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经过昨夜春雨的滋润,垂杨显得格外娇嫩,池塘里春水新涨了许多,但还没有满塘。
傍晚郊原上风吹过的地方,传来阵阵菜花香夹杂着豆花香。
注释
安宁:今云南省安宁县。即事:就眼前景物(事物)吟咏成诗。
润:滋润。
垂杨:枝条低垂的杨树。
日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这首诗先写昨夜细雨润物,次写翌晨塘水上涨,再写傍晚春风吹拂,最后写田野充满花香。表现了江南农家田园的秀美景色以及诗人内心的惬意和欣喜。全诗形象灵动,流畅自然,清新雅致,令人陶醉。
“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二句写春雨过后塘边景色。由于夜雨的洗涤,柳条显得格外娇嫩,而池塘的贮水也略有增多,这里的“润”、“生”两字都值得细细咀嚼。春雨初霁,杨柳不但色泽更鲜,而且柳叶也应有所滋长。所以“润”字不但有润色之义,也有滋润之义。把柳条柳叶的质感都写出来了,池塘一冬也应有水,但在枯水季节,这水也给人以萎缩冬眠的感觉。而在春雨之后,池塘水位增高,水色变绿,确乎给人以质变的感觉,又仿佛从一冬的沉睡中醒来,恢复了生机,获得了“新生”。“不满塘”三字,见得春雨时间不长,雨量也不很大。虽“不满塘”,但毕竟使人感到塘水的增高,“正是一年春好处”。如果满塘甚至溢水,须是夏日暴雨后的情景。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二句写春的气息。前二句所写全属视觉愉悦,这两句则全是嗅觉的快感。春日郊原百花盛开,桃李飘香。而诗人偏偏只抉出“菜花香”和“豆花香”来写,很有别趣。读者不难想见,他是身在田野阡陌上,而庄稼地里菜花与豆花的开放,是成畦成片,有时是连绵数里,桃李花没有这样的气派。他这时只嗅到菜花、豆花的清香,应是实感,拈来自好。一个“杂”字写出辨味之细。而在此同时,诗人为农家将有一个好的收成而喜悦,不言而喻。此外,上句的“风过处”三字亦下得好,盖庄稼的花粉和气息是随风传送的,往往在风过的时候,香味最浓,最使人心醉。诗句虽然直接写香,但“菜花”、“豆花”间接也能表现色。司春的女神来了,把黄的菜花、蓝的豆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草花散在路上、散在地上、散在农人的田里,使人感到美不胜收。
这首词是写苏轼与王弗的生活景象,寄托了词人对妻子深深的怀恋。
上片,回忆夫妻清明节前后美好生活情趣。“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写东坡观看王弗等妇女秋千游戏。“雨霰”,“泼火”点气候;“清明”点时间;“巷陌”点地址。这个秋千游戏,不免含有一丝春寒气息,十分宜人。同时还看到另一种景色,即“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所写的杏花绽蕾的景色。一个“香蓄”“破”开了,杏子由胭脂一淡红一白色,美丽极了。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值得深深留恋。
下片,回忆夫妻长年的多情苦恋。“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个”,写夫妻的多情。多情一苦一折挫一病绪,像链条一样,套住这对年轻的夫妻,情感“折挫”难熬煎,度日简直如度年。“绕遍回廊还独坐,月笼云暗重门锁”,写夫妻的苦恋,是通过一个典型的生活细节的刻画来完成的。“绕邀回廊”,荡气回肠;独坐长廊,春心荡漾;“月笼云暗重门锁”,宁静夜色绘遐想。这是一段深沉的回忆,丝思缕情尽在不言中。
全词运用回忆之笔,重现了东坡夫妻两次典型的生活情趣画面,将多情苦恋的夫妻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多情变苦,苦恋成病,度日如年,是本词的中心题旨。
该词上片追述昔日官中的繁华生活,下片设想王昭仪的处境和心曲,代她一诉衷肠。全词多次使用典故,描述了家国破碎的凄惨,将词人内心的哀愁表达地淋漓尽致。
上片主要以追述昔日宫中的繁华生活为主,和王词原作相同。二人身份不同,回忆内容不一。王词中回忆得充之经历,而汪词中多回忆宴会。“天上”三句,借西王母瑶池蟠桃大会的盛况,比喻谢后欢宴的乐。“被午夜”两句,宴会气热烈,通宵达旦,一夜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花覆”二句看出场面的豪华。阁外,龙楼房,花团锦簇,香烟绕。帝王将相,气派十足。
“恨黑风”两句,战争的血雨风急降临,豪华顿失。汪词取意于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汪词改用“黑风吹雨”的意象,表达十分含蓄。
“人去后”四个三字句,节奏急促,如音节中的快拍,刻画出王清惠北上后的心境:家书断绝,肝肠寸断,无人可诉。这主要写乡愁。“心难说”是翻录王词原作“千古恨,凭谁说”句,讲家愁国恨。时值苍生涂炭,江山疮痍,形势危艰,令人柔肠寸断,加深了“难说”的深度。“杜鹃啼血”常作为国亡家破痛烈心情的象征。“事去”一联,不仅对偶精工,而且内容深广。
“东汴水”句指金灭北宋,“西湖月”句指元灭南宋,十四个字将南北宋亡国历史概括无遗。“西湖月”对应“人去后”其中蕴藏浓浓乡愁。汪元量在北地曾有《向州月夜酒边赋西湖月》长诗:“月亦伤心不肯明,人亦吞声泪如雨。”
词结尾“有谁知”三句,“有谁知”意为此词无他人知,只有己知。“泣”字和王清惠原词中的“泪沾襟血”遥遥相对。汪词引用此典,以镜破喻亲人离散,兼喻国家山河破碎。
汪元量这首和词挥酒自如,用语贴切。和王清惠原作相比,意思相近而不雷同,押其韵而不拘常,丝毫不见丝毫的窘迫和束缚。词中既有对王词的唱和,又倾诉出知己之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