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fù)¹
译文:有一种植物名叫丹桂,一年四季都香气浓郁。
注释:¹馥馥:形容香气很浓。
花团夜雪明,叶剪¹春云绿。
译文:花团像夜晚的白雪般明亮,叶片像春云般碧绿。
注释:¹团、剪:这两个字是相对的,是动词。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
译文:临风的身影水一样澄澈,带霜的枝丫洁净如玉。
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译文:独自占领小山的清幽,不许庸俗的鸟儿停歇。
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
匠人爱芳直,裁(cái)(jié)为厦(shà)屋。
译文:匠人喜爱它的芳香正直,砍了来建造大厦高屋。
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
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
译文:细干还没有长足力量,采用它未免过于急速。
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
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
译文:虽然担负的责任很重,正直的性格却从未改变。
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
¹非梁栋材,犹²胜寻常³木。
译文:纵然不是栋梁之材,究竟胜过平常的木材。
注释:¹纵:即使。²犹:还,仍然。³寻常:平常。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一种植物名叫丹桂,一年四季都香气浓郁。

花团像夜晚的白雪般明亮,叶片像春云般碧绿。

临风的身影水一样澄澈,带霜的枝丫洁净如玉。

独自占领小山的清幽,不许庸俗的鸟儿停歇。

匠人喜爱它的芳香正直,砍了来建造大厦高屋。

细干还没有长足力量,采用它未免过于急速。

虽然担负的责任很重,正直的性格却从未改变。

纵然不是栋梁之材,究竟胜过平常的木材。

注释

馥馥:形容香气很浓。

团、剪:这两个字是相对的,是动词。

纵:即使。

犹:还,仍然。

寻常:平常。

创作背景

  这首诗组诗中的第八首。诗人读《汉书》。《汉书》中记载了各种各样的人物,诗人将《汉书》中的人物与现实物进行比较,颇多感慨。诗人又对各种树木进行观察,找出某种树的特点与某种人的特点的相似之处,以树喻人,于是写了《有木诗八首》来警戒后人。

参考资料:
1、 李希南,郭炳兴编著.白居易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03:168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译文:原野里成片的青山景色清幽,这些前人留下的土地都已被后人接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后人收得休¹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译文:接收这些土地的后人先不要欢喜,还有等着接收这片土地的人就在后头呢!
注释:¹休:不要。

shūshànshìménrén--fànzhòngyān

pàiqīngshānjǐngyōuqiánréntiánhòurénshōu

hòurénshōuxiūhuānháiyǒushōurénzàihòutóu

章台柳,近垂旒,低拂往来冠盖。朦胧春色满皇州,瑞烟浮。
章台¹柳,近垂旒(liǘ)²,低拂往来冠盖³。朦胧春色满皇州,瑞烟浮。
注释:¹章台:汉代长安的街名,歌台舞榭所在地,多柳。²近垂旒:好像垂下的飘带一样。旒:旗子上的飘带。³冠盖:官员的冠服和车盖。⁴皇州:皇城,帝京。⁵瑞烟:祥云。这里一派彩色的云烟笼罩于京城。
直与路边江畔别,免被离人攀折。最怜京兆画蛾眉,叶纤时。
直与路边江畔别,免被离人攀折。最怜京兆¹画蛾(é)眉,叶纤时²
注释:¹京兆:指张敞为其妻画眉,见牛峤《菩萨蛮·玉钗风动春幡急》中注。²叶纤时:指画眉细长而深,如柳叶状。

liǔhányān··zhāngtáiliǔ--máowén

zhāngtáiliǔjìnchuíliúwǎngláiguāngàiménglóngchūnmǎnhuángzhōuruìyān

zhíbiānjiāngpànbiémiǎnbèirénpānzhézuìliánjīngzhàohuàéméixiānshí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lù)¹者莪(é)²,匪³莪伊(hāo)。哀哀父母,生我劬(qú)
译文: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父母,抚养我大太辛劳!
注释:¹蓼蓼:长又大的样子。²莪: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³匪:同“非”。⁴伊:是。⁵劬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wèi)¹。哀哀父母,生我劳瘁(cuì)
译文: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父母,抚养我大太劳累!
注释:¹蔚:一种草,即牡蒿。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¹之罄(qìng)²矣,维罍(léi)³之耻。鲜(xiǎn)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出则衔(xián)(xù),入则靡至。
译文: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娘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注释:¹瓶:汲水器具。²罄:尽。³罍:盛水器具。⁴鲜:指寡、孤。⁵民:人。⁶怙:依靠。⁷衔恤:含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父兮生我,母兮鞠(jū)¹我。拊²我畜³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hào)(wǎng)
译文:父母啊,你们生下了我,又养育了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要回报父母的恩情,怎奈上天没有准则,对我不加保佑!
注释:¹鞠:养。²拊:通“抚”。³畜:通“慉”,喜爱。⁴顾:顾念。⁵复:返回,指不忍离去。⁶腹:指怀抱。⁷昊天:广大的天。⁸罔:无。⁹极:准则。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南山烈烈¹,飘风²发发³。民莫不穀(gǔ),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译文: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注释:¹烈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²飘风:同“飙风”。³发发:读如“拨拨”,风声。⁴律律:同“烈烈”。⁵弗弗:同“发发”。⁶卒:终,指养老送终。

  《毛诗序》说此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蒋立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28-431

é

míng xiānqín 

zhěé fěiéhāo āiāi shēngláo 

zhěé fěiéwèi āiāi shēngláocuì 

píngzhīqìng wéiléizhīchǐ xiǎnmínzhīshēng zhījiǔ  shì chūxián zhì 

shēng   zhǎng  chū bàozhī hàotiānwǎng 

nánshānlièliè piāofēng mín hài nánshān piāofēng mín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
昊天¹有成命²,二后³受之。成王不敢康,夙(sù)(yòu)¹⁰。於(wū)¹¹(jī)(xī)¹²!单¹³(jué)¹⁴心,肆¹⁵其靖¹⁶之。
译文:昭昭上天有指令,文王武王受天命。成王不敢享安康,日夜安民细经营。多么光明多辉煌!竭虑殚精保天命,国家太平民安宁。
注释:¹昊天:苍天。²成命:既定的天命。³二后:二王,指周文王与周武王。⁴受之:指承受天命。⁵成王:即姬诵,武王子。⁶康:安乐,安宁。⁷夙夜:日夜,朝夕。⁸基:谋划。⁹命:政令。¹⁰宥密:宽仁宁静。¹¹於:叹词,有赞美之意。¹²缉熙:光明。¹³单:通“殚”,竭尽。¹⁴厥:其,指成王。¹⁵肆:巩固。¹⁶靖:安定。

  此诗只用七句话,简洁地叙述了周初三王对周王朝作出的贡献,重点称赞了周成王为完成先王事业所作的努力。全诗七句中有五句赞美成王,只有开头一句涉及天,表现了周人敬天的同时,更重视人为的努力。

  此诗开头,祭成王不从祭主入手,却上溯到文、武二王,再追溯到昊天,似乎有些离题。其实这并不难解释,成王受命于文、武二王,文、武二王又受命于天,所以从天入手,以示成王与文、武二王一脉相承,得天之真命。首二句是全诗的引子,其作用犹如赋比兴中的兴,后五句才是全诗的主体。成王是西周第二代天子,声望仅次于文、武二王,与其子康王齐名,史称“成康之治”。《史记·周本纪》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天下之所以安宁,是因为“成王不敢康”,此与《离骚》所说的“夏康娱以自纵”正相对照。“夙夜基命宥密”伸足“不敢康”之意,一正一反,相得益彰。按此句最难理解。《礼记·孔子闲居》有:“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郑玄注:“其,读为基。基,谋也。密,静也。言君夙夜谋为政教以安民,则民乐之。”陈子展《诗经直解》谓“此句旧解唯此郑注较为明确”;《尔雅·释诂》亦曰:“基,谋也。”正与郑注同义。第五句的“缉熙”是连绵词,不应分解,《大雅·文王》有“於缉熙敬止”,《周颂·维清》有“维清缉熙”,《周颂·载见》有“俾缉熙于纯嘏”,都作光明解,兹亦依之。最后一句的“其”等于“之”,“肆其靖之”等于“肆之靖之”,也就是“巩固它安定它”的意思。文王、武王开创的周朝在成王时得以巩固、安定、这就是祭主一生的功绩。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52-654

hàotiānyǒuchéngmìng

míng xiānqín 

hàotiānyǒuchéngmìng èrhòushòuzhī chéngwánggǎnkāng mìngyòu  dānjuéxīn jìngzhī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馀叁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¹之为技²贱且劳者也。有业之³,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馀叁十年。舍于市¹⁰之主人,而归其屋食¹¹之当¹²焉。视时¹³屋食之贵贱,而上下¹⁴其圬之佣¹⁵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译文: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馒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注释:¹圬:(wū)粉刷墙壁。²技:手艺,技能。³业之:以此为职业。⁴约:简约,简明扼要。⁵尽:详尽,这里可引申为透辟。⁶京兆长安:京兆,原意是地方大而人口多的地方,指京城及其郊区。京,大;兆,众多。唐时长安属京兆府,故称京兆长安。⁷天宝之乱: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边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玄宗曾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在京师招募士兵十一万讨伐安禄山。⁸官勋:官家授给的勋级。唐制,有功劳者授以没有实职的官号,叫勋官。勋官有十二级。⁹镘:镘子,粉刷墙壁的工具。¹⁰市:街市。¹¹屋食:房租和伙食费。¹²当:相当的价值。¹³视时:根据当时。¹⁴上下:增加或减少。¹⁵佣:受雇为人劳动。这里作“工价”讲。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又曰:“粟,稼¹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²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³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qiǎng)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译文: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泥馒子去游戏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
注释:¹稼:种植。²致:尽。³理:治。因唐高宗名治,唐人避讳,用“理”代“治”。⁴化:教化。⁵易能:容易掌握的技能。⁶直:同“值”,价值,这里指报酬。⁷力:指干体力活。⁸强:勉力、努力。⁹心:指脑力劳动。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译文:“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石可为也。
译文: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译文: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觉得他这个人大概是个贤人,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杨朱之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有利於天下,而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费力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操劳心智为其他的人吗!但尽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後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生活上的欲望,以致贪婪奸邪无道以致丧命的人,又好上太多了。而且他的话对我多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

  文章通过一个有官司勋却弃官司业圬、自食其力的泥瓦匠王承福的口述,提出在封建制度下“各致其能以相生”的主张,和对“独善其身”这种处世态度的评断。本文反映了韩愈的社会主张和人生哲学。他维护封建制度主张“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这是不足取的。但能人“各致其能以相生”的认识出发,肯定真正无愧的是凭双手劳动自食其力的人,以对照“多行可愧”、“食焉之怠其事”的剥削者,鞭挞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是难能可贵的。

  文表面上是传记体,实际上是借传记展开议论的杂文。王承福这个体力劳动者的形象,是作者根据士大夫“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塑造的。前段略述王承福身世;后段略就王承福言论加以评断;中间大部分是借人物的口替自己说话。论说有理有据,波澜起伏。最后以自鉴作结,实际上是规劝世人,意极含蓄。

  在士大夫韩愈眼里,抹墙是种低贱之劳苦的手艺。却有人自得其乐,且谈吐不凡。问之,姓王名承福,世代为农。安史之乱从军一十三年,有官勋,却弃之归农。土地已失,抹墙为生三十年。租住市中,以抹墙所得交付房租食费。根据每年食宿贵贱调整工价。若有剩余,尽予路旁残废、饥饿之人。 曰,任有大小,惟其所能。曰,特择其易为之无愧者取焉。又曰,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之功小,不有之可也。 韩愈视其贤者,所谓“独善其身”也,又说他过多考虑自己,不肯为他人着想,责他认为家庭太过费心之不肯供养妻子儿女。愚不以为然。此人“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岂谓之“不肯拔我一毛之利天下”?之“妻与子”,人皆欲之。此人自知能薄,不足养之“不有”,恰是为人着想。嫁入他门得饱,随我则饿。生于他家则富足,生为我子则穷苦。如此,不若“不有”。 韩愈遇之之警,愚读之亦省。愚力不及圬者,智或有过之。当习之能,学圬者“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学圬者“劳无愧,吾心安焉”,学圬者“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吾能几何?吾当何任?吾家能养否?吾当鉴之,记之,不可忘也。

zhěwángchéngzhuàn

hán tángdài 

    zhīwéijiànqiěláozhě yǒuzhī ruòzhě tīngyán yuēérjìn wènzhī wángxìng chéngmíng shìwéijīngzhàochángānnóng tiānbǎozhīluàn rénwéibīng chígōngshǐshísānnián yǒuguānxūn zhīláiguī sàngtián shǒumànshí sānshínián shèshìzhīzhǔrén érguīshízhīdàngyān shìshíshízhīguìjiàn érshàngxiàzhīyōngchángzhī yǒu dàozhīfèiè饿zhěyān 

    yòuyuē   jiàérshēngzhě ruò cánérhòuchéngzhě suǒyǎngshēngzhī jiēdàirénérhòuwán jiēlàizhī ránrénbiànwéi zhìnéngxiāngshēng jūnzhě suǒshēngzhě érbǎiguānzhě chéngjūnzhīhuàzhě rènyǒuxiǎo wéisuǒnéng ruòmǐnyān shíyānérdàishì yǒutiānyāng gǎnshèmàn mànnéng yān yòuchéngyǒugōng zhísuīláokuì xīnānyān qiǎngéryǒugōng xīnnánqiǎngéryǒuzhì yòngzhěshǐ使rén yòngxīnzhěshǐ使rén  wéikuìzhěyān 

      cāomànguìzhījiāyǒunián yǒuzhìzhěyān yòuwǎngguòzhī wéi yǒuzàizhì sānzhìzhěyān érwǎngguòzhī wéi wènzhīlín huòyuē   xíng  huòyuē  shēn érsūnnéngyǒu  huòyuē  érguīzhīguān  shìguānzhī fēisuǒwèishíyāndàishì értiānyāngzhě fēiqiǎngxīnzhìér cáizhīchèngfǒuérmàozhīzhě fēiduōxíngkuì zhīérqiǎngwéizhīzhě jiāngguìnánshǒu gōngérhòuxiǎngzhīzhě fēngcuìyǒushí láiérchángzhě zhīxīnmǐnyān shìzhīnéngzhěxíngyān guìérbēipínjiàn rénzāi  

    yòuyuē  gōngzhě suǒfèng  jiēyǎngzhě néngérgōngxiǎo yǒuzhī yòusuǒwèiláozhě ruòjiāér xīnyòuláo  shēnérèrrènyān suīshèngzhěshíwéi 

    shǐwénérhuòzhī yòucóngérzhī gàisuǒwèi shànshēn zhě rányǒuyān wèiwéiguòduō wéirénguòshǎo xuéyángzhūzhīdàozhě yángzhīdào kěnmáoértiānxià érrényǒujiāwéiláoxīn kěndòngxīn kěnláoxīnwéirénzāi suīrán xiánshìzhězhīhuànzhī érhuànshīzhīzhě shēngzhī tānérdàosàngshēnzhě yuǎn yòuyán yǒujǐngzhě wéizhīzhuànérjiàny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