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译文:雪花落下,给植物披上了银装,一点颜色的都没有;在南边的树枝上有一些花,没有叶子。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译文:在小溪旁我都闻到了香味,抬头一看,只见梅花的影子映在农家的墙壁上。

zǎoméi

dàoyuán míngdài 

wànshùhán nánzhīyǒuhuā 
xiāngwénliúshuǐchù yǐngluòrénjiā 

译文

译文

雪花落下,给植物披上了银装,一点颜色的都没有;在南边的树枝上有一些花,没有叶子。

在小溪旁我都闻到了香味,抬头一看,只见梅花的影子映在农家的墙壁上。

道源

道源

暂无信息 ▶ 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玉骨¹那愁瘴(zhàng)²,冰姿³自有仙风。海仙时遣(qiǎn)探芳丛。倒挂绿风么凤。(么 同:幺)
译文: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它淡雅的姿态有着神仙般的风致。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
注释:¹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²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³冰姿:淡雅的姿态。⁴仙风:神仙的风致。⁵芳丛:丛生的繁花。⁶绿风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翻嫌 一作:常嫌)
素面翻嫌粉涴(wò)¹,洗妆不褪唇红²。高情³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翻嫌 一作:常嫌)
译文:它的素色面容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即使梅花谢了,而梅叶仍有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¹涴:沾污,弄脏。²唇红:喻红色的梅花。³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⁴“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风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翻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参考资料:
1、 李廷先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30-633
2、 刘长贺.宋代诗词典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368

西jiāngyuè ·méihuā

shì sòngdài 

chóuzhàng bīng姿yǒuxiānfēng hǎixiānshíqiǎntànfāngcóng dàoguà绿máoyāofèng  ( tóng yāo )
miànfānxiánfěn xiǎnzhuāngtuìchúnhóng gāoqíngzhúxiǎoyúnkōng huātóngmèng  (fānxiánzuò chángxián )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zhāo)王合五国之兵¹而攻齐,下七十馀(yú)城,尽郡(jùn)县之以属燕。三城²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³,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zhà)骑劫,卒(zú)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译文: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五国的军队,攻入齐国,连下七十多座城池,都划归燕国。还有三座城邑未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继位,中了齐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派骑劫代替他。乐毅逃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国大将田单用计骗了骑劫,打败燕军,收复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的领土。
注释:¹五国之兵:赵、楚、韩、燕、魏五国联军。²三城:指齐国的聊城、莒、即墨三城,都在今山东省。³用齐人反间:齐将田单放出谣言,说乐毅想反叛燕国,自己做齐王。燕惠王信以为真。⁴骑劫:燕国将领。⁵望诸君:赵国给乐毅的封号。⁶田单:战国时齐国大将,屡立战功,封安平君,被齐襄王任为国相。⁷诈骑劫:田单派人向燕军诈降,骑劫被蒙蔽;又用千余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扎苇草灌油,夜间点燃牛尾,猛冲燕军营帐,并以数千勇士随后冲杀,大败燕军,杀死骑劫。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bì)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¹乐毅,且谢之曰:“先王²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³。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xì),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译文:燕王后悔了,又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战败之机来攻燕,便派人去责备乐毅,又向乐毅表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将军,将军为燕攻破了齐国,为先王报了仇,天下人莫不震动。寡人怎敢一刻忘记将军的功勋啊!不幸先王抛弃群臣而去,寡人刚刚继位,左右蒙骗了寡人。不过,寡人派骑劫代替将军,只是因为将军长久在野外作战,所以调将军回国,休养休养,共商国是。将军却误信流言,和寡人有了隔阂,抛弃燕国而投奔赵国。为将军自己打算,固然可以;但是又怎样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恩情呢?”
注释:¹让:责备。²先王:燕惠王之父燕昭王。³左右误寡人:指燕惠王左右亲近的人造谣。⁴过听:误信流言。⁵隙:隔阂。⁶捐:抛弃。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nìng)¹,不能奉承²先王之教,以顺左右³之心,恐抵(fǔ)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dùn)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¹⁰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译文:望诸君乐毅便派人进献书信,回答惠王说:“臣不才,不能奉承先王的遗命,顺从大王左右的心意,恐怕回来受到刀斧之刑,以致损害先王知人之明,又使您亏于君臣之义,只得投奔赵国,承担了不贤的罪名,也不愿表白。现在大王派人来数说臣的罪过,恐怕大王左右不能体会先王重用臣的理由,也不明白臣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意,才敢写信答复大王。
注释:¹不佞:没有才智。谦词。²奉承:秉承,领受。³左右: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表不敢直接称对方,只称呼对方的左右执事者。⁴抵:遭受。⁵斧质:刀斧与砧板,杀人的刑具。⁶足下:对对方的尊称。古时用于尊者,后代只用于同辈。⁷不肖:不贤。自谦之词。⁸为辞说:用言词辩解。⁹侍御者:侍侯国君的人,实指惠王。¹⁰畜幸:畜养宠信。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shòu)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¹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zhuó)²³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qīng)。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译文:“臣听说,贤圣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赏给自己的亲人,只有立功多的才授予;不把官职随便授予自己宠幸的人,只有才能相当的才任命。所以,考察才能而授官,是成就功业的君主;根据德行而结交,是树立名声的贤士。臣以所学的知识来观察,觉得先王处理国事,高于世俗的理想,因此借用魏王的使节,得以到燕国亲身考察。先王对臣过看重,从宾客中选拔出来,安置在群臣之上,不与王室的长辈商量,便任命臣为亚卿。臣自以为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免于罪过,也就毫不辞让,接受了任命。
注释:¹假节:凭借符节。节,外交使臣所持之凭证。²擢:提拔。³之:我。⁴乎:同“于”,从。⁵亚卿:官名,地位仅次于上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bà)¹之余教²而骤(zhòu)³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¹⁰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¹¹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dùn)走莒(jǔ)¹²,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¹³陈于元英¹⁴,故鼎¹⁵反乎历室¹⁶,齐器设于宁台¹⁷。蓟(jì)¹⁸之植,植于汶篁(huáng)¹⁹。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²⁰,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译文:先王命令臣,说:‘我跟齐国积累了深仇大恨,那怕国小力微,也想报齐国之仇。’臣回答说:‘齐国本来有霸主的传统,打过多次胜仗,熟悉军事,长于攻战。大王如果要伐齐,必须发动天下的兵力来对付它。要发动天下的兵力,最好是先同赵国结盟。还有淮北,本是宋国的土地,被齐国独吞了,楚魏两国都想得一份。赵如果赞同,约同楚魏尽力帮助,以四国的力量进攻,就可大破齐国了。’先王说:‘好!’臣便接受命令,准备符节,南下出使赵国。很快回国复命,发兵攻齐。顺应上天之道,倚仗先王的声威,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都随着先王进兵济上而为燕国所有了,济水上的燕军,奉令出击,大获胜利。士卒轻装,武器锐利,长驱直入,攻占齐都。齐王逃奔至莒,幸免一死。所有的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归燕国所有。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上,燕国的宝鼎又运回历室殿,齐国的宝器都摆设在燕国的宁台。原来树立在蓟丘的燕国旗帜,插到齐国汶水两岸的竹田。自从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勋能赶上先王。先王很惬意,认为臣没有贻误他的命令,所以裂土封,使臣得比于小国诸侯。臣不才,自信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免于罪过,因此毫不推辞而接受了封爵。
注释:¹霸国:齐桓公曾称霸诸侯,故称齐国为霸国。²余教:留下的功绩。³骤胜:多次战胜。⁴遗事:往事。⁵闲:同“娴”,娴熟,熟练。⁶甲兵:铠甲兵器,借指军事。⁷径:直接。⁸淮北:淮河以北地区,是齐国属地。⁹宋地:今江苏铜山、河南商丘、山东曲阜之间的地区,为齐所吞并。¹⁰河北:黄河以北。¹¹济上:济水旁边。¹²莒:今山东莒县。¹³大吕:钟名。¹⁴元英:燕国宫殿名。¹⁵故鼎:指齐国掠夺的燕鼎,复归燕国。¹⁶历室:燕国宫殿名。¹⁷宁台:燕国宫殿名。¹⁸蓟丘:燕国都城,今北京市西南。¹⁹汶篁:齐国汶水边的竹田。²⁰不顿命:不辜负使命。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¹,蚤(zǎo)²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³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niè)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译文: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让它废弃,所以才能记载于史册;有预见的贤士,成名之后决不让它败坏,所以为后世称赞。像先王这样报仇雪恨,征服了万辆兵车的强国,没收它八百年的积蓄,直到逝世那天,还留下叮嘱嗣君的遗训,使执政任事的官员能遵循法令,安抚亲疏上下,推及百姓奴隶,这都是能够教育后世的啊。
注释:¹春秋:指一般史书。古代编年史都叫春秋。²蚤:通“早”。³八百岁:从姜太公建国到这次战争约八百年。⁴庶孽:妾生的儿子。⁵施:延续普及。⁶萌隶:指百姓。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臣闻善作者¹不必善成²,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xū)说听乎³(hé)(lǘ),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chī)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译文:“臣听说,善于创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终。从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夫差不这样做,将伍子胥赐死后装入皮囊,投于江中。夫差却不信伍子胥的预见能够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还不改变他的怨愤。
注释:¹善作者:善于开创事业的人。²善成:善于守业。³乎:同“于”,被。⁴远迹:在远处留下足迹,指长途伐楚。⁵郢: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西北。⁶鸱夷:皮革制的口袋。⁷先论:预见。⁸量:气量。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¹毁辱之非,堕(duò)²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译文:所以,脱身免祸,保伐齐的大功,用以表明先王的业绩,这是臣的上策。遭受诋毁和侮辱的错误处置,毁害先王的美名,这是臣最大的恐惧。面临着不测之罪,却又助赵攻燕,妄图私利,我决不干这不义之事。
注释:¹离:通“罹”,遭受。²堕:败坏。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译文:“臣听说,古代的君子,和朋友断绝交往,也决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表白。臣虽然不才,也曾多次受过君子的教诲,只是恐怕大王轻信左右的谗言,因此冒昧回信说明,希望您多加考虑。”

  燕王哙时,齐湣王因燕乱起兵攻燕,掳掠燕国宝器运回齐国。燕人共立太子平为燕昭王。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的军队攻破齐国。后来燕国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乐毅被迫出逃,齐人大破燕军。燕惠王因而写信给乐毅,乐毅写这封信来回答。

  乐毅针对燕惠王来信中说的“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从两方面予以回答:第一,写他为了报先王知遇之恩,作了详尽规划,再率军队彻底报了积怨。第二,考虑到“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所以“负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免得“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从而保留先王知人之明。这第二点,正是回答惠王责备他的“弃燕归赵”。最后再说明“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他在回答第二点时只用典而不点破,正是“不出恶声”;他不避“遁逃奔赵”,正是“不洁其名”。这封信,回答燕惠王的责问,措辞极为婉转得体;又恰到好处地显示出作者的善于谋划,善于用兵,以及善于全身保名。靠君臣知遇来建功立业,是古代不少有才能的人的愿望,所以这封信成为历代所传诵的名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yóu)¹居山阴²,夜大雪,眠觉³,开室,命酌酒,四望皎(jiǎo)。因起开(páng)(huáng),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¹⁰,即¹¹便¹²夜乘小舟就¹³之。经宿方至¹⁴,造门不前而返¹⁵。人问其故¹⁶,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睡醒后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酒,向四处望去,一片洁白光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起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就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没有进去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注释:¹王子猷: 名徽之,字子猷。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²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³眠觉:睡醒。⁴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⁵因:于是。⁶左思: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⁷招隐:田园诗名,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⁸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⁹时:当时。¹⁰剡: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州。¹¹即:即刻。¹²便:就。¹³就:到,去。¹⁴经宿方至: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经,经过。方,才。¹⁵造门不前而返: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造,到、至。¹⁶故: 原因。

wángyóuxuěfǎng访dài

liúqìng nánběicháo 

    wángyóushānyīn xuě miánjué kāishì mìngzhuójiǔ wàngjiǎorán yīnpánghuáng yǒngzuǒ zhāoyǐn shī dàiāndào shídàizàishàn biàn便chéngxiǎozhōujiùzhī jīngxiǔ宿fāngzhì zàoménqiánérfǎn rénwèn wángyuē  běnchéngxìngérxíng xìngjìnérfǎn jiàndài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
三义塔¹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²遗鸠³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
译文:三义塔是为纪念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那只被救而又死去的鸽子,并埋葬其遗骨之塔。此塔修建于日本,是当地爱好和平的农民共同修建的。
注释:¹塔:对冢上立碑的美称。²三义里:当时上海闸北的一个里弄,焚毁于1932年1月上海抗战中。³鸠:即鸽子,日本人称为“堂鸠”。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奔霆飞熛(biāo)¹歼人子,败井²颓垣(yuán)³剩饿鸠(jiū)
译文:日本强盗轰炸上海闸北人民,饥饿的鸽子在瓦砾堆中幸存。
注释:¹奔霆飞熛:指激战中枪炮和炸弹的轰击焚烧。霆:疾雷;熛:火焰,原作“焰”。²败井:被毁坏了的井。³颓垣:倒塌了的墙。垣:墙。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偶值¹大心²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yíng)³
译文:偶然遇到好心肠的日本友人,把这只劫后的鸪子带回东瀛。鸽子死了还建筑起高塔纪念,日本农民常把它记挂在心田。
注释:¹值:碰到。²大心:宽厚的心。³瀛洲:传说东海中的神山名,这里是指日本。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精禽¹梦觉仍衔石,斗士²诚坚共抗流³
译文:如果死去的鸽子从梦中醒回,将化作精卫鸟衔石填平东海。
注释:¹精禽:指精卫鸟。²斗士:指中日两国的反法西斯战士。³抗流:抗击当时世界上的法西斯逆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度尽劫波¹兄弟在,相逢一笑泯(mǐn)²恩仇。
译文:消除战争种下的仇恨的种子,中日两国人民必将同仇敌忾。
注释:¹劫波:佛教用语,这里是指长时期的意思。²泯:消去。
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西村博士¹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²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³。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译文:西村真琴博士在上海战后救了一只失去家园的鸽子,并把这只鸽子带回到日本喂养,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可是,鸽子最终还是死掉,遂为鸽子建冢以埋葬鸽子的尸骨,并且为冢的落成征求诗文,所以草率的写了这首七律,姑且表达深远的情谊罢了。
注释:¹西村博士:西村真琴(1883-1956),日本生物学家。一·二八事变时曾来上海。²持归:带回日本去。³化去:死去。⁴遐情:远道来的情谊,指从日本来征求题咏。云尔:罢了。

  这是一首咏物寄情的七言律诗。这也是一首应友人征请题咏的酬对诗。

  这种诗在旧体诗中数量较多,一般都是通过写物寄托诗人的个人情怀;特别是出题而咏,多就事论事,很少生发开去表现出深广的主题。但作者鲁迅的这首诗却借一小的具体事物——一只鸽子,一座为埋鸽而建的塔冢,生发出一个巨大深广的主题,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侵略,更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者严加区别,指出两国人民情如兄弟,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待到“劫波”逝去,中日两国人民就将友好下去。

  这首诗的小引及诗后的跋文,对诗中所咏之物以及写诗的因由都交代得很清楚。言虽不多,但有两点异常突出:鸽子是上海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引起的“一.二八”事件)闸北炮火下的剩存者;是日本友人将鸽子“持归养之”,鸽子死后又“建塔以藏”,表现出非一般的做法和感情。全诗正是从这两点出发来立意、写实、遐想、抒情。

  诗的前两联通过一个鸽子的遭遇,写出了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又写出了日本人民不同于日本侵略者。后两联是作者的抒情和议论,并寄以重归和好的希望。这首诗爱憎分明,构思完整、思想深邃。

  这首诗的首、颔两联完全是写实。“奔霆飞螵”、“败井颓垣”形象地写出了日寇飞机轰炸上海闸北时的情景:炸弹轰响,烈焰飞腾,墙倒屋塌。“歼人子”是写死于血泊中的无辜平民百姓;“剩饿鸠”则点出这只“丧家之鸽”,它既是日本侵略者炮火下的幸存者,又是帝国主义野蛮屠杀的证据。然而,日本人民并不同于日本侵略者,他们怀着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把这只“饿鸠”带回国内,精心喂养,死后又“建塔以藏”。这不是一般的“善心”,不是一般的“人道主义”,其意分明表露了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无声抗议,表露了对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抱有深深的同情和歉疚。

  颈、尾两联则驰骋作者的遐想,抒发着作者的感情。作者由死去的“饿鸠”联想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精卫鸟。这是一只具有极大意志力和毅力的神鸟。不过它衔石填海是为报自己溺水之仇,鲁迅要说的饿鸠复活衔石填海则是要填平隔开中日两国人民的沟壑,使两国人民友好相通。

  这从紧接着的下一句“斗士诚坚共抗流”的诗意可看出来。因为中国人民自不必说,日本的反战人士(这里以西村博士为象征,为代表)也在抗拒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诗的尾联表现的思想感情,它表明作者超前的眼光 :超越艰难的当下,看到美好的将来,到那时,站在历史的高度回过头来看这一段往事,不快的记忆将烟消云散,留下的只能是两国人民的兄弟情谊。

  作者鲁迅的这一眼光和信念不仅在这首诗中写出,就在写这首诗数月前他在为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死难时,发给小林家属的唁电中就明确表示:“中日两国人民亲如兄弟,资产阶级欺骗人民,用血在我们之间制造鸿沟,并且继续制造。但是无产阶级和它的先锋队正在用自己的血来消灭这道鸿沟。……”此后,在1935年为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写的序中也说:“据我看来,中国和日本的人们之间,是一定会有相互了解的时候的”;尽管他接着又说“现在却不是这时候”,但他相信这一天迟早总会到来。这表明作者鲁迅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广阔的胸怀。

  总观全诗,作者对一件细小具体的事物,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之光照射,通过阶级的和历史的分析,生发出巨大深广的主题。全诗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巧妙用典,虽写悲痛之事(上海战火,鸽子死去),却情调高扬,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为情深意长,有鼓舞力量。所以说这首诗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也可以说这首诗是一首高亢激越的国际主义赞歌。

参考资料:
1、 王景山.鲁迅名作鉴赏辞典.北京市: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951-952页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¹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让自己停留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因为不与人争,故于做人处事时,不会过于彰显一已的立场,而招至或激化矛盾。
注释:¹上善:至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解决温饱,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豫(yù)¹兮,若冬涉川²;犹³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shú)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译文: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注释:¹豫:一种野兽的名称,它性多疑,在此指迟疑谨慎的意思。²川:小河。³犹:一种野兽。⁴涣:疏散。⁵朴:未经雕琢的木头。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译文: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译文: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bì)而新成。
译文: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译文: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所以圣人掌握万事归一的法则,可以治理天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译文:不单凭自己所见,反能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反而受尊敬,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劳,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唯有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译文:踮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译文: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妄自尊大的人不会长进。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译文: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善行无辙(zhé)迹;善言无瑕(xiá)(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译文:有德君王为民做事不留痕迹(人民不会发现);发布法令没有瑕疵(人民也不会知道);为民谋划不用器具(会自然繁荣);关城门不用栅梢(敌人)不可开;与邻国结交不用约定无人能离解。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译文:所以圣人总是以善对待人民,无人可弃;以善用物,无物可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译文:所以说“以善待人的君王”是“不以善待人的君王”的老师;“不以善待人的君王”是“以善待人的君王”的借鉴。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如果不敬重老师,不爱惜借鉴,虽有聪明才智治国之时也完全迷惑,这就是我所谓的妙招。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译文:真实的话往往不好听,好听的话往往不真实。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译文:会辩论的人不强词夺理,强词夺理的人不会辩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译文:明白大道规律的人不会自认渊博,自认渊博的人不会明白大道规律。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译文: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