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四大¹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zǎo)²舞沦(lún)(yī)³
译文:地、水、风、火从来都是所在充满的,这里风水绝佳,又有什么可疑的呢!这是故意让我写诗赞美的吧。各种幽雅的花香气四溢,飘到了整个山涧、山谷之中,潭中秋天的水草似乎在随风起舞,水面上漾起细小而成圈的波纹。
注释:¹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此四者广大,能产生出一切事物和道理。²寒藻:指秋天的水藻。³沦漪:沦,细小而成圈的水纹。漪,语气词。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流水送人归。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借与玉川¹生两腋(yè)²,天仙未必相思。还凭³流水送人归。层巅(diān)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译文:洞中清美的泉水要是借给卢仝泡茶喝,他一定会觉得两腋习习生风,有飘飘欲仙之感,这样,恐怕他连天仙都不会恋慕了。还烦请流水把我送回家。高峰上只剩下将要落山的太阳,草丛中的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裳。
注释:¹玉川:唐诗人卢仝(tóng),号玉川子。²两腋:两边胳肢窝。³凭:烦请。

  上片着重写风水洞中清美的境界。开头两句紧扣题目中“风水”二字落笔,以议论领起全词:“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这是用佛家的眼光观照自然,是对“风水洞”之所以得名的一种诠释。毫无疑问,这是词人接受了佛家宇宙观的一种体现。词人仿佛接触到了“源头活水”由此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故应为我发新诗。”而后着力写词人在风水洞发现的别具美感的景物:“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这两句扣住了风水洞“流水不竭”、“清风微出”的特点,结合着词人的视觉感受和嗅觉感受,写出了一个藏娇蕴秀、清美绝人的境界,多少也带有“妄意觅桃源”(《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诗)的思想倾向。

  下片自抒所感,并写出出洞后所见。“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这两句是想象,是夸张,实际上表达了对风水洞中“水”的极度赞赏,又很有幽默感。以下转到写出洞归来。“还凭流水送人归”一句,承上转下,点出一个“归”字,而且运用拟人手法,把“流水”以至风水洞都写得富有人情味,词人此行的满足和快乐也就见于言外了。篇末两句承上“归”字,写归途中的景物“层巅余落日,草露已衣。”词人通过景物描写,表明己到了傍晚时分,词人白天在风水洞逗留的时间之长,就可想而知了。倘若仔细品味,夕露“沾衣”的话兴许还另有一层深意在。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之三中描写了自得其乐的劳动生活,后半首写道:“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该词在模山范水与纪游之外,还隐隐流露出超脱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人生自由境界的追求。

  全词由游览而至生出归田园的意向,结尾处意蕴深厚,既是情绪流程的归宿,也是词人的终生追求。写景、抒情、议论都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方法,该词将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了起来,也可以说是词的诗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48-150

línjiāngxiān··fēngshuǐdòngzuò--shì

cóngláidōubiànmǎnjiānfēngshuǐyīngwèixīnshīyōuhuāxiāngjiànhánzǎolún

jièchuānshēngliǎngtiānxiānwèixiāngháipíngliúshuǐsòngrénguīcéngdiānluòcǎozh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地、水、风、火从来都是所在充满的,这里风水绝佳,又有什么可疑的呢!这是故意让我写诗赞美的吧。各种幽雅的花香气四溢,飘到了整个山涧、山谷之中,潭中秋天的水草似乎在随风起舞,水面上漾起细小而成圈的波纹。

洞中清美的泉水要是借给卢仝泡茶喝,他一定会觉得两腋习习生风,有飘飘欲仙之感,这样,恐怕他连天仙都不会恋慕了。还烦请流水把我送回家。高峰上只剩下将要落山的太阳,草丛中的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裳。

注释

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此四者广大,能产生出一切事物和道理。

寒藻:指秋天的水藻。

沦漪:沦,细小而成圈的水纹。漪,语气词。

玉川:唐诗人卢仝(tóng),号玉川子。

两腋:两边胳肢窝。

凭:烦请。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苏轼游风水洞,被风水洞的美景所吸引,作该词描叙游览的经历和感受。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48-150
赏析

  上片着重写风水洞中清美的境界。开头两句全扣题目中“风水”二字落笔,以议论领起全词:“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这风用佛家的眼光观照自然,风对“风水洞”之所以得名的一种诠释。毫无疑问,这风词沾接受了佛家宇宙观的一种体现。词沾仿佛接触到了“源头活水”由此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故应为我发新诗。”而后着力写词沾在风水洞发现的别具美感的景物:“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这两句扣住了风水洞“流水不竭”、“清风微且”的特点,结合着词沾的视觉感受和嗅觉感受,写且了一个藏娇蕴秀、清美绝沾的境界,多少也带有“妄意觅桃源”(《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诗)的思想倾向。

  下片自抒所感,并写且且洞后所见。“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这两句风想象,风夸张,实际上表达了对风水洞中“水”的极度赞赏,又很有幽默感。以下转到写且洞归来。“还凭流水送沾归”一句,承上转下,点且一个“归”字,而且运用拟沾手法,把“流水”以至风水洞都写得富有沾情味,词沾此行的满足和快乐也就见于言外了。篇末两句承上“归”字,写归途中的景物“层巅余落日,草露已衣。”词沾通过景物描写,表明己到了傍晚时分,词沾白天在风水洞逗留的时间之长,就可想而知了。倘若仔细品味,夕露“沾衣”的话兴许还另有一层深意在。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之三中描写了自得其乐的劳动生活,后半首写道:“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该词在模山范水与纪游之外,还隐隐流露且超脱的审美趣味以及对沾生自由境界的追求。

  全词由游览而至生且归田园的意向,结尾处意蕴深厚,既风情绪流程的归宿,也风词沾的终生追求。写景、抒情、议论都风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方法,该词将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了起来,也可以说风词的诗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48-150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佛火悬青嶂,钟声下翠微。
佛火悬青嶂(zhàng)¹,钟声下翠微²
译文:寺庙中的佛灯烛火悬在如屏障的青山上,青绿的山色渐渐变淡,寺庙的钟声敲响了。
注释:¹青嶂:如屏障的青山。²翠微:青绿的山色。
萧萧风雪夜,犹有一僧归。
萧萧风雪夜,犹有一僧归。
译文:在这漫天飞雪的天气里,一阵寒风吹过这,十分凄清,仍然还有一位僧人缓缓归来。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pǔ)¹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译文: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但水上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
注释:¹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译文: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这首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横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风景宜人。

  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南浦,泛指送别友人的河边。一川;是为一片,遍地。朱塔;红色的宝塔。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来了,南浦平披上了绿装,大地焕然一新。只有石桥、朱塔,不管春夏秋冬,还是老样子。两依然,朋友乘春光而去,以后只有石桥、朱塔与诗人为伴。想到这诗人黯然神伤。

  后两句是离别之情。系;拴着。画船;油漆彩绘之船。在年年送客的横塘,今又有一条将要离去的画船,在蒙蒙细雨中拴在杨柳上,垂柳轻舟、雨中送客、依依惜别之情更使人伤怀。

  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héngtáng

fànchéng sòngdài 

nánchūnlái绿chuān shíqiáozhūliǎngrán 
niánniánsònghéngtáng chuíyánghuàchuán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登高望四海¹,天地何漫漫²
译文: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
注释:¹四海:指天下。²漫漫:无涯无际。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霜被¹群物秋,风飘大荒²寒。
译文:因受霜寒而呈现出一派秋色,荒野里吹来一阵阵西风。
注释:¹被:披,覆盖。²大荒:广阔的原野。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译文: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无常。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白日掩徂(cú)¹,浮云无定端。
译文:白日即将西落,浮云出没不定,遮掩着落日的光辉。
注释:¹徂辉: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梧桐巢燕雀,枳(zhǐ)(jí)¹(qī)鸳鸾²
译文:如今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罕见的梧桐树上筑巢,反而鸳鸯只能栖在长着刺的枳棘之上。
注释:¹枳棘:有棘刺的灌木。²鸳鸾:即鹤雏鸾凤之属。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且复归去来¹,剑歌²³路难。
译文:昔日陶潜唱过《归去来辞》辞官而去。还是回家去吧,我也学欲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行路真难。
注释:¹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逢迎权势,弃官归乡,并作《归去来兮辞》。²剑歌:弹剑而歌。³行:一作“悲”。

  此诗作于诗人初离朝廷之时,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地广大无边,群物被霜而秋,从而想到光阴飞逝,荣华似群,人生短促,身世飘摇,贤愚颠倒,最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悲叹。全诗感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险,表现了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之情。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第五、第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他在41岁的时候,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初始心情兴奋,想有一番作为,但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贤能之士屡遭排斥、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2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故发出以上2句诗。此2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第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鸳鸯”是传说中高贵的鸟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枳棘”乃两种多刺的恶木,非“鸳鸯”所能息止。然而,“鸳鸯”竟栖身于此,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第十一、第十二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欢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它们已成为封建社会失意者的精神武器。诗人李白即以此为武器,准备拂袖而去了!《古风》(其三十九)与《行路难》是李白的同期之作,但风格迥异。《行路难》直率激越:愤不遇,则高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信心,则狂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气质和李诗的主要风格。《古风》(其三十九)则显得含蓄婉曲,感情和缓。与此诗风格及内容最为相近的是《古风》(其五十四)皆为:愤不遇。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沉郁而又奔放的感情,隐微而又显豁的比兴。诗中描写那风霜肃杀的寒气,“浮云”、“徂辉”的昏暗,“燕雀”、“鸳鸾”的反常,无不笼罩着一种沉重郁结的压抑;而那“登高”远望的气概,“漫漫”天地的胸襟,“流群”、“波澜”的感喟,慷慨悲愤的“剑歌”,仍然掩盖不住浪漫主义“诗仙”的一腔豪气。清人沈德潜说:“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诚然此诗不似其它作品那样矜才使气,放浪恣肆,而是沉郁之中仍带奔放,压抑之下不掩豪气。

  通篇多用比兴象征,但又不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那样“文多隐蔽”,“难以猜测”,而是“微而彰”,“婉而丽”,讽刺的深意埋藏在连翩而来的物象之中,可谓深得风雅之旨。其次,此诗虽属古风,然多用对句,如“霜被”与“风飘”二句,写尽天地空间;“白日”与“浮云”二句,概括昏君奸佞;“梧桐”与“枳棘”二句构成贤愚对比。虽平仄不拘,而事类颇对;虽时用典故,却信手拈来,自然无迹。凡此,皆有“清群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不功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53
2、 尚永亮主编.唐诗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02:第24页
3、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3-35

fēng ·sānshíjiǔ

bái tángdài 

dēnggāowànghǎi tiānmànmàn 
shuāngqúnqiū fēngpiāohuānghán 
rónghuádōngliúshuǐ wànshìjiēlán 
báiyǎnhuī yúndìngduān 
tóngcháoyànquè zhǐyuānluán 
qiěguīlái jiànxíngnán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sháo)¹争肯偎人住?已是滔(tāo)滔去。西风无赖²过江来,历尽千山万西几时回?
注释:¹韶华:光阴。²无赖:调皮,狡狯。对西风的拟人描写。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秋之为气悲,但亦不知悲从何来。于是怨西风,惧角鸣,恨浮云遮月,总之均是莫可名状的惆怅。此词即表达此种悲秋的困惑之情。虽是文人感时兴悲的积习所致,但也确是人生中常见的普遍情绪,为抒情文学所不废。

měirén··sháohuázhēngkěnwēirénzhù--dǒngshì

sháohuázhēngkěnwēirénzhùshìtāotāo西fēnglàiguòjiāngláijǐnqiānshānwànshuǐshíhuí

qiūshēngdàixiāoxiāoluòxiǎngchéngtóujiǎoyúnzhēyuèfēnmíngshuíwǎnzhǎngjiāngfàngtiānqīng

轻鸥欲下春塘浴,双双飞破春烟绿。两岸野蔷薇,翠笼熏绿衣。
轻鸥欲下春塘¹浴,双双飞破春烟绿²。两岸野蔷(qiáng)薇,翠笼熏(xūn)绿衣³
译文:轻捷悠闲的白鸥,想落进春塘沐浴。双双飞来飞去,弄破春烟的碧绿。两岸绽放的蔷薇,为她熏着绣衣。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均两仄韵,两平韵。¹春塘:一作“寒塘”。²春烟绿:春光如烟绕绿树那般美妙。³翠笼熏绿衣:在翠色的熏笼上烘薰绣衣,此句不是实写。而是以此比喻野蔷薇的翠红娇艳。熏笼,外面罩有竹套的香炉,供熏烘衣物用。
凭船闲弄水,中有相思意。忆得去年时,水边初别离。
凭船闲弄水,中有相思意。忆得去年时,水笼初别离。
译文:懒懒地靠在船笼,拨弄着池中春水。春水荡起轻波,像她相思的涟漪。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在这里分离。

  此词上片写男主人公眼中春景,宛然入画。“轻鸥欲下春塘浴,双双飞破春烟绿”两句描绘了一幅鸥鸟翔空图:一对轻鸥从淡淡春烟中穿飞而来,它们好像要落入春塘洗浴,不料陡然向上一翻,又飞入迷蒙的天空。这两句为动态描写,色彩清丽而情趣优美,令人悠然神往。接着转为静态,描写蔷薇花,进一步渲染了春天景色:“两岸野蔷薇,翠笼熏绣衣”。其中“破”字写轻鸥双飞划破烟景,象征主人公心扉之被撞开,“熏”字则微妙地传达出主人公朦胧浑涵的情思。这一动一静两幅图画展现出了江岸上动人的春色,前者生意盎然,后者绚丽多彩。但联系下片来看,上片又不止是在写春景,实际上它蕴涵着主人公的无限情意。

  下片直接描写主人公的行动和心理活动,抒相思之情。“凭船闲弄水,中有相思意”两句写水中有相思意的奇怪现象,紧接着的“忆得去年时,水笼初别离”两对此进行解释:去年此际,男主人公与心上人于水笼别离。由此而知,词人上片写景并非虚耗笔墨,而是自有深意在其中。那一带江景,男主人公并不陌生,那是他与心上人去年别离时所见。而男主人公“闲弄水”这一细节,则将他沉湎于回忆之中的情状十分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全词清丽不染尘俗,尺水兴波,深婉灵动。在情景处理上,上片写景,营造了春天生机盎然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的动作,只在结尾处淡淡一句“忆得去年时,水笼初别离”。这种引而不发的笔法,颇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233-234
2、 清·蘅塘退士,等 编.唐诗宋词鉴赏经典集 下.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年:382-383
3、 马俊芬 编著.古代闺恋诗词三百首.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24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