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
白雪¹清词出坐²间。爱君³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
译文:阳春白雪般的清新词句出自座席之间,您才华气量二者兼备,令人艳羡。异乡杭州的风景也依旧粲然。
注释:¹白雪:意即阳春白雪。这里比喻杨绘词作的高雅。²坐:同“座”。³君:指杨绘,作者友人,杭州知府。⁴才器:才能与器识。⁵异乡:指杭州,因杨元素与苏轼均为四川人,故称异乡。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yú)¹子细²更重看。
译文:可叹相俱能够欢聚几日?不知重会又将落在何年?届时,我们愿再次面对茱萸仔细把玩。
注释:¹茱萸:植物名。有浓烈香气,可入药。古代习俗,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恶。²子细:仔细。

  在送别杨绘的诸多词作中,此篇最大的特点是以直抒胸臆为主。只有首尾两句是个例外。首句从当前聚会的场景落笔,说友人阳春白雪一般的清妙的词作在座席中间就一挥而就了。虽然由于杨氏作品的失传,今天已无法欣赏他的原作,但从苏轼的赞美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作品的格调高雅以及其人的才思敏捷。这一笔精要的叙写,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友人的才华,为下文作了一个铺垫。接着词人便直抒对友人的爱赏之情:“爱君才器两俱全。”唐人刘肃说过:“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也。”(《大唐新语·知微》)固然强调了“器识”的重要性,却也说明了才识两全的不可多得。而在词人心目中,友人杨绘却是这种才识两全的人才。这除了出于倾慕友人的才华之外,当然也与在党争中志同道合分不开的(见《宋史》杨绘本传)。“异乡”句则意在暗点节令“重九”,“异乡”杭州,说明它与故乡蜀地的节令风光没有什么两样,似乎流露出认他乡为故乡的亲切感,怅惘与慰藉兼而有之。

  下片进而抒写离愁别绪。词人满怀优伤地写道: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几多时光,这一次分手之后,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里行间充分表露了对相逢短暂、后会难期的怅恨。这两句是词人向友人直接吐露衷肠,有语浅情深之妙。末句“茱萸子细更重看”,暗用杜甫“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的诗意,以对带有节令特征的茱萸“重看”这一细节表达了依恋的情慷,并将“明年此会知谁健”这一层意思寄之于言外,暗含着别后对友人怀念的深情。所以此篇尽管在作者的别情词中略嫌平实,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

  这首小令,词短情长,语言流丽平易,表达了词人深挚的友情。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250-254
2、 李庆皋.东坡词新论与选释: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141-143

huànshā··zhòngjiǔjiùyùn--shì

báixuěqīngchūzuòjiānàijūncáiliǎngquánxiāngfēngjǐngquèrán

hènxiāngféngnéngzhīzhònghuìshìniánzhūzigèngzhòngkà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阳春白雪般的清新词句出自座席之间,您才华气量二者兼备,令人艳羡。异乡杭州的风景也依旧粲然。

可叹相俱能够欢聚几日?不知重会又将落在何年?届时,我们愿再次面对茱萸仔细把玩。

注释

白雪:意即阳春白雪。这里比喻杨绘词作的高雅。

坐:同“座”。

君:指杨绘,作者友人,杭州知府。

才器:才能与器识。

异乡:指杭州,因杨元素与苏轼均为四川人,故称异乡。

茱萸:植物名。有浓烈香气,可入药。古代习俗,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囊以去邪避恶。

子细:仔细。

创作背景

  苏轼在作此篇前曾作了一首《浣溪沙》,从那首词序中“自杭移密守”及“时重阳前一日”二语,可以确切地了解到,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八日。而从“别杨元素”一语,可知是与杨绘分袂时写下的别情词。因而可以肯定作于同时,即熙宁七年九月,只不过前后相隔一日。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250-254
2、 李庆皋.东坡词新论与选释: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141-143
赏析

  在送别杨绘的诸多词作中,此篇最大的特点是以直抒胸臆为主。只有首尾两句是个例外。首句从当前聚会的场景落笔,说友人阳春白雪一般的清妙的词作在座席中间就一挥而就了。虽然由于杨氏作品的失传,今天已无法欣赏他的原作,但从苏轼的赞美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作品的格调高雅以及其人的才思敏捷。这一笔精要的叙写,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友人的才华,为下文作了一个铺垫。接着词人便直抒对友人的爱赏之情:“爱君才器两俱全。”唐人刘肃说过:“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也。”(《大唐新语·知微》)固然强调了“器识”的重要性,却也说明了才识两全的不可多得。而在词人心目中,友人杨绘却是这种才识两全的人才。这除了出于倾慕友人的才华之外,当然也与在党争中志同道合分不开的(见《宋史》杨绘本传)。“异乡”句则意在暗点节令“重九”,“异乡”杭州,说明它与故乡蜀地的节令风光没有什么两样,似乎流露出认他乡为故乡的亲切感,怅惘与慰藉兼而有之。

  下片进而抒写离愁别绪。词人满怀优伤地写道: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几多时光,这一次分手之后,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里行间充分表露了对相逢短暂、后会难期的怅恨。这两句是词人向友人直接吐露衷肠,有语浅情深之妙。末句“茱萸子细更重看”,暗用杜甫“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的诗意,以对带有节令特征的茱萸“重看”这一细节表达了依恋的情慷,并将“明年此会知谁健”这一层意思寄之于言外,暗含着别后对友人怀念的深情。所以此篇尽管在作者的别情词中略嫌平实,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

  这首小令,词短情长,语言流丽平易,表达了词人深挚的友情。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250-254
2、 李庆皋.东坡词新论与选释: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141-143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伽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
(qié)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¹
注释:¹袁公济:苏轼的好友。
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
雪颔(hàn)霜因(rán)¹不自惊。更将翦(jiǎn)²发春荣³。羞颜未醉已先赪(chēng)
译文:虽已是两鬓斑白心中却是未曾服老,仍像是最青春年少的少年,美酒未醉已经羞愧的红了脸。
注释:¹雪颔霜因:谓发白须白。²翦彩:形容花开繁茂。³春荣:喻少年时期。⁴赪:红色。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卿。
莫唱黄鸡¹并白发²,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qīng)卿。
译文:不要在年老的时候才感叹时光流逝,且把张丈殷兄叫上一起同行游玩观赏。看到有人归去就想到了你。
注释:¹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以指代时光流逝。²白发:指老年时期。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bàng)¹寒梅访消息。
译文:听说春天回来了,我还未识其面,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访寻消息。
注释:¹走傍:走近。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昨夜东风入武阳¹,陌(mò)²杨柳黄金色。
译文:昨夜东风吹入江夏,街访的杨柳已经冒出金黄的嫩芽。
注释:¹武阳:此指江夏。²陌头:街头。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¹不来空断肠。
译文:碧水浩荡云雾茫茫,王汉阳您不来呀,令我白白的愁断肠!
注释:¹美人:古人往往以美人、香草比君子,此指王汉阳。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预拂¹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shāng)²
译文:我已预先拂净青山上一片石摆下酒宴,要与您连日连夜醉在壶觞之中。
注释:¹预拂:预先拂拭。²壶觞:酒器。壶:盛液体的容器。觞:古代酒器;欢饮,进酒。

  此诗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荡入之后,方见焕然春景,紧扣“春还”二字娓娓写来。后四句是邀请友人前来醉饮赏春:五六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七八句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却以超脱的想象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此诗之妙,即在于写阳春之气不落俗套,诗词通俗易懂,新鲜活泼,全似从心里流出,饶有情致。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

  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写春天是怎样悄然回归的,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那种喜悦之情。“闻道春还未相识”,是说只听到春天回来了,还没有见到她。一开始就流露出急于看到春还的心情。其实当寒凝大地的时候,春天的气息才刚刚萌动,哪里能亲眼见到她呢!所以“闻到”二字表明春归的消息最先是从人们交谈中听到的。如此生活细节,一经诗人捕入诗句便增加了诗的韵味。既然是闻春未见春,就自然要去寻春、问春,于是引起了下面的诗句。

  “走傍寒梅访消息”,梅是无生命的,怎么能够拜访、叩问呢?这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走”“访”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不可待地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探究春天归否的一片诗情。

  “昨夜东风入武阳”一句是写春归。人们常说:一夜暖风就染绿了柳梢访。这里“东风”之前冠以“昨夜”二字,意在形容久盼不归的春风,一夜之间就迅速而又静悄悄地来了。然而这还仅仅是表现时节骤然暗换的特点,并没有写出春归的气势来,所以“东风”之后再缀一“入”字,表明春风的到来是排挞而入的。这样就把春归的特点表现得维妙维肖了。可见诗人炼字炼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陌访杨柳黄金色”一句是写早春的动人景象。全诗至此几经婉转方才暗暗点明诗人终于看到了“春还”这一层意思。“黄金色”是一种嫩嫩的鸭黄之色。春上柳梢,最初并不是绿色,那是因为细嫩的柳尖刚刚钻出,还没有饱受春光的沐浴,因而显得很幼稚,从远处看去便是一种朦胧的悦目的灿然金色。近人刘永济说:“景物之接于人无私也,而慧眼词人独能得其灵妙,……然景物自有精、粗之不同,而感人最深,必其精者。故当其由目入心之际,殆已加以拣择而遗其粗迹;及乎由心出手之时,不过自写吾心之照耳。”(《词论》)可见诗人写早春之色,不用“嫩绿”“新绿”等字,完全是出于细心观察又融进了自己喜悦之情所得。总观如上四句,诗人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荡入之后,方才写所见到的焕然春景,这全是紧扣“春还”二字娓娓写来,细如抽丝地再现了早春姗姗来迟的脚步儿声。

  诗的后四句是邀请友人前来醉饮赏春。五六两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碧水浩浩云茫茫”是比兴用法,没有更多的意思,不过是用景语虚引而已。从而自然贯通到“美人不来空断肠”一句上来。既然春已回归,而美人未至,岂不辜负了一片融融春光!为此诗人才说他有“断肠”之恨。称友人为“美人”,亦不过是言思念之切,用这样戏谑俏皮的诗句寄给友人更见友情的亲密。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是说自己已经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干净,只等友人来此痛饮一番。这两句写得尤为精采。诗人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一个动人的细节,便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了,同时还含有共赏春光之意,这样便与前四句所婉转写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沟通了。古人作诗,结句大体不出景结、情结两法。本诗当属予情结。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

  清代袁枚提倡诗要有“性灵”,他在《随园诗话》中曾说:“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本诗之妙,即在于写阳春之气不落俗套。比如诗中“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就完全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话虽然说得通俗,但是新鲜活泼,全似从心里流出,饶有情致。又比如“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也一是出于一片真情。这就证明:只有情真,才有诗人自己的个性。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 王玉璋 .李白诗选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年06月第1版 :402-405 .

zǎochūnwánghànyáng

bái tángdài 

wéndàochūnhuánwèixiāngshí zǒubànghánméifǎng访xiāo 
zuódōngfēngyáng tóuyángliǔhuángjīn 
shuǐhàohàoyúnmángmáng měirénláikōngduàncháng 
qīngshānpiànshí jūnliánzuìshāng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延陵(líng)有宝剑¹,价重千黄金。
译文:延陵季子有把珍贵的宝剑,价值高达千两黄金。
注释:¹“延陵”句:延陵是春秋时吴公子季札的封邑。吴公子季札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观风历上国¹,暗许故人深。
译文:他出使观风要身佩宝剑到上国去,心中把剑暗许给友人徐君。
注释:¹上国:当为鲁国。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译文:归来之时他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头之树,万古以来都知晓他崇友爱友之心。
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
懦夫¹感达节²,壮士激青衿(jīn)³
译文:懦弱之夫会因为如此达节而感愧,壮烈之士会因为同学的友谊而激奋。
注释:¹懦夫:谓软弱无能之人。²达节:谓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明达世情且识时务。³青衿:为古之学子或学生之服,常以代指学子、诸生和未仕之文士或读书人。
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
(bào)生荐夷吾¹,一举置齐相。
译文:归叔牙推存管仲给齐桓公,一举之间便成齐国之相。
注释:¹“鲍生”句:鲍生,即鲍叔牙。夷吾即管仲。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译文:此人若不是有好朋友,哪里会产生青云之上的念头。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译文:面临财物绝不随便取得,推托辞让自己那份给更需要的人。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miǎo)难尚¹
译文:后代之人非常称赞归生的贤明,英名高风已远去真是难以再见。
注释:¹尚:超过。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译文:与人相交只要如此,交友之道谁说已经沦丧?
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多君骋(chěng)逸藻(zǎo)¹,掩映²当时人。
译文:友人您啊驰骋美文美词,花聚叶茂自然高上遮掩当时众人。
注释:¹逸藻:超逸之文藻。²掩映:犹遮掩。此为誉美之辞,是谓其友人文采光耀,乃在当时人之上。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yí)¹
译文:案笔撰作文章舒展力振文风颓波,秉持道德冠于常辈之上。
注释:¹彝伦:犹常伦。
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
卜居¹乃此地,共井²为比邻³
译文:占卜择居就确定住在此地,与您共比邻相傍而居。
注释:¹卜居:后以泛称择地定居。²共井:周时行井田制。³比邻:即近邻。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译文:对云面月弹弄清琴,美酒佳酿欢娱冬春。
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尘。
薄德中¹²³,忽之如遗尘。
译文:德性浅薄中道被弃,轻蔑忽视如同遗弃尘土。
注释:¹中:帝王所都为“中”,此指唐都长安。²见:此为谒见、晋见。³捐:即捐献。此二句是谓李白曾至长安谒见玄宗献赋之事。
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英豪未豹变¹,自古多艰辛。
译文:英豪之人难逢时运地位未变,自古以来多有艰辛。
注释:¹豹变:此喻人之地位转变,由贫贱而显贵。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译文:纵然他人对我疏又远,唯有您应该对我愈发亲近。
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
奈何成离居¹,相去复几许。
译文:为了什么如今离居相分,此一相别又要经历多少时日?
注释:¹离居:离开居处,流离失所。此“离居”应为离家出行之意,拟李白作此诗时,或有再度离家的打算。
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
飘风¹吹云霓(ní),蔽目不得语。
译文:无常之风吹挑恶气云黑,掩蔽眼目不可得语。
注释:¹飘风:飘风,无常之风。
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
投珠冀相报,按剑恐相距。
译文:投人明珠期望有所报答,人不理解按剑而恐推而拒之。
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
所思采芳兰¹,欲赠隔荆(jīng)(zhǔ)²
译文:心有所思采集一把芳兰,欲有所赠还远隔着荆渚。
注释:¹采芳兰:喻作诗文。²荆渚:“荆”,胡本作“修”。“荆渚”,可释为荆楚一带的洲渚;然“修渚”则无可释,甚而不讲。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¹
译文:沉郁烦闷我心如醉,恨积于胸我泪又如雨。
注释:¹泪如雨:曹操《善哉行》:“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¹
译文:愿借东壁之居那点蜡炬光辉,让那余光照我这贫贱的织女。
注释:¹“愿假”二句:此二句是李白以贫女徐吾自喻,以求借邻友之光,而承邻友之惠也。

  陈情,犹陈诉衷情。友人,按此诗陈述:“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知此“友人”当为李白的近邻。诗又云:“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由而可见,李白所向陈情的这位友人,其当时在兖州一带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名流或知名文士。想必开始两人友情甚笃,过从甚密,然突遭变故,中途见弃,交道不终。感情的破裂,李白为此陈忧积恨,但一如既往,对友情坚忠不渝,并在诗中索性挑明此中曲折,坦率、诚挚地表白自己的初衷,希望言归于好。诗又云:“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由而揣知,李白作此诗后,旋即去往徂徕山之“竹溪”。

  在具体表达上,诗人着意于感情的形象化与情感之具体刻画。这主要体现在典故的运用上。季札“挂剑”的故事,发生在吴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54年)春天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吴太伯世家》和刘向所著的《新序》当中,都对这次活动有所记录。“归生荐夷吾”的故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诗人说管仲一举为齐国之相,位置青云之上,此全靠好友归叔牙所荐,且赞二人交道之高尚。李白用季札挂剑和归叔牙荐管仲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交友之道,亦以此向友人表明心迹。在这友道的标准的基础上,诗人盛赞友人的道德文章,并描述了共井为邻的生活情景。可惜友谊好景不长,中道见弃,因此诗人深感“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即使如此,诗人仍然执着于友谊与友道,“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但事实上言归于好已不可能了。思念至此,“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并发出“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之叹,忧恨交积,语极悲怆。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9-21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
(sà)¹霜飘鸳瓦²,翠幕³轻寒微透,长(cháng)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cháng)淹残粉面。鸾辂(lù)¹⁰音尘远。
译文:深秋的冷风吹动了鸳鸯瓦上的霜花,冷风吹过绿色的帷幕,吹到陈阿娇的身上,微微带着寒意,静悄悄的长门宫一直锁着大门,满院子的晚秋景色。眼看着盛开的菊花,(想起了这是登高的时节),重阳节时却独自在长门宫内落泪,泪水常常透脸上的胭脂花粉冲浇得残缺不全,听到皇帝的鸾车铃声离长门宫都很远。
注释:¹飒飒:象声词,指风声。²鸳瓦:鸳鸯瓦,即成双成对的瓦。³翠幕:绿色的帷幕,指陈阿娇的床帐。⁴长门:长门宫,即陈阿娇失宠于汉武帝后所居之宫。⁵深锁:紧紧的锁住。⁶满庭:长门宫的庭院。⁷重阳:重阳节,乃是农历的九月九日。⁸长是:经常是。⁹淹残粉面:泪水将脸上的胭脂花粉冲浇得残缺不全。¹⁰鸾辂:鸾车,皇帝所乘坐的车子。
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
无限幽恨,寄情空殢(tì)¹(wán)²。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niǎn)³,陡(dǒu)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
译文:无限的幽怨与悔恨,只能向纨扇倾诉。当初还怪罪我拒绝与他同坐一辆马车,却突然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宫中第一美女,却是昭阳殿里的赵飞燕。
注释:¹殢:困扰,纠缠不清。²纨扇:是一种细绢所制的团扇。³辇:皇帝所乘坐的车子。⁴陡顿:猝然变化。⁵今来:如今。⁶昭阳飞燕:昭阳,指昭阳宫;飞燕,指赵飞燕。因赵飞燕居于昭阳宫,因此称为昭阳飞燕。

  词的上阕讲述了陈皇后失宠而幽禁于长门宫的故事。主要通过景物描写,层层铺陈,渲染气氛。并通过有特定内涵的意象暗示出宫怨的主题。

  词由霜落声起笔,以“飒飒”的风声来反衬环境的静寂,以“霜飘”暗示时令已是秋季,天天渐渐寒凉。接下来用造景设色之法,围绕着“静寂”和“寒凉”,写了轻寒微透的“翠幕”,写了深深闭锁, 悄无声息的长门,写了“秋色将晚”的庭院。经过一番铺陈,满纸的凄清,满纸的冷寂,“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明写被重阳冷雨“淹残粉面"的菊,实写重阳佳节被如珠的泪水“淹残粉面"的人。大概是觉得继续说下去则言之太远了,难以收束,于是用“鸾辂”句又收回到陈皇后事,举重若轻。

  词的下阕讲述了赵飞燕谗害班倢伃而独得成帝宠幸的故事,另避蹊径,在对比中显美丑。

  换头处的“无限幽恨"承上启下,“寄情空殢纨扇”则暗示了这位失宠的妃嫔是班婕妤,她失宠于汉成帝后,曾作《怨歌行》诗以纨扇自比,书写遭遗弃的哀怨之情,柳永认为班婕妤遭受冷落的原因是“辞辇”,是不肯阿顺君王,德行笃厚如班婕妤者,最后也只能让位于“自微贱兴,逾越札制”的赵飞燕,“宫中第一妖娆”的赵飞燕, 词中的“陡顿”、“第一妖娆”、“却道”等词语也表达了词人心底对这种现象的嘲讽。

  善于将用事与时景相结合造成悲怆气势,是本词的最大特点。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版:19-20

dòubǎihuā··shuāngpiāoyuān--liǔyǒng

shuāngpiāoyuāncuìqīnghánwēitòuzhǎngménshēnsuǒqiāoqiāomǎntíngqiūjiāngwǎnyǎnkànruǐzhòngyánglèiluòzhūzhǎngshìyāncánfěnmiànluányīnchényuǎn

xiànyōuhènqíngkōngwánshànyīngshìwángdāngchūguàiqièniǎndǒudùnjīnláigōngzhōngyāoráoquèdàozhāoyángfēiyàn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夜坐明月¹,幽人弹素(sù)琴。
译文: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注释:¹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译文: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译文:《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zhōng)¹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译文: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注释:¹钟期:指钟子期。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29-3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