君子避世,乐在其中,故无烦闷,即使不为世人所赞同,亦无闷也。不见是:不被赞同。⁴平居:平时。⁵萧艾:野生蒿草,味臭,喻小人。⁶霭然:形容兰花香气很盛。⁷含章:含美于内。《易·坤·象》:“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此谓人含文章于内,遇适当女时必发女于外。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然兰蕙¹女才德不同,世罕能别女。予放浪江湖女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²兰女九畹(wǎn)³,又树蕙女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shì)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míng)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女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译文: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自己长期在外做官,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招魂》说:“爱花的风俗离开蕙,普遍崇尚兰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热茶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等到它们开花,一枝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枝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兰花被世人认为是国香,当权者却说“芳兰当门,不得不除”,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吧!
注释:¹兰蕙:兰:兰草,一名茼。古所谓兰,多指兰草,菲今女兰花。蕙有二种:一种可薰除灾邪,故亦名蘸草;一种名蕙兰。今人谓兰为唐兰,蕙为蕙兰。²滋:种。³畹:三十亩为一畹,九畹多于百亩,因此说楚人重兰而轻蕙。⁴干:枝干。⁵视:比。⁶“当门”句:意为有才女士必遭忌恨杀害。《三国志·蜀志·周群传》:先主(刘备)欲诛张裕,“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兰喻才士,张裕通晓占候,天才过人,而刘备衔其不逊,故云。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周敦颐的《爱莲说》。该文以莲喻人,赞扬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稍后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堪称与《爱莲说》相比肩的精美小品。但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教材,广为人知;而黄庭坚本人以诗名世,他的散文创作被掩盖了。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诗、书、文均有极高造诣,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一生风波跌宕,饱受磨难。在北宋党争中,他属旧党,屡遭贬谪。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他都以气节自励。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黄庭坚一开始就连用三个类比:国士、国色、国香,将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黄庭坚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类似:“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为什么黄庭坚要特意点出这两点呢?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中,最能见出君子的品格。在第一种环境下,君子尚未成名,无人赏识,要耐得住寂寞;在第二种环境下,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遁世无闷”句,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孔疏》:“遁世无闷者,谓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上云遁世无闷,心处僻陋,不见是而无闷,此因见世俗行恶,是亦无闷,故再起无闷之文。”《易·大过》《象传》:“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疏》:“明君子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遁乎世而无忧,欲有遁难之心,其操不改。凡人则不能然,惟君子独能如此。”可见,只有君子才能在这两种环境中卓然挺立。“含章”句,亦出自《易经》。《易经》第六三章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章,即文采,也就是美德。含章,即藏善,韬光养晦,保养美德。贞,正。含章可贞:蕴含美德,心地守正。时,时机。成,居功。君子应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再行动。含蕴秀美,品德坚贞;如为天子做事,不要居功,则有善终。黄庭坚在这里又一次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一是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就像兰花,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香味不明显。二是把握时机。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如兰花,一阵清风吹过,香气芬芳,远近皆知。

  接下来,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花少,则含蓄,不张扬;香味远,则有真才实学,内蕴丰富。作者还指出,“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椒,一种香味浓烈的常见草本植物,此处指庸碌之辈。士大夫虽然品德修养不如君子,但较之庸碌常人,又已远甚。可叹的是,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在这里,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叹。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周敦颐《爱莲说》就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黄庭坚也说:“兰似君子。”此文写于他贬居戎州之时。戎州有山名兰山,上有野生兰花。他将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为“幽芳亭”。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属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黄鲁直书》)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他的诗也反复吟咏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答李康文》、《和答刘中叟殿院》、《寄晁元中十首》、《寄傅君倚同年》、《次韵答黄与迪》等诗。他还亲手书写了唐韩伯庸的《幽兰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佳作。

  黄庭坚学识广博,善用典故。他提倡广泛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这篇短文中,黄庭坚随手引用《易经》、《离骚》,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

shūyōufāngtíng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shìzhīcáigàiguó yuēguóshì zhīgàiguó yuēguó lánzhīxiānggàiguó yuēguóxiāng rénzhīguìlán dàichǔzhīzhúchénérhòuguìzhī lánshènjūn shēngshēnshāncóngzhīzhōng wèirénérfāng xuěshuānglíngérjiànshā láisuìgǎixìng shìsuǒwèi dùnshìmèn jiànshìérmèn zhě lánsuīhánxiāngjié píngxiāoàishū qīngfēngguòzhī xiāngǎirán zàishìmǎnshì zàitángmǎntáng suǒwèihánzhāngshízhě 

    ránlánhuìzhīcáitóng shìhǎnnéngbiézhī fànglàngjiāngzhījiǔ nǎijìnzhī gàilánjūn huìshì gàishānlínzhōngshíhuìérlán  sāo yuē  lánzhījiǔwǎn yòushùhuìzhībǎi  shìzhījīn chǔrénjiànhuìérguìlánjiǔ lánhuìcóngchū shìshāshímào tāngmíngfāng shìsuǒtóng zhìhuā gànhuāérxiāngyǒuzhělán gànhuāérxiāngzhěhuì huìsuīruòlán shìjiāoyuǎn shìlùnwèiguóxiāng nǎiyuē dāngménchú  shānlínzhīshì suǒwǎngérfǎnzhě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