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译文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荡起船浆怕惊动鸥鸟,垂下钓竿等待鱼儿上钩。
水波翻动了朝霞映下的艳色,岸上的春山延绵着重重叠叠。
不知是哪家的女子在水边浣纱,可惜与这红颜少女不曾相识。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
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鸟儿宿在芦花丛间。
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竹林里人声已经消逝,水池中映出的月色显得格外清冷。
庭院里到处是衰败的荒草,厚厚的苍苔已积满废井。
只有那清风显得幽闲自在,时时在泉石间奏起乐声。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重峦叠嶂在远空中排列,杂花绿树在高平的陆地上相间密布。
闲云有时飘入窗内,翠野之中长出了松竹。
我很想看一看碑上的文字,无奈那青苔侵满了碑石,怎能让我去读?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石壁上积出冷冷的苍苔,井中的寒泉中沉着一片孤月。
山上的桃花到了春天还要开放,梧桐渐渐在秋风中落叶。
可惜这里路远人迹罕至,谁能见到这古井之水依然清澈?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绿,虚声中使人感到寒冷来得太早。
竹制箫管能吹出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到,但制成笛子吹出的凤曲应当更好。
希望你不要学蒲柳的早凋,而要保持自己的坚贞节操。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江草不知道愁苦,岩间的花儿只管斗艳争红。
远征的夫婿相隔千山万重,千里音信实难相通。
春去秋来的年复一年,这苦苦的相思何时了终?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回波相激自成巨浪。
我惊奇那林木的葱笼秀异,而不敢测知水下精灵的形状。
更有那夜间的山猿啼叫,使我忧心忡忡像醉在江上。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潜身炼成了九丹,方随着彩云而去。
今日这里的松树藤萝已掩蔽了修炼的幽深山洞,长年荒寂,桃杏已隐入在丛木深处。
不知他成仙化鹤以后,往来于辽东与灵墟山之间有了几度?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
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缥缈立于晚霞外围。
航船随着落日远去,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此诗开头第一句就写出“酒浇胸次不能平”,这是借三国魏阮籍的故事说明黄斌老画竹是有所谓而作,是在“酒浇胸次不能平”的心情下画的,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当时政局为章惇、蔡京搅乱,黄庭坚和黄斌老二人都很不满。画家本来就有“喜画兰、怒画竹”的说法,因此这句诗既表达了斌老,同时也表达了黄庭坚自己的郁愤不满的心情。
“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下得极好,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它在凛冽的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这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顶受住当时的政治旋风,忠于自己的理想。第四句“公与此君俱忘形”,是解释上句“卧龙偃蹇雷不惊”的,竹之所以能不为风雷所惊,是因为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人有高尚的品格,才画得出高尚的画,这和作诗一样,“诗之等级不同,人到那一等地位,方看得那一等地位人诗出”,“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见徐增《而庵诗话》)。因此这句诗也是双关,既歌颂了斌老艺术胸襟的阔大,也透露出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人品,竹不为雷霆所惊,正如他们处变不惊。下面两句是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松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除画了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根于其上,像这样处理,是考虑到竹子像龙一样夭矫、灵气,如果没有几块石头,把这些像龙一样夭矫的竹子蟠曲起来,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壁飞去。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古人多以龙比况竹子,这是用了费长房的故事,见《神仙传·壶公》,壶公以竹杖使费长房骑之到家,后弃于山坡上,竹杖化为青龙。章惇诗:“种竹期龙至,栽桐待凤来。”黄庭坚咏竹多爱用此典故,如《从斌老乞苦笋》:“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和师厚栽竹》:“葛化龙陂去,风吹阿阁鸣。”用卧龙去描写横竹是最恰当不过的。
这首诗是古体诗,前四句用庚韵和青韵,平声;后四句用御韵和遇韵,仄韵;平仄交替,增强了诗的音节美。黄庭坚的诗以炼句著名,像“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卧龙偃蹇雷不惊”的“偃”字,“晴窗影落石泓处”的“落”字,“松煤浅染饱霜兔”的“饱”字,“中安三石使屈蟠”的“屈”字,都下得异常突兀,使人读起来有挺拔瘦劲之感,末尾说三石屈蟠,怕横竹飞去,尤为隽永有味。
好朋友邀请赴宴,自己不想去,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面对这种情况,要借故推辞,很难措词。姜夔这首诗却推辞得很得体,既道出了不想去的原因,又说得不俗,耐人寻味。
诗首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一天天衰老,对世间的事渐渐淡漠,提不起兴致,因此懒得出门,没有心情听到宴饮中的嘈杂的管弦,也更无心应酬。这句是实写,企图通过自己的种种不堪,引起对方的同情,但作为不去赴席的理由,仍嫌不足,于是第二句再加以补足,请出万能挡箭牌,以身体不好,不适宜饮酒为托词,谢绝邀请。这样拒绝,既说明了自己不去的原因,又等于告诉对方,自己的现状,去了后反而会因了自己一人向隅而使满座不欢,于是主人就不便再勉强了。
三、四句说自己不去,但与前两句直接表示不同,换个角度,说自己愿意留在家中。留在家里的理由也很充分,时逢夏末,碰到了难得碰到的好雨,驱尽了残暑,在这样凉爽的天气里,正好可以在家中舒舒服服地睡一觉。虚堂的幽静,与上面管弦的热闹成对比,走向年老而又在病中的他自然适宜乘凉快在家好好休息;而白天高卧,又带有几分高士的闲适意趣,很切合诗人自己的身份。听了这些,张平甫就更加不会因为诗人不答应赴宴而不快了。
姜夔一生困顿失意,为生计所迫,羁旅天涯。他写这首诗时,生活主要依靠张鉴、张镃和范成大的资助,人到中年,彷徨无措,使他倍感寥落。他在《忆王孙》词中自述“零落江南不自由,雨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正是他当时生活及心情写照。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辞谢友人的邀请,三、四句甚至带有些豁达,但隐藏在诗后的是很浓重的牢愁,因此读来使人觉得有些压抑。