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¹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shāng)²客长寿³
译文: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客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
注释:¹零落:漂泊落魄。²奉觞:捧觞,举杯敬酒。³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¹
译文: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客思念折断了门前杨柳。
注释:¹折断门前柳:折断门前的杨柳。
吾闻马周¹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译文:哎,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客赏识。
注释:¹马周:《旧唐书》记载:“马周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对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招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六年授监察御史。”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空将笺(jiān)上两行书,直犯龙颜¹请恩泽²
译文: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
注释:¹龙颜:皇上。²恩泽:垂青。
我有迷魂¹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译文:我是个执迷不悟的客,但听君一席话我茅塞顿开,犹如雄鸡一声啼叫,天下大亮。
注释:¹迷魂:这里指执迷不悟。宋玉曾作《招魂》,以招屈原之魂。
少年心事当拏云¹,谁念幽寒坐呜呃(è)²
译文:少年客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
注释:¹拏云:高举入云。²呜呃:悲叹。

  这首诗写诗客客居长安,求官而不得的困难处境和潦倒感伤的心情。诗客以不得志的客的身份作客饮酒,前四句写作客的情形和潦倒自伤的心情。中间四句,诗客由自伤转为自负和自勉,引汉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马周自比,说明他自己有经世之才,早晚会得到皇帝赏识。后四句,诗客又由自负和自勉转为自伤,感慨自己冷落寂寞的处境。三层意思转折跌宕,沉郁顿挫,而以怀才不遇之意加以贯通。《李长吉集》引黄淳耀的话评价说:“绝无雕刻,真率之至者也。”黎简评价说:“长吉少有此沉顿之作。”

  从开篇到“家客折断门前柳”四句一韵,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先总说一句,“零落栖迟”(潦倒游息)与“一杯酒”连缀,大致地表示以酒解愁的意思。不从主客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即诗客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翁语)的特色。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客持酒相劝的场面。他首先祝客客身体健康。“客长寿”三字有丰富潜台词:忧能伤客,折客之寿,而“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七字画出两客的形象,一个是穷途落魄的客客,一个是心地善良的主客。紧接着,似乎应继续写主客的致词了。但诗笔就此带住,以下两句作穿插,再引申出“零落栖迟”的意思,显得委婉含蓄。“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故事。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见《汉书·主父偃传》)。诗客以他来自比,“困不归”中含有无限辛酸之情。古客多因柳树而念别。“家客折断门前柳”,通过家客的望眼欲穿,写出诗客自己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笔。引古自喻与对面落笔同时运用,都使诗情曲折,生动有味。经过这两句的跌宕,再继续写主客致词,诗情就更为摇曳多姿了。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客致酒之词。“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这几句主客的开导写得很有意味,他抓住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诗客引古自伤的心事,有针对性地讲了另一位古客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的奇遇: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客待他比商贩还不如,他的处境比主父偃更为狼狈。为了强调这一点,诗中用了“天荒地老无客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荆山之玉而“无客识”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看似无理,实际上极能尽情。马周一度像这样困厄难堪,以后却时来运转,因替他寄寓的主客、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唐太宗十分高兴,予以破格提拔。(注:原文见作品注释。)“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说的就是这件事。主客的话到此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但这番语言很富于启发性。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事实上,马周只是被唐太宗偶然发现,这里却说成“直犯龙颜请恩泽”,主动自荐,似乎又在怂恿少年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这四句以古事对古事,话中有话,极尽循循善诱之意。

  “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客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诗客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客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客,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客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谁念幽寒坐呜呃”,“幽寒坐呜呃”五字,用语独造,形象地刻画出诗客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的苦态。“谁念”句,同时也就是一种对旧我的批判。末二句音情激越,颇具兴发感动的力量,使全诗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

  《致酒行》以抒情为主,却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不作平直叙写。诗中涉及两个古客故事,却分属宾主,《李长吉歌诗汇解》引毛稚黄的话说:“主父、马周作两层叙,本俱引证,更作宾主详略,谁谓长吉不深于长篇之法耶?”这篇的妙处,还在于它有情节性,饶有兴味。另外,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往往避熟就生,如“零落栖迟”、“天荒地老”、“幽寒坐呜呃”,尤其是“雄鸡一声”句等等,或语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李贺式的锦心绣口。

zhìjiǔxíng

 tángdài 

língluòchíbēijiǔ zhǔrénfèngshāngchángshòu寿 
zhǔ西yóukùnguī jiārénzhéduànménqiánliǔ 
wénzhōuzuòxīnfēng tiānhuānglǎorénshí 
kōngjiāngjiānshàngliǎngxíngshū zhífànlóngyánqǐngēn 
yǒuhúnzhāo xióngshěngtiānxiàbái 
shàoniánxīnshìdāngyún shuíniànyōuhánzuò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客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

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客思念折断了门前杨柳。

哎,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客赏识。

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

我是个执迷不悟的客,但听君一席话我茅塞顿开,犹如雄鸡一声啼叫,天下大亮。

少年客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

注释

零落:漂泊落魄。

奉觞:捧觞,举杯敬酒。

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

折断门前柳:折断门前的杨柳。

马周:《旧唐书》记载:“马周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主人深异之。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631年),太宗令百僚上书言得失,何以武吏不涉经学,周乃为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对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招之,未至间,遣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与语甚悦,令值门下省。六年授监察御史。”

龙颜:皇上。

恩泽:垂青。

迷魂:这里指执迷不悟。宋玉曾作《招魂》,以招屈原之魂。

拏云:高举入云。

呜呃:悲叹。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客居长安,求官而不得的困难处境和潦倒感伤的心情。诗人以不得志的人的身份作客饮酒,前四句写作客的情形和潦倒自伤的心情。中间四句,诗人由自伤转为自负和自勉,引汉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马周自比,说明他自己有经世之才,早晚会得到皇帝赏识。后四句,诗人又由自负和自勉转为自伤,感慨自己冷落寂寞的处境。三层意思转折跌宕,沉郁顿挫,而以怀才不遇之意加以贯通。《李长吉集》引黄淳耀的话评价说:“绝无雕刻,真率之至者也。”黎简评价说:“长吉少有此沉顿之作。”

  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四句一韵,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先总说一句,“零落栖迟”(潦倒游息)与“一杯酒”连缀,大致地表示以酒解愁的意思。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翁语)的特色。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人持酒相劝的场面。他首先祝客人身体健康。“客长寿”三字有丰富潜台词:忧能伤人,折人之寿,而“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七字画出两人的形象,一个是穷途落魄的客人,一个是心地善良的主人。紧接着,似乎应继续写主人的致词了。但诗笔就此带住,以下两句作穿插,再引申出“零落栖迟”的意思,显得委婉含蓄。“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故事。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见《汉书·主父偃传》)。诗人以他来自比,“困不归”中含有无限辛酸之情。古人多因柳树而念别。“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诗人自己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笔。引古自喻与对面落笔同时运用,都使诗情曲折,生动有味。经过这两句的跌宕,再继续写主人致词,诗情就更为摇曳多姿了。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人致酒之词。“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这几句主人的开导写得很有意味,他抓住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诗人引古自伤的心事,有针对性地讲了另一位古人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的奇遇: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贩还不如,他的处境比主父偃更为狼狈。为了强调这一点,诗中用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看似无理,实际上极能尽情。马周一度像这样困厄难堪,以后却时来运转,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唐太宗十分高兴,予以破格提拔。(注:原文见作品注释。)“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说的就是这件事。主人的话到此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但这番语言很富于启发性。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事实上,马周只是被唐太宗偶然发现,这里却说成“直犯龙颜请恩泽”,主动自荐,似乎又在怂恿少年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这四句以古事对古事,话中有话,极尽循循善诱之意。

  “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诗人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谁念幽寒坐呜呃”,“幽寒坐呜呃”五字,用语独造,形象地刻画出诗人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的苦态。“谁念”句,同时也就是一种对旧我的批判。末二句音情激越,颇具兴发感动的力量,使全诗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

  《致酒行》以抒情为主,却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不作平直叙写。诗中涉及两个古人故事,却分属宾主,《李长吉歌诗汇解》引毛稚黄的话说:“主父、马周作两层叙,本俱引证,更作宾主详略,谁谓长吉不深于长篇之法耶?”这篇的妙处,还在于它有情节性,饶有兴味。另外,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往往避熟就生,如“零落栖迟”、“天荒地老”、“幽寒坐呜呃”,尤其是“雄鸡一声”句等等,或语新,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李贺式的锦心绣口。

创作背景

  806年,李贺带着刚刚踏进社会的少年热情,满怀希望打算迎接进士科举考试。不料竟被人以避讳他的父亲“晋肃”的名讳为理由,剥夺了考试资格。这个意外的打击使诗人终生坎坷。但这首困居异乡,有所感遇的《致酒行》,音情高亢,表现明快,别具一格。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而身体抱恙。元和十一年(816年),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 2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有奇巧人¹曰王叔远²,能以径(jìng)寸之木³,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势象形,各¹⁰¹¹情态¹²。尝¹³(yí)¹⁴核舟一,盖¹⁵大苏泛¹⁶赤壁云¹⁷
译文: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注释:记:指文体。“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此文选作课文时有所删减。¹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²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³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⁴为:做,这里指雕刻。⁵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东西。⁶以至:以及。⁷罔不:无不,全都。罔:无,没有。⁸因:就着。⁹象:模仿。这里指雕刻。¹⁰各:各自。¹¹具:具有。¹²情态:神态。¹³尝:曾经。¹⁴贻余:赠我。¹⁵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¹⁶泛:泛舟,坐船游览。¹⁷云:句尾语助词。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 一作:篛篷)
舟首尾长约¹八分有(yǒu)(jī)²,高可二黍(shǔ)³。中轩敞(chǎng)者为舱,箬(ruò)(fù)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箬篷 一作:篛篷)
译文: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注释:¹约:大约。²有奇:多一点。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³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表约数。⁴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宽敞。为:是。⁵箬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的异形字是“箬”。⁶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⁷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清凉。徐:缓缓地,慢慢地。兴:起。⁹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一种青绿色的矿物颜料。糁:涂。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¹而多髯(rán)²者为东坡,佛印³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¹⁰,其两膝相比¹¹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¹²。卧右膝¹³,诎(qū)¹⁴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¹⁵倚之¹⁶——珠可历历¹⁷数也。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注释:¹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²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³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⁴居:位于。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⁵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⁶执:拿着。⁷卷端:指画卷的右端。⁸卷末:指画卷的左端。⁹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¹⁰微侧:略微侧转(身子)。¹¹比:靠近。¹²不属:不相类似。¹³卧右膝:卧倒右膝。¹⁴诎:同“屈”,弯曲。¹⁵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¹⁶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¹⁷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舟尾横卧一楫(jí)¹。楫左右舟子²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jì)³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zhǐ),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注释:¹楫:船桨。划船用具。²舟子:撑船的人,船夫。³椎髻:梳成椎形发髻,属于词类活用。⁴衡:通“横”,横着。⁵攀:扳着。⁶啸呼:大声呼叫。⁷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⁸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其船背稍夷¹,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xū)²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³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船的顶面(一说底部)较平,作者的名字题写在上面,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字体的颜色是黑色。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注释:¹船背稍夷:船的顶部(一说底部)稍平。背,这里指船顶。夷,平。²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³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⁴钩:钩的形状。⁵了了:清清楚楚。⁶墨:这里的意思是黑。⁷篆章:篆字图章。⁸丹:红色。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¹,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ɡ)不盈寸²。盖简³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计算这一条船上统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啊,手艺技巧也实在是太神奇了!
注释:¹箬篷:用箬叶编的船篷。²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³简:挑选。同“拣”,挑选。⁴修狭:长而窄。

  主题思想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

  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可以没有。接着详细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令人既佩服王叔远雕刻之神,又赞赏魏学洢观察之细。刻者与写者,可谓是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了。从描写看,王叔远不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见地。他表现东坡赤壁之游,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与加工。譬如雕栏上的对联,右边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十月写的《后赤壁赋》,而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是苏东坡写于七月的《前赤壁赋》中的名句。虽然季节有点不对,但用以揭示东坡泛舟时的月夜之景,却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头的三人,神态逼真,直如图画,但却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东坡泛舟赤壁时,第一次只有一个客人,第二次有两个客人,均无姓名,并没有黄庭坚与佛印参加,现在王叔远把他们硬扯在一起,当然体现了他的思想寄托。大约是以佛印来体现东坡的禅味十足的空灵,而让黄庭坚这个挚友来安慰他的寂寞吧。

  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结尾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使文章如核舟一样,显得精细而完整,令人爱不释手。

  此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分段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参考资料:
1、 雷群明编著. 明代散文[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02.第231-232页
2、 刘青文主编. 无障碍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3.05.第419页

zhōu

wèixué míngdài 

    míngyǒuqiǎorényuēwángshūyuǎn néngjìngcùnzhī wéigōngshì mǐn rén zhìniǎoshòu shí wǎngyīnshìxiàngxíng qíngtài chángzhōu gàifànchìyún 

    zhōushǒuwěichángyuēfēnyǒu gāoèrshǔ zhōngxuānchǎngzhěwéicāng ruòpéngzhī pángkāixiǎochuāng zuǒyòu gòngshàn chuāngérguān diāolánxiāngwàngyān zhī yòu shāngāoyuèxiǎo shuǐluòshíchū  zuǒ qīngfēnglái shuǐxīng  shíqīngsǎnzhī  (ruòpéngzuò ruòpéng )

    chuántóuzuòsānrén zhōngéguānérduōránzhěwéidōng yìnyòu zhízuǒ  huánggòngyuèshǒujuàn dōngyòushǒuzhíjuànduān zuǒshǒuzhíbèi zhízuǒshǒuzhíjuàn yòushǒuzhǐjuàn yǒusuǒ dōngxiànyòu zhíxiànzuǒ wēi liǎngxiāngzhě yǐnjuànzhězhōng yìnjuélèi tǎnxiōng jiǎoshǒuángshì shénqíng huángshǔ yòu yòuzhīchuán érshùzuǒ zuǒguàniànzhūzhī  zhūshǔ 

    zhōuwěihéng zuǒyòuzhōurén yòuzhěchuíyǎngmiàn zuǒshǒuhéng yòushǒupānyòuzhǐ ruòxiàozhuàng zuǒzhěyòushǒuzhíkuíshàn zuǒshǒu shàngyǒu rénshìduānróng ruòtīngcháshēngrán 

    chuánbèishāo míngshàng wényuē tiānrénqiū shānwángshūyuǎn  ruòwén gōuhuàliǎoliǎo  yòuyòngzhuànzhāng wényuē chūpíngshānrén  dān 

    tōngzhōu wéirén wéichuāng wéiruòpéng wéi wéi wéi wéishǒujuàn wéiniànzhū duìlián míngbìngzhuànwén wéigòngsānshíyǒu érchángzēngyíngcùn gàijiǎntáoxiūxiázhěwéizhī  língguàizāi 

净土堂
净土堂
译文:人的结习从无开始,沦落沉溺穷尽了苦难之源。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
译文:轮回成为今世的人形时,才彻悟三种解脱的空门。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
译文:华堂中开辟一块洁净的地域,佛的图像清晰而且细微。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
译文:堂中焚烧清泠的檀香,诵唱着微妙的佛经。
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译文:我叩首拜谢唱经的法师,遥遥地忏悔在红尘中的昏聩。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稽首愧导师,超遥谢尘昏。
译文:寂灭并不是断绝,文字的讲解也不能分离。
曲讲堂
曲讲堂
译文:为什么要设置讲堂?因为有高士在这里讲经。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
译文:默然的妙语也要假托言语的宣讲,将沉默与宣讲分别是无知的言行。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
译文:中道与空相、假名本是一回事,何必要将名、相的区别分清?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
译文:希望能弃绝听闻所得,由思维而得到佛的真谛。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趣中即空假,名相与谁期?
译文:选择吉地用青茅盖成禅堂,青山团团围住虚白的建筑。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
译文:山花飘落在幽静的门前,忘机的禅客在禅堂端坐。
禅堂
禅堂
译文:涉及了有并非有意去取得,观照于空也不用去解析。
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发地结菁茆,团团抱虚白。
译文:天地万籁都有缘而生,喧闹当中也有深深的沉寂。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译文:心与物境本同一而无区别,正象鸟飞不留任何痕迹。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译文:新亭俯倚红色的栏杆,四周开满了美丽的芙蓉。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译文:晨风把清香吹送远处,湿润的彩花沾满露珠。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译文:鲜花潇洒地开在人世,高低俯仰有无数的姿容。
芙蓉亭
芙蓉亭
译文:我曾听过色、空的比喻,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译文:留连这深秋的月光,断断续续传来山寺的晚钟。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译文:高高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它曲曲折折穿过稀疏的竹林。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译文:竹子从笋箨中迸发苦节,青皮环抱空虚的竹心。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译文:俯身看桥下细细的溪流,抬头听山间萧萧的竹韵。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译文: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在嘲哳乱鸣。
苦竹桥
苦竹桥
译文:料想苦竹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休憩提供了绿荫。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柳宗元初贬永州,住龙兴寺,曾与和尚交往,探讨佛理。龙兴寺旧址在潇水东岸,永州芝山城南太平门内。当年寺里有和尚重巽,即巽公,是湛然的再传弟子,与柳交往颇深。故柳有《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并作《永州龙兴寺西轩记》赠巽上人。组诗《巽公院五咏》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写的是龙兴寺里有关事物和景色。前三首以议论入诗,直接谈佛理,后二首以写景见长,蕴藏禅理。

  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记载:龙兴寺里,有前刺史李承咥和僧人法林设置的净土堂,他们常在这里做法事。到此时已经二十多年了,净土堂的房屋损毁,佛像开裂崩塌。巽上人住在这儿,开始对此进行整理修复。刺史冯叙捐资修了大门,柳宗元则助修了回廊,使之焕然一新。巽上人,是已经修炼到了最高境界,理解最深教义的高僧。组诗第一首即以《净土堂》为题,记述重修净土院后佛堂修饰一新及诗人参与佛事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崇佛的心态。前四句为第一层:“结习自无始,沦溺穷苦源。流形及兹世,始悟三空门。”以议论开始,直接切题,从人生的苦难轮回中领悟到三种解脱的空门,即“我空、法空、空空”的佛道。二至八句为第二层:“华堂开净域,图像焕且繁。清冷焚众香,微妙歌法言。”细腻地描绘了在净土堂做佛事的情景:华堂的净土,清晰的佛像,焚烧的檀香,诵唱的佛经,历历在目,声声入耳。结尾两句“稽首媿导师,超遥谢尘昏”,诗人叩首拜谢唱经的法师,遥遥地向他忏悔自己在红尘中的昏聩。他要抛弃人世欲望的种种烦恼,向往不生不死的涅盘之门;诗人还相信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可见他受佛教的影响已到了执迷的程度。

  第二首《曲讲堂》,结构形式与前首大致相同。“寂灭本非断,文字安可离!曲堂何为设?高士方在斯。”从设置曲讲堂的必要性落笔,经文需要讲解,高士讲经需为之设置讲坛,那么,曲讲堂的设立就是天经地义的了。“圣默寄言宣,分别乃无知。趣中即空假,名相与假期?”进一步指出“默然的妙语也要假托言语的宣讲,将沉默与宣讲分开是无知的做法。”并认为中道与空相、假名本是一回事,不必分明名、相的区别。最后两句“愿言绝闻得,忘意聊思惟”,希望能弃绝听闻所得到的东西,通过认真思维而得到佛的真谛。全诗基本上是议论,充满佛教的术语,作者一心向往佛教的真谛,态度之虔诚,俨然一信徒。

  《禅堂》与前两者的内容密切相关,写的是三堂之一的“禅堂”。而在写作上稍有变化,先是描写:“发地结青茆,团团抱虚白。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像是一特写镜头,刻画出“禅堂”的特点:青茅盖成的禅堂,青山团团围住虚白的建筑。然后,由外及内,由物及人,山花飘落在幽静的门前,禅堂中坐着忘机的禅客,突出了禅客。禅客也自然包括诗人。中间一层,用禅语叙说对佛学的理解:涉及了有并非有意去取得,观照于全也不用去解析。天地万籁都有缘而生,喧闹当中有深深的寂静。对佛理的理解比较深透,是禅客(诗人)进入禅堂的收获。最后二句:“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表现了空有双亡、心境如一的境界,使诗意得到升华。

  前三首以议论为主,风格大致相近,后二首别具一格,以写景为主。五代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的诗句。芙蓉,一指荷花,二指木芙蓉。湖南多水乡,处处有莲荷。木芙蓉比一般花卉高大,枝叶繁茂就像小树,庭院,路旁均可栽种。故湖南有芙蓉国美称。信仰禅宗的王维,也有一首咏芙蓉花的《辛夷坞》:“木本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芙蓉亭》全诗分三层,以鲜艳美丽的芙蓉着墨,“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新亭里修建着红色的栏杆,四周开满了芙蓉鲜花。“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早晨的清风吹送了远香,寒冷的露水沾湿了鲜艳的色彩。前四句全是写景,像一副颜色绚丽、动静相间的水彩画。第二层“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继续描写芙蓉花。花朵潇洒地开放,呈现不同的姿态与容貌。芙蓉花盛开时,花朵缀满枝头,或白或红或黄,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特别令人惊奇的是,早晨开的白花,下午因为光合作用侧变成红色。“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笔锋一转,由花自然联想佛学中色、空的比喻,不知造物界到底是谁在巧夺天工,创造出芙蓉花这样美丽的景物。佛教谓有形的万物为色,并认为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故谓“色即是空”。诗中的“色”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花的颜色,又泛指世间事物。结句为第三层:“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从早到晚,留连芙蓉亭的美景,久久不愿离去。秋月中,诗人静听断断续续地传来山寺的钟声,向往佛学禅境的思想不言而喻。禅院中有如此美好的景物,佛经中更是诗人精神寄托的理想之地。诗熔风景诗、咏物诗、山水诗为一炉,情景交融,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最后一首《苦竹桥》,更像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苦竹,楚地湘南极普通的一种竹子,而且连名称都带有贬意。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诗意,将自己身世遭遇与不起眼的苦竹有机联系起来,寓意于有“苦竹”“虚心”的竹。诗的结构与组诗一致,分三层。前四句写实:“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突出危桥、幽径、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特写竹子的拔节,充分运用诗的想象,似乎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苦节,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诗中突出了“苦节”与“虚心”。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绢绢细流,抬头可以听到萧萧的竹声。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啁鸣归巢。既俯看,又仰视,还运用听觉。天边的太阳,近处的鸟鸣,一一入画,充满了生机。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投入她的怀抱,只能与“囚徒为朋”,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伤感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抒发感概“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这里的苦竹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人们的栖息提供了荫凉。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柳宗元选集》)诗除了咏苦竹桥之外,还写到竹林、小径、溪流、竹韵、落日、鸟鸣,故自然属于山水诗。

  前人对组诗的写作评价颇高,曾吉甫《笔墨闲录》说:“退之虢州《三堂二十一咏》,子厚《巽公院五咏》,取韵各精切,非复纵肆而作。随其题观之,其工可见也。“孙月峰评点:“五作俱就禅理发挥,最精妙。”汪森认为:“五诗极能因名立意,洗剔见工。然谈理而实诸所无,不若写物而空诸所有,在具眼者自当辩之。”蒋之翘指出:“五咏中《禅室》一首差胜。”孙昌武教授对《净土堂》《禅堂》也提出了批评:“这种诗,写法颇像六朝的玄言诗,是以诗的形式讲说平庸陈腐的佛理。”(《柳宗元传论》)由于内容上宣扬佛理,导致当今的选本一般不选该诗。吴文治教授独具慧眼,在世界文学名著文库《柳宗元选集》中选注了《芙蓉亭》《苦竹桥》二首。二诗的风格相近,特色各具,仅就诗题而言,前者鲜艳,后者暗淡。《芙蓉亭》描绘芙蓉,宣扬佛理如信手拈来,《苦竹桥》寓意深刻,从苦竹生发开去,抒发了遭贬的愤懑。要了解组诗,关键是要对柳的信佛有一个正确评价。不必为尊者讳,柳宗元的信佛是客观存在,不能简单地否定、肯定。首先,柳宗元贬谪永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精神摧残非常人所能承受,他之所以崇佛,是因为转移注意力,回避矛盾,以求解脱、安宁心情,这一点可以理解。其次,佛教虽不等于迷信,但也有迷信的成分。他在诗中宣传的“三空”、西方净土,流露出退避现实消极的人生哲学,这是应予批判的。再次,他对佛学有一个认识过程,通过钻研、扬弃,借它山之石,吸取佛学中对儒学相通、有用的内容,以儒统释,这是值得肯定的。此外,他对佛教也曾提出过批评。如对僧尼“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家蚕桑”表示不满,对禅宗谈空太过,造成离奇荒诞、戒律不存的弊病提出批评,对那些“假浮屠之形以为高”的“纵诞乱杂”者坚决予以反对。

xùngōngyuànyǒng--liǔzōngyuán

jìngtáng

jiéshǐlúnqióngyuán

liúxíngshìshǐsānkōngmén

huátángkāijìngxiànghuànqiěfán

qīnglěngfénzhòngxiāngwēimiàoyán

shǒukuìdǎoshīchāoyáoxièchénhūn

jiǎngtáng

mièběnfēiduànwénān

tángwèishègāoshìfāngzài

shèngyánxuānfēnbiénǎizhī

zhōngkōngjiǎmíngxiāngshuí

yuànyánjuéwénwàngliáowéi

chántáng

jiéjīngmáotuántuánbàobái

shānhuāluòyōuzhōngyǒuwàng

shèyǒuběnfēizhàokōngdài

wànlàiyuánshēngyǎoránxuānzhōng

xīnjìngběntóngniǎofēi

róngtíng

xīntíngzhūkǎnjiākāiróng

qīngxiāngchénfēngyuǎncǎihánnóng

xiāochūrénshìángduōróng

chángwénkōngzàoshuíwèigōng

liúliánqiūyuèyàntiáoláishānzhōng

zhúqiáo

wēiqiáoshǔyōujìngliáorào穿chuānshūlín

bèngtuòfēnjiéqīngyúnbàoxīn

kànjuānjuānliúyǎnglíngxiāoxiāoyín

chàchíxiàyāncháozhāmíngshānqín

liàngyàojīnyòngyǒuyīn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náng)¹初上九重关²,是日清都³虎豹闲。
译文:奏折闯过关卡送达朝廷,恰好这天虎豹被关禁闭。
注释:胡邦衡:胡邦衡,字邦衡。¹囊封: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秘密奏章,都用囊装起,以防泄露,也叫封事。²九重关:指朝廷。³清都:古代神话中天帝住的地方,据说清都共有九道门,南虎豹把守。
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百辟(bì)¹动容观奏牍²,几人回首愧朝班?
译文:百官们惊恐地看着密奏,却没有几人为怯懦羞愧。
注释:¹百辟:朝中大臣。²奏牍:书写奏章的简牍。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duò)南州瘴(zhàng)¹间。
译文:胡邦衡公忠义心名高北斗,却身堕南海边毒瘴之地。
注释:¹瘴海:有瘴气的(恶性疟疾流行的)滨海地区。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招贾生还。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招贾生¹还。
译文:用不着几年后公正评议,朝廷会将胡公重新召回。
注释:¹贾生:汉代贾谊,谪居长沙。
这首句指胡邦衡所上“封事”,“九重关”,君门九重,极言深不易达。第二句借天上的虎豹言“封事”上达帝前之不易。“清都”,这里以清都比朝廷,虎豹指奸臣和爪牙。第二句是补充第一句之意,因当天守关虎豹被关,所以“封事”能直达殿上。三四句写朝廷上的震动。“百辟动容”指大臣们看到奏牍时受惊之情。四句写奏牍的威力,不知有多少人感到素餐尸位的可耻。胡邦衡当时不过是枢密院编修官,能够挺身直言,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自愧不如,这句写得含蓄。以上四句喷薄而出,写朝廷一面。第五句转到胡邦衡仗义敢言的精神,可与日月争辉。普通夸赞名望高为泰山北斗,这里更说胡邦衡的声名高在北斗众星之上。六句一落千丈,名高北斗,却被贬到南海瘴疠之乡。“堕”字用得有力,和上句北斗星辰紧连,这样的人竞落到这等地步,充满了赞仰、同情和不平之意。一句天上,一句地下,大起大落。末二句又复振起,以贾生比胡邦衡,认为公道是非总不可泯,胡邦衡必然会很快召回朝廷。贾谊为了汉室的久安,上疏直言,受到大臣嫉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又为汉文帝召回。这两句用此典故,但加上“不待”“行”等字,既有对胡邦衡的祝福,对当时朝廷“公议”不出的批评,也含有对奸臣当道不会长久的信念。八句诗既是一气呵成,又极抑扬顿挫之致,大长正气。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834-836页

sòngbānghéngzhīxīnzhōubiǎnsuǒ ·

wángtíngguī sòngdài 

nángfēngchūshàngjiǔchóngguān shìqīngbàoxián 
bǎidòngróngguānzòu rénhuíshǒukuìcháobān 
mínggāoběidǒuxīngchénshàng shēnduònánzhōuzhànghǎijiān 
dàiniángōngchū hàntíngxíngzhāojiǎshēnghuán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一迳(jìng)¹森然²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译文:小径周围竹丛浓密显得寂静萧疏,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凉爽。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
注释:¹迳:同“径”。²森然:竹丛浓密的样子。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人怜直节¹生来瘦,自许²高材老更刚。
译文:人们怜惜竹子的直节生来就劲挺,我认为它有高超的才能,老了也会更加刚直不阿。
注释:¹直节:直干有节。唐人钱起《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遗,因而赠之》:“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徐夤《山阴故事》:“爱竹只应怜直节,书裙多是为奇童。”²自许:自夸;自我评价。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曾与蒿藜(lí)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译文:曾经和蒿藜一起经历雨露,最终随着松柏经历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¹学凤凰。
译文:烦请你能够爱惜那些根株还在的竹子,要把它送给伶伦,学习凤鸣。
注释:¹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人,乐器的发明者,能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音。制十二篇(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音,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柳宗元《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
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
双旌(jīng)¹汉飞将²,万里独横戈(gē)。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
译文:军中大旗猎猎作响,汉家大将将要挥师出征;看他横刀立马,气吞万里如虎。关塞悠远,春风难以企及,未到关前,就已经看不到春色了;关外,风卷沙尘,黄沙弥漫如云,遮天蔽日。
注释:¹双旌:仪仗用的旌旗。²汉飞将:指李广。
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pí)¹²绝漠³,烽戍(shù)隔长河。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译文:军中鼓声,悲壮激越,直达遥远的沙漠;戍台烽火,阻隔着浩荡的黄河。想到将军所去之地,在那阴山之北;慑于将军声威,入侵的强敌已经求和。
注释:¹鼙:军中所用小鼓。²悲:形容鼓声紧急,有酣畅之意。³绝漠:遥远的沙漠之地。⁴长河:黄河。⁵天骄:原意指匈奴,此处泛指强敌。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
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四十八,一作《送彭将军》。诗当作于作者任左拾遗时。当时朝中大臣自宰相以下,出牧奉使,必有钱郎二人饯行诗作,名重京畿。其格律为平起式首句不入韵格,用下平声五歌韵。中二联对仗自然。首句三拗四救,平仄规范。

  此诗风格近盛唐边塞诗。定州,在今河北。首联发端,把李将军比作汉飞将军李广。“万里独横戈”,评价甚高。“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颔联写戍边环境的艰辛。出句隐括《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黄云,沙尘暴,极言边塞荒凉。王维“黄云断春色”、李颀“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王昌龄“蓟门秋月隐黄云”、岑参“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高适“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鼓色悲绝漠,烽戍隔长河”。颈联写军旅的豪壮。鼓色,一作色鼓,军鼓。悲绝漠,使动用法,使绝漠悲,意为敌军闻风丧胆。对句流水,由于军威震慑,敌人入侵的烽火在黄河以北就隔断了。这两句是对出征后的祝愿,非实景。尾联劝诫,意思是不要赶尽杀绝。阴山路,敌人的退路。故兵法,围城三面,留一面让敌人逃跑,避免死战。只要打胜了,敌人要求和谈就可以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