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
吾闻橘中之乐¹,不减商山²。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³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
译文:我听说在橘林中游玩,自然少不了要说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怎能说霜后的橘子不能吃,秦末汉初东园公等四位老人不是就在橘林中游戏吗?感悟这人世间的泡影,把千里江山隐藏在一瓣橘子的斑点之中。
注释:¹橘中之乐:乃指一典故,语出《玄怪录.巴邛人》,巴邛人在自己的橘园中,发现有两个橘子特大,剖开后看到每个橘子里有两个白发红颜老人在其中游戏,以为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四皓,只可惜不能根深蒂固,以致被愚人摘下。他们随即从袖中抽出一草根,化为飞龙,四人乘龙高飞远去。作者由此得出结论,人生是虚幻的,世界之大,其实只是一个斑点,一片枣叶,可以纳入小小的芥子之中:“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余,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这是地地道道的佛家观点。尚在太守任上,苏轼已陷入佛家的泥潭中去了。²商山:位于陕西省丹凤县城西7.5公里丹江南岸。不仅以名夺人,更兼极富诗情画意,历来为人们所向往。³四老人者:四老人与商山有关,当指商山四皓。分别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后用“商山四皓”代指贤人。
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 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
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袅(niǎo)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zhǔ)之苍湾。 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huán),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
译文:手举大枣的叶子很容易,汇集芥子却是多么困难。应该像贤德的安定王这样豁达开朗,把超脱的想象寄托于人世间。犹如袅袅的春风,清闲地飘荡在天宇之上。吹动洞庭的滔滔白浪,涨满了北方大河的苍湾。携着佳人—起去那里游览,让清风吹拂我们的鬓发和佳人的发髻。让黄色的骏马带领许多随从,卷起震撼湖泽的威力一起奔腾而来。
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烝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
(róu)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烝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yīng),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chī)¹,款木门之铜镮(huán)²
译文:掺糅上江米和大米的稻草,铺垫上三棱形的菅草。忽然间蒸气升腾冰水化解,随即酿出的酒犹如珍珠像泪水一样滴落下来。用翡翠色的勺子和银质的酒器,穿戴上装饰着紫色珠络的青色纶巾。随着运酒车上类似猫头鹰状的酒囊,叩敲木门上的铜环。
注释:¹鸱夷:一指革囊,一指盛酒器。根据语言环境定其义。²镮:通“环”。圆形有孔可以贯穿的东西:耳~。指~(戒指)。
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
分帝觞(shāng)¹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máo)²
译文:分享帝王酒觞里剩下的那一部分残酒,所幸的是公子德麟并不吝啬。我急忙洗净了酒杯起来品尝,驱散腰腿麻木憋痛的顽疾。好像三江的大水都在这一口豪饮之中,气吞大江中的鱼龙和神鬼。忽而如醉,忽而如梦,脑子里景色纷纭,开始有些疯疯癫癫。
注释:¹帝觞:帝王的酒器。²髦蛮:语出《诗·小雅·角弓》:“如蛮如髦。”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鼓包山之桂楫,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
鼓包山之桂楫(jí),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¹于渺茫,吊夫差²之惸(qióng)(guān)
译文:摇起用巴山上桂树做成的船桨,叩开林间琼楼仙屋的门。醉卧在凛冽松风中瑟瑟地缩紧身体,掬起春天里潺潺的清泉。追随着春秋时期越国的名士范蠡到渺茫的幻影之中,追忆和凭吊吴王夫差那孤单的身影。
注释:¹范蠡:春秋战国末期楚国人,后入越,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舟泛海而去,至齐,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²夫差: 即姬夫差(?-前473) 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6-前473)阖闾次子。曾大败越国,与晋争霸,适逢晋室内乱,夫差一度夺得霸主地位。后连年征战,民生凋敝,被越国所灭,夫差自杀。
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属此觞于西子¹,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译文:叮嘱不幸的西施姑娘用这杯酒,洗刷因亡国的愁怨而衰老的容颜。跌跌撞撞地赶路,衣服鞋袜惊起阵阵涤尘,失去了舞动袍袖、弯腰弓背的姿势。醒来后作了这篇赋,呈送给公子说: “哈哈!我的话夸张夸大了,敬请公子替我作些删改。”
注释:¹西子:即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听说在橘林中游玩,自然少不了要说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怎能说霜后的橘子不能吃,秦末汉初东园公等四位老人不是就在橘林中游戏吗?感悟这人世间的泡影,把千里江山隐藏在一瓣橘子的斑点之中。

手举大枣的叶子很容易,汇集芥子却是多么困难。应该像贤德的安定王这样豁达开朗,把超脱的想象寄托于人世间。犹如袅袅的春风,清闲地飘荡在天宇之上。吹动洞庭的滔滔白浪,涨满了北方大河的苍湾。携着佳人—起去那里游览,让清风吹拂我们的鬓发和佳人的发髻。让黄色的骏马带领许多随从,卷起震撼湖泽的威力一起奔腾而来。

掺糅上江米和大米的稻草,铺垫上三棱形的菅草。忽然间蒸气升腾冰水化解,随即酿出的酒犹如珍珠像泪水一样滴落下来。用翡翠色的勺子和银质的酒器,穿戴上装饰着紫色珠络的青色纶巾。随着运酒车上类似猫头鹰状的酒囊,叩敲木门上的铜环。

分享帝王酒觞里剩下的那一部分残酒,所幸的是公子德麟并不吝啬。我急忙洗净了酒杯起来品尝,驱散腰腿麻木憋痛的顽疾。好像三江的大水都在这一口豪饮之中,气吞大江中的鱼龙和神鬼。忽而如醉,忽而如梦,脑子里景色纷纭,开始有些疯疯癫癫。

摇起用巴山上桂树做成的船桨,叩开林间琼楼仙屋的门。醉卧在凛冽松风中瑟瑟地缩紧身体,掬起春天里潺潺的清泉。追随着春秋时期越国的名士范蠡到渺茫的幻影之中,追忆和凭吊吴王夫差那孤单的身影。

叮嘱不幸的西施姑娘用这杯酒,洗刷因亡国的愁怨而衰老的容颜。跌跌撞撞地赶路,衣服鞋袜惊起阵阵涤尘,失去了舞动袍袖、弯腰弓背的姿势。醒来后作了这篇赋,呈送给公子说: “哈哈!我的话夸张夸大了,敬请公子替我作些删改。”

注释

橘中之乐:乃指一典故,语出《玄怪录.巴邛人》,巴邛人在自己的橘园中,发现有两个橘子特大,剖开后看到每个橘子里有两个白发红颜老人在其中游戏,以为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四皓,只可惜不能根深蒂固,以致被愚人摘下。他们随即从袖中抽出一草根,化为飞龙,四人乘龙高飞远去。作者由此得出结论,人生是虚幻的,世界之大,其实只是一个斑点,一片枣叶,可以纳入小小的芥子之中:“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余,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这是地地道道的佛家观点。尚在太守任上,苏轼已陷入佛家的泥潭中去了。

商山:位于陕西省丹凤县城西7.5公里丹江南岸。不仅以名夺人,更兼极富诗情画意,历来为人们所向往。

四老人者:四老人与商山有关,当指商山四皓。分别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后用“商山四皓”代指贤人。

鸱夷:一指革囊,一指盛酒器。根据语言环境定其义。

镮:通“环”。圆形有孔可以贯穿的东西:耳~。指~(戒指)。

帝觞:帝王的酒器。

髦蛮:语出《诗·小雅·角弓》:“如蛮如髦。”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范蠡:春秋战国末期楚国人,后入越,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舟泛海而去,至齐,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夫差: 即姬夫差(?-前473) 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6-前473)阖闾次子。曾大败越国,与晋争霸,适逢晋室内乱,夫差一度夺得霸主地位。后连年征战,民生凋敝,被越国所灭,夫差自杀。

西子:即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横笛。
(de)皪(lì)¹两三枝,点破暮烟²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bàng)玉奴³横笛。好¹的皪:光亮、鲜明貌。²暮烟:傍晚的烟雾。³玉奴:美女。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
月华¹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²。欲向梦中飞蝶³,恐幽香难觅。¹月华:月色。²苔石:长着青苔的石头。³飞蝶:用梁祝典故,二人两爱而无法长相守,最后化成彩蝶翩翩飞舞。

  陈亮的这首词初看是咏梅,但并不单纯是为了咏梅,而是有所寄托,作者想借梅的高风亮节来比喻自己的卓尔不然。

  词的上片,作者用凝炼的画笔,似乎毫不经意地就点染出屋角檐下那两三枝每天都见到但并未留心过的梅的绰约风姿。“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的皪”,用这两字点出梅花的秀洁,但也只有两三枝,故并不显得繁艳。而在“苍碧”的暮烟衬托下,却还是十分醒目,所以特用“点破”二字,以示不凡。作者笔下没有给读者一个鲜花锦簇的热烈画面,而只以“两三枝”相点缀,似乎显得冷清。这是因为梅开于冬春之际,这使它与姹紫嫣红的春花不同,它的开放,要经受一番与严寒的搏斗。梅以虬劲的枝干和甚至显得稀疏的花朵,在万卉凋零的严寒中向世界显示了它独出的英姿,这孤傲给人以特殊的美感。人们折梅或画梅,往往只取一两枝,正不以繁华似锦为美。因此,词中“的皪两三枝”确是恰到好处的。而且,正因其少,才给人以“点破”“暮烟苍碧”的感觉。接下来,词人用带有主观情意的“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吹笛”,使这梅介入人事,并赋予它以情感。

  词的下片更以抒情为主。换头两句不仅有承转作用,而且极力渲染夜色,造成一种优美静谧的境界,为写朦胧梦境创造条件。然后,作者别出心裁地以梦中化蝶、追踪香迹抒发自己对梅的喜爱和追求之情,乃更出新意。再续以“恐幽香难觅”一句为结,却言梦中虽可化蝶穿花,却因无法再寻觅到梅的幽香而若有所失,写出爱梅人对梅可见而不可及的微妙心理。如此虚虚实实、或梦或醒,既真切而又光怪陆离,把这梅的品格和词人的心境交织在一起来写,表达得曲折尽意,饶有余味。

  借物咏怀的手法,是中国魏晋之际的阮籍首创,他用此法创作了80多首诗词,此后,很多身居战乱中怀才不遇的诗人常采用这种手法来借物寄心,写怀述志。“咏梅”更是历代诗词作家耳熟能详的题材。所以,关于梅,无论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总难免除落入俗套之运。像众所周知的梅的高洁品格,这当然是必须突出的重点,但若纯粹地只从这点着眼,就势必会步前人后尘。如何从这里独辟蹊径,写出新意,那就得看作者的功力了。陈亮的这首诗词,从表面上看,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惊人之语,运用历史典故亦不多。但仔细品读,便会发现它仍是以新的手段写出新的志趣,并未落入前人窠臼,而实在是独具一格,精妙独到。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651-1652
2、 郭晓慧.全宋词全注全评(三):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2117-2118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¹²渡河,公竟渡河!
译文:你不要涉水渡河啊!你却一定要涉水渡河!
注释:¹公:对年长男子的尊称。²无:同“毋”,禁止之辞,不要,不可以。
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渡河而死,当¹奈公何!
译文:未曾渡过却淹死在河里!拿你怎么办呢!
注释:¹当:一作“将”。

  《公无渡河》是汉乐府里最短的歌辞,和汉乐府最长的《孔雀东南飞》同是写夫妇的殉情之作。全诗四句,一气呵成,每句一顿,每顿愈深,叙述出悲惨事件的完整过程,抒发诗人惋惜、悲痛、悔恨之情,真切而深刻。

  全诗虽只有十六字,里面却是蕴含了丰沛的情感和激烈的心理冲突:“公无渡河”表警止;“公竟渡河”表惊叹;“渡河而死”表哀叹;“当奈公何”表无奈。此诗叙述方式上用的是第二人称,这是面对逝者倾诉亲人悲泣与哀悼的表达方式。诗歌以妇人的口吻,通过妇人对丈夫行为发展的话语反应过程,有效地表达出妇人在面临丈夫遇难全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开始是急促的警告阻止,阻止失败后的惊呼,在面对已经预知的悲剧发生后的哀戚,之后是无法阻止悲剧发生的无力感。虽然文字浅显,但是,每一句里面都蕴含了无可复制的情感,每一句都是一次情感矛盾的深化。最后一句含不尽之意,甚至可以将它引申解读为“当奈公何?当奈我何!”女主人公在这一刻的心理矛盾达到了极点,最终她选择了殉情,这也令目击者和传诵这个故事的人不胜感伤因而为之传唱不息。全诗以“河”为韵,前三句都有“河”字,这是诗中主人公遇难之所在,亦是诗人目击心伤之所在。全诗以“公”字与“河”字连锁全篇,体现了诗人全部思绪倾注萦系于此,造成回环往复、缠绵凄恻、沉痛莫名的艺术效果。

  这首歌辞总共只有四句,明白简洁,但其情调则悱侧凄怆,蕴藉深厚,直入于人类心灵的深处,表达了一位妇女对亲人的真挚感情。面对着咆哮的无情河水,她长歌当哭,继以身殉。这个惨剧,似乎能够向人们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要慎所往,尤其是在世态无常、前路莫测的关头切不可轻举妄动,以免招致祸殃。这也是能引起人们共鸣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2-83
2、 宫月.《公无渡河》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1):17-20

kōnghóuyǐn

míng liǎnghàn 

gōng gōngjìng 
ér dāngnàigōng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燕雁无心¹,太湖²西畔(pàn)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³黄昏雨。
译文:北方的鸿雁羡慕飞鸟的自由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翻飞。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
注释:¹燕雁无心:羡慕飞鸟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燕雁:指北方幽燕一带的鸿雁。²太湖:江苏南境的大湖泊。³商略:商量、酝酿。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第四桥¹边,拟共天随²住。今何许³。凭阑(lán)怀古。残柳参差舞。
译文:我真想在甘泉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怀古,只见残败的柳枝杂乱的在风中飞舞。
注释:¹第四桥:即吴松城外的甘泉桥。²天随:晚唐陆龟蒙,自号天随子。³何许:何处,何时。

  此词通篇写景,极淡远之致,而胸襟之洒落方可概见。上片写景,写燕雁随云,南北无定,实以自况,一种潇洒自在之情,写来飘然若仙;下片因地怀古,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全词虽只数十一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姜夔论诗有数素:气象、体面、血脉、韵度。对数者的要求且是“气象欲其浑厚”、“体面欲其宏大”、“血脉欲其贯通”、“韵度欲其飘逸”。虽是论诗之语,移之于词,也甚贴切。读此词,知其所言非虚。此词之意境,呈为一宇宙。

  上片之境,乃词人俯仰天地之境。“燕雁无心”。燕念平声(yān烟),北地也。燕雁即北来之雁。时值冬天,正是燕雁南飞的时节。陆龟蒙咏北雁之诗甚多,如《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京口》:“雁频辞蓟北。”《金陵道》:“北雁行行直。”《雁》:“南北路何长。”白石诗词亦多咏雁,诗如《雁图》、《除夜》,词如《浣溪沙》及此词。可能与他多年居无定所,浪迹江湖的感受及对龟蒙的万分心仪有关。劈头写入空中之燕雁,正是暗喻飘泊之人生。无心即无机心,犹言纯任天然。点出燕雁随季节而飞之无心,则又喻示自己性情之纯任天然。此亦化用龟蒙诗意。陆龟蒙《秋赋有期因寄袭美》:“云似无心水似闲。”《和袭美新秋即事》:“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尘中更有谁知。”下句紧接无心写出:“太湖西畔随云去。”燕雁随着淡淡白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燕雁之远去,暗喻自己飘泊江湖之感。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宋陈郁《藏一话腴》云:白石“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语到意工,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范成大称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张羽《白石道人传》亦曰其“体貌轻盈,望之若神仙中人。”但白石与晋宋名士实有不同,晋宋所谓名士实为优游卒岁的贵族,而白石一生布衣,又值南宋衰微之际,家国恨、身世愁实非晋宋名士可比。故下文写出忧国伤时之念。太湖西畔一语,意境阔大遥远。太湖包孕吴越,“天水合为一”(陆龟蒙《初入太湖》)。此词意境实与天地同大也。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商略一语,本有商量之义,又有酝酿义。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雨意。此句的数峰之清苦无可奈何反衬人亡万千愁苦。从来拟人写山,鲜此奇绝之笔。比之辛稼轩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虞美人》),又是不同的况味。

  下片之境,乃词人俯仰今古之境。

  “第数桥边,拟共天随住。”第数桥即“吴江城外之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以泉品居第数”故名(乾隆《苏州府志》)。这是陆龟蒙的故乡。《吴郡图经续志》云:“陆龟蒙宅在松江上甫里。”松江即吴江。天随者,天随子也,龟蒙之自号。天随语出《庄子。在宥》“神动而天随”,意即精神之动静皆随顺天然。龟蒙本有胸怀济世之志,其《村夜二首》云:“岂无致君术,尧舜不上下。岂无活国力,颇牧齐教化。”可是他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又不第,只好隐逸江湖。白石平生亦非无壮志,《昔游》诗云:“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永遇乐》:“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但他亦举进士而不第,飘泊江湖一生。此陆、姜二人相似之一也。龟蒙精于《春秋》,其《甫里先生传》自述:“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探大籍识大义”,“贞元中,韩晋公尝著《春秋通例》,刻之于石”,“而颠倒漫漶翳塞,无一通者,殆将百年,人不敢指斥疵纇,先生恐疑误后学,乃著书摭而辨之。”白石则精于礼乐,曾于南宋庆元三年“进《大乐议》于朝”,时南渡已六七十载,乐典久已亡灭,白石对当时乐制包括乐器乐曲歌辞,提出全面批评与建树之构想,“书奏,诏付太常。”(《宋史·乐志六》)以布衣而对传统文化负有高度责任感,此二人又一相同也。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上的认同感,使白石有了“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三高祠》诗),及“三生定是陆天随”(《除夜》诗)之语。第数桥边,拟共天随住,即是这种认同感的体现。

  第数桥边,其地仍在,天随子,其人则往矣。中间下拟共二字,便将仍在之故地与已往之古人与自己连结起来,泯没了古今时间之界限。这是词人为打破古今局限寻求与古人的精神句诵而采取的特殊笔法。再如刘过《沁园春》之与东坡、乐天、林和靖交游,亦是此一笔法。以上写了自然、人生、历史,笔笔翻出新意结笔更写出现时代,笔力无限。“今何许”三字,语意丰富,涵盖深广。何许有何时、何处、为何、如何等多重含义。故“今何许”包含今是何世、世运至于何处、为何至此、如何面对等意。此是囊括宇宙、人生、历史、时代之一大反诘,是充满哲学反思意味一大反诘。而其中重点,主要在“今”之一字。凭栏怀古,笔力雄劲,气象阔大。古与今上下映照成文,补足“今何许”一大反诘之历史意蕴。应知此地古属吴越,吴越兴亡之殷鉴,曾引起晚唐龟蒙之无限感慨:“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吴宫怀古》)亦不能不引起南宋白石之无限感慨:“美人台上昔欢娱,今日空台望五湖。残雪未融青草死,苦无麋鹿过姑苏。”(《除夜》)

  怀古正是伤今。“残柳参差舞,”柳本纤弱,那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之不已。舞之一字执著有力,苍凉中寓含悲壮,悲壮中透露苍凉。“残柳参差舞”这一自然意象,实际上是南宋衰世的象征,隐然包含着虽已残破仍不甘灭亡的意味。这与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象征唐朝国运的不可挽回有同工之妙。而其作为自然意象之本身,则又补足“今何许”一大反诘之自然意蕴。结笔之意境,实为南宋国运之写照。返观数峰清苦二句,其意蕴正为结尾之伏笔。在此九年之前,辛稼轩作《摸鱼儿》,结云:“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乃是同一意境。白石本词用舞字结穴,蕴含无限苍凉悲壮。

  善于提空描写,从虚处着笔,是白石词的一大特点。此词将身世之感、家国之恨融为一片,乃南宋爱国词中无价瑰宝。而身世家国皆以自然意象出之,自然意象在词中占优势,又将自然、人生、历史(尚友天随与怀古)、时代打成一片,融为一体。

  尤其“今何许”之一大反诘,其意义虽着重于今,但其意味实远远超越之,乃是词人面对自然、人生、历史、时代所提出之一哲学反思。全词意境遂亦提升至于哲理高度。“今何许”,真可媲美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首词无限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意愈切而词愈微”,这种写法,易形成自我抒写之形象与所写之意象间接开距离,造成朦胧之美感。此词声情之配合亦极精妙。上片首句首二字燕雁为叠韵,末句三数字黄昏为双声,下片同位句同位字第数又为叠韵,参差又为双声。分毫不爽,自然天成。双声叠韵之回环,妙用在于为此一尺幅短章增添了声情绵绵无尽之致。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701-1705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87-288

diǎnjiàngchún ·dīngwèidōngguòsōngzuò

jiāngkuí sòngdài 

yānyànxīn tài西pànsuíyún shùfēngqīng shāngèhuánghūn 
qiáobiān gòngtiānsuízhù jīn pínglánhuái怀 cánliǔcēn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春江¹(miǎo)²抱樯(qiáng)³流,烟草(róng)一片愁。
译文:暮春时节的长江水面辽阔,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流去;笼罩在烟霭之中的繁草,就像充满了哀愁一样。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¹催日下城头。
译文:回望江宁,只看见柳花飞尽,城头春旗在黄昏中招展,却不见所望之人的影子。
注释:¹春旗:春日之旗。

  此诗前两句归舟所见大江、岸上之景,创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环境;后两句写作者造访不遇返回时的怅惘之情。全诗借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暮春之景,融入诗人对长辈尊敬盼见而未见之悠长不尽愁情,情景相融,浑然一体。

  开头两句即写归舟所见大江的情景。第一句写江水,“春江”点出时令,“渺渺”点出水面的辽阔。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流去。春江浩荡,水光接天,江面上飘着一片白帆,景象极美。然而江面愈是宽阔,愈衬出船的渺小,又愈透出孤寂之感,而这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如同舟中也载着诗人的万斛烦愁。表面上全是写景,实际上是景中寓情。
 
  次句写岸上。“茸茸”点出花草的柔密茂盛,从下文“柳花”来看,可知此时已是暮春,春草已经长得非常繁盛,此刻被笼罩在烟霭之中,迷迷茫茫,就像充满了哀愁一样。春草连绵不绝,哀愁也无尽无休。以上两句写景物,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这些景物中,创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境界,烘托出他的失望心情。

  访人不遇,使人怅恨。所以临归去时,即使明知已没有希望,诗人仍然情不自禁地要向被访者居住的地方或方向频频回首,这是访人不遇的一种普遍心理。诗人此次离开江宁,不知何日才能再来,所以不可能掉头不顾。然而回望江宁,惟见柳花乱飞,城头春旗招展,太阳已快落山,却不见所望之人的影子。“柳花吹尽”说明凝望的时间已久;“春旗催日”则是说落日已在城头所建的旗帜之下,春旗迎风飘扬,好像在催促它快快落去。纷纷乱飞的柳花使人心烦,落日的余辉告诉人时间已晚,夜色将临,没有可能见到所访之人了。诗人心中的怅惘之情,如一江春水那样远,那样深,那样悠长不尽。

  全诗通篇四句,采用融情入景、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深得唐人风致,用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意象渲染了一种苍茫迷离的氛围,烘托出诗人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304-305
琼楼玉宇。分明不受人间暑。寻常岂是无三五。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qióng)¹楼玉宇²。分明不受人间暑(shǔ)³。寻常岂是无三五。惟有今宵,寻(hào)彩皆同普
译文:月中宫殿,分明不受到人间之事的变化,难得这不是寻常的十五天。只有在今晚,普天同庆这寻洁的月光。
注释:¹琼:美玉。²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³人间暑:人间之事。⁴同普:普天同庆。
素娥阅尽今和古。何妨小驻听吾语。当年弄影婆娑舞。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
素娥阅尽今和古。何妨小驻(zhù)¹听吾语。当年弄影²婆娑(suō)舞。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
译文:嫦娥经历了古代到今天,怎能妨碍暂停下来听我说话?同一年事物随着影子起舞。妙曲虽然流传,毕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
注释:¹小驻:妨碍。²弄影:谓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

  《醉落魄·丙寅中秋》是宋代郭应祥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写景,借用月夜之间,描写普天下人渴望的团圆。

  下片联想,由曲子想到人,是对人的一种思念。

zuìluò··bǐngyínzhōngqiū--guōyīngxiáng

qiónglóufēnmíngshòurénjiānshǔxúnchángshìsānwéiyǒujīnxiāohàocǎijiētóng

éyuèjǐnjīnfángxiǎozhùtīngdāngniánnòngyǐngsuōmiàosuīchuánjìng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